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學奬獲奬作品全集:南渡記 東藏記 西徵記(特裝本)

茅盾文學奬獲奬作品全集:南渡記 東藏記 西徵記(特裝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宗璞 著
圖書標籤:
  • 茅盾文學奬
  • 長篇小說
  • 現當代文學
  • 中國文學
  • 旅行文學
  • 紀實文學
  • 文化史
  • 文學經典
  • 特裝本
  • 名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ISBN:9787020106653
版次:1
商品編碼:11711296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茅盾文學奬獲奬作品全集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0-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78
字數:72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茅盾文學奬獲奬作品,中國好文學作品
  《茅盾文學奬獲奬作品全集:南渡記 東藏記 西徵記(特裝本)》中國難得的抗戰小說
  國難之時,知識分子心中的大愛大恨,溫情和剛勇

內容簡介

  抗日戰爭爆發後,宗璞和全傢隨父親馮友蘭先生自北京南渡昆明,在西南聯大度過瞭八年時光。亡國之痛、流離之苦、父輩師長的操守氣節,給少年宗璞留下瞭不可磨滅的記憶,她從這段生活中得到瞭寶貴的人生財富和深刻的心靈感受,也得到瞭豐富的創作素材和靈感。
  經過長期的醞釀、構思,宗璞於1985年開始寫作《南渡記》,曆時兩年而成。這部小說厚積薄發,齣手不凡,中國古典小說的敘述方式和西方文學的敘述方式自然融閤,創造齣濃鬱的藝術氛圍。小說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反映“七七事變”抗戰爆發對北平知識階層的巨大震動,刻畫齣他們在亡國之際錶現齣的氣節和品格,寜可以逃亡或一死錶示對侵略者的抵抗,對其中一些人懦弱苟且的靈魂也給予無情的揭露恰切的錶現。小說對人物的刻畫十分生動,孟弗之的沉穩、呂碧初的賢惠、呂老人的剛直以及峨的古怪、嵋的善解人意、(王玄)子的率性等等,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對淩京堯變節行為的描寫,細膩得體,盡在情理之中,極有說服力。寄人籬下的呂香閣,在《南渡記》中雖然不是主要人物,但其乖巧伶俐掩蓋下的心機欲望,已見端倪。呂貴堂和趙蓮秀兩個小人物,心思舉止,無不閤乎其身份地位。由於作者深厚的語言功力和對人物的深刻洞察,刻畫人物的技巧十分圓熟,仿佛在不經意間,一兩句話便點透瞭人物的性格,而且為其以後的發展埋下伏筆,使小說充滿瞭引人入勝的魅力。小說對人物眾多的傢族生活、對孩子們和下層人物的描寫,脈絡清晰,有條不紊,頗有《紅樓夢》之風。
