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荣获国际科普图书奖——安万特青少年奖。全球热销千万册版权销售至25个国家和地区。名校名师特别推荐。北京科普创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
1535年意大利科学家卡尔达诺在一个黑暗的房间做实验。他在墙上小洞里安了一面凸镜,透过这面凸镜,墙壁上出现了外屋景物的倒影。他把这最早的投影器命名为“暗箱”,意思是“暗室”,更确切地说是墙壁有孔的暗室。
1700年爪哇的“影子戏”采用复杂的木偶制作最早的活动画面(更简单的形式于公元前121年已在中国出现),解说者讲故事,伴着管弦乐的声音效果。
1765年法国人谢瓦利埃·达尔西把一块热煤块绑在绳子的底部,在一间黑暗的房子里快速地旋转绳子,来证明他的“视觉暂留”理论。他的理论是——当停止急速运动的物体时,物体的运动视像仍会持续片刻——他是对的,但遗憾的是他的理论被世人漠视长达50年。
1798年比利时马戏团老板埃铁尼·罗伯特逊用魔术幻灯吓唬观众,在一个装扮成哥特式废墟的戏院里,他用一只改进了的神奇幻灯,制造出张牙舞爪的死人骷髅悬在观众头顶的效果。
1827年在一个夏天的清晨,尼埃普斯开始安置他的照相器材:一个装透镜的暗箱和一块涂感光化学材料的金属板,8个小时后曝光成功,拍摄出世界上第一张相片。
1872年美国铁路大亨理兰德·斯坦福下注2。5万美元求证马在疾驰中四腿是腾空离地的。他雇了摄影师爱德华尔·慕布里奇来证明他是对的。6年后,、慕布里奇发明了照相机快门,开关极其快捷,可以拍摄到马腾空的四蹄,他拍了一系列的照片,赢得了全部赌注。
1885年乔治·伊斯曼有了一个天才的想法:把感光化学制品涂在卷纸上,于是他发明了胶卷。他又加了链轮齿便于绕卷,这些都被装进了他发明的柯达相机里。
1888年世界上最早的活动画面是法国的路易·勒普林斯拍摄的里德大桥上正在运行的火车。勒普林斯准备去国外展览他的发明,花了两年多时间改进他的摄影机。他的神秘失踪绝不亚于好莱坞的悬疑电影,勒普林斯登上了第戎到巴黎的火车,但是从未到达巴黎。人们没有发现任何有关他的蛛丝马迹,直到今天,他的神秘失踪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1889年托马斯·爱迪生的助手威廉·迪科松改进了摄影机,他和爱迪生拍摄了一个短片:一个绅士鞠躬,微笑,并脱下了他的帽子。爱迪生给这个摄影机命名为“活动电影摄影机”,并宣布该发明的荣誉和版权归他所有。
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取得了“电影放映机”的专利,把1秒钟16个画格的摄影机和放映器结合为一体。在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放了世界上第一部影片,只有35人观看。但是消息很快传开了,短短几周内,成百上千的人在外面排队看电影,兄弟俩只好准备一个更大的地下室。
……
如果你对电影的“为什么”比“是什么”更感兴趣,那么请务必拿起这本书。我找了很久,终于发现一本真正能将电影的商业运作与纯粹的艺术追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书籍。它没有偏废任何一方,而是像一个平衡的陀螺,稳稳地立于商业市场的喧嚣与艺术殿堂的宁静之间。我对其中探讨的“观众心理学”那一章节赞不绝口,作者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对特定叙事桥段的反应差异,以及导演如何利用这些微妙的文化密码来最大化地触动人心。这部分内容不仅仅是理论,还结合了大量的市场调研数据和实际案例,使得整个论述充满了说服力。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相当用心,那些精心挑选的剧照和技术示意图,极大地辅助了文字的理解,让复杂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总的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致的视角,让你理解一部成功的电影是如何像一个精密运转的钟表,将无数个微小的齿轮完美契合在一起的。
评分这部书简直是为所有对电影制作的幕后魔法感到好奇的人量身定做的!从头到尾,它都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电影工业的方方面面。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中那种充满激情的笔触,仿佛带着我们亲身走进了好莱坞的片场,去感受那种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书中对不同电影类型——从史诗巨制到独立小品——的分析角度都非常独到,不仅仅停留在剧情的层面,更是剖析了它们在技术、叙事结构和文化影响上的精妙之处。比如,对于视觉特效的讲解,那些复杂的计算机图形和数字合成技术,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反而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魔术师揭秘他的绝活。