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基本乐理:综合练习与模拟试题(第6版)》依照基本乐理教学大纲,围绕基本乐理的内容与范围,设计了非常丰富的题型,以便对各知识点进行系统训练。内容由浅入深,使其更符合基本理论循序渐进的科学性。考虑到某些原因,暂未涉及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和近现代乐理两方面的内容。
内页插图
目录
综合练习
综合练习一:音律、音高与音值
综合练习二:节奏与节拍(1)
综合练习三:节奏与节拍(2)
综合练习四:音程基础知识
综合练习五:和弦基础知识
综合练习六:调式音阶、调式音级、调名与调号(1)
综合练习七:调式音阶、调式音级、调名与调号(2)
综合练习八:大小调旋律的调性分析
综合练习九:五声性旋律的调性分析
综合练习十:调的关系
综合练习十一:转调分析(1)
综合练习十二:转调分析(2)
综合练习十三:调式中的音程
综合练习十四:调式中的和弦
综合练习十五:调式音级、音组、调式音阶的调性分析
综合练习十六:译谱与移调
综合练习十七:装饰音、演奏法记号、省略记号与常用音乐术语
模拟试题
模拟试题一(A卷)
模拟试题一(B卷)
模拟试题二(A卷)
模拟试题二(B卷)
模拟试题三(A卷)
模拟试题三(B卷)
模拟试题四(A卷)
模拟试题四(B卷)
模拟试题五(A卷)
模拟试题五(B卷)
模拟试题六(A卷)
模拟试题六(B卷)
模拟试题七(A卷)
模拟试题七(B卷)
模拟试题八(A卷)
模拟试题八(B卷)
附录:湖南省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招生考试乐理试题
湖南省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音乐专业考试音乐基础理论试卷(A卷)
湖南省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音乐专业考试音乐基础理论试卷(B卷)
湖南省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音乐专业考试音乐基础理论试卷(A卷)
湖南省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音乐专业考试音乐基础理论试卷(B卷)
湖南省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音乐专业考试音乐基础理论试卷(A卷)
湖南省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音乐专业考试音乐基础理论试卷(B卷)
湖南省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音乐专业考试音乐基础理论试卷(A卷)
湖南省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音乐专业考试音乐基础理论试卷(B卷)
湖南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音乐专业考试音乐基础理论试卷(A卷)
湖南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音乐专业考试音乐基础理论试卷(B卷)
湖南省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音乐专业考试音乐基础理论试卷(A卷)
湖南省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音乐专业考试音乐基础理论试卷(B卷)
湖南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音乐专业考试音乐基础理论试卷(A卷)
湖南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音乐专业考试音乐基础理论试卷(B卷)
湖南省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音乐专业考试音乐基础理论试卷(A卷)
湖南省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音乐专业考试音乐基础理论试卷(B卷)
湖南省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音乐专业考试音乐基础理论试卷(A卷)
湖南省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音乐专业考试音乐基础理论试卷(B卷)
湖南省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音乐专业考试音乐基础理论试卷(A卷)
湖南省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音乐专业考试音乐基础理论试卷(B卷)
参考答案
前言/序言
1.基本乐理是音乐基本理论的简称,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理论课程的基础,也是音乐高考不同专业考生必考的科目之一。如何才能学好乐理呢?笔者认为,一,对教材中所讲的“名词”、“术语”等概念性知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二,对“音程”、“和弦”、“调性分析”等比较灵活或综合性比较强的知识,要多做练习,反复练习。为了帮助各级各类音乐(艺术)院校、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科)的学生及业余音乐爱好者更好的学习乐理,为了帮助广大的音乐考生用最短的时间、高的效率准备好该科目的考试,也为了给各级各类学校乐理教师的教学提供较为详尽的教学辅助材料,作为基本乐理课程的必要的补充,特编著了该书。
2.本书的编写尽量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本书依照基本乐理教学大纲,围绕基本乐理的内容与范围,设计了非常丰富的题型,以便对各知识点进行系统训练。内容由浅入深,使其更符合基本理论循序渐进的科学性。考虑到某些原因,暂未涉及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和近现代乐理两方面的内容。(2)综合性。乐理的学习,要求学生既要透彻理解和掌握教材中所阐述的原理,还要具备快速、准确的解题能力,更要融会贯通地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多向性思维的能力。为此,本书设计了许多具有较大的难度,且灵活性和综合性较强的练习,大量采用了“多项选择题”的题型,要求选出所有正确答案。每一道小小的题目涉及了多个知识点。
