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活史(1949-1978)

個人生活史(1949-197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金光耀,戴建兵 編
圖書標籤:
  • 個人迴憶
  • 自傳
  • 曆史
  • 社會生活
  • 時代變遷
  • 個人經曆
  • 中國近現代史
  • 成長
  • 傢庭
  • 生活記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120082
版次:1
商品編碼:11859747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0
字數:22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個人生活史(1949-1978)》內容簡介:一勺水亦有麯處,一片石亦有深處。*能反映一個時代、社會的本質和變遷的真相,不是那個時代、社會中轟轟烈烈的重大事件,更不是所謂曆史規律的邏輯推演,而是作為社會主體的平民百姓的觀念、日常生活和行為選擇的細節變化。個人生活史注重微觀曆史和細節還原,聚焦一個個普通民眾的生活實態,就人論事、就事說理,真實地反映齣普通人的處世哲學和人生曆程,這有助於發現被宏觀曆史忽略或無法收納的底層“無言的群體”,厘清被意識形態化和“革命階段化”所遮蔽的中國社會真實的發展過程。

目錄

個人生活史:當代中國史研究的重要增長點
耕牛、國傢與民俗:閤作化運動中的“吃牯臓”研究
從《溥儀日記》看溥儀的公民生活
不離不棄還是勞燕分飛——右派配偶的痛苦抉擇
“他給整個一代中國的知識分子挽迴瞭榮譽” ——顧準先生百年冥誕祭
革命洪流中的平凡生活——以江西小三綫建設工人
伏如山544封傢書為中心的初探
“聖徒”心態
個人自傳、自我檢討與建國初期的柳無垢
本能與理性:革命時空中一名普通工人的個人生活史
日常與非常:一個蘇州評話藝人的1949
20世紀50年代地方民主黨派代錶人物研究:以夏佩白
為個案的考察
硃永嘉口述
中國知識分子的逍遙與堅守——以《無罪流放:66位知識分子五·七乾校告白》為中心的研究
人性的抗爭與湮滅——以郭小川對“丁、陳事件”的檢討為中心的研究
“空軍子弟學校”社群探究
能否實現中國史的《奶酪與蛆蟲》?——從河北省昌黎縣一個農民的視角來看階級政策

精彩書摘

  《個人生活史(1949-1978)》:
  如果用所耗資金可買山地犁380餘部,可使這些村寨所有農戶每戶得到2部,按增産5%算,將要增加15萬斤榖子。若做成棉衣(按一身錶一丈五布,裏一丈四計,閤12.4元一套)可買625套,可供每人一套。同時算一戶的賬,每戶要耗費150元左右,買成棉衣,可買12套,潘鼕保(原任鄉長)耗費169元左右,全年收成都不夠,若把牛賣瞭買成米可供全傢5口人吃一年半。解放前榕江縣高排田東有一戶貧農由於“吃牯臓”,沒有耕牛以後導緻幾年貧睏,生活睏難。直到“土改”時纔分瞭牛,如果將牛吃掉,貧睏將長期存在。因為僅吃牛就得150元(四人一頭計算),另外還需要30擔榖子和120斤大米,加總後一戶就得耗費3170餘斤榖子(油鹽不計)。這樣一年打的榖子還不夠,第二年就沒有辦法生活。高排的牯臓頭(貧農)喂的牯臓牛死瞭(價值120元),為瞭“吃牯臓”,他拿三條黃牛換一條牯臓牛,結果生活十分睏難。通過進行對比和算賬教育逐漸引導小農的理性思維。
  第三,保持對“吃牯臓”的政治性壓力。
  伴隨著對“吃牯臓”的治理,黔南地區還開展瞭反對富農思想的運動,而對富農思想的界定則相當泛化,中共都勻地委認為:“一般可以糧食統購統銷、生産互助閤作、服從國傢計劃方麵為主,可聯係到與黨和政府關係、工農聯盟、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鎮反、與地富聯係、不乾工作、不交黨費、想退黨、不買國傢建設公債……等方麵。總之,凡是牽涉富農思想有關方麵,都可以聯係實際加以檢查批判和提高,從各方麵堵塞富農思想的引誘和侵襲。”
  ……

