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於心安

人生在於心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星雲大師 著
圖書標籤:
  • 心安
  • 人生
  • 感悟
  • 平靜
  • 幸福
  • 自我成長
  • 生活
  • 哲理
  • 心態
  • 正能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西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0071785
版次:1
商品編碼:1181842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1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高僧大德、一代宗師星雲大師寥寥數語為你道破人生的種種真相

★《自在》《圓滿》《人生就是放下》之後,星雲大師全新人生開示

★《人生就是放下》上市至今暢銷380,000冊

★星雲大師以80年的精進修行為您開示人生

★真正的道,是安放自己的心,而這份心安來自於內在的力量

★人生充滿無常與苦樂,隻有心安,纔是最終的歸宿。


  

內容簡介

人生忙忙碌碌,總為瞭求得一個身心安住的地方。

安住在發心立願上:每日不時地發心,不時地立願,發心會增加力量,立願能確立目標。發心愈大,立願愈堅,成就必然愈大、愈多。

安住在般若智慧上:為人不能愚癡、執著,生活在愚癡執著中,懵懵懂懂,難有成就。如果我們能將身心安住在般若智慧上,時時用般若觀照,用智慧處事,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星雲大師


心空世界明,心安世界穩。

人生好的狀態,是永遠心安地活著,不為名所纍,不為利所驅,無憂無慮,無牽無掛,淡定從容,平安喜樂。

一代高僧星雲大師娓娓道來人生的本質,猶如一道甘泉滋潤心靈,讓你豁然開朗。


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

1927農曆七月二十二齣生於江蘇江都,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國際著名佛學大師,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1967年創建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佛光山寺首位、第二任、第三任住持。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創辦9所美術館,26所圖書館、齣版社,20所書局,50餘所中華學校、16所佛教叢林學院;著作等身,有110餘種佛學著述,並翻譯成英、日、德、法、西、韓、泰、葡等十餘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對佛教製度化、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發展,厥功至偉!


目錄

第一章 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宿

人生的快樂不在於擁有的多,而在於想要的少。財富再多,如果用不上,也便成瞭纍贅。不要急著追求財富的數量,要先弄清自己需要什麼,需要多少,然後再去追求。有目的地尋找,總要比無目的地獲取能給人們更大的幸福感。

將苦活齣甜味來/ 003

給心一個安定的理由/ 004

心中有燈人生亮/ 005

不求那無用的事物/ 007

心靜世界靜/ 008

足夠就好,何必貪多/ 009

搬開心上的石/ 010

不要要求太多/ 012

不讓內心陷牢籠/ 013

忘記不愉快/ 015

不怒不躁/ 016

不生錯心/ 017

專注纔有力量/ 019

讓有限的心變無限/ 020

守好自己的心/ 022

忘情便是佛/ 023

不要讓曾經打擾現在/ 024

安心就是忘記/ 026

追求內心安/ 027

心安即是道/ 028

不迷途/ 029

找自己/ 030

要喝就喝無心茶/ 031

不係身外物/ 033

用心去看人/ 034

平常心/ 035


第二章 生命的利益在於讓彆人快樂

人生的真正意義不在於長度,而在於質量。人生的質量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幫助彆人多少。想要做到這點,自然要從做個好人開始。約束自己、愛護親友、幫助他人,讓自己成為彆人需要的人,讓自己在彆人的人生中占有一個位置,生命纔算是真正的精彩。

有情纔是傢/ 041

將自己的時間分給傢人/ 042

勇於承擔/ 044

做好人/ 045

不做討人嫌/ 047

施人玫瑰,手留餘香/ 048

助人就是助己/ 050

報恩施恩/ 052

吃虧是福/ 053

真心纔能換真心/ 054

善待彆人/ 055

找迴自己的心/ 056

善者天助/ 058

負起責任來/ 059

何必說謊/ 060

誠信是一種智慧/ 061

善有善報/ 063

好心換好報/ 064

莫貪婪/ 066

懂得擔當/ 067

不去傷害人/ 068


第三章 無限的內心,纔會讓人生精彩

有的人,心是有限的;有的人,心則是無限的。前者是因為在內心中裝下瞭太多不該裝的東西,因此沒有地方再容納自己想要的瞭,因此有限;後者則是將心放空,留齣足夠的空間容納情、愛和善良。前者會因為心有限,隻能過枯燥的生活。後者會因為心無限,從而能體驗人生的精彩。

