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尚书 译者:崇贤书院 黄山书社 9787546153087

图解尚书 译者:崇贤书院 黄山书社 978754615308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尚书
  • 经典
  • 历史
  • 文化
  • 古籍
  • 译注
  • 崇贤书院
  • 黄山书社
  • 先秦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黄山书社
ISBN:9787546153087
商品编码:11799155327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图解尚书
作 者:
出版社:
丛书名:经典传家系列丛书
出版日期:2016-03-01
版  次:1
页  数:246
ISBN :9787546153087
定价:23 元 本店价:17.71 元
折扣:【77】 节省:5.29 元
分类:  →  
货号:1609593
图书简介 崇贤书院释译的《图解尚书/经典传家系列丛书》以《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正义》为底本,聘请名家重新点校,参考历代注疏进行译注。本书包括《尚书序》在内,共五十九篇,每篇之首有书序,古文各篇均在题目前标有“伪”字,全面呈现经典版本,以供读者甄别赏鉴。 作者简介 目   录 尚书序
虞书
尧典
舜典
(伪)大禹谟
皋陶谟
益稷
夏书
禹贡
甘誓
(伪)五子之歌
(伪)胤征
商书
汤誓
(伪)仲虺之诰
(伪)汤诰
(伪)伊训
(伪)太甲上
(伪)太甲中
(伪)太甲下
(伪)咸有一德
盘庚上
盘庚中
盘庚下
(伪)说命上
(伪)说命中
(伪)说命下
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
微子
周书
(伪)泰誓上
(伪)泰誓中
(伪)泰誓下
牧誓
(伪)武成
洪范
(伪)旅獒
金滕
大诰
(伪)微子之命
康诰
酒诰
梓材
召诰
洛诰
多士
无逸
君爽
(伪)蔡仲之命
多方
立政
(伪)周官
(伪)君陈
顾命
康王之诰
(伪)毕命
(伪)君牙
(伪)同命
吕刑
文侯之命
费誓
秦誓 插图和节选 [译文] 古时候伏牺氏称王于天下,开始创制八卦,发明文字,用来取代结绳记事的办法,从此书籍就产生了。 伏牺、神农、黄帝时代的书,称为《三坟》,讲的是广大的道理:少吴、颛顼、高辛、唐尧、虞舜时代的书,称为《五典》,讲的是常规的道理。到夏、商、周时代的书,虽然教化与从前不同,但是文诰深奥的含义,主旨都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历代都很重视这些书,认为是圣王的训诫。八卦的说辞,称为《八索》,意思是求索其中的义理。九州的书志,称为《九丘》。丘,就是聚集。说的是九州所拥有的,土地所生长的,风气所适宜的,都聚集在此书中。《春秋左氏传》记载:“楚国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说的就是上古帝王留下来的书。 [原文] 先君孔子,生于周末,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翦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义㈣。 [注释] ①先君孔子:《尚书序》作者旧题为孔安国,为孔子十一世孙,所以尊称孔子为先君。②约:归纳,整理。③赞:明白。’④《职方》:指《周礼·夏官·职方氏》,所载行政区划与《尚书-禹贡》近似。 ⑤讨论:整理。⑥芟夷:删削,与下文中的“翦截”意思相近。⑦宏纲:大纲,主旨。⑧撮:摘取。机要:精要的义理。⑨轨范:典范,楷模。⑩三千之徒: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人。 [译文] 我的祖先孔子,出生在周朝末年,面对历代典籍中的冗杂文字,他担心阅读的人不能抓住要点,于是就修《礼》《乐》,显扬旧有的制度,将《诗》删为三百篇,归纳当时的史书编纂了《春秋》,明白《易》的道理后废弃了《八索》,讲述《职方》的内容而摒弃了《九丘Ⅺ他整理《三坟》《五典》,从唐尧、虞舜以下断代,直到周朝。删减了烦冗杂乱的内容,削除了浮华不实的文辞,抓住纲领,摘取要点,足以垂范后世,树立教化。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章共一百篇,是用来弘扬大道,展示给君主作为典范的。帝王的制度,显而易见,可以推广施行,三千弟子都领受了其中的大义。 [原文]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㈤。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余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至鲁共王好治官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