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经典电影的案例,用它们来佐证理论,使得那些晦涩的电影术语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甚至感觉自己看完后,再去欣赏任何一部电影时,都会带着一种全新的、更专业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镜头语言和剪辑点的选择。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电影的书,更像是一本打开创意大门的指南,让人对“讲故事”这件事的复杂性和美妙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厚度一度让我有些犹豫,但我庆幸自己坚持读完了。它更像是一趟跨越时间与流派的电影朝圣之旅。作者的知识储备令人敬佩,无论是对早期默片时代的技术革命的梳理,还是对当代流媒体时代内容生产模式的深刻反思,都展现了极强的历史纵深感。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鼓励探索的精神,它不断地抛出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如果我是导演,我会怎么做?”。比如,在讨论叙事结构时,它并没有固守传统的“三幕剧”模式,而是展示了非线性叙事、碎片化叙事等多种形式如何服务于不同的主题表达。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沉稳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类型,它不会用浮夸的辞藻来吸引你,而是依靠其内容的扎实和逻辑的严密来赢得你的尊重。对于想要系统性提升自己电影鉴赏能力的学习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值得反复研读的参考宝典。
评分天呐,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惊艳级别的!它有一种魔力,能把你完全吸收到电影艺术的深层结构中去。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堆干巴巴的理论或者仅仅是对票房大片的简单罗列,结果完全出乎意料。作者的叙事节奏控制得太棒了,时而像一位严谨的学者,用精妙的逻辑解构光影的奥秘;时而又像一位热情洋溢的影评人,用充满激情的文字描绘出某场戏份带来的心灵震撼。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声音设计”的那几章,过去我从未如此深入地思考过环境音、对白和配乐在营造氛围中的决定性作用。书中举例的那部老电影的片段,那种通过声音层次感营造出的压迫感,被文字描述得淋漓尽致,读完后我立刻回去找了那部电影重温,感觉简直像换了副耳朵在听。对于那些真正热爱电影的“老炮儿”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去挑战你原有的认知框架,让你在享受光影魅力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创作者们在幕后所付出的巨大智慧和心血。
评分这本书真正让我感受到了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它不仅仅关注镜头语言的美学,更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剧本创作过程中那些痛苦却又关键的抉择时刻。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角色弧光”的探讨,作者用近乎哲学思辨的方式,剖析了角色如何在冲突中实现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如何与电影的主题思想紧密捆绑。这种对人性深处的挖掘,让原本看似冰冷的技术分析立刻充满了温度和情感张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电影的包容性,它没有将好莱坞视为唯一的标杆,而是公平地展示了欧洲艺术电影、亚洲电影工业的独特魅力和对世界影坛的贡献。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叙事”这件事的理解被极大地拓宽了,它不再仅仅是“发生什么事”,更是“如何讲述这件事”的艺术。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从“被动观看者”转变为“主动思考者”的影迷们。
评分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中国H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z迁
评分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我为音乐狂
评分¥12.10(8.8折)u
评分(10NT0%T好评)
评分快来看看那些精彩的测试题能否带你走上明星之路吧!
评分目录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儿子喜欢看,
评分《可怕的科学·科学新知系列:美妙的电影》还可以带你从电影的台前走到幕后,去了解一下那些忧郁的演员和“卑鄙”的导演们,去体验那些栩栩如生的卡通形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