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kV~40.5kV电缆分接箱技术条件(DL/T 1263—2013)

12kV~40.5kV电缆分接箱技术条件(DL/T 1263—2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电缆分接箱
  • 中高压电缆
  • 电力设备
  • 技术规范
  • DL/T 1263—2013
  • 电气工程
  • 电力系统
  • 安装调试
  • 安全规范
  • 标准文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5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5053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
字数:2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DL/T 1263—2013 12kV~40.5kV电缆分接箱技术条件》适用于额定电压为12kV~40.5kV、频率为50Hz、装于户内或户外三相系统中,并在工厂内装配电缆分接箱的相关工作人员及技术人员。

内容简介

  《DL/T 1263—2013 12kV~40.5kV电缆分接箱技术条件》规定了额定电压为12kV~40.5kV、频率为50Hz、装于户内或户外三相系统中,并在工厂内装配的电缆分接箱的各项技术要求。外壳内可分离连接器可能采用固定式螺栓连接结构或可插拔式连接结构,有时可能也装有负荷开关。装用在电缆分接箱内的各元件应按照各自标准的规定进行设计和试验。

前言/序言


12kV~40.5kV电缆分接箱技术条件(DL/T 1263—2013) 图书简介 本技术条件标准,即DL/T 1263—2013,是电力行业针对12kV至40.5kV电压等级的户外型电缆分接箱(Cable Branch Box)所制定的一套详尽的技术规范和要求。该标准的发布旨在规范此类设备的设计、制造、检验、安装、运行及维护等全生命周期过程,确保配电网络中关键节点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一、 标准的适用范围与目的 DL/T 1263—2013 明确界定了本标准适用于额定电压在12kV至40.5kV之间,主要用于城市和乡村配电网中,实现电缆线路分支、连接、以及作为户外终端接线点的干线式或分支式电缆分接箱。 标准制定的核心目的在于: 1. 技术统一化: 消除不同制造商之间因技术标准不一致导致的设备兼容性问题和质量差异。 2. 运行安全保障: 通过严格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和环境适应性要求,最大程度降低设备在实际运行中发生故障的风险。 3. 提高可靠性与寿命: 确立合理的寿命预期和维护要求,以适应现代电力系统对配电基础设施高可靠性的要求。 4. 便于采购与验收: 为设备采购方和质检部门提供清晰、量化的验收依据。 二、 关键技术指标与要求 该标准对电缆分接箱的各项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了细致规定,这些内容是理解该标准价值的核心: 1. 电气性能要求 额定参数: 明确了适用于12kV、24kV、36kV、40.5kV等不同电压等级的分接箱的额定工作电压、额定工频耐受电压(50Hz)、额定雷电冲击耐受电压等。 介质性能: 详细规定了带电部分的绝缘距离,包括空气绝缘距离和爬电距离。特别是针对户外环境,对沿面闪络特性提出了明确要求,确保在潮湿、污染等复杂条件下不发生击穿或闪络。 载流能力: 规定了分接箱的额定持续电流(如630A)和瞬时短路电流耐受能力(如20kA/1s)。这直接关系到设备在配网故障时的自保能力和配合断路器动作的时序。 连接器要求: 强调了终端连接件(如使用“T”型或“L”型接头)的兼容性、接触电阻及温度升降要求。标准通常倾向于使用无功耗、免维护的冷缩或热缩预制式终端,并规定了其与绝缘件的配合紧密度。 2. 结构与机械性能要求 防护等级(IP代码): 户外设备的首要要求。标准通常要求分接箱箱体达到较高的IP防护等级(例如IP55或更高),以有效防止灰尘、雨水、冰雪的侵入。 箱体材料与耐候性: 对箱体材料的选择有严格要求,通常选用高强度、抗紫外线、耐腐蚀的材料(如环氧树脂、高性能聚合物或不锈钢)。标准还要求设备能够承受特定的温度范围(如-40°C至+50°C)内的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能。 机械操作与维护: 规定了操作机构(如接地开关、负荷开关,如果集成)的可靠性,要求操作时应具有明确的指示和可靠的机械联锁,确保带电合闸、带电分闸等危险操作无法进行。 安装与紧固件: 对设备底座、紧固件的防松脱、防锈蚀提出了要求,确保设备在长期外力作用下保持结构稳定。 3. 环保与安全要求 阻燃与烟密度: 内部填充材料或结构件需满足特定的阻燃性能要求。 无有害物质: 遵循相关RoHS或其他环保指令,限制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 三、 试验与检验 DL/T 1263—2013 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其全面的试验大纲,这些试验必须由制造商在型式试验和出厂试验中严格执行: 型式试验(Type Tests): 针对设计的验证,包括但不限于: 雷电冲击试验(雷电波的波形、次数和通过电压)。 工频耐受电压试验(浸水或干燥状态下)。 温升试验(模拟长期满负荷运行)。 机械寿命试验和操作可靠性试验。 盐雾腐蚀试验(模拟沿海或重污染地区环境)。 出厂试验(Routine Tests): 每台设备出厂前必须进行,确保制造质量的一致性,主要包括: 绝缘电阻测量。 介质强度试验(短时施加规定电压)。 关键连接点的接触电阻测试。 外观及尺寸检查。 四、 运行维护相关规定 标准对设备投入使用后的管理也做出了指导,这有助于电网运行部门制定合理的维护周期: 1. 标志清晰: 要求铭牌信息清晰、耐用,包括额定参数、制造日期、序列号等。 2. 接地要求: 明确了设备外壳和金属部件的可靠接地要求,以及接地阻值的限制。 3. 寿命评估: 虽然标准不直接规定寿命年限,但通过其严格的试验要求,间接引导设备设计满足20年或更长的设计寿命。 总结 DL/T 1263—2013 《12kV~40.5kV电缆分接箱技术条件》是国内电力配电领域中,用于确保中压电缆户外接线点设备高性能、高可靠性运作的基础性技术文件。它以严谨的电气参数、结构强度和全流程的试验验证为基础,是保障现代城市电网“最后一公里”供电安全的关键技术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的章节中,对防护等级(IP代码)的阐述非常到位,清晰地界定了不同防护等级对应的结构要求和密封标准,这对于确保设备在室外恶劣天气下的长期可靠性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防尘和防水的入侵测试流程,描述得如同操作手册一般精确。但令我感到稍有遗憾的是,它在探讨制造工艺的优化,特别是针对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线的兼容性方面,讨论得较为泛泛。在当前的制造业环境下,如何将这些技术条件高效、低成本地转化为量产SOP(标准作业程序),是衡量一个技术文件实用价值的重要指标。例如,对于箱体焊接后的无损检测(NDT)方法,书中只是笼统地提及了要求,却未能深入分析针对不同焊接工艺(如MIG/MAG或激光焊接)的最佳超声波或射线检测方案及其适用性阈值。这使得对于负责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的指导性停留在“应该做什么”的层面,而未能深入到“如何最好地做”的具体工艺路径上。

