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创造力的心灵

富有创造力的心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印] 克里希那穆提 著,桑靖宇,程悦 译
图书标签:
  • 创造力
  • 思维模式
  • 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灵感
  • 创新
  • 艺术
  • 个人成长
  • 积极思考
  • 潜力挖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383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5673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6
字数:4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克里希那穆提具代表性的系列著作
  中文世界首次亮相
  大师教诲深度品读
  我只教一件事,那就是观察你自己,然后加以超脱。
  你不是去了解我的教诲,你只是在了解自己罢了。
  ——克里希那穆提

内容简介

  《富有创造力的心灵》是《克里希那穆提集》的第七本,收录了克里希那穆提1952—1953年在世界各地所做的演讲和讨论。
  世界上有如此多的痛苦和混乱,我们觉察到必须要有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不能仅发生在外部世界,还必须发生在每个人的内心。信仰、经验、知识等等,到底会带我们达至真理,还是局限了我们的心灵,限制了我们认识真理的可能?克里希那穆提以其素有的平和亲切、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引导听众探问自己的内心,揭开使心智钝化、衰退的根源,让心灵获得彻底的自由,保持源源不绝的创造力。

目录

出版前言
英文版序言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如何带来根本性转变? / 2
理想可以让我们改变吗? / 12
不做谴责地觉察心智的过程 / 22
寻求技巧会让心灵钝化 / 30
心智的活动妨碍了根本性转变 / 39
努力想要解决问题,不能让我们获得自由 / 49
自我即欲望 / 59
探明欲望就能迎来转变 / 68
当思想者即思想,才有创造力的释放 / 79
权威妨碍了根本性的变革 / 89
印度巴拉纳斯
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智慧 / 102
挣脱恐惧之网 / 106
权威是如何产生的? / 112
训戒和自由是相互对立的 / 119
受限的心灵无法自由 / 127
没有任何安全存在 / 133
野心的背后是恐惧 / 143
“爱”是什么? / 152
有比较就不会有爱 / 161
心中有爱,便能实现内在与外在的雅致 / 170
恐惧让我们去累积知识 / 178
年轻时当领悟真爱的可贵 / 181
重要的是理解而非记忆 / 189
嫉妒带来了衰退 / 196
知识和经验会毁灭创造力 / 204
不要为语词所困 / 212
宁静无法通过努力获得 / 219
信仰是一种腐蚀 / 226
什么是智慧? / 231
印度浦那
在你的心中找到真理 / 242
受限的心灵是痛苦的来源 / 257
教育能塑造完整的人吗? / 271
真理不会通过选择而得来 / 284
印度孟买
聆听才能带来真正的变革 / 298
有意识的努力会带来改变吗? / 311
睿智的人必定是严肃认真的 / 323
重要的是探明如何思考而非该做什么 / 338
依赖滋生出恐惧 / 350
要发现真理就必须保持不满 / 361
创造力是一种独在的状态 / 375
知识或经验能终结痛苦吗? / 388
渴望有所实现就必然会生出痛苦 / 401
选择导致了心灵的衰退 / 414
英国伦敦
培养美德,不会带来真理 / 430
让心灵摆脱限定 / 440
我们在寻求什么? / 449
抛掉心灵的幻觉 / 461
思想能否让自身发生彻底的改变? / 471
意识的彻底革新 / 481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彻底摆脱恐惧 / 494
中心层面的变革才是真正的变革 / 502
恐惧滋生出了权威 / 511
自我是一切不幸的根源 / 519
知识能否解决人类的问题? / 528
要想体验未知,心灵必须摆脱已知 / 539
过一种简单的生活 / 550
渴望永恒的欲望导致了恐惧 / 559