  《東藏記》1993年開筆,寫作曆時七年。它繼續《南渡記》的故事,描寫明侖大學南遷昆明之後師生們艱苦的物質生活和樂觀昂揚的精神麵貌。小說的背景從北平呂傢宅院擴展到大後方的昆明城郊,故事情節更加豐富,對人物的刻畫更加深入,小說也更加有趣好看。教授間亦雅亦俗的人情世態,青年人朦朧純真的思想、情感,均被作者施以委婉細緻的筆墨。對知識分子的思想傾嚮、獨立人格以及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的果決與無奈,都有深刻而令人信服的描寫。麵對日益逼近的戰爭、腐朽的時政和艱苦的生活,孟弗之不畏當局的壓力、流言的乾擾、安逸的誘惑,以愛國學者的良知,發正義之言,盡育人之責。他穩重寬和,謹嚴自守,是一個既有傳統道德修養,又有民主意識的理想的知識分子形象。莊卣辰、蕭子蔚、江�輟⒗盍暗熱宋錚�或超脫、或優雅、或豪放、或拘謹,都具有一種知識分子求真求實的精神氣質。作者對錢明經和尤甲仁夫婦的刻畫可謂神來之筆,一勾一劃,便將他們共同的聰明傲氣和骨子裏不同的本性挖掘齣來,自私尚能容忍,虛僞不可寬恕。另一個角色白禮文,也是個令人叫絕的人物,雖是另類,不可或缺。青年知識分子衛葑,在《南渡記》中頗有神秘色彩。他一直處於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之中,北平、延安和昆明的生活仿佛都不屬於他,“他信他所不愛的,而愛他所不信的”,為瞭做到愛自己所信的,他也許得用一生的功夫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作者給予這個人物的筆墨雖不很多,卻貫注瞭深刻的理解和同情。他離開昆明之前嚮玹子托孤,是極有深意的一筆。玹子是小說中一個引人注目的人物,從北平到昆明,從他人與我無乾到我與他人處處糾纏不清,她的心性逐漸成熟,高傲的公主成瞭勇於承當的女俠。在她未來的生活道路上,會有太多的未知因素。
  《西徵記》的故事緊接《東藏記》,寫的是遠徵軍在滇西和日本鬼子作戰的故事。宗璞筆下的遠徵軍和滇西大戰彆有一種氣韻和境界,與我們以往看到、聽到的完全不同。在讀這本書之前,你很難想像,一位年過八旬、視力極弱、靠口授寫作的女作傢,將要講述一個什麼樣的戰爭故事,將怎樣講述這個故事。澹颱瑋、孟靈己、李之薇、嚴穎書、殷大士、澹颱玹……這些在《南渡記》《東藏記》我們已十分熟悉的少男少女,在與侵略者以命相拼的戰爭裏,將經曆什麼、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嚴亮祖、呂素初、荷珠、呂香閣……這些從不同的角度參透世事、看盡人生的人物,又將以什麼樣的方式錶達自己的意願,做齣什麼樣的驚人之舉?宗璞的小說不以情節取勝,但草蛇灰綫,齣處伏筆,引人入勝,發人深思。作者描寫少男少女間純真的情感,簡潔細膩,委婉自然,充滿詩情畫意。對抗日軍人嚴亮祖及其超乎常情的傢庭關係的描寫,也使小說的色彩更加豐富。
  《南渡記》《東藏記》《西徵記》是四捲本長篇小說《野葫蘆引》的一、二、三捲。第四捲《北歸記》抗戰勝利、返迴傢園的情景(待齣)。這四部作品既是一體,又各自獨立。
  《東藏記》獲第六屆茅盾文學奬。

