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名篇鉴赏辞典

孔孟名篇鉴赏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施忠连,方勇等 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孔子
  • 孟子
  • 鉴赏
  • 辞典
  • 文化
  • 思想
  • 古代文学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56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601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4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一般读者

本书为原《论语鉴赏辞典》和《孟子鉴赏辞典》两书中文本篇重新整合而成,书名为《孔孟名篇鉴赏辞典》。包括《论语》20篇,《孟子》14篇。每篇包括原文、注释、鉴赏三部分内容。《论语》原文一般采用通行本,个别参照其他文本,择善而从;《孟子》原文以《诸子集成》所说焦循《孟子正义》为底本,并充分借鉴吸收前人和今人的学术成果。本书作者施忠连、方勇、夏乃儒、高正伟等均为知名高校的教授,在中国哲学领域多有建树,出版过多部哲学专著,发表过多篇论文。

内容简介

本书为原《论语鉴赏辞典》和《孟子鉴赏辞典》两书中文本篇重新整合而成,书名为《孔孟名篇鉴赏辞典》。包括《论语》20篇,《孟子》14篇。每篇包括原文、注释、鉴赏三部分内容。《论语》原文一般采用通行本,个别参照其他文本,择善而从;《孟子》原文以《诸子集成》所说焦循《孟子正义》为底本,并充分借鉴吸收前人和今人的学术成果。本书作者施忠连、方勇、夏乃儒、高正伟等均为知名高校的教授,在中国哲学领域多有建树,出版过多部哲学专著,发表过多篇论文。
《论语》是了解和研究孔子的主要资料,是儒家主要的经典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两千年来,《论语》对中国思想、文化、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在世界各国也有很大的影响。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自居,对孔子学说的创造性发挥使其学说成为后世儒学发展史上重要源头之一,孟子也因此被后人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为便于读者了解和鉴赏《论语》《孟子》思想的精髓,更好地了解先秦原始儒学的基本面貌和艺术风格,我们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编撰本书。

作者简介

方勇,1956年出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所教课程:庄子研究、先秦诸子研究。编著或教材有:《诸子学刊》、《庄子讲读》专著有:《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庄子十日谈》、《庄子诠评》《卮言录》等。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施忠连,1941年出生,江苏邗江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出版《灵犀与觉悟:心性的智慧》等专著。对《周易》的研究偏重义理和象数。

目录

论语鉴赏
学而
为政
八佾
里仁
公冶长
雍也
述而
泰伯
子罕
乡党
先进
颜渊
子路
宪问
卫灵公
季氏
阳货
微子
子张
尧曰
孟子鉴赏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离娄上
离娄下
万章上
万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尽心上
尽心下

