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千年的古风雅韵依存?是什么让静止的字符闪耀光芒?智慧和传承让传统之河流淌。
愉快地教,愉快地学,教和学是亲密的伙伴。每一课、每一节,都会交给你一把钥匙,去开启认知的大门。
从散音—大地之声,到泠泠天籁之泛音,到手指与天地交合之按音,每一次、每一天都是在天地人和中穿越古今并跨越自己。
接触古琴、认识古琴,清风细雨、润物无声,一起浸淫、漫步于温润着我们的古琴艺术之中吧。
《古琴名家教材系列:古琴三十课》从酝酿到今天已经几度春秋。是疏于勤奋,更是需要慎重思考。今日,在多位同好的催促下,在天津音乐学院古琴传习室同学们的帮助下初见雏形,内心充满喜悦和感激。
多年来,浸润于古人、前辈、老师的智慧和经验之中,我获得了丰富的营养,使自己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时刻以之为依据为准绳。
《古琴名家教材系列:古琴三十课》,是一个比较细化了的古琴教程。每一个指法通过解读、练习、应用,深入浅出,积少成多,每一节、每一课都是在奠定坚实的基础,都会有实在的收获……。通过这个教程的学习,我会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挑勾”后《静夜思》的欣喜,一起在“群书要录”中与古人对话,一起感受恬静之《良宵》,养心之《颐真》,抒怀之《平沙》。
一路走来三十课,只求“解小惑”,不求“授业”,更不妄求“传道”。最后还是重复古人的话,与同学们共勉。学琴有四句:“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缓急,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是读书。”
李凤云老师,现任天津音乐学院教授,中国琴会副会长,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古琴会会长。
1985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并留校印教。师从陈重、李祥霆、许建、李允中储先生,1987年拜广陵琴派大师张子谦先生为师,深得广陵琴派精髓。曾出版《广陵琴韵》、《箫声琴韵》、《梅梢月》、《南风》以及《李凤云王建欣琴箫埙音乐会》等个人专辑数张,琴曲打谱《颐真》、《梅梢月》、《离骚》、《玄默》、《中山思友》、《普安咒》等十余首,琴歌打谱三十余首,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如《神奇秘谱及调意浅谈》、《张子谦古琴艺术初探》、《李允中与天津近现代琴坛》等。
1990年在天津成功举办个人古琴音乐会。至今,已在北京、香港、台北、澳门,以及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拉西亚和欧美等地举办百余场古琴独奏、箫声琴韵音乐会和讲座。
愿意和同学们一起记住并享受当下的美好。我常说:“如果热爱,不必坚持。”古琴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传说它是“上古之器”,“伏羲氏既画八卦又制雅琴”。目前发现的谱集一百四十余部,琴曲三千多首,不同的地域流派形成的不同风格,使古琴艺术既博大精深又异彩纷呈。正因如此,它往往容易被人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人们仰视它,觉得高不可攀;人们想接近它,又觉得遥不可及。几千年来,它承载着种种传说,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而绵延不绝。
“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崔珏)知音难觅,之所以成为琴人的永久性话题,首先是由于琴乐多追求清、静、古、澹之意境,一般人便认为其“曲高和寡”。其实,陶渊明早就说过:“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要欣赏琴,就要懂得弦外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其次,文人弹琴,多是为了修身养性或是自娱,“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白居易)。偶有雅集,亦不过两三知己。再次,古人不但多恪守“琴不妄传”的训诫,且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弹琴也是有讲究的:疾风甚雨、日月交蚀、衣冠不整、处市尘、对凡夫俗子、对夷狄商贾等。这样一来,弹琴的机会、听琴的人便少之又少。没有了知音,便有了伯牙的“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其实,当你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文学、音乐时,古琴以及诸如丝桐、焦尾、绿绮等代称会不时地映入眼帘。当你和我一起学习古琴,体验这“难与君说”的美妙滋味时,你会觉得这件古老、深奥而又高雅的乐器就在你身边。
