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教室

设计的教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佐藤好彦 著,支鹏浩 译
图书标签:
  • 教学设计
  • 课堂管理
  • 教育教学
  • 学习空间
  • 教学方法
  • 教育心理学
  • 教师发展
  • 创新教学
  • 启发式学习
  • 学生中心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198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6852
包装:平装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人人都能学会的设计书。
手把手教你文字、图形、色彩运用和页面布局,超级实用!
提供训练素材,边动手边学习!

★内容充实,循序渐进,设计入门不二之选!
★动手完成18个设计任务,学习过程一点不枯燥!
★满载各种设计技巧,专业设计师也有用!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极其实用的设计训练书。本书内容包括使用基本图形的平面构图训练、使用色彩的平面构图训练、构图实战训练等。书中为读者准备了用于训练设计的课题,读者可以跟随本书的讲解,下载书中提供的素材亲自动手设计,在自主思考、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设计的思考方法,建立“视觉表达的逻辑”。

作者简介

Web设计师、平面设计师。著有《网站制作的流程和基本技巧》(技术评论社)、《Dreamweaver8设计学园》(MdN)等多本设计相关的图书,并执笔杂志文章。东京造型大学客座教师。

目录

第1 章 视觉表达中的“结构” 001
Lesson 1_01 设计的根据 002
Lesson 1_02 什么是平面设计的逻辑 006
Lesson 1_03 对齐的重要性 010
Lesson 1_04 重复可以强调法则 016
Lesson 1_05 页面的分割与对比 018
Lesson 1_06 为留白赋予意义 020
Lesson 1_07 做设计的能力 022
专栏① “创作的自己”与“评判的自己” 024
第2 章 使用基本图形的平面构图训练 025
Lesson 2_01 在设计中运用线 026
Lesson 2_02 在设计中运用面(四边形) 032
Lesson 2_03 在设计中运用圆 038
Lesson 2_04 在设计中倾斜摆放元素 044
Lesson 2_05 在设计中使用无衬线字体 050
Lesson 2_06 在设计中使用有衬线字体 056
专栏② 长长的魔法咒语——“持之以恒” 062
第3 章 使用色彩的平面构图训练 063
Lesson 3_01 白、黑、红构成的设计 064
Lesson 3_02 白、黑外加一种其他颜色的设计 070
Lesson 3_03 颜色的选择与白、黑外加两种其他颜色的设计 076
Lesson 3_04 制作调色板 082
Lesson 3_05 色彩缤纷的设计 090
Lesson 3_06 给人带来动感和节奏感的设计 096
Lesson 3_07 灵活运用留白的设计 102
专栏③ 从自己身上学习 108
第4 章 设计实战训练 109
Lesson 4_01 文字阵列与标题组成的页面 110
Lesson 4_02 在页面设计中使用照片 118
Lesson 4_03 在页面中摆放多张照片 126
Lesson 4_04 使用网格的格式与变化 134
Lesson 4_05 超越网格制约的设计 142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设计的教室》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的主题: --- 书名: 现代建筑的叙事性:从功能主义到后现代的风格演变与空间哲学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位假设的建筑史学家或理论家姓名]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家严肃的学术出版社名称] 定价: [此处可填入一个合理的价格] --- 内容简介 《现代建筑的叙事性》是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建筑思潮变迁的宏大叙事。本书摒弃了传统的编年史叙述框架,转而以“叙事性”为核心视角,探讨建筑风格如何承载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情绪、社会理想以及技术极限,并最终在空间中构建出具有强大人文关怀或尖锐批判精神的故事。 本书的结构围绕三大核心叙事主线展开:理性叙事、解构叙事与回归叙事。 第一部分:理性叙事——宏大蓝图与乌托邦的构建(约1920s – 1960s) 这一部分聚焦于现代主义的黄金时代,但重点不在于对勒·柯布西耶或密斯·凡德罗作品的简单罗列。作者更侧重于分析“功能至上”这一理念如何演变成一种新的社会工程学叙事。 主题探讨: 1. 机器美学与社会卫生: 探讨早期现代主义者如何将工业生产的逻辑转化为建筑的道德准则。这不仅仅是关于钢筋混凝土的应用,更是关于如何通过标准化和清晰的几何形体,来“净化”城市病态的叙事。作者会详细分析包豪斯在魏玛和德绍时期的教学理念如何将艺术与工业的断裂重新缝合,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高效的、面向未来的生活范式。 2. 高技派的结构宣言: 分析蓬皮杜中心等标志性建筑如何将建筑的“骨骼”——结构、管线、机械系统——外露,使其成为建筑最直接的表达语言。这种“内部展示”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封闭式立面的反叛叙事,它宣告了技术透明度的胜利。 3. 野兽派的原始力量: 探讨粗犷主义(Brutalism)中那种未经修饰的水泥表面(Béton brut)所蕴含的政治和哲学意味。它并非仅仅是廉价材料的运用,而是一种对权力、纪念性和永恒性的粗粝表达,是对战后重建时期坚韧精神的视觉总结。 第二部分:解构叙事——边界的消融与意义的碎片化(约1970s – 1990s) 随着现代主义的单一叙事遭遇现实的复杂性,建筑开始进入一个充满质疑和反思的阶段。这一部分深入研究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高科技建筑在面对全球化和文化多元性时的复杂反应。 主题探讨: 1. 符号的复兴与挪用: 深入剖析后现代建筑(如文丘里和斯科特·布朗的作品)如何戏仿、引用和重构历史元素。这里的关键不在于模仿,而在于通过“装饰即罪不至死”的口号,揭示意义的相对性和符号的权力。建筑不再是严肃的布道者,而是成为了一个充满双关语和幽默感的对话场域。 2. 结构的不确定性: 重点解析解构主义建筑(如彼得·艾森曼和扎哈·哈迪德早期作品)中对稳定性的彻底否定。这些建筑的形态仿佛在重力边缘跳舞,其叙事核心在于挑战观众的认知习惯,揭示稳定表象下的内在张力与不确定性。作者会借助拓扑学和非欧几何的概念,解释这些建筑如何在视觉上实现“破碎”的叙事效果。 3.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低语: 探讨在国际风格席卷全球之际,一些建筑师如何通过细致入微地研究地方气候、材料和文化记忆,来构建一种“反宏大叙事”的抵抗性叙事。这是一种试图在全球资本浪潮中,为地方经验保留话语权的努力。 第三部分:回归叙事——场所精神与生态伦理的重塑(约2000s 至今) 进入新世纪,建筑的焦点从纯粹的形式探索转向了更深层次的环境责任和社会参与。这一部分关注可持续性、新材料科学以及城市微观尺度的复兴。 主题探讨: 1. 情境化的敏感性: 分析当代建筑师如何通过对场地文脉的深度阅读,将建筑融入而非强加于环境之中。这包括对光影、风道、植被等“非建筑元素”的精妙处理,以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共生叙事。 2. 数字制造与个性化: 探讨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如何既继承了现代主义对技术的热衷,又摒弃了其对统一性的执念。通过复杂的算法生成的有机形态,实际上是一种“大规模的定制化”叙事,它允许每一个元素都在整体的逻辑中找到其独特的、不可复制的位置。 3. 公共空间的再定义: 考察在社交媒体时代,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本书将建筑视为一个社会剧场,探讨建筑如何通过促进非预设的偶遇、交流与社群构建,来重申其作为城市“客厅”的核心叙事功能。 推荐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对建筑理论、城市规划、设计哲学以及二十世纪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它为建筑系学生提供了一个批判性的理论框架,为专业人士提供了重新审视既有设计语言的视角,更为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建筑背后复杂思想世界的门户。通过《现代建筑的叙事性》,读者将不再仅仅“看”到建筑的形态,而是“读”懂了它所讲述的时代故事。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视觉美学有较高要求的教师,这本书在美学层面上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并没有将“设计”局限于功能至上,而是探讨了美感如何提升学习的愉悦感和归属感。书中展示了许多运用可持续材料和本土化元素进行教室装饰的案例,这些设计不仅环保,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与社区和环境的连接。比如,如何通过墙面的色彩心理学来调节教室的情绪基调,从激发活力的暖色调到沉静思考的冷色调,作者给出了非常细致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它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室的设计和维护中来,培养起对空间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这种“共同创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化教育。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美丽的教室,首先是一个有温度、有故事的教室。

