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法國大革命的靈魂
《社會契約論》的基礎和緒論
盧梭政治學說的導言
買中文版送英文版 買一贈一
內容簡介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是法國大革命的靈魂。在本書中,盧梭指齣人類每嚮前發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本書闡發瞭盧梭的政治哲學思想,為《社會契約論》奠定瞭基礎,同時也是他整個政治學說的導言。
這是一本充盈著智慧的書。它的每行,都滲透著作者苦苦的求索。盧梭的思辨如蛟龍,從各個角度邏輯清晰地闡釋為什麼人類的進步史就是人類的墮落史。讀著它,就像走一條蜿蜒的路,即使他不告訴你結果,下一個拐角齣現時,也往往應驗你的想象,於是思路漸漸明晰,海闊天空的世界呈現在眼前,與顧影自憐相異,與日常細碎不同……
作者簡介
讓-雅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國哲學傢、教育學傢、文學傢,為《百科全書》撰稿人之一,啓濛運動最卓越的代錶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社會契約論》《新愛洛伊絲》《愛彌爾》《懺悔錄》等。他思想的影響涉及哲學、政治學、文學等領域。
精彩書評
盧梭是代錶普通人發言的人,他是在為他自己發言,也是在為人民齣聲,他誘導人民大眾起來反抗,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反抗者。
——阿諾德?豪瑟
沒有盧梭,就不會有法國大革命。
——拿破侖
盧梭是十八世紀全世界的良心。
——托爾斯泰
目錄
獻給日內瓦共和國的緻辭
序?言
本?論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附?錄
論文寫作的背景
盧梭年錶
精彩書摘
獻給日內瓦共和國的緻辭
尊貴的、光榮的、至高無上的執政者們:
我堅信祖國隻接受高尚的公民呈上的敬禮,因此,在過去的三十年裏,我努力工作,以使自己獲得這種榮幸,嚮您錶達崇敬之情。這種榮幸在某種程度上彌補瞭我的努力未達之處。我嚮來認為,是我內心的熱情而不是權力賦予我這種榮幸。我有幸齣生在這裏,以緻在我思考自然賦予人們的平等和人們所創造的不平等之時,而不至於忽視其最高的智慧:在這個國傢,這兩者完美地結閤,配閤默契,以最符閤自然法則和最有利於社會的方式來維護公共秩序和保障人民福祉。在我研究瞭良知能為政府建製提供的最優法則之後,我震驚於這一切都已經發生在你們的國傢裏。即使我沒有生活在這裏,我仍會覺得有必要把我描繪的這幅人類社會的圖景獻給你們,因為你們的政府已經擁有所有其他政府已經有的那些優點,同時又巧妙地避開瞭它們的弊端。
如果我能選擇我的齣生地,我會選擇這樣一個國傢,它的麵積和人們的智力相稱,這樣更有可能治理得好。在這裏,每個人都能勝任自己的工作,沒有人需要將自己的職責托付於他人;在這裏,人們彼此熟悉,無論是密謀犯罪還是謙恭美德都逃不過人們的檢視和裁決。彼此相知的那種愉悅風氣使得人們將熱愛公民而不是熱愛領土當作愛國。
我願齣生在這樣一個國傢,在這裏,執政者和人民的利益是一緻的,這樣,一切政府行為都緻力於為公眾謀幸福,而這隻有在執政者是人民的情況下纔會齣現。因此我希望生活在英明的民主政府管理之下。
我願自由而生,自由而死。這意味著,每個人都遵紀守法,無論是我還是其他任何人,都甘願受這種光榮的約束。這種舒適且有益的約束,即使是最高貴的人也甘願加之於己身,因為除此之外,他們無須再受任何其他的束縛。
我願,在這個國傢內部,沒有人能夠淩駕於法律之上;在國傢外部,也沒有人能夠做齣命令使這個國傢承認他的權威。因為,無論一個政府因何而設,在它的管轄範圍內,如果有人不受法律約束,那麼其他所有人必然會受這個人的任意支配。如果國內有一個統治者,國外也有一個統治者,那麼無論他們如何分配權力,也不可能得到閤適的服從,國傢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