在乐器中,琴,确实称得上是神奇之物。小的时候也曾学过几样别的乐器,但都没有摄住我,最后只有琴占据了我的全部。古琴本身所凝聚着的一种文化内涵,使你坐在琴前,很容易进入一种悠然神往、物我两忘的境地。待到指在弦上,乐声自指下淌出,则可使人静心涤虑,超凡脱俗。这种感受,非琴人是难以体会到的,可谓“妙处难与君说”。作为乐器,古琴所营造出的那种氛围,也是其他任何乐器所无法替代的。“琴中有无限滋味,玩之不竭”,这并不是夸大其词地神化古琴,此中真味有些时候用语言来分辨则显得无力。我热爱琴,历史上有关琴的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也一次次激起我深究琴之奥妙的欲望。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
……
闲无事在敌楼亮一亮琴音,
我面前缺少个知音的人。
熟悉京戏的人对《空城计》中诸葛亮在城楼上唱的这段西皮三眼都不陌生,《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有“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兵临城下,危在旦夕,这个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却神闲气定,操缦自若,可谓占尽了风雅。越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越是要从容不迫、收放自如,中国人崇拜这样的英雄。把琴用于战争,显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更是罗贯中的匠心独运。
司马相如的文章着实出色,他写的《长门赋》,委婉曲折,悲凄动人,使曾被金屋藏娇而又失宠的陈皇后重新得到汉武帝的宠幸。后人曾制琴曲《长门怨》咏其事。司马相如也善琴,富甲一方的千金小姐卓文君,不但仰慕他惊人的文才,更为他高超的琴艺而倾倒,最后竟与这位穷酸书生私奔他乡,上演了一出“红粉当垆”的爱情故事。琴曲《凤求凰》,传说便是司马相如的杰作。
古琴有一套完善而独特的记谱方法,发明于唐代并沿用至今,称之为“减字谱”。每一个谱字都包含了一定的演奏技法信息。正是由于有了这套记谱方法,大量的中国古代音乐才得以保存到今天。难怪《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看到林黛玉弹琴时用的谱子,惊呼:“妹妹近日愈发进了,看起天书来了。”
我还喜欢有“琴”字组成的汉语词汇。“琴心剑胆”犹言柔情侠骨,比喻一个人既情愫满怀又具侠肝义胆。吴莱诗中有“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琴与剑也是旧时文士的必备行装,“琴剑事行装,河关出北方”。做最煞风景的坏事被比喻为“焚琴煮鹤”。古人把这种行为与清泉濯足、花下晒裈、背山起楼等并列为人所不齿的劣行。可惜的是,现如今很多人的做法,不幸被古人言中。而这更坚定了我习琴的信念,同时也有个愿望:让更多的人了解琴,热爱琴,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这样雅得可以的传统音乐,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卡拉OK、中外名曲大联奏等。
说实话,我是一个有点“技术控”的音乐爱好者,对教材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要求比较高。我仔细比对了几本市面上的古琴教材,最终决定试试这本《古琴三十课》。它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它对工尺谱的标注非常现代化和人性化。很多老教材的工尺谱对现代乐谱习惯的人来说简直是天书,但这本书在每一个新出现的符号旁边,都做了非常清晰的图解和口诀提示,甚至连不同流派的指法差异都做了简要的说明。这体现了编者在教学法上的深入研究。此外,我关注到它对曲目的选择并非只是堆砌名曲,而是精心挑选了能够体现特定技巧的片段进行教学。比如,某个章节专门针对连绵不断的“轮指”设计了练习曲目,而不是简单地把曲子拉长。这种“以技法为导向”的编排,让我相信学完这三十课,我的技术瓶颈肯定能被有效突破。这种务实而精准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评分我是一名工作了快十年的中年白领,工作压力大到让我几乎快忘了自己曾经的爱好。选择这套教材,纯粹是冲着“三十课”这个数字去的,它给我的感觉是结构清晰、目标明确,不会让我感到无从下手。我翻阅了目录,发现它对基础技法的讲解非常细致入微,比如“勾、剔、抹、托”这些基础指法,都有专门的篇幅去解析手型、力度和发音的细微差别,这对我这种多年未接触乐器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最吸引我的是它对“散音、泛音、按音”的递进式讲解,似乎是根据人的学习曲线量身定制的。我试着按照第一课的某个运指练习比划了一下,虽然手上还很生疏,但教材里附带的音频示范(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下载)给我的想象空间很大。我希望它能像一个耐心的老先生,一步一步把我从僵硬的指法中解救出来,而不是一上来就给我一堆高难度的曲子让我望而却步。这种循序渐进、不急不躁的教学思路,非常符合我这种需要慢慢找回感觉的成年学习者。
