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构建体系,解析好莱坞经典“三幕剧式结构”的魅力与缺陷;
★先立后破,从结构、角色、基调等方面突破陈规,彰显独创性;
★有的放矢,提出针对商业俗套的反类型策略;
★点面结合,探究《蓝丝绒》《德州巴黎》《银翼杀手》《性·谎言·录像带》等先锋之作的创新力量。
反抗传统,创立风格,《蓝色大门》导演易智言《海角七号》监制黄志明等联袂翻译。
内容简介
《后浪电影学院(40)》为长期圈囿于各种狗血俗套、立志于找到全新创作方向的编剧提供了一次的冒险之旅。作者采取了欲破先立的讲授方式,详尽剖析了好莱坞传统三幕剧式结构、类型、角色、基调和叙事手法,再以极具针对性的方式逐一加以改良和革新,层层打破古典主义的围困,为我们推开电影剧本创作的另一扇大门。
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对当今如潮的商业类型片时,《后浪电影学院(40)》所提供的方法,例如在三幕剧式结构中减少一幕,给你的角色来点致命的缺陷,将科幻片混合恐怖片元素,在黑色电影里加入反讽的调料等,非常行之有效。只需要稍稍逆转一下你头脑中那些一成不变的万用套路,便可发现在剧本创作的重重迷宫中,随时都能找到全新的视角。希望这《后浪电影学院(40)》能解救你陷入瓶颈的创作,并帮助你建立独具个性的编剧理念,想象力也许就在拐角处。
作者简介
肯·丹西格(Ken Dancyger),从事编剧教学数十年,任教于纽约大学提斯克艺术学院,曾为广播及电视台编过多部戏剧节目与纪录片,并以资深剧本顾问的身份活跃于美国和整个欧亚地区,著有《广播剧写作》(Broadcast Writing)、《全球化的剧本写作》(Global Scriptwriting)、《导演理念》(The Director’s Idea)、《电影与视频剪辑技术》(The Technique of Filmand Video Editing)等。他的书理论与实践并重,是全世界电影教学课程的核心教材,已出版中文、葡萄牙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十四种译本。十八年来,他开办的编剧、后期工作室遍及南美洲、德国、新加坡等世界各地。
杰夫·拉什(JeffRush)美国天普大学电影及媒体艺术系教授、艺术硕士导师。除此之外,他也从事编剧工作,撰文及著作颇丰。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编剧书,尤其是对那些反好莱坞、但不知为何反的“进步分子”;尤其是对那些拥好莱坞、但不知为何拥的“保守人士”。
翻译这本书应该是回台湾五年来做得有意义的一件事。
——《蓝色大门》导演,台湾著名电影人 易智言
从编剧着手,这本书言简意赅地将剧本的结构、角色、戏剧情境、对白、类型部分做引介提示,并且鼓励各种创意突破。其虽然偏重好莱坞主流影片的勾勒,但是所有的例子都耳熟能详,提供基本的编剧思维方向,是管窥编剧创作相当基本的入门书。
——华语世界重要电影人,金马奖主席 焦雄屏
目录
推荐序
译者序
前言
第一章 规则之外
第二章 结构
第三章 对复原型三幕剧式结构的批评
第四章 反传统结构
第五章 跟着类型走
第六章 反类型而行
第七章 重新设定主动和被动角色的差异
第八章 延伸角色认同的限制
第九章 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
第十章 潜文本、动作及角色
第十一章 剧本的文字及其指涉
第十二章 角色、历史和政治
第十三章 基调:无法避免的“反讽”
第十四章 戏剧的声音和叙述的声音
第十五章 叙述声音的写作
第十六章 修改
第十七章 个人式写作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关于如何把剧本写好,各派观点不一。为了更容易抓住重点,我们最好一开始就说清楚本书的几个基本观点。
第一,我们认为编剧基本上是个说故事的人,只不过这故事凑巧被拍成了电影。事实上许多编剧都不止写电影剧本。史蒂夫·特西奇(Steve Tesich,《突破》[Breaking Away,1979]编剧)和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1990]编剧)都同时写舞台剧本和电影剧本。大卫·黑尔(David Hare,《无吊带上装》[Strapless,1989]编剧)、威廉·戈德曼(William Goldman,《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1969]编剧)和约翰·塞尔斯(John Sayles,《无怨青春》[BabyIt’s You,1983]编剧)不仅编剧,也写小说。余者不胜枚举。我们要说的重点是,电影编剧不过是说故事的大传统中的一支而已。使自己与其他的写作形式断绝关系,或是自以为电影编剧是可以故步自封的艺术形式,无异于将自己排除在更普遍的文化共同体之外。
第二,剧本不能只是结构精良而已。编剧经常被当作某种技术人员,相当于建筑业的制图师。虽然有些编剧会满足于做个技术人员,但是很多编剧并不这样。而我们也并不认为你应该只当个技术人员。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你的写作超越结构的套路。
