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中國人必讀的國學經典
★薈萃儒釋道三傢經典 涵蓋經史子集精華
★專業古籍整理團隊 曆時六年的成果薈萃
★內容更全 譯注更精 字體夠大 閱讀更宜
內容簡介
《六祖壇經》是中國佛教和禪宗的根本經典。它主張不立文字、明心見性,反對漸修,提倡頓悟佛性。它把印度佛教中蘊含對人或人生的關注及肯定作瞭充分的發揮和發展,在中國傳統文化原典精神的影響下,形成和其特有的重現實和人生的特點。本次齣版,為方便現代讀者閱讀,我們在對原文進行精心校對的基礎上,又進行瞭詳盡的注釋和準確流暢的翻譯。
作者簡介
中華文化講堂,是一個緻力於中華傳統文化典籍整理與齣版的編輯團隊。現已編輯齣版有《群書治要考譯》《群書治要(原文版)》《中華經典誦讀教材》《中華經典誦讀教材(第二輯)》《國學治要》《文白對照史記》《納蘭詞箋》等,廣受讀者的喜愛。
目錄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問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禪品第五
懺悔品第六
機緣品第七
頓漸品第八
護法品第九
付囑品第十
精彩書摘
《謙德國學文庫》齣版說明
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經濟與科技超速發展,人們在體驗經濟繁榮和科技成果的同時,欲望的膨脹和內心的焦慮也日益放大。如何在物質繁榮的時代,讓我們獲得內心的滿足和安詳,從經典中獲取智慧和慰藉,或許是我們不二的選擇。
之所以要讀經典,根本在於,我們應當更好地認識我們自己從何而來,去往何處。一個人如此,一個民族亦如此。一個愛讀經典的人,其內心世界必定是豐富深邃的。而一個被經典浸潤的民族,必定是一個思想豐贍、文化深厚的民族。因為,文化是民族之靈魂,一個民族如果不能認識其民族發展的精神源泉,必定就會失去其未來的生機。而一個民族的精神源泉,就保藏在經典之中。
今日,我們提倡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自提倡重讀經典始。然而,讀經典之目的,絕不僅在徒增知識而已,應是古人所說的“變化氣質”,進一步,是要引領我們進德修業。《易》曰:“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實乃讀經典之要旨所在。
基於此理念,我們決定齣版此套《謙德國學文庫》,“謙德”,即本《周易》謙卦之精神。正如謙卦初六爻所言:“謙謙君子,用涉大川”,我們期冀以謙虛恭敬之心,用今注今譯的方式,讓古聖先賢的教誨能夠普及到每一個人。引導有心的讀者,透過掃除古老經典的文字障礙,從而進入經典的智慧之海。
作為一套普及型的國學叢書,我們選擇經典,不僅廣泛選錄以儒傢文化為主的經、史、子、集,也將視野開拓到釋、道的各種經典。一些大傢所熟知的經典,基本全部收錄。同時,有一些不太為人熟知,但有當代價值的經典,我們也選擇性收錄。整個叢書幾乎囊括中國曆史上哲學、史學、文學、宗教、科學、藝術等各領域的基本經典。
在注譯工作方麵,版本上我們主要以主流學界公認的權威版本為底本,在此基礎上參考古今學者的研究成果,使整套叢書的注譯既能博采眾長而又獨具一格。今文白話不求字字對應,隻在保證文意準確的基礎上進行瞭梳理,使譯文更加通俗曉暢,更能貼閤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
古籍的注譯,固然是現代讀者進入經典的一條方便門徑,然而這也僅僅是閱讀經典的一個開端。要真正領悟經典的微言大義,我們提倡最好還是研讀原本,因為再完美的白話語譯,也不可能完全錶達齣文言經典的原有內涵,而這也正是中國經典的古典魅力所在吧。我們所做的工作,不過是打開閱讀經典的一扇門而已。期望藉由此門,讓更多讀者能夠領略經典的風采,走上領悟古人思想之路。進而在生活中體證,方能直趨聖賢之境,真得聖賢典籍之大用。
經典,是一代代的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恩澤與財富,是前輩先人的智慧精華。今日我們在享用這一份財富與恩澤時,更應對古人心存無盡的崇敬與感恩。我們雖恭敬從事,求備求全,然因學養所限、纔力不及,舛誤難免,懇請先賢原諒,讀者海涵。期望這一套國學經典文庫,能夠為更多人打開博大精深之中華文化的大門。同時也期望得到各界人士的襄助和博雅君子的指正,讓我們的工作能夠做得更好!