精彩书摘

  《富有创造力的心灵》:
  寻求技巧会让心灵钝化
  在谈到根本性的转变是何等必要的时候,我们难道不应当去思考一下方法、“怎样”的问题吗?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方法、方式、体系,变得格外的重要。我们认识到转变是不可或缺的,于是我们的心智立即转向了如下问题:即怎样才能有所改变,怎样才能带来那显然是如此必需的根本性的转变。让我们思考一下“怎样”、方法是否是重要的。当我们关注于方法、“怎样”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带着成功的意图去培养“怎样”,去实践某个方法,这么做难道不会导致惰性吗,这难道不是我们身上的惰性的主要原因吗?在我找到了“怎样”、体系、方法的那一刻,我便开始去实践它,这意味着一种因为想要获得成功、想要取得某个结果而导致的遵从。所以,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怎样”变得十分重要——我怎样才能有所改变,我该遵循哪种方法,我如何才能展开冥想,我应当实践哪种训戒?我们难道不是始终都在询问这一问题吗,我们难道不是不停地在寻求着“怎样”吗?
  那么,“怎样”、方法究竟是否重要呢?觉察到心智在寻求“怎样”以及洞悉它为何会去寻求方法,难道不比方法本身重要得多吗?假如你渴望某种方法、技巧,你将会找到它,因为,每一个宗教导师都会提供某种训练,控制抑或一套冥想的方法。在这种自我控制的过程里,在这种努力去遵循某种训戒的过程里,会发生什么呢?我不知道你是否曾经实践过某些训练?假如你有过,那么你难道没有意识到心灵在遵从某种思想的模式吗?这么做,心灵难道不会制造出自身的局限吗?很明显,尽管它能够在思想和行动的领域内存在和运作,但这样的心灵受着遵从的束缚,在这里面,它将无法自由地以新的方式去体验任何事物。因此,当心灵带着预见中的目的去实践某种训戒,当它怀着对成功的憧憬慢慢地去遵从,它便会制造出惰性,不是吗?这显然就是我们最大的问题之一——懒散、心灵巨大的惰性,我们越是想要冲破这种惰性,心灵就越是会去探寻“怎样”。这便是为什么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怎样”变得如此重要的缘故。
  如果我们不去寻求“怎样”、方法、技巧,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假设我认识到追逐“怎样”是荒谬的,认识到寻找和实践某个方法不过是一种重复,势必会让心灵走向愚钝和麻木,假如我懂得这个,懂得了其中的荒谬性,那么会发生什么呢?尔后,心灵便会真正处于警觉的状态,对吗?明白实践任何方法的涵义,觉察到它的意义,不仅是在浅层,而且还有更加深刻、更加根本的层面——这难道不会让心灵变得迅捷、更加机敏吗?当我们思考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问题时,这难道不就是我们的问题之一吗?原因是,在我看来,渴望得到某种方法,寻求某种能够让自身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技巧,将会让心灵走向钝化、死寂。方法、技巧可能会带来某些经验,但这些经验不过是来自于非常缜密的训练,是由一个始终在遵循某种思想和行为模式的心灵制造出来的,难道不是吗?通过模式,能够体验到真理、神,诸如此类吗?很明显,只有当心灵挣脱了欲望的羁绊,不去邀来更多的经验,你才会体验到真理、神。
  ……

