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与器:一日三餐的视觉味道

食与器:一日三餐的视觉味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绍强,赖秋萍 著
图书标签:
  • 美食
  • 料理
  • 餐桌
  • 器皿
  • 视觉
  • 设计
  • 文化
  • 生活
  • 摄影
  • 日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94132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2710
包装:软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76
字数: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三度出版集团2015年度力作,重磅首推中文图书。
  国际设计大师、艺术家靳埭强、著名美食家、漫画家欧阳应霁联袂推荐。
  香港EDITED首席书籍设计师胡卓斌担纲设计。
  国民陶艺设计才女李乐、日本玻璃工坊创始人辻野刚、生活器创作鬼才大治将典、隐世木食器大师Daria&JarekBerdak;夫妇等13位国内外设计师、创意人的食器作品。
  特种纸张,全彩印刷,精美装帧,一百多张高清彩图,从手稿、手作过程到器物成品,窥探最真实的食器诞生过程,领略从传统到创新的独特魅力,分享设计师和创意人的生活态度。

内容简介

  民以食为天,食物维系着亲情,食物带来了团聚。布餐就像一场演出,每次的用餐都包含了很多不同的角色,餐桌上的美感和食物是否美味,一样重要。食器,是食物最好的伙伴,一刀,一叉,一匙,一筷,一杯,一碗,一碟,顺手拈来。这些食器总是默默无闻,循规蹈矩地充当着时光的配角,纵使说不上是视觉的盛宴,但一定是温暖的画面。
  《食与器:一日三餐的视觉味道》国际设计大师靳埭强、食评家欧阳应霁联袂推荐,香港EDITED首席书籍设计师胡卓斌担纲设计,细品国民陶艺设计才女李乐、日本玻璃工坊创始人辻野刚、生活器创作鬼才大治将典、隐世木食器大师Daria&JarekBerdak;夫妇等13位国内外设计师、创意人的食器作品,一百多张高清彩图,从手稿、手作过程到器物成品,窥探最真实的食器诞生过程,领略从传统到创新的独特魅力,分享设计师和创意人的生活态度。听他们把自己与食器的故事娓娓道来。

作者简介

  王绍强,著名设计文化出版人及设计师,三度传媒创始人,2006年创办《Design360°观念与设计》杂志并任总编辑,2003年创办《APD亚太设计年鉴》并任总编辑。长期从事设计、教育、出版及研究工作,主编出版设计、生活、艺术书籍过百部,其中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版式设计+》、《书形:138种创意书籍和印刷纸品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漫步设计》系列、中信出版社的《品牌中的色彩》等多本优秀作品一度高居同类书籍畅销图书榜。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导师,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州美术学院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界协会设计艺委会秘书长,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公共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美国Gingko出版公司、日本Azur出版公司、新加坡PageOne出版公司、西班牙Promopress出版公司的合作独立出版人。

  赖秋萍,三度出版高级编辑,现任《Design360°观念与设计》专栏编辑,独立编辑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相关图书数十本。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食是生活重要的事,器是生活重要的物。我在人生中与食器结缘无数,应用、欣赏、收藏、设计、阅读……惜物,惜缘。《食与器》是本爱惜生活的书,乐于结缘之余,也乐于向有缘人推荐。
  ——靳埭强,国际著名设计大师,艺术家

  ★手执《食与器》一书,乐见身边同道有心人,寻访汇集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媒介的创作人对食对器的深刻体会和专业学养,叫我们在寻求民艺复兴之漫漫长途中有被启发,有所鼓舞。
  ——欧阳应霁,美食鉴赏家,著名媒体创作人,漫画家

目录

前言 第一碗——欧阳应霁
第一章 食器人
大治将典——为了爱上问题而设计
Jarek & Daria Berdak——我的名字叫自然
李乐——见素抱朴陶然器
Michele Michael——最静谧的那一抹蓝
饭干佑美子——赋予食器灵魂
Luca Nichetto——咖啡、茶与汤中的图腾
辻野刚——从食到器的旅程
田中启一——器物沉淀时间
BCXSY——食器的纯净、渐变与幽默
第二章 食器故事
Kirstie van Noort——大地生花
Lilah Horwitz——器与生活中的罗曼蒂克
Stian Korntved Ruud——每日一勺的实验
Mischer’traxler——意外之美点亮生活

