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壇點將錄:評現代名傢與大傢

畫壇點將錄:評現代名傢與大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傳席 著
圖書標籤:
  • 繪畫史
  • 現代繪畫
  • 中國美術
  • 藝術評論
  • 名傢作品
  • 藝術鑒賞
  • 繪畫技法
  • 藝術流派
  • 藝術史
  • 美術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青年齣版社
ISBN:9787515333069
版次:1
商品編碼:1170221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32
字數:37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跟著陳傳席去看清國畫的門道。

內容簡介

  《畫壇點將錄:評現代名傢與大傢》為著名美術史傢、美術評論傢陳傳席對現代中國畫壇30餘位名傢與大傢的點評,其中很多篇目在發錶後曾引起美術界極大震動。作者對長期為人所忽略的名傢大傢進行挖掘,並在進行印象式批評的同時,結閤討論中國畫的一些現象和問題。其見解可謂發人之所未見,言人之未言和不敢言,振聾發聵。對於美術愛好者,本書是一本關於中國現當代著名畫傢的優秀傳記,讀之能豐富藝術知識和素養;對於專業美術工作者,本書的藝術討論能給予藝術欣賞和創造以有益的啓發。

作者簡介

  陳傳席,著名美術史傢、美術評論傢。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傢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齣版著作50餘部,《中國山水畫史》《六朝畫論研究》《悔晚齋臆語》在讀者中有很大影響。本社曾齣版其散文集《北窗臆語》《悔晚齋臆語》和學術專著《六朝畫論研究》。

目錄

中青版自序 /001
自序(一) /003
自序(二) /010
一、藝術和藝術教育進入現代的標誌性人物——李瑞清 /025
二、後海派的領袖——吳昌碩 /046
三、繪畫全纔和影響力最大的畫傢——徐悲鴻 /054
四、畫聖——齊白石 /063
五、墨神——黃賓虹 /071
六、調和中西——林風眠 /092
七、強其骨,拉大中西距離——潘天壽 /106
八、海派——劉海粟 /118
九、當代的吳道子——傅抱石 /148
十、新山水畫的高峰——李可染 /158
十一、改革人物畫的巨匠——蔣兆和 /168
十二、傳統的守護者——陸儼少 /183
十三、黃土高原未盡纔——石魯 /190
十四、新時代的傳統文人——錢鬆 /198
十五、邋遢的寫意——蒲華及其他(兼談畫中之“氣”)/205
十六、溝通文學與繪畫的奇纔——豐子愷 /212
十七、早夭和早熟的天纔——陳師曾和黃胄 /217
十八、素描式和花鳥式——“京派”和“浙派”/227
十九、二十世紀工筆花鳥畫兩大傢——陳之佛和於非 /239
二十、逸品第一傢——呂鳳子 /248
二十一、以趣取勝的蜀派大傢——陳子莊 /255
二十二、在野派——黃鞦園 /262
二十三、大寫意畫傢——李苦禪 /269
二十四、畫界老壽星——硃屺瞻 /278
二十五、大文人畫傢——陶博吾 /289
二十六、一生獨鍾形式美——吳冠中 /304
二十七、“風流萬戶侯”——張大韆 /313
二十八、舊王孫——溥心 /329
二十九、“當時俊氣超人群”——黃君璧 /344
三十、摺衷中西——“嶺南畫派”/352
三十一、“留作中華史上名”——何香凝 /362
三十二、“待五百年後人論定”——吳湖帆 /372
三十三、序誌 /386
附錄:現代書畫名傢與大傢簡介 /392
後記 /408
再版後記 /410
三印後記 /411

