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

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传席 著
图书标签:
  • 绘画史
  • 现代绘画
  • 中国美术
  • 艺术评论
  • 名家作品
  • 艺术鉴赏
  • 绘画技法
  • 艺术流派
  • 艺术史
  • 美术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330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22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2
字数:37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跟着陈传席去看清国画的门道。

内容简介

  《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为著名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陈传席对现代中国画坛30余位名家与大家的点评,其中很多篇目在发表后曾引起美术界极大震动。作者对长期为人所忽略的名家大家进行挖掘,并在进行印象式批评的同时,结合讨论中国画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其见解可谓发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未言和不敢言,振聋发聩。对于美术爱好者,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现当代著名画家的优秀传记,读之能丰富艺术知识和素养;对于专业美术工作者,本书的艺术讨论能给予艺术欣赏和创造以有益的启发。

作者简介

  陈传席,著名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出版著作50余部,《中国山水画史》《六朝画论研究》《悔晚斋臆语》在读者中有很大影响。本社曾出版其散文集《北窗臆语》《悔晚斋臆语》和学术专著《六朝画论研究》。

目录

中青版自序 /001
自序(一) /003
自序(二) /010
一、艺术和艺术教育进入现代的标志性人物——李瑞清 /025
二、后海派的领袖——吴昌硕 /046
三、绘画全才和影响力最大的画家——徐悲鸿 /054
四、画圣——齐白石 /063
五、墨神——黄宾虹 /071
六、调和中西——林风眠 /092
七、强其骨,拉大中西距离——潘天寿 /106
八、海派——刘海粟 /118
九、当代的吴道子——傅抱石 /148
十、新山水画的高峰——李可染 /158
十一、改革人物画的巨匠——蒋兆和 /168
十二、传统的守护者——陆俨少 /183
十三、黄土高原未尽才——石鲁 /190
十四、新时代的传统文人——钱松 /198
十五、邋遢的写意——蒲华及其他(兼谈画中之“气”)/205
十六、沟通文学与绘画的奇才——丰子恺 /212
十七、早夭和早熟的天才——陈师曾和黄胄 /217
十八、素描式和花鸟式——“京派”和“浙派”/227
十九、二十世纪工笔花鸟画两大家——陈之佛和于非 /239
二十、逸品第一家——吕凤子 /248
二十一、以趣取胜的蜀派大家——陈子庄 /255
二十二、在野派——黄秋园 /262
二十三、大写意画家——李苦禅 /269
二十四、画界老寿星——朱屺瞻 /278
二十五、大文人画家——陶博吾 /289
二十六、一生独钟形式美——吴冠中 /304
二十七、“风流万户侯”——张大千 /313
二十八、旧王孙——溥心 /329
二十九、“当时俊气超人群”——黄君璧 /344
三十、折衷中西——“岭南画派”/352
三十一、“留作中华史上名”——何香凝 /362
三十二、“待五百年后人论定”——吴湖帆 /372
三十三、序志 /386
附录:现代书画名家与大家简介 /392
后记 /408
再版后记 /410
三印后记 /411