……
《六祖壇經》是中國佛教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寶,它以簡潔明瞭的語言,深刻闡述瞭禪宗的根本思想,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本書的精髓在於其“頓悟”的法門,強調“明心見性,直指人心”,認為人人皆有佛性,隻需破除妄想,即可當下成佛。 《六祖壇經》並非尋常的經文,它記錄的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言行與開示。慧能大師一生不識字,卻憑藉其非凡的智慧與悟性,將佛法的精要闡釋得淋灕盡緻,其言語直接而有力,直擊人心,與當時流行的一些經文的繁復解釋形成鮮明對比。這使得《六祖壇經》在佛教界獨樹一幟,成為禪宗思想的重要文獻。 本書的結構並非循規蹈矩的經文體裁,而是以慧能大師在不同場閤的開示、問答、以及他對於各種境界的體悟所組成。從他年輕時聽聞《金剛經》而得悟,到被五祖弘忍選中為衣鉢傳人,再到南下弘法,直至最後圓寂,大師的整個修行過程與弘法曆程都在其中得以展現。 《六祖壇經》的開篇,便直接點齣“無相”與“無念”的禪宗核心。《無相頌》和《無念頌》是其最為精煉的概括。慧能大師認為,真正的修行不在於外在的儀式和執著,而在於內心的覺悟。所謂“無相”,是指不著相,不執著於任何外在的形象、觀念、甚至佛法本身。因為一切相都是虛幻的,唯有超越這些相,纔能見到實相,也就是佛性。 而“無念”,並非指斷滅念頭,而是指不起妄念。當境界來臨時,心不起分彆,不被貪嗔癡所轉,不生煩惱,這便是“無念”。這種“無念”的狀態,並非槁木死灰,而是保持清明覺照,隨緣而作,而心不動搖。這與“無相”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瞭慧能大師“直指人心”的法門。 本書對於“見性”的強調,是其另一大特色。慧能大師認為,人人本具佛性,如明鏡一般,隻因塵垢(妄想、煩惱)的遮蔽而無法顯現。一旦“明心”,便能“見性”。“見性”之後,便不必再苦苦修行,因為當下即是佛。這種“頓悟”之說,打破瞭傳統佛教中漸修的模式,極大地激勵瞭後世的修行者。 《六祖壇經》中關於“布施”的論述也頗為深刻。慧能大師將布施分為“相”與“性”兩種。外在的物質布施,如果沒有內在的智慧相伴,便容易落入相的執著,而不能真正得益。真正殊勝的“法布施”,在於以智慧布施,引導他人明心見性。同時,他也強調“心”的布施,即以慈悲心、平等心待人,這纔是最究竟的布施。 書中對於“造業”與“解脫”的解釋,也極富啓發性。許多人認為造業是外在的行為,而慧能大師指齣,造業的根源在於內心的“心”。當心起貪嗔癡,便會造下惡業。反之,若能“無念、無相”,便能“自淨其意”,不受業力的束縛,從而獲得解脫。 《六祖壇經》的語言風格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充滿智慧。它沒有艱澀的術語,而是用最貼近生活的方式,闡述最深奧的佛法。這使得本書不僅受到佛教徒的喜愛,也吸引瞭許多對人生哲學感興趣的讀者。 例如,在談及“修行”時,慧能大師說:“善知識,心迷則眾生,悟則佛。自性不迷,凡夫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這段話直截瞭當地揭示瞭迷悟之間的轉換,在於自性本身,而非外在的條件。 再如,在談及“念佛”時,慧能大師不提倡形式化的念佛,而是強調“念自性佛”。即通過內觀自心,體悟本自具足的佛性,這纔是真正的念佛。這種“理”上的念佛,遠勝於口頭上的念誦。 書中關於“一切福田,不離自性”的論述,更是點明瞭福報的來源。所有的福田,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最終都離不開自性。真正的福報,源於內心的清淨與覺悟,而非外求。 《六祖壇經》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哲學思想的深刻,更在於其對個體生命解放的指引。它告訴我們,解脫並不遙遠,就在當下,就在我們的心中。我們無需嚮外追尋,隻需嚮內觀照,便能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光明。 本書的另一重要意義在於,它代錶瞭中國佛教思想的本土化進程。慧能大師將佛教的根本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思想進行瞭巧妙的融閤,形成瞭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禪宗思想。這種本土化的努力,使得佛教在中國得以生根發芽,並最終發展成為影響深遠的宗教和文化現象。 《六祖壇經》並非一本僅僅適閤佛教修行者的書籍。它更是一本關於人生智慧的啓示錄。對於每一個渴望認識自己、理解人生、尋求內心平靜的人來說,它都能提供寶貴的啓示。書中關於“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論述,更是將佛法的智慧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麵麵,指引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安寜與自在。 閱讀《六祖壇經》,需要一顆開放的心,以及一顆願意去體悟的心。它不是一篇需要死記硬背的教材,而是一份需要用心去感受,用行動去實踐的指南。每一次的閱讀,或許都會有新的體悟,新的覺醒。 本書所蘊含的“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對於現代人來說,尤為重要。在信息爆炸、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我們常常被各種事物所牽絆,心無所住。而《六祖壇經》的智慧,正是指引我們如何在這種紛繁的環境中,保持內心的清淨與獨立,不被外境所染,不被欲望所縛。 它教會我們,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不被自己的念頭所控製。當我們的心能夠隨緣而住,而不執著於任何一處,便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與解脫。 總而言之,《六祖壇經》是一部超越時代、超越宗教的智慧經典。它以其獨特的方式,揭示瞭生命的奧秘,指引我們走嚮覺醒與解脫。其簡潔明瞭的語言,深刻的智慧,以及對個體生命解放的關注,都使其成為韆古傳誦的瑰寶。 本書的語言,如清泉般流淌,洗滌心靈的塵垢;其思想,如明燈般閃耀,照亮人生的迷茫。對於任何渴望提升自我、探索生命真諦的讀者而言,《六祖壇經》都將是一次不可錯過的精神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