精彩書摘

  四、畫聖——齊白石
  我把齊白石列為二十世紀在中國畫方麵最有影響的畫傢之首,除瞭無知的人之外,恐怕都會承認的。在二十世紀,沒有任何畫傢的影響能超過齊白石。而且,自明末清初的石濤、八大山人等畫傢之後,在傳統基礎上變化,成就最高、麵貌最新、影響最大的畫傢也當首推齊白石,至今無人能和他相比。
  那麼,吳昌碩能不能和齊白石相比呢?記得我讀研究生時聽說過當時有人傳言:“吳老缶一日不死,齊木匠不敢南下而賣畫。”當然,吳昌碩活著時,齊白石的成就確實趕不上他,而且齊白石也受過吳昌碩的影響,但齊白石的成就最終超過瞭吳昌碩。齊白石的影響更大大超過吳昌碩。齊白石可謂傢喻戶曉,鮮有不知者,而吳昌碩的知名度,隻限在美術界的圈子內。吳昌碩的畫,大氣磅礴、雄健渾厚,但濁氣太重;在清新、淡雅、寜靜、散遠等方麵都不如齊白石。吳畫中不僅火氣尚存,而且俗氣也沒有完全泯滅,至於齊白石畫中所錶現齣的天真和童趣,他是更沒有的。如果承認繪畫有供人玩賞的一麵,齊白石的畫纔“好玩”。
  吳昌碩寫詩的基本功也許超過齊白石,但詩的成就也沒有超過齊白石。吳詩中濁氣也太重,形象模糊,且有老氣和舊氣,不如齊詩清新天真,形象真切,且有新鮮感。試舉數例(順便說明,我寫這篇短文,沒有去查各種資料,隻靠記憶舉例,故不能一一對舉,但記憶中的詩都是各傢好詩,有的是畫傢反復題畫的詩)。吳昌碩《桃花圖詩》:“穠艷灼灼雲錦鮮,紅霞裹住玻黎天。不須更乞鬍麻飯,飽食桃花便得仙。”題《頑石圖》:“石頭頑如此,聞道謫疏星。落落丈人行,離離鞦海萍……”題《牡丹水仙圖》:“紅時欄外春風拂,香處毫端水佩橫。富貴神仙渾不羨,自高唯有石先生。”題《雙桃》:“瓊玉山桃大如鬥,仙人摘之以釀酒。一食可得韆萬壽,硃顔長如十八九。”
  齊白石《雨耕圖》詩:“逢人恥聽說荊關,宗派誇能卻汗顔。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慣桂林山。”《石濤》:“絕後空前釋阿長,一生得力隱清湘。胸中山水奇天下,刪去臨摹手一雙。”題《不倒翁》:“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將汝忽然來打破,通身何處有心肝。”“能供兒戲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來。頭上齊眉紗帽黑,雖無肝膽有官階。”吳昌碩的詩功力當然很深,卻不如齊白石的詩鮮明、清新。讀吳詩很多,印象都不深,含糊不鮮。讀齊詩,馬上給你一個鮮明的印象、美妙的意境,真切感人。所以,吳昌碩的成就終不及齊白石。至於齊白石畫中的童趣、天真,吳昌碩更是沒有的。吳昌碩的篆刻師法漢人,頗有功力;但齊白石的篆刻師秦人而變為己法,力健而清爽,風格更強烈。此外,齊白石人物、山水、花卉和各種翎毛魚蟲,無所不能。吳昌碩正式創作,基本上是花卉,連鳥都很少畫,造型基本功遠遜齊白石。當然,齊、吳的高下主要在一清一濁,中國人講究清高,一嚮以清為高的。所以,張大韆在颱灣說:“齊白石的為人,我不欣賞,他對錢斤斤計較,太沒意思。但他的畫好,超過吳昌碩。”(大意)吳昌碩的畫尚遜於齊白石,其他人的畫就不必再比瞭。莫說全麵地比,齊白石的詩、書、畫、印,隻要取其中之一,當代畫傢也無人敢與他相比。
  黃賓虹是真正的大師。我以前給“大師”下的定義是:就作品而言,包前孕後;就作用而言,樹立一代楷模;就影響而言,開啓一代新風。最關鍵的就是“包前孕後”,後兩個方麵都包括在“包前孕後”之中。二十世紀的畫傢中,惟齊白石、黃賓虹二人可稱大師。其他名傢雖也各具特色,各自影響一批人,但都沒有開啓一代新風。有人認為我樹立的“大師”標準太嚴瞭,建議我再細分為一級大師和二級大師,那麼,齊、黃之外的畫傢如果稱大師,隻能是二級大師。
  影響有正嚮影響、橫嚮影響、反嚮影響。以此論之,二十世紀中後期,畫花鳥畫者鮮有不受齊白石的影響;畫山水畫者,鮮有不受黃賓虹的影響。齊、黃都是開啓一代新風的畫傢。他們的作品都是“包前孕後”的。
  我說黃賓虹的畫“法高於意”,這“法”不僅是筆法、方式,包含的內容更多,《荀子·勸學》有雲:“禮、樂法而不說”的“法”也包括在內(即正規、法規、嚴肅、模範等)。黃賓虹練瞭八十年筆力,而且他是在深悟傳統奧妙基礎上練的。他從小就練筆,學書學畫,但在七十五歲之前,主要把精力用於研究傳統。我前年去瀋陽魯迅美術學院講學,訪問瞭老先生晏少翔教授,晏老大約九十多歲瞭,曾任過湖社一個分社的社長,他說:“我們原來隻知道黃賓虹是研究美術史的,他在故宮從事古畫鑒定,我們請他來講課也是講美術史,不知道他會畫畫。”“我們請他講美術史時,他也有八十歲左右瞭,當時隻知道他研究美術史,後來怎麼他的畫名氣那麼大。”最近讀瞭上海書店齣版社齣版的《文壇雜憶初編》中李高翊寫的《陶冷月與黃賓虹》,其中談到:“1925年……徐悲鴻先生推薦二人前來任教,一是湯臨澤執教金石,一是黃賓虹執教美術史。”1925年,黃賓虹已六十一歲,暨南大學藝術係還是聘他任教美術史。李文又記:“後來吾師(陶冷月)應聘四川大學,赴川,在乘船中,又巧遇黃賓虹先生。當時黃麵臨一些睏難,吾師聽後,毅然決定將聘書麵交黃……”也是聘他任教美術史的教師。但據汪改廬編《黃賓虹年譜初稿》引陶冷月函雲:“賓老與月是從1928年夏我在籌辦暨南大學藝術係時,由徐悲鴻先生介紹相識……賓老對國畫史極熟,故商聘為國畫理論講師。”是知黃賓虹六十五歲時仍以美術史為業。而且那時他發錶瞭很多史論方麵的論文和著作。李的迴憶可能有誤,而黃賓虹到四川大學教理論課是1933年。他七十二歲時纔任暨南大學藝術係理論教授(以前是講師)。他八十歲時,纔在上海舉辦過平生第一次畫展,那時他的理論文章仍然不斷,但已轉為以畫為主瞭。
  黃賓虹一生以研究傳統為主,他去世後,由傢屬捐獻給國傢的收藏古畫達一韆多件。他常年在故宮看畫,對傳統深有研究,而不是一般的盲目練筆。所以,他的畫用筆功力深厚,有內涵,有變化,起筆、運筆、收筆,法度頗嚴,可謂集古今大成。就用筆的法度和功力而論,齊白石亦不敢與之相比。其他人更無可比擬之資格。而且,古人當中,似乎也沒有能超過黃賓虹者。董其昌及“四王”用筆有其法度而無其質重,石濤、石谿畫有其質重而無其法度。黃賓虹緻裘柱常信說:“……學敦煌壁畫,猶是假石濤。即真石濤且不足學,論者以石濤用筆有放無收,於古法遒勁處,尚隔一塵耳。”(見《黃賓虹書信集》,上海古籍齣版社,1999年版)黃以其法度之嚴,看齣石濤的破綻。對於“揚州八怪”的畫,不閤法度處,更是比比皆是,黃都能深刻地指齣。黃又說:“不沾沾於理法,而超齣於理法者,又不得不先求理法之中。”(《黃賓虹書信集》)黃邊研究,邊實踐,集古今之大成,無人能過。既貴重,學其筆墨又適用。今人學傳統,能看懂黃賓虹,即說明你有很高的修養瞭,很多很有名的畫傢說黃畫實際上並不好,“黃賓虹我是不重視的”,講的是真心話,但卻是外行話。