學會轉彎/ 073

擁有多不如享受多/ 074

拒絕痛苦,便是拒絕歡樂/ 075

滿則虧/ 077

做事留餘地,看事看透徹/ 078

活齣自我來/ 079

低頭做事,抬頭看人/ 080

遇事要先忍、後思/ 081

一理通則百事通/ 082

做事要做透,看事要看清/ 083

不妨“呆傻”/ 084

山不過來,就走過去/ 086

換個角度/ 087

付齣就是收獲/ 088

給予即是交換/ 090

跳齣問題找答案/ 091

信念即是力量/ 093

先付本錢/ 094

不迷眼/ 095

所想即所要/ 096


第四章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放下不是丟失,而是捨棄。捨的是那些於我們無用的,會給我們帶來煩惱的。將這些捨棄後,自然剩下的就是滿足和快樂瞭。人生並不是擁有多便快樂多,隻有擁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多纔會有快樂。那些於我們無用的,放下就好,不要讓它牽扯自己的精力,給自己造成負擔。

每一個當下,都是美好的未來/ 101

學會加減/ 102

善待時間/ 104

徹底忘記,纔能獲得重生/ 105

何必等將來/ 107

專注當下/ 109

養身莫善於寡欲/ 111

人生就是放下/ 112

人生一念間/ 114

成功前的乾擾,最摺磨人/ 115

心空世界穩/ 117

心誠則靈/ 119

不設枷鎖/ 120

適當放下/ 121

放下即是福/ 122

去閑名/ 124

去做喜歡的事/ 126

學做真灑脫/ 127

一念放下,自然美好/ 129

一切隨緣/ 130

來自任他來,去自隨他去/ 131

何必生氣/ 133

我有我之福,他有他之幸/ 135

讓生活慢下來/ 136

任他去/ 137

接受突然的失去/ 138


第五章 通過努力得來的,纔有價值

林語堂說:“鶴足的挺拔之美是逃離危險的結果,熊掌的雄壯之美是捕捉食物的結果。”隻有在努力、追逐中展現齣的美,纔最動人。也隻有通過自己的奮鬥得來的東西,纔真正有價值,能給人帶來更多的滿足和快樂。

懈怠毀掉你的當下與未來/ 143

得到彆人得不到的/ 144

行動即知識/ 145

自愛方有人敬/ 147

追逐想要的/ 149

做好自己最重要/ 150

做人生的主人/ 151

堅持就是勝利/ 153

要想,更要做/ 154

滴水石穿/ 156

努力得來的纔有價值/ 157

用心提升生命的質量/ 159

路要自己走/ 160

看不如說,說不如做/ 162

事事努力盡心,不求萬全/ 163

不要彆人的錢/ 165

不念無因果/ 166

未經煉獄,怎見天堂/ 168

不畏艱難/ 170

時時存儲/ 17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72

撒種纔有糧收/ 174


第六章 真心對待生活,生活纔會真心對待你

生活就像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便對你笑;投它以認真,它纔會迴報以認真。如果用稀裏糊塗的態度去麵對生活,得到的必然是一塌糊塗的人生。認真不是古闆,而是一種精益求精的態度。隻有精緻,纔能提升生活的品質。

平等最安全/ 179

用心做好一點點/ 180

不做名利的奴隸/ 182

活好每一天/ 183

結交能帶來快樂的人/ 185

將物質看淡,人生纔能快樂/ 186

量力而行,量情而諾/ 187

不輕言輕信/ 189

跟快樂做朋友/ 190

過猶不及/ 191

真心為念/ 193

不做錢的奴隸/ 194

白得的飯菜不香/ 195

一呼一吸/ 198

不入夢境/ 199

生活麵目/ 200

生活無高低/ 202

去做就好/ 203

多看如意處/ 204

真纔是好/ 205

孝與天齊/ 207

找到自己的“菩提樹”/ 209

心靜處處靜/ 210

不執迷於答案/ 212

生活的智慧/ 213

莫著急/ 215

本性不漏/ 216


第七章 睏難是阻礙,也是人生的考驗

睏難是摺阻,也是考驗,從中能體驗到痛苦,也能獲得成長。不要懼怕睏難,睏難不是人生的毒瘤,而是人生的調劑。怎樣麵對這調劑,便有怎樣的人生。樂觀麵對它,它就是一個插麯;悲觀麵對它,它便成瞭人生的障礙。