精彩书摘

  深山野林的清晨,零星的鸟叫声和从某个角落传来的稀稀疏疏的犬吠声,使得这静谧的环境更显清幽。这里就是波兰首都华沙市某处的山林——一个充满大自然气息,却与入侵者的人文气息完美融合的小地方。一间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木屋,里面杂乱无章地摆放着各种木雕工具,随处可见的木屑,屋内和院子里无序地陈列着各种木材和木器成品,宠物狗追随着主人的身影,这里就是Berdak夫妇的住所兼工作室。没有闹钟和街市交通的烦扰,Jarek随心自然地醒来,给自己倒一杯柠檬水,打开笔记本,写下此时此刻脑中的想法,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民以食为天,食物维系着亲情,食物带来了团聚。中国人讲究饮食顺应二十四节气,每一种场合,家中长辈总能准备好各色各样的拿手好菜,每种食物总会搭配一些固定的碗筷盘碟,或是朴素,或是华丽,这些食器总是默默无闻、循规蹈矩地充当着时光的配角,纵使说不上是视觉的盛宴,但一定是温暖的画面。家的味道,父亲在冬季为女儿放在锅中温热的一只碗,盛着饭菜,那就是李乐念念不忘的食器记忆。
  第一眼看到饭干佑美子其人和她的作品,恬适、素净、温润、淡雅,脑海中不禁浮现这样的形容词。即使是对设计和艺术没有多少关注的门外汉,估计也能说出诸如“日式”二字的印象吧。不难发现,相异于欧美、中国等地有较多大型美术作品流传,日本人总是在身边随处发挥创意之美,在生活中感动。对饮食和养生非常注重的日本人,在日常所使用的食器表现了细腻而坚持的追求,这样在生活中表现美感的意识,也许就是安静的力量吧。
  ……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茶文化与器物审美的图书简介,字数在1500字左右: 《茗间风雅:茶器、茶道与文人精神的流变》 书籍简介 《茗间风雅:茶器、茶道与文人精神的流变》并非仅仅是一本介绍茶具的图录,也不是对某一种茶类冲泡技艺的流水账式记录。它是一部试图深入挖掘中国饮茶文化背后深层精神内核的著作,旨在探讨“茶”这一载体如何贯穿了中国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生活哲学以及社会变迁的轨迹。本书将视角从单纯的品饮体验拔高至历史、艺术与哲学的交汇点,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触摸那些被岁月浸润的茶器之魂与文人心境。 第一部:器物之形,文化之韵——茶具的演进与精神投射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茶器的历史变迁,但重点不在于罗列年代和形制,而在于解析不同历史阶段的茶器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主流审美。 汉唐:尚简与质朴的开端 从汉代的陶罐到唐代陆羽《茶经》所倡导的“茶具之美在于用”,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崇尚实用、质朴自然的早期饮茶风尚。本章将深入剖析“风炉”、“鍑”以及“茶臼”这些早期茶器在物质匮乏年代所承载的功能性与仪式感。我们探讨的不仅是器物的造型,更是文人士大夫初试饮茶之道时,对自然本真的一种返璞归真式的追求。 宋代:鼎盛的雅集与瓷器的革命 宋代是中国饮茶艺术的黄金时代,斗茶之风盛行,直接催生了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宋代五大名窑。本章将重点阐述建盏、天目釉、定窑、汝窑等瓷器在宋代茶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建盏的“兔毫”、“油滴”斑纹如何被文人视为“天工之作”?这背后折射的是宋代理学对“格物致知”的推崇,以及对自然秩序中偶然之美的极致欣赏。我们细致描绘宋人如何在茶盏中观察“汤花”的起伏,这已远超饮品的范畴,成为一种修心养性的媒介。 明清:紫砂的崛起与文人定制的时代 明代,随着饮茶方式由煎煮向冲泡的转变,宜兴紫砂壶异军突起,成为茶器史上的里程碑。本书将详尽分析紫砂壶的材质特性如何完美契合了新式泡茶的需求,以及紫砂壶如何在“文人制壶”的模式下,成为艺术家个体风格最直接的载体。从供春的古朴到时大彬的方圆变化,紫砂壶不再是纯粹的工具,而是被赋予了人格化的艺术品。同时,我们也考察了此时期景德镇青花、粉彩等彩瓷在茶具上的应用,分析其如何体现了晚期帝王和市民阶层日益精细化的生活追求。 第二部:茶道之境,精神之维——从技术到哲学的跨越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道”的层面,探讨茶的冲泡、品鉴过程如何构建了一套独特的文人精神体系。 仪式与规矩:明清茶礼的社会学考察 饮茶从民间习惯上升为文人士大夫阶层重要的社交礼仪。我们探究了清代士人中流行的“茶宴”、“茶会”的规范,分析这些仪式如何成为区分社会阶层、彰显个人学养的无形标尺。这种对规矩的遵守,并非僵硬的教条,而是对秩序美、和谐美的一种内在需求。 静谧的冥想:禅宗与茶的相融 茶与禅宗的关联是理解中国茶道精神的关键。本书将梳理“吃茶去”的公案如何内化为品茶时的“空”与“寂”。通过对古今茶室空间布局的分析,我们阐释了茶道如何在物质的准备中,引导心神回归到纯粹的当下,实现一种“坐忘”的境界。茶的苦涩如何转化为对生命本质的体悟,是本章探讨的核心。 文人的茶趣:风雅与闲适的哲学表达 茶,是文人“避世而入世”的最佳载体。他们并非真的隐居山林,而是在尘世喧嚣中,通过茶的清净,构建起一个精神上的避风港。本章通过梳理苏轼、白居易、乃至近现代文人的诗词、笔记中对茶的描绘,揭示了“茶是闲适生活的必需品”这一观念的形成过程。茶的冲泡与品饮,成为他们展示学识、修养与情趣的舞台。 第三部:流变与当代回响——传统茶器在新时代的语境 在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背景下,传统茶器和茶道精神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材料的再生与工艺的传承 本章关注当代手工艺人如何继承传统制茶器(如竹、木、石)的技艺,并在材料选择和造型设计上进行创新。我们探讨当代陶艺家如何以当代艺术的语言重新诠释宋代的釉色审美,以及这种“新古典主义”在市场中的反应。这种传承,是器物在时间长河中保持生命力的关键。 空间中的茶意:现代茶室与生活美学的重构 当代人对“慢生活”的追求,使得茶室设计和饮茶空间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书分析了当代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如何从传统茶器和茶室布局中汲取灵感,构建出既符合现代人体工程学,又充满东方禅意的饮茶空间。茶具不再仅仅是陈列品,而是融入日常生活,成为重塑现代人精神秩序的工具。 结语:茶器中的“道”与“器” 《茗间风雅》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超越对茶汤味道的简单判断,去感知那份隐藏在器物和仪式背后的文化重量。茶器之“器”,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工匠的心血与文人的情怀;茶道之“道”,则是中国人对自然、对和谐、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永恒探寻。每一次温润的茶器触感,每一次清冽的茶水入喉,都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自我和解的契机。 本书以严谨的考据为基石,以细腻的笔触为引导,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在肌理,旨在为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关注器物之美与生活哲学的人士,提供一次深刻而雅致的阅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里就爱不释手。封面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还有那种磨砂质感的纸张,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内页的印刷质量更是没话说,色彩过渡自然,细节捕捉得非常到位,特别是那些食物和餐具的特写,仿佛能闻到食物的香气,看到光影在器皿上的反射。这种对视觉体验的极致追求,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每次翻开它,都像是走进了一个精心布置的展览,而不是简单地看一本关于吃喝的书。作者对美学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好看,更深入到了器皿与食物之间那种微妙的平衡与对话。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里行间留出的空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慢下来,细细品味每一页的内容。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并非仅仅停留在介绍各种精美摆盘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器”在东方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意涵。作者的文笔有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力量,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餐具演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扎实的考据功底。那些关于釉色、纹饰、材质选择背后的文化密码,被解读得清晰而富有启发性。它成功地将日常的“吃饭”这件事,提升到了“生活仪式感”的高度。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家里的每一件碗碟杯盘,不再仅仅把它们看作盛放食物的容器,而是理解了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的味觉记忆和社会连接。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东西。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为巧妙,它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的速食读物,而是需要细细咀嚼的“慢食”体验。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个人化,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温和与对生活的热爱。有时候是一段关于某件宋代青瓷的精妙描述,有时候又跳转到对自家厨房餐桌布置的小小感悟,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显得杂乱,反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知识体系。它成功地打破了“高雅艺术”和“市井生活”之间的壁垒,让我们意识到,美学教育可以从我们每天端起的第一碗粥开始。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生活美学”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接地气的理解,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可以立即在日常中实践的准则。

