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侧面3:历史的缝隙与灰烬

中国历史的侧面3:历史的缝隙与灰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看历史》杂志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历史文化
  • 社会生活
  • 历史细节
  • 边缘历史
  • 历史反思
  • 文化史
  • 民俗文化
  • 历史研究
  • 社会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ISBN:978780256904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382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9
字数:23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作者阵容强大:| 张鸣| 胡丹 | 潘前之 | 马勇| 泓景| 十年砍柴| 唐博 | 赵健 |(澳大利亚)雪 珥 | 黄艾禾 | 孙展| 马振犊 邢烨| 傅国涌| 丁三 白伟志│何书彬 | 李晓巧 | 杨智友| 维舟| 李远江| 张景平| 吴安宁| 赵爽 苏生文| 张建英| 刘永锋| 范金民 王桐 史桢豪 | 庄秋水 | 维舟

  2. 历史不仅是镜子,还是种子!《中国历史的侧面Ⅲ:历史的缝隙与灰烬》将带你探寻历史缝隙中的种子,感受历史灰烬中的余温。

  3.中国史学知识的平民化、大众化是一条更宽广更热闹的路。

  希望《中国历史的侧面Ⅲ:历史的缝隙与灰烬》呈现给大家的是一段有温度、有深度、有人情味的历史。

  4.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承担者,我们有权利知道历史的真相。

  推荐阅读:《中国历史的侧面》《中国历史的侧面Ⅱ:近代史疑案的另类观察》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的侧面3:历史的缝隙与灰烬》以中国古代历史名人与事件的解读为主,所选人物和事件多为历史热点与大众关注的兴趣点。全书分为五个小版块,分别为人物观察、疑案迷踪、戒石鉴镜、旧闻新说、重回现场;作者在挖掘新史料的基础上往往会发表一些新观点,以此让读者有新感受、新启发。可以说这本书集历史的趣味性、故事性和知识性于一体。

作者简介

  《看历史》,是面向城市中产阶层重点打造的一本新锐历史杂志。杂志不仅仅是提供历史记录文本,更为思想独立、品位高尚、知识鲜活的新锐人群提供高品质的阅读体验。杂志的前身是《国家历史》杂志,经新闻总署批准,2010年4月更名为《看历史》。全国各大城市报亭、新华书店有售。

精彩书评

  ★现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

  ——吕思勉(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我觉得灰烬和缝隙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缝隙之中,总有被记录而又遗漏掉的事物。在灰烬之中,看起来是消灭的东西,但是又有余温。

  ——张大春(台湾知名作家)


  ★历史研究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时代价值观对另一个时代价值观的审视,这是个无限循环的过程。我们今天的研究明天就会成为别人研究的对象。

