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威尔·贡培兹 著,王烁 王同乐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现代艺术
  • 艺术
  • 文化
  • 绘画
  • 雕塑
  • 摄影
  • 设计
  • 西方艺术
  • 艺术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66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5030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8
字数:75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豆瓣读书 2017年十大高分图书

★ 要掌握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你需要知道些什么?——涵括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勾勒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百五十年来艺术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到了今天,一件看似五岁小孩也能捣鼓出来的东西,居然会是艺术史上的旷世之作?

★ 这是艺术吗?这必须是艺术!——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杜尚的小便池……艺术不再必须与美有关,它更多地关乎理念。那些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艺术流派,在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之后,实际上简单得惊人,但又绝妙乃至伟大。

★ 一位资深艺术评论人的“单口相声”,现代艺术也可以这样有趣生动——没有抽象的概念,没有拗口的术语,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现代艺术的故事。


  

内容简介

  

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原来”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何为艺术”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基本的规则,从而让一度令人困惑的东西开始变得有意义。

——威尔·贡培兹


  

作者简介

威尔·贡培兹(Will Gompertz)

1965年生,一个会说“单口相声”的艺术评论家,曾被纽约《创意》杂志评为世界上*有创意的50位思想家之一。贡培兹在泰特美术馆担任媒体主管达七年之久,并在BBC的邀请下,担任新成立的艺术频道的*一位主编。他二十多年来笔耕不辍,为《泰晤士报》和《卫报》撰写了很多艺术评论,并担任知名艺术批评网站(culturecritic.co.uk)的总编辑,也是英国众多前沿艺术机构的专业顾问。


精彩书评

  

现代艺术史的专家里,可没有几个人会提到碧昂斯、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和苏珊大妈,还把性情乖僻的塞尚形容为巴黎先锋艺术家中的“铁手卢克”……(这本书)卸下所有卖弄学识、装腔作势的姿态,代之以大量风趣幽默的内容……将德拉克洛瓦到达米恩·赫斯特的这一段艺术趣史娓娓道来。

——英国《电讯报》

贡培兹写的可并不是什么简单事儿,可他却下笔轻松,丝毫不为难读者……他不费力地,就把1860年代至今的艺术史聊了个遍,让读者倍感亲切的同时,还真学到了不少东西。

——英国《星期日独立报》

威尔·贡培兹仿佛生来就是传播知识的好手,他在字里行间表达了自己对艺术的满腔热爱,才思横溢,饱含激情。

——尼古拉斯·塞罗塔爵士(英国泰特美术馆馆长)

这本书的水准刚刚令我够得着而看得懂:贡培兹证实了我自以为早就懂得的艺术家(果然如此),也教会我如何解读难以弄懂的另一群人物(原来如此)。倘若在美术馆再度遭遇他们,我会心想:哈,老兄,现在我明白了你的花招。

——陈丹青


  

目录

序:多么陈旧啊,150年过去了(陈丹青)

