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媒介(第7版) [The Media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大众传播媒介(第7版) [The Media of Mass Communic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约翰·维维安 著,顾宜凡 等 译
图书标签:
  • 大众传播
  • 媒介研究
  • 传播学
  • 媒体理论
  • 新闻传播
  • 大众传媒
  • 媒体影响
  • 传播媒介
  • 媒体分析
  • 第七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484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15390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Media of Mass Communica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7
字数:1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众传播媒介》(第七版)为美国“教科书与学院作者优秀奖”(Text and Academic Authors Award for Excellence)获奖作品。这个被昵称为“课本奖”(Texty)的奖项被认为是教科书领域的奥斯卡奖,其奖励的优秀大学教材涉及的学科范围很广,包括传播、教育、表演和视觉艺术。
  该奖的评审成员都是富有经验的教科书作者,他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评审参评课本:趣味性和信息量、结构和表述方式、内容的即时性和吸引力、教学上的适用性。
  评审成员在这四个方面都给了《大众传播媒介》满分。其中一个评审员说:“无论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它都是优秀的。”维维安对获得这个奖格外高兴,因为评审成员都是同行的教科书作者。他说:“没有比来自同行的认可更有意义的了。”
  《大众传播媒介》初版于1991年,之后很快成为被广泛采用的教材。

作者简介

  约翰·维维安是明尼苏达州威诺娜州立大学(Winona State University in Minnesota)新闻学教授,他讲授大众媒体概论课程已近二十年。他曾任教于马凯大学(Marquette University)、北达科他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新墨西哥州立大学(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以及威斯康辛大学沃克莎和西部弯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Centers in Waukesha and West Bend)。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本书案例丰富、引人入胜,融知识性、思辨性和时代性于一体,极具启发意义。近二十年来关于新闻学与传播学是分还是合的争执从未停歇,而这里却将其融合得不着痕迹。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陈昌凤

目录

前言
关于作者
本书获奖情况
第一部分 大众媒体
第一章 大众媒体
插图故事:萨姆纳·雷石东/1
大众媒体的重要性/2
无处不在/2
信息来源/3
娱乐来源/4
说服机制/4
凝聚影响力/5
主要的大众媒体/5
印刷媒体/6
电子媒体/7
化学媒体/7
大众媒体模型/7
热一冷模型/7
娱乐-信息模型/8
内容-发行模型/9
成熟模型/10
精英-平民模型/11
大众媒体经济学/12
经济基础/12
经济法则/17
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18
媒体分众化/18
技术和分众化/18
分众化的影响/18
媒体集聚/20
媒体所有权的集中/20
媒体所有者之间的协作/20
媒体集聚的模糊效应/24
媒体集聚的正面效果/28
媒体融合/28
数字化/28
企业内的协同作用/29
媒体未来:大众媒体/29
本章总结/29
复习问题/30
思考习题/30
知识链接/31
媒体数据库:媒体消费量/2
国外媒体:大众媒体和国家发展/3
媒体年表:媒体技术/6
媒体数据库:媒体成本/12
国外媒体:汤姆森集团/21
媒体人物:罗伊·汤姆森/22
媒体数据库:美国最大的媒体公司/23
媒体人物:维旺迪的策划者/27

第二章 图书
插图故事:乔安妮·罗琳/33
文化中的图书/34
人类历史上的图书/34
国家发展中的图书/36
图书的分类/38
大众图书/38
教科书/38
图书出版商/39
大型出版社/39
图书行业的合并/40
政府出版办公室/40
小型出版社/41
图书生产/42
图书的作者/42
写作过程/42
作者和出版商的关系/43
图书发行/44
畅销书/44
大众营销/46
图书审查制度/47
图书评价标准/47
大众尺度/47
质量尺度/48
图书的发展趋势/49
平装书/49
图书的零售/49
电子图书/51
图书和媒体融合/52
媒体未来:图书/54
本章总结/54
复习问题/55
思考习题/55
知识链接/55
媒体人物:约翰尼斯·古登堡/35
媒体年表:书籍的发展过程/36
媒体人物:威廉·福尔摩斯·麦加菲/37
媒体人物:乔伊·哈金/39
媒体数据库:大型图书出版商/40
媒体人物:麦克斯威尔·柏金斯/45
媒体数据库:图书定价/50
媒体人物:杰夫·贝佐斯/51

