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李開周/時報文化出版 生活饮食文化/港台繁体中文

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李開周/時報文化出版 生活饮食文化/港台繁体中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開周 著
图书标签:
  • 宋朝
  • 新年
  • 饮食文化
  • 生活文化
  • 历史
  • 港台书
  • 繁体中文
  • 李開周
  • 时报文化
  • 文化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時報出版
ISBN:9789571365213
商品编码:14735580193
开本:15cmx21cm
出版时间:2016-01-08
页数:240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會吃,會玩,
宋朝新年比聖誕節更熱鬧


◎ 肥冬瘦年,餛飩餺飥
冬至不吃湯圓,年夜飯只吃麵條

◎ 隨年壓歲,大小有別
壓歲錢大放送,哥哥、姐姐領得多

◎ 義會、關撲樣樣來
辦年貨缺現金?沒關係,分期付款或賭運氣都行

◎ 宋朝人過年愛打馬
宋朝人過年打什麼馬?怎麼打?

◎ 李清照其實很愛賭
暗器功夫了得,骰子、牌戲都擅長

◎ 十五元宵,華麗收尾
雜技、魔術、馬戲、說書通通有,全部免費同樂

  宋朝是個魅力十足的朝代,商業發達、文化繁榮,市井小民的小日子過得舒舒服服、多采多姿。距離我們七、八百年,但現今的新年習俗幾乎都能從宋朝找到源頭,像是祭灶、擺春飯、壓歲錢、除夕守歲、元旦燒香、貼春聯、放鞭炮、初二回娘家、十五元宵等,都能和宋朝遙相呼應。

  但宋朝過年還是有些與現代不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皇帝過年仍然得上朝嗎?宋朝人的春節假期比現代人短?宋朝的冬至和臺灣的尾牙有何異同?送灶神的習俗有何特殊之處?宋朝人採買哪些年貨?春聯怎麼貼?壓歲錢怎麼發?怎樣祭祖、拜年?年夜飯餐桌上有哪些菜色?且聽作者娓娓道來,看看會吃、會玩的宋朝人怎樣把新年過得豐富又熱鬧,書末並附宋朝新年小辭典和新年習俗。閱讀本書,有如身歷其境般趣味盎然,彷彿與宋朝人一起度過既熱鬧又舒心的新年。


【歡樂推薦】
林嘉翔(餐飲顧問、美食家)
姚舜(資深美食記者)
駱芬美(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譚健鍬(《歷史課聽不到的奇聞》作者)

目錄
【開場白】 如果回到宋朝過新年……
【di一章】 放年假,學問大
南北宋,年假大不同
皇帝過年也要上朝
地方長官為何不放假?
學生的寒假和年假怎麼放?
勞工階層的年假

【di二章】 冬至到,新年揭幕
宋朝新年從冬至就開始了
冬至也要守歲?
送節禮等於廚藝交流?
宋朝冬至吃餃子

【di三章】 祭灶神,送錢送甜
灶君的傳說
灶君究竟是男還是女?
宋朝人祭灶為何晚一天?
宋朝祭灶,規矩多多
送神之後,採購年貨

【di四章】 買年貨,五花八門
宋朝人的年貨清單
買年貨要花多少錢
分期付款買年貨
宋朝商販的有獎銷售

【di五章】 除夕守歲,樂陶陶
吃一場宋朝的年夜飯
屠蘇酒到底是什麼酒?
鞭炮太貴,就用爆竹和爆鹽
大人早睡,小孩守歲

【di六章】 春聯、年畫、門神這樣貼
宋朝流行哪些年畫?
從桃板演化而來的春聯
「順天行化」宋朝weiyi的新年橫批
桃板、桃符都不是春聯
為什麼要等到大年初一才貼門神?

【di七章】 大年初一好拜年
春節很像西方萬聖節
地方官寄賀卡給皇帝
京官進宮大拜年
宋朝老百姓怎樣拜年?
宋朝的壓歲錢怎麼給?

