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字古诗文创作辑·行书元曲(二)

集字古诗文创作辑·行书元曲(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庞华美 编
图书标签:
  • 古诗文
  • 元曲
  • 行书
  • 书法
  • 集字
  • 文学
  • 传统文化
  • 艺术
  • 诗词
  • 创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4887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010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有记载的*早的书法集字现象见于《法书要录》卷三《徐氏法书记》“梁大同中,武帝敕周兴嗣撰《千字文》,使殷铁石模次羲之之迹,以赐八王。”可见,*初的集字是皇室复制王羲之书迹用于颁赏的一种形式。当时去书圣的时代将近二百年,王书在民间已极为罕见,这种集字的方式无疑在客观上促进了二王书风的传播。而此后的唐宋两朝,皇室对王书的推崇更甚于前,先后出现了十余种集王作品,其中包括太宗朝那篇极为精彩的《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滋育后世无数书家。因此,早期的集字是为了传播圣贤书迹的。好事者们选剔成文、巧妙布置、刊于枣石、流布将来,那些或深藏内府、或散落民间、或毁于天火、或随葬陵寝的王书真迹,赖此传影留形。
  迨至清代,因金石学兴起,文人多爱临习钟鼎碑版文字;当时对联这种融合诗文的艺术样式也十分兴盛。当金石临摹遇到了骈偶对仗,醇厚古雅与文采风流的结合,生化出了集联这种特殊的书法创作形式。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有清一代著名书家,大都有以自撰联语或古诗联句为内容的“集联”留存至今。如罗振玉曾集殷墟文字为联,黄宾虹曾集两周金文为联,吴昌硕曾集石鼓文字为联,赵之谦曾集《瘗鹤铭》摩崖文字为联等。这些金石文字是他们所熟悉和钟爱的古代书迹,而他们本人又长于诗文唱和,那么集字为联,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清代书家集字成联,其实是醉心金石的一种艺术创作行为。他们口占成句、拈字为联,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精彩的书法作品。
  到了现在,书法艺术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普及程度前所未见,人们对书法的热爱也日益高涨。各种印制精良的古代法帖可以以极为低廉的价格购得,而集字字帖也成为书法临习的一种优良工具。数十年来,各种集联、集诗、集文的字帖出版甚多,篆隶楷行草各体兼备。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集字已成为一种较为便利的学习、创作书法的方式。
  概括而言,集字作为书法学习的方式有三大便利有益之处。其一,历览前贤,择优而学。历代书家无不经过长期艰苦的临池阶段,取法他人化为我有方能有所成就。而离今愈近的书家,可供取法的前贤书迹愈多。取法前贤,浸淫一家固然是好的方法,但从各类书迹中择取赏心悦目的字迹汇辑起来学习,也是不错的选择。其二,由临入创,朝夕可致。书法学习为至苦至慢之事,欲有所成,取法、眼界、悟性、勤奋诸多因素缺一不可。若不然,朝夕临池或能逼近原帖,提笔自书却仍无法成篇章者,亦大有人在。有人甚至习字一生也未必有可以示人的书作。遥想米芾有“集古字”之名,若有精选的书法字形编排成文以供案头对照,则临摹即是创作,创作亦即是临摹,大大缩短了由临摹到创作艰难探索的时间。其三,习字赏文,相得益彰。集字所择多为前贤法帖中字,载体又多是诗词美文箴语,即便手不拈笔、笔不濡墨,仅在闲暇之余徐徐翻阅,这种书法与文学熔于一炉的字帖,读来也能身心俱畅。这三点好处,也是本丛书所致力之处。