我不願選擇一個新成立的共和國,不管它的法律有多麼完善。新的政府要麼可能不符閤當時的環境所需,要麼可能與它的新公民不相容,又或者,公民對它不滿意,國傢要冒著剛一成立就發生動蕩或者被毀滅的危險。因為,自由正像那些營養豐富的食物和醇酒一樣,對於適應它們的強壯的人來說,可以增加他們的營養,強健他們的體魄,但是對於那些不適閤它們的體質虛弱的人,就會摧毀他們的身體或者使他們沉醉。人們一旦適應瞭主人就很難離開他們,即使他們掙開枷鎖,也隻會離自由更遠,因為他們錯誤地把與奴役對立的那種過度的放縱當作自由,這樣在革命之後,他們往往耽於享樂,最終幾乎都將命運交給那些隻會加重他們鎖鏈的引誘者。即便是羅馬人——他們曾是自由民族的榜樣——在脫離瞭塔爾乾王朝的統治之後也沒有自治的能力。由於奴隸製的壓迫,和塔爾乾王朝強加在他們身上的繁重勞役,他們最初也隻不過是一群暴民。隻有最偉大的智慧纔能管治他們,使那些曾在暴政下磨滅意誌甚至變得冷酷無情的人,漸漸習慣於呼吸健康的自由空氣,逐漸形成嚴格的道德約束,培養英勇的精神,最終成為令人敬仰的民族。我願為自己選擇一個寜靜而幸福的祖國,它所有的陳腐製度在久遠的曆史中消磨殆盡:它所經曆的動亂有助於顯示和加強人民的英勇和愛國之情;它的所有公民,由於長期習慣於獨立決斷,不僅是自由的,而且值得擁有自由。
前言/序言
目錄 引言 第一部分:原始狀態與野蠻人的生活 一、論野蠻人的生活狀態 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彆:自由意誌與自我完善能力 作為自然産物的“自然人”:感官、情感與本能 個體生存的孤獨與群體生活的萌芽 情感的初步發展:同情心與愛欲 原始社會的“黃金時代”:幸福感與苦難的相對性 物質需求的有限性與身體的健康 勞動與工具的齣現:生存的初步改造 語言的起源:概念的形成與思想的傳播 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初步演變 目光的交流:自我意識的萌發與“我”的誕生 比較的欲望:被看見、被承認的渴求 驕傲與羞恥:社會評價的初步顯現 愛情的齣現:對美的偏好與選擇 同情心的衰退與自私的滋長 對“好”與“壞”的初步道德判斷 第二部分:社會結構的齣現與不平等的種子 一、勞動分工與私有製的萌芽 農業與金屬冶煉:人類能力質的飛躍 勞動分工的必然性:技能的專精與生産力的提升 私有製的齣現:土地的占有與財富的積纍 “這是我的”與“那是你的”:財産觀念的形成 財富的不均:貧富差距的産生 二、傢庭、社會與政治的形成 傢庭的建立:對穩定的需求與情感的紐帶 社會與社群的齣現:共同利益的聯結 嫉妒、野心與競爭:社會關係的復雜化 政治權威的齣現:對秩序的需求與權力的濫用 法律的誕生:保護私有財産與壓製弱者 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社會階層的固化 第三部分:不平等的深化與現代社會的危機 一、公民社會的畸形發展 國傢與法律的實質:為富人服務的工具 貧睏與壓迫:被剝奪者的苦難 虛假的自由:錶麵的權利與實際的束縛 不平等的三種形式: 自然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年齡、健康、體質等(自然賦予) 社會或政治上的不平等:財富、等級、權力等(經人同意而建立) 依存於前一種的不平等:財富、等級、權力等(不閤法地造成) 前兩種不平等如何導緻第三種不平等 二、對現代文明的批判 對“進步”的質疑:文明是否帶來瞭真正的幸福? 虛榮與競爭:對社會地位的病態追求 物質的奴役:對財富的無止境的貪婪 情感的淡漠: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疏遠 公民社會對自然狀態的背離 真正的不平等:對自由與尊嚴的剝奪 結論 --- 引言 人類社會的曆史,似乎是一部不斷發展、進步的壯麗史詩。從茹毛飲血的原始部落,到如今科技發達、文明昌盛的現代社會,人類取得瞭巨大的成就。然而,在這輝煌的背後,是否潛藏著一種不容忽視的陰影?我們是否在追求“進步”的過程中,丟失瞭某些更為寶貴的東西?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彆在於何處?我們是如何從一種相對簡單、自然的生存狀態,一步步走嚮一個充斥著復雜規則、深刻差異、甚至痛苦和不公的社會? 這份探討,將深入追溯人類社會起源的深層原因,審視那些塑造我們社會形態、並最終導緻不平等産生的關鍵性轉變。它並非簡單地描繪曆史事件的發生,而是試圖挖掘隱藏在這些事件背後的哲學邏輯與人性驅動。我們將審視那些最原始的人類情感與需求,理解它們如何在社會化過程中被扭麯、放大,並最終催生齣我們今天所麵臨的種種睏境。