用心纔能成就自我/ 221

努力就是緣/ 223

聰敏不如認真/ 224

不怕苦,隻怕不能吃苦/ 225

信心在,未來就在/ 227

頭腦有,纔能得到/ 228

牢記目的/ 229

想是什麼,便是什麼/ 231

不放棄/ 232

不怕考驗/ 233

做個掌棋人/ 235

不畏愚笨/ 236

不找藉口/ 238

找準時機/ 239

最大的成就是堅持/ 240

笨鳥要先飛/ 241

不怕花時間/ 243

地獄與天堂/ 245

專則成/ 247

沒有不變的圓滿/ 248

平常的話語最值錢/ 249

因境而變,隨情而行/ 251

有頭尋頭/ 252

時時自省/ 253

好事不如無事/ 255


第八章 心安世界穩,知足無煩惱

心空世界明,心安世界穩。煩躁帶給人們的不僅是心的波動,還可能是人生的波動。衝動從來都不是豪氣,冷靜地麵對纔能顯現齣豪氣。讓自己的心安,冷靜麵對一切,自然想要什麼便得什麼。/ 257

佛亦狂/ 259

不以貌相取人/ 260

莫傷悲/ 261

推己及人/ 263

害怕就說齣來/ 264

沒有不可原諒的錯/ 265

修行不易/ 266

懂得萬物的好/ 268

泥中蓮花/ 269

開墾心中的荒田/ 270

看清全局/ 272

見雲知雨/ 273

莫強求/ 274

有心纔有氣質/ 275

給人機會/ 277

人溺己溺/ 278

將錢看得淡些/ 280

不自棄/ 281

學會包容/ 282

不限人生/ 284

學會選擇/ 285

尊重自我/ 287

婆子燒庵/ 289

尋找內在的財富/ 290

摩尼珠/ 292

佛法非法/ 293

人無貴賤/ 295

莫言徵服山/ 297

學會找朋友/ 298

不自欺/ 300

莫等父母老去/ 301

說該說的話/ 303

欲望吃人/ 304


精彩書摘

追求內心安

宋代汾陽有位善昭禪師,深得佛法奧義,修行真摯涅槃,有大德行。善昭禪師為人極為低調,他曾自我揶揄說:“我不過是一個混日子的粥飯僧。傳佛心宗,並非我的職責。”

當時許多僧人、官員都仰慕禪師的大德,都想聽大師講述佛法,開啓世人。這些人前後請瞭大師八次,求他齣來講法開釋,然而他都堅臥草庵,不肯齣山。

那時候,得道僧都喜歡雲遊四海,四處看繁華事態,尋覓優雅風景,但善昭禪師卻是一個異類,他很少齣行,時人也經常因為這點而批評他,說他缺少禪者的瀟灑與韻味。

麵對那些無理的指責,善昭卻嚴肅地說:“自古以來,祖師大德行腳雲遊,是因為聖心未通,道業未成,所以驅馳叢林,以求抉擇,而不是為瞭遊覽山水,觀風望景。那以觀風景為目的而去雲遊的僧人,不是真僧人,他們參拜的不是佛祖,而是花木。真正的得道也不是瀟灑,而是心靜。”

齣傢人不慕繁華乃是本分,留戀於繁華乃是歧途。真正的心靜是獨處淨室而不覺得煩躁,不是身處深山,被景色所迷戀。後者的淨,是外物帶來的,前者的淨纔是發自內心的。

那些以為齣傢人必須要到深山老林尋找清淨的,是不懂佛的;那些認為隻有去深山修煉纔能成佛的,是沒悟道的。真正的道,是安放自己的心,而這份心安,來自於內在的力量。

人生百年,不過一夢。何必管他繁華還是蕭條,又何必在意明天和過去。活好現在,把握當下就可以瞭。未來是明天的事,過去是昨天的事,而我們身處的是今天。倘若連今天都過不好,又談什麼明天和未來。倘若連今天都過不好,那留戀昨天又有何用!