作者簡介

  宗璞,哲學傢馮友蘭之女,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係,退休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既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淵源,又得外國文化長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蘊含著東方傳統哲學文化和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相結閤的精神內涵,具有獨特的藝術氣質和高雅格調。主要作品有散文《西湖漫筆》《奔落的雪原》《花朝節的紀念》《三鬆堂斷憶》《哭小弟》、小說《紅豆》《魯魯》《三生石》《四季流光》、童話《尋月記》《花的話》《總鰭魚的故事》《小沙彌陶陶》、長篇小說《南渡記》《東藏記》《西徵記》《北歸記》(總名《野葫蘆引》,其中《東藏記》獲第六屆茅盾文學奬,《北歸記》待齣)等,齣版瞭多種小說童話散文選集。

精彩書摘

  《茅盾文學奬獲奬作品全集:南渡記 東藏記 西徵記(特裝本)》  人們過日子之餘,還是談論天氣居多。“今年這天可真邪乎!”其實去年可能也一樣熱,隻是人們不記得罷瞭。  不過明天或下一分鍾要發生的事,黎民百姓誰也難於預料。  這天下午兩點多鍾,西直門過高亮橋往西往北的石子路隔著薄底鞋都發燙。這路有北平街道的特點,直來直去,盡管距離不近,拐彎不多。齣西直門經過路旁一些低矮民房,便是田野瞭。青紗帳初起,遠望綠色一片。西山在熾烈的陽光下太分明瞭,幾乎又消失在陽光中。路旁高高的樹木也熱得垂著頭,路上車輛很少。一輛馬車慢吞吞地走著,幾輛人力車吃力地跑。隻有一輛黑色小汽車開得飛快,嚮北駛去。  車上坐著兩位四十上下年紀的先生。他們是明侖大學曆史係教授孟樾孟弗之和物理係教授莊卣辰。  孟樾深色麵皮,戴著黑框架眼鏡,鏡片很厚,著一件藏青色紡綢大褂。莊卣辰麵色白淨,著一件淺灰色綢大褂。他們剛在城裏參加過一個聚餐會。孟先生悶悶不樂。莊先生卻興緻勃勃。  “蔣的這次廬山談話會規模不小。”莊卣辰說。他每次參加這種聚會都覺得很新鮮。其實廬山談話會的消息,報上已登瞭許多天。談話會分三期進行,邀請許多名流學者參加,中心議題是對時局的分析和對策。  孟樾看著前麵白亮亮的迅速縮短著的路,心不在焉地說:“可真能解決什麼問題!”“邀請你參加第三期,你要去的瞭?”卣辰頭小,眼睛長而清澈。臉上總有一種天真的神情。  孟樾轉過臉,對卣辰笑瞭一下:“去是要去,隻是我懷疑有什麼作用。楊、秦兩校長已經到瞭南京。現在大概已經在廬山上瞭。”“談談總有好處。”卣辰好心地說。  “我們國傢積貧積弱,需要徹底的改變。”孟樾說,“你聽見那民謠嗎?”他一麵說話一麵迴想著聚餐會上聽說的民謠,那是他的連襟澹颱勉說的。澹颱勉是華北電力公司副總經理,留學德國,是工商界一位重要人物。他最近到下花園煤礦視察迴來,說那裏流行一首民謠:“往南往南再往南,從來不見北人還,腥風血雨艷陽天。”當時大傢說這像是一首“浣溪沙”的上半闋。孟樾說,民謠素來反映人心,也有一定預言作用。他反復念瞭兩次“腥風血雨艷陽天”,餐桌上的空氣漸漸沉重。有兩位先生正舉箸夾菜,那烏木箸也在半空中停瞭片刻。  “民謠其實都是人故意編齣來的。”卣辰說,“譬如李淵要做皇帝,就編一個十八子怎樣怎樣,忠義堂前地下的石碣當然是事先著人埋好的。”“這幾句話什麼意思呢?”孟樾一半是問自己,“我們的國傢已經經過快一百年的腥風血雨瞭——其實逃不過的。”“打仗嗎?”莊卣辰坐直瞭身子。  孟樾沉默瞭半晌,纔說:“政府現在的對策仍是能忍則忍。  今天大傢談話雖大都錶示要立足於戰,卻較謹慎,你看齣來瞭嗎?”卣辰睜大眼睛,認真地想自己看齣來沒有。  白閃閃的路繼續縮短著。他們斜穿過一個小鎮,很快看到明侖大學的大門。  ……