第三,你必须先通盘了解传统结构,然后才能超越它。唯有先仔细把它弄清楚,才能加以创新。正因如此,本书将花大量篇幅解释传统的剧本结构。
既然你已经了解了我们的基本观点,那么现在介绍一下我们的讲授方法。我们会先概述一下传统的编剧模式,再提供改良传统的方法。同时我们会引用实例来解释说明。我们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帮助你写得更好。我们将从形式、内容、人物、字句锤炼等各个层面分别讨论,帮助你了解传统并超越传统,以便早日创作出最好的剧本。正如在马克斯·弗赖伊(Max Frye)的《散弹露露》(Something Wild,1987)里,露露(梅兰妮·格里菲斯[Melanie Griffith]饰)曾向保守拘谨的查尔斯·迪格斯(杰夫·丹尼尔斯[Jeff Daniels]饰)说:“我了解你,你的叛逆藏在骨子里。”所谓人不可貌相,她了解的是他外表底下的内涵。我们也期望你去探究编剧“外表底下的内涵”并大胆超越其套路。希望你获益匪浅。
1.1传统方法
不论你的编剧手法为何,你一定会运用到一些基本的说故事的法则。例如,所有的故事都不免安排情节,而在情节中,前提是以冲突的方式来呈现的。冲突,正是我们考虑如何说故事的焦点,上自《圣经》中的《十诫》,下至两个电影版的《十诫》(Ten Commandments,1923/1956),无不如此。发现和逆转则是传统上另外两项推进剧情的方法,因为意外在所有故事中都非常重要。没有意外的话,故事往往显得过于单调,甚至看来像是一系列事件的报告而已,很难让读者(或观众)融入剧情当中。转折点的运用也是说故事时的一个典型方法。每个故事的转折点多寡不一,但是用法均极为重要。以上所提的这些元素——冲突、发现、逆转、转折点——都是使读者融入剧情当中的基本技巧。除此之外,就看你的意愿和想象力如何发挥了。
结构
过去10年来,大多数电影下面都采用三幕剧式(three-act)的结构(structure)。每一幕各司其职:第一幕,介绍人物和前提;第二幕,展开冲突和抗争;第三幕,解除在前提中呈现的危机。每一幕都分别用各种铺陈剧情的技巧,以强化冲突、塑造人物并推展剧情。关于“结构”,我们会在第二章专门论述,在此先不赘言。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剧本和其他说故事的形式在结构上的差异到底有多大。大部分的舞台剧本只有两幕,而大部分的小说都超过三章。虽然许多歌剧都是三幕,但歌剧的叙事形态比较特殊,其潜文本的重要性往往强过本文,因此这种艺术形式也与电影有着很大的不同。(不过话说回来,电影剧本的创作也是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
前提
前提(premise)往往是整个剧本的中心问题。通常,主角在他的人生历程中碰到一个特殊的状况而处于两难的困境时,前提就出来了。这通常也就是故事真正开始的时候。例如,《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1950)的前提就是:当年龄威胁到一位巨星的美貌及事业时她该怎么办?《真正朋友》(Inside Moves,1980)的前提则是:当一个年轻人自杀未遂时他会怎么样?
前提通常以冲突的方式来呈现。在《彗星美人》中,女主角有两条路可走,或是接受年华老去的事实及命运的安排,或是尽力奋斗以求延长自己的美貌及演艺生涯。这一番心理斗争以及因斗争而产生的结果,就是这个电影剧本的基础材料。而当女主角下定决心后,故事就结束了。
在《真正朋友》中,主角意图自杀,却没有死。接下来他就有两个选择:继续试图自杀,或者说服自己活下去。选择生存还是死亡,就是这个电影剧本的基础材料。一旦他作出选择之后,故事就结束了。以上我们说明的前提是整个故事的中心,而且最好将它设定在主要角色的主要冲突上。
有两种特定的前提尤其值得我们注意,这两者在经过专门讨论和电影人的一再运用之后,目前几乎已经成为了电影业的基本语法之一。它们就是高概念(highconcept)和低概念(lowconcept)。高概念是指以剧情的发展作为重要取向的前提,它暗示出高度的戏剧性。而低概念则是指以塑造人物作为重要取向的前提,它在剧情的发展上会比较缓和,但是却可能凸显出主人公强有力的性格。简而言之,高概念前提常用于强调剧情的故事,低概念前提常用于强调人物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概念前提的电影在票房上斩获较佳,因此得到了更多制片人的青睐。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超越套路的剧作法》第一章 规则之外
关于如何把剧本写好,各派观点不一。为了更容易抓住重点,我们最好一开始就说清楚本书的几个基本观点。