前言/序言

  克里希那穆提1895年出生于印度南部的一个婆罗门家庭。十四岁时,他被时为“通神学会”主席的安妮·贝赞特宣称为即将到来的“世界导师”。通神学会是强调全世界宗教统一的一个国际组织。贝赞特夫人收养了这个男孩,并把他带到英国,他在那里接受教育,并为他即将承担的角色做准备。1911年,一个新的世界性组织成立了,克里希那穆提成为其首脑,这个组织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让其会员做好准备,以迎接世界导师的到来。在对他自己以及加诸其身的使命质疑了多年之后,1929年,克里希那穆提解散了这个组织,并且说:
  真理是无路之国,无论通过任何道路,借助任何宗教、任何派别,你都不可能接近真理。真理是无限的、无条件的,通过任何一条道路都无法趋近,它不能被组织;我们也不应该建立任何组织,来带领或强迫人们走哪一条特定的道路。我只关心使人类绝对地、无条件地自由。
  克里希那穆提走遍世界,以私人身份进行演讲,一直持续到他九十岁高龄,走到生命的尽头为止。他摒弃所有的精神和心理权威,包括他自己,这是他演讲的基调。他主要关注的内容之一,是社会结构及其对个体的制约作用。他的讲话和著作,重点关注阻挡清晰洞察的心理障碍。在关系的镜子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了解自身意识的内容,这个意识为全人类所共有。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不是通过分析,而是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在这一点上克里希那穆提有详尽的阐述。在观察这个内容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自己内心存在着观察者和被观察之物的划分。他指出,这种划分阻碍了直接的洞察,而这正是人类冲突的根源所在。
  克里希那穆提的核心观点,自1929年之后从未动摇,但是他毕生都在努力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简洁和清晰。他的阐述中有一种变化。每年他都会为他的主题使用新的词语和新的方法,并引入有着细微变化的不同含义。
  由于他讲话的主题无所不包,这套《克里希那穆提集》具有引人入胜的吸引力。任何一年的讲话,都无法涵盖他视野的整个范围,但是从这些文集中,你可以发现若干特定主题都有相当详尽的阐述。他在这些讲话中,为日后若干年内使用的许多概念打下了基础。
  《克里希那穆提集》收录了克里希那穆提中年及以后出版的讲话、讨论、对某些问题的回答和著作,涵盖的时间范围从1933年直到1967年。这套文集是他教诲的真实记录,取自逐字逐句的速记报告和录音资料。
  美国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作为加利福尼亚的一个慈善基金会,其使命包括出版和发布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影片、录像带和录音资料。《克里希那穆提集》的出版即是其中的活动之一。