乐理自学与应试备考的终极指南:深耕基础,直击考点 《音乐理论精要:从入门到精通的系统化学习路径》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基础乐理的习题集或模拟试卷汇编,而是一部深度聚焦于音乐理论知识体系构建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综合性教材。我们摒弃了单纯的题海战术,转而致力于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内容详实的理论学习框架,帮助读者真正理解乐理的底层逻辑,而非仅仅记住规则。 核心理念:理解、应用与分析 本书的核心指导思想在于,乐理的学习不应止步于对音高、节奏和和声概念的机械记忆,而应深入到对音乐结构、风格特征以及作曲家创作意图的理解层面。我们坚信,只有深刻理解了乐理的“为什么”,才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如何做”。 第一部分:奠基——音乐语言的基石 本部分旨在为零基础或基础薄弱的学习者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基。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确保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伴随着清晰的定义、详尽的解释和丰富的实例。 音高与记谱法精讲: 不仅涵盖五线谱、简谱的识读,更深入探讨了不同记谱系统(如中西合用记谱、特定记谱法)的历史渊源与适用场景。我们详细剖析了十二平均律与其他调律体系的数学基础,为理解音准的微妙差异提供理论支撑。 节奏与节拍的深度解析: 除了常见的拍号、附点、休止符,我们着重讲解了复杂复合节拍、自由节奏(如自由速度、自由节拍)的特征及其在特定音乐流派(如二十世纪音乐、爵士乐)中的应用。这里会包含大量关于节奏型态学(Rhythmology)的初步探讨。 调式与调性的构建: 从最基础的大、小调开始,系统性地梳理了中国传统五声调式、西方教会调式(教会调式)的结构、听觉感受及其在巴赫复调音乐、浪漫主义音乐中的具体体现。我们探讨了调性中心的确立与转移机制,而非仅仅列举调式音阶。 第二部分:进阶——和声学的结构艺术 和声学是本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采用了“分析导向型”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听觉体验紧密结合。 三和弦与七和弦的“生命周期”: 详细阐述了各种三和弦(如增、减、挂留和弦)的构成原理、功能性(主、属、下属)的演变,以及它们在功能和声体系中的作用。我们对七和弦的结构进行了分类(如属七、减七、增三和弦),并重点分析了它们的解决倾向。 和声连接的逻辑与美学: 深入探讨了声部的进行规律,包括导向音的处理、平行五八度的规避原则及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例外应用。本章节会引入“和声导向图谱”,帮助学习者可视化和弦进行的方向性。 非功能性和声的引入: 鉴于现代音乐的发展,本书并未止步于传统功能和声。我们开始介绍一些早期对位和声的元素,以及如何分析和声在特定音乐语境下的色彩性作用,例如德彪西的平行和声、瓦格纳的“特里斯坦和弦”等具有突破性的和声实例的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拓展——复调、曲式与管弦乐配器基础 理论的学习必须延伸到音乐的宏观结构和具体实践层面。 对位法的入门视角: 我们以巴赫的对位法思想为基础,介绍两种或三种声部如何独立发展同时保持和谐的原则。重点讲解对位法的基本要素——模仿(Imitation)、对答(Answer)以及固定低音(Basso Continuo)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赋格曲打下基础。 曲式结构分析的工具箱: 本部分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曲式分析框架,涵盖了从最简单的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到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和组曲结构。分析的重点在于识别主题的呈示、对比、发展与再现是如何通过和声语言和节奏变化来实现的。 配器与音色感知: 这是一个偏向实践的理论章节。我们不提供详细的配器法,而是着重于不同乐器组(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在音域、音色、力度变化上的“理论边界”。目的是让理论学习者在阅读总谱时,能对作曲家所选用的音色组合产生准确的听觉预期。 学习支持与方法论 本书强调主动学习。我们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分析路径”和“自查清单”。每个章节末尾,我们设计了“理论概念应用挑战”,要求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一段给定的、非教材中的小品或乐段,从而检验其知识的内化程度。 本书的适用对象: 音乐学院的非音乐学、作曲或指挥专业的学生,需要系统性补充乐理知识者。 严肃的业余音乐爱好者,希望将听觉感受与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者。 准备参加高级音乐理论等级考试(非纯粹应试型),需要深入理解原理的学习者。 尝试进行音乐创作或编曲,需要一套可靠理论框架指导实践的创作者。 总结: 《音乐理论精要》是一本旨在培养理论家思维的教材,它关注的是音乐的内在法则与历史演变,而非短期内通过模拟题的训练技巧。它是一次对音乐知识体系的全面、深入、且富有逻辑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