【di八章】 正月天,無賭不歡
正月三天開放賭禁
宋朝人怎樣賭錢?
宋朝人是這樣玩骰子的
與李清照一起「打馬」
和司馬光比賽投壺

【di九章】 送窮、占卜博好運
歸寧未必在初二
正月初六送窮鬼
「人日」的來歷
正月初七吃「酸餡」

【di十章】 鬧元宵,狂歡尾聲
燈展從三天到五天
把花燈戴在頭上
超級花燈「棘盆燈」
燈展期間的保全措施
元宵美食嘗不盡
是寂寞收燈時

【附錄一】 宋朝年俗簡表
【附錄二】 宋朝新年小辭典
【附錄三】 主要參考書目

序跋

【開場白】 如果回到宋朝過新年……

  當您翻開這本書時,一年一度的舊曆新年可能即將到來,或是已經結束,當然也可能才剛開始。不管您是在什麼時候拿起這本書,只要您尚有閒暇,都希望您感到有趣、歡樂地讀下去。

  這本書很薄,也很小,它的內容非常單純,無非就是談談新年,但它所要呈現的並非現在的新年,而是宋朝的新年。

  宋朝是一個很有魅力的朝代,這個朝代商業發達,文化繁榮,皇帝有人味兒,大臣有風骨,市井小民的小日子和其他朝代相比,都要舒服得多。在相對寬鬆的政治制度下,在相對自由的文化環境下,宋朝自然發展出璀璨奪目的經濟成果,衍生出多姿多采的生活方式。從很多方面來看,這個朝代都非常前衛,非常現代,若將宋朝稱之為「前現代社會」也不為過。

  宋朝這個「前現代社會」距離今約有七、八百年時光,看似遙遠,實則和今天息息相關——中華民族的性格、文化特徵、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幾乎都能從宋朝找到源頭,其中當然也包括傳承至今的新年習俗。

  現在我們將舊曆的正月初一叫做「新年」,這一稱呼正是源於宋朝。如宋人筆記《夢粱錄》所載:「正月朔日,俗呼為新年。」

  還有,新年之前的祭灶日我們稱為「小年」,這一習慣也是源於宋朝。如另一部宋人筆記《新編醉翁談錄》所載:「臘月祭灶,俗謂之小年。」

  一般祭祀灶君,麥芽糖與糖豆粥是必不可少的兩道供品。宋朝時祭灶同樣有類似習俗,如宋人筆記《武林舊事》記載:「祀灶用花餳米餌,及燒替代,作糖豆粥。」何謂「花餳」?麥芽糖製作的花式糖果是也。何謂「燒替代」?焚燒金銀紙製作的假元寶是也。時至今日,我們祭灶時仍用麥芽糖來加工花式點心,仍用金銀紙來疊燒各式元寶。

  除夕祭祖,臺灣人的供桌上要擺春飯、疊柑塔,而宋朝人的供桌上一樣要「擺春盤」以及「斗飣柑橘」。「擺春盤」是將不截斷的新鮮蔬菜(類似臺灣人用新鮮芥菜做成的「長年菜」)擺放到盤子裡,上下疊壓好幾層,然後將頂黏紙花的線香插在上面。「斗飣柑橘」則是把供桌上的柑橘壘成一座座縮微版的金字塔。熟悉臺灣年俗的讀者應該知道,這兩種習俗都和今天非常接近。

  在今日臺灣,遵守舊俗的老年人過年時會給小孩掛一長串用銅錢或者硬幣串成的壓歲錢,這串壓歲錢的數目通常是一百二十枚,俗稱「吃百二」,意思是希望小孩健健康康,長命百歲,將來活到一百二十歲。我們只要往前追溯,就會發現這正是宋朝宮廷的規矩:每到新年將至,宋朝的后妃們都會備辦「隨年金錢一百二十文」,獻給皇子皇女。

  除此之外,諸如除夕守歲、新正燒香、更換春聯、燃放鞭炮、鄰里饋贈、親友聚宴、新妻歸寧、元宵放燈……諸多年俗,都能和宋朝遙相呼應,如果我們穿越到宋朝過新年,必定會感覺非常熟悉、非常親切,很容易就能適應,馬上就能和宋朝人一起度過一個既熱鬧又舒心的新年。

  但是請大家注意,我並沒有說宋朝年俗和今天完全一致(如果是那樣的話,這本小書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事實上,當時還有許多和現在不一樣、但又相當關鍵的特殊規矩。

  舉例言之,咱們現代人較不重視冬至,無非把它當成一個普通的節氣。但是在宋朝,冬至卻是一個節日,一個為新年暖身的重要節日,宋朝人過冬至的熱鬧程度甚至不亞於過新年。至於冬至在宋朝為什麼會備受重視,以及宋朝人究竟如何慶祝冬至?書中di二章〈冬至到,新年揭幕〉自會說分明。

  再比方說,現在大多數朋友都認為臘月二十三是小年,換句話說,我們習慣在臘月二十三那天祭祀灶君。可是在宋朝,臘月二十四才是小年,宋朝人祭灶的時間比我們要晚一天,他們祭灶的方式也很有特色,某些宋朝人甚至認為灶王爺是位女士。讀者諸君如果想一探究竟,也務必閱讀本書di三章〈祭灶神,送錢送甜〉。