001 前 言

005 导论:你在看什么

013 第一章 泉,1917

027 第二章 前印象派:走向真实,1820—1870

051 第三章 印象派:现代生活的画家,1870—1890

075 第四章 后印象派:拓展领域,1880—1906

107 第五章 塞尚: 吾人之父,1839—1906

123 第六章 原始主义,1880—1930 / 野兽派,1905—1910:原始的呐喊

155 第七章 立体主义:另一种视角,1907—1914

177 第八章 未来主义:快进,1909—1919

193 第九章 康定斯基/ 俄耳甫斯主义/ 青骑士:音乐之声,1910—1914

211 第十章 至上主义/ 构成主义:俄国人,1915—1925

237 第十一章 新造型主义:网格,1917—1931

253 第十二章 包豪斯:校园重聚,1919—1933

277 第十三章 达达主义:混乱的秩序,1916—1923

297 第十四章 超现实主义:以梦为生,1924—1945

329 第十五章 抽象表现主义:宏大的姿态,1943—1970

357 第十六章 波普艺术:零售疗法,1956—1970

389 第十七章 观念主义/ 激流派/ 贫穷艺术/ 行为艺术:心灵游戏,1952 年至今

415 第十八章 极简主义:无题, 1960—1975

435 第十九章 后现代主义:假身份,1970—1989

453 第二十章 今日艺术:名利场,1988—2008 至今

489 艺术评收藏地

501 致谢

505 译名表


精彩书摘

导论:你在看什么

1972 年,伦敦泰特美术馆购入了由美国极简艺术家卡尔·安德烈创作的雕塑《等价物8》。这件作品创作于1966 年,由120块耐火砖组成,按照艺术家的指示,这些砖组合成一个长方形,共两层。当1970 年代中期泰特美术馆展出这件作品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那些砖没什么特别的,谁都可以用几便士一块的价格买下来。而泰特美术馆在它们身上花了两千多欧元。英国的媒体全都崩溃了。报纸们尖叫着:“把我们国家的钱浪费在一堆砖上!”甚至《伯灵顿杂志》—一本高雅的艺术期刊—也质问:“泰特疯了吗?”媒体想知道,泰特为什么将宝贵的公共资金挥霍在一些“任何一个泥瓦匠都可能想到的东西”上?大约三十年后,泰特美术馆又一次用英国纳税人的钱去买了一件不同寻常的艺术品。这回,他们选择买入一队人。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他们买的不是人本身,这在当下可是违法的,他们买的是那个队列。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张纸,斯洛伐克艺术家罗曼·欧达科在上面写有关于一次行为艺术的指示,包括雇一些演员排成一个队列。在这张纸上,他详述道,演员们在一扇锁着或被挡住的门口外形成一支有秩序的队列。一旦就位,或者以艺术的术语说,被“安置”好后,所有人都面对着门的方向,创造出一种耐心期盼的氛围。整个作品的理念是,这些人的样子会激起过路者的好奇心,吸引他们,使他们要么加入排队的行列(在我的经验里,他们通常都会这么做),要么从队列旁好奇地皱着眉头走过,心里疑惑自己可能错过了什么。这是个有趣的主意,但算得上是艺术吗?如果一个泥瓦匠都能想得出卡尔·安德烈的《等价物8》,那欧达科玩笑式的队列就得算是蠢蛋搞怪秀里更加荒唐的一幕了。媒体铁定要发飙了。

然而,连一声嘟囔都没有:没有批评,没有义愤,甚至那些通俗小报的诙谐的从业人员都没有写出一系列嘲讽的标题—什么都没有。这次收购所得到的唯一报道,是那些艺术气息更加浓重的高端报纸里的赞许话语。这三十年里发生了什么?什么变了?现当代艺术为何从一种被普遍认为是冷笑话的东西变成了令全世界尊崇和敬畏的对象?

……

曾经清贫的艺术家现在变成了百万富翁,通晓电影明星所拥有的一切伎俩:名流朋友、私人飞机,再加上一个贪得无厌的媒体,热衷于报导他们每一个光彩四射的举动。对于这些精于媒体运作之道的新生代艺术家,20 世纪末期蓬勃发展起来的时尚杂志也乐于帮助他们建立公众形象,作为回报,这些杂志可以发表他们众多私人聚会的照片。充满创造力的多姿多彩的人物站在他们多姿多彩的艺术品旁,这样的图像被悬挂于光艳照人、富贵云集的设计师空间里,无疑是一场视觉盛宴,得以让如饥似渴的杂志读者的窥探欲得到满足(泰特美术馆甚至雇了《VOGUE》的出版商来制作自己的会员杂志)。

这些出版物再加上报纸的彩色副刊,为崭新、时尚、国际化的艺术和艺术家造就了一批崭新、时尚、国际化的观众。这是一群年轻人,对于前一代人所敬重的那些暗暗的老旧绘画已不感兴趣。是的,当下美术馆那日益庞大的参观者队伍,需要的是一种能为他们的时代发声的艺术,一种新鲜、有活力、令人兴奋的艺术,一种关于现时、现地的艺术,这种艺术如同他们一样,富有魅力,新式时髦,有一点“摇滚”:响亮、叛逆、有趣、酷。

这些新观众所面临的问题,也正是我们所有人面对一件新艺术品时所面临的问题,那就是理解。这与你是否是一位功成名就的艺术经纪人、一位重要的学者或策展人无关。在面对一件刚从艺术家工作室里新鲜出炉的绘画或雕塑时,任何人都会发现自己有点迷茫。即使是尼古拉斯·塞罗塔爵士,这位举世敬仰的英国泰特美术馆帝国的掌门人,也会不时发现自己处于困惑中。有一次,他告诉我,当他进入艺术家的工作室,第一次见到某件新作品时,他会有点“害怕”。“我常常不知道该怎么想,”他说,“这让我觉得非常可怕。”这是一个被公认为现当代艺术界世界级权威的人的坦白。那我们这些剩下的人可怎么办啊?