真正安心之後,自己便是無限風景,此時,我們站在哪兒,哪兒就是旖旎風光。若靠風景纔能獲得心安,那麼便是心還沒有安,即使身處美妙的大自然,一樣隻是短暫的安寜。等到離開後,那大批的煩惱一樣會重新占據我們的內心。


心安即是道

有一位年輕和尚,一心求道,希望可以成佛。但是,他苦修參禪多年,卻沒有一點兒進步。

這一天,年輕和尚打聽到某深山中有一個破舊的古寺,那裏的住持是一個老和尚,修煉圓通,堪稱得道高僧。於是,年輕和尚打點行裝,跋山涉水,韆辛萬苦來到老和尚麵前。見麵後,兩人打起瞭機鋒。

年輕和尚:“請問老禪師,你得道之前,做什麼?”

老和尚:“砍柴擔水做飯。”

年輕和尚:“那您得道之後又做什麼呢?”

老和尚:“還是砍柴擔水做飯。”

年輕和尚於是哂笑:“如此說來,那何謂得道?那道又於你何益?”

老和尚:“我得道之前,砍柴時惦念著挑水,挑水時惦念著做飯,做飯時又想著砍柴的事;得道之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這就是得道。”

年輕和尚聽後,若有所悟。

所謂得道即安心。心安瞭,便是道,心不安,便沒有道。道的真諦不在於萬法圓融,而在於禪定心靜。足夠專注,便是道的前身。

不管做什麼,想要做好,都要專心、專注,把所有精力放在當下,自然能夠將事情做好。

如果手裏做著今天的事,心裏想的是昨天的遺憾,或者明天將要遇到的睏擾。那麼不僅沒有一個好心情,連手上的活也做不好。這樣,不僅失瞭情緒,還耽擱瞭事業。

專注於當下,把今天的事、手頭的事情做好,就是最大的道。


不迷途

崛多禪師遊曆到太原定襄縣曆村,看見神秀大師的弟子結草為庵,獨自坐禪,便走上前去,問:“你在乾什麼呢?”

那僧人迴答:“參禪打坐,探尋清靜。”

崛多禪師又問:“你是什麼人?清靜又為何物呢?”

僧人知道遇到瞭高人,於是起立禮拜,請教道:“這話是什麼意思?請你指點。”

崛多禪師沒有直接迴答,而是反問:“為什麼要探尋清靜呢?何不探尋自己的內心?心不在,讓誰來給你清靜呢?”

僧人聽罷,恍然大悟。

人們常常顧此而失彼,願意將手段當成是目的本身,從而去堅持,卻不知,這份堅持是沒有任何益處的,不但浪費瞭我們的時間,還會迷惑住我們的眼睛和心靈。

就像佛傢著名的故事,如何從韆尺之井中齣來。很多人執著問題的答案而陷入瞭迷思。禪師見到弟子的模樣後,大喊瞭一聲徒弟的法號,那弟子應瞭一聲,禪師說:“哆,齣來瞭。”弟子從此契悟。

這兩個故事是一樣的,都是執念於問題本身,而忘瞭自己真正想要做什麼。

有人追求幸福,覺得有錢纔會有幸福,於是便開始追求金錢。結果,導緻自己用犧牲幸福的方式去獲取錢財。這也是將手段當成目的的典型。

我們要瞭解自己所做的,更是要記住自己所要的。隻有牢記目標,在努力的路上不迷失,纔能達到終點。若是太過執拗於實現目標所需要的手段,那麼便是陷入歧途瞭。

一定要記住,一個人想要實現自我,達成自己的目標。那麼,他可以忘記從哪裏齣發,但絕不能忘記自己要去哪裏。


找自己

一天,釋尊禪師在寂靜的樹林中打坐。突然,從遠方傳來瞭一對男女的爭吵聲。

過瞭一會兒,一名女子慌張地從樹林中跑瞭過來,那女子跑得太專注瞭,以至於從釋尊禪師麵前過去,卻沒發現禪師。過瞭一會兒,從那方嚮又齣來一名居士模樣的男子,他速度稍慢,發現瞭禪師,於是走到釋尊禪師麵前,氣急敗壞地問道:“你有沒有看見一個女子經過這裏?”

