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把剧本写好,各派观点不一。为了更容易抓住重点,我们最好一开始就说清楚本书的几个基本观点。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具有实验性,它不像一般的教科书那样线性推进,反而像是一场非线性的探索之旅。作者似乎故意采用了某种“碎片化”的叙述方式来呼应他所倡导的“去套路化”的主题。每一章都可以单独拿出来阅读,但当你把它们串联起来时,会发现一个宏大的体系正在逐步显现。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反高潮”理论的探讨。在主流叙事中,我们总是期待一个巨大的、爆炸性的顶点,但作者展示了如何通过一系列微小、内在的“次级解决”来构建一种更持久、更令人回味的观影体验。这种对情感重量的重新分配,需要创作者对人性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力。读到关于角色动机矛盾性的分析时,我差点忍不住想回去重看几部我一直觉得“不合理”的经典电影,现在才明白,那种“不合理”往往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是为了突破我们对角色行为的刻板印象。这本书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舵手,带领你绕过那些熟悉的航道,去探索更具挑战性的海域。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当犀利和坦诚,没有任何拐弯抹角。它直接挑战了那些在电影学校里被奉为圭臬的所谓“黄金法则”。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很多所谓的“成功公式”其实是扼杀创造力的枷锁。他用大量笔墨揭示了资本和市场压力是如何将剧本创作异化为一种标准化的工业流程。这种批判性的视角非常提神醒脑。书中对“市场驱动型剧作”与“作者意图驱动型剧作”之间张力的探讨,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对作品的定位。与其说它是一本教你如何“写好”剧本的书,不如说它是一本教你如何“抵抗”平庸剧本创作诱惑的宣言。它鼓励作者们去拥抱不确定性,去直面创作过程中的痛苦和迷茫,因为恰恰是这些难以被量化的东西,构成了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充满了“破坏”的冲动——不是为了破坏结构本身,而是为了破坏那些束缚我们思维的僵化教条。
评分这部电影理论著作,着实让我对“套路”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并未简单地将套路视为陈词滥调的代名词,而是将其置于一种更广阔的叙事结构中进行审视。书中探讨了经典叙事弧线在现代语境下的变异与重塑,尤其是在那些挑战传统好莱坞模式的独立电影和欧洲艺术片中,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创作者如何巧妙地规避或颠覆既有模式,同时又不至于让观众感到完全的迷失。我特别欣赏他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比如对某个冷门日影中主人公动机转变的剖析,那一段文字读起来简直像是在解剖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透露出作者对剧本内在逻辑的深刻洞察。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思考,真正的“超越”并非是彻底的抛弃,而是在彻底理解规则之后,才能进行更具创造性的游戏。对于那些已经厌倦了千篇一律爆米花电影的资深影迷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发现电影叙事中那些隐藏的、微妙的张力。它迫使我们停下来,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故事,而是主动去探寻故事背后的“为什么”和“如何”。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电影创作的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套近乎哲学的思考框架,而不是一套僵硬的“剧本公式”。作者似乎深谙“道”与“术”的关系,他花了很多篇幅去讨论情绪的流动性和主题的潜意识表达,这部分内容对于希望提升作品深度的作者来说,价值无可估量。比如,书中有一章节专门讨论了“负面空间”在剧作中的运用,它不是指画面上的留白,而是指那些被有意无意地省略掉的关键信息,以及这些缺失如何反过来增强了叙事的冲击力。这种对“不言之美”的挖掘,与当下充斥着过度解释和详尽铺垫的行业风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合上书本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具体的场景搭建,而是一种对“留白”和“呼吸感”的追求。它教会我,优秀的剧本有时需要像爵士乐一样,在既定的和弦(基础结构)上,留出足够多的即兴空间给演员和导演去发挥,去创造出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惊喜。这种细腻的处理方式,远比教人如何设置一个三幕剧转折点要高明得多。
评分这本书对于电影语言的探讨,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剧本层面,触及到了视觉叙事和声音设计的交汇点。作者反复强调,一个没有“呼吸感”的剧本,无论文字多么华丽,最终都会在银幕上显得单薄。他引入了几个非常有趣的跨学科概念,比如将音乐的“对位法”应用到角色关系的处理上,即让两个主要角色的发展轨迹在结构上相互参照、相互制衡,而不是简单的线性互动。这种多维度的思考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剧本复杂性的理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意象的重复与变奏”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分析了如何在不同的场景中,用不同的载体(一个物件、一句台词、一个动作)来重复和深化核心主题,从而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积累。这本书不是提供给你一套现成的工具箱,而是帮你磨砺一把属于自己的瑞士军刀,让你在面对任何故事难题时,都能找到那个最巧妙、最不落俗套的切割点。它要求读者不仅要做一个好的写作者,更要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和思考者。
评分既然你已经了解了我们的基本观点,那么现在介绍一下我们的讲授方法。我们会先概述一下传统的编剧模式,再提供改良传统的方法。同时我们会引用实例来解释说明。我们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帮助你写得更好。我们将从形式、内容、人物、字句锤炼等各个层面分别讨论,帮助你了解传统并超越传统,以便早日创作出最好的剧本。正如在马克斯·弗赖伊(Max Frye)的《散弹露露》(Something Wild,1987)里,露露(梅兰妮·格里菲斯[Melanie Griffith]饰)曾向保守拘谨的查尔斯·迪格斯(杰夫·丹尼尔斯[Jeff Daniels]饰)说:“我了解你,你的叛逆藏在骨子里。”所谓人不可貌相,她了解的是他外表底下的内涵。我们也期望你去探究编剧“外表底下的内涵”并大胆超越其套路。希望你获益匪浅。
评分第二,剧本不能只是结构精良而已。编剧经常被当作某种技术人员,相当于建筑业的制图师。虽然有些编剧会满足于做个技术人员,但是很多编剧并不这样。而我们也并不认为你应该只当个技术人员。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你的写作超越结构的套路。
评分还可以,没什么问题。
评分出版后记
评分有的人的确是赚到钱了,就像《妾的儿女》中的女主人翁梅英在加拿大华人街做女招待赚到的钱不但养活了一家数口人,还在国内盖起来小洋房。
评分后浪电影学院,我喜欢
评分译者序
评分陈慧玲,台湾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任电影公司策划。
评分第80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2007)。在美国西部巴尔的摩的荒野上,冷血杀手奇戈在追杀协赃款潜逃的牛仔莫斯,而当地治安官贝尔则在尽力追捕奇戈并试图拯救莫斯。在追捕的过程中,贝尔总是还差一步就能赶上奇戈的脚步,但是这延迟的一步却永远存在。也就是说,在这部西部片里,传统的正面角色和传统的反面角色始终没有迎头相遇,从而创造了一种深刻的反传统。冷血杀手奇戈的作案动机不似传统的西部片反派一样全然是为了收敛钱财,他木然的表情和极端的行事方式使自己看起来象征了一种纯粹的恶。而老治安官贝尔那无端的拖延使他只能感怀老一辈西部英雄的凛然风采,并对自己的无能深感沮丧。银幕上的世界没有被“复原”,它像现实世界一样,在观众心里留下一道巨大的虚空(见本书第六章:反类型而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