评分

这本书的摄影作品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尤其是对于光线的处理,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以前总觉得拍好食物很难,看了这本书才明白,光影的运用才是灵魂所在。那些侧逆光下食物的立体感,还有漫射光营造出的柔和氛围,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更厉害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借景”——利用环境光和背景来烘托主体。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个独立的故事,讲述着食材的新鲜、烹饪的温度,以及盛装它的那个器皿的脾性。我试着模仿书中的布光方式来拍摄自己的早餐,虽然效果还差得远,但那种尝试和探索的过程充满了乐趣。这本书的图片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充满了情绪和叙事的张力,是视觉上的盛宴。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让我感到惊喜的,那就是作者对于“手作温度”的执着。在如今这个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时代,这本书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那些带有泥土气息和匠人手纹的陶器、瓷器。作者对于材质的敏感度极高,能够清晰地分辨出粗粝的砂砾感和细腻的瓷土光泽。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器皿的表面,感受到它们从窑火中淬炼出来的生命力。书中对那些隐匿在小城镇里的陶艺家们的描绘,充满了人文关怀,让人敬佩这些默默坚守传统工艺的人们。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美好,往往隐藏在那些不完美、带有时间痕迹的物件之中,这比任何光滑无瑕的现代设计都要动人得多。

评分

送朋友 很喜欢

评分

买的实在太多了,只能都堆在这里了

评分

绝对是好书,价格也便宜,很值得一读。

评分

不错..............

评分

价格实惠,送货很快,赞!

评分

文艺复兴之后,人文思潮一脉相承,从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到科技时代的非理性主义,虽然在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但强调面对历史、阅读经典,却成为人文主义的共同主张。人文主义认为,阅读经典,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鸿沟,沟通文明与种族的壁垒,吸收全人类的文化精粹,丰富人类的共通人性,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

评分

各类食器,做陶瓷的可以看看了。

评分

喜欢~很精致的书,值得收藏!

评分

不错啊,虽然还没看,但肯定是正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