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藏书:阅微草堂笔记(升级版) 校注:韩希明 中华书局 9787101115482

中华经典藏书:阅微草堂笔记(升级版) 校注:韩希明 中华书局 978710111548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华经典
  • 阅微草堂笔记
  • 清代文献
  • 韩希明
  • 中华书局
  • 笔记小说
  • 文化史
  • 风俗研究
  • 文学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5482
商品编码:11798992576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中华经典藏书:阅微草堂笔记(升级版)
作 者:
出版社:
丛书名:中华经典藏书
出版日期:2016-03-01
版  次:1
页  数:362
ISBN :9787101115482
定价:24 元 本店价:18 元
折扣:【75】 节省:6 元
分类:  →  
货号:1612117
图书简介 作者简介 目   录 卷一
滦阳消夏录一
卷二
滦阳消夏录二
卷三
滦阳消夏录三
卷四
滦阳消夏录四
卷五
滦阳消夏录五
卷六
滦阳消夏录六
卷七
如是我闻一
卷八
如是我闻二
卷九
如是我闻三
卷十
如是我闻四
卷十一
槐西杂志一
卷十二
槐西杂志二
卷十三
槐西杂志三
卷十四
槐西杂志四
卷十五
姑妄听之一
卷十六
姑妄听之二
卷十七
姑妄听之三
卷十八
姑妄听之四
卷十九
滦阳续录一
卷二十
滦阳续录二
卷二十一
滦阳续录三
卷二十二
滦阳续录四
卷二十三
滦阳续录五
卷二十四
滦阳续录六 插图和节选
江南烟雨中的诗意与哲思:一部关于生活美学与传统文化的深度探索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片充满诗意、蕴含哲思的江南烟雨之地。它不是一本对既有经典进行校注的工具书,而是一次对生活艺术、文化精髓的深度挖掘与现代解读。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生活智慧、审美情趣以及文人雅士的精神世界,力求展现一个立体、鲜活的传统文化图景。 全书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板块展开,每一部分都力求深入浅出,将深奥的文化内涵融入日常可感的场景之中。 --- 第一卷:园林之境——造物于天,寓情于景 本卷深入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着重分析其如何将自然山水浓缩于一方天地之间,并融入中国人的生命哲学。我们不局限于对名园的简单介绍,而是着眼于“景”与“心”的互动。 1. 叠石理水:天人合一的微缩宇宙 详细剖析了太湖石、灵璧石的挑选标准及其在园林空间中扮演的“骨骼”角色。重点阐述了“理水”——即水景的布局,如何模拟自然江河湖海的气势与韵味,并探讨了“动水”与“静水”在营造不同心境(如开阔、幽深)中的作用。例如,探讨曲径通幽处,水声潺潺如何成为引导心绪的听觉景观。 2. 建筑的呼吸:空间序列与光影艺术 解析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布局,如亭、榭、廊、轩的功能性与象征性。着重分析了“框景”的运用——如何通过窗棂、月洞门将外部的自然景色裁剪、纳入室内,使建筑成为观景的“眼睛”。探讨了光线在不同时辰、不同季节对园林氛围的微妙影响,这种对自然流转的敏感,是传统审美的重要体现。 3. 题咏与意境:诗意的栖居 阐述园林中的匾额、楹联、碑刻等文字元素如何提升空间的文化品位。园林不仅仅是居住之所,更是文人抒发抱负、寄托情怀的场所。本部分将通过解读历代文人留下的题咏,揭示园林背后所蕴含的“隐逸情结”与“生命关怀”。 --- 第二卷:器物之道——日常的仪式感与审美传承 这一部分将目光聚焦于物质生活层面,探讨中国传统器物的美学价值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意义。我们探讨的不是古董的价值,而是其背后的生活哲学。 1. 瓷器:五色之变与匠心不朽 从宋代的极简天青到明清的繁复彩绘,陶瓷艺术是中国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本卷选取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器型,如宋代文人雅玩的茶盏、明代宫廷的官窑,分析其釉色、造型的演变,探讨“薄胎”、“素雅”等审美取向如何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心态和贵族情趣。 2. 茶道:一碗清汤中的禅意 系统梳理了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地域差异。重点探讨了宋代点茶法的精妙与明代泡茶法的回归自然。分析茶道中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言,如何指导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片刻的宁静,以及茶器、茶席布置如何构成一套完整的东方生活仪式。 3. 书房陈设:笔墨间的精神疆域 详述传统书房的构建,包括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选择与使用艺术。特别关注香炉、镇纸、笔搁等辅助用具的设计美学,这些看似微小的物件,无不体现着古代知识分子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格物致知”的实践。 --- 第三卷:风雅之韵——传统节庆与民间文学的生命力 本卷转向群体性的文化活动和口头流传的民间智慧,展现传统文化在民间广阔天地中的生命力。 1. 二十四节气:农耕文明的时间智慧 这不是一本农学书籍,而是探讨节气如何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通过对春社、秋祭等重要仪式的描写,展现中国人如何顺应天时,进行季节性的生活调整与精神祭拜。例如,如何通过节令食物(如重阳的糕、端午的粽)来固化家族记忆和社群联系。 2. 戏曲:市井中的伦理剧场 选取京剧、昆曲等主流剧种中的经典段落,分析其舞台语言、脸谱符号和身段程式的内在逻辑。重点探讨戏曲如何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在民间普及历史故事、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成为传统社会的“活的教科书”。 3. 诗词与民间歌谣:情感的直抒胸臆 对比宫廷诗词的典雅与民间歌谣的质朴。本部分收集了一些鲜为人知但极富生活气息的传统歌谣、灯谜等,分析其语言的生动性和情感的纯粹性,展示了普通百姓在劳作与生活中对美好、对爱情的朴素向往。 --- 第四卷:士人情怀——从家书到山水间的精神坐标 聚焦于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情感世界与道德实践,探讨他们在庙堂与江湖之间的徘徊与抉择。 1. 师友之谊:知识圈层的互助与砥砺 通过对古代书信往来的精选片段分析,揭示古代知识分子之间深厚的友谊和严格的师徒关系。探讨“金石文字”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互相唱和、互相规劝来保持精神上的高洁。 2. 隐逸与出仕:儒道思想的辩证统一 剖析中国知识分子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的思想挣扎。通过对范仲淹、苏轼等人的生平侧写,展现其如何在入世的抱负与出世的洒脱之间寻求平衡,这种辩证关系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核心精神底色。 3. 游记文学:丈量世界的文化视角 选取唐宋时期的经典游记,分析古人“行万里路”的目的性。他们的旅行往往是带着明确的文化使命——访古迹、求学问、觅仙踪,而非单纯的休闲。这种“入山访道”的游历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地人合一”的宇宙观。 全书的写作风格力求做到文笔流畅,富含画面感,避免生硬的学术术语堆砌,旨在让当代读者在领略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同时,感受到其贴近人心的温度与智慧,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阅微草堂笔记》的印刷质量真叫一个绝,纸张手感厚实,装帧设计也透着一股子老派的典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完全配得上“中华经典”这四个字。我特别喜欢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得恰到好处的排版,字体清晰易读,而且注音和注释做得非常细致,不像有些版本,注释少得可怜,看着晦涩难懂。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清代笔记小说,特别是纪晓岚这位大家风范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份宝藏。光是翻开书页闻到那种淡淡的油墨香,就觉得回到了那个时代,让人更能沉浸到那些光怪陆离、亦真亦幻的故事里去。细节决定成败,中华书局的用心在这本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边角的处理还是内文的对齐,都无可挑剔,完全是为珍藏而生的佳作。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执念的爱好者,我对校注者的工作尤为敬佩。一套好的经典注释本,其价值往往不亚于原著本身。从我粗略翻阅的几个篇章来看,这位校注者韩希明的功力可见一斑。注释不是简单地解释生僻字词,而是对一些涉及典故、历史背景、地方风俗的晦涩之处,做了极为精准和详尽的补白。这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阅读古籍的门槛,让那些原本可能因为查阅资料耗费大量精力而半途而废的读者,能够更顺畅地享受阅读的乐趣。特别是涉及到一些清代官场术语的解释,处理得既专业又易懂,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