《富有创造力的心灵》 内容梗概: 《富有创造力的心灵》并非一本关于如何“创造”的实用指南,它深入探讨的是“创造力”这一概念的本质、起源及其在人类经验中的多重体现。本书并非教授具体的创作技巧,而是致力于引领读者理解,创造力并非少数天才的专属,而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在潜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丰富生命的核心驱动力。 全书围绕着“心”这个核心载体展开,探讨“富有创造力的心灵”究竟是什么样的。作者认为,这样的心灵并非天生就与众不同,而是在后天的观察、思考、感知、联想以及不断突破自我局限中逐渐孕育而成。它是一种开放的态度,一种好奇的目光,一种不惧失败的勇气,以及一种将看似无关之物联系起来的敏锐洞察力。 第一部分:创造力的源泉——感知与联想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剖析了创造力的最基本组成要素:感知和联想。作者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感知。富有创造力的心灵,往往拥有一种超越表象的洞察力,能够捕捉到事物细微之处的精妙,发现常人忽略的模式和联系。 感知的深度与广度: 这里的“感知”并非简单的视觉或听觉输入,而是包含了一种更加主动、更加深入的认知过程。它要求我们以一种“慢下来”的心态去观察,去体会,去感受。比如,当你面对一棵树时,富有创造力的心灵不会止步于“这是一棵树”的认知,而是会去留意它的纹理,感受它的年轮,倾听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甚至去想象它经历过的风雨和阳光。这种对细节的敏感,是发现新意的起点。作者引用了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和哲学家对待日常事物的独特视角,展现了他们如何从平凡中发掘不凡。 联想的飞跃与连接: 如果说感知是原材料的收集,那么联想就是将这些原材料进行重组和创新的魔法。本书强调,创造性的联想并非随意的胡思乱想,而是在深刻感知基础上的有机连接。它是一种“触类旁通”的能力,能够将不同领域、不同概念、不同经验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产生全新的想法。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说明,伟大的发明、突破性的理论,往往都源于一次非同寻常的联想。例如,爱因斯坦从钟摆的摆动中获得相对论的灵感,达芬奇将解剖学知识运用到绘画中,这些都是联想力量的绝佳体现。本书将探讨不同类型的联想,如类比联想、对比联想、象征联想等,并分析它们在思维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孕育的土壤——好奇与勇气 拥有了感知和联想的能力,还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来孕育创造力。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孕育富有创造力心灵的两大关键品质:好奇心和勇气。 好奇心的驱动: 好奇心是探索未知、挑战现状的原始动力。它驱使着我们去提问“为什么”,去探究“怎么样”,去思考“如果……会怎样”。富有创造力的心灵,永远不会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答案,他们对世界充满疑问,对可能性充满期待。作者认为,童年时期孩子们天然的好奇心是宝贵的财富,而成年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常常会因为习惯、惰性或恐惧而压抑这种好奇。本书将探讨如何重新唤醒和培养成人强烈的好奇心,让它成为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引擎。 勇气的支撑: 创造力的诞生往往伴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新的想法可能不被理解,新的尝试可能遭遇失败。这时候,勇气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意味着敢于跳出舒适区,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承担失败的后果。本书强调,富有创造力的心灵并非不怕失败,而是能够从失败中学习,并将其视为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作者分析了许多在逆境中坚持创新的人物故事,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如何通过不断的尝试和调整,最终实现突破。它鼓励读者拥抱未知,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些想法看起来多么“不寻常”。 第三部分:创造力的实践——质疑与融合 当感知、联想、好奇心和勇气汇聚在一起,便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实践力量。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深入探讨创造力的实践层面,即如何通过质疑和融合来不断深化和拓展我们的创造力。 质疑的精神: 创造力始于质疑。对既有的观念、传统的做法、固有的模式提出质疑,是发现问题、寻找突破的关键。富有创造力的心灵,不会盲目接受一切,而是会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去反思。本书将探讨质疑的艺术,如何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如何通过质疑来挑战陈规,从而打开新的思路。这并非意味着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基于理解和深入分析的审视。 融合的力量: 许多伟大的创造,并非凭空而生,而是将已有的知识、技术、思想进行巧妙的融合。冰箱的诞生融合了制冷技术和储物功能;电影艺术融合了摄影、戏剧、音乐等多种元素。本书将分析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如何激发新的火花,如何通过跨界思维来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成果。它鼓励读者跳出学科的界限,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汲取养分,并将它们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见解。 第四部分:富有创造力的心灵的特质与生活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拉回个体,描绘富有创造力的心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和生活方式。 特质的展现: 富有创造力的心灵,往往表现出一些独特的品质,例如: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人云亦云;灵活性,能够适应变化,快速调整;韧性,面对挑战不轻言放弃;开放性,愿意接受新事物和不同观点;以及幽默感,能够在轻松的状态下捕捉灵感。本书将通过生动的例子,展现这些特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并如何与周围世界互动。 生活方式的引导: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生活规则,而是通过对富有创造力心灵的描绘,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创造力融入自己的生活。这可能意味着:培养观察的习惯,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坚持学习的动力,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勇于尝试的决心,不害怕迈出第一步;拥抱不确定性,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以及懂得休息与放松,让大脑有空间进行无意识的思考和联想。本书鼓励读者在自己的节奏和方式下,去发掘和滋养自己内在的创造力,让生活充满更多惊喜和可能性。 《富有创造力的心灵》并非一本“秘籍”,它是一次深刻的探索,一次关于人类潜能的解读。它邀请每一位读者,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发掘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巨大能量,让自己的心灵,如同一个永远在探索、在成长、在创造的无垠宇宙。