精彩书摘

  四、画圣——齐白石
  我把齐白石列为二十世纪在中国画方面最有影响的画家之首,除了无知的人之外,恐怕都会承认的。在二十世纪,没有任何画家的影响能超过齐白石。而且,自明末清初的石涛、八大山人等画家之后,在传统基础上变化,成就最高、面貌最新、影响最大的画家也当首推齐白石,至今无人能和他相比。
  那么,吴昌硕能不能和齐白石相比呢?记得我读研究生时听说过当时有人传言:“吴老缶一日不死,齐木匠不敢南下而卖画。”当然,吴昌硕活着时,齐白石的成就确实赶不上他,而且齐白石也受过吴昌硕的影响,但齐白石的成就最终超过了吴昌硕。齐白石的影响更大大超过吴昌硕。齐白石可谓家喻户晓,鲜有不知者,而吴昌硕的知名度,只限在美术界的圈子内。吴昌硕的画,大气磅礴、雄健浑厚,但浊气太重;在清新、淡雅、宁静、散远等方面都不如齐白石。吴画中不仅火气尚存,而且俗气也没有完全泯灭,至于齐白石画中所表现出的天真和童趣,他是更没有的。如果承认绘画有供人玩赏的一面,齐白石的画才“好玩”。
  吴昌硕写诗的基本功也许超过齐白石,但诗的成就也没有超过齐白石。吴诗中浊气也太重,形象模糊,且有老气和旧气,不如齐诗清新天真,形象真切,且有新鲜感。试举数例(顺便说明,我写这篇短文,没有去查各种资料,只靠记忆举例,故不能一一对举,但记忆中的诗都是各家好诗,有的是画家反复题画的诗)。吴昌硕《桃花图诗》:“秾艳灼灼云锦鲜,红霞裹住玻黎天。不须更乞胡麻饭,饱食桃花便得仙。”题《顽石图》:“石头顽如此,闻道谪疏星。落落丈人行,离离秋海萍……”题《牡丹水仙图》:“红时栏外春风拂,香处毫端水佩横。富贵神仙浑不羡,自高唯有石先生。”题《双桃》:“琼玉山桃大如斗,仙人摘之以酿酒。一食可得千万寿,朱颜长如十八九。”
  齐白石《雨耕图》诗:“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惯桂林山。”《石涛》:“绝后空前释阿长,一生得力隐清湘。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题《不倒翁》:“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能供儿戏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来。头上齐眉纱帽黑,虽无肝胆有官阶。”吴昌硕的诗功力当然很深,却不如齐白石的诗鲜明、清新。读吴诗很多,印象都不深,含糊不鲜。读齐诗,马上给你一个鲜明的印象、美妙的意境,真切感人。所以,吴昌硕的成就终不及齐白石。至于齐白石画中的童趣、天真,吴昌硕更是没有的。吴昌硕的篆刻师法汉人,颇有功力;但齐白石的篆刻师秦人而变为己法,力健而清爽,风格更强烈。此外,齐白石人物、山水、花卉和各种翎毛鱼虫,无所不能。吴昌硕正式创作,基本上是花卉,连鸟都很少画,造型基本功远逊齐白石。当然,齐、吴的高下主要在一清一浊,中国人讲究清高,一向以清为高的。所以,张大千在台湾说:“齐白石的为人,我不欣赏,他对钱斤斤计较,太没意思。但他的画好,超过吴昌硕。”(大意)吴昌硕的画尚逊于齐白石,其他人的画就不必再比了。莫说全面地比,齐白石的诗、书、画、印,只要取其中之一,当代画家也无人敢与他相比。
  黄宾虹是真正的大师。我以前给“大师”下的定义是:就作品而言,包前孕后;就作用而言,树立一代楷模;就影响而言,开启一代新风。最关键的就是“包前孕后”,后两个方面都包括在“包前孕后”之中。二十世纪的画家中,惟齐白石、黄宾虹二人可称大师。其他名家虽也各具特色,各自影响一批人,但都没有开启一代新风。有人认为我树立的“大师”标准太严了,建议我再细分为一级大师和二级大师,那么,齐、黄之外的画家如果称大师,只能是二级大师。
  影响有正向影响、横向影响、反向影响。以此论之,二十世纪中后期,画花鸟画者鲜有不受齐白石的影响;画山水画者,鲜有不受黄宾虹的影响。齐、黄都是开启一代新风的画家。他们的作品都是“包前孕后”的。
  我说黄宾虹的画“法高于意”,这“法”不仅是笔法、方式,包含的内容更多,《荀子·劝学》有云:“礼、乐法而不说”的“法”也包括在内(即正规、法规、严肃、模范等)。黄宾虹练了八十年笔力,而且他是在深悟传统奥妙基础上练的。他从小就练笔,学书学画,但在七十五岁之前,主要把精力用于研究传统。我前年去沈阳鲁迅美术学院讲学,访问了老先生晏少翔教授,晏老大约九十多岁了,曾任过湖社一个分社的社长,他说:“我们原来只知道黄宾虹是研究美术史的,他在故宫从事古画鉴定,我们请他来讲课也是讲美术史,不知道他会画画。”“我们请他讲美术史时,他也有八十岁左右了,当时只知道他研究美术史,后来怎么他的画名气那么大。”最近读了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文坛杂忆初编》中李高翊写的《陶冷月与黄宾虹》,其中谈到:“1925年……徐悲鸿先生推荐二人前来任教,一是汤临泽执教金石,一是黄宾虹执教美术史。”1925年,黄宾虹已六十一岁,暨南大学艺术系还是聘他任教美术史。李文又记:“后来吾师(陶冷月)应聘四川大学,赴川,在乘船中,又巧遇黄宾虹先生。当时黄面临一些困难,吾师听后,毅然决定将聘书面交黄……”也是聘他任教美术史的教师。但据汪改庐编《黄宾虹年谱初稿》引陶冷月函云:“宾老与月是从1928年夏我在筹办暨南大学艺术系时,由徐悲鸿先生介绍相识……宾老对国画史极熟,故商聘为国画理论讲师。”是知黄宾虹六十五岁时仍以美术史为业。而且那时他发表了很多史论方面的论文和著作。李的回忆可能有误,而黄宾虹到四川大学教理论课是1933年。他七十二岁时才任暨南大学艺术系理论教授(以前是讲师)。他八十岁时,才在上海举办过平生第一次画展,那时他的理论文章仍然不断,但已转为以画为主了。
