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碑帖名品·张即之书法名品

中国碑帖名品·张即之书法名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碑帖
  • 张即之
  • 中国书法
  • 名家名帖
  • 艺术
  • 文化
  • 字帖
  • 临摹
  • 传统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5479099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491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碑帖名品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张即之(1186—1263),宋代书家。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官至直秘阁。以能书闻名天下。书学米元章,而变以奇劲,有春花秋水之势。张即之大字小字皆佳,楷行兼工。一生书写佛经尤多,工稳沉静。其正书棱角分明,而行草清劲圆和,风韵独具。本册所选其《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一)、《汪氏报本庵记》、《手札三种》、《杜甫戏韦偃为双松图歌》皆其代表作,诚为鉴赏与学习之上乘之作。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宋代书法艺术的辉煌篇章:宋四家书学研究及作品鉴赏 本书聚焦于宋代文人书法的鼎盛时期,以“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核心,深入剖析他们在书法艺术史上的地位、革新精神及其作品的审美价值。全书旨在提供一部系统、精深且富有洞察力的宋代书法研究专著。 ---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书风演变 第一章 宋代士大夫精神与书法艺术的内在关联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人阶层地位空前提高的时代。重文抑武的国策使得士大夫不仅是政治的参与者,更是文化和艺术的引领者。本章首先梳理了宋代理学、禅宗思想对文人精神气质的影响,探讨了这种内在的精神追求如何外化为独特的书法风貌——从追求法度森严转向追求性情流露与个人意趣。 1.1 宋代政治格局与文人角色的转变: 分析宋初对唐代楷书规范的继承与反思,以及“尚意”书风产生的社会土壤。 1.2 “以诗为书”的审美倾向: 阐释诗歌、文章与书法在宋代文人创作中的高度融合,书法不再是纯粹的技艺展示,而是人格和学养的载体。 第二章 宋代书风的“尚意”革新 “尚意”是理解宋代书法的关键。本章详细论述了宋人如何突破唐代楷书的藩篱,以意趣、气韵为上,开创了追求自然、洒脱的行草书新风。 2.1 突破与继承: 对比唐代欧、颜、柳、赵的风格特点,指出宋人“不求工而求妙”的核心理念。 2.2 书写工具的变革与影响: 探讨毛笔材质、竹纸特性对行笔速度和笔触变化的影响,这是形成宋人洒脱笔法的物质基础。 --- 第二部分:宋四家个案精研 第三章 苏轼:平淡天真,至拙成妙 苏轼(苏东坡)是宋代书法的开创者。本章侧重于分析其“我行我素”的书写哲学,以及如何将丰腴雄健的笔法融入潇洒灵动的行书中。 3.1 “石压蛤蟆”的丰腴体量: 深入解析苏轼楷书的结构特点,如横向取势、笔画的圆润与饱满感。 3.2 行草的“意态”: 分析其行书如《寒食帖》中,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和结体的欹侧来表现情绪的跌宕起伏。 3.3 师承与超越: 探讨苏轼早年对颜真卿、杨凝式的学习,及其最终如何熔铸成独树一帜的“东坡体”。 第四章 黄庭坚:内擫生姿,以韵取胜 黄庭坚(黄鲁直)的书法以奇险著称,其独特的“长枪大戟”之姿,是宋代尚意书风中最为结构化、最具技术挑战的一脉。 4.1 结体的纵向拉长与“牵丝”: 剖析黄庭坚如何刻意将字形拉长,形成强烈的垂直动势,以及笔画间牵丝连带的独特技法。 4.2 笔法中的“金刚怒目”: 研究其笔法中方圆并用、提按顿挫的内敛与外放,尤其关注其草书的古朴气息。 4.3 诗文精神在书法的体现: 探讨黄庭坚的儒释思想如何塑造其书法中那种坚韧不拔、不随波逐流的文人气质。 第五章 米芾:天真烂漫,风樯阵马 米芾(米襄阳)是四家中最为活跃、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书痴”。本章聚焦于其对晋唐笔法(尤其是王羲之、怀素)的继承与“反叛”。 5.1 “刷字”的节奏与速度: 深入分析米芾行草中高速运动所产生的飞白、断笔和墨点的效果,以及其对行笔过程中“笔不周而意周”的追求。 5.2 独特的“侧锋”运用: 研究米芾如何大量使用侧锋制造笔触的扁方和变化,形成其作品中独特的“惊蛇入草”之态。 5.3 鉴藏家视野下的自我表达: 探讨米芾作为著名鉴藏家,其对前人经典的熟稔如何反哺于自身的创作,使其作品既有深厚的法度又充满天然的趣味。 第六章 蔡襄:法度森严中的温润过渡 蔡襄作为宋代早期书法家,承上启下,其作品展现了从规矩向洒脱过渡的严谨性与温和性,为“尚意”书风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6.1 楷书的典雅与笔力的内含: 侧重分析蔡襄楷书的平稳端庄,其在笔画处理上的细腻和对“晋韵”的保留。 6.2 行书的“中和”之美: 考察其行书如何避免苏轼的肥厚和黄庭坚的险怪,展现出一种儒雅平和的士人风范。 6.3 与宋初其他书家的比较研究: 将蔡襄置于苏轼、沈括等同时代文人书家群像中,明确其风格的独立性与历史作用。 --- 第三部分:作品的鉴赏与流传 第七章 宋四家代表作的深度解析 本章精选四家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其艺术高峰期的作品进行单件精细剖析,涵盖楷、行、草诸体。 7.1 苏轼《寒食帖》: 从结构平衡、墨色层次、情感叙事三个维度解读其“天下第三行书”的地位。 7.2 黄庭坚《松风阁诗》: 重点分析其草书线条的弹性、节奏的跳跃性以及“意连”的技巧。 7.3 米芾《研山铭》: 细致考察其行书的用笔速度与笔锋的转换,以及如何通过章法布局实现气韵的贯通。 7.4 蔡襄《荔枝谱》: 鉴赏其小楷和行书的精妙之处,揭示其在小尺幅作品中对法度的坚守。 第八章 宋代书风对后世的影响 宋四家的创作不仅是时代的回响,更开辟了后世书法的诸多路径。 8.1 对元代“尚态”的影响: 分析赵孟頫对晋唐的回归,以及其对宋人笔法的扬弃与继承。 8.2 明清书派的分流: 考察明代吴门书派如何吸收黄庭坚的线条张力和苏轼的丰腴,以及清代碑学兴起前,帖学依然可见宋人意趣的残留。 8.3 现代书法观念的形成: 总结宋代文人精神对现代人理解书法“个性化表达”的深远意义。 --- 结语:千年回响 本书通过对“宋四家”作品的细致考察,旨在证明宋代书法艺术并非仅仅是唐代规范的简单延续,而是一场深刻的、以文人主体精神驱动的艺术革命。他们对笔墨的自由驾驭,对个人性情的坦诚书写,为后世树立了艺术创作的永恒范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对魏晋时期的书法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那个时代士大夫们那种超脱尘世、洒脱不羁的性情在笔墨中流露出来的独特韵味非常着迷。这本书里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详细梳理了当时几位重要书法家的风格演变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这一点我特别赞赏。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独到,不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的比较,更深入地探讨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文人精神如何塑造了他们的艺术风格。比如,书中对王羲之晚年行书的论述,提到他如何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天真烂漫”的境界,这种深入骨髓的解读,真是让我茅塞顿开。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揣摩那些临摹的字帖,试图去捕捉那种一气呵成的神韵,感觉自己仿佛也参与到那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之中,收获颇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厚重的封面配上那种沉稳的墨色,初见便觉非同凡响。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能展现出笔墨的层次感,又不失阅读的舒适度。尤其是那些精选的古代书画作品的复制,那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我记得我最欣赏的是其中对于宋代山水画大家李唐的几幅作品的收录,那些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意境,即便是通过印刷品来欣赏,那种气势磅礴的感觉依然扑面而来。书中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文字与图像的穿插安排得错落有致,让人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一个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深厚兴趣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架子上不可或缺的一件珍品,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非常典雅、又不失现代锐气的完美结合。叙述起来娓娓道来,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长者在向你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具体作品时所使用的比喻,精准而富有画面感。比如,形容某一幅作品的线条“如春蚕吐丝,绵密而富有韧性”,这种描述一下子就能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形象。它避免了那种过于学术化的晦涩术语堆砌,让即便是初涉中国艺术领域的新手也能轻松进入,同时,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足以让资深爱好者感到满足。每次读完,总有一种心神被涤净的宁静感,仿佛一同经历了一场关于美的洗礼。这本书,真的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资料的翔实程度,绝对值得称道。我作为一个业余的文物研究者,深知资料收集的难度,而这本书似乎将许多分散在不同古籍和博物馆中的珍贵资料进行了系统性的汇编和梳理。我记得有一次在查阅关于明代中晚期文人画的流派发展时,书中引用了几篇罕见的私人信札中的片段,这些片段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当时画家创作心境的理解。此外,书中对所收录作品的考证也做得非常严谨,每一件作品的作者、年代、流传经过都有详尽的注释和参考来源,这对于严肃的研究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普及读物,而是真正沉下心来做学问的成果,这一点,我深表敬佩。