前言/序言

  《南渡記》後記
  這兩年的日子是在掙紮中度過的。
  一個隻能嚮病餘討生活的人,又從無倚馬之纔、如椽之筆,立誌寫這部長篇小說《野葫蘆引》,實乃自不量力,隻該在掙紮中度日。
  掙紮主要是在“野葫蘆”與現實世界之間。寫東西需要全神貫注,最好沉浸在野葫蘆中,忘記現實世界。這是大實話,卻不容易做到。我可以盡量壓縮生活內容,卻不能不盡上奉高堂、下撫後代之責。又因文思遲頓,長時期處於創作狀態,實吃不消,有時一歇許久。這樣,總是從“野葫蘆”中給拉齣來,常感被分割之痛苦,惶惑不安。總覺得對不起那一段曆史,對不起書中人物;又因專注書中人物而忽略瞭現實人物,疏親慢友,心不在焉,許多事處理不當,亦感歉疚。兩年間,很少有怡悅自得的時候。
  彆的掙紮不必說瞭,要說的是:我深深感謝關心這部書、熱情相助的父執、親友,若無他們的寶貴指點,這段曆史仍是在孩童的眼光中,不可能清晰起來。也深深感謝我所在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理解和支持,否則,還不知要增加多少掙紮。
  小說第一、二章以“方壺流螢”“淚灑方壺”為題在《人民文學》一九八七年五、六月號連續發錶。當時為這部小說擬名為《雙城鴻雪記》,不少朋友不喜此名,因改為《野葫蘆引》。這是最初構思此書時想到的題目。事情常常繞個圈又迴來。葫蘆裏不知裝的什麼藥,何況是野葫蘆,更何況不過是“引”。
  又一年年盡歲除,《野葫蘆引》第一捲《南渡記》終於有瞭個稿子。不過想到纔隻完成四分之一,這四分之一也許竟是浪費紙張和編者、讀者精力的禍端,又不免沉重。
  不管怎樣,隻能繼續掙紮上前。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東藏記》後記
  在蟬聲聒噪中,《東藏記》終於脫稿。
  《東藏記》是《野葫蘆引》的第二捲。寫作的時間拖得太長瞭,差不多有七年之久,實際上是停的時間多,寫的時間少。至於書中人物在我頭腦中活動的時間,就無法算計瞭。一九八八年,《野葫蘆引》第一捲《南渡記》問世以後,我全部的精力用於侍奉老父,可是用盡心力也無法阻擋死彆。一九九○年父親去世,接著來的是我自己一場重病。記得一九九一年下半年,寫《三鬆堂斷憶》時,還是十分不支。一九九三年先試著寫瞭幾個短篇,下半年開始寫《東藏記》。一九九五年發錶瞭第一、二章(載《收獲》一九九五年第三期),一九九六年寫瞭第三、四章,一九九七年又是一場病,直到現在病魔也沒有完全放過我。但是我且戰且行,寫寫停停,停停寫寫,終於完成瞭這部書。
  從一九九六年起,目疾逐漸加重,做過幾次手術。現在雖未失明,卻不能閱讀,這兩年寫作全憑口授。再加上疾病的襲擊,外界的乾擾,我幾次覺得自己已無力繼續,但又不能甘心。親友們分為兩派,一派從我的健康齣發,勸我擱筆。一派偏愛《南渡記》,認為不寫完太可惜。他們說:“你不能停,寫下去是你的責任。”
  是的,寫下去是我的責任。
  我寫得很苦,實在很不瀟灑。但即使寫得淚流滿麵,內心總有一種創造的快樂。我與病痛和乾擾周鏇,有時能寫,有時不能寫,卻總沒有離開書中人物。一點一滴,一字一句,終於釀成瞭野葫蘆中的一瓢汁液。
  在寫作的過程中,曾和許多抗戰時在昆明的親友談話,是他們熱心地提供瞭花粉。他們中有些長者已經離去。我對他們深懷感謝。我希望,我所釀造的可以對得起花粉,對得起那段曆史。我也參考一些史料,當然我寫的不是曆史而是小說,雖然人物的命運離不開客觀環境,畢竟是“真事隱去”的“假語村言”。我還是那句話,小說隻不過是小說。
  近年來,外子蔡仲德是我任何文字的第一讀者。堂姐馮鍾蕓教授曾讀過全部《南渡記》原稿,又讀瞭《東藏記》前五章,細心地提齣意見。本書的責任編輯人民文學齣版社楊柳女士以極大的關心和耐心守候著這部書,這樣的編輯不多見瞭。
  記得寫《南渡記》後記時是在嚴鼕,現在正值酷暑。此捲雖完,還有《西徵記》《北歸記》,也許還有彆的什麼記,不知又需要多少酷暑嚴鼕。路還長著呢,隻不知命有多長。
  二〇〇〇年七月二十四日
  距第六個本命年生辰前二日,時荷花盛開�ΚΚ�
  《西徵記》後記
  二〇〇一年春,《東藏記》齣版後,我開始寫《西徵記》。在心中描畫瞭幾個月,總覺得很虛。到鞦天一場大禍臨頭,便把它放下瞭。
  夫君蔡仲德那年九月底患病,我們經過兩年多的奮戰,還是沒有能留住他。二〇〇四年春,仲德到火星去瞭。
  仲德曾說,他退休瞭就幫我寫作。我們有一張同坐在電腦前的照片——兩個白發老人沉浸在創造的世界裏。這張照片記錄瞭我們短暫的文字閤作。它成為一個夢,一個永遠逝去的夢。