跨越时空的思想探索:一部关于人类文明进程的宏大叙事 图书名称:文明的脉动:从古典回响到数字洪流的千年演变 内容提要: 《文明的脉动:从古典回响到数字洪流的千年演变》并非聚焦于任何单一的艺术门类或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片面审视,而是一部旨在勾勒整个人类文明在过去数千年间,在思想、技术、社会结构和精神世界中经历的深层变革的史诗性著作。本书以时间为轴线,以思想的“涌现”与“碰撞”为驱动力,试图描绘出人类在理解自身与外部世界过程中所经历的几次关键性的范式转移,这些转移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所处的现实。 第一部分:古典的基石与信仰的重构(公元前500年 – 公元14世纪) 本书的开篇将目光投向古代文明的辉煌遗产。我们深入探讨古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如何奠定了西方逻辑思维的基石,以及罗马帝国的法律和工程技术如何构建了早期的全球化雏形。然而,重点并非停留在对这些成就的简单赞美,而是分析其内在的局限性——例如,对奴隶制的依赖、对自然界的机械式理解。 随后,视角转向宗教的兴起与中世纪思想的整合。我们详细考察了亚伯拉罕诸教如何重塑了人类对时间、道德和终极意义的理解。中世纪并非“黑暗时代”,而是一个复杂的“整合时代”,学者们在修道院和新兴大学中,艰难地将亚里士多德的理性逻辑与神学教义进行调和。本书特别分析了经院哲学的兴衰,揭示了其在试图建立一个“全知全能”的统一知识体系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最终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埋下了怀疑的种子。 第二部分:理性的觉醒与世界的扩张(15世纪 – 18世纪) 这一部分着重描写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这三大支柱如何共同推翻了中世纪的宇宙观。我们不再将文艺复兴视为单纯的艺术复兴,而是将其视为“以人为中心”理念的复苏,探讨了人文主义者如何通过对古典文本的重新解读,挑战了教会和既有权威的解释权。 随后,我们深入分析了宗教改革对欧洲政治版图和个人精神自由产生的颠覆性影响。马丁·路德的“唯独信心”与其说是神学争论,不如说是一场对个体责任和国家主权的重新定义。 科学革命被置于核心位置。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的工作,不仅仅是发现了新的物理定律,更重要的是,他们确立了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实验、观察和数学建模。这种方法论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启蒙思想家。洛克、卢梭和康德的工作,是将这种科学理性应用于人类社会和政治结构的一次大胆尝试,探讨了自由、契约与治理的本质,这些思想深刻地塑造了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 第三部分:工业的轰鸣与意识形态的碰撞(19世纪) 19世纪是生产力与社会结构发生剧烈震荡的时期。本书详尽考察了蒸汽机、钢铁和铁路如何彻底重塑了地理概念、时间观念以及阶级关系。工业革命不仅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心理危机,它催生了城市化、异化劳动以及大众阶层的出现。 在思想层面,这一时期是“宏大叙事”的巅峰与随后的解构的开始。达尔文的进化论挑战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特殊地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提供了理解权力与经济基础的新框架;而尼采则以“上帝已死”的宣告,直指西方形而上学体系的根本性动摇。这些相互竞争的意识形态,为20世纪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破碎的世界与追寻意义的旅程(20世纪至今) 进入20世纪,世界被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现实撕裂。本书分析了两次战争如何加速了技术(如原子能、大众传播)的异化应用,并导致了对“进步”概念的深刻怀疑。我们探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如何揭示了人类行为中非理性的深层动力,以及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如何转向对个体经验、自由选择和荒谬感的直面。 冷战时期成为了意识形态的终极对决,核威慑下的“恐怖平衡”定义了一种新的全球政治现实。同时,非殖民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开始被来自全球南方和边缘群体的声音所挑战和修正。 第五部分:数字时代的迷雾与未来的重塑(当代)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基因工程和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工具的升级,它们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认知能力、记忆方式和社会组织形态。我们探讨了“大数据”如何成为一种新的权力结构,以及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对“真实”概念的模糊。 我们反思了在全球化浪潮下,民族国家的主权面临的挑战,以及气候变化等跨国界危机对既有治理模式的拷问。本书的结论部分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深刻的问题:在一个信息过载、身份流动性极高的时代,人类应如何重新定义社群、真理与伦理的边界?《文明的脉动》最终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超越学科的藩篱,理解我们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并以清醒的视角审视我们将要走向的远方。

用户评价

评分

文字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它没有采取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的编年史写法,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策展人带着你进行一场穿梭时空的深度导览。开篇几章,作者对19世纪末欧洲社会思潮的捕捉极为敏锐,那种对工业革命背景下个体精神状态的剖析,细腻得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在探讨印象派向后印象派过渡的那个段落,作者没有堆砌晦涩的理论术语,而是通过对几位关键画家的笔触变化和色彩哲学的对比分析,将一场无声的艺术革命描绘得如同戏剧高潮般引人入胜。这种叙事手法的好处是,它极大地降低了艺术史的门槛,让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沉浸其中,感受到艺术变迁背后的内在逻辑与激情。整个阅读过程中,思维一直处于被引导和被激发的状态,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和对宏观趋势的把握,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洞察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朴素中透着精致的质感,仿佛触手可及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轻盈。打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早期现代主义作品的黑白插图,线条的张力与光影的对比处理得极为巧妙,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被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氛围所捕获。装帧的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烘托出文字的重量感。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字体选择,那种略带手写感的衬线体,仿佛在低语着那些逝去时光中的艺术家们的喃喃自语。装帧的选材似乎也经过深思熟虑,那种微磨砂的触感,使得握持感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手指也不会感到疲惫。整体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外衣”,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它成功地为接下来的内容奠定了一种既尊重传统又拥抱革新的基调,让人对内部的叙事抱有极高的期待。