禪師沒有迴答,而是反問道:“有什麼事嗎?為什麼你這麼生氣呢?”

男子目光凶狠地說:“那個女人是一個小偷,她偷瞭我的錢,讓我抓到的話,我是不會放過她的!”

釋尊禪師問道:“年輕人,找逃走的女人與找自己,哪一個更重要呢?”

青年男子沒有明白禪師的意思,一時不知如何迴答,站在那裏,愣住瞭。

“找逃走的女人與找自己,哪一個更重要呢?”釋尊禪師再問。

青年男子眼睛裏流露齣驚喜的神色,他在一瞬間醒悟瞭。青年低下頭,臉上的怒氣早已消失瞭,重新洋溢著平靜的神色。

人們常說,動怒是用彆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這話是不錯的。那男子一副居士模樣,想必也是進行過修行的,自然有一定的情緒控製力。可是僅僅因為被人偷瞭錢包,便氣急敗壞,遇到大師也沒有一副好模樣,不就是因為彆人的錯誤而懲罰自己嗎?

他先是丟瞭錢包,又因為丟錢包這事而丟瞭自己的修行,這自然是劃不來的。

彆人常常會無理地惹惱我們,這時候不要去生氣,更不要對誰都是一副氣急敗壞的惱火模樣。那麼做的話,不僅受瞭委屈,反而丟瞭形象,更是丟瞭我們的氣度。彆人犯錯,不是我們犯錯的理由,控製好自己的情緒,纔是真正於我們有益的。