  黄宾虹一生以研究传统为主,他去世后,由家属捐献给国家的收藏古画达一千多件。他常年在故宫看画,对传统深有研究,而不是一般的盲目练笔。所以,他的画用笔功力深厚,有内涵,有变化,起笔、运笔、收笔,法度颇严,可谓集古今大成。就用笔的法度和功力而论,齐白石亦不敢与之相比。其他人更无可比拟之资格。而且,古人当中,似乎也没有能超过黄宾虹者。董其昌及“四王”用笔有其法度而无其质重,石涛、石谿画有其质重而无其法度。黄宾虹致裘柱常信说:“……学敦煌壁画,犹是假石涛。即真石涛且不足学,论者以石涛用笔有放无收,于古法遒劲处,尚隔一尘耳。”(见《黄宾虹书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黄以其法度之严,看出石涛的破绽。对于“扬州八怪”的画,不合法度处,更是比比皆是,黄都能深刻地指出。黄又说:“不沾沾于理法,而超出于理法者,又不得不先求理法之中。”(《黄宾虹书信集》)黄边研究,边实践,集古今之大成,无人能过。既贵重,学其笔墨又适用。今人学传统,能看懂黄宾虹,即说明你有很高的修养了,很多很有名的画家说黄画实际上并不好,“黄宾虹我是不重视的”,讲的是真心话,但却是外行话。
  我遍观现代画家,已故的、健在的,还没有一人能达到黄宾虹的功力,而且以后三十年内也不可能有人能达到他的功力。
  还要补充说一下黄宾虹的书法,黄的用笔功力主要是书法的功力,他的书法用笔之法度也超越很多古人,下笔、运笔、收笔都十分讲究,功力非同一般。被世人称为草圣的大书法家林散之就是他的学生,但其行书功力远不及黄。
  正因为黄的书法功力深厚,所以,他作画,都是用笔笔笔写出,绝无大片的墨,更不会像“扬州八怪”或者“浙派”画家那样,用大墨团涂抹,他全部用线条写出,即使远处的山峰,也是用笔写出。他染色,其实不是染,也是笔笔写出。这样就显得有变化,有厚度。若大笔一涂,有外相而无内涵。中国画是线的艺术,线才有深奥的变化,面也需是线积成的面才有较深的内涵,“墨团团里天地宽”,也必须“墨团团”里有线、有点才有天地宽。若用大笔泼的“墨团团”则不可能有太深的内涵。李苦禅只学齐白石,常用大笔头的墨水写鹰、荷、石等(齐白石画鹰也以线为主),而李可染学齐白石,兼学黄宾虹,后来李可染超过李苦禅,齐白石“意高”,不易学到;黄宾虹“法高”,尚可学到一点。学齐兼学黄,就不会把齐学过头,李苦禅学齐不学黄,更放了,过了头。学齐要略收,学黄要略简,才是正着。但李苦禅精通书法,所以,齐派画家中,他仍是最佼佼者,学齐而无李苦禅之书法功力者,就不行了。
  再说黄宾虹在画史上的地位。
  中国山水画在明代水平已大大下降,“明四家”远不及“元四家”,明代的名家之高只是平原上的土丘,而不是群山中的高峰。到了明末清初,渐江、八大山人、石涛、石谿、龚贤、担当、梅清等一大批画家出现,才把山水画推向另一个高峰。但石涛死后,全国的山水画几乎都被“四王”一系笼罩,死气沉沉,软、甜、俗、赖,几百年来不见大的起色。清末民初,“海派”中有几位花鸟画家冲出来了,但山水画仍不见大的转机,直到黄宾虹的出现,山水画才突显振起,他的画真正地结束了“四王”一系衰微委靡的旧状态,开始了雄浑苍莽、深沉内涵、大气磅礴的新时代。黄宾虹画起三百年之衰,他是振兴近代山水画的第一个关键的画家。所以说,黄宾虹的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里程碑,一座高峰,是近现代山水画的一个起点。他“包前孕后”“树立一代楷模”“开启一代新风”,他是真正的大师。
  无知者,看轻黄宾虹;学养不足者,看不懂黄宾虹,皆不足论。而后来较有水平的画家和史论家,说是能看懂黄宾虹,也不过看懂大概,或者只感觉到他的伟大而已。正如一位大学者站在你面前,你看到他的气度、风度,已感觉到他十分不凡,但他肚子里到底有多少学问,有什么学问,你未必真正知道。李可染和陆俨少被人称为“南陆北李”或“北李南陆”,李可染对黄宾虹的理解,从李的书法和用笔,我们已知其理解程度。陆俨少多次说:“古人说‘画要暗不要明’,其实,暗未必好,明未必不好。”显然,他把“暗”理解为“黑糊糊一片”,把“明”理解为“明亮亮的”。实际上,古人说的“暗”是指用笔要藏锋不露,要含蓄;“明”是指刻露,笔锋太露,妄生圭角,不含蓄。黄宾虹的理解力就绝不会如此,黄的笔是笔笔“暗”,处处“不明”(即不刻露)。这是他的功力所致,更是他的修养所致。