这本书期望能够点燃你内心的火花,让你在理解创造力的同时,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起这本厚厚的书时,我的期望其实是有点功利的,希望能找到一些立竿见影的技巧,比如如何高效地进行头脑风暴,或者如何快速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火花。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颠覆性的——它完全没有提供那种肤浅的“秘籍”。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对“心智结构”的重塑。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我们大脑中那些根深蒂固的“默认设置”,比如对熟悉的偏爱、对失败的恐惧,以及我们如何被社会化的叙事所限制。书中关于“批判性想象力”的论述令人拍案叫绝,它不是简单地让你质疑已知,而是教你如何有建设性地构建“未知的可能性”。例如,书中分析了几个历史上的重大科学范式转变,并非仅仅记录了结果,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局外人”是如何在主流声音中坚持看到不同视角的。这种对思维深层机制的洞察,远比任何快速技巧都来得持久和有力。读罢,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工作中的瓶颈时,不再急于寻找外部工具,而是先退后一步,审视自己的提问方式是否受到了预设框架的捆绑。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高级的心灵哲学指南,它让你懂得“如何思考”比“思考什么”重要得多。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标题的书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市场上充斥着太多空泛的、自我感觉良好的鸡汤文学。但是,《富有创造力的心灵》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严谨性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它的论述并非凭空臆想,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心理学研究和大量的跨学科案例之上。特别是关于“跨领域迁移”的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鼓吹“多读书”这种老生常谈上,而是细致地拆解了不同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同构性”——比如音乐的韵律结构如何可以映射到编程的逻辑流程中。这种深入的、结构性的联结,让我茅塞顿开。它教会我如何系统性地从一个领域的成功模式中提取可复用的逻辑骨架,并将其移植到我完全陌生的领域。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内敛,不使用夸张的辞藻来煽动情绪,而是用清晰、精准的语言一步步引导你进入复杂的思想迷宫,然后为你指出最便捷的出口。它不是一本快速消费品,而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并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印证的工具书,每一次重读都能挖掘出新的层次和应用角度。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是一次既烧脑又极度满足的旅程。它不回避复杂性,而是坦然地将那些晦涩的概念摆在你面前,然后用清晰的比喻和精选的故事将它们一一解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限制性思维”与“自由发挥”之间辩证关系的阐述。很多时候我们歌颂自由发散,却忽视了适度的限制和明确的边界往往才是激发深层创造力的催化剂。书中通过多个设计案例,论证了“在约束中寻找突破口”这一核心理念的强大力量。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不满足于描述现象,而是追溯到人类认知历史的源头,探讨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形成我们今天看待世界的方式的。这使得它超越了一般的自助类书籍,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心智演化的精彩小品。它没有许诺任何虚无缥缈的成功,而是给出了一套严谨的、可操作的自我校准系统。读完后,我最大的收获是,我不再将“灵光一闪”视为创造的起点,而是将其视为长期、系统性心智训练的必然结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其高明,它并非线性推进,而是在不同的主题间进行精妙的往复穿梭,这种结构本身就在模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跳跃、联结、再聚焦。我特别喜欢它对“创造性焦虑”的处理。很多同类书籍会轻描淡写地说“别怕失败”,但这本却深入剖析了这种焦虑的生理和文化根源,提供了一种更为务实、更为人性化的应对策略,那就是将“不完美”本身视为创造过程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必要的张力。它强调,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那些“看似错误”的交叉点上。书中关于“环境设计对潜意识的影响”的章节,让我对自己的工作空间进行了彻底的反思和重构,不再仅仅关注美观,而是关注它如何能最有效地触发我的“探索模式”。这本书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写出畅销小说或赚取巨额财富,但它提供了一种稳定而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让你即使面对漫长的低谷期,也能保持对事物本质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它让我意识到,创造力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套可以被精心培养和维护的认知习惯。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它巧妙地将看似孤立的知识点编织成一张巨大的、充满启发性的网络。我原以为它会聚焦于某种固定的“创造力公式”,结果却发现作者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探索心智潜能的广阔疆域。其中关于“认知灵活性”的探讨尤为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日常决策中打破思维定势,拥抱不确定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刻意练习”与“心流体验”之间微妙关系的剖析,那种描述如何在高度投入中实现效率与乐趣的平衡,让我立刻想要在自己的写作项目中实践。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变有钱”或者“设计出爆款产品”,但它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底层逻辑框架,让我在审视自己的目标时,不再只关注表面的成功指标,而是转向了更深层次的、可持续的创新动力来源。读完后,感觉头脑中那些原本模糊的概念突然清晰起来,就像是为一架老旧的引擎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深度保养,不仅提升了性能,更发现了以往被忽略的潜力部件。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引导,而非说教,让读者自己去“发明”属于自己的创造路径。

评分

正版图书

评分

不错,印刷装帧都很精美,内容似懂非懂

评分

还没看,但是应该很不错!

评分

挺好的了,不错,读起来还可以。

评分

商品是否给力?快分享你的购买心得吧~

评分

第一次买克里希那穆提的书,好书啊

评分

不错,印刷装帧都很精美,内容似懂非懂

评分

慢慢的读,凑字数..........

评分

书籍内容不错,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