  我遍觀現代畫傢,已故的、健在的,還沒有一人能達到黃賓虹的功力,而且以後三十年內也不可能有人能達到他的功力。
  還要補充說一下黃賓虹的書法,黃的用筆功力主要是書法的功力,他的書法用筆之法度也超越很多古人,下筆、運筆、收筆都十分講究,功力非同一般。被世人稱為草聖的大書法傢林散之就是他的學生,但其行書功力遠不及黃。
  正因為黃的書法功力深厚,所以,他作畫,都是用筆筆筆寫齣,絕無大片的墨,更不會像“揚州八怪”或者“浙派”畫傢那樣,用大墨團塗抹,他全部用綫條寫齣,即使遠處的山峰,也是用筆寫齣。他染色,其實不是染,也是筆筆寫齣。這樣就顯得有變化,有厚度。若大筆一塗,有外相而無內涵。中國畫是綫的藝術,綫纔有深奧的變化,麵也需是綫積成的麵纔有較深的內涵,“墨團團裏天地寬”,也必須“墨團團”裏有綫、有點纔有天地寬。若用大筆潑的“墨團團”則不可能有太深的內涵。李苦禪隻學齊白石,常用大筆頭的墨水寫鷹、荷、石等(齊白石畫鷹也以綫為主),而李可染學齊白石,兼學黃賓虹,後來李可染超過李苦禪,齊白石“意高”,不易學到;黃賓虹“法高”,尚可學到一點。學齊兼學黃,就不會把齊學過頭,李苦禪學齊不學黃,更放瞭,過瞭頭。學齊要略收,學黃要略簡,纔是正著。但李苦禪精通書法,所以,齊派畫傢中,他仍是最佼佼者,學齊而無李苦禪之書法功力者,就不行瞭。
  再說黃賓虹在畫史上的地位。
  中國山水畫在明代水平已大大下降,“明四傢”遠不及“元四傢”,明代的名傢之高隻是平原上的土丘,而不是群山中的高峰。到瞭明末清初,漸江、八大山人、石濤、石谿、龔賢、擔當、梅清等一大批畫傢齣現,纔把山水畫推嚮另一個高峰。但石濤死後,全國的山水畫幾乎都被“四王”一係籠罩,死氣沉沉,軟、甜、俗、賴,幾百年來不見大的起色。清末民初,“海派”中有幾位花鳥畫傢衝齣來瞭,但山水畫仍不見大的轉機,直到黃賓虹的齣現,山水畫纔突顯振起,他的畫真正地結束瞭“四王”一係衰微委靡的舊狀態,開始瞭雄渾蒼莽、深沉內涵、大氣磅礴的新時代。黃賓虹畫起三百年之衰,他是振興近代山水畫的第一個關鍵的畫傢。所以說,黃賓虹的山水畫是中國山水畫的一個裏程碑,一座高峰,是近現代山水畫的一個起點。他“包前孕後”“樹立一代楷模”“開啓一代新風”,他是真正的大師。
  無知者,看輕黃賓虹;學養不足者,看不懂黃賓虹,皆不足論。而後來較有水平的畫傢和史論傢,說是能看懂黃賓虹,也不過看懂大概,或者隻感覺到他的偉大而已。正如一位大學者站在你麵前,你看到他的氣度、風度,已感覺到他十分不凡,但他肚子裏到底有多少學問,有什麼學問,你未必真正知道。李可染和陸儼少被人稱為“南陸北李”或“北李南陸”,李可染對黃賓虹的理解,從李的書法和用筆,我們已知其理解程度。陸儼少多次說:“古人說‘畫要暗不要明’,其實,暗未必好,明未必不好。”顯然,他把“暗”理解為“黑糊糊一片”,把“明”理解為“明亮亮的”。實際上,古人說的“暗”是指用筆要藏鋒不露,要含蓄;“明”是指刻露,筆鋒太露,妄生圭角,不含蓄。黃賓虹的理解力就絕不會如此,黃的筆是筆筆“暗”,處處“不明”(即不刻露)。這是他的功力所緻,更是他的修養所緻。
  優點太突齣者必然有缺點,高岩之下必有低榖,飛瀑之下必有深潭。我在《悔晚齋臆語》中講:文章鮮明尖銳的人,為人也必尖刻,不耐交;為人溫和從不得罪他人的人,為文也必不鮮明,或含糊不清。當然,也有極個彆例外的,比如魯迅為人就很溫和大度,絕不尖刻,但他的文章就很鮮明尖銳;我這個人為人很尖刻、很刻薄,不耐交,但寫文章並不鮮明,更不尖銳。我在《悔晚齋臆語》中還說:“大文人必無文人氣,大商人必無商人氣,大英雄必有流氓氣,大流氓必有豪傑氣。”平平者必平平,不平者必有相反的一麵。
  黃賓虹“法高”,他一生努力於“法”,處處講“法”,他的畫之缺點也是“法高”帶來的,過於講“法”,留心留意於法,則無激情(有一些用筆的感情)。他以“法”眼看世界,處處是“法”,則大自然的新鮮感對他刺激不大,所以他的畫有點韆篇一律,分不清那是哪裏的山,這是什麼心境下的産物,蓋一切為“法”所統,處處想到“法”,則激情自然被泯滅,再新奇之景也被法所籠罩。
  所以,黃賓虹的畫法也過於單一,幾個套式而已,有點麻木不仁。而且,他越是精心之作,越有麻木之感,因為精心於法,反反復復,黑得透不過氣,當然他的黑裏麵有東西。據張文俊迴憶,黃賓虹有一張山水畫,墨上賦瞭幾層墨,反復皴點,層層積加,結果這張宣紙(上有黃畫)提在手裏像一張鐵皮,紙都被墨凝固加厚似鐵皮瞭,哪裏還有激情呢?太理性化瞭。所以,他的畫越是精心之作,乍一看越給人不快的感覺,當然細細地看,又有味道(也叫“耐看”),這味道仍然是筆法高的作用。相反,他的小品和不經心之作反給人輕鬆和視覺上的快感。
  他在畫上的題字也大多有迂腐之感,也反映他太理性和有點麻木不仁。他總是題一些太理性的話在畫上,缺少感情和激情,更無新趣,如:“倪迂翁師法荊關,極能槃礴,江東之傢以有無為清俗”,“新安畫跡師法多薛稷,後法張誌和……”“北宋人畫夜山圖是陰麵山法,元季四傢惟倪黃用減筆……”“元季倪黃俱從董北苑巨然築基,故能渾厚華滋。”“明季啓禎中,士夫畫者多宗北宋,細而不縴,粗而不獷,較學倪黃為勝,茲擬其意。”“北宋人畫法簡而意繁,不在形之疏密,其變化在意,元人寫意亦同。”“宋畫刻畫,元人空虛,韆變萬化,先由寫實,論者謂華新羅求脫太早,未免粗疏之誚,茲擬範華原意,以川蜀山水寫之。”“唐王摩詰水墨畫專用濃墨,以水破之,李營丘始用淡,淡破濃;濃亦破淡,筆有逆順,墨有乾濕,元人畫最重破墨,明代失其傳,董玄宰用兼皴帶染法,婁東虞山調筆和墨,去之又遠,茲擬範華原意。”“唐人濃墨,王摩詰用水墨,李營丘淡墨,元人用破墨,破墨之法至明代已失,詩傢尚用之……”“王(按應為黃)山樵畫師鬆雪,上追王摩詰……”老實說,我抄都抄煩瞭,再抄,讀者也看不下去瞭,理性過分瞭。藝術作品要有情感,“感人心者莫先於情。”這些題字都缺乏真實感情,是在敘述畫史。我們要欣賞你的藝術,又不要聽你說教,看黃畫很少有人注意他題字的內容,看瞭也記不住,也引不起人的任何情緒。我們看齊白石題字:“網乾酒罷,洗腳上床,休管他門外有斜陽。”(《山水》)“老眼昏花看作雞,等到天明汝不啼。”(題《雞冠花》)“平生未到桃源地,意想清溪流水長。竊恐居人破心膽,揮毫不畫打魚郎。”(《桃源》)白石去世前畫《歸鴉圖》上還題:“八哥解語偏饒舌,鸚鵡能言有是非。省卻人間煩惱事,斜陽枯樹看鴉歸。”畫鐵拐李像上題:“……拋卻葫蘆與鐵拐,人間誰識是神仙。”“人罵我,我也罵人。”還有《搔癢圖》《發財圖》《不倒翁》等題字,讀時令人一快,讀後令人難忘。我寫到齊白石的題畫詩文,不用翻書,自能記得,寫黃賓虹的題畫文,非得拿來照抄不可。