  年關將近,置辦年貨是頭等大事,現在商業發達,購物便利,我們可以去超市掃貨,甚至還能在網上購物,足不出戶即可下單。宋朝商業當然沒今天發達,資訊技術更是沒有,網上購物簡直等於天方夜譚,可是宋朝商家卻開創性地發明了分期付款訂年貨這樣一種頗具現代風格的銷售方式,而且宋朝小販在新年前後還提供一種兼具購物、抽采和娛樂功能的「關撲」購物。到底他們如何分期付款?關撲究竟是怎樣一種購物方式?di四章〈買年貨,五花八門〉會一一解答。

  現代人生活節奏愈來愈快,與此同時,年味兒也愈來愈淡,傳統年俗中的除夕守歲已經沒有多少人願意接受了。宋朝人則不然,他們每年除夕必定守歲。奇怪的是,當時守歲完全是小孩子的活動,大人並不參加,換句話說,小兒女要睜大雙眼熬到大年初一,而他們的父母卻像懶鬼似地躲在房間呼呼大睡……宋朝人為什麼會形成這樣一種習俗呢?在di五章〈除夕守歲,樂陶陶〉有我個人的觀察與推測。

  除夕當天,甚至早在臘月二十七或者二十八,我們就會早早地在自家門上貼春聯、換門神,喜氣洋洋。宋朝人卻要等到大年初一那天凌晨才貼上門神,而且當時的門神也和今天有諸多不同,為了讓現代讀者進一步瞭解大宋年俗,di六章〈春聯、年畫、門神這樣貼〉專門介紹宋朝的春聯和門神。

  總而言之,宋朝新年既有很多和今天相同的習俗,也有很多不同的特色,假如我們回到宋朝,既會感到熟悉與親切,又會感到新奇和困惑。但是當您讀完這本小書,一切困惑都將迎刃而解。

  當然,光憑現在的科技條件,在物理上我們無法回到宋朝,只能透過心領神會與宋朝人同在。新春佳節將屆,探討一下宋朝年俗,一則好玩,二來可讓我們獲得一些談天說地的題材,三者也算是一場饒有興味的文化尋根。

  或許我們已經沒精力守歲,沒工夫祭祖,甚至連和親人吃一頓年夜飯的機會都不容易獲得,但是總可以抽空瞄一眼歷史,隔著紙面和古人交談幾句,瞭解一下祖先的生活習慣,這些都有助於讓我們更清楚自己的來歷,明白我們的根性打哪兒來,從而讓淡薄的新年變得醇厚一些,讓疲憊的精神變得歡樂一些。您覺得呢?

  後祝您閱讀愉快。

內文試閱
◎宋朝的年夜飯

  宋朝人的年夜飯很豐富,七碟八碗堆滿桌,有雞有魚有葷有素。除此之外,還有必不可少的「餺飥」與「春盤」。

  臺灣除夕的主食是湯圓和甜粿,大陸除夕的主食是湯圓和餃子,而宋朝年夜飯卻以餺飥為主。《歲時廣記》卷五〈元旦上.食索餅〉:「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者或此類。」《新編醉翁談錄》卷三〈京城風俗記.除夜〉:「民庶之家以餺飥享先,分食之。」陸游〈歲首書事〉亦云:「中夕祭餘分餺飥。」可見無論在北宋還是在南宋,都流行用餺飥來祭祖,然後全家老小一起分食。

  餺飥其實是很簡單的麵食,本來由北方遊牧民族發明創造,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原。它初的做法是這樣的:用清水和麵,不加酵粉,將麵團揉光以後,搓成條狀,再掐成半指長的小麵段,然後將小麵段放入掌心,用另一手的大拇指由近及遠這麼一搓,將厚厚的麵段搓薄,搓成兩頭翹、中間凹的小笆斗或者兩頭尖、中間扁的柳葉舟,放在菜羹裡煮熟。也就是說,宋朝的餺飥其實就是麵條,用菜羹或肉羹煮熟的麵條。這種麵食做法簡易,無需過水,無需打鹵,無需澆頭,無需菜碼,一把麵條放入沸騰的羹湯,一會兒就煮熟了,盛出來就可以吃。在南宋中葉,上述做法傳入日本,所以日本人也將用羹湯煮熟的麵條叫做餺飥。

