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书家墨迹辑录:颜真卿 自书告身帖

中国历代书家墨迹辑录:颜真卿 自书告身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尚天潇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颜真卿
  • 告身帖
  • 墨迹
  • 中国书法史
  • 唐朝书法
  • 书法作品
  • 历史文献
  • 珍本
  • 法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80328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23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历代书家墨迹辑录
开本:4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书家墨迹辑录》系列丛书精选自中国历代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书家经典墨迹辑录成册,共二十册,本书图片均采用仿真复制品的高清文件,最大限度地还原墨迹本色。书籍内附全文释义,增添了更高的学术价值,非常适合高中低各水平的书法爱好者和研习者,实为学习书法不可多得的优秀范本。无论是收集珍藏、装裱悬挂还是馈赠好友,都是绝对的佳品!

内容简介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唐肃宗时封为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祖籍琅琊临沂孝悌里(今山东省费县方城诸满村)。《自书告身帖》又称《自书太子少师告》、《授颜真卿太子少师敕》,纸本墨迹,传为颜真卿所书。正文33行,255字。另有行间小字题衔,计为14行。本幅纵21.9厘米,横220厘米。此卷曾经各朝代名家收藏。乾隆时进内府,20世纪30年代,溥儒通过琉璃厂古董商白坚甫之手,将此卷售予日本人。原迹今藏日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

作者简介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唐肃宗时封为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祖籍琅琊临沂孝悌里(今山东省费县方城诸满村)。