  黃賓虹對石濤不滿,還是從“法”著眼的。石濤作畫不拘法,所以,細一分析,石濤用筆確有可指摘處。但石濤作畫充滿激情,對大自然始終保持新鮮感,所以,石濤的山水畫韆變萬化,一圖一景、一景一法、一法一情,法為我用,我自有法。石濤山水畫每畫構圖皆奇特,境界皆新穎,因情設景,遇景生情。每幅畫上題字皆齣自心扉,來自他的情感。“老木高風著意狂,青山和雨入微茫。畫圖喚起扁舟夢,一夜江聲撼客床。”“……興亡自古成惆悵,莫遣歌聲到嶺頭。”“擲筆大笑雙目空,遮天狂壑晴嵐中……”所以,白石說:“下筆誰教泣鬼神,二韆餘載隻斯僧。”白石也是重情感、重新鮮感的。白石和石濤不是不重法,隻是不為法而法,法是為錶達自己情感服務的。
  黃賓虹一生留下的山水畫等作品多不勝數,他不停地作畫,不假思考,處處以“法高”顯示,我們看他的畫,也隻驚嘆於他的“法高”,那筆墨的功力、內涵,內在變化,令人百讀不厭,卻忘記瞭他的麻木不仁,隻機械地重復如何用筆,如何錶現筆墨的內涵,以顯示他的“法高”。
  黃賓虹的作品數韆計、萬計,但我們閉目一迴憶,又想不起他有多少山水畫。石濤的山水畫數量不及黃百分之一,但我們迴憶石濤畫各圖各景,應接不暇,似乎無窮無盡也。而黃賓虹的山水給我們的印象就是那麼黑乎乎幾張。當然,實際上黃賓虹畫每張都不同,卻無大異。大體都差不多,構圖設景也都差不多,內中的房屋小人物差不多,用筆用墨也都差不多,所以給人總的印象:韆篇一律。我曾專程去杭州浙江省博物館看他的遺作展,滿滿一大廳,大約有幾百幅,其實去掉幾十幅或一百幅也沒有關係,看幾幅就行瞭。但石濤的畫如果有幾百幅,少看一幅都是遺憾。
  黃賓虹的書法功力,無論在他的時代還是其後,皆無人能比,但也僅見功力而已。其書不太新,也是缺少激情。齊白石的書法功力不及黃賓虹,但有情緒,顯示齣齊老頭的童心未泯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因而也頗有新意和生意。齊白石書法功力不及黃,但總的成就也應在黃之上。(齊書法精神狀態和新意在黃書之上。)我上麵說黃賓虹無激情而有感情,這感情也僅見於“法高”之中,他的感情也僅在筆墨上。
  黃賓虹的畫是經傅雷發現推齣的。因為有傅雷評論,世人纔漸漸承認他。傅雷是當時評論藝術的第一高手,他纔高識廣,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較之常人深刻得多。但他隻見到黃賓虹的長處,多次寫信寫評論文給予鼓勵和宣傳,但他未能指齣黃的缺點。黃賓虹八十歲時,以其七十多年的筆墨功力創作山水畫,傅雷在旁隻是喝彩叫好,十幾年中未能指齣其缺點之一二,這是十分可惜的。
  我在二十年前寫作《中國山水畫史》時指齣:“清代以降,山水畫的衰微,一敗於‘四王’的一味摹古,亦步亦趨地追隨古人;二傷於石濤的衊視傳統之影響。於是,近、現代也齣現瞭一批鬍塗亂抹,狂怪無理的作品(石濤強調‘我用我法’)。”(見《中國山水畫史》,天津人民美術齣版社,第九捲第九章)黃賓虹一齣,一變“四王”的一味摹古,二變石濤的過分衊視傳統之風。他筆筆自法而齣,重建新法,法高一世,樹立新風,包前孕後,開啓一代新法。以法去弊,然法亦去弊,法亦生弊,學者自當知之。
  此外,還有兩個問題要嚮讀者剖白:其一,畫傢、書法傢、作傢、評論傢,凡稱“傢”者首先要有自傢的樣式或語言特點,或者叫麵貌,而且這種樣式也必須有深度和高度(注意,一是“首先”,二是“必須”)。很多畫傢、書法傢功力不逮,想一些歪點子,搞齣一種新的“樣式”,比如書法,用筆抖一抖、顫一顫,或者不停地抖抖,或者潑一大片墨水,用自行車軋一下等等,麵貌新瞭,但沒有深度和高度,這就不叫新,也不叫“樣式”,叫醜、怪,甚至什麼都不叫。唐張彥遠說:“餘亦不以為畫也。”深度也可以說是難度,是長期依“法”鍛煉齣來的功力。高度也可以叫文化內涵(此一問題必須專文論述)。石魯書法有新的樣式,看齣他有追求,不想從俗。但他的書法缺乏深度和高度,“缺乏”不是完全沒有,所以石魯的書法是一傢風格,但不是高風格。黃賓虹的書法有深度、有高度,而且深度很深,高度很高,一般人達不到。但他缺少新的樣式,當然不是完全沒有新的樣式,原因也是他過於講究“法”,過於缺乏激情。齊白石的書法就有新的樣式,一看就知道古今無此麵貌,而且其書法精神抖擻,天真爛漫,一片生機勃勃的樣子。但齊白石書法也有深度和高度。所以,我上麵說的,齊白石書法功力不及黃賓虹,但總的成績超過黃賓虹,道理就在於此。
  其二,兵法雲“知己知彼”,時至今日,地球變小,也要知中知外,知傳統,知“現代派”,畫者至少要知其一,否則,不足以廁身畫壇。知傳統不必固守傳統,知“現代派”不必固守“現代派”(至於抄襲外國過瞭時的形式,更不足論),“固守”者心胸不寬,眼光狹隘,他(她)的前途也必是“不寬”和狹隘的。《荀子·修身》雲:“狹隘褊小,則廓之以廣大。”畫者狹隘,也必須多看、多讀、多思,廓之以廣大,前途纔能廣大。
  (《江蘇畫刊》2001年4期)
  [補記]
  黃賓虹是開拓型的大畫傢,他開拓瞭渾厚華滋,黑、密、厚、重而蘊藉無窮的一路新山水畫。他的筆墨內涵之高度,無人超越。有人倡導“形式美”,而黃賓虹的畫主要是“內在美”。“形式美”猶如一個人的服飾美,未必有內在的東西。內在美所顯露齣的氣質、風度之美纔是真正的美。《禮記·樂記》有雲:“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內在美顯發於外,纔是藝術的真諦。清人瀋宗騫在《芥舟學畫編》中雲:“凡事物之能垂久遠者,必不徒尚華美之觀,而要有切實之體。”他批評:“今人作事,動求好看,苟能好看,則人無不愛,而作者亦頗自喜,轉轉相因,其病遂緻不可藥。”這就是追求形式美的結果。而黃賓虹的畫乃是“有切實之體”的,故其“不務妍媚而樸雅堅緻”(語齣《茶疏》)。
  傅雷說:“近代名傢除白石、賓虹二公外,餘者皆欺世盜名。”(《傅雷文集·書信捲(上)》,安徽文藝齣版社,1998年版)王伯敏說“黃賓虹是‘墨神’”。二十世紀,白石可謂“畫聖”,賓虹是“墨神”,二十世紀畫壇,一神一聖,各領風騷,標程百代。
  ……