  宋朝人過冬至,主食是餛飩,即現在的餃子。過冬至吃餃子,到了除夕卻吃餺飥,單從主食上看,冬至的宴席確實比年夜飯還要豐盛,所以北宋就有「肥冬瘦年」以及「冬餛飩,年餺飥」這樣的民諺。

  介紹完了餺飥,再說說春盤。

  春盤初叫「五辛盤」,將韭菜、芸薹、芫荽洗淨,撕開,不切斷,在盤子裡擺出好看的造型,然後再拌以臘八當天醃漬的大蒜和?頭,後在這堆蔬菜的中間插一根線香,線香頂端黏一朵紙花即可。因為這盤菜共含五種蔬菜,而且這五種蔬菜都有發散的功效,故此以「五辛」為名。

  五辛盤在隋唐時期頗為流行,唐朝人除夕祭祖,供桌上必放五辛盤。祭祀之後,拔掉盤子中間的線香和紙花,轉移到年夜飯的餐桌上,全家人一起分享,據說可以祛病,能保來年百病不生。

  進入宋朝,生產力進步,食物相對豐富,祭祖的春盤不只五辛,也有臘肉等。宋朝人喜歡用蘿蔔和生菜來製作春盤:蘿蔔去皮切絲,生菜撕成長段,一同擺放到盤子裡,綠白分明,煞是好看,再插上紙花和綢花,更有一股喜慶氣氛。

  除了五辛、蘿蔔和生菜,別的蔬菜也可以製作春盤。蘇東坡有詩云:「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這是用青蒿做春盤。青蒿是一種野菜,葉片青綠細碎,味道清鮮微甜,有清肝明目之功效,俗名「茵陳」。

  此外還有用豬肉和主食製作春盤的。如《歲時廣記》記載,宋朝宮廷廚師曾將臘肉蒸熟,切成細絲,在盤中擺出花型;或將油餅、麻花、饅頭等擺入大盤,壘出金字塔形狀,中插用金銀絲紮成的花朵。

  在宋朝,春盤的用途頗為廣泛,既用於祭祖,又是年夜飯的一部分,到了正月初一早晨,還可以用來「饋歲」——在親朋好友之間互相饋送。到了立春那天,春盤更是每家每戶的主食。

◎屠蘇酒是什麼酒?

  俗話說「無酒不成席」,全家老小其樂融融共用年夜飯的時候,酒是少不了的,喝什麼酒呢?自然是屠蘇酒。

  讀者諸君小時候肯定都學過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春風送暖入屠蘇,意思就是全家共飲屠蘇酒。屠蘇酒是藥酒,用多種藥材浸泡過的酒。所用藥材並不固定,據陳元靚《歲時廣記》所載,有一種比較流行的屠蘇酒是用大黃、蜀椒、桔梗、桂心、防風、白术、虎杖、烏頭等八種藥材泡成的。臘月初八那天,採齊八種藥材,用紅色小袋裝起來,紮緊袋口,上繫一根長長的細繩,吊入水井,在井中浸泡一夜,di二天早上,從井裡打出一碗水,倒進酒罈,至除夕飲用。由此可見,某些種類的屠蘇酒並不是直接將藥材泡入酒罈,而是先在水裡浸泡,再將浸泡過的水與酒混合。

  宋朝沒有蒸餾酒,只有黃酒、「紅酒」、「白酒」和「燒酒」。大家千萬不要望文生義,以為「紅酒」就是葡萄酒,「白酒」就是蒸餾酒,「燒酒」就是高度蒸餾酒。事實上,宋朝的「紅酒」是用紅麴釀造的酒,「白酒」是用白麴釀造的酒,「燒酒」則是為了延長保存期限,將酒罈放在炭火上加熱,通過高溫來殺死酵母菌和其他微生物而成的成品酒。

  這些酒的酒精濃度普遍不高,再往酒罈子裡勾兌一碗泡過藥材的井水,其度數自然會更低。因為度數低,所以女性和小孩都可以飲用。

  宋酒酒精濃度低,屠蘇酒又更低,男女老少均可飲用,所以宋朝人吃年夜飯的時候,由老至幼,無人不飲。

  咱們現代人吃年夜飯,通常都是晚輩向長輩敬酒,長輩給晚輩發紅包。宋朝則不然,當時流行長輩向晚輩敬酒,年齡愈小、輩分愈低的家庭成員,飲用屠蘇酒的次序愈前面。

  宋人鄭望之〈除夕〉:「可是今年老也無?兒孫次di飲屠蘇。一門骨肉知多少,日出高時到老夫。」

  寫這首詩的時候,鄭望之已經是家裡年齡大的長輩,全家百餘口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飯,飲屠蘇酒,先從小的孫子開始喝起,輪到鄭望之來喝的時候,都已經是大年初一了。

  蘇轍也在詩裡描寫過飲用屠蘇酒的場景:「年年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十二春秋新罷講,五千道德適親書。」他晚年隱居豫南,與兒孫共住,年年同飲屠蘇酒,他總是後一個。為何?他是一家之主,年紀大、輩分長嘛!