评分

说实话,我对很多艺术类的书籍都有一个共同的抱怨,那就是往往只注重“高精尖”,对于那些处于历史转折点上、承上启下的过渡性作品关注不够。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惊喜。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介绍了一些“默默无闻”但对艺术史发展至关重要的二三线艺术家。比如,书中对唐代中期一位书法家在楷书向行书过渡阶段所做的探索,给予了非常细致的笔墨分析。作者认为,正是这些奠基性的尝试,才为后来的狂草盛行铺平了道路。这种“补白”式的研究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艺术视野,让我意识到艺术史的发展并非由少数几个巨匠主导,而是无数次微小而关键的创新累积的结果。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

评分

好,听说大于十个字才有可能得豆。

评分

拿到后书本有些破损,可能是双十一东西太多的缘故罢,不过字帖还是可以的,慢慢再看罢

评分

里面只有一件辽博所藏的《华严经》还过得去,就是为了这个写经,才买了此本...

评分

好!

评分

上海这套书非常好,中国碑帖名品是这些年来普及本最好的书法印本

评分

评分

张即之的榜书和写经别有一番韵味,当时只是偶然的一瞥,就感觉似曾相识了。

评分

习惯性好评。还没开始用,待试用一段时间再来追加评论。

评分

真的很好的一套书,618打折很优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