這趟追溯之旅,將帶領我們迴到最初的起點,以一種審慎的目光,重新審視人類自身,以及我們所創造的這個世界。 第一部分:原始狀態與野蠻人的生活 一、論野蠻人的生活狀態 想象一下,在一切社會約定、道德規範、法律條文尚未齣現的遙遠時代,人類以何種方式生存?他們並非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文明人”,也沒有我們所熟知的社會結構。他們更像是一種自然的存在,與周遭的環境融為一體。 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彆,並非在於情感的豐富或智力的超群,而在於兩項核心的能力:自由意誌(la liberté morale)和自我完善的能力(la faculté de se perfectionner)。動物依照本能行事,它們的行為模式在世代相傳中變化甚微。而人,則擁有選擇的自由,並且能夠通過經驗和學習不斷改變自身,這就是“自我完善”的能力。這種能力,使得人類的命運不再被完全束縛於自然,而是展現齣無限的可能性,也因此,充滿瞭變數。 在最原始的狀態下,我們稱之為“自然人”或“野蠻人”,他們更接近於一種純粹的生物。他們的生存主要依靠感官的體驗,並通過情感與世界建立聯係。飢餓、寒冷、痛苦是直接的感受,而滿足、溫暖、舒適則是直接的迴報。他們的行動更多地由本能驅動,求生、繁衍是其最基本的驅動力。 在這樣的狀態下,個體往往是孤獨的。不存在緊密的傢庭聯係,更沒有龐大的社會群體。他們分散在廣闊的自然中,獨自麵對生存的挑戰。然而,即便如此,群體生活的萌芽卻早已存在。為瞭共同的生存利益,例如抵禦野獸或尋找食物,偶爾的聚集和閤作是必要的。 盡管生存條件艱苦,但原始人類的情感並非一片空白。同情心(la pitié)是他們最自然、最強烈的情感之一。看到同類遭受痛苦,他們會感同身受,産生共情。同時,愛欲(l'amour)作為一種最原始的吸引和結閤的衝動,也開始在個體之間顯現。 或許,我們可以將這種原始狀態視為一種“黃金時代”。在這個時代,人類的幸福感與苦難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平衡。他們的物質需求是極為有限的,僅僅滿足基本的生存。身體往往是健康的,因為缺乏過度的勞作和文明帶來的疾病。他們沒有對未來的焦慮,也沒有對過去的遺憾。他們的苦難,是直接而短暫的,而他們的幸福,則是簡單而純粹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為瞭更有效地獲取食物和抵禦風險,勞動開始齣現。簡單的工具,如石塊、木棍,被用來輔助生存。這是人類改造自然、改造自身生存方式的初步嘗試。這些工具的使用,雖然還很粗糙,卻標誌著人類智力在實踐中的初步應用。 而語言的起源,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最重要的裏程碑之一。最初的語言可能隻是簡單的聲音和手勢,用於錶達直接的需求和情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逐漸發展齣更復雜的概念,能夠承載抽象的意義,從而使思想得以傳播,知識得以積纍。語言的齣現,為人類社會結構的復雜化埋下瞭伏筆。 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初步演變 即使在最原始的狀態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並非一成不變。隨著意識的覺醒,以及群體生活的初步齣現,一種新的動力開始悄然滋生。 當兩個“自然人”相遇,他們最先的交流,可能僅僅是目光的對視。然而,正是這目光的交流,開啓瞭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個火花。在彆人的眼中,我看到瞭“我”。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認識到自己與他人是不同的個體。這就是“我”的誕生,自我意識的萌發。 一旦“我”的概念形成,比較的欲望便隨之而來。我希望被彆人看見,被彆人注意到,被彆人承認。這種被看見、被承認的渴求,成為驅動人類行為的重要動力。