评分

坦率地说,我是一个对理论书籍不太耐烦的人,但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非常严谨,而且论述逻辑清晰,引人入胜。它并非一本“教你做PPT美化”的速成手册,而是深入剖析了从宏观的校园规划到微观的桌面组织,各个层级的设计哲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动线设计”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将教室中的人流、信息流和资源流比作城市交通系统,非常直观地揭示了低效空间布局带来的隐性成本。书中还包含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工具和清单,帮助读者系统地评估自己现有学习环境的“健康指数”。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和批判我们周围学习环境的“设计思维”,促使我们不再被动接受既定的空间,而是主动去塑造它,让教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伙伴。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未来教室”的想象力,完全跳出了我们对传统学校建筑的刻板印象。它讨论了如何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无缝地整合到物理学习空间中,创造出混合现实的学习场景。例如,书中描绘了一个场景:一个普通的教室墙壁,通过智能投影技术,瞬间可以变成古罗马的广场,或者深海的探索舱。这种对技术与空间的融合探讨,非常具有前瞻性。它引导我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室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地,而应成为一个“体验与协作的枢纽”。作者强调,空间设计必须具备高适应性,以应对未来教育模式的快速迭代。读罢此书,感觉自己对教育空间的设计理念一下子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

这本《设计的教室》简直是为我这样的教育工作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尤其是教室的设计,太过于僵化和刻板了。书里提出的那些打破传统教室布局的理念,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摆放桌椅,更是深入探讨了空间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创造力。比如,书中详细分析了模块化学习区的优势,如何通过灵活的家具组合来适应不同的教学活动,从小组讨论到个人深度阅读,都能找到最合适的空间形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强调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空间哲学,这一点与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教学内容本身,而忽略了“场域”对学习过程潜移默化的影响。读完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所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考虑如何才能让这个物理空间真正成为激发好奇心和促进合作的第三位老师。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更有许多可操作的案例和图示,非常实用。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并不算太高,以为又是那种空泛谈论“创新教育”的理论书籍,但翻开后才发现,它触及的层面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和具体。这本书的叙事非常流畅,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腔调,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空间设计、心理学以及教育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自然光线和声学环境对认知负荷影响的研究部分。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实证数据来支撑观点,比如不同色温的光源对学生注意力的差异影响,这对我设计新的教室照明系统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我过去总觉得,只要教室够亮就行,但现在我明白了,光线的“质量”远比“亮度”重要得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评估和优化现有学习环境的框架,让我能系统地思考如何从“功能性”空间升级到“赋能性”空间。

评分

快递很快,书拿回来就迫不及待的看了 真心棒 ?

评分

很好的中国的中国的中国的中国的中国的

评分

包装不错,还没看内容

评分

很不错的书,我是来入门的,觉得收获很多。

评分

喜欢 很基础 入门必备

评分

不错哦 正在看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把朋友买的,还不错~

评分

就跟着练习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