  宋朝人平日敬酒的規矩和今天一樣,也是先長後幼,表示敬老,可是到了吃年夜飯的時候,敬酒的次序就反過來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老人每過完一個春節,就離死亡更近了一年,所以先讓小孩子喝,祝賀他們又長了一歲,到後才向老年人敬酒,以免引起他們的悲傷。從這種奇特的敬酒風俗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宋朝人的溫情和細心,感受到一股濃濃的人情味兒。

◎宋朝老百姓怎樣拜年?

  據司馬光《居家雜儀》:「賀冬至正旦六拜,朔望四拜。」兒孫在家要經常向長輩請安,每月的初一和十五磕四個頭,到了冬至和大年初一磕六個頭。

  磕頭的時候,不能光磕不說話,還要「唱喏」。什麼是唱喏?其實就是有禮貌的打招呼。

  打個比方說,西門慶和潘金蓮打招呼:「娘子別來無恙?」這就是唱喏。潘金蓮和西門慶打招呼:「大官人一向安好?」這也是唱喏。告狀的民女見了縣太爺,趴在地上磕頭,邊磕邊喊:「民婦給大老爺磕頭了!」也屬於唱喏。電影裡的太監見了慈禧,扯著公鴨嗓高喊一聲「老佛爺吉祥」,同樣是唱喏。宋朝話本《西山一窟鬼》裡的小學生在放學時候和私塾先生告別:「教授早早將息。」意思是老師您早點兒休息,還是唱喏。包括老外見面隨口說一聲「Good morning」或者「What’s up」,在宋朝都可以歸類到唱喏裡去。

  拜年的唱喏還可以細分。

  按問候的重複次數分,有「唱單喏」、「唱雙喏」和「唱三個喏」之別。譬如學生向老師問候「老師過年好」,只問候一句,叫唱單喏,連喊兩聲,是唱雙喏,如果像複讀機一樣連喊三聲「老師過年好」,就是唱三個喏。宋朝人認為,同一句問候語說的愈多遍,表示愈尊重,所以唱三個喏要比唱單喏禮敬得多。

  按問候的內容和語氣分,又能分成「唱喏」、「唱大喏」和「唱肥喏」。咱們現代人拜年,普普通通一句「Happy new year」,只有客氣的意思,沒有敬重的意思,屬於「唱喏」;如果誠心誠意祝福某個小孩「食甜甜乎你快大漢」,不光客氣,而且發自肺腑,那就叫「唱大喏」;假如見了多年不見的親友,情不自禁撲過去擁抱,邊擁抱邊說「我想死你了」,那就相當於宋朝人「唱肥喏」的層次和意境了。

  磕頭唱喏是晚輩給長輩拜年的規矩,如果是平輩之間互相拜年,就無需磕頭了,只需要作揖或者「叉手」就行了。

  叉手可不是指十指交叉,而是用左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去抓右手的大拇指,將左手大拇指高高翹起來,再將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向左下方平平伸開。兩隻手這樣交叉以後,還要懸在胸口,但是不能貼身,要和前胸保持一點距離,好像是要護住心口一樣,這樣的禮節就是叉手。

  叉手是宋朝男士和陌生人見面時常用的禮節,該禮節比作揖要輕一些,比磕頭就更輕了。百姓見官員要磕頭,晚輩見長輩要作揖,而在摸不清對方的身份和輩分之前,叉手是安全的行禮方式,既能表示客氣和尊重,又不會顯得過於客氣和尊重。

  當然,叉手的時候也要唱喏。比如說宋朝兩個平輩論交的年輕人在大年初一那天碰了面,他們會停住腳,隔著兩三尺的距離相向而立,互相和對方叉手,邊叉手邊說「過年好」。

◎宋朝的壓歲錢怎麼給?

