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翻译版 原书第6版)

材料力学(翻译版 原书第6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费迪南德,P.比尔(Ferdinand P.Beer),[美] E.罗素·约翰斯顿,Jr.(E.Ruseell,Johnston ... 著,陶秋帆,范钦珊 译
图书标签:
  • 材料力学
  • 工程力学
  • 机械工程
  • 结构力学
  • 固体力学
  • 翻译教材
  • 高等教育
  • 大学教材
  • 工程技术
  • 力学基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901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1990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时代教育·国外高校优秀教材精选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23
字数:100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材料力学(翻译版 原书第6版)》的特色是:注重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表述以及简单模型的应用,在此基础导出工程上所需要的材料力学设计公式。与此同时,特别注重工程应用,首先,在每一章开始的引言中,引入相关的工程背景和工程实例;其次,对于每一个概念、原理和公式,都指出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安全地应用于工程结构以及机器零部件的分析与设计;此外,特别注重设计,从第一章开始就引入轴向载荷作用下构件的分析与设计。《材料力学(翻译版 原书第6版)》内容包括:应力的概念,轴向载荷作用下的应力与应变,扭转,纯弯曲,弯曲时梁的分析与设计,梁和薄壁构件中的剪应力,应力变换与应变变换,给定载荷作用下的主应力,梁的挠度,压杆稳定,能量方法。《材料力学(翻译版 原书第6版)》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相关专业材料力学双语教学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科研和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译者序
关于作者
前言
符号表
第1章导论——应力的概念ⅩⅩ
1.1引言2
1.2静力学方法简要回顾2
1.3构件中的应力4
1.4分析与强度设计5
1.5轴向载荷正应力6
1.6切应力8
1.7连接件中的挤压应力10
1.8在简单结构分析与强度设计中的应用10
1.9求解问题的方法13
1.10解的精度14
习题16
1.11杆件受轴向载荷时斜截面上的应力21
1.12一般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应力分量23
1.13强度设计问题26
习题31
复习与小结36
复习题38
计算机习题40
第2章轴向载荷作用下的应力与应变44
2.1引言46
2.2轴向载荷作用下的线应变47
2.3应力�灿Ρ涔叵登�线48
*2.4真应力与真应变52
2.5胡克定律弹性模量53
2.6材料的弹性与塑性力学行为55
2.7交变载荷疲劳57
2.8轴向载荷作用下构件的变形58
习题62
2.9超静定问题67
2.10温度变化的影响71
习题77
2.11泊松比81
2.12多向加载广义胡克定律83
*2.13体积应变体积弹性模量85
2.14切应变86
2.15进一步讨论轴向载荷作用下的变形E、ν和G之间的关系89
*2.16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力�灿Ρ涔叵�92
习题96
2.17轴向载荷作用下应力和应变的分布圣维南原理101
2.18应力集中103
2.19塑性变形105
*2.20残余应力109
习题112
复习与小结116
复习题121
计算机习题124
第3章扭转126
3.1引言128
3.2关于圆轴扭转切应力的初步讨论129
3.3圆轴扭转变形130
3.4弹性范围内的应力133
习题139
3.5弹性范围内的扭转角144
3.6扭转超静定问题147
习题152
3.7传动轴的强度设计158
3.8圆轴扭转时的应力集中160
习题162
*3.9圆轴扭转时的塑性变形165
*3.10理想弹塑性材料圆轴的扭转167
*3.11圆轴扭转时的残余应力170
习题174
*3.12非圆截面杆扭转178