第三章 杂志
插图故事:宝妮·富勒/57
杂志的影响/58
对国家的贡献/58
全国性广告媒体/59
广泛的杂志受众/59
作为媒体革新派的杂志/60
调查性报道/60
人物报道/60
摄影新闻/62
消费型杂志/63
发行量最大的杂志/63
新闻类杂志/63
报纸的增刊/66
女性杂志/66
男性杂志/66
漫画书/68
不在报刊架上销售的杂志/69
机构杂志/69
行业杂志/70
对行业杂志的批判/70
时事通讯/71
杂志分众化/71
大众杂志的全盛时期/71
电视带来的冲击/72
专业杂志/73
对分众化的批评/75
新的竞争/75
网络杂志/76
杂志评价标准/76
大众尺度/77
质量尺度/77
读者使用测量/79
媒体未来:杂志/80
本章总结/81
复习问题/81
思考习题/81
知识链接/81
媒体年表:杂志/59
媒体人物:玛格丽特·伯克-怀特/61
媒体人物:迪怀特·华莱士和莉拉·华莱士/64
媒体数据库:杂志发行量/65
媒体人物:萨拉·约瑟法-黑尔/67
媒体数据库:杂志广告收入/73
媒体人物:鲍勃·彼得森/74
媒体数据库:RUM:读者体验/79

第四章 报纸
插图故事:玛丽·蒋克/83
报纸的重要性/84
报业的规模/84
内容的多样性与深度/84
报业集团所有制/86
集团化趋势/86
评判集团所有制/87
全国性日报/89
《今日美国》/89
《华尔街日报》/91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93
《纽约时报》/94
权威大报/95
《纽约时报》传统/95
全国版/97
地方性报纸/98
大都市日报/98
本地日报/99
日报面临的挑战/100
发行量/100
星期日版/100
广告/101
网络趋向/102
集群/102
周报/102
社区周报/103
商品信息报/103
另类型和小众型报纸/104
反主流文化报纸/104
同性恋报纸/105
黑人报纸/105
外文报纸/106
报纸评价标准/108
发行量和渗透度/108
质量指标/109
媒体未来:报纸/111
本章总结/112
复习问题/112
思考习题/112
知识链接/113
媒体数据库:美国最大的报纸/85
媒体数据库:报业集团/87
媒体数据库:编辑部的薪酬/88
媒体人物:凯伦·尤尔根森/9l
媒体年表:著名的华尔街日报/92
媒体数据库:美国最好的报纸/109
媒体人物:乔治·吉尔德/111

第五章 唱片
插图故事:肖恩·范宁/115
音乐唱片的社会力量/116
集聚力量/116
引导和反映变化/118
录音技术/118
机械时代/118
电子时代/121
数字时代/121
唱片业/122
行业领域/122
行业巨头/123
独立制片公司/124
音乐行业的变化/124
音乐分众化/125
新媒体带来的危机/126
史蒂夫·乔布斯和iPod/127
唱片公司评价标准/128
平民尺度/128
质量尺度/129
唱片业难题/130
盗版/130
音乐交换/131
唱片播放/131
内容审查与音乐唱片/132
令人反感的音乐/132
唱片内容标注/134
歌词与青少年/136
媒体未来:唱片/136
本章总结/138
复习问题/138
思考习题/138
知识链接/139
媒体人物:猫王艾尔维斯·普莱斯利/1
媒体年表:唱片业/120
媒体数据库:格式/121
媒体数据库:唱片销售/123
媒体人物:白瑞·哥迪/125
媒体人物:艾伦·弗里德/133
国外媒体:冰岛摇滚/135
媒体人物:克莱夫·戴维斯/137

第六章 电影
插图故事:凯文·柯斯特纳/141
电影的重要性/142
颠覆性体验/142
好莱坞的文化影响力/142
电影业/145
制作/145
上映/148
辅业/148
行业所有权/151
主要制作公司/151
独立制片人/155
电影技术/156
源于摄影技术/156
声音/157
媒体竞争/157
来自电视的挑战/158
内容革新/158
数字化/160
混合媒体/161
电影审查制度/164
道德问题/164
电影与变化的道德观/165
现行电影分级制度/165
电影评价标准/168
票房与收入/168
影评/169
媒体未来:电影/170
本章总结/172
复习问题/172
思考习题/172
知识链接/173
媒体人物:罗伯特·弗拉哈迪/143
国外媒体:非洲电影援助组织/144
媒体数据库:票房最高电影榜/145
媒体人物:阿道夫·朱克/146
媒体年表:电影上映/149
媒体数据库:主要连锁电影院/151
媒体数据库:主要电影制片厂/152
媒体人物:史蒂文·斯皮尔伯格/153
媒体人物:艾摩瑞特·琼斯/154
媒体年表:电影技术/157
国外媒体:外语片/159
国外媒体:印度电影/162
媒体人物:好莱坞十人/166
媒体人物:杰克·瓦伦蒂/167
国外媒体:加拿大的好莱坞难题/169
媒体人物:迈克尔·埃斯纳/171

