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9-2015·替代SL 59-93):河流冰情观测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Observation of Ice Regime in Rivers]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9-2015·替代SL 59-93):河流冰情观测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Observation of Ice Regime in River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水利
  • 河流
  • 冰情
  • 观测
  • 规范
  • 标准
  • SL59-2015
  • SL59-93
  • 冰工
  • 水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1551702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028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pecification for Observation of Ice Regime in River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
字数:9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9-2015·替代SL 59-93):河流冰情观测规范》规定了冰情目测、冰情图测绘、冰厚测量、冰流量测验、冰塞冰坝观测、水内冰观测和冰情资料整编的技术原则、方法和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9-2015·替代SL 59-93):河流冰情观测规范》适用于受结冰影响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的基本站、专用站、实验站和辅助站(断面)的冰情观测。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总则
5 冰情目测
5.1 基本要求
5.2 目测河段的选择
5.3 观测要求
6 冰情图测绘
6.1 基本要求
6.2 测绘河段的选择
6.3 测绘要求
7 冰厚测量
7.1 基本要求
7.2 固定点冰厚测量
7.3 河段冰厚测量
8 冰流量测验
8.1 基本要求
8.2 冰流量施测
8.3 冰流量要素过程观测与计算
8.4 冰流量计算
9 冰塞、冰坝观测
9.1 基本要求
9.2 冰塞观测
9.3 冰坝观测
10 水内冰观测
10.1 基本要求
10.2 固定点水内冰观测
10.3 水内冰专门观测
11 冰情资料
11.1 冰情目测和冰情图资料
11.2 冰厚资料
11.3 水内冰资料
11.4 冰流量资料
11.5 冰塞、冰坝资料
附录A (资料性附录)冰情现象
附录B (规范性附录)报表格式及填制说明
附录C (规范性附录)冰情符号
附录D (规范性附录)冰情要素单位和有效数字
附录E (资料性附录)冰情观测仪器设备
附录F (规范性附录)冰流量要素测验
附录G (规范性附录)冰坝特征观测与计算方法