*3.13闭口薄壁杆件扭转180
习题184
复习与小结189
复习题194
计算机习题196
第4章纯弯曲198
4.1引言200
4.2对称截面梁的纯弯曲202
4.3对称截面梁纯弯曲时的变形203
4.4弹性范围内的应力与变形分析206
4.5横截面的变形210
习题213
4.6不同材料复合梁的弯曲217
4.7应力集中221
习题225
*4.8塑性变形229
*4.9理想弹塑性材料梁231
*4.10具有一个对称面时梁的塑性变形235
*4.11残余应力235
习题240
目录材料力学ⅩⅦⅩⅧ4.12作用在梁一个对称面内的偏心轴向载荷243
习题247
4.13非对称弯曲252
4.14偏心轴向载荷的一般情形257
习题261
*4.15曲梁的弯曲266
习题272
复习与小结276
复习题279
计算机习题282
第5章弯曲时梁的分析与设计284
5.1引言286
5.2剪力图与弯矩图288
习题293
5.3载荷、剪力和弯矩之间的微分关系297
习题303
5.4等截面直梁的弯曲强度设计306
习题310
*5.5用奇异函数法确定梁的剪力与弯矩315
习题323
*5.6变截面直梁327
习题331
复习与小结335
复习题338
计算机习题340
第6章梁和薄壁构件中的切应力342
6.1引言344
6.2梁微段纵向截面上的剪力345
6.3确定梁的切应力348
6.4矩形截面梁和工字形截面梁的切应力349
*6.5窄矩形截面梁中应力分布的进一步讨论351
习题355
6.6任意形状梁微段的纵向截面上的剪力360
6.7薄壁构件的弯曲切应力362
*6.8塑性变形364
习题368
*6.9薄壁构件的非对称弯曲弯曲中心373
习题382
复习与小结385
复习题387
计算机习题389
第7章应力变换与应变变换392
7.1引言394
7.2平面应力变换396
7.3主应力最大切应力398
习题402
7.4平面应力的莫尔圆405
习题412
7.5一般应力状态415
7.6莫尔圆应用于三维应力分析417
*7.7平面应力状态下韧性材料的屈服准则420
*7.8平面应力状态下脆性材料的断裂准则422
习题427
7.9薄壁压力容器中的应力431
习题436
*7.10平面应变变换438
*7.11平面应变的莫尔圆441
*7.12三维应变分析444
*7.13应变测量应变花447
习题451
复习与小结455
复习题459
计算机习题462
第8章给定载荷作用下的主应力464
*8.1引言466
*8.2梁内主应力466
*8.3传动轴的设计469
习题475
*8.4组合载荷下的应力478
习题486
复习与小结491
复习题493
计算机习题495
第9章梁的挠度498
ⅩⅨⅩⅧ9.1引言500
9.2梁在横向载荷作用下的变形501
9.3弹性曲线方程503
9.4根据载荷分布直接确定弹性曲线509
9.5静不定梁512
习题517
*9.6奇异函数法确定梁的转角与挠度522
习题529
9.7叠加法532
9.8叠加法应用于静不定梁534
习题539
*9.9面积矩定理543
*9.10面积矩定理应用于悬臂梁和承受对称载荷的梁546
*9.11分部绘制弯矩图548
习题554
*9.12面积矩定理应用于承受非对称载荷的梁558
*9.13最大挠度560
*9.14面积矩定理应用于静不定梁563
习题568
复习与小结572
复习题578
计算机习题580
第10章压杆稳定582
10.1引言584
10.2结构的稳定性584
10.3两端铰支压杆的欧拉公式587
10.4欧拉公式应用于其他约束条件的压杆590
习题594
*10.5偏心载荷正割公式600
习题605
10.6中心载荷作用下压杆的设计609
习题617
10.7偏心载荷作用下压杆的设计621
习题626
复习与小结629
复习题631
计算机习题633
第11章能量方法636
11.1引言638
11.2应变能638
11.3应变能密度640
11.4正应力的弹性应变能641
11.5切应力的弹性应变能644
11.6一般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647
习题651
11.7冲击载荷658
11.8冲击载荷设计661
11.9单一载荷作用时的功和能662
11.10应用功能方法确定单一载荷作用下的挠度664
习题669
*11.11若干个载荷同时作用时的功和能674
*11.12卡氏定理677
*11.13应用卡氏定理确定挠度678
*11.14卡氏定理应用于静不定结构681
习题689
复习与小结693
复习题697
计算机习题699
附录702
附录A面积矩703
附录B工程常用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国际单位制)712
附录C型钢表(国际单位制)715
附录D梁的挠度和转角721
附录E工程基础知识考试723

