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秋雨倾情书写长篇碑文,并对传统经典进行了经典译写。
◎ 文化导师余秋雨沉淀数十载,全新精粹之书法集。
笔墨所泄,皆为心迹,展现书法与传统融入自然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 学者余秋雨授权,成套精美装帧,宜赏宜藏。
《余秋雨墨迹》是我国文化名家余秋雨先生,为各个重大文化遗址书写的碑文,以及为中国古典文学译写的书法集;全书由上卷《落笔为碑》和下卷《译写经典》组成,气势恢宏,墨迹流畅。此外,他又对每一部古典作品做了今译,并进行了深入的文化阐释。因此,《余秋雨墨迹》从选、写、译、释四个方面组成了一部中国古典精读本,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书法作品。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霜冷长河》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
二十多年前,他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之后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作为迄今全球完成全部现场文化探索的人文学者,他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余秋雨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中国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上册《落笔为碑》
自序
第一辑 重大碑书
炎帝之碑 一二
法门寺碑 二四
采石矶碑 三〇
大圣塔碑 四二
金钟楼碑记 五二
何凤山墓志 六六
谢晋墓碑 七六
第二辑 遗迹题额
仰韶文化遗址 八六
秦长城博物馆 八九
都江堰 九一
萧何曹参墓园 九三
魏晋名士 行迹所在 九六
中华大秘 藏于太极 九九
中华首刹 一〇一
云冈石窟 一〇四
千佛崖 一〇六
大道巍峨 一〇八
峨眉讲堂 一一〇
南川金佛山 一一二
五磊寺山门对联 一一四
玉龙雪山 一一六
乌江大桥 一一八
昆仑第一城 一二〇
无锡钱氏宗谱 一二二
第三辑自吟诗词
七律(母校)一二六
七律(吾父)一二八
七律(吾妻)一三〇
七律(中国哲学)一三二
五律(读史)一三四
采桑子(童年)一三六
浪淘沙(浩劫)一三八
踏沙行(苦旅)一四〇
满江红(处世)一四二
永遇乐(信仰)一四四
水龙吟(自况)一四六
沁园春(输赢)一四八
远行主题歌 一五〇
第四辑 移墨赠友 一五五
附文 书法史述 一七五
下册《译写经典》
第一辑 《心经》
书法 二三八
今译 二四八
论述 二五二
第二辑《离骚》
书法 二八四
今译 三五四
论述 三六六
第三辑《赤壁赋》
前《赤壁赋》书法 三八四
前《赤壁赋》今译 四〇四
后《赤壁赋》书法 四〇七
后《赤壁赋》今译 四二〇
附《念奴娇 赤壁怀古》书法 四二三
苏东坡 论述 四三〇
第四辑《逍遥游》
书法 四五二
今译 五〇二
庄子 论述 五一二
墨迹跋语 五一九
余秋雨简介 五三二
炎帝之碑
华夏远祖,采猎荒沙,幸有王者,首教耕稼。此王者谁?神农炎帝也。
长夜漫漫,如海无涯,幸有王者,燧得光华。此王者谁?神农炎帝也。
泥昧岁月,邪疫如麻,幸有王者,尝草治煞。此王者谁?神农炎帝也。
天下初成,随处杀伐,幸有王者,安民以罚。此王者谁?