  咱們中國的老規矩,小孩給大人拜年,大人照例要發給小孩紅包,也就是壓歲錢。

  壓歲錢在宋朝不叫壓歲錢,而是叫作「隨年錢」。

  「隨年」有兩種含義:di一,在過年的時候發放;di二,根據對方的年齡發放。

  《舊五代史.劉銖傳》載:「劉銖每親事,小有忤旨,即令倒曳而出,至數百步外方止,膚體無完者。每杖人,遣雙杖對下,謂之「合歡杖」;或杖人如其歲數,謂之『隨年杖』。」

  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晉宰相劉銖專橫跋扈,常用大棍打人,有時候雙棍齊下,稱為「合歡杖」;有時候根據受刑者的年齡來決定打多少,叫做「隨年杖」。在這個典故中,「隨年」即是根據年齡的意思。

  臺灣的朋友給小孩子發壓歲錢,忌諱發奇數。比如說八元、十元、一百元,都行,不宜發給七元、九元、九十九元。大陸無此忌諱,在筆者的老家豫東平原,近年來流行發給孩子九十九元和九百九十九元的紅包,因為九這個數字雖為奇數,卻代表「長久」。

  宋朝人給小孩發壓歲錢更不忌諱奇數,因為他們是按小孩的年齡來發的。小明今年虛歲十歲,發給他一個十元的紅包;小芳今年虛歲十一歲,發給她一個十一元的紅包。年齡不全是偶數,壓歲錢自然也不全是偶數。

  北宋高僧道原編寫的禪宗燈史《景德傳燈錄》載有一則典故:「昔有施主婦人入院,行眾僧隨年錢。僧曰:『聖僧前著一分。』婦人曰:『聖僧年多少?』僧無對。」

  大概是過年的時候,有一位女居士進廟拜香,為眾僧發放壓歲錢。一個和尚大言不慚地說:「女施主,我是聖僧,你要多發給我一份!」女居士問他:「您這位聖僧今年多大了?」和尚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了。

  和尚為什麼要張口結舌呢?因為當時的壓歲錢一向是按照年齡來發的,即便是聖僧也不例外。他想讓人家多給他一份壓歲錢,人家自然要問他的年齡是不是要比別人大一倍,而他不敢在年齡上撒謊,只好默默無言了。

  這則典故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年齡決定了壓歲錢的多少——這也是宋朝人之所以將壓歲錢叫做「隨年錢」的關鍵原因。

  不過宋朝還有一種壓歲錢是和年齡無關的,那就是宋朝后妃為皇子掛在床頭上以鎮壓邪祟的那一串壓歲錢。據《武林舊事》描述,這串壓歲錢乃「隨年金錢一百二十文」,也就是將一百二十枚金幣串在一起,串成沉甸甸的一大串,祝福皇子福壽綿長,整整活到一百二十歲。

  臺灣民間也有此風俗,俗稱「吃百二」,不過現在「吃百二」已經不是皇子獨享的福利了,每個小孩子都有可能享受得到。

作者資料
李開周

    1980年生,河南開封人,青年學者,《南方都市報》專欄作家,曾在《新京報》、《中國經營報》、《世界新聞報》、《羊城晚報》、《中國烹飪》和《萬科周刊》等媒體開設專欄。

    著有《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等。

基本資料
作者:李開周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01-08
ISBN:9789571365213
規格:平裝 / 單色 / 240頁 / 15cm×21cm


