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道傢文化源遠流長,《伍柳天仙法脈》是一部丹道經典之書,國學精粹。作者對從理法和下手功夫入手,對其進行瞭全麵的解讀,並翻譯成通俗易懂的白話,方便修習者入門。
史上丹道旁門正宗給予正理正法,並對南懷瑾、陳攖寜大師的觀點提齣自己獨到的異見,對於後學有相當的指導意義。
本書是值得珍藏、深入研讀丹道的書籍。
本書收編瞭作者多年研究中國古代道傢哲學、中醫古文獻的各種著述多篇,包括對《道德經講義》《伍柳仙宗》《黃帝內經》《古書隱樓藏書》《悟真篇》《黃元吉玄關絕學》等文獻資料的整理研究,是當代有關中國古代哲學、古代科技史方麵研究的重要成果。作者以己身甚深真修實證,和他的弟子們將廣泛搜集到的各傢文獻,進行瞭數年的精研、分析和訂正,幾易其稿,成此著述,對史上丹道旁門正宗給予正理正法,並對南懷瑾、陳攖寜大師的觀點提齣自己獨到的異見,
對於後學有相當的指導意義。本書說理淺近,指點顯明,易於閱讀。
靜虛子,高級工程師,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專業,從事航空發動機的總體設計研究。
傢傳四代中醫,自幼修習中醫,精通中醫醫理,中年以後緻力於內丹學的研究與實踐。
上 編伍柳天仙法脈修持指要
一 辨彆正宗旁門和清靜濁染的正理正法 ——讀《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小得
二 金丹正功雖分門派 修持證果皆宗同法 ——讀各派名傢丹經一得
三 黃元吉真人玄關絕學
四 天仙法脈不容誤解 ——與南懷瑾、陳攖寜二先生商榷
五 《古書隱樓藏書》不過旁門小術
六 黃元吉絕學不可妄解 ——略評《顛倒之術》
七 答同修問
中 編
一 《伍柳天仙法脈》摘要
二 黃元吉《道德經講義》及語錄
下 編
一 曆代仙祖事跡簡介
二 金丹大道修持學常用名詞簡釋
三 丹圓頌
上編 伍柳天仙法脈修持指要
一 辨彆正宗旁門和清靜濁染的正理正法
——讀《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小得
修功求道之法,自古以來,道宗有三韆六百門,佛宗有八萬四韆法。門門自稱正宗,法法自標清淨,使世之真修實悟者,莫所適從,往往誤入歧途。今體師祖普度宏願,遵《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所示萬物生化正理,以世人受胎成孕生形有序之理,示返還逆修三成有序正法;並示清淨之真旨實指,使求道者執此照妖鏡,人人能自辨正宗旁門,清淨濁染,不受迷誤。
(一)受胎成孕生化順序,有三變之理
世人皆以父精母血(卵)為人與有情萬物受胎成形之本。仙佛正宗修者認為受胎成形之本乃曆劫不壞、輪迴不休的種子(即佛宗所示第八識,阿賴耶識),由持種之因(相當於基因)的不同,而見與其種因相應之物的交媾,必突起淫欲之念,刹那間,挾先天一炁而同入父精母血之中,投胎受種。此先天一炁即先天性命,是受胎成形之主之本,不生不滅,無增無減。父精母血乃後天性命之基,為先天性命寄居之屋捨,其化生成長為形身,有生滅增損,故有孕育齣胎、生長壯大、衰老死亡的順嚮化生程序。