《电影叙事革命:构建深度与张力的现代剧作学》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现代剧作方法论,它超越了传统叙事结构的僵化框架,引导创作者探索叙事中的“人性深度”与“情感张力”的构建。 在信息爆炸、审美疲劳日益加剧的当下,仅仅依靠经典的三幕式结构或英雄之旅模型已难以满足观众对新颖、真实、复杂故事的渴求。《电影叙事革命》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再满足于教授“如何讲故事”,而是深入探讨“为什么这个故事必须这样被讲述”。 全书分为四大核心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既具理论高度又兼顾实战操作的叙事体系: --- 第一部分:叙事哲学的重构——从“事件链”到“意义场” 本部分将剧作的思考核心从外在的“情节驱动”转向内在的“主题潜流”。 1. 文本的深层结构分析: 我们将探讨剧本如何从一个简单的事件序列转变为一个充满张力的“意义场”。这不仅关乎人物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这些行为对人物的内在世界产生了何种不可逆的冲击。重点分析当代电影中大量采用的“碎片化叙事”和“非线性结构”背后的哲学动因,揭示其如何模拟真实经验中的记忆与感知过程。 2. “缺失”的艺术:潜文本与留白策略: 成功的叙事往往是“未说之言”的艺术。本章深入剖析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空白、未完成的动作、以及人物的缄默来放大情感效应。我们将研究如何利用潜文本(Subtext)的张力,使对话的表面意义与人物的真实意图产生冲突,从而创造出令观众回味无穷的深度。 3. 叙事视角与主体性漂移: 视角不仅仅是“谁在看”,更是“谁在体验”。本书将详细分析不同叙事视角的道德立场和心理限制,包括第一人称的不可靠性叙述、有限视角下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多重主体视角之间的巧妙切换,如何影响观众对核心冲突的判断与共情。 --- 第二部分:角色动力学与内在矛盾的引擎 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核心在于塑造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角色。本部分聚焦于如何设计角色动机的复杂性与内在冲突的爆发点。 1. “需求的对立”:构建核心驱动力: 角色不再被简化为“想要X”,而是被定义为“渴望X,但又害怕X”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将系统讲解如何设计角色的显性需求(Want)与隐性需求(Need)之间的鸿沟,以及这种鸿沟如何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内在引擎。例如,探讨“恐惧”如何成为比“欲望”更强大的叙事动力。 2. 人物弧光的再定义:从“改变”到“揭示”: 许多现代剧作不再追求线性、积极的人物成长。本章着重于“揭示式弧光”——角色并未真正改变,而是通过故事的高压测试,最终暴露了其本性或核心缺陷。我们将分析“静态角色”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环境的极端变化来深化其既有的人格特质。 3. 群像戏的张力网格: 针对多主角或群像叙事,本书提供了一套“张力网格”设计方法,确保每个角色的动机线索都能在关键时刻与主线交织或碰撞,形成复杂的因果链条,避免角色沦为纯粹的工具人。 --- 第三部分:张力与节奏的精妙操控——突破传统节拍点 本部分致力于教授如何像指挥家一样控制观众的情绪节奏,使叙事张力在松弛之间得到最大化释放。 1. 悬念的升级:已知与未知的游戏: 我们将超越简单的“Hitchcockian Suspense”(希区柯克式悬念),探讨“道德悬念”和“存在性悬念”。如何让观众清楚地知道危险即将来临,但人物却一无所知,以及如何通过哲学思辨来设置观众对“意义”本身的担忧。 2. 场景动力学的“微观节奏”: 剧本的节奏不仅存在于大段落中,更体现在每一个场景的内部。本章详细拆解了“进入-冲突-升级-转折-出口”的微观节奏模型,指导作者如何在对话的停顿、镜头的切换预期中植入不可预测的瞬间。 3. 冲突的层级设计:内部 vs. 外部 vs. 环境: 探讨如何交织使用三种主要冲突类型。例如,一个外部的追逐戏,其高潮点必须与人物的内部道德抉择或对生存环境的哲学反思同步爆发,从而实现“情景的升华”。 --- 第四部分:结构工具箱的拓展——适应现代媒介的叙事形态 面对流媒体和多元媒介的挑战,剧作结构需要灵活应对。 1. “反高潮”的策略性运用: 在传统叙事中,高潮是情感与信息的最强爆发点。本章研究如何通过刻意的“反高潮”或“迟滞性高潮”来颠覆观众预期,制造一种更具后现代色彩的、略带疏离感的体验。 2. 季播剧与电影的结构差异化处理: 针对长篇叙事(如剧集),本书提供了“核心悖论的七季孵化模型”,确保故事在拉长过程中依然保持主线清晰,并为下一季留下足够张力的悬念点。同时,也指导电影创作者如何在有限篇幅内压缩结构密度,避免信息过载。 3. 场景意图的量化与检验: 提供一套实用的自检工具,帮助作者检验剧本中的每一个场景是否承担了明确的叙事功能(推进情节、揭示人物、建立主题),杜绝冗余和自我重复的段落。 《电影叙事革命》是一本献给所有严肃电影创作者的行动指南。它鼓励创作者勇敢地质疑既有的“规则”,将剧作视为一种充满实验精神的艺术实践,最终目标是创作出不仅能被理解,更能被深刻感受和思考的当代电影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