前言/序言

  目标基础力学课程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工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用简单的、符合逻辑的方法去分析给定的问题,并运用已掌握的基本原理去解决问题。这本书作为工科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的材料力学(材料强度)方面的第一门课程的教材,作者希望这本教材能像学生学过的静力学和动力学的教材那样,帮助任课教师达到上述目标。
  总体思路在本教材中,将学习材料力学的基础建立在理解基本概念和应用简化模型上。采用这种思路,可以用一种合理的、符合逻辑的方式逐步导出所有需要的公式,并且明确指出这些公式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安全地用来分析和设计工程结构和机床构件。
  广泛应用受力图。教材的各部分都采用受力图来求解外力或内力。采用“图示方程”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载荷叠加法、应力叠加法和变形叠加法。
  在整个教材中的各个合适的地方,都对强度设计的概念进行了讨论。在第1章中就对强度设计中安全因数的应用进行了讨论,给出了两种强度设计的概念,即许用应力强度设计及载荷与抗力因数强度设计。
  提供部分高等或专题内容供选学。选学内容包括残余应力,非圆截面杆扭转和薄壁杆件扭转,曲梁的弯曲,非对称构件的切应力,以及失效判据等,以适应不同专业的需要。为保持系统的一致,按照内在联系把这些内容安排在恰当的章节处。这样,即使在本课程中没有讲授这些内容,当学生在学习后续课程需要时,或在以后的工程实践中需要时,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这些内容作为参考。为此,所有选学内容都用“*”标注。
  章节安排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应该已经学了静力学,尽管如此,在第1章中还是包括了静力学基本概念的回顾,而剪力图和弯矩图则在5��2节和5��3节中进行详细讨论。面积矩和形心的性质在附录A中讨论,这些内容在确定梁的正应力和切应力(第4~6章)的讨论中需要用到。
  本教材的前4章分别对受轴向载荷、扭转和纯弯曲的构件的应力和相应变形进行分析。每种情况都是以几个基本概念为基础,即作用在构件上的力系的平衡条件、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以及构件受到的约束和载荷所应满足的条件。为了加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学习每种基本载荷时,都配备了大量的例题、解题范例和课后练习题。
  在第1章中引入了一点处的应力的概念,说明了当所考虑的截面不同时,轴向载荷既可以引起正应力,又可以引起切应力。在第3章扭转和第4章纯弯曲中,又再次强化了这样的概念,即应力取决于其所在的截面的方位。然而,对于一点处的应力进行变换的某些计算方法,如莫尔圆法,则在第7章才作介绍,在这之前,学生已有机会求解组合变形的问题,他们自己会发现需要这样的求应力变换的方法。
  第2章中讨论了包括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内的多种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对横向载荷作用下的梁的研究分为两章,第5章主要讨论怎样确定梁的正应力以及根据材料的许用正应力进行强度设计(5-4节)。这一章以讨论剪力图和弯矩图开始(5-2和5-3节),还包括了一个选学内容,即用奇异函数法求梁的剪力和弯矩(5-5节)。本章最后部分是供选学的非等直梁的内容(5-6节)。
  第6章主要内容是确定梁的切应力,以及横向载荷作用下薄壁构件的切应力。以传统方法推导了剪力流的公式,q=VQ/I。在第7章讨论了应力变换之后,第8章介绍梁设计的更高等的理论,例如怎样确定工字形截面梁的翼缘与腹板交界处的主应力。第8章还包括传动轴的强度设计,以及确定组合变形时一点处的主应力、主平面和最大切应力等内容。第8章可作为选学内容。
  超静定问题最早在第2章中进行了讨论,之后在教材的各部分,对所遇到的各种载荷作用下的超静定问题进行了讨论。学生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就可学到求解超静定问题的方法,即把静力学中用到的传统的力的分析与变形分析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学完本课程时,就会非常熟悉求解超静定问题的基本方法。此外,这样的内容安排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确定应力本身就是一个超静定问题,只有考虑对应的应变分布情况才能求出应力。
  在第2章中分析受轴向载荷的构件时,就引入了塑性变形的概念。在第3章、第4章和第6章的选学内容里讨论了涉及圆轴的塑性变形和等直梁的塑性变形等问题。尽管教师可以选择不讲授这些内容中的某些部分,但教材中包含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线性应力应变关系假设的局限性,也可以提醒他们不要错误地使用弹性扭转和弹性弯曲的公式。
  第9章讨论梁的变形。在这一章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用积分法和叠加法求梁的变形,而这部分中的用奇异函数求梁的变形(9-6节)作为选学的内容(要学习这一节,需要先学习5-5节的内容)。本章的第二部分是选学内容,用两次课介绍了面积矩法。
  第10章讨论压杆稳定问题,包括受压的钢杆、铝杆和木杆的设计等内容。第11章介绍能量方法,包括卡氏定理。
  教学法特点每章开始的第一节都是引言。在引言中给出了本章的目的和目标,并简要地介绍本章的内容和它们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章节的课时安排。每章的内容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一个或几个理论部分,接着是解题范例和大量的课后习题。每个单元对应于一个精心设计的主题,一般适合用一次课讲授。
  例题和解题范例。理论部分包括很多例题,用它们来说明理论部分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而解题范例是为了演示怎样把理论应用于求解某些工程实际问题。解题范例的求解形式与学生自己求解课后习题的形式相同,所以解题范例起到两个作用,既可以拓展理论内容,又可以为学生做出示范,使他们在自己的作业中能规范地、步骤清晰地解题。
  课后习题。大多数课后习题都有工程实际背景,对工程专业学生具有吸引力。尽管如此,设置习题的基本目的是说明教材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材料力学的基本原理。习题是根据它们所对应的教材内容进行分组的,顺序上是由易到难。对于需要给予特别关注的题目用“*”标注。
  章节复习与小结。在每章结束前,都有对本章内容的复习与小结。相关处的注释可以帮助学生组织好他们自己的复习,还标注了可供相互参考的章节,以帮助他们找到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
  复习题。每章的最后都有一组复习题,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应用本章最重要概念的机会。
  计算机习题。计算机使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求解大量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每章的最后都提供了一组6个以上的用计算机求解的题目。它们可以用任何具有基本分析计算能力的计算机语言进行求解。编写求解这些计算机习题的算法程序可以使学生有两方面的收获:(1)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涉及的力学原理;(2)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机会,将他们在计算机程序课程上学到的编程技术,应用于求解有实际意义的工程问题。
  工程基础知识考试。要想成为具有执照的专业工程师,必须参加两个考试。第一个考试是工程基础知识考试,这个考试包括材料力学的内容。在附录E中列出了该考试所涉及的材料力学的内容,以及为复习这些内容可以作为练习用的题目。
  补充资源《教师题解手册》。与第6版教材配套的《教师题解手册》继承了以前的传统,做到准确无误,并将每个题解保持在一页内以易于参考。《手册》的一个特色是设计了两个表格,可以帮助任课教师制作自己的教学计划。教材中的各个章节内容列在表Ⅰ中,每个章节的建议教学时数也列在表中。表Ⅱ提供了对各组习题的简要描述,而且根据所采用的单位制对每组习题进行了分类。《手册》还包括一个教学计划的样例。使用本书的教师可通过填写书后所附《教师反馈表》获得该手册。
  致谢作者感谢为这一版书提供照片的多家公司,还要感谢萨拜娜·道尔(Sabina Dowell)为搜寻照片所作的不懈努力和耐心。
  特别感谢利哈伊大学机械工程系的迪安·厄普代克(Dean Updike)教授,他耐心地校核了本版教材中的所有习题的题解和答案,与我们配合得很好。
  作者还要对所有审稿人和本书前几版的读者所提供的帮助、给出的评论和提出的建议表示衷心的感谢。
  约翰 T.德沃尔夫(John T.Dewolf)戴维 F.马祖雷克(David F.Mazurek)