  ——于赓哲(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第一章 人物观察

文 | 李远江 “终结者”李斯 / 2

文 | 张景平 唐玄宗:创新与守旧 / 8

文 | 赵健 范仲淹临危受命 / 18

文 | 丁三 白伟志 曾国藩1870,烈士暮年 / 26

文 | 刘永锋 李鸿章1895,穷途末路 / 38

文 | 李远江 梁启超1919,被抛弃的勇士 / 45

文 | (澳大利亚)雪珥 “流氓”忠臣洋家将 / 55

文 | 傅国涌 宋教仁呼吸政治文明的新空气 / 64

第二章 疑案迷踪

文 | 赵健 岳飞之死的政治解读 / 68

文 | 十年砍柴 梃击案:晚明政局的一个标本 / 75

文 | 赵爽 苏生文 顺治皇帝出家迷雾 / 78

文 | 赵爽 苏生文 雍正暴崩之谜 / 86

文 | 赵爽 苏生文 乾隆身世之谜 / 94

文 | 赵爽 苏生文 嘉庆遇刺之谜 / 102

文 | 张鸣 张文祥刺马案的破案思路 / 110

第三章 戒石鉴镜

文 | 范金民 王桐 史桢豪 明代的肃贪反腐与清官廉吏 / 114

文 | 李晓巧 清朝奇案:贪官谋害清官 / 120

文 | 杨智友 晚清海关廉政启示录 / 122

文 | 马振犊 邢烨 民国反腐“肌无力”(上) / 129

文 | 马振犊 林建英 民国反腐“肌无力”(下) / 135

文│何书彬 闻一多案:民国司法之死 / 141

文 | 马勇 知识分子与政治的距离 / 152

第四章 旧闻新说

文 | 吴安宁 民初国学大师的生意经 / 156

文 | 何书彬 亦真亦幻“大槐树” / 165

文 | 张鸣 “偶然”的历史 / 175

文 | 张鸣 穷京官混世之法 / 177

文 | 李开元 国士无双 / 180

文 | 十年砍柴 土木堡之变:明王朝的转折 / 184

文 | 泓景 中国刺客文化:士为知己者死 / 188

文 | 唐博 中国人的隐逸史 / 194

第五章 重回现场

文 | 庄秋水 开元,全盛之日 / 198

文 | 维舟 市舶使:一个海洋中国的兴起 / 202

文 | 胡丹 仁宣之治与仁宣之死 / 210

文 | 张建英 一个县令的1635 / 218

文 | 孙展 袁宏道:一个晚明士人的生活转轨 / 226

文|黄艾禾 老鼠:压垮明王朝的一根稻草 / 233

文 | 潘前之 一场关于鲸吞的谈判 / 240

文 | 庄秋水 1912年2月12日:辞位日 / 252

精彩书摘

  梁启超1919,被抛弃的勇士

  文 | 李远江

  旁听英国议会,坚定了他国民教育的信念;巴黎和会的诡诈,击碎了他心中的公理梦;而欧战的残酷,更让他深刻反思起了西方文化的缺失。但正当他自省之时,这位“立在阵头最前一排的勇士”,骤然发现,自己已经全然落伍了。

  1919年10月11日,在欧洲各国游历大半年后,梁启超回到了巴黎附近白鲁威的公寓。虽然离巴黎城不过二十分钟火车的距离,梁启超和同游们却已无心去那里凑热闹,终日埋头做各自的功课。梁启超给自己的任务便是把一年来欧游的见闻与感想诉诸笔端,这便是日后在中国风靡一时的《欧游心影录》。

  巴黎已是严冬季节,“天地肃杀之气,已是到处弥漫”,隔窗望去几片顽强的枯叶“还赖在那里挣他残命”。满眼萧条的风景恰如梁启超凄冷沉郁的心情,回想去国赴欧时满心的欢喜与春梦般的憧憬,同样的季节却是冰火两重天地。

  在公理的迷梦中启航

  梁启超启程前往欧洲时,整个中国都陶醉在一片“公理战胜强权”的迷梦中。

  1918年一个接一个的好消息不断刺激着中国人的神经。先是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抛出的14条建议,让中国人开始期待其宣扬的“世界公理”;随后是11月11日,一战以协约国胜利而结束,更让身为协约国一员的中国群情振奋。

  威尔逊在14条建议中,为全世界描绘了一幅列国平等,共享大同的良辰美景——国家无论大小,皆有平等地位,彼此尊重对方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这对饱受殖民侵略的中国而言,无疑是来自天国的福音。于是,中国人欢欣鼓舞,甚至有不少人跑到美国使馆前高呼:威尔逊大总统万岁。

  威尔逊14条已然如此,当协约国战胜的消息传来,中国人更是兴奋莫名,上至总统,下至黎民无不弹冠相庆。11月14日,北洋政府宣布,全国放假3天,北京突然之间旌旗满街,鼓乐喧天,东交民巷至天安门附近,游人更是拥挤不堪。