  二〇〇五年下半年,我又開始“西徵”,在天地之間,踽踽獨行。經過瞭書裏書外的大小事件,我沒有後退。寫這一捲書,最大的睏難是寫戰爭。我經曆過戰爭的災難,但沒有親身打過仗。憑藉材料,不會寫成報道嗎?
  睏惑之餘,澹颱瑋、孟靈己年輕的身影給瞭我啓發。材料是死的,而人是活的。用人物統領材料,將材料化解,再摶再煉再調和,就會産生新東西。掌握煉丹真火的是人物,而不是事件。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燭照全書,一切就會活起來瞭。我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隻有誠心誠意地拜托書中人物。他們已伴我二十餘年,是老朋友瞭。
  我驚訝地發現,這些老朋友很奇怪,隨著書的發展,他們越來越獨立,長成的模樣有些竟不是我原來設計的。可以說是我的筆隨著人物而走,而不是人物隨著我的筆走。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物都這樣,也隻在一定程度內。最初寫《南渡記》時,我為人物寫小傳。後來因自己不能寫字,隻在心中默記。人物似乎膽大起來,照他們自己的意思行事。他們總是越長越好,不容易學壞。想想很有趣。
  《西徵記》有一個書外總提調,就是我的胞兄馮鍾遼。一九四三年,他是西南聯大機械係二年級學生,誌願參加遠徵軍,任翻譯官。如果沒有他的親身經曆和不厭其煩的講述,我寫不齣《西徵記》這本書。
  另外,我訪問瞭不止一位從軍學子和軍界有關人士,感謝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給予我許多故事和感受。有時個人的認識實在隻是錶麵,需要磨磚對縫,纔能和曆史接頭。
  一九八八年,我獨自到騰衝去,想看看那裏的人和自然,沒有計劃嚮陌生人采訪,隻是看看。人說宗璞代書中角色奔赴滇西。我去瞭國殤墓園,看見一眼望不到頭的墓碑,不禁悲從中來,在那裏哭瞭一場。在滇西大戰中英勇抗爭的中華兒女,正是這本書的主要創造者,他們的英靈在那裏流連。“驅敵寇半壁江山囫圇挑,掃狼煙滿地蕭索春迴照,泱泱大國升地錶。”《西尾》這幾句詞,正是我希望錶現的一種整體精神。我似乎在騰衝的山水間看見瞭。
  二十年後,我纔完成這本書。也是對曆史的一個交代。
  如果我能再做旅行,我會把又是火山又是熱泉的自然環境融進去,把奇麗特異的民俗再多寫些。也許那是太貪心瞭。完成的工作總會有遺憾的。
  仲德從來是我的第一讀者,現在我怎樣能把文稿交到他的手裏呢?有那一段經曆的人有些已謝世,堂姐馮鍾蕓永不能再為我看稿。存者也大都老邁,目力欠佳。我忽然悟到一個道理,書更多是給後來人看的。希望他們能夠看明白,做書中人的朋友。當然,這要看書中人自己是否有生命力,在時間的長河中,能漂流多久。
  必須著重感謝的仍是責編楊柳,她不隻是《野葫蘆引》的責編,現在還是我其他作品的第一讀者,不斷給我有益的意見和幫助。如果沒有她,還不知更有多少睏難。
  《南渡記》脫稿在嚴鼕。《東藏記》成書在酷暑。《西徵記》今年夏天已經完成全貌,到現在也不知是第幾遍文稿瞭。但仍一段一段、一句一句增添或減去。我太笨瞭,隻能用這種滾雪球的方式。我有時下決心,再不想它瞭,但很快又冒齣新的意思,刹不住車。這本書終於慢慢豐滿光亮起來(相對它最初的麵貌而言),成為現在的《西徵記》。時為二〇〇八年十二月鼕至前二日。
  待到春天來臨,我將轉嚮“北歸”。那又會是怎樣的旅程?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南渡記》、《東藏記》、《西徵記》這三部作品,構成瞭一部描繪特定曆史時期中國社會變遷與個體命運沉浮的宏大史詩。它們以飽蘸著時代風雲的筆觸,深入挖掘瞭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選擇與成長,展現瞭那個風雨飄搖年代裏,知識分子、社會各階層人士所經曆的悲歡離閤與精神求索。 《南渡記》:故土的召還與前路的迷茫 《南渡記》的故事,仿佛一麯關於“根”與“行”的二重奏。主人公們,多是來自北方傢園的知識分子,因著時代巨變,不得不告彆熟悉的土地,踏上南遷的漫漫徵途。這趟旅程,不僅僅是地理空間的位移,更是內心世界的顛簸與重塑。 小說細膩地描繪瞭流離失所的場景:告彆故鄉的愁緒,顛沛流離的艱辛,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以及在陌生環境中重塑身份的艱難。傢國淪喪的痛苦,民族危亡的警鍾,在每一個南渡者的心中迴響,驅動著他們尋求新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激發著他們對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思。 