评分

从编写风格上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和规范化,每一个句子都力求逻辑严密、表意精确,这无疑是技术文档的优点。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严密的技术闭环,确保了从设计输入到最终验收输出的合规性。但是,这种高度的严谨性在某些需要快速决策和权衡的场合,反而成了负担。比如,在处理一些模糊地带或新材料的替代应用时,规范倾向于“不推荐”或“需经权威机构论证”,而不是提供一个基于风险评估的“可接受范围”。对于那些需要快速迭代、试图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寻求成本效益最大化的研发团队来说,这种过于保守的论调会限制他们的创新空间。简而言之,这本书是保障“不出错”的基石,它定义了行业底线和安全红线,但对于那些渴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领先”的实践者来说,它提供的指导性往往是刚性的,缺少了对于工程实践中常见“灰色地带”的灵活处理建议和案例分析。

评分

我花了些时间仔细研读了其中关于绝缘配合和环境适应性测试的部分,不得不说,对于标准化的要求描述得非常细致,几乎是逐字逐句地抠着国家电网和行业标准来的。那种严丝合缝的条文逻辑,让人在实际编写项目技术规格书时,心里踏实很多,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关键的电压等级或耐受条件。然而,在实际的工程应用场景中,我们遇到的分接箱往往需要面对更复杂、更极端的地域性气候,比如高原的紫外线强度、沙漠的温差波动,或者沿海高盐雾环境的腐蚀性。这本书在描述这些“极限工况”下的设计裕度时,似乎倾向于用最保守的、基于历史数据的参数来限定,对于如何通过先进的模拟仿真手段(比如有限元分析,FEA)来优化这些裕度,从而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减轻重量或降低成本的创新思路,着墨不多。这使得它在指导那些寻求突破传统设计瓶颈的工程师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更像是在“确认”而非“开拓”。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讲究,封面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清晰的白色字体,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专业和严谨。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纸张质感,挺厚实,不是那种一摸就软塌塌的廉价纸,这对于查阅和长期保存来说是个加分项。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来是下了功夫的,图表和文字的间距把握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拥挤。不过,如果从一个纯粹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角度来说,我更关注的是内容,虽然外观上乘,但它在一些核心的、需要反复查阅的规范性细节处理上,感觉还是略显保守。比如,对于一些新兴的复合材料在箱体结构上的应用趋势,这本书的着墨点似乎还停留在传统材料的讨论范围之内,这对于期望站在行业前沿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一丝意犹未尽。整体来说,它更像是一部扎实的基础工具书,而非引领思潮的先锋指南,适合作为案头常备的参考资料,其物理形态上的优良设计,无疑提升了这种“工具性”的使用体验。

评分

作为一名从事设备选型和招投标工作的技术人员,我特别看重技术文件中对关键性能指标的量化定义和测试方法的描述。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毋庸置疑地扎实,特别是对局部放电量和介质损耗因子的测量标准,引用了最新的IEC或国家试验规程,非常权威。这保证了我们向上级汇报或与供货商沟通时,能有一个统一的、不可辩驳的技术语言基础。然而,随着电力系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加速,我期待在这样的技术标准中看到更多关于“在线监测”接口和数据协议的要求。例如,对于电缆温度、局部放电信号采集的标准化接口协议(如Modbus或基于以太网的定制协议)的兼容性要求,书中几乎没有涉及。一个现代化的分接箱,理应是智能电网中的一个“感知节点”,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电气连接点。这本书的框架明显建立在传统设备技术条件之上,对于新兴的“预测性维护”和“状态评估”的需求,显得有些滞后,未能提供足够的技术前瞻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