  狂欢的不仅仅是北京市民,铺天盖地的庆祝活动在全国各地纷纷上演。从1918年11月到1919年4月,全国各地的“学生们真是兴奋得要疯狂”,而各种“名流们也勤于演讲”。北大校长蔡元培不仅拉着北大的一班教授上天安门发表演说,而且强令北大学生参加阅兵式和提灯会,参与者“均不记旷课”,不参与则“以旷课论”。

  与蔡元培的狂热不同,一手促成中国对德宣战的梁启超对战后的时局还保持着难得的冷静。事实上,中国所谓“参战”无非是输出数万劳工,军队根本没有出动。他在《对德宣战回顾谈》提醒国人,这一次“普天同庆的祝贺”,不过是“因为我们的敌国德意志打败仗”。虽然英美等国口口声声说自己代表“世界公理”,但梁启超依然担心未放一枪一炮的中国到底能否在和平谈判中分得一杯羹。

  与梁启超不谋而合,作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同样担心中国在巴黎和谈中缺少必要的“本钱”。于是,他找到了梁启超,希望梁能率知名人士前往欧洲,通过民间外交协助中国代表团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尽管对巴黎和会的谈判深自忧虑,梁启超还是对列强们宣扬的世界公理抱以希望。

  1918年12月28日,在一片狂欢声中,梁启超率领张君劢、丁文江、蒋百里等人登上日轮“横滨丸”号,一路西行驶向了不寻常的1919年。

  亲历议会民主

  经香港,过南海,横渡印度洋,穿越苏伊士运河,再由地中海出直布罗陀泛舟大西洋,梁启超一行抵达伦敦已是1919年2月11日。英国是代议制民主的发源地,其议会所在地威斯敏斯特教堂自然成了一向鼓吹民主政治的梁启超心驰神往的地方。趁着游览的机会,梁启超在下议院听了双方两个多小时的辩论,亲眼目睹论辩双方对各自的主张“虽是丝毫不肯放让,对于敌党意见,却是诚心诚意的尊重他”,对英国的议会制度自然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从清末立宪,到民初国会,中国已经和议会制度打了十来年的交道。然而,宪政失败,袁世凯复辟,段祺瑞操纵“安福国会”,国会在各种势力的摆布下形同虚设。而议员们非但不倾听民生疾苦,反而结党营私、趋附权贵,本该神圣的国会完全沦为权贵们争权夺利的工具。回想中国几年来的国会闹剧,曾经厕身其中的梁启超不禁悲从中来,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般的天壤之别?

  短短几天时间,英国国民的绅士风度、法制意识以及坚毅执着的精神,已经让梁启超印象深刻。梁启超突然意识到,英国的国民素质恰恰是英国议会制度得以健康运行的基础。于是,他幡然醒悟——“我想一个国民若是未经养成这种精神,讲什么立宪共和,岂非南辕北辙!”因此,他认为目前中国最要紧的不是改朝换代的革命,而是培养具备法治精神“新民”。

  正当梁启超亲历英国议会,连连发出“高山仰止”的赞叹时,国内知识界却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尽管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仍然视西方为榜样,但军阀操纵国会的现状使激进的知识分子对议会制度丧失了信心,他们目光投向了刚刚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俄国,转而研究和宣传起马克思主义。

  梁启超旁听英国议会时,新文化运动干将之一的李大钊担任《晨报副刊》主编,随即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原本团结一致,与封建文化并肩战斗,宣扬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主将们逐渐分化,走向截然不同的思想和政治道路。这一切,远在欧洲的梁启超自然无从察觉。

  “正义人道的好梦”

  2月18日,梁启超抵达巴黎。此时,巴黎和会已经举行了整整一个月。然而,不巧的是“第二日,克列曼梭(今译克里孟梭,法国总理)被刺了,正在养病。威尔逊(美国总统)回美国去,尚未再来。劳特佐治(今译劳合?乔治,英国首相)亦回家了。”梁启超无法展开外交活动,于是抽个空去法德比边境游历战地,亲眼看看一战的惨状。