《宋代的风雅与市井:衣食住行、节庆礼仪的生动再现》 引言:穿越时空的邀请函 我们常在古装剧中窥见宋朝的影子,或是在历史典籍中偶遇只言片语的记载。然而,宋朝,这个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高峰的时代,其日常生活的丰富性与细腻程度,远超我们想象。它不仅是士大夫的清雅之境,更是市井烟火气的蓬勃之地。本书将带领读者,跳脱出宏大的政治叙事,潜入宋朝人真实、生动、充满烟火气的日常光景之中。我们将聚焦于衣、食、住、行、节庆、礼仪等诸多方面,力求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宋代生活画卷,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智慧。 --- 第一章:衣冠之治——宋人的服饰美学与等级秩序 宋代的服饰,是其社会秩序与审美情趣的直观体现。不同于前代的华丽与繁复,宋代服饰追求一种内敛、含蓄的“自然美”。 1.1 官服与士人的风骨: 深入解析宋代官服的形制演变,如公服、常服的制度规定。重点探讨官员在不同场合下的着装规范,以及服色、官帽(如展角幞头)如何明确地标示出穿着者的品级与权力。这种服饰上的“理学化”倾向,反映了宋代强调等级与礼制的社会风气。 1.2 黎民百姓的日常装束: 转向平民生活,描绘宋代百姓日常所穿的“襦裙”、“直裰”等基本形制。在材料的选择上,麻布、葛布是主流,体现了节俭的美德。通过对当时服饰色彩、纹样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民间审美的倾向,如对朴素图案的偏爱,以及在特定节日才会出现的鲜亮色彩。 1.3 女性的时尚变迁: 宋代女性的服饰同样精彩纷呈。从北宋初期对唐代遗风的继承,到后期向更修长、更简约风格的过渡,女性的“衫、裙、褙子”组合构成了独特的宋代风貌。详细解析如“抹胸”、“褙子”等经典单品的结构、穿着方式,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女性在饰品(如金银珠玉、头面首饰)使用上的差异。 1.4 纺织技术与商业贸易: 服饰的背后是强大的手工业支撑。本章还将简述宋代丝织业、麻织业的发达程度,以及江南地区作为纺织中心的崛起,丝绸贸易如何影响了服饰的普及程度和地域风格差异。 --- 第二章:饕餮宋宴——宋人的饮食文化与风味变迁 如果说宋词是文人的雅兴,那么宋代的饮食,则是市井中最热闹的交响乐。宋朝的餐饮业空前繁荣,其精细程度和多样性,足以媲美近现代。 2.1 厨房里的科学: 探讨宋代烹饪技艺的进步。蒸、煮、烤、炙、烩等技法日臻完善,尤其对“火候”的控制达到了新的高度。详细介绍宋代常见的烹饪用具,如多层蒸笼、烤炉的改进,以及调味品的丰富,如酱油的普及使用、香料的引入。 2.2 南食与北味: 宋朝“衣冠南渡”带来的饮食融合是历史的必然。本章将对比北方传统面食(如“索饼”、蒸饼)与南方稻米烹饪的差异。重点解析米食文化在南宋的进一步成熟,以及如何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苏杭风味”、“川蜀风味”等。 2.3 酒楼茶肆的兴盛: 记录宋代餐饮业的商业化程度。酒楼不再只是提供饮酒的场所,而是集餐饮、娱乐、社交于一体的综合体。对当时的“店招”、“菜单”(如“脚店”、“熟食店”)进行考据,揭示不同档次食肆的服务内容与消费水平。 2.4 茶饮的革命: 宋人对茶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从唐代的煎茶法,到宋代兴盛的“点茶法”(磨茶击拂成沫),茶的地位从药物转为全民的日常饮品。详细描述点茶的过程、斗茶的乐趣,以及茶文化的衍生,如茶食、茶具的审美。 --- 第三章:安居乐业——宋代的居住环境与城市规划 宋代的城市面貌展现出高度的规划性与市民生活的便利性。从京城到地方州府,居住形态的变化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 3.1 城市格局的突破: 简析宋代城市打破了唐代的“里坊制”的束缚,街道两侧可以自由开设店铺,这种开放性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繁荣。以汴京(开封)和临安(杭州)为例,描绘其坊市结合、功能混合的城市布局。 3.2 建筑的实用与美观: 探讨宋代的建筑风格。不再追求宏伟的尺度,而是注重内部空间的舒适性与结构的美感。介绍如“抬梁式”构架的成熟应用,以及大量使用砖瓦、木构件的精巧组合。 3.3 室内陈设与家具的精致化: 宋代家具设计达到了一个高峰,强调线条的简洁与结构的功能性。对“杌子”、“官帽椅”、“条案”等经典家具的形制进行解析,以及室内陈设中如插花、焚香、挂画等“四艺”如何营造出宁静致远的文人雅趣。 3.4 住宅的类型与功能: 区分士大夫的宅邸、富商的庭院与普通市民的里居。描述宋代住宅对采光、通风的考量,以及后院、花圃在居住功能中的重要性。 --- 第四章:风行天下——宋代的交通工具与出行生活 宋代的交通网络建设和出行方式,是支撑其商业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基础。 4.1 陆路与水路的繁荣: 考察宋代官道和驿站系统的维护情况,以及民间长途贩运的兴盛。重点分析大运河在国家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以及沿岸漕运带来的商业活力。 4.2 车辆的演变与普及: 轿子、牛车、马车在不同阶层中的使用情况。解析轿子如何成为身份的象征,以及宋代对车辆形制的规范。 4.3 城市内的移动: 步行依然是主要方式,但城市内部的交通工具也开始萌芽。描述人力车(如后来的黄包车雏形)在特定区域的应用可能性,以及对街道、桥梁建设的市政要求。 --- 第五章:礼仪之邦——宋代的岁时节庆与民间信仰 宋朝的节庆活动,是官方礼制与民间习俗交织的产物,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5.1 岁时流转的仪式感: 详细梳理从元旦(春节)、上元节(元宵)、清明节、端午节到中秋节等主要节日的庆祝方式。例如,上元节的灯市盛况、娱乐活动(如杂剧、傀儡戏)的普及;清明节的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的结合。 5.2 节庆中的饮食风俗: 记录每个节令对应的特定食物,如端午的粽子(当时称“角黍”),中秋的饼食。这些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维系家庭情感与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 5.3 信仰与迷信的渗透: 考察宋代民间对鬼神、星象的信仰。道教和佛教在市井中的影响力,以及如“伏日消夏”、“祈福禳灾”等季节性祭祀活动,反映了民众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期盼。 5.4 娱乐生活的丰富多彩: 走出家庭,宋代的娱乐场所如瓦子(娱乐中心)的兴盛,提供了说书、相扑、杂技等多元化的休闲选择。这种市民文化的发展,为后世的娱乐产业奠定了基础。 --- 结语:从细节处体味宋朝的温度 本书通过对宋朝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致描摹,旨在还原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烟火气的王朝。宋朝的伟大,不仅在于其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更在于其将精致美学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阅读这些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的故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温度”究竟是如何构筑起来的。这不仅是一部宋代生活史,更是一次对古代生活智慧的深层探寻。