评分我个人偏爱简洁明了的教学风格,但又不能过于粗糙。这套《古琴名家教材系列:古琴三十课》在平衡“详略得当”这一点上做得极其出色。它没有冗长空洞的理论,但关键的知识点又绝不含糊。例如,在讲述如何调整琴弦的松紧度时,它提供的建议非常具体,甚至包括了环境湿度对音色的影响,这些都是初学者常常忽略的实践细节。我注意到它在曲目后面的“演奏提示”部分,常常会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总结出该曲的重点难点和处理要领,几句话就能抓住问题的核心。这种高效的学习信息传递方式,非常适合快节奏生活下的学习者。它既保证了传统韵味的保留,又充分考虑了现代学习者对效率的需求,没有一丝多余的赘述,每一页都充满了实实在在的干货,让人感觉物超所值,学起来会非常痛快。
评分这部教材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股清流,那种沉静的墨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敬畏。我特地跑去书店翻阅,那种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能感受到古琴的木料散发出的温润。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讲究,留白恰到好处,使得那些密集的工尺谱和指法图看起来一点都不拥挤。我尤其欣赏它对古琴历史文化背景的梳理,不像有些教材上来就直奔主题,而是用很优雅的笔触描绘了古琴在文人雅士心中的地位,读起来就像在品一杯上好的龙井,回味无穷。虽然我还没正式开始学琴,但光是阅读这些前言和导论,就已经觉得心灵得到了洗涤。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种由内而外的文化熏陶,远比单纯的技巧堆砌来得重要,它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审美基础,让人明白弹琴弹的不仅是音符,更是气韵和心境。这套书从视觉到触觉都体现了匠心,让人期待接下来的学习旅程会是多么的精致和有深度。
评分我是一位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感的爱好者,学习古琴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对传统精神的回归。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弹奏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古琴文化史和美学指南。它在介绍曲目时,往往会附带一小段关于该曲目背后的典故、意境或者流派风格的解读。比如,讲解《梅花三弄》时,不会只告诉你怎么按弦,还会引导你去体会那种高洁孤傲的梅花神韵。这种对“意境”的强调,是很多纯粹的技巧教材所缺失的。我感觉作者是真正理解古琴艺术的精髓在于“言外之意”。阅读这些文字,让我对这门乐器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它让我明白,弹琴的关键不在于手指的速度,而在于心里的那份宁静与专注。这种对艺术精神的传承,比任何指法图都来得珍贵。
评分想要学古琴,买了好几本。书的质量很好,是正品。
评分好书,需要认真读多练习才行.
评分在乐器中,琴,确实称得上是神奇之物。小的时候也曾学过几样别的乐器,但都没有摄住我,最后只有琴占据了我的全部。古琴本身所凝聚着的一种文化内涵,使你坐在琴前,很容易进入一种悠然神往、物我两忘的境地。待到指在弦上,乐声自指下淌出,则可使人静心涤虑,超凡脱俗。这种感受,非琴人是难以体会到的,可谓“妙处难与君说”。作为乐器,古琴所营造出的那种氛围,也是其他任何乐器所无法替代的。“琴中有无限滋味,玩之不竭”,这并不是夸大其词地神化古琴,此中真味有些时候用语言来分辨则显得无力。我热爱琴,历史上有关琴的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也一次次激起我深究琴之奥妙的欲望。
评分还行,里面的减字谱是手写体。
评分!!!!
评分非常喜欢!非常喜欢!非常喜欢!
评分以前从来不去评价,不知道浪费多少积分,自从积分可以抵现金的时候,才知道积分的重要。后来我就把这段话复制了,走到哪,复制到哪,即能赚积分,还非常省事;
评分非常棒建议买
评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长臂猿的形象不仅见于世代相传的李杜诗篇,还出现在诸多古典文学作品和文献之中。性高洁、重情义和善采气的长臂猿,似乎出尘脱俗,不仅贴合了士大夫们的审美趣味,甚至寄托了他们的理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