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陵谈诗(二集) 叶嘉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9787108056146

迦陵谈诗(二集) 叶嘉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978710805614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歌鉴赏
  • 叶嘉莹
  • 迦陵谈诗
  • 传统文化
  • 文学
  • 国学
  • 读书
  • 文化
  • 经典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6146
商品编码:1179850768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迦陵谈诗(二集)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版  次:1
页  数:228
ISBN :9787108056146
定价:38 元 本店价:30.4 元
折扣:【80】 节省:7.6 元
分类:  →  
货号:1617491
图书简介 《迦陵谈诗二集》,《迦陵谈诗》的姊妹篇,收录作者叶嘉莹有关中国古典诗歌之理论研究及批评,为其多年来从事诗词创作及研究的心得。书后有“后叙”长文,总结了自己从主观到客观,从感性到知性,从欣赏到理论,从为己到为人的赏诗历程。 作者简介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1954年起任教台湾大学,1966年应邀赴美围哈佛大学和密西根州立大学任客座教授。1969年移居加拿大,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79年开始回中国大陆讲学,三十多年来,先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数十所大校讲学。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1999年以其退休金,以恩师顾随名号设立“驼庵奖学金”。 目   录 钟嵘《诗品》评诗之理论标准及其实践
关于评说中国旧诗的几个问题
《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中国传统诗说之关系
中国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之关系例说
从形象到情意之关系看“赋”、“比”、“兴”之说
纪念我的老师清河顾随羡季先生
谈羡季先生对古典诗歌之教学与创作
略谈多年来我对古典诗歌之评赏及感性与知性之结合
《迦陵谈诗二集》后叙 插图和节选
诗性烛照,生命回响:中国古典诗歌的永恒魅力 一部深入探索中国古典诗歌精髓,追溯其历史脉络与文化意蕴的鸿篇巨制。本书不涉及叶嘉莹先生的个人传记或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特定合作信息,而是聚焦于中国诗歌本身的博大精深。 第一章:诗的源头与古典精神的奠基 本书开篇,我们将回溯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与楚辞。这不是简单的文本罗列,而是对先秦时期社会生活、信仰体系与审美萌芽的深度剖析。 《诗经》:质朴中的秩序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滥觞,其“风、雅、颂”三部分构成了后世诗歌的基石。我们细致考察“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探讨它们如何在简练的语言中承载了广阔的民间情感与王朝礼仪。特别关注其中蕴含的早期哲学思想,如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对劳作与爱情的直白表达,如何构建了早期中国人的精神图谱。例如,对“黍稷之美”与“思无邪”的对比分析,揭示了社会秩序与个体情欲在早期艺术中的张力。 楚辞:浪漫与想象的飞跃 与《诗经》的现实主义倾向形成鲜明对比,楚辞以其瑰丽的想象力、浓烈的个人色彩,标志着中国抒情文学的成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如何成为后世文人托喻政治理想与个人遭际的经典母题?屈原的自我放逐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如何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悲剧性英雄原型?本书将深入解析楚辞的韵律结构,探讨其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的深远影响。 第二章:汉魏风骨与盛唐气象的交替 跨越秦汉,诗歌开始走向成熟的个体表达与对时代精神的捕捉。本章重点探讨汉乐府的民间力量与建安风骨的苍凉悲壮,以及唐诗在不同阶段所展现的广阔胸襟与审美转向。 汉乐府的世俗之音 汉乐府的歌辞,是理解两汉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它们的创作特点在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语言直白而情感深沉。我们分析《孔雀东南飞》、《上邪》等篇章,探讨它们如何以叙事和直抒胸臆的方式,记录了下层民众的疾苦、婚姻的无奈与边塞的艰辛,体现了中国诗歌中罕有的世俗关怀。 建安风骨:苍凉的青春挽歌 曹氏父子与“建安七子”所处的乱世,催生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骨。他们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体验,凝结在对酒当歌、及时行乐的表象之下,实则是对个体命运的深沉反思。我们将比较建安诗歌与《诗经》中对“人生几何”的表达,凸显建安文学在个体主体性确立上的里程碑意义。 盛唐气象:浑厚与自由的巅峰 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我们不满足于对李白、杜甫的表面赞颂,而是深入探究其风格的内在逻辑。 李白:自由的酒神精神:分析李白诗歌中浪漫主义的根源,如何将道家思想融入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极度渴望,以及他如何以超凡的想象力打破了传统格律的束缚。 杜甫:人道的良心之声:阐释杜甫如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其“沉郁顿挫”的风格如何成为后世儒家知识分子关怀现实的典范。分析“三吏”、“三别”对现实主义手法的极致运用。 第三章:中晚唐的精微与宋词的转向 晚唐的诗歌走向精致与内敛,而宋代的文学主流则转向了词。本章探讨审美趣味的转移,以及不同文体如何适应新的时代精神。 晚唐的“唯美”与“伤逝” 温庭筠、韦庄等人的诗风,标志着对盛唐宏大叙事的反拨,转而关注细腻的感官体验和对逝去美好事物的伤感。这种转向,为词体的兴盛奠定了审美基础。我们分析唐诗如何开始更多地触及闺阁情思、月夜独处的私密感受。 宋词的勃兴:格律与心境的融合 宋词,作为“诗余”,以其长短句的灵活性,更契合宋代文人内省、含蓄的审美取向。 婉约派的典雅:以柳永、李清照为例,探讨词如何在音乐的辅助下,表达更复杂、更具层次感的男女情爱与身世之感。李清照的词作如何突破传统的“闺怨”模式,融入了对家国离散的真挚哀痛。 豪放派的气度:苏轼如何以其旷达的胸襟和深厚的学养,将词体从“艳科”提升至与诗并驾齐驱的地位,开创了议论入词的先河。 第四章:诗歌中的哲学思辨与生命观照 本章将提升分析维度,探究中国古典诗歌背后所承载的深层哲学意蕴,即“诗言志”之外的“诗观物”。 禅宗影响下的空灵之境 宋代以后,禅宗思想对诗歌的渗透愈发明显。我们研究王维、苏轼晚期作品,探讨“空”、“无”、“自然”等概念如何通过诗歌的意象(如空山、明月、流水)被视觉化、情感化。这种诗歌不再是单纯的叙事或抒情,而是一种直指本心的体悟。 时间、空间与永恒的追寻 中国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是贯穿文学史的主题。从“白驹过隙”到对宇宙洪荒的追问,诗歌如何试图在有限的生命中捕捉永恒?本书将对比分析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适境界与苏轼“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宇宙意识,展示不同生命阶段对“存在”的不同哲学回应。 第五章:诗学的传承与当代的价值重估 古典诗歌并非尘封的历史遗迹,而是活着的文学遗产。本章探讨诗学研究的方法论,并评估古典诗歌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启示。 诗学研究的方法论:在传统中发现创新 我们探讨如何运用文本细读、历史语境分析以及跨文化比较的方法,重新激活经典文本的生命力。强调理解古人语境的重要性,避免以今人的价值预设去评判古人的情感表达。 古典诗歌的现代回响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古典诗歌提供了一种稀缺的“慢阅读”体验。它的精炼语言、含蓄蕴藉,训练着现代人捕捉细微情感、构建精神自洽空间的能力。本书旨在揭示,透过对古典诗词的研习,我们得以与古人的伟大灵魂进行对话,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身的情感困境与文化身份。 总结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饱含热情的解读,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诗歌长河,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中那份独有的生命张力、深沉的文化关怀与不朽的审美情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时,那种温润的纸张触感就让人心生喜爱,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古朴的韵味,深沉的色调与书名“迦陵谈诗”相得益彰,仿佛能从指尖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诗歌的虔诚之心。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讲究,字里行间留有的呼吸空间,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不仅内容要有深度,其物理形态也应是对文字的尊重,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尤其是那些引用的古籍篇章,印刷清晰,墨色浓郁,让人在品读叶先生的精妙解读时,也能清晰地领略到原典的风采。每次翻开它,都像是一次与老友在书斋里静坐,共同探讨那些穿越千年的文字之美,这种仪式感,在当下的快餐文化中是多么难能可贵。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影响,或许是重新唤醒了我对“古典精神”的关注与尊重。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很容易被眼前的热闹所裹挟,忘记了那些沉淀下来的、经过时间淘洗的文化精粹。叶嘉莹先生通过她对诗词的精妙阐释,如同在现代社会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她让我们思考,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山看水的心境都变得不一样了,不再仅仅是走马观花,而是开始尝试去捕捉那些隐藏在景物背后的“意”与“情”。这不仅仅是一本诗词赏析集,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更深层次地感知世界、安放自我的生活哲学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高明,它不像是一本教科书那样层层递进,倒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文学漫游。有时,叶先生会带着你突然跳入盛唐的喧嚣,下一章又把你带到宋词的婉约之中,这种时空的跳跃非但没有造成阅读的断裂感,反而增加了探索的乐趣。对于初涉古典诗词领域的人来说,这样的引入方式无疑是极其友好的,它避免了早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中时不时穿插的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的对照,这使得诗歌的诞生逻辑变得清晰可辨——诗歌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是特定时空下,特定生命对世界的反应。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诗歌“意义”的理解边界。