第七章 广播
插图故事:劳瑞·梅斯/175
广播的重要性/176
作为激励手段的广播/176
广播的普遍性/177
广播业规模/177
技术的发展/178
电磁频谱/178
……
第八章 电视
第九章 万维网

第二部分 大众讯息
第十章 新闻
第十一章 公共关系
第十二章 广告
第十三章 娱乐
第十四章 媒体研究

第三部分 大众媒体问题
第十五章 大众传播
第十六章 大众媒体的效果
第十七章 大众媒体与社会
第十八章 全球大众媒体
第十九章 大众媒体与政府管理
第二十章 大众传媒法
第二十一章 伦理与大众媒体
图片来源

精彩书摘

  该节目最初每集成本为250万美元,它在默多克的福克斯电视网中表现很好,挣了最高的广告费;福克斯拥有的地方电视台在播出时插入地方性广告也产生了利润;在默多克的FX有线电视网中播放时又获得了额外的广告收入。当它在黄金时间播放的鼎盛时期,它的商品也被捆绑销售,加上重播和出售国外播映权,在今后的8年中每集期望能够挣到6250万美元,是最早投资的25倍!
  没有人会嫉妒一个公司挣钱,问题是大众媒体市场上被再利用的东西取代了有创意的新作品。国家广播公司高管唐·奥米尔(Don Ohlmeyer)承认,垂直整合后的电视网“甚至都不愿意考虑它不占一定拥有权的项目”。原来曾经竞标为电视网制作节目的好莱坞独立制片人如今发现自己根本进不了圈子。美国广播公司的《政界小人物》(Spin City)的创作者加里·古德伯格(Gary Goldberg)说,这样的结果是“节目枯燥乏味并且雷同,受损害的是消费者”。
  媒体集聚的一个负面结果是,母公司只指望子公司不择手段地尽快来填充自己的金库,而不管它们制作的产品的质量如何。当媒体集团拥有诸如小机械工厂、樱桃园、殡仪馆和一些出版社时,这种问题就尤其严重。这样的媒体集团的最高管理层倾向“切模饼干”的做法,不强调甚至忽略图书出版的重要传统,比如社会责任感。许多这样的媒体集团只专注于利润,一个结果就是许多文艺评论家所指出的质量的下降。
  质量总部督促子公司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这种趋向破坏了写作和编辑的质量。比原来少的人要干比原来多的工作,比如在报社,记者的报道原来要经过好几个人审核——编辑、文字编辑、标题撰稿人、排版员、校对员。在每一个环节,报道都可能被改进。但在今天流水线式的新闻编辑部里,校对员已经被拼写检查软件替代了,这类软件不但有自身的缺陷,而且缺乏一个优秀校对员的才智和判断力。记者和排版员的工作也合并了。在许多编辑部里,文字编辑和标题撰稿的工作也合二为一了。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记者汤姆·罗森斯蒂尔(Tom Rosentiel)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上发表文章讲述记者在提高效率的压力下,是如何选择捷径来写出更多文章的:“今天报纸和杂志的采访越来越多地通过电话进行,记者们搜集来的故事差不多和自己亲自采访的一样多。从电子文稿、数据库和电视资料中收集素材,记者们承认,越来越多重要事件的报道他们都不在现场,这些报道……自然缺少现场可以意外捕捉的亮点和真实感。”
  在图书行业,媒体评论家雅各布·韦斯伯格(Jacob Weisberg)记录了几个主要出版商包括西蒙一舒斯特出版社和兰登书屋(Random House)是如何经常性地取消编辑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来匆忙印刷新书,从而更快地赚钱的。在《新共和》(New Republic)上发表的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中,韦斯伯格列举了抢进度的恶果:
  ·大大小小的事实错误。韦斯伯格说,如果在以前,这些错误是可以被仔细的编辑工作发现的。
  ·由于截止期限的压力,作者写出的东西松散、不扎实。而这些东西以前是可以由编辑来收紧的。韦斯伯格说,有些书比应该有的长度多出100多页。
  质量下降的问题甚至蔓延到了课本。1998年,得克萨斯州(Texas)教育委员会从准备采纳的历史课本中发现了几百个错误,有些十分离谱。这些错误印证了之前的结论。