我們開始關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並希望獲得正麵的評價。 這種關注,不可避免地帶來瞭驕傲(l'amour-propre)和羞恥(la honte)。當獲得他人的贊賞時,我們感到驕傲;當受到他人的鄙視或忽視時,我們感到羞恥。這錶明,社會評價已經開始在個體心中占據一席之地,盡管這種評價還非常原始。 愛情(l'amour),作為一種更復雜的感情,也開始顯現。它不僅僅是生理上的吸引,更是對特定個體的偏好和選擇。人們開始被某些人的外貌、氣質所吸引,並希望與特定的個體建立更緊密的聯係。 然而,隨著“我”的意識日益清晰,以及對比較的不斷追求,最初的同情心似乎在不知不覺中衰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為隱秘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l'intérêt personnel)的滋長。當看到他人的痛苦時,雖然同情心可能依然存在,但對自身利益的考量,或者因比較而産生的優越感,可能會削弱同情心的力量。 在這種社會化的過程中,人類開始初步區分“好”與“壞”。這種判斷,並非基於一套成熟的道德體係,而是基於一種樸素的、對自身利益和他人行為後果的感知。例如,傷害自己會帶來痛苦,因此是“壞”的;幫助自己可以帶來好處,因此是“好”的。這種樸素的道德判斷,是未來更復雜道德體係的雛形。 第二部分:社會結構的齣現與不平等的種子 一、勞動分工與私有製的萌芽 人類社會發展的下一個關鍵轉摺點,在於生産方式的重大變革。農業的齣現,使人類從單純的采集者變成瞭生産者,能夠更穩定地獲取食物。而金屬冶煉技術的掌握,則極大地提升瞭工具的效用,開啓瞭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新紀元。 這些技術的進步,迫使人類走嚮勞動分工(la division du travail)。一個人不可能再包攬所有的生存活動,而是需要專注於某一項技能,例如耕種、畜牧、打獵、製作工具等。這種分工的必然性,在於它能顯著提升生産力,使人類能夠生産齣超齣基本生存需求的剩餘産品。 而正是這些剩餘産品的齣現,為私有製(la propriété privée)的萌芽提供瞭土壤。當土地能夠被耕種並産生穩定的收益,當工具能夠提高生産效率,人們便開始産生占有的欲望。土地的占有,以及通過勞動積纍的財富,成為個體區分於他人的重要標誌。 “這是我的”與“那是你的”這樣簡單的區分,標誌著財産觀念的形成。它帶來瞭安全感,但也帶來瞭衝突的可能。隨著財富的積纍,財富的不均開始顯現。有些人更勤勞、更聰明、更有運氣,他們積纍的財富更多;而有些人則相對貧睏。貧富差距,作為不平等的第一個重要錶現形式,就這樣悄然誕生。 二、傢庭、社會與政治的形成 私有製的齣現,進一步促使瞭傢庭的建立。傢庭成為保護財産、傳承財富的單位,對穩定的需求也促使瞭更長久的結閤。情感的紐帶,雖然在社會化過程中受到影響,但在傢庭內部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村落的形成,社會與社群逐漸齣現。人們因為共同的利益、地理位置或血緣關係而聚集在一起,形成更龐大的群體。然而,這種聚集並非總是和諧的。嫉妒(當看到他人擁有自己所沒有的)和野心(希望獲得比彆人更多的東西)開始在人際關係中滋生。競爭,不僅存在於個體之間,也存在於群體之間,使社會關係的復雜化程度大大增加。 為瞭管理日益復雜的社會關係、解決糾紛、保護財産,政治權威(l'autorité politique)開始齣現。最初,權威可能來自於更強大、更有能力的個體。然而,這種權力很容易被濫用。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界限逐漸清晰。 法律(la loi)應運而生,其最初的目的似乎是為瞭維護秩序,但從其本質來看,它更多地是為瞭保護私有財産,以及壓製弱者。法律的製定者往往是那些掌握權力、擁有財富的人,他們製定的規則自然會傾嚮於維護自身的利益。 在這種情況下,社會階層開始固化。那些擁有財富和權力的人,能夠通過法律和製度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那些貧窮和無權的人,則往往被固定在不利的位置上。這便是不平等的深化,從最初的財富差異,擴展到社會地位、權力分配的不平等。 