内页插图

目录

双调 蟾宫曲 怀古
中吕 阳春曲 知几
仙吕 寄生草 饮
南昌 四块玉 闲适
双调 雁儿落过得胜令 闲适
双调 大德歌 夏
双调 大德歌 冬
双调 蟾富曲 送春
双调 碧玉箫
中吕 阳春曲 春景
正宫 小梁州 夏
双调 沉醉东风 秋景
南昌 四块玉
双调 寿阳曲 远浦帆归
南吕 金字经
双调 水仙子 游越福王府
双调 殿前欢
双调 折桂令 客窗清明
满庭芳 渔父词
中吕 满庭芳 渔父词
正官 绿幺遍 自述
中吕 山坡羊 道情
双调 清江引 钱塘怀古
正宫 端正好
中吕 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南吕 阅金经 春
双调 蟾宫曲 春情
双调 水仙子 山居自乐
双调 水仙子 夜雨
双调 蟾宫曲
中吕 山坡羊
中吕 满庭芳
双调 蟾官曲 拟醉翁亭记
黄钟 人月圆 卜居外家东园
中吕 喜春来
黄钟 人月圆 山中书事
南吕 一枝花 湖上晚归
双调 殿前欢 爱山亭上
双调 折桂令 西陵送别
中吕 红绣鞋 西湖雨
中吕 满庭芳 山中杂兴
中吕 喜春来 永康驿中
中吕 迎仙客 括山道中
双调 殿前欢 对菊自叹
双调 庆东原
双调 雁儿落带得胜令 退隐
双调 折桂令 中秋
中吕 朝天子
中吕 普天乐
中吕 山坡羊 潼关怀古
翰墨丹青,诗词韵味:一窥宋词的瑰丽世界 《宋词流芳:婉约与豪放的千年回响》 这部鸿篇巨制,旨在深入剖析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宋词的辉煌成就与独特魅力。它并非简单的词集汇编,而是一部集文学史研究、风格流变探讨、经典作品深度解读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本书以严谨的考据和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返那个士大夫精神与市井生活交织的宋代。 第一编:宋词的源起与滥觞——从燕乐到文人雅集 本篇着重考察宋词的文化土壤与早期发展脉络。我们首先追溯了词的萌芽阶段,解析其如何从唐代的民间歌谣、宴会助兴之乐,逐渐演变为一种成熟的文学体裁。详细梳理了“燕乐”制度对词牌格律的奠定作用,并重点分析了早期词人如温庭筠、韦庄等如何将词从“艳科”的低俗泥淖中拔擢出来,赋予其精致的审美格调。 重点章节聚焦: 汴京风物与词的兴盛: 探讨北宋初期都城开封的文化生态,分析市民阶层对词曲的需求如何推动了词的普及化。 从“曲子词”到“诗余”: 辨析“词”这一名称的演变,及其与“诗”在文人体格中的地位拉锯战。 第二编:婉约之至——闺阁情思与细腻笔触的极致 婉约派是宋词中最为人熟知的一脉,本书用大量篇幅细致剖析了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词人的艺术成就。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罗列其代表作,而是深入探究其创作心境、对女性情感的精准把握,以及对音律的非凡敏感度。 柳永的“都市情歌”: 本书认为,柳永的伟大在于他首次将市民阶层的爱恨情愁、羁旅之思,以长调慢词的形式推向极致。我们结合当时的社会结构,分析了柳永笔下“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现象,并对照其在士大夫阶层受到的排挤,展现其作品的时代意义。详细解析了《雨霖铃》、《蝶恋花》等名篇中的“一往情深”与“及时行乐”的矛盾统一。 李清照的“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被誉为“别开生面”。本章着重分析了她如何以女性独有的视角,捕捉日常生活的微妙变化,如“薄雾浓云愁永昼”、“人比黄花瘦”等千古名句的炼字功力。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国破家亡后,其词风从早期的闲适明快转向中后期的沉郁悲凉的艺术转型,揭示了其词中蕴含的家国之痛。 第三编:豪放一派——家国情怀与浪漫主义的激荡 如果说婉约词是宋代的“小词”,那么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则是宋词的“大江东去”。本篇着重论述了豪放词如何打破传统词体的局限,将诗的意境、哲思和历史的厚重感融入词中。 苏轼的“论词”与“创作”: 本书认为,苏轼不仅是豪放词的开创者,更是理论家。他提出的“以诗为词”的理念,极大地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通过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赏析,我们展示了苏轼如何将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道家的超然物外融入到自然山水和历史咏叹之中,完成了词体文学的“士大夫化”过程。 辛弃疾的“英雄之泪”: 辛弃疾的作品是南宋爱国主义文学的巅峰。本书细致梳理了其一生壮志难酬的经历,分析了其词中强烈的矛盾性:一方面是渴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军事抱负,另一方面却是朝廷偏安一隅的无奈与愤懑。重点解读了其“以议论入词”、“以散文入词”的独特手法,探究了为何他的许多佳作在当时“不合时宜”,却在后世获得了崇高的地位。 第四编:格律、声韵与词牌的艺术结构 为实现对宋词的全面研究,本书辟出专章探讨了词的音乐性基础。我们详细解释了“词调”、“句法”、“平仄”等核心概念,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具体词例,示范了词人是如何在严格的格律限制下,进行灵活的艺术创造的。 词牌的生命力: 分析了“沁园春”、“破阵子”、“菩萨蛮”等标志性词牌的结构特点及其对内容的限定与启发。 音律与情感的共振: 通过对不同声韵(平声韵与仄声韵)的使用,解析了词人如何通过音调的变化来烘托不同的情绪氛围。 结语:宋词的永恒价值 本书最后总结了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核心地位。