材料力学(翻译版 原书第6版) 探索物质世界的内在规律,洞悉结构承载的奥秘。 本书作为材料力学领域的权威著作,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材料在各种载荷作用下的响应规律。它不仅是工程学科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更是广大工程师、研究人员及所有对物质结构与性能感兴趣的读者,理解和应用工程原理的基石。 核心内容聚焦: 本书的核心内容围绕着理解和预测材料在受力状态下的行为展开。我们将系统性地探讨: 应力与应变分析: 这是材料力学分析的基础。您将学习如何精确地定义和计算作用在材料内部的内力(应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材料变形(应变)。我们将深入研究各种应力状态,包括正应力、剪应力,以及它们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中的复杂分布。同时,应变的分析将涵盖弹性变形、塑性变形,以及它们与材料本构关系之间的紧密联系。 材料的力学性能: 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工程材料(如金属、聚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等)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关键力学性能。我们将探讨强度(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刚度(弹性模量)、韧性、脆性、疲劳强度、蠕变等重要参数,并分析影响这些性能的微观结构和宏观因素。通过理解这些性能,您可以为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最合适的材料。 梁的弯曲与剪切: 梁是结构中最常见的构件之一。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分析梁在横向载荷作用下的弯曲和剪切行为。您将学习如何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理解弯曲正应力和剪应力的分布规律,并掌握计算梁的最大应力、挠度以及确定梁的安全性的方法。我们将涵盖各种梁的类型(简支梁、悬臂梁、连续梁等)和不同载荷形式。 轴的扭转: 轴是传递转矩的关键构件。本书将深入研究轴在扭转载荷下的应力与变形。您将学习如何计算圆轴和非圆轴的剪应力与扭转角,理解扭转对轴的强度和刚度的影响,并学会设计能够承受预定转矩的轴。 柱的稳定性: 当构件承受压缩载荷时,除了发生压缩变形,还可能发生突然的失稳(屈曲)。本书将详细阐述细长压杆的屈曲现象,介绍欧拉公式等经典理论,并讲解如何分析和设计能够抵抗屈曲的柱结构。 能量方法: 除了直接的力学分析,本书还将介绍能量方法在结构力学分析中的应用,例如虚功原理、最小势能原理等。这些方法能为解决复杂的力学问题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尤其是在分析变形和刚度方面。 应力集中的处理: 在结构中,几何形状的不连续(如孔洞、缺口)会导致局部应力显著增大,即应力集中。本书将探讨应力集中的概念,介绍应力集中系数,并指导您如何评估和减小应力集中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 弹塑性分析入门: 当材料承受的应力超过屈服极限时,会发生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本书将引入弹塑性分析的基本概念,让您了解材料在进入塑性状态后的行为,这对于理解结构在极端载荷下的响应至关重要。 本书的特点与价值: 理论严谨,逻辑清晰: 本书以严谨的科学理论为基础,将复杂的力学概念层层剥离,以清晰的逻辑顺序呈现,便于读者逐步掌握。 丰富例题,深入浅出: 大量精心设计的例题贯穿全文,从基本原理的应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帮助读者巩固理论知识,提升解题能力。 图文并茂,直观易懂: 大量高质量的插图和图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应力、应变、变形的分布规律,以及各种力学现象,使得抽象的理论更加直观易懂。 工程应用导向: 本书始终关注材料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引导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面向广泛读者: 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希望深化理解的专业人士,本书都能为您提供宝贵的知识和启迪。 学习本书,您将能够: 精准预测材料和结构的响应: 了解材料在承受各种载荷时的应力、应变和变形,从而预测其行为。 进行可靠的结构设计: 能够根据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行安全、经济的结构设计。 分析和解决工程中的力学问题: 掌握分析结构失效、评估结构安全性以及优化结构性能的方法。 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设计之间的桥梁: 深刻认识材料的微观结构如何影响其宏观力学性能,以及如何根据设计需求选择或改性材料。 本书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物质世界深层规律的大门,帮助您在工程实践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设计出更可靠、更高效的结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宝藏!作为一名初入材料力学领域的学生,我之前对这门学科充满了畏惧,觉得它抽象又难懂。但自从我开始阅读这本“材料力学(翻译版 原书第6版)”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首先,它的翻译质量非常高,语言流畅自然,没有那种生硬的直译感,让我能够非常顺畅地理解每一个概念。作者在内容的编排上也非常用心,从最基础的应力、应变概念入手,循序渐进地讲解了各种材料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行为。每一章的开头都会有一个清晰的引言,说明本章的学习目标和重要性,这对于梳理知识脉络非常有帮助。更重要的是,书中大量的例题和习题,都配有详细的解题步骤和讲解,很多题目更是选取了工程实际中的典型案例,这让我深刻理解了理论知识是如何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一些复杂概念时,会辅以生动的类比和图示,比如讲解应力集中时,会用桥梁设计中突然改变截面的例子,这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这本书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培养了我运用材料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曾经花了好几个小时去啃一本别的教材,结果依然云里雾里,但这本书却让我茅塞顿开。它让我开始真正享受学习材料力学的过程,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负担。我也会时常翻阅其中的附录,那些包含了常用材料的性质数据以及各种公式的汇总,在做作业和复习的时候简直是救星。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评分