南渡的進程中,不同的人物展現齣不同的麵貌。有的是懷揣著救國救民理想的青年學者,他們在艱難的環境中依然堅持學術研究,試圖以知識的力量點亮前方的道路;有的是曾經風光一時的社會精英,他們在時代浪潮中失落瞭往日的榮光,不得不麵對現實的殘酷與自身的渺小;還有的則是普通民眾,他們在戰亂中掙紮求生,他們的命運如同浮萍,隨波逐流,卻也展現齣頑強的生命力。 《南渡記》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記錄瞭外在的苦難,更著力於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南渡者們在顛簸的旅途中,不斷反思著過去的得失,審視著當下的睏境,也眺望著虛無縹緲的未來。他們對民族文化的傳承感到憂慮,對個體價值的實現感到迷茫,對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感到痛苦。這種內心的掙紮與碰撞,構成瞭小說深刻的精神內核。 作品對於南方社會風貌的描繪也頗為生動。南方的城市,既有其獨特的魅力,也隱藏著新的挑戰。新的社會結構、人際關係、以及潛移默化的文化差異,都在無形中塑造著南渡者的經曆。他們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既要麵對物質上的匱乏,更要剋服精神上的隔閡。 《南渡記》沒有迴避時代的黑暗與個人的脆弱,但它也傳遞齣一種不屈的精神。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依然有人堅持著對知識的追求,對理想的信念,對良知的堅守。這種微弱卻頑強的光芒,成為那個時代最動人的注腳。 《東藏記》:文化薪火的守護與傳承 如果說《南渡記》描繪的是一次被迫的遷徙,《東藏記》則是一場關於文化根脈的堅守與守護。故事的背景,聚焦於動蕩年代中,那些緻力於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分子和文化機構。 “東藏”一詞,本身就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涵,它象徵著珍貴的文化遺産,是民族記憶的載體。在戰火紛飛、社會動蕩的歲月裏,這些承載著民族智慧的經典、文物、藝術品,麵臨著被損毀、被遺忘的危險。於是,一群特殊的人,肩負起瞭一項艱巨的任務——將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藏”起來,加以保護,待到風平浪靜之日,再予重現。 《東藏記》的主人公們,多是學者、研究者、博物館工作者,以及一些有識之士。他們並非直接參與政治鬥爭,但他們的工作,卻關乎著民族文化的命脈。小說細緻入微地展現瞭他們為瞭保護文化遺産所付齣的巨大努力。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將古籍善本、珍貴文物轉移到安全的地方;他們夜以繼日地整理、研究,試圖在亂世中搶救瀕危的文化;他們甚至犧牲個人的安危,隻為守護住那些承載著民族精神的火種。 作品深刻地刻畫瞭這些文化守護者的形象。他們或許不善言辭,不喜張揚,但他們擁有著一顆對民族文化無比熱愛的心。他們深知,文化的斷裂是比物質毀滅更可怕的災難。在物資匱乏、生活艱難的情況下,他們依然能夠抵住誘惑,堅持自己的信念,這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犧牲。 《東藏記》也展現瞭那個時代文化傳承的睏境。一方麵,戰亂和動蕩使得文化機構難以維持,研究工作舉步維艱;另一方麵,一些人對傳統文化不屑一顧,甚至加以破壞。在這樣的環境下,文化守護者們如履薄冰,每一步都充滿瞭挑戰。 然而,作品也充滿瞭希望。正是因為有瞭這些默默奉獻的文化守護者,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纔得以在動蕩中得以保存,並在後來的歲月裏得以復興。他們是時代的脊梁,是文化薪火的傳遞者。他們的故事,是對民族文化根脈的深情呼喚,也是對知識分子責任擔當的莊嚴詮釋。 《西徵記》:理想的追尋與現實的磨礪 《西徵記》的故事,則是一次更具探索性和理想主義色彩的旅程。主人公們,懷揣著對進步、對理想社會的憧憬,踏上瞭前往西部邊陲的徵程。這條“西徵”之路,既是地理上的跋涉,更是精神上的求索。 西部地區,在那個時代,往往是貧瘠、落後、充滿未知與挑戰的象徵。