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艺术

榆林窟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敦煌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敦煌艺术
  • 榆林窟
  • 壁画
  • 石窟
  • 佛教艺术
  • 丝绸之路
  • 艺术史
  • 中国美术
  • 敦煌壁画
  • 宗教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4728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2005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丝绸之路与敦煌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榆林窟艺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分7个章节全面介绍了榆林窟的内容、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新研究成果。第一章节对榆林窟的历史地理背景、内容及艺术价值进行整体论述。第二章节至第五章节根据榆林窟各洞窟的时代特征,分唐代、曹氏归义军、回鹘、西夏元代4个时期对榆林窟的石窟艺术进行论述,特别对每个时期典型的代表性洞窟作了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第六章节对清朝初年,喇嘛吴根栋在榆林窟东崖洞窟前清理淤沙时发现的象牙佛作了介绍。第七章节对榆林窟的保护进行阐述。此外,关于榆林窟石窟艺术的画册《榆林窟》同期出版,《榆林窟》以150余幅精美图片,配以文字说明,按照时间顺序,对榆林窟重要、典型洞窟的壁画、塑像以及图像艺术进行展示和解说。


  

内容简介

  

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五个庙石窟等敦煌周边的石窟。由于莫高窟的洞窟数量多延 续时间长又是敦煌旅游的中心景点长期以来对敦煌石 窟的介绍和宣传多集中于莫高窟而对其他几处石窟较少介绍 因此榆林窟等石窟较少为世人所知。

2007 年开始的“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计划中曾一度把榆林窟纳入申报的范畴。为了准备申遗敦煌研究院一方面对榆林窟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建设性工作另一方面多方面收集资料对榆林窟的文化价值进行探讨。为撰写 榆林窟申遗文本成立了以樊锦诗院长为核心的专家小组包 括各学科的专家刘玉权(考古学和艺术史)、王旭东(文物保护)、 赵声良(艺术史)、张元林(考古学)、杨富学(历史学、回鹘 文化)、陈港泉(文物保护)对榆林窟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进行多方面论证。经过反复讨论酝酿于 2008 年年底完成了《丝 绸之路·榆林窟》申遗文本的撰写。通过从历史、考古、宗教、民族、艺术等学科多方面探讨榆林窟的价值加深了对榆林窟 的认识。同时我们深感榆林窟具有的重大价值较少为世人所知 已有的研究和介绍都非常不够因而有必要加强对榆林窟的介绍和宣传并推动榆林窟的学术研究。此后一方面由敦煌研 究院编辑部组织编辑《榆林窟研究论文集》收集了从上世纪40年代以来国内外专家对榆林窟的研究论文汇集成上、下两册 于2011年出版 ;另一方面组织编写面向普通读者的《榆林窟 艺术》经数年的努力这本小书终于完成。