  《自书告身帖》又称《自书太子少师告》、《授颜真卿太子少师敕》, 纸本墨迹,传为颜真卿所书。正文33 行,255字。另有行间小字题衔,计为14行。本幅纵21.9厘米,横220厘米。此卷曾经各朝代名家收藏。乾隆时进内府,20世纪30年代,溥儒通过琉璃厂古董商白坚甫之手,将此卷售予日本人。原迹今藏日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翰墨瑰宝:中国古代书家手札精选 引言:探寻笔墨间的时代脉络 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审美情趣。它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个体精神世界的流露,是时代风貌的缩影。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以笔为媒,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墨迹珍品。本书《翰墨瑰宝:中国古代书家手札精选》,旨在精选不同历史时期、风格迥异的书法大家不朽手札,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炙古人风采,领略其书法的独特魅力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本书聚焦于那些传世不衰的信札、尺牍、便条等“非正式”书写体,这些作品往往更能展现书家最自然、最鲜活的面貌。 第一部分:先秦两汉——篆隶的浑厚之风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中国书法的源头。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如钟鼎铭文、石鼓文,展现了早期文字的古朴与庄重,笔画圆润浑厚,结构错落有致。 一、西周金文的史诗气象 重点展示西周青铜器铭文的拓片及摹本。这些铭文记录了国家大事、祭祀典礼,其书风雄伟磅礴,线条遒劲有力,布局谨严,是研究周代礼制与书风演变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我们将分析其“瘦劲挺拔”与“敦厚雄伟”的特征,并探讨不同时期金文风格的细微差异,例如晚商向西周过渡时期的过渡性特征。 二、秦系文字的统一与规范 秦代是中国文字走向统一的关键节点。本书将详细介绍小篆的规范之美,其匀称的笔画、对称的结构,体现了中央集权对文字的规范化要求。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引入秦代的隶书早期形态——“古隶”的范例。这些隶书多见于简牍和诏书,笔法尚未完全定型,仍保留着篆书的痕迹,展现了从篆书向隶书转变的生动过程,其古拙拙趣令人着迷。 三、东汉隶书的成熟与波澜 东汉是隶书艺术的黄金时代。本部分将集中展示成熟的隶书手札,如某些官府文书的隶书片段或名人尺牍。东汉隶书以其“蚕头雁尾”的波磔特征著称,结构平稳而富有变化。我们将选取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隶书,例如雄强一路的碑刻风格如何在尺牍中得到收敛和精细化处理,展示隶书在实用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完美平衡。 第二部分:魏晋风度——行草的自由抒发 魏晋时期是中国士人精神觉醒的时代,书法艺术彻底摆脱了早期质朴的功利性,转为表达个人情性、追求自然洒脱的艺术形式。行书和草书的地位空前提高。 一、二王一脉的典范 重点呈现东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经典尺牍。王羲之的尺牍,如《十七帖》(虽为草书,但此处作为行草结合的代表)、《初月帖》等,体现了他“尽善尽美”的艺术追求。我们将细致剖析其用笔的“中锋侧锋并用”,结体的“天然合抱”,以及章法的“疏密有致”。王献之则在父亲的基础上,更添一份遒健与奇逸,其笔势连绵,气韵生动。 二、风流才子的纵情挥洒 除了二王之外,我们将介绍其他重要书家的行草尺牍,例如陆机的《平复帖》,被誉为“中华第一帖”,其笔意内敛,气韵温润,是研究早期行书典范的珍贵资料。通过这些手札,读者可以直观感受魏晋士人“坦荡”的心胸和“超然物外”的审美情趣。 第三部分:唐宋变革——楷法的确立与意境的拓展 唐代对楷书进行了规范和集大成,宋代则在继承中力求创新,强调书写中的“意趣”与“我法”。 一、唐楷的法度森严 唐代楷书的大家辈出,本书选取一些流传下来的唐人楷书信札(非碑刻体)。欧阳询的险劲、虞世南的温润、褚遂良的秀逸,乃至颜真卿、柳公权的法度。虽然这些楷书多为酬应应酬之作,但其一丝不苟的笔画处理,精准的结构安排,体现了唐人对“法度”的极致追求。尤其是对颜体的日常书写(非告身体)的研究,能揭示其在严格法度下依然保持的生命力。 二、宋代书风的转向 宋代书法追求“尚意”,强调书写者自身的学识与修养。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的尺牍是本部分的重头戏。 苏轼: 其行书如“欹侧取妍”,笔画丰腴,气势开阔,展现出文人特有的豁达与幽默。 黄庭坚: 他的字结体修长,用笔多露锋芒,笔势连绵不绝,极具个人化的“韵味”。 米芾: 以“刷字”著称,用笔迅疾,墨色浓淡干湿变化剧烈,充分体现了其“不衫不秀”的真性情。 通过对比这四家的手札,读者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宋人如何从唐人的法度中解放出来,将书法视为心性的直接投射。 第四部分:元明清的传承与变奏 元明清时期,书法艺术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出现复古与创新并存的局面。 一、元代书风的回归与融合 元代赵孟頫提倡“复古”,他将晋唐的韵味融入楷行之中,其书风秀美典雅,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书将展示赵孟頫及与其并存的书家如何继承“二王”之风,并注入文人情趣。 二、明代的尚态与创新 明代书法流派纷呈。吴门书派(如文徵明、祝允明)将祝允明狂放的草书与文徵明严谨的小楷并置,形成鲜明对比。晚明时期,徐渭、董其昌等人的作品则展现了对笔墨意趣的更深层次探索,尤其注重章法布局的“计白当黑”,营造出萧散空灵的意境。 三、清代的碑学兴起与帖学之争 清代中后期,碑学异军突起,对帖学传统形成了强力冲击。然而,即使在碑学盛行的时代,优秀的帖学尺牍依然在流传。本书将收录清代一些帖学大家(如王铎、傅山等人的部分行草尺牍),分析他们如何将魏晋风度与金石气相结合,在保留晋唐风韵的同时,注入了更为强劲和内敛的力量感。 结语:笔墨千秋,神韵永存 本书精选的这些古代书家手札,是研究中国书法史、思想史、文化史的宝贵材料。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先贤与后世读者之间无声的对话。通过对这些墨迹的细致品读,我们得以领略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理解“一笔不苟,一笔不苟”背后所蕴含的对人生、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希望本书能为广大的书法爱好者、历史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鉴赏平台。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痴迷于细节的“笔法党”,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微观研究样本。我特别喜欢它对某些关键笔画的放大处理,比如那些方圆兼备的起笔、提按顿挫分明的行笔,以及收尾时那股子“回锋”的劲道。通过这些特写镜头,我得以近距离观察到颜真卿在不同情绪下,用笔力量的细微变化。原来,那些看似平稳的横画中,也蕴含着千钧之力,起笔处的侧锋并非随意一搭,而是蕴含着极强的预备和蓄势。这种对“微动作”的捕捉和呈现,极大地弥补了传统拓本中信息丢失的遗憾。它促使我开始反思自己临帖时对“力度控制”的理解,让我意识到,学习颜体,绝不是一味地求“壮”,更重要的是理解笔毫在纸面上的“摩擦”与“旋转”所产生的生命力。