  优点太突出者必然有缺点,高岩之下必有低谷,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我在《悔晚斋臆语》中讲:文章鲜明尖锐的人,为人也必尖刻,不耐交;为人温和从不得罪他人的人,为文也必不鲜明,或含糊不清。当然,也有极个别例外的,比如鲁迅为人就很温和大度,绝不尖刻,但他的文章就很鲜明尖锐;我这个人为人很尖刻、很刻薄,不耐交,但写文章并不鲜明,更不尖锐。我在《悔晚斋臆语》中还说:“大文人必无文人气,大商人必无商人气,大英雄必有流氓气,大流氓必有豪杰气。”平平者必平平,不平者必有相反的一面。
  黄宾虹“法高”,他一生努力于“法”,处处讲“法”,他的画之缺点也是“法高”带来的,过于讲“法”,留心留意于法,则无激情(有一些用笔的感情)。他以“法”眼看世界,处处是“法”,则大自然的新鲜感对他刺激不大,所以他的画有点千篇一律,分不清那是哪里的山,这是什么心境下的产物,盖一切为“法”所统,处处想到“法”,则激情自然被泯灭,再新奇之景也被法所笼罩。
  所以,黄宾虹的画法也过于单一,几个套式而已,有点麻木不仁。而且,他越是精心之作,越有麻木之感,因为精心于法,反反复复,黑得透不过气,当然他的黑里面有东西。据张文俊回忆,黄宾虹有一张山水画,墨上赋了几层墨,反复皴点,层层积加,结果这张宣纸(上有黄画)提在手里像一张铁皮,纸都被墨凝固加厚似铁皮了,哪里还有激情呢?太理性化了。所以,他的画越是精心之作,乍一看越给人不快的感觉,当然细细地看,又有味道(也叫“耐看”),这味道仍然是笔法高的作用。相反,他的小品和不经心之作反给人轻松和视觉上的快感。
  他在画上的题字也大多有迂腐之感,也反映他太理性和有点麻木不仁。他总是题一些太理性的话在画上,缺少感情和激情,更无新趣,如:“倪迂翁师法荆关,极能槃礴,江东之家以有无为清俗”,“新安画迹师法多薛稷,后法张志和……”“北宋人画夜山图是阴面山法,元季四家惟倪黄用减笔……”“元季倪黄俱从董北苑巨然筑基,故能浑厚华滋。”“明季启祯中,士夫画者多宗北宋,细而不纤,粗而不犷,较学倪黄为胜,兹拟其意。”“北宋人画法简而意繁,不在形之疏密,其变化在意,元人写意亦同。”“宋画刻画,元人空虚,千变万化,先由写实,论者谓华新罗求脱太早,未免粗疏之诮,兹拟范华原意,以川蜀山水写之。”“唐王摩诘水墨画专用浓墨,以水破之,李营丘始用淡,淡破浓;浓亦破淡,笔有逆顺,墨有干湿,元人画最重破墨,明代失其传,董玄宰用兼皴带染法,娄东虞山调笔和墨,去之又远,兹拟范华原意。”“唐人浓墨,王摩诘用水墨,李营丘淡墨,元人用破墨,破墨之法至明代已失,诗家尚用之……”“王(按应为黄)山樵画师松雪,上追王摩诘……”老实说,我抄都抄烦了,再抄,读者也看不下去了,理性过分了。艺术作品要有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这些题字都缺乏真实感情,是在叙述画史。我们要欣赏你的艺术,又不要听你说教,看黄画很少有人注意他题字的内容,看了也记不住,也引不起人的任何情绪。我们看齐白石题字:“网干酒罢,洗脚上床,休管他门外有斜阳。”(《山水》)“老眼昏花看作鸡,等到天明汝不啼。”(题《鸡冠花》)“平生未到桃源地,意想清溪流水长。窃恐居人破心胆,挥毫不画打鱼郎。”(《桃源》)白石去世前画《归鸦图》上还题:“八哥解语偏饶舌,鹦鹉能言有是非。省却人间烦恼事,斜阳枯树看鸦归。”画铁拐李像上题:“……抛却葫芦与铁拐,人间谁识是神仙。”“人骂我,我也骂人。”还有《搔痒图》《发财图》《不倒翁》等题字,读时令人一快,读后令人难忘。我写到齐白石的题画诗文,不用翻书,自能记得,写黄宾虹的题画文,非得拿来照抄不可。
  黄宾虹对石涛不满,还是从“法”着眼的。石涛作画不拘法,所以,细一分析,石涛用笔确有可指摘处。但石涛作画充满激情,对大自然始终保持新鲜感,所以,石涛的山水画千变万化,一图一景、一景一法、一法一情,法为我用,我自有法。石涛山水画每画构图皆奇特,境界皆新颖,因情设景,遇景生情。每幅画上题字皆出自心扉,来自他的情感。“老木高风着意狂,青山和雨入微茫。画图唤起扁舟梦,一夜江声撼客床。”“……兴亡自古成惆怅,莫遣歌声到岭头。”“掷笔大笑双目空,遮天狂壑晴岚中……”所以,白石说:“下笔谁教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白石也是重情感、重新鲜感的。白石和石涛不是不重法,只是不为法而法,法是为表达自己情感服务的。
  黄宾虹一生留下的山水画等作品多不胜数,他不停地作画,不假思考,处处以“法高”显示,我们看他的画,也只惊叹于他的“法高”,那笔墨的功力、内涵,内在变化,令人百读不厌,却忘记了他的麻木不仁,只机械地重复如何用笔,如何表现笔墨的内涵,以显示他的“法高”。
  黄宾虹的作品数千计、万计,但我们闭目一回忆,又想不起他有多少山水画。石涛的山水画数量不及黄百分之一,但我们回忆石涛画各图各景,应接不暇,似乎无穷无尽也。而黄宾虹的山水给我们的印象就是那么黑乎乎几张。当然,实际上黄宾虹画每张都不同,却无大异。大体都差不多,构图设景也都差不多,内中的房屋小人物差不多,用笔用墨也都差不多,所以给人总的印象:千篇一律。我曾专程去杭州浙江省博物馆看他的遗作展,满满一大厅,大约有几百幅,其实去掉几十幅或一百幅也没有关系,看几幅就行了。但石涛的画如果有几百幅,少看一幅都是遗憾。