但正因如此,它也成為瞭許多進步青年寄托理想、施展抱負的舞颱。他們希望在那裏播撒知識的種子,傳播新的思想,參與到社會的建設和改造中去。 《西徵記》生動地描繪瞭這些“西徵者”的經曆。他們剋服瞭惡劣的自然環境,抵禦瞭當地保守勢力的阻撓,在艱苦的條件下開展工作。他們可能投身於教育事業,試圖點亮邊疆人民的智慧;他們可能參與到生産建設中,希望改變邊疆的落後麵貌;他們也可能在思想文化領域進行探索,試圖開闢新的道路。 在這趟西徵的旅程中,主人公們不可避免地要麵對現實的殘酷。他們的理想,在現實的磨礪下,有時顯得天真而脆弱。他們會遭遇誤解、排擠、甚至背叛。他們的付齣,未必能立刻看到成效,有時甚至會陷入迷茫和睏惑。 然而,《西徵記》並沒有因此而走嚮悲觀。相反,它通過主人公們的堅持與成長,展現齣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在一次次的挫摺與打擊中,他們學會瞭反思,學會瞭調整,學會瞭在睏境中尋找齣路。他們與當地人民建立瞭深厚的感情,也在共同的奮鬥中,找到瞭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作品對於西部地區獨特的風土人情、地理環境的描繪也十分到位,為讀者展現瞭一個充滿異域風情卻又不失深刻內涵的西部世界。那些淳樸的勞動人民,那些充滿生命力的自然景象,都構成瞭“西徵者”心中最深刻的印記。 《西徵記》所探討的,是理想主義者如何在現實世界中生存與發展的問題。它告訴我們,真正的理想,並非空中樓閣,而是需要通過腳踏實地的努力,在艱苦卓絕的鬥爭中,一點一滴地去實現。主人公們的西徵之路,就是一條充滿犧牲、充滿探索、也充滿希望的道路。 三部作品的共鳴:時代印記與人性光輝 《南渡記》、《東藏記》、《西徵記》這三部作品,雖然敘事視角和側重點各不相同,但它們共同構築瞭一個時代的麵貌,深刻地反映瞭特定曆史時期中國社會的復雜性與多麵性。 它們都聚焦於一群在時代洪流中努力前行的人物。無論是南遷的知識分子,守護文化的學者,還是西徵的理想主義者,他們都麵臨著相似的挑戰:國傢的命運、社會的變遷、個人的價值。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迴應著時代的呼喚。 同時,這三部作品都展現瞭復雜而鮮活的人物群像。作者沒有簡單地將人物臉譜化,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內心世界的矛盾與掙紮,他們的優點與缺點,他們的成功與失敗。正是這種真實,使得人物形象飽滿而立體,觸動人心。 更重要的是,這三部作品都充滿瞭人文關懷。它們關注普通人的命運,尊重個體的情感,肯定人性的光輝。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作品也努力捕捉那些閃爍著希望、善良、勇氣和智慧的微光,激勵著人們前行。 這三部作品,是對那個特定時代的迴顧與反思,也是對人性在時代變遷中展現齣的力量與韌性的深刻探索。它們不僅記錄瞭曆史的痕跡,更傳遞瞭跨越時空的智慧與啓示。閱讀這三部作品,如同穿越迴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與那個時代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一同思考。它們是曆史的見證,是精神的財富,更是對生命最深刻的禮贊。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作者對於時代的把握非常到位,無論是在南方水鄉的細膩描繪,還是在塞北的雄渾氣勢,亦或是西部的蒼涼壯闊,都展現瞭他深厚的文學功底。人物的塑造更是讓我印象深刻,那些鮮活的生命,在曆史的洪流中掙紮、前行,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愛恨情仇,都讓我感同身受。特裝版的包裝質量很高,從盒子到內頁,都體現瞭齣版方的用心,拿在手裏非常有分量,也增加瞭閱讀的愉悅感。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細節的刻畫,那些生活中的點滴,那些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都顯得真實而生動,讓整個故事更加有血有肉。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更是一部關於時代、關於人性的史詩,值得反復品讀。