前言/序言

  中青版自序
  《硃子語類》捲九十四中有雲:“如月在天,隻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則隨處可見,不可謂月已分也。”我這本書評論瞭很多畫傢,其實是藉評畫傢,闡述我對繪畫的見解,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見解散見於幾十篇中,如月映照在韆江萬河中;但觀念是一緻的,即如月在天,隻一而已。
  當然,有細心的讀者來電話,說我在書中重在宣揚正義、正直和忠義,鼓動獨立人格和自由之思想。又有讀者來電說:“你幾十篇文章,其實都是你自序(一)的注解。”知音難得,我有這些理解力很強的細心讀者,甚感欣慰。
  我在書中,談正義、忠義、道德、人品、愛國,其次談童心、學問、感性和理解、性情和意識等等對藝術創作的作用;談秀骨、靜、動、地氣、清氣等等,乃是我的主旨。當然,也談用筆、傳統、創新等。評論畫傢僅是一個切入點而已。
  我在美國,學過他們的研究方法。切切實實、細入毫發,是他們的長處。當然,也解決一些問題,但大多對藝術的發展瞭無關葛。藝術是直接意識,批評是哲學意識,既不直接,又不哲學,因而棄之不用。但我不反對彆人利用這種方法,我還指導我的學生用這種方法。
  美國的一位學者告訴我,最好的書,讀者在十人之內,讀者超過十個人的書,都不可能太高。這話有一定道理。“哥德巴赫猜想”,我們都不看,據說研究數學的人也不全看,隻有少數幾個人看。但《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史記》《離騷》《紅樓夢》,外國的《聖經》等,讀者何止十人。而且這些書自誕生以來,代代有人閱讀,代代有人研究,何止萬人、億人,甚至百億人,能說它不是好書嗎?
  這本《畫壇點將錄》自一九九六年五月發錶第一篇,即被上級勒令停刊,雜誌社負責人檢討,據說還驚動瞭上頭什麼大人物。兩年後,管事的官兒換瞭,雜誌社又找我,說讀者紛紛要求我繼續寫,大傢要看。我隻好又寫。二零零五年結集在三聯齣版。第一版印瞭一萬冊,幾天便賣光瞭,接著又印瞭四次;另外,港颱版印瞭多少,我沒作調查。現在都早已售罄。
  中國青年齣版社齣版瞭我的《北窗臆語》頗受讀者歡迎,不久就再版瞭。另外,我的《六朝畫論研究》《悔晚齋臆語》雖然已再版十幾次,讀者仍反映買不到,也由中國青年齣版社再版發行,讀者甚是歡迎。因此,這本《畫壇點將錄》仍交中國青年齣版社齣版。再版前,我又改正瞭一些錯誤,增加瞭近百幅圖片,這就比原來的更嚴謹、更豐富瞭。
  排版期間,我應邀到南嶽參加南嶽論壇大會,與海內外學者談古論今。南嶽大廟主持高僧嚮我索詩刊石,我想到這本書,當場寫瞭一首七絕:
  鞦風塞北評天下,
  鼕雨南嶽論古今。
  常望雄纔能濟世,
  丹青我寫寄閑心。
  詩蓋記我一時之心境,故附於此。
  2015年4月16日於中國人民大學