神农炎帝也。
伟哉至尊炎帝,山岳难比其大。首举文明之炬,始植民生之花。千古开拓之斧,凿定创建之法。并肩轩辕黄帝,共奠东方巨厦。历尽万劫未灭,永远蓄势待发。后世亿兆子孙,
无论海陬天涯,只须语涉炎黄,皆能视若一家。
家园门庭已扫,慈颜如诗如画。炎帝安寝之地,崇陵又起紫霞。呼集六合同胞,再祭炎帝文化。兼有雕像新立,株洲神农城下。自此万方心泉,齐向是处倾洒。拜谢鸿蒙先人,佑我煌煌中华。
(余秋雨文并书)
法门寺碑
佛指在此,指点苍茫。遥想当初,隐然潜藏,中土雄魂,如蒙寒霜。渺渺千年,再见天光,众生惊悦,世运已畅。觉者顿悟,兴衰巨掌。
法门于斯,吐纳无量。矫矫魏晋,赫赫盛唐。袈裟飘忽,驼影浩荡。梵呗如云,诗韵如浪。祈愿此门,不再凋敝,启迪人间,引渡万方。
(余秋雨文并书)
采石矶碑
此为采石矶,李白辞世地;追溯三千里,屈原诞生地;追溯两千里,屈原行吟地;追溯一千里,东坡流放地。
如许绝顶诗人,或依江而生,或凭江而哭,或临江而唱,或寻江而逝,可见此江等级,早已登极。余曾问:在世界名山大川间,诗格最高是何处?所得答案应无疑:万里长江数第一。
细究中华诗情,多半大河之赐。黄河呼唤庄严,长江翻卷奇丽;黄河推出百家,长江托举孤楫;黄河滋养王道,长江孕育遐思;黄河浓绘雄浑,长江淡守神秘。两河喧腾相融,合成文明一体。
李白来自天外,兼得两河之力,一路寻觅故乡,归于此江此矶。
于是立地成台,呼集千古情思,告示大漠烟水,天下不可无诗。
诗为浮生之韵,诗乃普世之寄。既然有过盛唐,中国与诗不离;既然有过李白,九州别具经纬。
(余秋雨文并书)
……
与我之前读过的其他几位名家散文相比,余秋雨先生的叙述视角显得尤为独特和冷静。他不像某些作家那样沉溺于过度渲染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保持了一种“旁观者清”的疏离感,这使得他的批判性和分析性更加有力。比如,在批评某种文化现象时,他的用词克制而精准,如同外科手术刀般切入病灶,不带多余的感情色彩,却直指核心。这种成熟的笔调,需要长期的阅历和深刻的思考才能形成。我特别喜欢他那种带着一丝悲悯情怀的超然,他似乎总能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世间百态,既不盲目歌颂,也不一味贬低,而是以一种近乎历史学家的严谨态度来记录和评判。这种克制的美感,反而让文字更具穿透力。
评分这两册书的阅读体验,对我个人而言,是一次精神上的“再校准”。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更具纵深感的眼光去看待周遭熟悉的事物。以前只是走马观花的地方,现在似乎被赋予了新的历史重量。读完后,我立即开始重访一些历史资料和纪录片,试图去对照和印证书中的某些观点,这本身就说明了文字的强大感染力。它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塑造。套装的排版和设计也鼓励人进行系统性的阅读,两册书之间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而自洽的文化体系。总而言之,这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它更像是一部可以时不时翻阅、时常能从中汲取力量和新视角的案头常备之作,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阅历的增加而愈发显现。
评分这本《余秋雨墨迹(套装共2册)》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时,那沉甸甸的分量感和封面材质的细腻触感,就预示着这不是一套寻常的文集。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考究,比如扉页的排版,既保持了古朴典雅的书卷气,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的简洁线条,使得整体视觉效果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阅读的舒适性。书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到位,米白色调很好地保护了读者的视力,翻阅时沙沙作响的声响,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入作者沉思的文字世界中。我花了很长时间细细摩挲这两册书的封面和侧边,那种用心打磨出来的质感,是那些批量生产的普通书籍所无法比拟的。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这种对书籍本身的尊重,体现了出版方对作家作品的敬意,也极大地提升了读者阅读体验的仪式感。
评分这套书的魅力,更在于它所探讨的主题深度和广度。它远超一般的游记或文化随笔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精神的流变”的私人史诗。作者似乎总能从最微小的文化现象中,窥见民族性格的底色和历史发展的脉络。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时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细细回味其中的一些论断。特别是关于文化身份认同的探讨,在当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振聋发聩。他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探索,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风景,更深刻地介入了对“我们是谁,我们将往何处去”的追问。
评分读完第一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余秋雨先生的文字功力之深厚,简直可以用“滴水不漏”来形容。他的叙事节奏把控得极其精准,时而如高山流水般一泻千里,将宏大的历史场景铺陈开来,让人心潮澎湃;时而又像山间清泉般潺潺细流,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人内心最柔软、最隐秘的角落。他笔下的景物描写,绝非简单的描摹,而是融入了深厚的人文思考和历史哲思。例如,在描述某处古迹时,他能够将千年风霜凝练于几笔,让你仿佛能闻到历史的尘埃,感受到逝去文明的余温。这种将文学性、历史感和散文的抒情完美结合的笔法,是当代散文家中极为罕见的。读他的文章,就像是进行一场深度的文化对话,让人在感叹其文采的同时,更被其深邃的洞察力所折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