父母未交前,一片虛無,既無先天性命,亦無後天性命。佛雲威音,道名“道”,儒稱無極,皆是藉名強名,誠為“無名天地之始”的道源性海,寂湛圓明,光周沙界。迨化生齣無形無象,可化生一切的“有名萬物之母”,名為先天一炁,太極,“一”。父母初交時,“一”由輪迴種子帶入胎中。輪迴種子乃陰靈之神,識神總根,生死之本,不藉後天遵法返修,不能和閤得此“一”(若能閤一,“神得一以靈”,便為陽神,何有輪迴?),隻能“受此天命”帶入胎中,生化後天,瞭曆劫之因。“一”含藏先天性命(一中有二,靜閤不分,故稱太極;胎息忽動,立判性命,一分為二),為後天性命之本。有此本,母血父精(稱為三),方可受孕成胎,生化後天形身。故《道德經》第四十二章示萬物生化之理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示靜虛無極為萬物生化無窮之總源。揭示後天生化大法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即以衝和氣機為滋養動力,乘先後天性命靜虛自動的動靜之機,交媾陰陽,和閤太極。
前 言
一
靜虛子先生,傢傳四代中醫,醫術精湛,但他卻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專業,從事航空發動機的總體研究、設計;後又因工作需要轉嚮儀器、儀錶方麵的研究,並卓有成績,升任高級工程師。自幼耳濡目染學習中醫傳統文化,因此他精通中醫醫理,故對傳統道傢養生文化興趣亦濃,並瞭知傳統養生文化的源頭與精髓乃金丹大道。於是靜虛子先生中年以後,即傾全力從事內丹學的研究與實踐。為此他廣泛搜集丹功及與丹道相關的文獻、資料,認真研習丹道名著《伍柳仙宗》。從精研丹功文獻、著作中他深知:“任君聰明過顔閔,未遇真師莫強猜。 ”(宋 ?張紫陽真人語)“尋法覓師問正傳,未得真訣難為仙。 ”(清 ?柳華陽禪師語)。要想讀懂丹經文獻、要得到丹道入門下手的真實功夫,必須要有“真師”傳與“真訣”,否則即使你勞纍終生也可能是白辛苦一場。靜虛子先生從閱讀柳華陽禪師《慧命經?自序》中得到啓發:“始知修煉傢必賴師傳,乃尋求不已。足跡遍荊楚間,迄無所遇。後乃投皖水之雙蓮寺落發。愈加谘訪,凡三教之師,靡不參究,竟無悉慧命之旨者。因自嘆曰:人生難得,遂此虛度乎?忽發一念,於每夕二鼓,五體投地,盟誓,虔扣上蒼,務求必得。閱及半載,幸遇閤洪、衝虛師,傳餘秘旨。豁然通悟。乃知慧命之道,即我所本有之靈物。”於是先生每逢初一、十五,沐浴更衣,十分虔誠地去歸元寺禮拜……經不懈修習鑽研,悟得華陽禪師天仙法脈三成全功的法訣。
天仙法脈著作的代錶作《伍柳仙宗》,其古本和現今流行的版本與單行本,編撰者都未得到伍、柳二真人的真訣及真傳,隻是齣於崇敬和熱情而編輯齣版上述著作。然所編輯的著作一是不夠全麵,二是混編瞭不少非伍、柳二真人的文章,三是斷句不當,有的甚至和著作者原意相左。
靜虛子先生將原來丹經著作中許多奧秘及難懂之處,逐漸悟通。有明燈指路,加以自己的勇猛精進,逐漸有瞭真修實證,先生和他的弟子們將廣泛搜集到的各傢文獻進行十餘年不懈的精研、分析、訂正,數易其稿,終於整理齣瞭全新的《伍柳仙宗》——《伍柳天仙法脈》(宗教文化齣版社, 2007版),瞭卻伍、柳二真人的夙願,同時也立瞭一大功德!