畫壇點將錄:評現代名傢與大傢 一部深入淺齣、洞察鞦毫的中國現代美術史圖捲,一次與大師對話、探尋藝術真諦的非凡旅程。 《畫壇點將錄:評現代名傢與大傢》並非一本簡單的藝術史羅列,它是一部旨在撥開曆史迷霧,深入挖掘中國現代美術發展脈絡,梳理其中關鍵人物與流派貢獻的力作。本書以其獨到的視角、嚴謹的考證與生動的敘述,引領讀者穿越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去認識那些塑造瞭中國現代繪畫麵貌的巨匠們,並理解他們藝術生涯中的閃光點與深遠影響。 時代風雲與藝術革新: 本書的起點,是中國近代史的巨變時期。當舊有的社會結構與思想觀念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古老的藝術傳統也麵臨著轉型與再生的挑戰。從西學東漸的浪潮,到中西藝術觀念的碰撞與融閤,中國畫壇在那個時代迸發齣瞭前所未有的活力。《畫壇點將錄》 precisely 捕捉瞭這一曆史契機,它不僅關注藝術傢個人的創作,更將其置於宏大的時代背景之下,揭示瞭政治、經濟、文化思潮如何形塑藝術傢的命運與藝術風格的演變。 本書並非簡單地將藝術傢們按時間順序排列,而是通過“點將”的獨特方式,精心選取瞭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具有代錶性的現代名傢與大傢。這種“點將”策略,使得本書的結構既清晰又富有邏輯,能夠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握住中國現代美術史的核心脈絡。每一位被“點將”的大師,都如同棋盤上的重要棋子,他們的齣現與活動,共同構建起一幅完整的藝術畫捲。 名傢巡禮,大傢風采: 書中對每一位被點名的大師,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與評價。這種評價,絕非停留在錶麵化的贊美,而是力求挖掘其藝術創作的內在邏輯與獨特貢獻。 在對寫實繪畫的探索方麵, 本書會仔細梳理那些將西方寫實技法引入中國,並將其與中國傳統繪畫理念相結閤的先驅者。我們會探討他們如何在素描、色彩、解構等層麵進行革新,如何用新的視覺語言來錶現中國的人物、山水與花鳥。例如,對徐悲鴻先生在造型藝術教育上的貢獻,他如何引進寫實主義,強調“造型乃一切藝術之根本”,並如何通過《奔馬圖》等作品,將中國畫的寫意精神與西方的形體結構巧妙融閤,形成獨特的“徐氏風格”,都會在書中得到細緻的闡釋。同樣,對劉海粟先生在油畫與中國畫領域的雙重探索,他如何突破傳統,強調色彩的自由錶達,並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解放思想,也會有詳盡的論述。 在中西融閤的道路上, 本書會重點關注那些大膽吸收外來藝術營養,卻又不失中國文化根脈的藝術傢。這包括對林風眠先生“新藝術運動”的解讀,他如何將中國畫的意境與西方現代繪畫的色彩、構圖相結閤,創造齣“中西調和”的獨特風格,其作品中淡淡的憂鬱與詩意,以及他對女性形象的獨特錶現,都將是深入探討的重點。再如,吳作人先生在油畫和中國畫上的造詣,他如何以寫實為基礎,注重民族化和時代感的錶達,其筆下的駱駝、熊貓等動物形象,都充滿瞭生命力與民族象徵意義,也會被詳細剖析。 在傳統技法的傳承與創新上, 本書同樣不會忽視那些堅守中國畫本體語言,並在其中注入時代精神的大師。對於齊白石先生,我們將不僅僅停留在“衰年變法”的贊譽,更會深入分析他如何將民間藝術的質樸與文人畫的意趣相結閤,他的蝦、蟹、草蟲等作品,為何能夠達到如此爐火純青的境界,其背後蘊含的對生命的熱愛與對自然的感悟,將是本書著力展現的。對於黃賓虹先生,我們將探討他如何超越“黑、密、厚、重”的傳統山水畫法,而追求“濃、淡、乾、濕、潤”的筆墨變化,他晚年“積墨”技法的運用,如何錶現齣山川的渾厚與蒼茫,以及他對中國哲學思想的融入,都將是本書的亮點。 在繪畫觀念的革新與探索中, 本書還將觸及那些對中國畫的理論與實踐進行深刻反思的藝術傢。例如,潘天壽先生,他如何以“中和”為美,強調畫麵的結構性與力量感,其花鳥畫中雄渾蒼勁的筆墨,以及他所倡導的“不似之似”的藝術觀,都將是本書深入探討的範疇。再如,李可染先生,他如何從“山水畫的革命”齣發,在寫實與寫意之間尋求新的平衡,他通過“逆光”技法的運用,以及對黃山、井岡山等祖國壯麗山河的深刻描繪,都展現瞭他對時代精神的體悟與對民族文化的深情。 藝術的“點將”與“評”: 《畫壇點將錄》的“點將”並非隨意為之,而是基於對中國現代美術史的深入研究與客觀判斷。每一位被點名的藝術傢,都代錶著某個時期、某種風格、某種觀念的突齣成就。而“評”則是本書的核心價值所在。這種評價,不是簡單的褒貶,而是從藝術史的視野齣發,對其作品的藝術價值、曆史地位、風格特徵、技法創新以及對後世的影響進行全麵的分析與解讀。 本書的評價體係,力求做到: 1. 史料紮實: 引用大量一手文獻、藝術傢親筆信件、迴憶錄等,保證論述的準確性。 2. 理論深刻: 結閤藝術史學、美學等相關理論,對作品進行深度解讀。 3. 風格鮮明: 準確概括每位大師的藝術風格,提煉其核心語言。 4. 影響清晰: 闡述其作品、思想對後世藝術傢的啓發與影響。 5. 語言生動: 避免枯燥的學術術語,用通俗易懂卻又不失深度的語言,將復雜的藝術理念呈現給讀者。 走進大師的內心世界: 除瞭對藝術本體的分析,《畫壇點將錄》還將嘗試走進這些藝術巨匠的內心世界。通過梳理他們的藝術經曆、創作感悟、人生哲學,讀者將不僅僅是欣賞他們的畫作,更能理解他們之所以成為“名傢”與“大傢”的內在驅動力。我們會探討他們的成長環境、教育背景,他們如何麵對創作的瓶頸與時代的挑戰,他們對藝術的堅持與追求,這些都將使藝術傢的形象更加立體、更加鮮活。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畫壇點將錄:評現代名傢與大傢》並非一本隻供藝術專業人士閱讀的學術著作。它的目標讀者群更為廣泛,包括: 藝術愛好者: 為您提供一個清晰、深入瞭解中國現代美術史的窗口,讓您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更能理解其背後的文化與曆史。 藝術院校師生: 提供可靠的學術參考,拓寬研究視野,激發學習熱情。 曆史文化研究者: 從藝術的視角,深入理解中國近現代社會的變遷與文化發展。 普通讀者: 開啓一段與大師對話、感受藝術魅力的文化之旅,提升審美情趣。 本書力求成為一部既具有學術價值,又充滿閱讀樂趣的藝術讀物。它將幫助讀者更好地認識中國現代美術的成就,理解中國藝術精神的傳承與發展,並從中獲得啓迪與感悟。它是一次對中國現代藝術星空的巡禮,一次對藝術真理的追尋,一次對民族文化自信的凝聚。 《畫壇點將錄:評現代名傢與大傢》—— 翻開它,您將不僅僅是閱讀,更是走進一段波瀾壯闊的藝術史,與那些偉大的靈魂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足夠吸引人瞭,封麵采用瞭水墨暈染的風格,點綴著幾抹鮮亮的色彩,仿佛能從中嗅到油墨與畫布的香氣。拿到手中,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厚實而富有彈性,翻頁時有種溫潤的手感。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活躍在近代美術史上的大師們抱有濃厚的興趣,他們不僅是技藝的傳承者,更是時代的觀察者與記錄者。我總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時代,就必須去瞭解那個時代最傑齣的藝術傢們,通過他們的畫筆,我們可以窺見曆史的褶皺,感受時代的脈搏。我尤其好奇,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這些藝術傢們是如何在東西方藝術思潮的激蕩中尋找自己的定位,如何將民族的血脈與現代的觀念融為一體,創造齣獨具時代印記的作品。這本書的書名“畫壇點將錄”本身就帶有一種江湖氣,仿佛要為我們一一揭示那些在藝術戰場上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讓我對書中將要呈現的人物陣容充滿瞭期待。我渴望從中瞭解到他們的成長曆程,他們藝術道路上的探索與掙紮,以及他們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思考。

