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31034-2012额定电压1.8 kV/3 kV及以下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 第1部分额定电压0.6kV/1kV

NB/T31034-2012额定电压1.8 kV/3 kV及以下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 第1部分额定电压0.6kV/1kV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NB/T 31034-2012
  • 风力发电
  • 电缆
  • 耐扭曲
  • 软电缆
  • 0
  • 6kV/1kV
  • 电力电缆
  • 标准
  • 规范
  • 电气设备
  • 新能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4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752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
字数: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NB/T 31034-2012 的本部分规定了风力发电设备中涡轮机和塔筒连接处或其类似场合用0.6 kV/1 kV风力发用电耐扭曲软电缆的产品代号、标志、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包装。
  本部分适用于额定电压为0.6、1kV及以下风力发电系统或类似系统用耐扭曲软电缆。

前言/序言


工业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手册(精选章节) 本书聚焦于提升工业现场电气设备安装的规范性、操作的精确性以及维护的有效性,旨在为电气工程师、技术人员及相关从业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操作指南与技术参考。全书内容紧密结合当前工业自动化、高压输配电及新能源接入的实际需求,理论阐述与工程实例穿插,力求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 第一篇:现代工业供电系统设计与优化 本篇深入探讨现代工厂及复杂工业场所的电力系统设计原则与优化策略。内容涵盖从负荷预测、电压等级选择到系统短路电流计算的完整流程。 1.1 工业供电系统架构与规划 详细分析了集中式供电、区域供电及混合式供电系统的适用场景、优缺点及经济性评估。重点阐述了如何根据生产工艺的特殊性(如高敏感度设备区、高能耗设备区)划分不同的供电区域和保护等级。 负荷特性分析与建模: 介绍了周期性负荷、冲击性负荷及谐波源负荷的识别与数学建模方法,为后续设备选型提供准确输入。 供电可靠性评估(SAIDI/SAIFI): 引入最新的可靠性指标体系,教授如何运用故障树分析(FTA)和事件树分析(ETA)方法评估现有或拟建系统的供电中断风险,并提出针对性的冗余设计方案(如N+1、2N结构)。 电压质量管理基础: 阐述了电压波动、闪变、三相不平衡等常见问题对精密设备运行的影响机制,并初步介绍无功补偿与动态电压调节(DVR)技术在工业环境中的应用前景。 1.2 低压配电网络设计与保护协调 本章侧重于380V/220V配电系统的详细设计规范与安全要求。 导体截面选择与校核: 基于长期载流量、电压降限制和短路热稳定校验,详细列举了不同敷设方式(空气中、桥架内、穿管敷设)下的载流量修正系数表。强调了电缆和导线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校核方法。 低压断路器选型与配置: 区分了框架式断路器(ACB)、塑壳断路器(MCCB)和微型断路器(MCB)的适用范围。重点讲解了延时保护特性曲线的解读,以及如何实现选择性保护配合,确保故障点快速隔离,减少非故障区域停电范围。 接地系统设计与防雷保护: 依据国家标准,详细介绍了TN、TT、IT等接地系统的选择依据。给出了室内外防雷分区(LPZ)的划分方法,并对电涌保护器(SPD)的安装位置、泄放能力和串并联配置进行了工程实例分析。 --- 第二篇:高压开关设备与继电保护实务 本篇聚焦于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是保障大型工业变电站安全运行的核心内容。 2.1 高压电气设备安装质量控制 详细规范了主变压器、高压断路器、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等核心设备的安装步骤与验收标准。 主变压器安装与油品管理: 涵盖吊装、套管安装、真空注油操作规程,特别强调了油中溶解气体分析(DGA)在早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并提供了油样采集、运输及数据解读的标准化流程。 SF6断路器与真空断路器操作: 针对不同介质断路器,阐述了操作机构的润滑、密封件检查、SF6气体压力与纯度监测的周期与标准。强调了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的绝缘测试方法。 高压电缆头制作与试验: 详细图解了10kV/35kV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终端头的热缩、冷缩工艺流程,以及安装完成后必须执行的直流耐压试验和局部放电试验的步骤与合格标准。 2.2 继电保护系统调试与整定 继电保护是高压系统稳定运行的“神经中枢”,本章侧重于实践操作。 二次回路检查与倒闸操作: 详细讲解了保护柜内所有回路(直流回路、信号回路、跳闸回路)的“五防”逻辑检查方法。规范了保护投运前的模拟试验步骤,包括相量注入法和电流互感器极性检查。 典型保护的定值计算与校验: 针对厂区主变压器瓦斯保护、母线差动保护和进线电流速断保护,提供了实际案例中的定值计算流程。重点阐述了如何根据系统阻抗、互感器变比(CT/PT)来核算保护的动作电流、动作时间及闭锁条件。 故障录波与事件分析: 介绍了故障录波器(Fault Recorder)的设置与数据提取方法,指导工程师如何通过录波波形(电压、电流、保护动作信号)快速定位故障的性质(如单相接地、短路、失磁)和保护动作的准确性。 --- 第三篇:工业现场电缆敷设与连接技术 本篇将重点讨论各类工业电缆(包括控制电缆和电力电缆)在复杂工业环境中的规范化敷设、端子连接及敷设后的安全检查。 3.1 电缆敷设环境适应性与规范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电缆在不同环境(高温、潮湿、腐蚀性气体、振动)下的选择原则及安装要求。 耐火、耐油、耐候电缆选型: 对不同绝缘材料(如乙丙橡胶、硅橡胶、氟塑料)的耐温、耐化学介质特性进行对比分析。详细说明了在化工、冶金等特殊区域对电缆护套材料的防火等级要求。 桥架与支架设计: 介绍了电缆桥架的承载计算、跨距选择及防腐处理方法。着重强调了电力电缆与控制电缆的分层、分区敷设要求,以及如何避免电磁干扰(EMI)的串扰问题。 电缆敷设的机械保护: 规定了电缆在穿越楼板、道路、可能受损区域时,必须采用金属或阻燃套管进行机械保护的具体尺寸要求。 3.2 电缆终端连接工艺 本章提供了从低压到高压的各类端子压接、冷缩/热缩处理的标准化操作指南。 铜/铝导线端子压接技术: 详细介绍了液压钳、气动钳的使用规范,强调了压接模具的选择(如六角模、椭圆模)和压接次数的控制。阐述了压接后连接电阻值的行业标准限值。 电缆的机械性紧固: 规范了电缆标识牌的制作要求、电缆支架的固定扭矩以及接线排上的紧固螺栓的力矩校准,确保长期运行中无松动现象。 电缆头预防性试验: 涵盖了敷设完毕后,对电缆线路进行高压直流试验、绝缘电阻测试及脉冲反射仪(TDR)检测的流程,用以确认安装质量,排除因制作或敷设引入的缺陷。 --- 本书特色: 全书拒绝泛泛而谈,所有技术参数和操作流程均以国内现行最新版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为蓝本,辅以大量工程现场的“反面教材”案例分析,旨在帮助读者真正掌握复杂工业电气系统的安装、调试与故障排查能力。内容侧重于设备间的电气连接、保护逻辑的精确配合以及长期运行的健康监测,是工程师案头必备的实用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标题《NB/T31034-2012 额定电压1.8 kV/3 kV及以下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 第1部分 额定电压0.6kV/1kV》听起来非常专业,对于我这个非电力行业的人来说,它简直就是一本天书。我原本是想找一本关于风力发电基础知识的科普读物,希望能了解风力涡轮机是如何工作的,特别是它们在恶劣天气下如何保持稳定运行。我设想的书籍应该会用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叶片如何捕捉风能,发电机如何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以及并网系统需要解决的那些复杂问题。理想中的读物,或许会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比如某个偏远地区的风电场建设的艰辛历程,或者介绍一些在提高风能利用效率方面取得突破的工程师的创新思维。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干巴巴的参数和规范,而是能让我对“风力发电”这个宏大主题产生直观感受和兴趣的引路书,能激发我对清洁能源未来的想象和思考,而不是直接面对一堆技术标准编号。