  3月17日,梁启超返回巴黎,旋即投入到争取收回德国在山东特权的外交活动。他以中国民间代表的身份会见了首倡世界公理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得到其从旁相助的承诺。随后,梁启超又先后会见英法等国和谈代表,积极寻求国际支持。他在万国报界俱乐部为其举行的欢迎宴会上慷慨陈词:“若有别一国要承袭德人在山东侵略主义的遗产,就为世界第二次大战之媒,这个便是平和之敌。”梁启超的民间外交,让会场内外的中国人都感到很振奋,以为和谈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了。

  事实上,自威尔逊提出14条建议,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也公开表达同样的观点,梁启超就已经对所谓的“世界公理”便开始了期待。威尔逊的承诺,巴黎各界的支持,更让梁启超做起了“正义人道的好梦”。

  然而,梁启超的努力终究是徒劳,当日本代表在会谈中拿出和北洋政府签署的秘密协定时,早有默契的英法两国站到了日本一边,就连承诺为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积极奔走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也在日本代表的一再威胁下,选择了妥协。

  4月30日,英美法三国会议,议定了巴黎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156、157、158条款,将原来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让给日本。梁启超一直梦想着“公理战胜强权”的美梦也随之化成了泡影。

  得知这一消息,梁启超连忙致电国民外交协会负责人汪大燮、林长民,建议警醒国民和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林长民接到梁启超电报,立即写成《外交警报敬告国人》一文,刊载在5月2日的《晨报》上。同日,蔡元培将巴黎和会的最新消息告诉了北京大学的学生领袖许德珩、傅斯年、罗家伦、段锡朋等人。两天后,北京的大学生们便走上了街头,这便是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然而,“五四运动”的群情激愤仍然无法阻止北洋军阀的卖国行径。北京政府于5月31日和6月9日两次密电巴黎同意陆征祥签字。林长民急忙密电梁启超,请他将政府准备签字的消息告知巴黎学生,并阻止签字。6月28日签字那天,巴黎留学生、华侨商人等包围了中国代表团寓所,警告中国代表,“如敢出门,当扑杀之”。陆征祥等不敢离开寓所半步,只好被迫向报界发表声明拒签和约。日本在巴黎和会的阴谋宣告破产。

  当梁启超梦碎巴黎时,他绝不会想到,自己一手引发的“五四运动”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的愿望,由一场外交性质的政治运动迅速演变成了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李大钊、陈独秀等知识精英积极投身政治斗争,他们所宣扬的马克思主义也越来越成为年轻一代最热衷的救亡之道。

  “科学万能主义”的破灭

  除了巴黎和会,梁启超欧洲之行的目的便是了解战后情形,“看看这空前绝后的历史剧怎样收场”。事实上,当梁启超第一脚踏上欧洲的土地,就已经感受到了战后的“惨淡凄凉”。在伦敦,梁启超下榻的上等酒店连暖气也没有,甚至连火柴与糖也成了稀罕之物。好吸纸烟的梁启超自叹“没有钻燧取火的本领”,于是“只好强迫戒掉了”。更有趣的事情发生在旅馆的茶座。梁启超见隔座一位贵妇人十分珍重地从项圈下取出一个金盒子来,正猜测是什么宝贝东西呢!结果一看,竟是一小方块白糖。更有意思的是,“她连(同饮的)客人也不让,劈了一半放在自家茶碗里”,另一半“仍旧珍珍重重交给她的项圈”。

  梁启超不曾想到,曾经让无数中国人艳羡不已的欧洲物质文明,竟然在自相残杀中毁于一旦。回想近代中国,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一次一次砸烂中国的大门,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拜倒在了西方工业文明的脚下。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都是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然而,科学技术最发达的欧洲列强,没有让科学进步继续造福人民,反而把全部的智慧用于研发杀人的武器,最终酿成这死伤3000多万人的空前惨剧。