前言/序言

  根据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
  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对SL59-93《河流冰情观测规范》进行修订。
  本标准共11章和7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冰情目测,冰情图测绘,冰厚测量,冰流量测验,
  冰塞、冰坝观测,水内冰观测,冰情资料等。
  本标准与SL59-93相比,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增加了冰情现象及观测仪器的术语和定义;
  ——修改了附录A“冰情现象”部分内容;
  ——增加了使用雷达冰厚仪、自动采集系统观测冰情的方法和技术规定;
  ——增加了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绘冰情图技术规定;
  ——增加了冰坝灾害调查技术要求;
  ——增加了冰塞壅高水位和冰坝回水曲线长度计算方法;
  ——修改了附录B“报表格式及填制说明”部分内容;
  ——修改了附录C“冰情符号”中的冰情观测记载符号。
  本标准为全文推荐。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为:
  ——SL59-93
  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好的,这是一份图书简介,内容不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9-2015·替代SL 59-93):河流冰情观测规范》的相关信息,且力求详实自然。 --- 图书简介:《现代城市交通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书籍概述 《现代城市交通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深入探讨了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城市交通系统所面临的复杂挑战及其可持续发展路径。本书不仅全面梳理了交通规划理论的演进,更聚焦于当前国际前沿技术和实践经验,旨在为城市规划师、交通工程师、政策制定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化、前瞻性的指导框架。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宏观的区域交通战略到微观的智能交通系统(ITS)应用,强调了在规划过程中融入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考量。 第一部分:城市交通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演进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城市交通规划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从早期的以道路为中心的功能分区模式,逐步过渡到以人为本、多模式整合的现代交通理念。 第一章 城市化进程与交通需求的生成: 分析了人口密度、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如何驱动交通需求产生和结构变化。重点讨论了“拉普拉斯-斯托克斯”模型在需求预测中的应用,以及社会经济变量对出行模式的潜在影响。 第二章 交通规划方法论的迭代: 详细介绍了四阶段法(OD调查、车型分类、分配和指派)的局限性与改进方向。随后,深入阐述了基于活动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如何将出行目的、时间偏好等行为因素纳入规划模型,以期实现更精细化的需求管理。 第三章 交通基础设施的演变与角色转变: 考察了不同交通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城市干道、轨道交通系统)在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讨论了基础设施的“诱导效应”——过度建设是否必然导致拥堵加剧,以及如何通过“需求管理”(TDM)策略来平衡供给侧的优化与需求侧的调控。 第二部分:可持续性导向的交通系统设计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重点阐述了如何将“可持续性”——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支柱——融入交通系统的全生命周期规划与设计。 第四章 绿色交通与环境负荷: 聚焦于交通对空气质量、噪音污染及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详细分析了车辆能效标准、燃料结构调整对污染物排放的量化影响。探讨了绿色廊道设计、低碳交通走廊的规划原则,并介绍了生命周期评估(LCA)在评估交通项目环境效益中的应用。 第五章 模式转换与多式联运: 强调了公共交通(Mass Transit)在实现城市可持续交通中的核心地位。内容包括快速公交系统(BRT)的设计优化、城市轨道交通(Metro/Light Rail)的线网布局策略、以及“最后一公里”接驳解决方案的设计。特别关注了步行友好型和自行车友好型城市(Walkable & Bikeable Cities)的设计标准与实施案例。 第六章 交通公平性与社会包容性: 探讨了交通服务在不同收入群体、老年人及残障人士之间的可达性差异。提出了“交通机会公平”的概念,并分析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公平性评估工具,以确保交通投资能够有效服务于所有社会阶层。 第三部分: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前沿应用与管理 本部分将视野投向技术前沿,探讨了信息通信技术(ICT)如何重塑现代交通管理与服务。 第七章 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基础架构: 系统介绍了下一代ITS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网络、数据采集与处理平台。深入剖析了实时信息发布系统、交通信号优化控制系统(如SCATS, SCOOT的改进型)的工作原理及实施挑战。 第八章 网联化与自动驾驶(CAV)的规划影响: 重点分析了车联网(V2X)技术对未来交通流、路权分配和交通安全带来的颠覆性变革。讨论了自动驾驶车辆对现有道路几何设计、停车需求以及应急管理预案的长期影响,并提出了适应CAV时代的交通基础设施升级路线图。 第九章 大数据分析在交通决策中的应用: 介绍了如何利用移动通信数据(CDR)、GPS轨迹数据和社交媒体信息流来构建高精度、高时效性的交通仿真与预测模型。讲解了数据挖掘技术在识别拥堵热点、优化公共交通调度以及预测突发事件响应时间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第四部分:交通治理与政策工具箱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实施层面的挑战与有效的治理策略。 第十章 综合交通需求管理(TDM)工具箱: 全面梳理了包括拥堵收费(Congestion Pricing)、停车管理(Parking Management)、非高峰期激励措施等需求侧管理工具的设计原则和政治可行性。分析了不同政策工具在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城市的适用性差异。 第十一章 交通投融资机制与项目评估: 探讨了当前城市交通项目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介绍了公私合营(PPP)模式在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经济效益评价(Cost-Benefit Analysis, CBA)中,如何科学量化环境效益、时间价值和安全提升的经济价值。 第十二章 跨区域协同与城市群交通规划: 面对超大城市群的形成,本书提出了打破行政边界的区域交通协同规划框架。讨论了城际轨道网络与区域物流节点的优化布局,以及建立统一的区域交通数据共享与管理平台的必要性。 结论:面向2050年的韧性交通系统构建 全书以对未来交通系统的展望作结,强调了规划的“韧性”(Resilience)——即系统在面对极端天气、网络攻击或公共卫生危机时,保持基本运行能力的能力。本书旨在倡导一种积极主动、以人为本、技术驱动的交通规划新范式,确保城市交通系统能够持续支撑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 --- 适用对象: 交通工程、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科学(GIS)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 城市交通规划设计院所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发改委、住建局等相关机构的决策和管理人员。 对城市发展、环境可持续性、智能技术应用感兴趣的专业人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带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质,仿佛能闻到历史的尘埃与冰雪的凛冽气息。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醒目的标准编号和中文名称,立刻让人联想到官方文件的权威性与严谨性。我拿起它的时候,心里涌现出一种对“规范”本身的敬畏感。毕竟,水利行业标准的制定,绝非儿戏,它背后凝聚了无数专家的心血与实战经验。我猜测,这本书里一定充满了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测量数据、严苛的观测步骤以及针对不同冰情类型的分类描述。翻开扉页,那些密密麻麻的条款和图示,恐怕会让初次接触水文气象工作的人感到有些吃力,但这正是专业书籍的魅力所在——它划定了“正确”的边界,为那些常年与江河湖泊打交道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提供了一把丈量世界的标尺。我期待它能像一把精密的尺子,帮助我们清晰、无误地捕捉到河流冰盖从萌芽到消融的每一个微妙变化,确保防汛抗旱决策的科学性与前瞻性。这不仅仅是一本手册,它更像是一份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宣言。