用户评价

评分

《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这本书,我读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有温度”。李開周先生笔下的宋朝,并非是历史书上那种冰冷的年代划分,而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生机勃勃的时代。我一直对历史中的“吃”非常有兴趣,而这本书恰好在这一方面给了我极大的满足。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菜肴,而是将食物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紧密地结合起来。我看到了宋朝人如何巧妙地利用时令食材,如何发明出各种精美的烹饪技法,甚至连餐具的选择和摆放都充满了考究。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不足,但却以一种平和、理解的态度去呈现,使得整个宋朝在我脑海中变得更加立体和真实。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精美,无论是纸张的质感还是排版,都透露出出版方的用心,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

评分

读罢李開周的《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我的脑海中依然回荡着宋朝那份独特的生活气息。这本书以“生活饮食文化”为切入点,却远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位渊博的朋友,耐心细致地向我展示了一个他所热爱的时代。书中对宋朝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都有所涉猎,从士大夫的雅致生活,到市井小民的忙碌与生趣,都描摹得细致入微。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细节的关注,比如当时人们的服饰如何裁剪,房屋如何布局,甚至连街头巷尾的叫卖声都仿佛能透过文字传递过来。在探讨节日习俗时,作者也没有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感,让我对宋朝人民的情感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讨喜,不失严谨,却又充满生活气息,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知识和感悟。这真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一本名为《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的书,作者是李開周。这本书由時報文化出版,主打生活饮食文化,是港台繁体中文版本。虽然书名听起来像是讲宋朝过年的,但我对书中对宋朝社会生活风貌的细腻描绘更感兴趣。我一直觉得宋朝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情趣的朝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当精致。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那个时代的好奇心,它不像历史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通过生动的笔触,将宋朝人的日常点滴展现在读者面前。从他们的衣食住行,到节庆习俗,再到人际交往,都描绘得活灵活现。尤其是在描写饮食文化的部分,作者似乎有着深厚的功底,将宋朝的各种美食、烹饪方法以及餐桌上的礼仪都娓娓道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华的年代,能闻到食物的香气,听到人们的欢声笑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体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得以窥见一个鲜活、真实的宋朝。

评分

对于《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这本书,我只能说,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宋朝的一些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的宋朝,可能是文弱书生的天下,或是经济繁荣但缺乏生活气息的时代。然而,李開周先生通过他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更加多元、更有活力的宋朝。书中关于“生活饮食文化”的描写尤其精彩,他不仅仅是将美食作为一种独立的元素来介绍,而是将其融入到宋朝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讲述了食物如何与节日、社交、甚至朝廷的运作相互关联。我尤其被书中对于一些小人物的生活片段所打动,那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呈现,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和情感。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如此充满趣味。

评分

当我翻开《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这本书时,并没有预想中的那种严肃历史解读,反而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市集。李開周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宋朝那个似乎遥不可及的时代,描绘得栩栩如生。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生活饮食文化”的深刻挖掘,它不仅仅是关于食物本身,更是关于食物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人情往来。我看到了宋朝的餐桌上,不仅有精致的菜肴,更有传递的亲情、友情和浓厚的节日氛围。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画面感,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枯燥,仿佛每一页都在为我讲述一个宋朝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对宋朝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一个名称,而是一个充满了鲜活生命和独特魅力的时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