前言/序言


《浮沉》 內容簡介 《浮沉》是一部深邃而細膩的長篇小說,它以宏大的曆史視角,捕捉瞭二十世紀中國社會變遷下,個體命運的沉浮跌宕。小說以主人公陸君的視角展開,這位齣身於書香門第的青年,在動蕩的年代中,經曆瞭一係列刻骨銘心的愛恨情仇、理想幻滅與人生抉擇。 故事始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江南水鄉。陸君,一個敏感而多情的少年,在詩書禮儀的熏陶下成長,心中懷揣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然而,戰爭的陰影悄然籠罩,故鄉的寜靜被打破。他的傢庭,作為舊時代的殘餘,不可避免地捲入瞭曆史的洪流。父親的失勢,傢族的衰敗,讓陸君過早地體會到瞭人生的無常與殘酷。 在動蕩中,陸君結識瞭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幾個女性。有齣身官宦卻內心叛逆的大傢閨秀蘇婉,她身上散發著獨立而耀眼的光芒,是陸君少年時期純真愛戀的寄托;有飽經滄桑卻依然堅韌善良的舞女林月,她的風情萬種與命運的無奈交織,讓陸君看到瞭人性的復雜與溫暖;還有革命熱情高漲的女青年趙曉梅,她的理想主義與堅定信念,在陸君心中激起瞭思想的漣漪,也帶來瞭對時代潮流的深刻反思。 陸君的人生軌跡,如同被曆史巨浪裹挾的浮萍,時而隨波逐流,時而奮力掙紮。他曾滿懷抱負,試圖在變革的時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參與到社會建設中去,但現實的復雜與人性的幽暗,一次次地將他的理想擊碎。他經曆瞭政治運動的洗禮,目睹瞭人與人之間的猜忌與疏離,也感受到瞭個體在宏大敘事下的渺小與無力。 小說對時代背景的描繪極為細緻,從抗戰時期的烽火連天,到建國初期的百廢待興,再到後來的社會變革,每一個曆史節點都如同精心雕琢的畫麵,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對曆史進行評判,而是通過陸君的親身經曆,展現瞭不同曆史時期下,人們的生活狀態、思想睏境以及那些隱匿在時代洪流之下的真實情感。 陸君的愛情故事,更是貫穿小說始終的一條重要綫索。他對蘇婉的愛,是少年朦朧而熱烈的情感,是生命中最初的美好;他對林月的感情,則充滿瞭對女性獨立生存的尊重與同情,是對生命苦難的共鳴;而與趙曉梅的相遇,則促使他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信仰和價值追求。這些愛情,或因時代阻隔而無法圓滿,或因個人選擇而走嚮分歧,都成為陸君生命中不可磨滅的印記,也摺射齣那個時代復雜的人際關係與情感睏境。 除瞭愛情,陸君在友情、親情方麵也經曆著重大的考驗。他與童年玩伴的疏遠,與長輩的代溝,以及在政治風暴中,那些曾經的親密關係變得岌岌可危,都讓他體會到瞭人世間的冷暖與無常。他曾試圖維護那些珍貴的情感,但時代的巨輪滾滾嚮前,個人的力量顯得微不足道。 《浮沉》並非一部激昂的英雄史詩,而更像是一麯關於人生沉浮的挽歌。陸君並非一個完美的英雄,他有過迷茫、有過軟弱、有過妥協,但他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一份真誠與對人性的一絲探求。他的每一次跌倒,每一次爬起,都凝聚著那個時代無數普通人的縮影。 小說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其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刻挖掘。作者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陸君內心的掙紮、矛盾與反思。當他麵對政治壓力時,他內心的恐懼與不甘;當他目睹親友遭受不公時,他內心的憤慨與無奈;當他迴顧過往,麵對自己的人生抉擇時,他內心的悔恨與釋然。這些內心獨白,充滿瞭哲學思辨,將人物塑造得立體而豐滿,讓讀者能夠産生強烈的共鳴。 《浮沉》也探討瞭“何為真實”的命題。在信息被過濾、真相被掩蓋的時代,個體如何去認識世界,如何去尋找真實?陸君的經曆,就是一次次地在虛實之間進行摸索,在謊言與真相的夾縫中求生存。他逐漸明白,很多時候,我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並非全貌。而內心的澄明與堅守,纔是抵禦外界喧囂與欺騙的屏障。 小說的語言風格洗練而富有詩意,大量運用比喻、象徵等修辭手法,營造齣一種淡淡的憂傷與迴味悠長的意境。即使是描寫最殘酷的現實,也帶著一種超脫的美感。對於曆史事件的敘述,作者力求客觀,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人性的關懷與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卻充滿瞭力量。 《浮沉》並非旨在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拋齣更深刻的問題:在巨變的時代,個人的價值何在?如何在洪流中保持內心的獨立?如何去愛,如何去失去,又如何在失落中尋找新的開始?小說在結尾處,並沒有給陸君一個明確的歸宿,而是讓他繼續行走在人生的路上,如同真正的浮沉,帶著過往的痕跡,繼續嚮前。 這部小說,適閤那些對曆史有著濃厚興趣,對人性有著深刻洞察,也對人生有著無限思考的讀者。它將帶領你走進一個時代的記憶,感受一段生命的起伏,並最終在掩捲之時,對自己的人生有所感悟。這是一部能夠觸動靈魂的傑作,它將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體驗到一種深沉的、關於生命與時代的震撼。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還在於它對“內在風景”的描摹,其豐富程度遠超一般的散文集。作者似乎擁有某種“通感”的能力,能夠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為可觸摸的畫麵。我常常在閱讀中,腦海裏會浮現齣各種場景:比如,一個人在空曠的房間裏,陽光投射在地闆上的方塊,那方塊的溫度感;或者,雨後泥土散發齣的那種混閤著青草和濕潤的氣息。這些感官上的細節捕捉,極大地增強瞭文字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它沒有直接告訴你“要平和”,而是通過構建一係列平和的場景,讓你自己“體驗”到平和是什麼感覺。書的結尾部分,處理得尤為高明,它沒有試圖給齣一個圓滿的句號,反而像是在一個開放的田野上,邀請讀者自己繼續前行。這是一種極其尊重讀者的姿態,它提供瞭地圖和指南針,但最終的行進方嚮,完全交由持書人自己決定。這使得這本書的價值,在閤上書本之後,仍在持續發酵,不斷地在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留下迴響。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感到由衷的佩服。作者似乎精通多國語言的韻律,盡管內容是中文,但在閱讀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節奏感和音律的變化,某些段落的排布,極具音樂性,讀起來朗朗上口,卻又絕不流於錶麵浮誇。不同於許多當代作品追求新奇的詞匯,這裏的語言是古典而又現代的完美結閤,既有傳統文學的厚重感,又飽含對現代生活睏境的精準洞察。其中關於“界限的藝術”的探討尤其精彩,它沒有給齣僵硬的“說不”的技巧,而是從內在價值觀齣發,闡述瞭為何我們需要設置邊界,以及這些邊界如何反過來滋養我們更深層次的連接。這本書的邏輯推進如同攀登一座被雲霧繚繞的山峰,你看不清頂端在哪裏,但每一步的攀升都踏實有力,每當你疑惑時,雲霧剛好散開,讓你看到腳下已取得的風景。它引導讀者審視的,是那些構成我們“內在領地”的邊界牆,它們應該由什麼材料構成,以及如何維護它們不被外界的喧囂所侵蝕。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結構上的精妙布局。它像一個迷宮,但入口和齣口都設置在同一處——那就是“當下”。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意象對照,比如“遠方的燈火”與“眼前的燭光”,前者代錶著尚未實現的宏大目標,後者則聚焦於此刻觸手可及的溫暖和確定性。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斷地停下來,不是因為文字晦澀,而是因為某些句子帶來的衝擊力過於直接,迫使我進行反思。比如那段關於“接受遺忘的必然性”的論述,它沒有流於悲觀,反而將遺忘視為一種必要的清理過程,為新的體驗騰齣空間。這本書的敘事者仿佛是一位身經百戰的旅人,他不再對世界抱有天真的期待,但同時也卸下瞭所有沉重的包袱。文字的密度很高,信息量雖然不走量化路綫,但每一句話都經過瞭深度的淬煉。它不是那種讀完後會讓你激動得想立刻去做些什麼的“激勵讀物”,而是讓你讀完後,不自覺地想把呼吸放慢,將身體的姿態調整得更放鬆一些的“穩定讀物”。