评分

坦白说,我完全不了解如何解读“第1部分”这样的命名方式,它暗示着后续还有更深入、更具体的章节,也许是关于更高电压等级或者特定安装环境(如极寒地区、高盐雾环境)的深化探讨。我原本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说明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在设计和测试标准上有何本质区别,以及这些区别如何影响到安装和维护的流程。例如,在0.6kV/1kV这个相对较低的电压等级下,我们是否可以采用更灵活、成本更低的铠装方式?或者,在风电机舱有限的空间内,如何平衡电缆的柔韧性与机械强度,实现“小弯曲半径”下的长寿命运行?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带着我一步步拆解一个复杂的电缆选型决策过程,而不是仅仅罗列一组测试数据和尺寸要求。

评分

我翻开这本书时,预期它能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来看待现代电力传输中的“最后一公里”挑战,尤其是在动态、高要求的风力发电环境中。我本以为书中会详细阐述电缆材料科学的最新进展,比如新型交联聚乙烯(XLPE)绝缘材料如何提升了电缆的耐老化性和抗机械应力能力。一个优秀的行业书籍,应该会深入探讨在风电机舱内部,电缆需要承受的复杂运动模式——扭转、弯曲、拖拽,这些动态载荷是如何被精确建模和测试的。我希望看到不同敷设方式(如塔筒内固定、轮毂处柔性连接)的优缺点对比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电缆结构设计来有效减轻疲劳损伤,从而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对我来说,理解这些设计背后的工程哲学,远比记住“0.6kV/1kV”这些具体数值更有价值,我期待的是一场关于如何将电能安全、可靠地从叶片尖端引回塔筒底座的工程艺术的解析。

评分

这部标准化的文献,如果我能把它理解成一本关于风电场电力系统集成指南,那会非常棒。我原以为它会包含一个详细的案例研究部分,展示一个典型的海上风电场,从基础设计到实际运行中,电力系统各个组件如何协同工作。比如,它应该会对比不同电压等级(1.8kV与3kV)在特定风场布局下的经济性和技术可行性。我非常好奇关于电磁兼容性(EMC)和电磁干扰(EMI)在软电缆设计中的处理策略——毕竟,高速开关和大量功率电子设备产生的“噪音”对电缆绝缘的长期影响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一本有益的书,应该会清晰地勾勒出从风机到陆上变电站的整个电力链条,并重点剖析在电能质量波动频繁的场景下,如何确保电缆不会成为薄弱环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电缆本身的物理特性描述上。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可持续发展极为关注的读者,我原本期待这部规范能与更宏观的能源战略联系起来。我希望看到的是关于提升可再生能源并网可靠性的行业愿景。例如,探讨先进的在线监测技术(如分布式温度传感DTS)如何被集成到这种特种电缆中,以实现对电缆健康状态的实时预警。这样的技术集成不仅能预防灾难性的故障,还能帮助运营商优化检修计划。此外,我还期待这本书能够展望未来——比如,随着风电机组容量的持续增大,对更高电压等级(可能超过现有规范范围)的耐扭曲电缆的需求将如何驱动材料和结构的下一轮革命。这本书如果能提供对未来十年技术趋势的预测,并指出标准化工作需要跟进的方向,那它的价值将远远超过一份现行规范的解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