前言/序言

  可供教授们选择的大众传播导论之类的书越来越多,但还没有一本比《大众传播媒介》第七版更新的。在大众传播领域中,变化是永恒的。对教科书作者来说,要跟得上媒体事件的进展确实是一个挑战,而在这一版中,我们就挑战了一下出版周期的极限,呈现给同学们一个最新的版本。这里有2004年奥斯卡奖(Academy Awards)的内容,有简尼特·杰克逊(Janet Jackson)在橄榄球超级杯大赛(Super Bowl)上的噱头新闻,有美国在线(AOL)被从时代华纳(Time Warner)的名字中删去的事件以及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收购美国直播电视公司(DirecTV)的背景。你们还能在本书中找到最新的学术成果,从而增加对大众传播媒介运作的认识。
  本书英文版的这一版本是超大尺寸的,正如1930年《生活》(Life)杂志以扩展的版面重写了摄影新闻的规则,使照片借助大尺寸增强的冲击力从版面中脱颖而出一样,本书也将其素有的运用富有感染力的照片的传统发扬光大,以此来使本书的基本内容更加明晰。
  同时我们将本书英文版控制在大约500页左右。你们会发现,这样的安排使本书既紧凑又全面,正好适合一个学期的课程。当然,由于篇幅有限,作者自然会有言之不尽的感觉。