  一年多的游历,战争留下的创伤令梁启超目不暇接,他眼中的欧洲不再是物质昌盛、科学进步的天堂,而是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的血腥角逐的战场。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场世界大战?“谁又敢说我们素来认为天经地义尽善尽美的代议政治,今日竟会从墙脚上筑筑动摇起来?”梁启超开始了自己的反思。

  在欧洲的游历中,梁启超不断听到西方学者悲观的论调。几位社会党名士听梁启超讲孔子和墨子的思想,竟然跳起来说道:“你们家里有这些宝贝,却藏起来不分点给我们,真是对不起人啊!”于是,梁启超不禁感叹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继而又想到东方自古重视精神文明的传统或许正可以补救西方过度崇拜物质文明的观念。这便是日后深受国内思想界诟病的“东方文化救世论”。

  与梁启超亲历战后欧洲不同,没有遭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巨创的中国知识界还感受不到“科学万能”思想的危害。新文化运动竖起的“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依然引领着青年一代。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名为《帝国兴衰的微观叙事:丝绸之路上的边疆风云》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中国历史的侧面3:历史的缝隙与灰烬》中的任何内容。 --- 《帝国兴衰的微观叙事:丝绸之路上的边疆风云》 一部关于被遗忘的个体、交错的文化与权力边缘地带的深度探索 作者: [此处可填入虚构或实际作者名] 字数: 约15万字 定价: [此处可填入虚构定价]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虚构出版社名] --- 内容提要 在宏大的帝国史诗叙事中,那些构成历史肌理的微小节点、那些在权力边缘挣扎求存的边疆群体的命运,往往被历史的巨浪所吞没。本书《帝国兴衰的微观叙事:丝绸之路上的边疆风云》,正是试图将聚光灯重新投向这些被历史忽略的“缝隙地带”,聚焦于欧亚大陆腹地——丝绸之路沿线,从汉代到唐宋之间,数个关键历史断代中的边陲动态。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军事史,而是一部社会史与文化人类学视角的交织体。它不关注长安的朝堂更迭或罗马的元老院辩论,而是深入探究那些在绿洲、高原和沙漠边缘地带生活的鲜活个体:绿洲城邦的粟特商人如何建立起横跨欧亚的信用网络;河西走廊的屯垦军户如何在异域文化环境中维系其宗法身份;高昌王国或疏勒地区的佛教寺院,如何在不同帝国的政治真空期,成为文化熔炉与知识传递的枢纽。 作者通过对出土文书(如敦煌文献的残篇、西域佉卢文书的残存记录)、碑刻题记以及后世零散的官方史料进行细致的交叉比对与释读,构建了一幅多维度的边疆生态图景。书中详述了游牧与农耕文明的日常互动如何超越战争与和亲的表层叙事,渗透到物种交换、疾病传播、宗教信仰本土化乃至生活习俗的微妙变化之中。 《帝国兴衰的微观叙事》的核心关怀在于“中介性”——丝绸之路的真正意义,并非仅仅是商品的运输通道,更是身份认同、意识形态和技术扩散的中介地带。本书旨在揭示,那些看似遥远、边缘的边疆地带,实际上是帝国活力与衰败的敏感风向标,它们对中央权力的响应与抵制,塑造了帝国最终的形态与命运。 --- 详细章节概述 全书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从地理环境切入,深入到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 第一部分:地理的限定与生存的策略(约30000字) 本部分考察了丝绸之路沿线独特地理环境对早期定居点和游牧部落的影响。重点研究了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灌溉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如何与中央王朝的行政体系产生张力。书中详细分析了汉唐时期戍边屯田制度的实际运作情况,对比了不同时期屯田区的土地所有权、劳作强度及其与周边原住民的资源竞争模式。特别关注了“烽燧系统”的后勤保障网络,揭示了在信息传递缓慢的古代,边塞的实际管理者(如校尉、司马)所拥有的巨大裁量权,以及这种权力在帝国对边疆控制力减弱时所带来的地方化趋势。 