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规程(JGJ 337-2015)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rengthe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With Steel Stranded Wire Mesh And Polymer Mortar]

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规程(JGJ 337-2015)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rengthe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With Steel Stranded Wire Mesh And Polymer Morta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编
图书标签:
  • 钢绞线网片
  • 聚合物砂浆
  • 结构加固
  • 建筑工程
  • JGJ 337-2015
  • 技术规程
  • 混凝土结构
  • 加固技术
  • 建筑材料
  • 工程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65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77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外文名称: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rengthe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With Steel Stranded Wire Mesh And Poly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规程(JGJ 337-2015)》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材料、设计、施工、质量验收。本规程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材料
3.1 一般规定
3.2 钢绞线网片
3.3 聚合物砂浆
3.4 界面剂

4 设计
4.1 一般规定
4.2 混凝土构件正截面受弯加固计算
4.3 混凝土构件斜截面受剪加固计算
4.4 混凝土正截面受压构件加固计算
4.5 砖砌体抗震加固计算
4.6 构造要求

5 施工
5.1 一般规定
5.2 施工准备
5.3 基层处理与要求
5.4 钢绞线网片施工
5.5 界面剂施工
5.6 聚合物砂浆施工
5.7 施T保障措施

6 质量验收
6.1 一般规定
6.2 钢绞线网片分项工程
6.3 聚合物砂浆分项工程

附录A 钢绞线计算用截面面积及参考重量
附录B 质量验收记录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建筑结构工程技术规范与应用实践精选文集 主题涵盖:既有结构评估、新型复合材料应用、结构抗震性能提升、既有建筑改造与维护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现有建筑基础设施的承载力、使用年限及抗灾能力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本精选文集汇集了多部当前建筑结构工程领域内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技术规程、设计手册及应用指南,旨在为结构工程师、设计人员、施工管理人员及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的技术参考体系。本选集聚焦于结构工程的传统基石与新兴技术交叉领域,侧重于结构健康监测、既有结构评估、新型加固技术体系的应用规范,以及提升建筑结构整体安全与耐久性的关键环节。 --- 第一部分:既有结构评估与健康监测技术规程 1. 既有建筑结构安全性评估技术规范(替代或补充标准): 本书籍详细阐述了对建成年代较早、长期服役或遭受过环境侵蚀及荷载变化的既有建筑结构进行系统性安全评估的流程、方法与判断标准。 评估目的与范围界定: 明确了不同服役阶段(如提高使用标准、改变使用功能、灾后检查)的评估深度与侧重点。 无损检测(NDT)技术应用指南: 深入探讨了回弹法、超声波透射法、钢筋位置及保护层厚度检测仪器的校准、现场操作规程及数据解读。重点分析了电磁感应法在确定混凝土碳化深度和氯离子渗透深度中的应用细节与局限性。 荷载试验与结构反应监测: 规范了不同类型结构进行静力荷载试验的方案设计、控制参数、数据采集频率及安全控制线。阐述了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DFTS)或应变花监测系统在长期结构健康监测中的部署策略和数据分析模型,特别是针对关键节点的应力集中和位移响应分析。 材料性能退化评估: 详述了取样钻芯后对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模量测定方法,以及钢筋锈蚀程度、截面损失率的评定标准,并提供了基于材料老化模型的剩余寿命预测方法。 2. 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计与实施规程(非信息技术类侧重): 本规范关注于传感器选型、网络拓扑设计和数据处理的基础工程环节,而非侧重于信息平台本身。 