《大众传播媒介》(第七版)内容梗概 《大众传播媒介》(第七版)是一本深入剖析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权威著作。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视角、丰富翔实的案例以及清晰的逻辑结构,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理解媒介本质、功能、发展及影响的框架。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媒介类型,而是将媒介置于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宏大语境中进行审视,揭示其在塑造公众认知、构建社会现实、传播信息、娱乐大众以及推动变革等方面的复杂作用。 媒介的历史演进与技术革新 本书开篇便追溯了大众传播媒介的源起与演变。从印刷术的革命性突破,到广播、电视的崛起,再到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众传播媒介》详细梳理了每一项技术创新如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速度和范围,进而深刻地重塑了社会结构与人际互动。作者强调,每一次技术飞跃都伴随着媒介形态的变革,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例如,印刷术的普及打破了知识垄断,催生了现代报业,为启蒙运动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广播的出现则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播,极大地缩短了时空距离,成为重要的政治宣传和文化普及工具。电视的普及更是将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体验带入千家万户,深刻影响了家庭生活、消费习惯乃至政治格局。而互联网的出现,则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全球性,将媒介传播推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催生了数字媒体、社交网络等多元化的传播平台。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些技术变革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它们对传统媒介形态、内容生产和受众行为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媒介的类型与功能分析 《大众传播媒介》对当前社会主流的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本书将媒介划分为传统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数字媒介(如互联网网站、社交媒体、流媒体、播客等),并对它们各自的传播特点、优势与局限性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 报纸与杂志:本书深入探讨了印刷媒介在信息传播、舆论监督、社会动员等方面的历史地位和当前挑战。它分析了报纸和杂志在深度报道、调查性新闻、专题策划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以及它们在数字化浪潮下面临的生存危机和转型之路。 广播与电视: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两种声音和视听媒介在即时性、传播范围、情感感染力等方面的特点。它探讨了广播在特定群体中的渗透力,以及电视在塑造大众文化、推动消费主义、提供娱乐方面的强大影响力。同时,本书也关注了传统电视在面临流媒体挑战时的内容创新与传播策略。 数字媒介与互联网:本书投入大量篇幅探讨了互联网及其衍生出的各种数字媒介。它分析了网络新闻、博客、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视频平台(如YouTube、Bilibili)、播客等新兴媒介的传播逻辑、互动模式和用户生成内容(UGC)的特点。本书深入研究了数字媒介如何改变信息的生产、分发和消费方式,以及它们在打破信息壁垒、促进信息自由流动方面的潜力与风险。 在分析各类媒介的功能时,本书不仅关注了媒介的“公开”功能,如信息传递、新闻报道、教育普及,还深入探讨了媒介的“隐性”功能,如文化传承、价值塑造、社会整合、娱乐放松,以及潜在的意识形态控制与操纵。 媒介内容生产与产业运作 《大众传播媒介》深入剖析了大众传播媒介背后的内容生产机制和产业运作模式。本书探讨了新闻编辑室的日常运作、记者的采访与写作流程、内容审核与把关机制。它分析了不同类型媒介的内容特点,以及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吸引和维持受众的注意力。 本书还关注了媒介的经济基础,详细分析了广告、订阅、付费墙、政府补贴等多种盈利模式。它揭示了媒介所有权结构、产业集中度以及资本运作对媒介内容和独立性的影响。特别是在数字时代,本书探讨了平台经济、算法推荐、数据驱动的内容生产等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它们对传统内容价值体系的冲击。 媒介与受众:互动与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将受众置于分析的中心,探讨了受众如何接收、解读和使用媒介信息。本书介绍了不同媒介理论中关于受众的观点,从早期强调媒介“魔弹”效应的观点,到后来强调受众能动性、选择性和解读差异的观点,再到如今关注受众参与、互动和共同创造的模式。 本书深入探讨了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包括对认知、态度、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它分析了媒介如何通过议程设置、框架效应、符号意义的建构等方式,塑造公众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同时,本书也强调了受众的主体性,受众并非被动地接受媒介信息,而是会根据自身的经验、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对媒介信息进行主动的解读和选择。尤其在社交媒体时代,受众的参与和互动,使得信息传播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呈现出复杂的互动网络。 媒介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维度 《大众传播媒介》将媒介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 媒介与政治:本书详细分析了媒介在政治传播中的作用,包括竞选宣传、政策解读、舆论监督、议题设置等。它探讨了媒介在民主进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关注了媒介可能被政治力量操纵和利用的风险,以及“后真相”时代信息传播的挑战。 媒介与文化:本书深入探讨了媒介如何塑造和传播文化。它分析了媒介在传承民族文化、推广流行文化、构建集体认同方面的作用。同时,本书也关注了媒介中的文化霸权、文化同质化以及跨文化传播中的挑战。 媒介与社会问题:本书还关注了媒介在反映和影响社会问题方面的作用,如媒介对性别、种族、阶层等议题的呈现方式,以及媒介在促进社会公正、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潜力与局限。 数字时代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大众传播媒介》(第七版)特别关注了数字时代给大众传播媒介带来的深刻变革和严峻挑战。本书详细探讨了以下几个关键议题: 信息过载与辨别能力:在海量信息涌现的数字环境中,受众面临信息辨别和筛选的巨大挑战。本书分析了“信息茧房”、“回声室效应”等现象,以及它们对个体认知和公众理解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虚假信息与谣言的传播:数字媒介的低门槛和高互动性,为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本书探讨了虚假信息的生成机制、传播途径以及它们对社会稳定和公共信任的危害。 隐私与数据安全:数字媒介的广泛应用,伴随着个人隐私泄露和数据被滥用的风险。本书分析了媒介公司如何收集和利用用户数据,以及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 媒介素养的提升: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提升个体的媒介素养至关重要。本书强调了培养批判性思维、信息辨别能力以及负责任的媒介参与能力的重要性。 平台化与内容生态:数字媒介的平台化趋势,深刻地改变了内容生产、分发和消费的生态。本书分析了大型科技平台在信息传播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们对新闻业、文化产业和社会舆论的影响。 最后,《大众传播媒介》(第七版)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本书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媒介的形式和功能将继续发生变化。然而,无论媒介形态如何发展,其作为信息传播、文化塑造和社会互动核心载体的本质将不会改变。本书鼓励读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媒介,积极参与到媒介环境中,共同塑造一个更加健康、公正和信息丰富的媒介未来。本书的结论是,理解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是理解信息如何传播,更是理解我们如何生活在这个日益被媒介连接和塑造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那种色彩的搭配和字体选择,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通常对这种学术类的书籍不太感冒,总觉得会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的视觉呈现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书本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装帧设计也透露着一种专业和严谨。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几章的导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独运。他们似乎非常注重引导读者,而不是上来就抛出复杂的理论。这种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让我这个初学者感到非常友好,它不像有些教科书那样高高在上,而是真正地在和读者对话,让人有信心继续啃下去。而且,书里配的一些插图和图表,虽然不多,但都恰到好处,能帮助我快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这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很难得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在案例选择上做得非常出色,可以说是紧跟时代脉搏。不像某些老旧的教材,里面引用的例子都是几十年前的陈旧案例,让人感觉内容已经过时。这本书中讨论的许多事件,比如近两年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或者最新的监管政策变化,都被巧妙地融入到理论阐述中。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鲜活度和说服力。例如,当讲到信息传播模型时,作者没有只停留在经典的拉塞尔模型上,而是迅速过渡到了病毒式传播和算法推荐的当代模型,并配以具体的、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应用场景。这让原本枯燥的传播学理论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正在参与一场关于当代媒体格局的深度研讨会。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简直超乎我的想象。我本来以为它只是会简单罗列一些媒体类型的介绍,比如报纸、电视、互联网这些,但深入阅读后发现,作者对媒体生态的剖析极其精妙。他们不仅仅是在描述“是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它将走向何方”。尤其是在谈到数字媒体的崛起和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这一章节时,分析得入木三分,简直像是一部媒体行业的“编年史”加上“未来预测报告”。我特别喜欢它对于媒体伦理和社会责任那一块的论述,逻辑清晰,论据扎实,让我对媒体从业者应该秉持的操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多我以前模模糊糊的想法,在这本书里得到了系统的梳理和有力的支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瞬间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和完善,简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