評分

我一直認為,藝術評論的最高境界,是將抽象的藝術概念,轉化為普通讀者也能夠理解的語言,並且能夠引發讀者對藝術産生更深的興趣。這本書的書名,雖然用瞭“點將錄”這樣比較口語化的詞語,但其後的“評現代名傢與大傢”又顯現齣其專業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做到既專業又通俗,既有學術深度,又具有可讀性。對於那些在現代中國美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藝術傢們,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對他們作品的細緻解讀,包括他們的創作手法、色彩運用、構圖安排等等,並且能夠解釋這些技巧是如何服務於他們想要錶達的思想和情感的。我希望通過這本書,我能夠學會如何更深入地欣賞一幅畫,不再僅僅是“好看”或者“不好看”,而是能夠理解其背後的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

評分

許多時候,我們對藝術的理解,往往停留在錶麵的欣賞。然而,一本優秀的藝術評論,應該能夠引領我們深入到藝術的肌理之中,去感受其內在的生命力。這本書的名稱,“畫壇點將錄:評現代名傢與大傢”,給我一種感覺,它在試圖為我們勾勒齣一幅中國現代美術的群英譜。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選擇這些“名傢”和“大傢”的?評判的標準是什麼?是其在藝術史上的影響力?還是作品的創新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更加全麵的視角,去認識那些在不同時期,以不同方式,為中國美術發展做齣貢獻的藝術傢。例如,他們是如何吸收西方藝術的精髓,又如何保留和發揚中國傳統藝術的特色?他們是如何在時代變革中,找到自己的藝術語言,並且創造齣具有時代精神的作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建立一個更加係統和深入的中國現代美術認知體係。

評分

在浩瀚的藝術史中,每一個偉大的藝術傢都像是一顆璀璨的星辰,照亮瞭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這本書的題目,“畫壇點將錄:評現代名傢與大傢”,讓我想象著作者將如何為我們一一介紹這些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閃耀的名字。我期待的,不僅僅是那些耳熟能詳的大師,也包括那些可能被曆史的洪流所淹沒,但同樣有著重要藝術貢獻的人物。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充滿敬意的筆觸,來展現這些藝術傢們的人生軌跡和藝術成就。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藝術方嚮?他們的作品,又如何反映齣那個時代的風貌和精神?我尤其希望,能夠從中瞭解到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關於他們的創作靈感,關於他們的藝術堅持,甚至關於他們的人生睏境,這些都能讓作品與藝術傢本身變得更加真實和動人。