  黄宾虹的书法功力,无论在他的时代还是其后,皆无人能比,但也仅见功力而已。其书不太新,也是缺少激情。齐白石的书法功力不及黄宾虹,但有情绪,显示出齐老头的童心未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而也颇有新意和生意。齐白石书法功力不及黄,但总的成就也应在黄之上。(齐书法精神状态和新意在黄书之上。)我上面说黄宾虹无激情而有感情,这感情也仅见于“法高”之中,他的感情也仅在笔墨上。
  黄宾虹的画是经傅雷发现推出的。因为有傅雷评论,世人才渐渐承认他。傅雷是当时评论艺术的第一高手,他才高识广,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较之常人深刻得多。但他只见到黄宾虹的长处,多次写信写评论文给予鼓励和宣传,但他未能指出黄的缺点。黄宾虹八十岁时,以其七十多年的笔墨功力创作山水画,傅雷在旁只是喝彩叫好,十几年中未能指出其缺点之一二,这是十分可惜的。
  我在二十年前写作《中国山水画史》时指出:“清代以降,山水画的衰微,一败于‘四王’的一味摹古,亦步亦趋地追随古人;二伤于石涛的蔑视传统之影响。于是,近、现代也出现了一批胡涂乱抹,狂怪无理的作品(石涛强调‘我用我法’)。”(见《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九卷第九章)黄宾虹一出,一变“四王”的一味摹古,二变石涛的过分蔑视传统之风。他笔笔自法而出,重建新法,法高一世,树立新风,包前孕后,开启一代新法。以法去弊,然法亦去弊,法亦生弊,学者自当知之。
  此外,还有两个问题要向读者剖白:其一,画家、书法家、作家、评论家,凡称“家”者首先要有自家的样式或语言特点,或者叫面貌,而且这种样式也必须有深度和高度(注意,一是“首先”,二是“必须”)。很多画家、书法家功力不逮,想一些歪点子,搞出一种新的“样式”,比如书法,用笔抖一抖、颤一颤,或者不停地抖抖,或者泼一大片墨水,用自行车轧一下等等,面貌新了,但没有深度和高度,这就不叫新,也不叫“样式”,叫丑、怪,甚至什么都不叫。唐张彦远说:“余亦不以为画也。”深度也可以说是难度,是长期依“法”锻炼出来的功力。高度也可以叫文化内涵(此一问题必须专文论述)。石鲁书法有新的样式,看出他有追求,不想从俗。但他的书法缺乏深度和高度,“缺乏”不是完全没有,所以石鲁的书法是一家风格,但不是高风格。黄宾虹的书法有深度、有高度,而且深度很深,高度很高,一般人达不到。但他缺少新的样式,当然不是完全没有新的样式,原因也是他过于讲究“法”,过于缺乏激情。齐白石的书法就有新的样式,一看就知道古今无此面貌,而且其书法精神抖擞,天真烂漫,一片生机勃勃的样子。但齐白石书法也有深度和高度。所以,我上面说的,齐白石书法功力不及黄宾虹,但总的成绩超过黄宾虹,道理就在于此。
  其二,兵法云“知己知彼”,时至今日,地球变小,也要知中知外,知传统,知“现代派”,画者至少要知其一,否则,不足以厕身画坛。知传统不必固守传统,知“现代派”不必固守“现代派”(至于抄袭外国过了时的形式,更不足论),“固守”者心胸不宽,眼光狭隘,他(她)的前途也必是“不宽”和狭隘的。《荀子·修身》云:“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画者狭隘,也必须多看、多读、多思,廓之以广大,前途才能广大。
  (《江苏画刊》2001年4期)
  [补记]
  黄宾虹是开拓型的大画家,他开拓了浑厚华滋,黑、密、厚、重而蕴藉无穷的一路新山水画。他的笔墨内涵之高度,无人超越。有人倡导“形式美”,而黄宾虹的画主要是“内在美”。“形式美”犹如一个人的服饰美,未必有内在的东西。内在美所显露出的气质、风度之美才是真正的美。《礼记·乐记》有云:“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内在美显发于外,才是艺术的真谛。清人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云:“凡事物之能垂久远者,必不徒尚华美之观,而要有切实之体。”他批评:“今人作事,动求好看,苟能好看,则人无不爱,而作者亦颇自喜,转转相因,其病遂致不可药。”这就是追求形式美的结果。而黄宾虹的画乃是“有切实之体”的,故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致”(语出《茶疏》)。
  傅雷说:“近代名家除白石、宾虹二公外,余者皆欺世盗名。”(《傅雷文集·书信卷(上)》,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王伯敏说“黄宾虹是‘墨神’”。二十世纪,白石可谓“画圣”,宾虹是“墨神”,二十世纪画坛,一神一圣,各领风骚,标程百代。
  ……