从行文风格来看,这本书的作者群似乎有着非常深厚的学术功底,但行文却保持了一种令人惊讶的亲和力。他们的语言是精确的、学术的,但绝不晦涩难懂。那种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严谨性的要求,又能让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保持阅读的流畅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话题时所展现出的中立和客观。他们不会强行灌输某种意识形态,而是会呈现正反两方的观点,并引导读者去评估证据的强弱。这种尊重读者自主判断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信任感。它不是一本灌输观点的书,而是一本构建知识框架的书,是进行严肃学术探讨的极佳起点。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烧脑”的,但这种“烧脑”是令人愉悦的挑战。它不是那种让你囫囵吞枣就能读完的书,每一个段落都充满了信息密度。我经常需要停下来,拿起笔在旁边做笔记,或者回头去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才能完全消化作者提出的观点。这迫使我必须调动起批判性思维,去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媒体现象。比如,书中对“信息茧房”现象的描述,不仅点出了问题所在,还提供了多角度的解读框架,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接收信息的模式。这种强迫读者思考的特性,恰恰是优秀教材的标志,它不是直接喂给你答案,而是教给你一套分析问题的工具箱。读完一个小节,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成就感爆棚。

评分

没有人会嫉妒一个公司挣钱,问题是大众媒体市场上被再利用的东西取代了有创意的新作品。国家广播公司高管唐·奥米尔(Don Ohlmeyer)承认,垂直整合后的电视网“甚至都不愿意考虑它不占一定拥有权的项目”。原来曾经竞标为电视网制作节目的好莱坞独立制片人如今发现自己根本进不了圈子。美国广播公司的《政界小人物》(Spin City)的创作者加里·古德伯格(Gary Goldberg)说,这样的结果是“节目枯燥乏味并且雷同,受损害的是消费者”。

评分

纸质质量和内容质量都不错。

评分

买来学习,每天看一点

评分

这本书是传播学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内容丰富 有很多西方注明传媒人的故事穿插其中 很好 很推荐

评分

约翰·维维安是明尼苏达州威诺娜州立大学新闻学教授,他讲授大众媒体概论课程已近二十年。他曾任教于马凯大学、北达科他大学、新墨西哥州立大学以及威斯康辛大学沃克莎和西部弯分校。

评分

该节目最初每集成本为250万美元,它在默多克的福克斯电视网中表现很好,挣了最高的广告费;福克斯拥有的地方电视台在播出时插入地方性广告也产生了利润;在默多克的FX有线电视网中播放时又获得了额外的广告收入。当它在黄金时间播放的鼎盛时期,它的商品也被捆绑销售,加上重播和出售国外播映权,在今后的8年中每集期望能够挣到6250万美元,是最早投资的25倍!

评分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两大类:印刷类和电子类。这两类媒介都有各自的特点。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报纸的发行量较大,因而是受众面最大的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是企业比较青睐的传播工具,因而报纸有许多优点。

评分

shuhenhao,henpianyi

评分

纸质质量和内容质量都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