本书是在《丝绸之路·榆林窟》申遗文本的基础上参考了大量前人的研究成果改编而成试图尽可能全面地向读者介绍榆 林窟的内容及历史、艺术价值并在书中体现榆林窟的新研 究成果。同时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榆林窟艺术我们尽可能地以深入浅出的语言明白易懂地介绍相关的宗教、文化知识。由于榆林窟内容广博石窟艺术中牵涉到历史、宗教、民族、文化等多学科问题限于编者的水平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 者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樊锦诗,浙江省杭州市人,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书籍简介:敦煌石窟的时代印记与文化脉络 书名:《敦煌石窟:丝路重镇的艺术史诗》 导言: 本书旨在深度探究敦煌石窟群这一世界级的艺术宝库,梳理其自十六国时期萌芽至元代鼎盛近千年的艺术发展脉络。不同于聚焦于某一特定时期或某几类主题的传统研究,本书采取宏观视角,力求在敦煌艺术的浩瀚星空中,勾勒出其作为丝绸之路东方门户,所承载的时代变迁、文化交融与宗教精神的复杂图景。我们将重点剖析敦煌艺术如何作为多重文明交汇的熔炉,记录下印度佛教的东传、中原汉文化的渗透以及西域异域情调的融合,最终形成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体系。 第一章:开凿之源——早期洞窟的时代背景与造像基因(公元4世纪至6世纪初) 本章溯源敦煌石窟艺术的开端,探讨北凉、北魏时期,在河西走廊的政治动荡与佛教传播的大背景下,早期洞窟(以莫高窟275、254等窟为代表)的形成过程。重点分析早期造像所体现出的“犍陀罗影响”与“中原样式”的初步对接。 区域政治对艺术的驱动: 凉州政权对佛教的扶持,如何促使大量僧侣与工匠汇聚敦煌,成为艺术创作的初始动力。 泥塑艺术的初露锋芒: 早期泥塑佛像的造型特征,如面相丰圆、衣纹连绵的“褒衣博带”式样,以及其对古代雕塑传统的继承与改造。 壁画初探——“菱格画”的出现: 早期壁画题材的相对单一,如本生故事和经变画的雏形,分析其构图的稚拙与线条的古朴力量。 第二章:盛世气象——隋唐时期的融合与飞跃(公元7世纪至9世纪) 隋唐,特别是盛唐时期,是敦煌艺术最为辉煌的阶段。本章将详细论述中原王朝的统一与强大,如何将敦煌推向丝绸之路的巅峰,并使当地的佛教艺术吸收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营养。 唐代“黄金时代”的视觉特征: 探讨盛唐造像在比例、动态和神韵上的成熟与完美,例如“丰腴之美”的体现,以及对人体解剖学的微妙把握。 经变画的系统化与叙事革新: 重点分析《观无量寿经变》、《弥勒经变》等大型壁画的出现,它们不仅是宗教传播的工具,更是唐代世俗生活、服饰制度、建筑园林的全景式记录。 “飞天”艺术的定型与风格演变: 敦煌飞天的形态从早期飘带简洁到盛唐的丰满灵动,展示了敦煌画工对人体动态美学的极致追求,并融入了道教仙人文化的元素。 密宗的早期渗入: 隋唐之际,随着中印度密教思潮的涌入,探讨早期密宗造像(如卢舍那佛、多臂观音)的出现,为后期的密宗艺术繁荣埋下伏笔。 第三章:转型与坚守——五代宋时期的地域色彩与个性表达(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初) 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的衰落使敦煌在政治上再次成为地方割据的焦点。五代(归义军)与宋代对敦煌艺术产生了复杂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艺术呈现出强烈的“地方化”和“个性化”倾向。 归义军统治下的文化回流与创新: 探讨归义军政权对佛教信仰的维护,以及在艺术上如何“借用”唐代母题,同时融入河西走廊自身的审美情趣。 “俗”与“雅”的并置: 这一时期壁画中世俗化倾向的加强,如供养人形象的比例增大、服饰描绘的精细化,反映了地方士绅阶层的审美趣味。 宋代审美的影响: 宋代江南的文人画风格如何微妙地渗透进敦煌的笔法中,尤其体现在对山水背景和人物细节处理上的细腻。 第四章:回归与融合——西夏与元代艺术的异域风情(公元11世纪至14世纪) 西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敦煌艺术进入了新的文化版图。与西夏并存的吐蕃和后来的元朝统治,使得敦煌艺术吸收了更多来自青藏高原和蒙古草原的异质文化元素。 西夏时期艺术的草原印记: 重点分析西夏洞窟中展现出的独特壁画风格,如人物面部轮廓的粗犷感、色彩的浓烈,以及对藏传佛教仪轨和象征符号的吸收。 元代西藏佛教的全面统治: 探讨萨迦派在元朝的“帝师”地位如何直接影响敦煌的艺术创作。这一时期,“坛城”(曼陀罗)的壁画数量激增,藏传佛教造像法度开始主导敦煌的造像体系。 造像技艺的转变: 分析泥塑向木雕和彩绘转变的趋势,以及藏传佛教特有的密宗手印、法器在敦煌艺术中的普及。 第五章:图像的语言——敦煌艺术中的宗教、哲学与社会叙事 本章不再按时间顺序,而是深入剖析敦煌艺术的“内容本体”。通过对特定主题的横向比较研究,揭示敦煌艺术的多元叙事能力。 佛本生与缘起故事的本土化阐释: 分析不同时期对同一故事(如须摩提女供养)的处理差异,揭示佛教思想如何随时代被“中国化”。 世俗生活的“镜像”: 剖析敦煌壁画中隐藏的社会史信息,如敦煌的农耕、狩猎、乐舞、丝绸贸易场景,它们是研究中古社会风俗的宝贵档案。 建筑与服饰的演变: 细致梳理洞窟中表现的楼阁、殿宇结构,以及不同时期人物的衣冠服饰的更迭,作为研究中古服饰史的实物依据。 结语:历史的沉淀与艺术的永恒 敦煌石窟是流动的历史,是凝固的史诗。本书旨在呈现其艺术生命力的多样性、开放性与适应性。敦煌的价值不在于其单一的宗教属性,而在于它用艺术语言记录了不同文明在十字路口上的对话、冲突与最终的和谐共生。这些跨越千年的壁画与雕塑,至今仍在向世界诉说着丝绸之路上文明互鉴的恢弘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独具匠心,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就让人感到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特别是封面那几幅选取的图像,色彩的运用和构图的精妙,初看之下并不张扬,但细品之下,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意境。我尤其喜欢它对于古代匠人技艺的细致描摹,那些关于石刻纹理的拓印和细节放大的照片,清晰得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千年前的温度。书中对早期佛教造像的流变进行了梳理,那种跨越地域和时代的风格演变,被作者用极为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来,逻辑清晰且富有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盯着某一幅壁画的局部图看上许久,思考着画师当时的心境与取法。这本书不仅仅是艺术品的罗列,更像是一部关于信仰与美学交织的史诗,它引导着读者超越表面的图案,去探究那些符号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密码,让人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心境也随之沉淀下来。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编排和章节逻辑安排,体现了一种非常清晰的脉络感,仿佛是为初学者量身定制的入门指南,同时也为资深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参照系。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最复杂的理论,而是从基础的洞窟形制、造像风格的地域区分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核心内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佛教义理的变迁如何直接影响艺术表现形式的探讨。作者巧妙地将佛学思想的演化与同期艺术风格的转型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读者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对当时的宗教文化思潮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让原本可能显得单薄的艺术鉴赏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厚重的文化内涵,让人读完后感觉不仅赏了“形”,更悟了“神”。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堪称一流,几乎每一页都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那种大开本的印刷质量,保证了即便是最细微的笔触和最斑驳的残迹也能被清晰地捕捉和呈现,这对于研究古代绘画的笔法和线条走向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它在图注上的处理方式,往往在主要的图像旁边,会用留白或旁注的方式,简要而精准地提供关键信息,使得读者在视觉欣赏和信息获取之间能够流畅切换,互不干扰。而且,书中的插图并非简单的重复或替代正文,它们往往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排布的,用以对比和印证作者的论点,形成一种图文互证的强大说服力。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从内到外都散发着专业气息和人文关怀的佳作,它让遥远的古代艺术,以一种触手可及的姿态,走进了现代读者的生活。