我曾经对材料力学的学习感到非常头疼,觉得里面的公式太多,推导过程太复杂,难以理解。然而,“材料力学(翻译版 原书第6版)”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讲解方式非常注重概念的引入和理解,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作者在每一章的开头,都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出本章要探讨的核心问题,然后逐步引导读者去理解相关的力学原理。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一些抽象概念时,会使用大量的类比和图示,比如讲解应力张量时,会用一个三维空间中的微小单元体来解释,并用不同方向的箭头来表示作用在各个面上的力,这使得原本非常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起来。而且,书中对于公式的推导,都非常详尽,每一步都有清晰的解释,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理解公式的由来。我曾经在学习梁的弯曲公式时,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其推导过程,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清晰的方式,让我明白了每一个变量的含义以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它让我不再是被动地记忆公式,而是真正理解了公式背后的力学原理。这种深入的理解,让我对材料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在我看来,“材料力学(翻译版 原书第6版)”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丰富的工程案例。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教材,更是一本实用的工程参考书。书中涵盖了机械、土木、航空航天等多个工程领域的典型问题,例如桥梁的受力分析、飞机的机翼设计、压力容器的强度计算等等。作者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都会紧密结合这些工程实例,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疲劳强度分析的部分,不仅介绍了相关的理论方法,还引用了大量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疲劳破坏案例,并对失效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工程设计中,仅仅满足静态强度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材料的动态性能和疲劳寿命。我曾经在参与一个新产品的设计时,遇到了关于材料耐久性的问题,通过查阅这本书中关于疲劳和应力腐蚀的部分,我找到了解决方案,并成功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材料力学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能够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评分