前言/序言

  中青版自序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中有云:“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我这本书评论了很多画家,其实是借评画家,阐述我对绘画的见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见解散见于几十篇中,如月映照在千江万河中;但观念是一致的,即如月在天,只一而已。
  当然,有细心的读者来电话,说我在书中重在宣扬正义、正直和忠义,鼓动独立人格和自由之思想。又有读者来电说:“你几十篇文章,其实都是你自序(一)的注解。”知音难得,我有这些理解力很强的细心读者,甚感欣慰。
  我在书中,谈正义、忠义、道德、人品、爱国,其次谈童心、学问、感性和理解、性情和意识等等对艺术创作的作用;谈秀骨、静、动、地气、清气等等,乃是我的主旨。当然,也谈用笔、传统、创新等。评论画家仅是一个切入点而已。
  我在美国,学过他们的研究方法。切切实实、细入毫发,是他们的长处。当然,也解决一些问题,但大多对艺术的发展了无关葛。艺术是直接意识,批评是哲学意识,既不直接,又不哲学,因而弃之不用。但我不反对别人利用这种方法,我还指导我的学生用这种方法。
  美国的一位学者告诉我,最好的书,读者在十人之内,读者超过十个人的书,都不可能太高。这话有一定道理。“哥德巴赫猜想”,我们都不看,据说研究数学的人也不全看,只有少数几个人看。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史记》《离骚》《红楼梦》,外国的《圣经》等,读者何止十人。而且这些书自诞生以来,代代有人阅读,代代有人研究,何止万人、亿人,甚至百亿人,能说它不是好书吗?
  这本《画坛点将录》自一九九六年五月发表第一篇,即被上级勒令停刊,杂志社负责人检讨,据说还惊动了上头什么大人物。两年后,管事的官儿换了,杂志社又找我,说读者纷纷要求我继续写,大家要看。我只好又写。二零零五年结集在三联出版。第一版印了一万册,几天便卖光了,接着又印了四次;另外,港台版印了多少,我没作调查。现在都早已售罄。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北窗臆语》颇受读者欢迎,不久就再版了。另外,我的《六朝画论研究》《悔晚斋臆语》虽然已再版十几次,读者仍反映买不到,也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发行,读者甚是欢迎。因此,这本《画坛点将录》仍交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再版前,我又改正了一些错误,增加了近百幅图片,这就比原来的更严谨、更丰富了。
  排版期间,我应邀到南岳参加南岳论坛大会,与海内外学者谈古论今。南岳大庙主持高僧向我索诗刊石,我想到这本书,当场写了一首七绝:
  秋风塞北评天下,
  冬雨南岳论古今。
  常望雄才能济世,
  丹青我写寄闲心。
  诗盖记我一时之心境,故附于此。
  2015年4月16日于中国人民大学