传感器选型与安装工艺: 区分了振动、应变、位移、温度等传感器的适用环境(潮湿、高温、振动背景)及最佳安装工艺,强调了传感器与结构本体的有效耦合技术,防止虚假信号的产生。 监测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 提供了结构模态参数识别的经典方法(如频响函数法、随机子空间识别法),用于评估结构刚度的变化和损伤的早期定位。 预警阈值的确定与响应机制: 基于结构动力特性变化率(如频率下降百分比)和应变峰值,建立多级预警机制,并明确了在不同预警级别下结构管理方应采取的应急响应措施。 --- 第二部分:新型复合材料在结构修复与加固中的应用规范 3.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片材粘接修复与加固技术规程(传统FRP应用指南): 本部分聚焦于目前成熟且应用广泛的FRP技术,涵盖了碳纤维、玻璃纤维和芳纶纤维在梁、板、柱构件中的具体应用。 基材表面处理标准: 详细规定了混凝土基材的凿毛粗糙度等级、除尘要求、表面平整度控制标准,以及对基材密实度(用锤击声判断)的质量要求。 胶粘剂的选用与施工控制: 区分了不同强度等级结构对环氧树脂胶粘剂的粘结强度、耐温性、适用工作温度范围的要求。重点阐述了现场配胶的精确计量比例、搅拌均匀时间和开放时间控制。 FRP片材的铺设工艺: 针对受弯、受剪、受压构件,规定了纤维方向(0°、90°、±45°)的选择依据、片材的预浸渍或干法粘贴工艺,以及压实、养护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控制。特别强调了U型包裹和全包覆结构中的搭接长度和锚固端设计。 后置锚固技术规范: 针对FRP无法完全覆盖的节点区域,规范了后置锚栓的植入深度、植入方式(钻孔、灌浆)及其与FRP边缘的连接要求,确保荷载的有效传递。 4. 结构裂缝灌浆修复与密封技术指南: 本书籍系统梳理了针对不同类型和深度的结构裂缝的灌浆修复技术,以恢复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 裂缝分级与灌浆材料选择: 根据裂缝宽度(微裂缝 $<0.2 ext{mm}$、中等裂缝 $0.2-1.0 ext{mm}$、较大裂缝 $>1.0 ext{mm}$)确定灌浆材料,包括低粘度环氧树脂、聚氨酯、丙烯酸树脂及水泥基灌浆料的选择依据。 裂缝封闭与钻孔工艺: 详细描述了表面封闭剂的选择、钻孔间距、倾斜角度的确定,以及压力灌浆的初始压力、递增压力曲线和终点判断标准(如压力不再下降或流出物颜色稳定)。 补偿收缩与抗渗堵漏技术: 针对地下结构或水工结构的裂缝,规定了针对高水压或渗漏状态下的化学注浆技术(如亲水性聚氨酯),重点在于快速止水和材料的膨胀系数匹配。 --- 第三部分:结构抗震设计与既有结构抗震能力提升 5.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验算与性能化设计手册: 本手册侧重于在既有规范框架下,如何进行更精细化的抗震性能评估和薄弱环节的抗震增强设计。 场地类别确定与反应谱分析: 依据最新的地震动参数,规范了场地土分类(I类至IV类)的勘察取样要求,以及基于多点输入的多重反应谱分析在复杂场地条件下的应用。 构件延性评估与细部构造: 详细分析了梁、柱、剪力墙在超强、中强、弱区时的延性要求。特别关注了节点域的箍筋加密区长度、间距和构造加强措施,以确保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发生脆性破坏。 结构整体抗震冗余度分析: 引入了基于性能点的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用于评估结构在不同设防目标(小震可修复、大震不倒塌)下的承载力储备,并指导薄弱环节的抗震加固。 6. 结构抗震加固的体系选择与实施(侧重非FRP加固技术): 该章节专注于除FRP以外的其他成熟加固技术,如增大截面法、外包钢/型钢连接技术等。 增大混凝土截面法的设计与施工控制: 规定了新旧混凝土的界面处理、新增加钢筋的搭接长度、与主体结构的锚固要求。强调了新旧混凝土的整体工作性问题,包括养护条件和龄期控制。 钢结构支撑与锚固系统: 针对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规范了外加钢板墙、新增斜撑或屈曲约束约束支撑(BRB)的连接节点设计,确保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支撑与主体结构之间应力传递的可靠性。 基础承载力复核与地基加固: 在结构整体抗震能力提升后,必须对上拔和倾覆验算后的地基承载力进行复核。介绍了针对软弱地基采用注浆加固、高压旋喷桩或微桩技术提升基础抗震抗沉降性能的具体流程。 --- 结语 本精选文集通过系统梳理上述六个关键领域的规程与实践,构筑了一个从结构诊断、材料选择、到具体施工控制的全流程技术框架,为实现既有建筑的安全、可靠与长寿,提供了坚实的工程技术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精准的工具性”。它几乎没有使用任何修饰性或煽动性的词汇,所有表达都服务于技术指令的传达。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一个词汇的细微差别,可能在工程应用中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例如,关于“锚固深度”和“有效锚固长度”的定义区分,就处理得极为严谨,这对于保证后续的受力传导至关重要。这种严谨性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减少了现场操作人员的自由裁量空间,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施工质量的一致性。然而,对于那些习惯于在规范中寻找原理性阐释的读者来说,初期可能会感到有些“枯燥”,因为它更侧重于“执行标准”而非“理论起源”。