评分

坦白说,初读时我对这种被誉为“大家之作”的书抱有一定程度的敬畏,担心内容过于高深,难以企及。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的亲切。叶先生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其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保持了一种令人感到舒适的娓娓道来。她似乎总有一种魔力,能将最复杂的情感结构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勾勒出来,不卖弄学问,不故作高深,真正做到了“大音希声”。这种平等对话式的叙述姿态,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学问,并且在某些关键的转折点上,产生了豁然开朗的欣喜感。这证明了真正的大家,其魅力在于化繁为简的智慧。

评分

读罢此书,我深切体会到何为真正的“以生命证成诗学”。叶嘉莹先生的文字,绝非那种冰冷的学术梳理,而是充满了热忱与生命力的。她不只是在讲解格律、分析意象,更是在用自己的一生去感悟那些诗人笔下的悲欢离合、家国情怀。读到她对某一首诗词中“愁”的细致剖析时,我仿佛能透过她的目光,看到那位古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无奈。她的讲述,总是能巧妙地将个人情感的体验与宏大的文化背景融为一体,使得那些看似遥远的古典诗篇,立刻鲜活了起来,触手可及。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真诚与穿透力,让人在阅读时,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沉思良久,扪心自问,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的起伏时,是否也能拥有这份诗意的坦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