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 一部深入浅出、洞察秋毫的中国现代美术史图卷,一次与大师对话、探寻艺术真谛的非凡旅程。 《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并非一本简单的艺术史罗列,它是一部旨在拨开历史迷雾,深入挖掘中国现代美术发展脉络,梳理其中关键人物与流派贡献的力作。本书以其独到的视角、严谨的考证与生动的叙述,引领读者穿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去认识那些塑造了中国现代绘画面貌的巨匠们,并理解他们艺术生涯中的闪光点与深远影响。 时代风云与艺术革新: 本书的起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巨变时期。当旧有的社会结构与思想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古老的艺术传统也面临着转型与再生的挑战。从西学东渐的浪潮,到中西艺术观念的碰撞与融合,中国画坛在那个时代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画坛点将录》 precisely 捕捉了这一历史契机,它不仅关注艺术家个人的创作,更将其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揭示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潮如何形塑艺术家的命运与艺术风格的演变。 本书并非简单地将艺术家们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是通过“点将”的独特方式,精心选取了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名家与大家。这种“点将”策略,使得本书的结构既清晰又富有逻辑,能够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中国现代美术史的核心脉络。每一位被“点将”的大师,都如同棋盘上的重要棋子,他们的出现与活动,共同构建起一幅完整的艺术画卷。 名家巡礼,大家风采: 书中对每一位被点名的大师,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评价。这种评价,绝非停留在表面化的赞美,而是力求挖掘其艺术创作的内在逻辑与独特贡献。 在对写实绘画的探索方面, 本书会仔细梳理那些将西方写实技法引入中国,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绘画理念相结合的先驱者。我们会探讨他们如何在素描、色彩、解构等层面进行革新,如何用新的视觉语言来表现中国的人物、山水与花鸟。例如,对徐悲鸿先生在造型艺术教育上的贡献,他如何引进写实主义,强调“造型乃一切艺术之根本”,并如何通过《奔马图》等作品,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西方的形体结构巧妙融合,形成独特的“徐氏风格”,都会在书中得到细致的阐释。同样,对刘海粟先生在油画与中国画领域的双重探索,他如何突破传统,强调色彩的自由表达,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解放思想,也会有详尽的论述。 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 本书会重点关注那些大胆吸收外来艺术营养,却又不失中国文化根脉的艺术家。这包括对林风眠先生“新艺术运动”的解读,他如何将中国画的意境与西方现代绘画的色彩、构图相结合,创造出“中西调和”的独特风格,其作品中淡淡的忧郁与诗意,以及他对女性形象的独特表现,都将是深入探讨的重点。再如,吴作人先生在油画和中国画上的造诣,他如何以写实为基础,注重民族化和时代感的表达,其笔下的骆驼、熊猫等动物形象,都充满了生命力与民族象征意义,也会被详细剖析。 在传统技法的传承与创新上, 本书同样不会忽视那些坚守中国画本体语言,并在其中注入时代精神的大师。对于齐白石先生,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衰年变法”的赞誉,更会深入分析他如何将民间艺术的质朴与文人画的意趣相结合,他的虾、蟹、草虫等作品,为何能够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境界,其背后蕴含的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感悟,将是本书着力展现的。对于黄宾虹先生,我们将探讨他如何超越“黑、密、厚、重”的传统山水画法,而追求“浓、淡、干、湿、润”的笔墨变化,他晚年“积墨”技法的运用,如何表现出山川的浑厚与苍茫,以及他对中国哲学思想的融入,都将是本书的亮点。 在绘画观念的革新与探索中, 本书还将触及那些对中国画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艺术家。例如,潘天寿先生,他如何以“中和”为美,强调画面的结构性与力量感,其花鸟画中雄浑苍劲的笔墨,以及他所倡导的“不似之似”的艺术观,都将是本书深入探讨的范畴。再如,李可染先生,他如何从“山水画的革命”出发,在写实与写意之间寻求新的平衡,他通过“逆光”技法的运用,以及对黄山、井冈山等祖国壮丽山河的深刻描绘,都展现了他对时代精神的体悟与对民族文化的深情。 艺术的“点将”与“评”: 《画坛点将录》的“点将”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对中国现代美术史的深入研究与客观判断。每一位被点名的艺术家,都代表着某个时期、某种风格、某种观念的突出成就。而“评”则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这种评价,不是简单的褒贬,而是从艺术史的视野出发,对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历史地位、风格特征、技法创新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解读。 本书的评价体系,力求做到: 1. 史料扎实: 引用大量一手文献、艺术家亲笔信件、回忆录等,保证论述的准确性。 2. 理论深刻: 结合艺术史学、美学等相关理论,对作品进行深度解读。 3. 风格鲜明: 准确概括每位大师的艺术风格,提炼其核心语言。 4. 影响清晰: 阐述其作品、思想对后世艺术家的启发与影响。 5. 语言生动: 避免枯燥的学术术语,用通俗易懂却又不失深度的语言,将复杂的艺术理念呈现给读者。 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除了对艺术本体的分析,《画坛点将录》还将尝试走进这些艺术巨匠的内心世界。通过梳理他们的艺术经历、创作感悟、人生哲学,读者将不仅仅是欣赏他们的画作,更能理解他们之所以成为“名家”与“大家”的内在驱动力。我们会探讨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他们如何面对创作的瓶颈与时代的挑战,他们对艺术的坚持与追求,这些都将使艺术家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加鲜活。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并非一本只供艺术专业人士阅读的学术著作。它的目标读者群更为广泛,包括: 艺术爱好者: 为您提供一个清晰、深入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史的窗口,让您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更能理解其背后的文化与历史。 艺术院校师生: 提供可靠的学术参考,拓宽研究视野,激发学习热情。 历史文化研究者: 从艺术的视角,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与文化发展。 普通读者: 开启一段与大师对话、感受艺术魅力的文化之旅,提升审美情趣。 本书力求成为一部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充满阅读乐趣的艺术读物。它将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中国现代美术的成就,理解中国艺术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并从中获得启迪与感悟。它是一次对中国现代艺术星空的巡礼,一次对艺术真理的追寻,一次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凝聚。 《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 翻开它,您将不仅仅是阅读,更是走进一段波澜壮阔的艺术史,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心中,真正的艺术大师,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技艺的巅峰,更是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感悟的体现。这本书的题目,“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作品的表面欣赏,而是能够深入到艺术家们的思想世界,去探寻他们创作的源泉。例如,他们是如何看待西方艺术的涌入?他们又是如何将中国的传统审美融入到现代的创作理念中的?他们对社会变革的反应是如何体现在作品中的?我尤其对那些在时代的巨变中,依然能够坚守自己艺术信念,并且能够不断创新的艺术家们充满了好奇。他们的作品,往往能够穿越时空,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让我们看到这些大师们是如何将他们的哲学思考、人生哲学融入到一幅幅动人的画作之中的。

评分

购买一本艺术评论类书籍,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提供给我新的认知和启发,而不是仅仅重复我已经知道的信息。这本书的“画坛点将录”这样一个命名,让我觉得它或许会以一种更加生动、更加有条理的方式来呈现这些现代名家与大家。我特别希望,作者能够为我解析那些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以及它们是如何塑造了中国美术的发展轨迹。例如,某些流派的兴起,某些艺术理念的传播,背后都有着哪些重要的艺术家在推动?他们是如何互相影响,又如何形成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历史性的梳理,帮助我理解这些艺术家在整个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定位,以及他们各自的艺术遗产。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加清晰的中国现代美术的地图,那将是我最大的收获。