我发现这本“材料力学(翻译版 原书第6版)”在教学方法上非常有独到之处。它不像许多教材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公式,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来引入核心概念。比如,在讲解应力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先描述了一个物体在受外力作用时可能发生的破坏现象,然后引出“内部抵抗力”和“应力”的概念,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而且,书中对于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提供了详尽的步骤和清晰的逻辑,很少有跳步或者含糊不清的地方。即使是对初学者来说,也能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理解公式的由来。我特别喜欢的是,书中在介绍完一个章节的内容后,都会有一个“小结”部分,帮助我们回顾本章的关键概念和公式。此外,书后附带的习题,从易到难,覆盖了本章的大部分知识点,而且很多题目都提供了参考答案,虽然没有详细过程,但这足以让我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到位,并激励我去独立思考。我曾经在做一道关于薄壁圆筒应力分析的习题时,反复思考不得其解,后来查阅了书中的相关案例,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忽略了一个关键的边界条件。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最恰当的指引。

评分

从一个普通学习者的角度来说,这本“材料力学(翻译版 原书第6版)”真的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紧密结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公式和定义。书中大量的插图和图表,不仅美观,而且极富信息量,能够清晰地展示各种应力状态、变形模式以及失效形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材料失效机理的深入探讨,比如屈曲、断裂、疲劳等,并结合了真实工程事故的案例分析,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材料力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在工程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各种潜在风险。作者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语言,而是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这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也非常友好。我曾经在为一个小型项目选择材料时,对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感到困惑,通过查阅这本书中关于材料性能测试和失效准则的章节,我能够清晰地了解各种材料的优缺点,并做出最合适的选择。这本书不仅解答了我的理论疑惑,更帮助我解决了实际问题,它让我觉得学习材料力学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学习,而是解决工程难题的有力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是我选择它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一本引进的学术著作,“材料力学(翻译版 原书第6版)”在翻译上做得非常出色,语言流畅自然,术语准确,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机器翻译的痕迹。这让我能够专心于理解书中的内容,而不用花费额外的精力去猜测译者的意图。更难得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并没有简单地照搬原文,而是根据中文的表达习惯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得内容更加易于接受。例如,在一些涉及到物理概念的解释时,译者会选择更贴切的中文词汇,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我曾经在学习其他翻译教材时,遇到过不少由于翻译不当而产生的理解障碍,但在这本书中,我几乎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每一章的标题和章节内容都清晰地对应,逻辑性很强。而且,书中大量的图表和公式,在排版上也非常规整,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注意到译者在一些关键概念的翻译上,都力求做到最精准,比如“应力”、“应变”等核心概念,译文都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这本翻译过来的教材,让我能够以较低的门槛,接触到国际前沿的材料力学知识。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材料力学(翻译版 原书第6版)”在内容编排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上做得相当出色。从最基础的静力学平衡、内力分析,到应力、应变的引入,再到杆件、梁、轴、板壳等不同构件的受力分析,整个知识体系层层递进,非常清晰。作者并没有把所有内容一股脑地塞给读者,而是将它们巧妙地组织起来,使得学习过程更加平滑。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入新的概念时,总是会先回顾前面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大有裨益。例如,在讲解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绘制时,作者就详细回顾了上一章关于内力分析的内容,并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书中对于不同构件的分析方法,都进行了统一的框架设计,例如,都会先介绍构件的几何特征、受力类型,然后进行内力分析,最后计算应力、应变和变形。这种统一的分析框架,让我能够快速掌握不同构件的分析要领,触类旁通。即使是对于那些看似复杂的结构,在掌握了书中的分析方法后,也能得心应手地进行分析。我曾经在准备一次重要的技术评审时,需要快速分析一个复杂结构的受力情况,这本书就成了我的“秘籍”,我能够迅速找到相关的章节,并应用书中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了高质量的分析报告。