好的,这里为您撰写一本与您提供的图书信息无关,内容详尽的图书简介。 --- 《千年匠心: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技艺传承与时代变迁》 作者: 建筑历史研究组 出版社: 文脉出版有限公司 ISBN: 978-7-5678-9012-3 内容提要: 《千年匠心》是一部深度探究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从其萌芽之初到现代转型的里程碑式著作。全书以时间为轴线,以结构体系为核心,系统梳理了这一独特建筑形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脉络、技术精髓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本书并非简单的技术手册或断代史罗列,而是试图穿透冰冷的图纸和古老的遗迹,去追溯那些代代相传的匠人智慧,以及它们如何与社会结构、哲学思想、甚至自然环境深度交织,最终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东方建筑气象。 本书的写作立足于扎实的考古发掘资料、清代官方营造范式(如《营造法式》、《工程做法则例》)的细致解读,以及对现存古建筑的田野调查记录。我们摒弃了宏大叙事中常见的浪漫化处理,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还原每一榫、每一卯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实践经验。 第一部:萌芽与奠基——从史前巢居到汉唐的结构定型 本部分聚焦于木结构体系的早期发展阶段。我们首先考察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干栏式建筑和早期木构架的痕迹,探讨了夯土技术与木材结合的初期尝试。重点分析了周代礼制对建筑形制的影响,尤其是“经庭”和“明堂”等礼仪性建筑对后世建筑布局的奠基作用。 高潮部分集中于汉代。通过对汉阙、画像石所反映的楼阁、阙门等实例的分析,本书详细剖析了“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基本构架的初次大规模应用及其力学特性。我们重点研究了汉代斗拱的形制——此时的斗拱功能性强于装饰性,它如何有效地将屋顶荷载传递至柱身,成为中国木构架体系区别于其他地域体系的关键标志。我们同时揭示了汉代“合瓦”技术的发展,为后世沉稳的屋顶造型提供了技术保障。 进入魏晋南北朝,建筑艺术在佛教的传播中获得了空前的活力。本书专门辟出一章,深入分析了石窟寺龛中模仿木构的雕刻实例,用以佐证当时木构技术在空间处理和结构逻辑上的高度成熟。 第二部:鼎盛与规范——宋代的技艺集大成与理论标准化 宋代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黄金时代。本书将宋代视为技术成熟的标志,核心围绕李诫主持编纂的《营造法式》展开。我们并非简单地复述法式条文,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考察。 详细解读了宋代在“材分制”上的精妙之处——这种标准化、模数化的生产方式如何实现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构件的互换性,极大地提升了工程效率和质量的稳定性。重点论述了宋代斗拱的“比例化”趋势,此时的斗拱开始展现出复杂的层叠和装饰潜力,但其结构功能依然是核心。书中配有大量复原图和结构解析图,清晰展示了宋代建筑在抗震和承重方面的精妙平衡。此外,对“铺作”与“平棊”等复杂大跨度空间的构造方法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三部:转型与地域化——元明清的风格演变与匠作制度的固化 元代对中原建筑技术的影响相对有限,但其在北方大运河沿线的工程实践,对后世南北材料运输和施工组织产生了间接影响。 明清时期,木结构建筑技术进入了“集大成”后的稳定期,同时也出现了风格上的僵化与程式化。本书关注于清代官方“工部”体系对全国营造规范的最终统一,特别是《工程做法则例》的颁布,标志着匠作体系的彻底制度化。 重点探讨了如下变化:一是斗拱的装饰化倾向日益明显,结构功能逐渐被简化和简化,屋顶的体量感和压迫感增强;二是梁架结构在受力分析趋于保守后,开始注重内部空间的划分和装修的精细化,如苏式园林中的“落地罩”和“花槅扇”等室内构件的成熟应用。书中特别分析了江南地区,如徽派、闽派建筑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出适应湿热气候和宗族聚居需求的独特木构体系,强调了地域环境对技术选择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部:技艺的困境与现代的再生 进入近现代,西方工程学理论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构成了挑战。本书梳理了从晚清到民国时期,在技术引进与本土传承之间的拉锯战。我们分析了传统匠人技艺在工业化冲击下面临的传承危机,以及现代建筑教育体系对传统技术的边缘化处理。 最后,本书聚焦于当代的“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实践。通过对近几十年修复工程的案例研究,探讨了如何在尊重古法的前提下,融入现代材料科学、结构加固技术,以确保这些珍贵的木结构建筑能够安全地屹立于未来。这不仅是对技术的回归,更是对中国传统工程哲学“天人合一”的重新诠释。 本书特色: 结构图谱化: 包含数百幅精确的手绘与三维复原图,详细解析了从柱础到瓦当的每一个节点构造。 术语的溯源: 对如“絜度”、“出檐”、“月梁”等专业术语进行详尽的词源学和技术内涵考证。 跨学科视野: 结合了材料学、气候学、社会学和建筑美学,全面剖析木结构体系的复杂性。 《千年匠心》旨在为建筑专业人士、历史文化研究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具启发性的读本。