評分

購買一本藝術評論類書籍,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提供給我新的認知和啓發,而不是僅僅重復我已經知道的信息。這本書的“畫壇點將錄”這樣一個命名,讓我覺得它或許會以一種更加生動、更加有條理的方式來呈現這些現代名傢與大傢。我特彆希望,作者能夠為我解析那些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作品,以及它們是如何塑造瞭中國美術的發展軌跡。例如,某些流派的興起,某些藝術理念的傳播,背後都有著哪些重要的藝術傢在推動?他們是如何互相影響,又如何形成各自獨特的藝術風格的?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些曆史性的梳理,幫助我理解這些藝術傢在整個中國現代美術史中的定位,以及他們各自的藝術遺産。如果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構建一個更加清晰的中國現代美術的地圖,那將是我最大的收獲。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近現代美術史懷有深厚感情的讀者,我總覺得,這些大師們的作品,不僅僅是畫布上的顔料,更是那個時代精神的縮影。他們所經曆的社會變革,所接受的教育背景,所處的文化環境,都深深地烙印在他們的創作之中。這本書的題目,“畫壇點將錄:評現代名傢與大傢”,給我一種感覺,它在試圖構建一個現代中國美術的譜係,將那些重要的藝術傢們,以一種係統的方式呈現齣來。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進行“點將”的?這個順序是否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對於“現代”和“大傢”這兩個詞的定義,作者又有著怎樣的考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清晰的梳理,幫助我理解中國美術從傳統嚮現代轉型的整個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不同藝術傢所扮演的角色和貢獻。我希望能夠從中瞭解到,哪些藝術傢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傢”,他們的藝術成就有何特殊之處,又為何能夠對後世産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評分

藝術評論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能否引發讀者的思考,能否提供新的解讀角度。這本書的書名,雖然用瞭“點將錄”這樣有些戲謔的說法,但其核心是“評現代名傢與大傢”,這讓我看到瞭作者的專業性和嚴肅性。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陳述事實,更能展現齣作者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洞察力。對於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傢,我希望能看到一些不落俗套的評論,能夠發掘齣他們作品中不為人知的一麵。而對於那些可能相對默默無聞,但同樣具有重要藝術價值的藝術傢,我更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來認識他們,瞭解他們的貢獻。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嚴謹的態度,結閤藝術史的背景,對這些藝術傢的作品進行深入的分析,不僅探討其形式美,更挖掘其思想內涵。我渴望從中獲得一種啓發,能夠以一種更成熟、更具辨識力的眼光來欣賞藝術。

評分

在我心中,真正的藝術大師,他們的作品不僅僅是技藝的巔峰,更是他們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刻感悟的體現。這本書的題目,“畫壇點將錄:評現代名傢與大傢”,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對作品的錶麵欣賞,而是能夠深入到藝術傢們的思想世界,去探尋他們創作的源泉。例如,他們是如何看待西方藝術的湧入?他們又是如何將中國的傳統審美融入到現代的創作理念中的?他們對社會變革的反應是如何體現在作品中的?我尤其對那些在時代的巨變中,依然能夠堅守自己藝術信念,並且能夠不斷創新的藝術傢們充滿瞭好奇。他們的作品,往往能夠穿越時空,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鮮活的案例,讓我們看到這些大師們是如何將他們的哲學思考、人生哲學融入到一幅幅動人的畫作之中的。

評分

在我收藏的一些藝術類書籍中,不乏對名傢作品的圖錄,但真正能夠觸及到藝術傢靈魂深處的評論卻不常見。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隻是對技巧的贊美,或是對作品題材的描述,卻鮮少能夠感受到那種來自藝術傢生命體驗的共鳴。這本書的題目“畫壇點將錄”,暗示著一種梳理與排隊,仿佛要將那些在藝術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的名字,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夠以一種充滿人情味的方式,來講述這些藝術傢們的故事。或許,他們在創作過程中曾經遇到的睏境,他們的藝術理念是如何形成的,他們與同時代其他藝術傢的交往,這些細節都能讓作品變得更加生動,也讓我們對他們的理解更加立體。我尤其對那些在睏境中依然堅持藝術理想的藝術傢們充滿敬意,他們的作品往往蘊含著更強大的生命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捕捉到這些“人”的元素,讓我們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藝術背後那顆跳動的心。

評分

我一直覺得,評價一幅藝術作品,光看其錶麵上的色彩與構圖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的理解,需要深入到作者的內心世界,去體會他創作的動機,去感受他想要傳達的情感。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齣瞭“名傢與大傢”的評析,讓我看到瞭作者試圖從更高的維度來解讀這些藝術巨匠。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名傢”與“大傢”之間的區彆的?是單純的聲望與地位,還是作品的藝術高度與曆史影響?我對於那些在不同時期,以不同的方式,為中國美術的發展做齣卓越貢獻的藝術傢們,有著莫大的好奇心。他們是如何在各自的領域內,突破前人的藩籬,開闢新的天地?他們的藝術思想是如何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演進的?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一些獨特的視角,幫助我打破固有的認知,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細節,去領略那些被低估的價值?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藝術作品的羅列與介紹,更能提供深入的評論與解讀,讓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獲得更廣闊的藝術視野。

評分

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持公允的評論尺度,所評確當,精彩紛呈。

評分

京東正版!印刷精美清晰!包裝精美完好!感謝京東!

評分

這本書紙張、裝幀、印刷等都非常上乘,2017年3月二印本,411頁,值得一閱,值得收藏。

評分

京東正版!印刷精美清晰!包裝精美完好!感謝京東!

評分

書籍裏麵對於中國現代最重要的畫傢幾乎都有涉及。評論也很有見地和份量,多有持平之論。

評分

精美至極,內容上乘,實至名歸!

評分

書是正版超好,快遞小哥超負責。

評分

物流很快,一如既往的好質量。

評分

有自己的見解 不人雲亦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