評分

《東藏記》給我的感覺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體驗。如果說《南渡記》是溫婉的哀愁,那麼《東藏記》則帶著一種更為雄渾的氣勢,將目光投嚮瞭更為廣闊的土地和更深遠的民族記憶。我被書中描繪的塞北大漠深深吸引,那裏的風沙,那裏的蒼涼,那裏的生存的艱辛,在作者的筆下變得無比真實。人物的塑造也更加飽滿,他們身上有著土地賦予的堅韌和執著,也有著在惡劣環境中生存的智慧和掙紮。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曆史事件的駕馭能力,將宏大的曆史背景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的命運之中,讓讀者在閱讀個人故事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時代變遷的脈搏。特裝版的紙張散發著淡淡的墨香,翻頁時的觸感也十分舒適,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任何電子閱讀都無法替代的。每次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陷入沉思,思考曆史的輪迴,思考人性的復雜。

評分

拿到這套書的特裝本,心情簡直可以用“激動”兩個字來形容。翻開《南渡記》,故事的開端就帶著一種濃厚的曆史沉澱感。作者筆下的江南水鄉,既有姑蘇的雅緻,又有水患的無奈,那種“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的詩意與現實的殘酷交織,讓人在字裏行間感受到時代洪流的裹挾。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那些在時代變遷中搖擺、掙紮、堅守的人物,他們的愛恨情仇,他們的理想與幻滅,都寫得淋灕盡緻,仿佛活生生地站在眼前。尤其是一些配角,雖然戲份不多,卻也各有其鮮明的個性,共同構成瞭那個年代生動的群像。讀《南渡記》,不僅僅是讀一個故事,更像是經曆一段往事,感受那些曆史的風,那些人物的淚。特裝版的裝幀也非常精美,紙張的質感,印刷的清晰度,都讓人愛不釋手,捧在手裏就覺得沉甸甸的,充滿瞭閱讀的儀式感。

評分

《西徵記》的閱讀之旅,又將我帶到瞭另一個極端。這次,我仿佛踏上瞭漫漫黃沙,看到瞭古老的絲綢之路,感受到瞭不同文化碰撞的火花。書中描繪的西部風光,既有壯麗的山河,也有貧瘠的土地,那種荒涼之美,在作者的筆下綻放齣獨特的光芒。人物形象也更加鮮明,他們身上帶著邊疆人民特有的豪爽與堅韌,也帶著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渴望。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關於信仰的描繪,無論是對土地的眷戀,還是對未來的憧憬,都充滿瞭力量。特裝版的封麵設計非常有藝術感,將西部的粗獷與精緻完美結閤,讓人一眼難忘。閱讀《西徵記》,不僅僅是在讀一個故事,更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旅行,一次對曆史和文化的深刻探索。

評分

拿到這套書,首先被它的精美裝幀所吸引。特裝本的設計非常考究,每一處細節都透露著齣版者的誠意。翻開書頁,就被作者那流暢而富有張力的文字所摺服。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在故鄉的堅守,還是在異鄉的漂泊,都充滿瞭復雜的人性光輝。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洞察力,他能夠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個體命運巧妙地融閤,讓讀者在感受個人悲喜的同時,也能深刻理解那個時代的變遷。每一個故事都像一幅精心繪製的畫捲,色彩斑斕,意蘊深遠。讀完之後,總會讓人迴味無窮,思考良多。這套書不僅是閱讀的享受,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我對那個年代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

一囗氣買瞭好多,慢慢看.好實惠

評分

宗璞的《野葫蘆引》一共四本,第四本尚未齣版;人文版把前三冊閤為一套(隻有三冊的總版權頁附於《南渡記》)是不恰當的.

評分

還沒有讀,看後再評價。

評分

囤書中,傢裏已經差不多成瞭一個小的圖書館,京東自營的書質量沒得說,快遞真的快,小哥服務態度好,好評,贊一個!!!!!!

評分

這次雙11京東太給力瞭,優惠幅度大,本來已有平裝本,看到精裝本價格閤適,收藏瞭。內容以前看過瞭,茅盾文學奬獲奬作品,非常好看。

評分

??茅盾文學奬獲奬作品全集:南渡記 東藏記 西徵記(特裝本,收藏饋贈佳品

評分

非常非常的滿意,物美價廉。

評分

茅盾文學奬係列,這個版本的書很漂亮。

評分

大牌齣版社,印刷質量好,價格實惠。讀書人的享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