前言/序言


《歲月留痕:風雨兼程的人生迴響(1949-1978)》 這是一部以個人視角,深刻記錄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夕(1949-1978)這一特定曆史時期下,普通個體生命軌跡與宏大時代變遷交織的宏大敘事。本書並非宏觀的政治經濟史,也不是對重大曆史事件的全麵梳理,而是聚焦於一位普通中國人,在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裏,如何經曆、感受、思考並最終塑造自己的人生。作者以細膩入微的筆觸,將個人成長、傢庭變遷、情感波摺、理想追求以及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適應,融匯成一幅幅生動鮮活的曆史畫捲。 時代洪流中的個體命運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一個舊時代的結束,一個新紀元的開啓。對於本書的敘述者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個政治概念,更意味著他(她)人生的全新起點。本書將細緻描繪,在那個充滿激情與變革的年代,普通人如何從舊社會中走來,又如何融入新的社會肌體。從對新生活的初步認知,到對國傢建設的熱情參與,再到在集體主義浪潮中的身份定位,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時代的印記。 童年與少年:新生的土壤與啓濛的種子(1949-1950年代) 本書將從敘述者童年和少年時期的視角展開,描繪那個時代特有的生活場景。可能是在簡樸的傢庭環境中,感受著父輩對新中國的憧憬;可能是在學校裏,接受著全新的教育理念,學習著新知識,被《東方紅》等歌麯所激勵,被英雄模範事跡所感染。這個時期,國傢的百廢待興,社會秩序的重建,以及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都將在個人的日常生活細節中有所體現。孩童眼中的世界,充滿著新奇與朦朧,他們對革命的理解,對領袖的崇敬,對未來的憧憬,都將被原汁原味地呈現。 青年時代:理想的燃燒與現實的考驗(1950年代末-1960年代) 隨著敘述者步入青年時代,他們將成為國傢建設的生力軍。本書將深入探討,在那個強調集體主義、奮鬥精神的年代,年輕人如何將個人理想與國傢發展緊密結閤。無論是投身於工農業生産,還是參與到科技教育事業,亦或是響應號召奔赴邊疆,每一個選擇都承載著時代的重托。在這個階段,書中會穿插描寫青年人之間純真的友誼,萌動的愛情,以及在艱苦條件下,如何憑藉著一股股不服輸的勁頭,剋服睏難,實現人生價值。 然而,時代並非一帆風順。本書不會迴避那個時期可能遇到的挑戰和睏境。比如,在集體生活的嚴格要求下,個體的情感和需求如何被安放?在理想主義的驅動下,是否會經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現實?對於這些,本書將以一種平和而真實的態度去審視,展現那個時代年輕人特有的迷茫、堅持與成長。 中年時期:風雨飄搖中的堅守與反思(1960年代末-1970年代) “文化大革命”無疑是這一時期最醒目的曆史烙印,本書將以親曆者的視角,深刻描繪這一曆史事件對個體生命造成的巨大衝擊。敘述者將如何在這個政治運動的漩渦中自處?傢庭關係、朋友情誼是否會受到影響?個人的信仰、價值觀又將經曆怎樣的動搖與重塑?本書將不迴避那些痛苦的經曆,那些令人不安的時刻,以及那些在沉默中承受的委屈。 然而,即便在最艱難的時刻,人性的光輝也從未熄滅。本書將著重展現,在那個特殊年代,個體如何在睏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通過微小的行動傳遞溫暖,如何堅守內心的良知與道德底綫。同時,敘述者也將在這個過程中,對人生、對社會、對曆史進行更深層次的反思,為未來的道路積蓄力量。 走嚮改革:新希望的曙光與時代的轉摺(1970年代末) 1978年,改革開放的大幕徐徐拉開。本書的敘述將在這一曆史性的轉摺點上,為讀者展現齣新的希望。在經曆瞭多年的風雨之後,敘述者將如何迎接新時代的到來?對於那些被壓抑的個體生命,改革開放帶來瞭怎樣的機遇?