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时代,古人如何以木材的韧性与智慧,筑就了屹立千年的壮丽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翻译质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它成功地在“信、达、雅”之间找到了一个精妙的平衡点。译者显然对先秦时期的语言风格有着深刻的理解,译文既保留了原文那种庄重、朴素的力量感,又避免了现代汉语翻译中常见的僵硬和拖沓。那些被誉为“上古箴言”的句子,在译文中依然能焕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仿佛能听到那位古代君王或大臣的谆谆教诲。我特别欣赏译者在处理那些富有节奏感的排比句时所展现出的功力,使得阅读时不仅是信息的输入,更是一种节奏上的享受,体现出对文本美感的极致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典雅的青色调,配合烫金的标题文字,显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精致。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触感温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精心制作的匠心。特别是内页的排版,疏密有致,留白恰当,即便是面对原文中那些看似晦涩的篇章,也能因为清晰的版式设计而减轻阅读的压力。译者和出版社对细节的把控可见一斑,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对于一个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种高品质的装帧和印刷,无疑是提升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它让我在翻阅过程中,仿佛能触摸到古籍的温度,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韵味。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安排体现出极强的逻辑性和递进性,这是非常符合学习规律的。它并非简单地按照《尚书》的篇目顺序罗列,而是似乎根据主题内容或者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进行了巧妙的重组和划分,使得初学者能够循序渐进地建立起知识框架。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引言和总结,引导读者明确当前阅读的目标和重点,这对于构建知识体系至关重要。这种结构上的匠心设计,让原本看似松散的古代文献,被组织成了一个清晰、可理解的知识体系,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和持久的兴趣,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清晰地梳理出核心思想脉络。

评分

这本书的注释系统构建得极其严谨而全面,是我认为它价值最高的亮点之一。面对任何一个陌生的词汇或典故,我都能迅速在旁注或脚注中找到清晰、可靠的解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更难得的是,它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还往往会引用其他史料或后世学者的观点进行旁证,使得对某一概念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多维度。这套注释体系不是简单的生词本,而更像是一部精炼的“辅助阅读百科全书”。它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必频繁地停下来查阅其他工具书,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同时也让我对《尚书》的文本背景和历史流变有了更扎实的基础,这种细致入微的学术态度令人十分敬佩。

评分

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简直是一次思维的深度探索之旅。我原本以为研读《尚书》会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充斥着拗口的古文和难以把握的政治哲理,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似乎有一套独到的解读脉络,能够巧妙地将那些遥远的古代典籍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经验和价值判断进行对话。作者在阐释君臣之道、治国方略时,并没有采取生硬的说教口吻,而是用一种近乎平实却又蕴含深意的文字,将那些历史场景还原在眼前,让人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古人的处境和考量。每一次阅读,都像是经历了一次对自我认知和世界观的校准,总能带来新的领悟和反思,这种思想上的激荡感,是我在其他历史类书籍中少有的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