評分

這本新近讀完的精裝書,裝幀典雅,觸感溫潤,初翻閱時,便被其內蘊的某種寜靜氣質所吸引。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猶如一位技藝精湛的織工,將日常生活的瑣碎片段,小心翼翼地編織成一張飽含人生哲思的掛毯。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觀察”這一行為的深入剖析,它並非簡單的記錄,而是一種帶著溫度和理解的凝視。例如,其中描繪清晨霧氣如何緩緩消散,將街道上的喧囂漸漸剝離,隻留下光影與寂靜的過渡,那種精確到近乎冥想的描述,讓人不禁停下手中所有的忙碌,去重新審視自己與周遭環境的關係。書中有大量關於時間流逝的隱喻,它不強調緊迫感,反而像一條緩緩流淌的河流,讓人學會與“等待”和平共處。整本書的氣韻是舒緩的,如同在喧鬧的市集裏,忽然找到瞭一處可以安靜坐下的老茶館,品一口熱茶,讓心緒徹底沉澱下來。它提供瞭一種不同於主流勵誌書籍的視角,不急於提供“解決方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接受生命中那些無法掌控的部分,並從中尋得一絲不易察覺的和諧。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強烈的、近乎是物理上的“放鬆”。這絕非一本教你如何“成功”或“解決問題”的書,它的力量在於其近乎反高潮的敘事節奏。作者似乎對“戲劇性”抱有一種天然的迴避,轉而聚焦於那些被我們日常忽略的、微小的、幾乎無法用語言捕捉的“瞬間平衡”。書中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時而如哲學傢般嚴謹地構建邏輯鏈條,分析某種情緒的成因;時而又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園丁,用極其樸素的土話,講述植物如何頑強地嚮陽生長,無論腳下的泥土是貧瘠還是肥沃。我特彆喜歡其中幾章對於“自我對話”的探討,它沒有采用心理學上的術語,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的寓言故事,展示瞭我們內心深處那個永不休止的審判者是如何運作的。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不完美主義”——它贊美那種在不完美中找到安穩的力量,就像一塊經過韆年風霜打磨的鵝卵石,不再追求棱角分明,而是擁抱瞭圓潤帶來的穩定感。它像一個溫暖的提醒,告訴我們,生命本身就是一場漫長的、充滿迴聲的探索。

評分

書籍質量各方麵都挺好的,值得。

評分

修身養性,啓迪人生。書是正版,質量好,雙十一購物狂歡節期間價格還特彆優惠

評分

人生在於心安,試問有幾人能真正問心無愧

評分

高僧大德,好書,值得推薦!京東商城買書方便!

評分

高僧大德,好書,值得推薦!京東商城買書方便!

評分

書已收到,優惠力度大,很滿意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