第二部分:粟特商人的全球化网络与信用体系(约35000字) 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之一,聚焦于活跃于公元四世纪至九世纪的粟特人社群。作者不满足于将粟特人简单定义为“商人”,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建立的跨文化商业契约、血缘担保与宗教(祆教与摩尼教)作为社会资本的运作机制。通过对发现于蒙古国色楞格河谷的粟特文书的研究,还原了他们如何在波斯萨珊王朝衰落、阿拉伯帝国兴起等剧烈地缘政治变动中,保持商业活动的连续性。章节探讨了粟特语如何成为中亚地区的“拉丁语”,以及他们的宗教信仰如何作为一种超越国家界限的身份标识,而非纯粹的信仰活动。 第三部分:信仰的移植与本土的重塑:佛教在西域的演变(约25000字) 本书认为,宗教的传播是理解文化适应性的最佳窗口。本部分侧重于高昌、龟兹等地的佛教中心。与传统研究不同,本书着重分析了佛教艺术风格中游牧元素(如萨满符号的潜入)和中原审美趣味的融合过程。通过对洞窟壁画中供养人形象的服饰分析,展示了地方精英如何通过资助佛事来巩固其社会地位,以及不同王朝的统治者(如吐蕃、回鹘)如何对既有的佛教结构进行“挪用”和“改造”,以服务于其新的政治叙事。 第四部分:游牧王庭的“汉化”与“胡化”悖论(约25000字) 本部分探讨了被征服的游牧民族(如突厥、吐蕃)在与唐朝交往过程中,对汉族政治文化元素的摄取与反向输出。特别对比了唐朝对突厥首领的册封机制与突厥汗国内部的权力继承制度之间的复杂博弈。书中分析了唐代宫廷中“胡姬”与“胡乐”的流行,认为这并非简单的文化娱乐,而是中央王朝试图通过吸纳外部精英来巩固内部统治合法性的一种策略,但这种策略的效力是有限且易变的。 第五部分:边疆的法律与日常生活(约20000字) 本书力求打破“法律只存在于中央”的刻板印象。通过对新疆出土的残卷和地方志的残句梳理,还原了边疆地区在税收、徭役、婚姻继承等方面的地方性惯例(“俗法”)。这些惯例往往是中央律令与当地习俗妥协的产物。章节展示了在远离京师的背景下,地方豪强或宗族领袖如何利用法律条文的模糊性,构建起一套适应于当地资源稀缺和流动人口频繁的社会治理体系。 第六部分:历史的余烬:中晚唐时期的转型与断裂(约15000字) 最后一部分审视了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中段因吐蕃的崛起而发生的结构性变化。本书强调,这次中断对中央王朝而言是政治上的灾难,但对中亚地区而言,却是地方权力分散与新文化中心形成的契机。它讨论了这种地理上的断裂如何催生了更具地方色彩的文化形态,并为后来的回鹘汗国、西夏等政权的兴起奠定了文化与经济基础,标志着旧有帝国框架的正式瓦解。 --- 学术价值与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拒绝将历史视为一条由上而下的单向因果链条,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张力、充满协商与抵抗的“交叉点”。它通过对微观材料的精耕细作,展现了帝国秩序的脆弱性及其在边疆地带的复杂渗透方式。对于历史学、人类学、区域研究以及对欧亚大陆早期交流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古代世界动力学的全新视角。 关键词: 丝绸之路、粟特研究、边疆社会史、民族融合、宗教人类学、屯垦制度、中亚文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营造出的那种“不确定性”氛围。作者似乎并不热衷于给出一个盖棺定论式的结论,而是更倾向于呈现不同史料之间的矛盾性、不同解释之间的张力。很多时候,读完一个章节,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原来如此”,而是“原来可以这样看!”。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于历史解释学的兴趣。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一块已经凝固的石头,而是一团随时可以被重新塑形的粘土。作者通过巧妙地展示历史“缝隙”中的那些碎片,暗示着我们对过去的认知,永远处于一个未完成的、动态修正的过程中。这比任何一套既定的史实都更具生命力,也更贴近我们对真实世界运行规律的直观感受。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有一种老派文人的那种沉稳与克制,但又不失犀利。它不像某些历史读物那样,为了追求所谓的“通俗易懂”而牺牲了语言的质感,反而是在每一个转折、每一个描述中都蕴含着深思熟虑的韵味。