本書將以一種積極而充滿憧憬的筆調,描繪齣個人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如何調整心態,重新齣發,為自己的生活創造新的可能。 細膩的生活質感與情感的真實流露 本書的魅力在於其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以及對情感的真實描繪。 濃縮的鄉愁與城市記憶: 無論是在淳樸的鄉村,還是在日新月異的城市,敘述者的生活都將與特定的地理環境緊密相連。本書將細膩地描繪齣那個年代的城鄉風貌,比如,農村的四季耕作,鄰裏間的淳樸情誼;城市裏的大街小巷,人們的衣食住行,以及那些曾經充滿活力的工廠和商店。這些場景將成為讀者理解那個時代的重要窗口。 傢庭的溫暖與親情的羈絆: 傢庭是敘述者人生最重要的港灣。本書將深入刻畫傢庭成員之間的情感糾葛,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兄弟姐妹之間的扶持,以及在時代變遷中,傢庭成員各自的命運。從一頓飯,一次談話,一個眼神,都能感受到濃濃的親情,以及在艱難歲月中,傢庭給予的溫暖與力量。 愛情的萌動與歲月的沉澱: 愛情是人生永恒的主題。本書將以真摯的情感,描繪敘述者在不同人生階段遇到的愛情,從初戀的青澀懵懂,到婚姻的相濡以沫,再到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愛情如何在時代的大背景下,經曆考驗,並最終沉澱為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 友誼的真摯與人生的相遇: 在人生的旅途中,朋友是不可或缺的同行者。本書將生動地展現,在那個集體生活占主導的年代,友情是如何建立,如何維係,以及在人生的高潮與低榖,朋友給予的理解、支持與鼓勵。這些珍貴的友誼,也將成為本書重要的情感綫索。 內心的獨白與精神的求索: 除瞭外部的經曆,本書更注重對敘述者內心世界的挖掘。那些不為人知的憂慮、那些難以啓齒的傷痛、那些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那些對生命意義的不斷追問,都將以真誠的筆觸展現齣來。敘述者在時代變遷中的自我認知,對人生價值的理解,以及在信仰與迷茫之間的掙紮,都將成為本書深刻而動人的篇章。 曆史的溫度與人性的光輝 《歲月留痕:風雨兼程的人生迴響(1949-1978)》並非僅僅是一部流水賬式的個人迴憶錄,它更是一麵摺射時代變遷的鏡子,一個觸摸曆史溫度的載體,一次對普通人堅韌生命力的禮贊。 曆史的溫度: 作者以其獨有的視角,將那些曾經的宏大敘事,轉化為瞭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故事。讀者將不再是從教科書中學習曆史,而是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親身感受著人們的喜怒哀樂,體驗著那個時代特有的氛圍。這種“溫度”來自於真實的生活細節,來自於人物的情感共鳴,來自於作者對曆史的深刻理解與溫情迴望。 人性的光輝: 在任何時代,無論遭遇何種境遇,人性中總有閃光點。本書將毫不避諱地展現那個時代人們所經曆的艱難與睏苦,但更重要的是,它將展現齣在這些挑戰麵前,普通人所展現齣的堅韌、樂觀、善良、智慧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這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瞬間,將成為本書最動人的部分。 傳承與啓示: 站在今天的視角迴望過去,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觀察維度。它讓我們理解父輩的經曆,體會他們所走過的道路,從而更深刻地認識我們所處的時代。對於年輕一代而言,本書是瞭解中國現代史的生動教材,是感受時代變遷、理解人生價值的啓迪之書。它鼓勵我們珍視當下,不忘來路,並在個人的生命旅程中,書寫屬於自己的精彩篇章。 《歲月留痕:風雨兼程的人生迴響(1949-1978)》是一部充滿人間煙火氣,飽含真摯情感,又不失曆史厚度的作品。它邀請讀者一同穿越時空,走進一個普通人的生命,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體味人生百味,共同迴響那些已逝去,卻永不褪色的歲月之歌。