评分

我通常是晚上独处时翻阅此书,那种氛围感是绝佳的。昏黄的台灯下,伴随着窗外偶尔传来的夜虫声,进入纪昀所构建的那个充满奇谈异事的夜世界,别有一番韵味。它不只是文学作品,更像是一种清雅的消遣,一种知识的补充,以及对古代士大夫阶层生活状态的侧面观察。我常常想象,当时的读书人在茶余饭后,谈论的便是这些故事,这不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道德教育的方式。这套书的出现,无疑是对我们这批渴望接触“真经典”的读者的巨大福音,它不虚浮,不矫饰,只呈现出那个时代最真实、最有趣、也最令人深思的一面。

评分

读这套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不像《聊斋志异》那样偏重于浪漫主义的渲染和奇幻色彩的堆砌,《阅微草堂笔记》则显得更为“写实”,或者说,更贴近“笔记”的本质——记录见闻,记录感悟。其中很多篇章的叙事节奏非常明快,常常以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反转收尾,让人拍案叫绝。我尤其喜欢那种带有宿命论色彩的故事,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循环,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和宇宙观。在当代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重温这种慢节奏、重思考的叙事方式,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洗涤和滋养。

评分

初读《阅微草堂笔记》,最震撼我的不是那些志怪奇谈,而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深刻的人情世故和对世态炎凉的洞察。纪昀的笔法看似平淡如水,信手拈来,实则句句藏锋,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微妙讽刺和哲理思辨。那些狐鬼神怪的故事,说到底,不过是用来映照人心的镜子罢了。我常常读到一半会停下来,琢磨一下,作者到底想通过这个看似荒诞的遭遇,来警示我们世间的哪一种虚伪或贪婪。这种阅读体验,绝非一目十行便可领会,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中“微言大义”的况味。它像是一面古老的铜镜,虽然表面斑驳,但擦拭干净后,映照出的却是永恒的人性真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