评分

插图的选择与编排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这绝非凑数的图录,而是与文字叙事深度融合的“视觉论证”。版面设计上,图片与文字的排版极具张力,有时一幅占据整页的巨幅作品被放置在一个安静的段落之后,其冲击力瞬间被放大;有时则是几幅尺寸不一、风格迥异的小图并置,作者巧妙地利用这种对比来阐释某一特定时期的艺术光谱。更值得称道的是,许多关键作品的局部放大和细节特写,帮助读者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去观察笔触的肌理和颜色的层次,这对于理解那些纯粹基于视觉体验的艺术流派至关重要。我甚至有几次因为被某张图像的细节所吸引,而不得不暂时放下文字,反过来用更专注的目光去“阅读”那幅画本身,书本在此刻完成了从“媒介”到“体验载体”的转化。

评分

该书在理论建构上的大胆尝试,着实让我耳目一新。它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罗列“主义”和“代表作”,而是着力于挖掘不同艺术运动背后的“哲学根基”与“社会功能”。我注意到,作者在论及20世纪初的几次重大转向时,总能巧妙地将艺术创作与当时的政治、科技甚至精神分析思潮联系起来,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解读网络。例如,对达达主义的剖析,不再仅仅停留在“反理性”的表层批判,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作为对一战集体创伤的心理防御机制的复杂面向。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原本就已错综复杂的现代艺术史,在作者的笔下呈现出更具生命力和解释力的面貌。这种深层次的理论梳理,绝非简单的知识点罗列,而是带着强烈的个人化批判视角,让人在阅读中不断与作者进行思想的交锋,这种阅读体验是极为宝贵的。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争议性”或“边缘化”艺术家的手法。在主流叙事中往往被一笔带过的女性艺术家或非西方背景的现代主义先驱,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详尽的论述。作者以一种近乎“拨乱反正”的姿态,重新审视了既定的艺术史叙事框架,指出那些被历史遗忘或刻意边缘化的声音,对于理解现代艺术的完整图景是何等关键。这种对多元视角的拥抱,使得全书的论证更具力量和时代感。它成功地挑战了那种由西方中心主义主导的、单一化的现代艺术“正史”,代之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也更接近现实的复杂面貌。这种勇气和深度,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回顾历史的著作,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艺术史观的宣言。

评分

拿到书了,还没有看,应该不错。

评分

写的很好,大部头书籍也很有欲望看完,

评分

纸张和印刷质量都很好!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京东的品质和速度一直都很放心,遇到活动价格也很美丽,非常好,买书基本都在这里

评分

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了 终于忍不住还是1买的 有配图 写的也很好 值得推荐。。。

评分

艺术形象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全过程。艺术家在创造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具体的形象。正如郑板桥画竹子,他观察、体验竹子的形象始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艺术构思孕育了“胸中之竹”,而磨砚展纸倏作变相最后完成了“手中之竹”,可见竹子的形象自始至终伴随了画竹的全过程。艺术家不仅在创作过程中从不脱离生动具体的形象,其创造的成果艺术品, 更须展现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并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去打动每一个欣赏者

评分

国外有专家认为黑猩猩虽然携带有艾滋病毒,但往往并不发病,所以希望通过对黑猩猩进行研究来发现和找到对付艾滋病病毒的抗体,思路和方法和中医相似。西医找治疗的方法首先是从微观入手,并且从具有”生命“的特征入手,只是中医更进一层,不光从具有“生命”的特征,还从自然特征入手,例如有些中药要使用河流的水而不是池塘的水,要取“河流的水”当中的“流动”特征。中医认为万物齐焉,人与世界外物应该相通的,如果一个物质能够耐得住高温,说明它里面有寒凉之物,那么人服用之后,应该也有助于自己身体寒凉起来。

评分

很不错的书,值得购买,京东自营发货快,售后好,有问题直接给重新发货上门换货,这一点做的非常好,希望京东能继续保持。赶上了618买了很多东西,都很便宜,领券购买更是折上再折更划算。买了一摞书全是正版的,很好,比新华书店实体店便宜多了,无论是印刷还是纸张都很好

评分

开本小,易携带,翻阅方便。就是图片也小了,且数量不多。总体来说,这个价位很值了。作者不玩虚的,是个明白人,讲事情和讲道理,二者兼顾,分配的比例和难度恰到好处。非常适合大众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