评分

我对这本书中对色彩学和材料学的深入探讨印象特别深刻。我们都知道,石窟艺术的色彩历经千年风霜,其原初的绚烂早已褪色,但这本书通过现代科技的分析手段,尽可能地还原了那些失落的辉煌。作者没有停留在“好看”或“精美”的表面赞叹,而是深入到矿物颜料的配比、颜色的象征意义乃至光影在不同壁画层次上的处理技巧。例如,对于某一特定区域壁画中赭石和石青的巧妙搭配,书中详尽阐述了它们在视觉上营造出的空间感和神圣感。这不仅仅是艺术史的知识,更像是为艺术家们留下的一份精妙的“化学配方”,让人对古代工匠的严谨和智慧肃然起敬。这种兼具科学严谨性与艺术感悟的论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壁画价值的认知维度。

评分

不得不说,作者在文本的叙事节奏上把握得相当到位,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腔调。读起来感觉就像是有一位学识渊博的老者,循循善诱地为你讲述一个宏大而又充满趣味的故事。他叙述某些重要壁画的发现过程和历史背景时,那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探索欲。比如关于某一组飞天形象的描绘,书中不仅分析了其衣带飘举的动态美学,还旁征博引地对比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相似主题的处理手法,高下立判,令人叹服。更绝妙的是,书中穿插了一些考古工作者的田野记录碎片,这些一手资料的加入,让冰冷的艺术品瞬间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人情味,仿佛读者也亲临了那尘土飞扬的现场,共同见证历史的揭幕。这种“在场感”,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种事情一定不会错过这个

评分

印刷十分精美

评分

纸质不错画面清晰

评分

不错,是想要的!

评分

【编辑推荐】  LonelyPlanet在2016年推出了新版《甘肃和宁夏》指南,由经验丰富的作者实地调研,附有数张详细实用的徒步地图,彩色章节图文并茂,带你深入这片色彩丰富且@氛围浓郁的土地。《甘肃和宁夏》不仅会带你游览蜚声世界的敦煌和地质奇观张掖丹霞,还会领你沿丝绸之路深入边关遗址,感受大西北的苍茫与雄浑

评分

这一套书都很好,买了慢慢看,为去敦煌做准备。

评分

关于飞天的专门书籍不错,又是赵声良院长写的,非常难得

评分

正版好书!京东送货很快!价格实惠!值得购买!包装很好!没有损坏!

评分

大爱图片!感谢敦煌研究院的分享与传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