前言/序言


《诗词歌赋的千年回响:中国古典文学精品赏析集》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专门聚焦于儒家经典的鉴赏,而是一部旨在全面展现中国古典文学艺术魅力的恢弘选集与深度解读之作。它将读者的目光从特定的思想流派中引开,投向那波澜壮阔、群星璀璨的文学历史长河,收录并精析了从先秦到清末,诗、词、曲、赋、小说、散文等多种体裁中的不朽篇章。 本书的立意在于“广博”与“精微”的结合。我们坚信,文学的魅力在于其多样性和跨越时空的共鸣能力。因此,我们精心挑选了那些在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艺术成就极高,且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的文本。 第一部分:诗歌的灵魂与韵律——从《风》到唐诗宋韵 本卷致力于梳理中国诗歌艺术的演变轨迹,重点不在于对特定哲人言论的阐释,而在于对语言驾驭、意象营造和情感抒发的鉴赏。 1. 先秦的质朴与力量:《诗经》与《楚辞》的再发现 我们从《诗经》中选取了大量反映民间疾苦、爱情赞歌以及宗庙祭祀的篇章。鉴赏的重点在于其质朴的白描手法(赋、比、兴),以及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情感的细腻勾连。例如,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分析,将着重于其氛围的营造和朦胧美的体现,而非其中可能蕴含的政治寓意。 《楚辞》部分,则着重于屈原、宋玉等人所创造的浪漫主义精神和瑰丽的想象力。对《离骚》的赏析,聚焦于其神话色彩、瑰丽的意象(如香草美人),以及其强烈的个人情志的抒发,探讨其如何塑造了中国文学中“悲壮的抒情传统”。 2. 汉魏风骨与六朝绮丽 本部分详细剖析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孔雀东南飞》中对社会不公和女性命运的深刻描绘。对建安风骨,则侧重于曹氏父子在乱世中表现出的慷慨悲歌和对生命短促的哲思,探讨其如何将个人的忧患上升为时代的咏叹。 六朝时期,文学重心转向精致与感伤。我们鉴赏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探讨其如何开创了山水文学的先河,以及对田园景致的描摹如何成为一种精神的庇护所。对宫体诗的赏析,则在于探究其精巧的对仗和对女性内心细微情愫的捕捉,着重于其艺术形式的成熟。 3. 唐诗的巅峰气象:格律的完善与意境的无限 唐诗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我们按照“初唐的奠基、盛唐的辉煌、中唐的转向、晚唐的凄美”进行系统梳理。 盛唐气象:对李白和杜甫的鉴赏,采取“双峰对峙”的结构。对李白的分析,侧重于其“仙气”与“豪迈”,探讨其诗歌中奔放的想象力如何突破格律的限制,实现个体精神的自由飞扬。对杜甫的分析,则聚焦于其“史诗精神”,解析其诗歌中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如何将个体体验融入宏大的社会叙事中。 中晚唐的精微:对白居易的通俗易懂、王维的禅意空灵、韩愈的古文诗风,以及李商隐、杜牧的晚唐情调,均作了深入剖析。尤其是对“意象”的分析,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营造的空寂之美,完全是从审美角度切入,而非伦理教化。 第二部分:词曲的婉转与戏曲的市井百态 此部分转向抒情文学中更具音乐性和世俗气息的体裁。 1. 宋词的精工与境界 本书对宋词的鉴赏,着重于其格律的严谨与情感表达的细腻。我们区分了婉约派与豪放派的艺术特征。 婉约: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分析其对闺怨、离愁的深层描摹,重点探讨词牌格式对情感张力的影响,以及词语的锤炼达到了何种“含蓄蕴藉”的程度。 豪放:以苏轼、辛弃疾为核心,探讨他们如何将诗歌的境界引入词中,使之具备了“言人之所不能言”的宏大叙事能力,如分析辛弃疾的词如何将家国之痛与个人抱负完美融合,其艺术手法上的“以文为词”的创新。 2. 元曲的通俗与力量 元曲的鉴赏,强调其“合乐性”和“舞台性”。关汉卿、王实甫等人的杂剧,其魅力在于其深刻的民间基础和对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我们赏析《窦娥冤》时,侧重于其结构上的巧妙安排和戏剧冲突的尖锐性,以及对民间审判观念的反映,而非其道德教化意义。 第三部分:散文的流变与小说的雏形 本卷关注叙事和议论文学的典范。 1. 史传与游记的叙事魅力 我们选取了《史记》中诸如“项羽本纪”、“刺客列传”的段落,赏析司马迁的“秉笔直书”精神和“太史公曰”所体现的叙事视角,赞扬其如小说般的艺术感染力。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我们侧重于其议论的逻辑性和文风的多样性。欧阳修的冲和、苏轼的洒脱、曾巩的平实,以及柳宗元的寓言性,都是从文学技巧上加以剖析,探讨他们如何以不同的笔法在说理和抒情之间取得平衡。 2. 小说的萌芽与探索 本书简要涉及了志怪、笔记小说的早期形态,以及唐传奇的成熟。重点鉴赏了如《莺莺传》、《南柯太守传》等篇章,分析其如何开始构建完整的人物形象、情节冲突和叙事高潮,为后世白话小说的发展奠定了艺术基础。 结语:跨越时空的审美对话 《诗词歌赋的千年回响》是一本致力于“文学本体”的赏析之作。它邀请读者放下教条,以纯粹的审美眼光,去感受汉字的音乐性、意象的丰富性以及古人情感的真挚性。全书的鉴赏标准,始终围绕着艺术技巧的卓越、情感表达的深度和文化内涵的广度展开,旨在为当代读者提供一条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精髓的多元化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真正开始翻阅这本书的内容时,我立刻感受到了编纂者在内容组织上的深厚功力。这本书的结构设置非常巧妙,它并非简单的篇目罗列,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检索和理解体系。比如,它对每一篇选文的背景介绍,往往能迅速将我拉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让我对文字的产生有了更深层次的代入感。随后,随附的“要旨提炼”部分,如同一个精准的导航灯,直指文本的核心思想,避免了初学者在浩瀚的古代语境中迷失方向。这种循序渐进的导读方式,极大降低了理解经典思想的门槛。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力求做到既准确又不失鲜活,避免了生硬的术语堆砌,真正做到了“解说”而非“注脚”。

评分

这本书在细节处的考据工作,实在令人叹服,体现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在赏析部分,编者似乎并没有满足于给出标准答案式的解读,而是引入了多种流派的观点进行对比阐述。我特别留意了它对一些历代注家异见的梳理,那种公允且深入的剖析,展现了编纂团队扎实的文献功底。例如,对于某一句话的用词选择,书中会细致地追溯其在不同典籍中的出现频率和语境变化,这种“刨根问底”的态度,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词义演变的认知。这不仅仅是提供一个“是什么”的答案,更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过程。对于那些有志于做进一步研究的读者来说,这种详实的注释和多角度的参照,无疑是宝贵的资源,避免了在理解上出现偏差。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它的“活学活用”导向上。它并没有将自己定位为束之高阁的学术专著,而是非常贴心地提供了如何将这些思想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法论。在每一部分的结尾,常常附带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或者应用场景的探讨,这促使我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接收层面,而是要去消化、反思并尝试在自己的工作和人际交往中找到可以借鉴的智慧。这种互动性和引导性,是很多同类工具书所缺乏的。它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理解古人,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古人的智慧来审视和优化我当下的处境。可以说,它成功地架设起了一座连接古代经典与现代生活的坚实桥梁,真正做到了“经世致用”的价值。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我常常苦于市面上许多解读性读物过于口语化,失去了原著的韵味,或是过于艰深,让人望而却步。而这本书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语言风格在保持权威性的同时,兼具了极强的可读性。在解析一些情感表达浓烈的段落时,译者的文字仿佛也带上了一种古典的温度,读起来让人心神宁静,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的喜怒哀乐。我尤其喜欢那些穿插在正文之间的“文化关联”小贴士,它们将文本内容与当时的社会风俗、哲学思潮巧妙地串联起来,让这些篇章不再是孤立的文字符号,而是鲜活的文化切片。这种将知识点融入情境的叙述方式,让学习的过程变成了一种愉悦的探索。

评分

这部工具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纸张的质感也属上乘,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庄重典雅的气息。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内涵,字体选择考究,透露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对于一本需要频繁查阅的工具书来说,这种细节的打磨至关重要。它的内页布局清晰,目录编排得非常合理,方便快速定位到感兴趣的部分。无论是作为案头常备的参考资料,还是单纯欣赏其设计美学,这本书的物理形态都足以让人爱不释手。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载体,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触感,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体验。那种期待打开它、沉浸其中的感觉,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