评分

这本“材料力学(翻译版 原书第6版)”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清晰”和“透彻”。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都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将复杂的力学原理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出来。我曾经在学习“应力”这个概念时,在其他教材上感到非常困惑,但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引入“内力”的概念,并将其与截面面积进行比值,从而非常自然地导出了应力的定义,让我豁然开朗。而且,书中对于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非常有条理,每一步都有清晰的逻辑支撑,即使是那些复杂的公式,也能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步理解其推导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的图示,它们不仅美观,而且信息量巨大,能够非常直观地展示受力情况、变形趋势以及应力分布。比如,在讲解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时,书中提供的图示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外力如何影响内力,以及内力如何影响梁的变形。这本书让我在学习材料力学时,不再感到迷茫和畏惧,而是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并深刻理解其物理意义。它让我觉得,材料力学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通过系统学习来掌握的。

评分

从一个希望提升自己工程技能的角度来看,“材料力学(翻译版 原书第6版)”这本书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它在内容上非常全面,不仅涵盖了材料力学的基础知识,还深入探讨了一些高级主题,例如非线性材料行为、断裂力学、有限元分析等。而且,书中对于这些高级主题的介绍,都保持了与其基础部分一样的严谨性和易懂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有限元分析时,并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数值算法,而是先从概念入手,解释了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然后才逐渐引入数值计算方法。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有限元分析的优势和局限性。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附录,包括常用材料的力学性能数据、各种工程构件的载荷条件以及设计规范等,这些信息对于工程实践来说非常有价值。我曾经在做一个复杂结构的设计优化时,需要用到大量工程参数,这本书的附录部分就成为了我的“数据库”,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理论水平,更帮助我掌握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具和方法。

评分

初次接触到“材料力学(翻译版 原书第6版)”这本书,我便被它严谨而不失趣味的风格所吸引。作为一名在工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深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将复杂的力学原理置于真实的工程背景之下进行阐述。例如,在讲解梁的弯曲时,书中不仅给出了详细的推导过程,还引用了大量实际工程中的桥梁、建筑构件的例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指导我们设计出安全可靠的结构。书中的插图也极具匠心,线条清晰,标注准确,能够非常直观地展现受力状态、变形过程以及应力分布,弥补了文字描述可能存在的不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一些高级概念时,会追溯其发展的历史渊源,这使得我们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材料力学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书中对于材料在不同工况下的行为分析,例如蠕变、疲劳等,也提供了相当详尽的讨论,并结合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表,这对于从事材料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我曾经在工作中遇到一个关于材料疲劳寿命预测的难题,在翻阅这本书的相应章节后,找到了关键的理论指导和计算方法,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一本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带领我们在材料力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

评分

很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啊红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材料力学教科书。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以为是中英双语的,不过内容挺好,值了

评分

到手是本裸书…连保护的塑料薄膜都没有…

评分

未收到

评分

很不错的书籍,推荐购买。

评分

没有用,都是理论,价格超贵,建议别买,看看课件就行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