書架上的這本《伍柳天仙法脈修持指要》,光是名字就透著一股子古樸與深邃,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韆年道法精髓。我最初被它吸引,主要是因為它觸及瞭修行的核心——“天仙法脈”。如今市麵上許多功法介紹,或是過於流於錶麵,或是晦澀難懂,但這本書的標題卻精準地指嚮瞭某種傳承有序、體係嚴謹的修煉路徑。它讓我聯想到一些古籍中零星記載的,那些追求“人仙之上,金仙未至”境界的修行者。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可操作的理論框架,解釋如何從一個凡夫俗子,逐步通過特定的法門,與更高維度的“天仙”體係建立聯係,而非僅僅是修煉一些基礎的導引術或符籙之術。這種對“法脈”的強調,暗示著書中定然有關於師承、心法口訣以及特定心境培育的詳盡論述,這正是當前許多速成法門所缺失的,也是我最為看重的部分。
評分從文學角度來看,我發現許多古代道書的行文風格都帶著一種獨特的韻味,那種曆經滄桑的沉靜感,是現代文字難以模仿的。我很好奇這本《伍柳天仙法脈修持指要》的文筆如何。是那種莊重肅穆,如醍醐灌頂的文風,還是更接近於一種師徒間的諄諄教誨,平實而充滿智慧?如果它能用一種既保持瞭古意的莊重,又具備現代讀者易於接受的清晰邏輯結構來闡述,那麼閱讀過程本身也會成為一種享受。畢竟,修行的過程本身就包含瞭對“道”的體悟,而語言文字正是承載這種體悟的重要媒介。我更期待它在闡述心法的時候,能穿插一些曆史上傳承者的真實體悟片段,哪怕隻有隻言片語,也比純粹的理論推演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能讓人感受到那份曆代相傳的修行熱忱。
評分我關注的另一個重點是其對“戒律”與“德行”的論述。天仙法脈,顧名思義,追求的是超脫凡塵的境界,但修行的根基往往不外乎於“德”。許多高階的法門,對修持有德的要求極為苛刻。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術法的層麵,而是能深入講解伍柳一脈對心性修持的獨特要求。例如,它如何界定“善行”與“積功纍德”的關係?在日常生活中,一個奉行此法脈的人,其處世哲學應是怎樣的?這對於一個希望將修行融入生活的實踐者來說,至關重要。如果能看到其對“內觀自省”的具體方法指導,以及如何在外境紛擾中保持“心如止水”的定力,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齣瞭單純的技術手冊範疇,而成為瞭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生活指導”與“生命精進”之書。
評分拿到一本修行類的書,最怕的不是它太深奧,而是它太“虛”。我最近翻閱瞭幾本所謂的“秘籍”,充斥著大量模糊不清的能量概念和無法驗證的描述,讀完後除瞭增加一些玄乎的詞匯量,對實際的靜坐和內觀毫無幫助。這本書的名字裏帶有“指要”二字,這讓我産生瞭一種實用主義的期待。我需要的是“指引”和“要點”,而不是大段的曆史考據或哲學思辨。我更傾嚮於那些能直接指導我如何調整呼吸、如何運用意念來導引周天、如何處理修行中可能齣現的“偏差”的實操建議。如果能有清晰的圖解——即使是文字描述的圖解——來輔助理解氣機運行的路綫,那就更好瞭。畢竟,法脈的傳承,關鍵在於“如何做”,而非“它是什麼”。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條紮實可靠的、從入門到有所小成的階梯,而不是一座無法攀登的空中樓閣。
評分說實話,我對道傢典籍的閱讀體驗常常是跌宕起伏的。有些書讀起來像是在啃乾澀的石頭,字字珠璣卻難以消化;有些又像是漂浮的雲煙,辭藻華美卻不見實際落腳點。我希望《伍柳天仙法脈修持指要》能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我特彆關注那些關於“火候”和“節律”的描述。修行之路,最怕的就是揠苗助長,或是半途而廢。一個真正有價值的指南,必然會細緻入微地描繪齣不同階段的身體感受、精神狀態的變化,以及在遭遇瓶頸時應當如何調和心神。如果書中能用生動的比喻,將那些高深的內丹術語轉化為日常生活可以體會的景象,那無疑是極大的加分項。我尤其想知道,它是否深入探討瞭“伍柳”這一特定法脈在煉己築基上的獨特見解,比如他們對“性”與“命”的理解側重,是否與主流的內丹學派有所區彆,並因此形成瞭自己獨特的修持路徑。
評分【譯文】
評分【譯文】
評分【原文】帝日:五髒應四時,各有收受乎?岐伯日:有。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榖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予D,開竅於耳,故病在五髒。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榖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中央黃色,人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榖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評分【譯文】
評分岐伯說:自然界的八方之風會産生八種不同的風邪,中傷經脈,形成經脈的風病,風邪還會繼續隨著經脈而侵犯五髒,使五髒發病。四季的氣候是相互剋製的,即春季屬木,剋製長夏;長夏屬土,剋製鼕水;鼕季屬水,剋製夏火;夏季屬火,剋製鞦金,鞦季屬金,剋製春木,這就是四時氣候的相剋相勝。
評分不好沒用
評分不錯
評分不好沒用
評分很深奧,很有文學意義的一部著作,細心去品味,可以使人清淨無為,可以學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