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排比或者恰到好处的比喻,它们不仅是用来装饰文字的,更是推动论证的关键力量。这种文笔带来的节奏感很强,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时而又陡然转折,抛出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让人措手不及。对我这个对文字有一定要求的读者来说,光是享受这种语言的盛宴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更像是一部高质量的散文集,只不过其内核是严肃的历史考据和深刻的洞察。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失败”和“边缘”的历史群体时,展现出一种近乎悲悯的关怀。它没有去歌颂那些最终胜利者书写的辉煌,而是将聚光灯投向了那些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淹没、被遗忘的声音和群体。无论是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遭受不公待遇的工匠阶层,还是那些在朝代更迭中命运无常的底层知识分子,作者都以一种冷静而富有同情心的笔触,为他们还原了鲜活的生命状态。这种对“非主流叙事”的执着挖掘,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宏大历史的理解维度。它让我明白,历史绝不是一条笔直的轨道,而是由无数条相互交错、时而断裂的细小支流汇聚而成,其中许多支流蕴含的价值,远超那些被刻意放大的主干道。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历史知识背景作为支撑,否则可能会觉得某些细节的跳跃性太强,衔接不够顺畅。但这恰恰也是它魅力所在——它尊重读者的智力水平,不屑于做过多的基础铺垫,直接将我们置于一个已经展开的复杂语境之中。书中对于史料的运用极其讲究,很少见到那种大段的引用,更多的是对史料进行极其精炼的提炼和重组,形成一种独特的论证风格。我感觉作者像是一个高明的剪辑师,他知道哪些信息可以被略去,哪些“留白”需要由读者自己去填补。这种挑战读者的写作方式,虽然可能让一些只想轻松阅读的人望而却步,但对于真正渴望深度交流的求知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和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确实是独辟蹊径,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史书的认知。作者像是拿着一把精密的解剖刀,不是去描绘那些宏大的王朝更迭和君王将相的功过是非,而是深入到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掉的、看似不起眼的角落里去挖掘。我尤其喜欢那种“以小见大”的处理方式,比如通过记录一个偏远村落的某种特定习俗的演变,来反观整个时代思潮的暗流涌动。这种微观的叙事方式,让那些原本冰冷的历史事件瞬间变得有温度、有触感。它不给我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堆耐人寻味的“碎片”,让我自己去拼凑,去感受历史的复杂性和多义性。读完后,脑海中留下的不是清晰的事件链条,而是一幕幕模糊却又引人深思的场景,像是突然被拉入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地下室,那里堆满了被主流叙事遗忘的物件。这种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需要读者付出思考,但回报也同样丰厚,它教会我如何去质疑和重构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图景。

评分

挺好的书,通俗易懂,喜欢

评分

正版全新的正版全新的正版全新的正版全新的正版全新的正版全新的正版全新的正版全新的正版全新的正版全新的正版全新的正版全新的正版全新的正版全新的正版全新的正版全新的

评分

内容精到,印刷精美,京东的服务与性价比的确胜人一筹!

评分

值得一看不错

评分

书本讲得很透彻,满意的

评分

装帧考究,正版图书。

评分

这个系列三本中这本是最好的。

评分

张玉宁说自己是7日抵达昆明的,这几天正是高原反应比较重的阶段,因为在倒时差所以睡眠没有受到影响,“高原反应主要体现在自己的心率和吸气上,感觉挺缺氧的。”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