它更像一本操作手册,而非教科书,这种差异化的定位,决定了它在专业工程师手中会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与老旧建筑打交道的结构设计师,我最关心的永远是新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边界。市面上关于结构修补和加固的技术资料汗牛充酸枣,但真正能在实际工地上经得起检验的却凤毛麟角。这本书给我的信心在于,它似乎囊括了大量的工程实践反馈和试验数据支撑。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耐久性评估的部分,现代加固材料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长期性能的维持。书中对于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变化、化学侵蚀)对加固层影响的探讨,描述得非常客观且量化。它没有过度美化该加固体系的优势,而是坦诚地指出了在特定高风险环境下的限制条件和应对预案。这种基于数据和风险管理视角的论述,远比那些空洞的“高效”、“绿色”宣传口号来得有力。它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导师,在你准备大展拳脚前,先拉着你到安全区,把所有可能的陷阱都指给你看,让你明白“安全冗余”的真正含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带着金属光泽的深灰色调,配合着清晰有力的书名印刷,一下子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通常对技术规范类的书籍不太抱有太高的审美期待,但这次确实被吸引了。内页的纸张质感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纸,而是哑光处理,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太累。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非常考究。图表、公式、文字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复杂的结构原理和技术流程在视觉上得到了很好的梳理。尤其是那些关键的图示部分,线条的粗细和标注的清晰度都达到了很高水准,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加固技术的读者,也能大致把握住核心概念的视觉呈现。感觉编写组在细节上花了大量心思,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工程师案头的精品陈设。如果能附带一个索引或者快速查询手册,那就更完美了,但就目前的实体呈现来看,它无疑是技术规范类书籍中的佼佼者,传递出一种对工程质量毫不妥协的专业态度。这种对实体媒介品质的关注,往往能反向印证内容本身的可靠性。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规范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逻辑结构的严密性,简直像一套精密的仪器说明书。它并非简单地堆砌公式和参数,而是构建了一个从理论基础到实际操作的完整知识闭环。首先,它对加固机理的阐述非常到位,从材料性能的微观层面入手,逐步过渡到结构响应的宏观分析。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加固原理的门槛。接着,技术规程部分,条文的表述力求简洁且不留歧义,每条要求都似乎经过了反复推敲和多方论证。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施工控制点的设置,它不仅仅给出了“做什么”,更细致地描述了“如何做”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做”。这种对“过程控制”的强调,体现了编制者对实际工程中易出错环节的深刻洞察。读完一部分,我立刻感觉到自己对现有结构评估和潜在风险点的判断能力有了实质性的提升,这绝不是一本能让人囫囵吞枣的书籍,它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地去消化每一个技术细节。

评分

我试着将书中的部分关键流程,在脑海中模拟了一次实际的项目执行场景。从初期勘察阶段的材料取样标准,到现场配制聚合物砂浆时的水料比控制,再到最后张拉钢绞线的荷载记录要求,整个流程被串联得非常流畅。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非标准情况”预留了处理接口。例如,当遇到基材表面存在轻微油污或者湿度偏高时的临时处理措施,书中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要求“停止施工”。这种对“现实复杂性”的包容和前瞻性指导,是衡量一本实用技术规程价值的关键所在。总的来说,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后可以束之高阁的理论读物,它注定要被反复翻阅、被标记、甚至被弄脏——因为它承载的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安全、可靠工程成果的桥梁作用。它提供的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套必须遵循的工程路径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