评分

说实话,当我听说有本关于河流冰情观测的新规范出版时,我第一反应是“终于更新了!”毕竟,上一个版本(SL 59-93)距今已久,而这些年来的气候变化和水文环境的改变,对传统的观测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我非常好奇这次修订究竟在哪些关键点上做了深化和突破。比如,面对现代化的遥感技术和无人机监测的兴起,这本书是否采纳了新的技术标准?它对冰坝、冰塞这类极端事件的记录和预警流程是否更加细化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更具操作性的细节,比如不同级别河流在不同流速下的采样密度要求,或者在能见度极低情况下的应急替代观测办法。如果它能将那些过去依赖“老师傅”经验传承的“行话”和“窍门”,转化为清晰、可量化的文字描述,那对年轻一代的水文工作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我们“看”冰,而在于它告诉我们“如何科学、系统、一致地看”冰,这是将地方经验升华为国家标准的关键一步。

评分

从我个人作为一名水文爱好者(或者说,一个对北方冬季水文现象充满好奇的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学术感”可能比“科普性”要重得多。我预感它会大量使用专业术语,比如“冰层厚度剖面”、“冰下水流速度梯度”、“冰絮悬浮率”等等。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揭示了一个我们平时在新闻中难以触及的、隐藏在冰面之下的复杂世界。我猜想,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拿到了一份解密自然界冬季密码的钥匙。它不会用华丽的辞藻来描述冰雪的壮美,而是用冰冷的数字和精确的图表,描绘出水体运动和相变之间的微妙平衡。我希望,通过理解这些规范背后的逻辑,我能更深层次地理解为什么某些年份的开河会异常猛烈,而某些年份则会是温和的渐变。这本书承诺的不是故事,而是理解事物运行的底层代码。

评分

我对《河流冰情观测规范》的期望,还体现在它对“安全生产”的侧重。水利行业的任何规范,核心目标都是规避风险。因此,这本书一定包含了大量关于观测人员自身安全的指导条款。比如,在冰面作业时,对支撑强度的最低要求是多少?探测冰层厚度时,钻孔和取样的规范流程是什么,以防止人员坠入冰窟?这些细节,往往是教科书不会着重强调,但却是实际工作者每天都要面对的生死线索。我深信,SL 59-2015的修订,必定吸取了过去几十年中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教训,将“如何活下来并完成任务”这一铁律,嵌入到每一个技术操作流程中。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描绘了冰,更在于它保护了记录冰的人。它是一个无声的守护者,用知识构建起人与严酷自然环境之间的保护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风格,通常也反映了其内容的严肃性。我打赌,它可能采用了A4或大16开本,纸张厚实,印刷清晰,毕竟,图表和公式的精准呈现至关重要。我能想象书中的插图部分,那些手绘的河流剖面示意图,清晰地标注了测量点的相对位置,以及观测仪器的标准安装方式,旁边或许还配有不同冰相(如碎冰、浮冰、固定冰)的黑白照片示例。这样的书籍,通常不会被随意放置在书架的显眼位置,它会被郑重地放在工作台的特定区域,方便随时翻阅、比对和标记。它的“耐用性”和“易检索性”是衡量一本工具书好坏的重要标准。一本好的规范,意味着在最紧急的现场,你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你需要的那个操作步骤,而不会因为排版混乱或术语不清而耽误宝贵的抢险时间。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效率和准确性的最高致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