评分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颜体”的资料浩如烟海,但很多都流于表面,或是侧重于普及,缺乏深度。然而,这部《辑录》显然是将目标定位于“专业研究与终生学习者”。它的排版逻辑极其严谨,注重书法史的梳理和作品的归类,而不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堆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看到”颜真卿的作品,而是“理解”作品背后的思想。这种对学习者的尊重,体现在它对作品出处的清晰标注和必要的注释上,让每一次的翻阅都成为一次严谨的学术探索,而非走马观花的欣赏。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审美愉悦到技法领悟,再到文化认同的桥梁,对于真正想在书法这条漫漫长路上有所进益的人,这本书是无法绕开的里程碑。

评分

我必须说,我对这本辑录的装帧和影印质量给予满分的赞誉,这在目前的艺术类书籍中已属凤毛麟角。试想,要将这些穿越千年、或藏于深宫或辗转流离的珍贵墨迹,以最接近原作的质感呈现出来,其技术难度可想而知。他们显然没有在成本上妥协,无论是纸张的选择,还是高级印刷技术的运用,都旨在最大限度地还原出原件的笔锋锐利、墨色的浓淡干湿,乃至纸张本身的肌理和褶皱。当我翻阅到那些展现飞白和枯笔的区域时,那种“笔力扛鼎”的感觉是其他模糊不清的翻印本完全无法比拟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它教会了我们,书法的美感是无法脱离载体和媒介的。这份敬畏感,让我更珍惜每一次翻阅的机会,也让我对古代工匠与艺术家的合作感到由衷的叹服。

评分

这部关于颜真卿书风的精妙汇编,简直是书法学习者的一场视觉盛宴。它并非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以一种近乎手把手的姿态,将颜体的核心精神剖析得淋漓尽致。从早期的浑厚雄强,到中晚期那种历经沧桑后的内敛与沉稳,每一个阶段的代表作都被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尤其让我称道的是,编辑团队似乎对“气韵”的理解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收录墨迹,更是巧妙地通过版式设计,引导读者去感受笔画之间那种内在的张力与呼吸感。比如,对某几件“意外”流传下来的小件手札的收录,更是提供了不同于碑刻的、更鲜活、更具个人情感流淌的样本。这让原本高高在上的“颜体”,瞬间变得可亲、可触,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颜真卿先生在案前运笔时的那份专注与心境。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盛唐气象,又渴望在楷书中寻求力量与法度的同道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指南针。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上下文”构建上的深思熟虑。它没有将颜真卿的作品孤立地摆放,而是辅以了大量与其同时期、同地域的、甚至是被他影响或影响过他的其他书家的侧面材料。这种对比和映衬,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盛唐书风流变的认知。通过这种巧妙的参照,我们能更清晰地分辨出,究竟是哪些时代背景下的审美思潮,塑造了颜真卿那独树一帜的风格,以及他如何从王羲之的传统中“出新”并最终确立了后世楷书的“法度”。这种“大局观”的梳理,对于那些只知“颜筋柳骨”却不解其所以然的初学者来说,是醍醐灌顶的。它让我们明白,任何伟大的成就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并在时代浪潮中完成了质的飞跃。

评分

行云流水,太帅了,高大上,尺寸特别大

评分

送货很慢,不过书还是我心仪的

评分

宋朱熹之《楚辞集注》与王逸之《楚辞章句》,并称为楚辞学史上两座“里程碑”,影响所及,盖至今无足以替代之,皆为治楚辞之龟鉴。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赋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的,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评分

字迹清晰纸张很好喜欢的可以买,不喜欢也要买。别问为什么?就烦你这种人渣

评分

字贴印刷质量很好!棒棒的

评分

非常好的书,封面被快递搞烂的不成样子!靠

评分

送货很慢,不过书还是我心仪的

评分

这套书贴,请本本购入。大开本,装裱起来也不错。

评分

非常好的书,封面被快递搞烂的不成样子!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