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我们有证据证明极具美感的物品能使人工作更加出色……让我们感觉良好的物品和体系能更容易相处,并能创造出更和谐的氛围。”
——唐纳德·诺曼,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情感设计大师
“当我们看到美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想繁育美的内在欲望,因此通过和美丽个体的结合,我们将会繁育美(因此也是健康)的后代。”
——伊莱恩·斯卡瑞,美国哲学家、著名学者
内容简介
设计中历史的、背景的、哲学的、技术的、视觉的以及实践的方法经常单独地出现在设计者面前。但是,每种方法又影响到其它方法,它们共同作用着我们对设计的全面理解。《设计之美》一书将这些方法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呈现出来,详尽讲解了各种基本概念,引领读者把设计中不同的元素联系起来。
《设计之美》在本质上并不是讲述美的哲学,而是通过融八实用、历史、文本问题介绍设计,这些问题通常被当作分离的实体教授,但全都是成为优秀的设计师所必需具备的知识。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应该能够面对众多新问题,提出美妙的整体的解决方案。
全书生动易读,一步一步带领读者领略设计中的品位、设计演变、构图、色彩、绘图、传播以及表达等主要话题,此外,还概括地讲解了书中复杂但又十分必要的概念。书中大量精美的插图展示了各种精美的设计案例。
作者简介
罗伯特·克雷(Robert Clay),英国米德尔斯堡蒂赛德大学艺术传播设计学院工业和产品设计专业首席讲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我们有证据证明极具美感的物品能使人工作更加出色……让我们感觉良好的物品和体系能更容易相处,并能创造出更和谐的氛围。”
——唐纳德·诺曼(Donald Noman),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情感设计大师
“当我们看到美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想繁育美的内在欲望,因此通过和美丽个体的结合,我们将会繁育美(因此也是健康)的后代。”
——伊莱恩-斯卡瑞(Elaine scarry),美国哲学家、著名学者
设计之美并非仅仅是我们视觉上的感受。日常物品和商品的背后都有奇妙丰富的故事、不同寻常的含义以及作者的深思熟虑。《设计之美》一书向设计领域的人士巧妙地介绍了“设计”,涵盖建筑设计、产品设计以及平面设计等各个方面,引导读者更深入地领会设计实践。
——朱哈·卡帕(Juha Kaapa),英国利兹城市大学设计学院院长
目录
前言
一 关于品位
二 设计之演变
三 构图
四 色彩
五 绘画、传播和表达
六 结语
注解
延伸阅读
鸣谢
精彩书摘
本书试图通过文字、观点及图片描述视觉美或视觉高雅的感念,能够对学生们产生实际意义并帮助他们成为更加出色的设计师。在最有利的情况下,学习也是一项艰难的过程。在一些如文学和艺术等主观性比较强的学科中,这一点尤为突出,因为(在技术之外)没有太多的规则或真理可循。设计师们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新奇并且独特的,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常没有范例可以借鉴,也没有所谓正确的答案。我们如何知道某一设计方案是不是一项好的方案?是不是一项高雅的方案?我们只能通过提供现存特定作品片段,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解释并讨论为什么这些是好的实例。
相同的问题也摆在其他学科的师生面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在从事物理学工作之余也对艺术表现出相当的好奇。他的妹妹阿琳(Arlene)是一个职业艺术家,对中国书法有着特殊的兴趣。下面引用的一段文字出自他的自传。,为我们展示了在努力理解和提高视觉技巧的奋斗中我们并不孤单:她准备好合适的纸、毛笔和墨水开始练习书法。为了找到一些其他的符号,她还买来了中文字典。有一次我去她家,她正在练习书法。
她自言自语道:“不,这个错了。”
由此应当被赋予更多的艺术元素。或许建筑师和工业(产品)设计师会被夹在其中,因为这两者都需要在视觉优雅和工程材料科技之间作出平衡(同样需要考虑用户的需求)。当然,所有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都需要考虑创意的成本控制。
在许多国家的学校里,选择了科技行业就等于排除了对艺术的深入学习,虽然近些年来在某些教学大纲中出现了一些改观,然而视觉的重要性却通常只能引起最边缘的注视或者被完全遗忘。这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一场悲剧。身处所谓的文明世界,我们却时常发现自己被太多贫瘠的视觉感官所包围,大的方面包括建筑和环境,小的方面包括家具和商品的设计。似乎人们已容忍了设计拙劣的城镇构造和交通体系。千篇一律的街道风格在任何城镇中都未曾改变,透过塑料商店标志观察到上面未经粉饰的独特建筑通常会具有启发效应。大多数的环境构建最终都以杂乱收场,只是因为在许多国家视觉教育侧重的是孤立的艺术,而忽视了建筑和设计的因素。人造的视觉环境和作品如同美术一般奇妙,而我们忽视它们的后果只能自己承担。
这本书的目的之一是力图强化艺术和科技之间的种种联系,两者为何相互依存以及此类联系如何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多数大学的理工科教学中几乎很少涉及美学因素,甚至也不会考虑终端用户对其所设计部件的要求。同样,他们设计出来的部件也很可能在大型机械设备中发挥很小的作用(尽管某些部件可能比较美观)。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的联系也是如此;科技不是艺术的敌人,两者在实现设计所具有的外在高雅和内在唯美的终极目标的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外界对于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的不同角色总是存在困惑,因此有必要在此作出区分。
前言/序言