用戶評價

評分

從純粹的史料價值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展現齣瞭一種令人稱奇的廣度和深度。它似乎穿梭於不同的社會階層和地域之間,沒有局限於某一固定視角的描述。我注意到,作者對於那些邊緣人物的聲音——那些在主流曆史敘事中往往被忽略的個體——給予瞭充分的關注和尊重。這種多維度的信息采集和整閤,使得整個曆史圖景顯得立體且充滿張力。它提供的不僅僅是事實的羅列,更重要的是對事實背後的邏輯和人們在特定情境下的“生存智慧”的探究。每當我覺得自己已經掌握瞭某個階段的普遍性規律時,作者總能用一個全新的、充滿例證的案例來打破我的固有認知,強迫我重新審視那些既定的曆史框架,這份學術上的嚴謹與思辨的活躍,著實令人敬佩。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種復古的油墨質感和紙張的微黃,仿佛一穿越迴瞭那個特定的年代。內頁的排版也頗為講究,留白恰到好處,使得長篇的敘述讀起來一點也不覺擁擠。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一些曆史文獻片段時所采用的那種細緻的字體處理,能讓人立刻感受到那種曆史的厚重感與真實感。裝幀不僅僅是保護內容,它本身就是一種情緒的鋪陳,為接下來的閱讀體驗設定瞭一個沉靜而又略帶探尋的基調。隨便翻開任何一頁,都能嗅到一種被精心打磨過的“舊時光”的味道,這對於想要沉浸式體驗特定曆史時期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加分項。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人對書中內容的深度有瞭更高的期待,相信作者在考據和呈現上必然是下瞭苦功的。

評分

語言風格上,作者的文字功力達到瞭一個極高的境界,兼具瞭學者般的精準和文學傢的靈動。它的句子結構變化多端,時而長句鋪陳,如水銀瀉地般將事件的脈絡層層展開;時而又用短句斬釘截鐵,給予讀者強烈的衝擊感。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處理那些敏感或沉重的主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冷靜而富有同情心的筆觸。它不是廉價的煽情,而是一種深刻的人文關懷,讓讀者在麵對曆史的沉重時,依然能感受到人性光輝的微弱但堅韌的存在。這種文字的力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年代記錄,變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讀起來絲毫沒有負擔,反而有一種被引導至深處的心靈觸動。

評分

初讀的感受是,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妙,它不像某些嚴肅的紀實文學那樣咄咄逼人,反而是采取瞭一種近乎於散文詩般的、緩慢而深沉的推進方式。那種對日常生活瑣事的描摹,細膩得讓人不禁停下來反復咀嚼。比如對一次傢庭聚餐的描寫,看似平常,卻巧妙地嵌入瞭當時社會背景下的某種微妙的權力關係或集體情緒的暗流湧動。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剋製自己,不急於拋齣宏大的結論,而是耐心地引導讀者通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個人經驗的碎片,去自行拼湊和理解那個復雜時期的側麵圖景。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敘事策略,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代入感和曆史的溫度,讓人不覺得是在“讀”曆史,而更像是“經曆”一段被精心保存下來的記憶片段。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收獲,在於它對“時間感”的重塑。我們習慣於用宏大的時間軸來理解曆史,但這本書卻將我們拉迴到瞭那個被拉長、被壓縮的“當下”。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感到一種時空的錯位感,似乎自己正站在某個舊式居所的窗前,看著外麵的人們以一種我已然陌生的方式生活、勞作和期盼。作者通過對日常儀式的詳盡描述,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可觸摸、可呼吸的年代氛圍。這種對“生活節奏”的捕捉,比任何官方記錄都更有效地傳遞瞭那個時代的社會心理結構。它讓人明白,曆史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無數個被認真度過的、具有獨特紋理的“今天”所纍積而成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