评分

我一直认为,艺术评论的最高境界,是将抽象的艺术概念,转化为普通读者也能够理解的语言,并且能够引发读者对艺术产生更深的兴趣。这本书的书名,虽然用了“点将录”这样比较口语化的词语,但其后的“评现代名家与大家”又显现出其专业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既专业又通俗,既有学术深度,又具有可读性。对于那些在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艺术家们,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他们作品的细致解读,包括他们的创作手法、色彩运用、构图安排等等,并且能够解释这些技巧是如何服务于他们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学会如何更深入地欣赏一幅画,不再仅仅是“好看”或者“不好看”,而是能够理解其背后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封面采用了水墨晕染的风格,点缀着几抹鲜亮的色彩,仿佛能从中嗅到油墨与画布的香气。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富有弹性,翻页时有种温润的手感。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活跃在近代美术史上的大师们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时代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就必须去了解那个时代最杰出的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画笔,我们可以窥见历史的褶皱,感受时代的脉搏。我尤其好奇,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这些艺术家们是如何在东西方艺术思潮的激荡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如何将民族的血脉与现代的观念融为一体,创造出独具时代印记的作品。这本书的书名“画坛点将录”本身就带有一种江湖气,仿佛要为我们一一揭示那些在艺术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让我对书中将要呈现的人物阵容充满了期待。我渴望从中了解到他们的成长历程,他们艺术道路上的探索与挣扎,以及他们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考。

评分

在浩瀚的艺术史中,每一个伟大的艺术家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这本书的题目,“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让我想象着作者将如何为我们一一介绍这些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闪耀的名字。我期待的,不仅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师,也包括那些可能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但同样有着重要艺术贡献的人物。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充满敬意的笔触,来展现这些艺术家们的人生轨迹和艺术成就。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艺术方向?他们的作品,又如何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我尤其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关于他们的创作灵感,关于他们的艺术坚持,甚至关于他们的人生困境,这些都能让作品与艺术家本身变得更加真实和动人。

评分

我一直觉得,评价一幅艺术作品,光看其表面上的色彩与构图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理解,需要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他创作的动机,去感受他想要传达的情感。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名家与大家”的评析,让我看到了作者试图从更高的维度来解读这些艺术巨匠。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名家”与“大家”之间的区别的?是单纯的声望与地位,还是作品的艺术高度与历史影响?我对于那些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艺术家们,有着莫大的好奇心。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领域内,突破前人的藩篱,开辟新的天地?他们的艺术思想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进的?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帮助我打破固有的认知,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去领略那些被低估的价值?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作品的罗列与介绍,更能提供深入的评论与解读,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更广阔的艺术视野。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怀有深厚感情的读者,我总觉得,这些大师们的作品,不仅仅是画布上的颜料,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缩影。他们所经历的社会变革,所接受的教育背景,所处的文化环境,都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创作之中。这本书的题目,“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给我一种感觉,它在试图构建一个现代中国美术的谱系,将那些重要的艺术家们,以一种系统的方式呈现出来。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进行“点将”的?这个顺序是否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对于“现代”和“大家”这两个词的定义,作者又有着怎样的考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清晰的梳理,帮助我理解中国美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整个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不同艺术家所扮演的角色和贡献。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哪些艺术家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家”,他们的艺术成就有何特殊之处,又为何能够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评分

艺术评论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引发读者的思考,能否提供新的解读角度。这本书的书名,虽然用了“点将录”这样有些戏谑的说法,但其核心是“评现代名家与大家”,这让我看到了作者的专业性和严肃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能展现出作者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力。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家,我希望能看到一些不落俗套的评论,能够发掘出他们作品中不为人知的一面。而对于那些可能相对默默无闻,但同样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艺术家,我更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来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贡献。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严谨的态度,结合艺术史的背景,对这些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不仅探讨其形式美,更挖掘其思想内涵。我渴望从中获得一种启发,能够以一种更成熟、更具辨识力的眼光来欣赏艺术。

评分

许多时候,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欣赏。然而,一本优秀的艺术评论,应该能够引领我们深入到艺术的肌理之中,去感受其内在的生命力。这本书的名称,“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给我一种感觉,它在试图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中国现代美术的群英谱。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选择这些“名家”和“大家”的?评判的标准是什么?是其在艺术史上的影响力?还是作品的创新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去认识那些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为中国美术发展做出贡献的艺术家。例如,他们是如何吸收西方艺术的精髓,又如何保留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他们是如何在时代变革中,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并且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一个更加系统和深入的中国现代美术认知体系。

评分

在我收藏的一些艺术类书籍中,不乏对名家作品的图录,但真正能够触及到艺术家灵魂深处的评论却不常见。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对技巧的赞美,或是对作品题材的描述,却鲜少能够感受到那种来自艺术家生命体验的共鸣。这本书的题目“画坛点将录”,暗示着一种梳理与排队,仿佛要将那些在艺术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以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方式,来讲述这些艺术家们的故事。或许,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曾经遇到的困境,他们的艺术理念是如何形成的,他们与同时代其他艺术家的交往,这些细节都能让作品变得更加生动,也让我们对他们的理解更加立体。我尤其对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持艺术理想的艺术家们充满敬意,他们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更强大的生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捕捉到这些“人”的元素,让我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背后那颗跳动的心。

评分

好书,我喜欢,画坛点将,点的全是重量级的大师!

评分

东西很好,我很喜欢。快递给力。不错啊。

评分

好书!就是贵了点。速度也快。

评分

很不错的艺术 入门级的书。

评分

经典著作哦

评分

好书,我喜欢,画坛点将,点的全是重量级的大师!

评分

经典著作哦

评分

京东正版!印刷精美清晰!包装精美完好!感谢京东!

评分

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