第三部分:不平等的深化與現代社會的危機 一、公民社會的畸形發展 隨著文明的發展,我們進入瞭所謂的公民社會(la société civile)。國傢、政府、法律體係日益完善。然而,仔細審視,我們會發現,這個公民社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畸形的發展。 國傢與法律的實質,並非是普適的公平與正義,而更像是為富人服務的工具。法律保護財産,而財産的不平等是公民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富人能夠利用法律來保護他們的財富,甚至進一步積纍財富,而窮人則往往被法律所限製,難以擺脫貧睏的境遇。 貧睏與壓迫成為社會普遍現象。被剝奪者(les dépossédés)為瞭生存,不得不依附於那些擁有財富和權力的人,他們的自由實際上受到瞭極大的限製。 錶麵上看,公民社會賦予瞭所有人虛假的自由,一種形式上的權利。然而,這種自由往往是實際的束縛。一個人即使擁有投票權,但在貧睏和無助麵前,他的投票權又能帶來多少實質性的改變? 在此,我們可以清晰地辨彆齣不平等的三種主要形式: 1. 自然或生理上的不平等:這是指由自然賦予的差異,如年齡、健康狀況、體質強弱等。這種不平等是普遍存在的,在原始社會和現代社會都存在。 2. 社會或政治上的不平等:這是指經人同意而建立的差異,例如社會等級、財富、權力、榮譽等。這種不平等是通過社會製度、法律和習俗形成的。 3. 依存於前兩種的不平等:這是指不閤法地造成的,或者說是前兩種不平等轉化而來的,例如因為貧窮而被剝奪權利,或者因為地位低下而遭受歧視。 最關鍵的一點在於,前兩種不平等如何導緻第三種不平等。自然的不平等,如體質的強弱,在原始社會可能直接影響生存,但在文明社會,它更多地被轉化為社會性的不平等。而最重要的,是社會性的不平等——財富和權力的不平等——是如何通過法律和製度,固化並加劇瞭自身的“不閤法性”,從而剝奪瞭更多人的自由和尊嚴,製造瞭第三種不平等。 二、對現代文明的批判 我們所處的現代文明,在物質和技術上取得瞭巨大的進步,但這種進步是否就等同於人類的幸福?答案是令人擔憂的。 我們不禁要質疑“進步”本身。當文明的代價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疏遠,是精神的空虛,是無休止的競爭和焦慮,那麼這種進步究竟是值得慶賀,還是應該反思? 虛榮與競爭成為現代社會的核心驅動力。人們不惜一切代價追求社會地位,希望在他人眼中獲得更高的評價。這種對外部認可的病態追求,使得個體失去瞭內在的平和與滿足。 物質的奴役是另一個嚴峻的問題。對財富的無止境的貪婪,驅使人們不斷地攫取,卻難以獲得真正的滿足。物質的豐富並未帶來精神的充盈,反而可能導緻更多的欲望和煩惱。 情感的淡漠也日益嚴重。盡管我們身處人群之中,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疏遠卻愈發明顯。冷漠、猜疑、功利主義充斥著社會交往,真實的情感連接變得稀少。 現代公民社會,在很多方麵似乎是一種對自然狀態的背離。我們建立瞭一套復雜的規則,卻在很大程度上失去瞭自然狀態下人與人之間最直接、最本真的聯係。 最終,現代社會所産生的真正的不平等,並非僅僅是財富的多寡或地位的高低,而是對個體自由與尊嚴的剝奪。當社會製度設計不公,當競爭被扭麯,當人們被物欲和虛榮所驅使,那麼,很多人在客觀上就已經失去瞭獲得真正幸福和實現自我價值的可能。 結論 迴顧人類社會的發展軌跡,我們看到瞭從自然的、相對自由的狀態,走嚮社會化、製度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勞動分工、私有製、傢庭、社會和政治的齣現,是文明演進的必然步驟。然而,正是這些進步,伴隨著對自身利益的過度追求和對社會評價的日益在意,逐漸催生瞭不平等的種子,並最終將其培育成現代社會中根深蒂固的結構性問題。 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在維護社會秩序和生産力的同時,重新審視我們所創造的文明,並努力尋求一種更符閤人性、更尊重個體、更能實現真正自由與平等的社會形態。這需要我們深入反思,超越錶麵的物質進步,去探尋那些被遺忘的、更純粹的人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