它以精妙的结构,将音乐的流动美、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的锤炼美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既具典雅之风,又不乏人间烟火气的文学世界。宋词的流芳,不仅在于其音律的和谐,更在于它记录了一个时代士人复杂而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艺术光芒,至今仍照耀着后世的文艺创作。 本书适合文学爱好者、中国古典诗词研究者以及所有对宋代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深入研读。全书配有详尽的注释和引文对照,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里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匠心。纸张的质感非常考究,光滑而不失温润,拿在手里有一种阅读的仪式感。特别是封面和内页的排版,那种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既能让眼睛得到休息,又突显了字体的艺术美感。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对传统美学的继承,比如装订方式,既有古典韵味,又方便了日常的翻阅和学习。这种内外兼修的设计,让人在翻阅时不仅仅是看内容,更是一种视觉和触觉的享受。作为书法爱好者,我非常注重载体的呈现方式,而这本选材和制作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让人爱不释手,也更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集字”这种创作方式抱有一些保留意见,总觉得可能显得有些拼凑感。但是翻阅这本书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编辑者在字体的选取和组合上,展现了极高的审美判断力和深厚的文字功底。每组文字的衔接自然流畅,仿佛原本就是一体。更难得的是,它成功地捕捉到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文体在行书中的神韵,使得整体风格保持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家的胸襟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我从中感受到了作者对文字的敬畏之心,以及通过现代视角重新诠释经典的智慧。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书法与文学融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绝对不容忽视。对于我们这些日常需要练习行书的“门外汉”来说,很多时候光看范帖还是有些吃力,不知如何将所学的单个字融入到一篇完整的作品中。而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提供了一种现成的、经过精心设计的范本,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如何在高低错落、浓淡干湿之间处理整体的气韵。我试着照着它的一些段落进行了临摹,发现这比单纯地描摹单个字要高效得多,它让我更快地建立起对篇幅结构和节奏变化的感知力。这对于希望快速提高行书应用水平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效的“催化剂”。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角度非常独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收集了一些古诗文,而是通过“集字”这种独特的方式,将不同作品中的精妙字形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传统文本的理解。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这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让我们能从已有的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并尝试进行个性化的重构。我发现,通过这种方式学习,不仅能巩固对单个字帖的掌握,还能在整体布局和章法上获得新的启发。它不再是生硬的模仿,而是在借鉴中寻求创新,这对提升个人的创作能力非常有帮助。这种将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的编辑手法,确实是下了一番苦功的。

评分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本集子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用一种现代人易于接受的、富有美感的方式,重新激活了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经典篇章。我们都知道,很多优秀的古诗文篇章如果仅仅以文本形式出现,可能很难引起当代读者的浓厚兴趣。但当它们被赋予了充满生命力的行书形态后,那种意境和情感仿佛穿越时空再次鲜活起来。这套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典与现代的桥梁,它让我们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也重温了那些穿越千年的文字魅力。它体现了一种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创新性的保护,令人由衷敬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