“设计”这个词语对身处不同设计领域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一端关联着艺术,另一端又与科技相关。两者的共同点之一体现在构成上,或者说体现在对于不同元素的糅合上——艺术家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而工程师是为了解决特定的科技难题。当然,多数设计是艺术和科技的混合体,并不完全属于其中的任何一方面。比如说,时装设计师关注的是纺织材料的视觉和感觉的特I生,衣物对于个体的风格和合身程度,以及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因素。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时装设计师更接近设计领域中的艺术一端,而工程师更接近科技一端,即便是土木工程师(假设是桥梁设计师)的作品对视觉环境也有很大影响。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无形之序:结构、秩序与意义的编织》的图书简介。 --- 《无形之序:结构、秩序与意义的编织》 导言:在表象之下探寻逻辑的脉络 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无论是宏伟的城市规划、精巧的机械装置,还是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沟通方式,都根植于一套深层且往往隐而不彰的“结构”之上。这些结构如同大地的基岩,支撑着我们所见、所感、所用的一切。然而,真正的力量往往不在于表面的装饰或最终的成品,而在于支撑这些成品背后的组织逻辑与内在秩序。 《无形之序:结构、秩序与意义的编织》并非一本教授具体技艺的工具书,它是一次对思维模式、信息组织和复杂系统构建的深度哲学与实践性探索。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对“美观”或“功能”的表面认知,深入探究驱动万物高效运转和有效传达的底层框架——即“秩序”是如何被构建、维护和演变的。 第一部分:解析基石——结构的本质与类型 本部分将首先界定“结构”这一核心概念,将其从单纯的物理形态中解放出来,上升到信息、社会和认知层面。 第一章:从沙粒到星系:普适性的结构模型 我们将考察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结构形态,例如分形几何(Fractals)的自我相似性如何在海岸线、树木分支乃至血液循环系统中反复出现。这不仅是关于形状的描述,更是关于生成法则的识别。我们将探讨拓扑学(Topology)的思维方式,即关注事物连接性的不变性,而非精确的度量,为理解复杂网络的弹性奠定基础。 第二章:语言的骨架:符号与句法结构 语言是人类最精密的结构化工具之一。本章将深入分析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对理解人类心智结构的影响,并延伸至更广阔的符号学领域。我们探讨意义是如何通过特定的句法排列被编码和解码的。从字母表到编程语言的语法树,结构如何决定了信息的有效性与歧义性。 第三章:效率的蓝图:工程与模块化思维 在工程领域,结构的首要任务是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本章将剖析模块化设计的原理——如何将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分解为独立、可互换的组件。我们将审视传统建筑中的承重结构与现代软件架构中的微服务设计之间的深层共性,强调“接口”在结构间信息流通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秩序的建构——从混乱到可预测性 有了结构作为骨架,下一步便是如何赋予其“秩序”,使其能够稳定、高效地运作,并最终产生可预期的结果。 第四章:时间与节奏:序列的组织艺术 秩序往往与时间维度紧密相连。本章聚焦于序列性的构建。在音乐中,节奏和和声构成了听觉的秩序;在叙事中,情节的起承转合构成了经验的秩序。我们将讨论如何运用张力、铺垫与释放(Tension, Pacing, and Release)的原则,将线性的时间流塑造成具有内在逻辑和情感驱动力的体验流。 第五章:层级与域:信息环境的划分 人类认知处理信息的关键在于建立层级结构和清晰的边界。本章将分析信息的“域”(Domain)划分,例如心理学中的心智模型、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空间分区,以及信息架构中导航的逻辑。我们探究“信息过载”的本质——即结构清晰度的缺失——并提供建立有效层级以辅助决策的框架。 第六章:反馈回路:动态平衡的维持 一个静态的结构无法应对变化的世界。本章侧重于动态秩序的维护。我们将引入控制论(Cybernetics)的核心概念——负反馈与正反馈。无论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还是组织管理中的绩效评估,动态秩序的精髓在于建立有效且迅速的反馈机制,使系统能够自我修正,趋向于稳定的目标状态。 第三部分:意义的编织——结构、秩序与感知 结构和秩序本身是中性的工具,它们的最终价值在于它们如何被解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编织出人类可理解的“意义”。 第七章:上下文的炼金术:环境对结构的影响 同一个结构,在不同的环境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意义。本章探讨情境(Context)的力量。一个看似复杂的公式,在数学理论中是严谨的表达,但在大众媒体中可能成为故作高深的符号。我们将分析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如何对既有的结构形式进行再诠释,从而产生意义的漂移与演变。 第八章:意图与可见性:结构的传达 设计或系统的目标是将意图清晰地传达给使用者或观察者。本章关注“可见性”——如何通过对结构和秩序的精心选择与呈现,使系统的运作逻辑能够被用户直观地感知。这要求我们像一位考古学家,不仅要搭建结构,更要留下易于理解的“指示物”,引导受众发现其背后的规律。 第九章:未完成的蓝图:结构、缺陷与创造力 完美的结构往往是僵化的,而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对现有秩序的挑战和对结构限制的突破。本章讨论“缺陷”(Glitch)和“冗余”(Redundancy)在创造性中的作用。我们审视那些故意引入“不完美”的结构,如何能够激发新的认知路径和未曾预料的用途,最终超越既定的框架,抵达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创造。 结语:重塑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 《无形之序》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套分析工具,使读者能够穿透事物的表层,看到支撑其存在的深层逻辑。无论是面对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设计一个用户界面,还是仅仅试图理解一个复杂的理论,掌握了结构与秩序的编织之道,便拥有了化解复杂、构建清晰、并赋予事物深刻意义的能力。本书鼓励读者成为秩序的架构师,而非仅仅是现有秩序的接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