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终结:21世纪大众政治经济学

资本的终结:21世纪大众政治经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民骐,张耀祖,许准,齐昊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经济学
  • 资本主义
  • 不平等
  • 大众政治
  • 21世纪
  • 经济学
  • 社会学
  • 全球化
  • 权力
  • 危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163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948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6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写给大众的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希望了解政治经济学的青年读者。
  这里没有艰深理论,没有复杂数学,很少引经据典,绝不故作高深。
  这本书接地气,讲的都是我们身边的事儿,贫富分化、经济危机、劳资矛盾、环境污染,你都能找到答案,而且有图有表有真相。
  这本书够刺激,讲了许多你平时听不到的话,客观评价社会主义的历史,在资本主义貌似繁荣的时候分析资本的终结。
  这本书够基础,把政治经济学变成浅显易懂的知识,你一看就懂,懂了还能自己去分析,分析了还能讲给别人听。
  这本书很前沿,作者来自世界各地,从事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工作,他们把一些前沿问题都放进了本书中。

内容简介

  曾经有人声称,历史已经终结了,资本主义就是人类**的结局。事实恰恰相反,就在*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后,整个世界的资本主义秩序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挑战,就连作为资本主义中心的美国,欧洲都爆发了占领运动,而中东,北非等地更是直接政权更迭,至今还在剧烈变化中。
  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都在世界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新中国六十多年的辉煌历史给世界提供了思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命运的**材料。所有关心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人,都面临如何理解世界资本主义趋势,如何看待中国的前途等几个大问题。
  这本书从政治经济学视角,从历史和理论各个方面系统的解答了这些疑问。它不仅向你展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还将帮助你用政治经济学提供的方法来思考,摆脱人云亦云,开始建立独立的批判的观点!

作者简介

  李民骐,1969年出生于北京,2002年获得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在富兰克林与马歇尔学院任教,2003-2006年在加拿大约克大学政治学系任助理教授,现为美国犹他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气候变化、石油峰值等领域发表过大量学术论文。

  张耀祖,1965年出生于宁夏,1988年考入宁夏农学院,后被分配到国有企业工作,1996年考入北京大学马列主义研究所读研究生,2000年入人民出版社工作,2005年辞职从事社会问题研究。此后被北京大学特聘从事公共政治课教学至今。

  许准,1986年出生于湖北,2012年获得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现为美国霍华德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农村发展以及粮食安*等问题。

  齐昊,1985年出生于河北,2015年获得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经济学博士学位,现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任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经济。

目录

导读 最后的剥削压迫制度//001
一、历史的真相//002
二、资产阶级所有权是最后的私有制形式//005
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010
四、正文即将开始//015
第一章 中国到了转折点//017
前进中的巨人//018
多病的巨人//020
社会的反应//030
匹夫有责//040
第二章 增长,增长,再增长//041
从亚当?斯密说起//042
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047
中心、外围和半外围//051
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054
第三章 西方与东方//058
从奴隶贸易到鸦片战争//058
化石燃料时代//064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065
列宁与伯恩斯坦的争论//069
近代中国为什么没有完成资本主义工业化//072
“黄金时代”//079
第四章 资本与劳动//083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国民收入分配//084
利润率与资本积累//089
改良主义的黄金时代//092
1968年“世界革命”//098
“芝加哥男孩”//101
新自由主义//108
失去的二十年//111
向底线竞赛//117
中国工人能过上好日子吗?//126
第五章 毛泽东时代的探索//129
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29
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142
苏联模式//149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152
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成就//156
第六章 劳动创造价值//160
劳动价值论//160
资本家的利润是怎么来的?//164
不平等交换//470
中国与不平等交换//176
第七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83
周期性危机与长期危机//184
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总需求//188
“大政府”资本主义//190
新自由主义时代的经济危机//193
现代资本主义的财政危机//198
中国会发生经济危机吗?//201
第八章 增长的极限//207
IPAT公式//209
生态能力和生态脚印//210
世界能源危机//213
中国能源危机//218
世界农业危机//219
中国农业的隐忧//224
中国环境的崩溃//229
气候变化危机//232
防止全球变暖超过三度?//235
不是社会主义,就是野蛮!//237
第九章 为了我们的明天//241
这本书讲了什么?//241
怎么运用本书的知识?//243
常见的指责以及简单的回答//246
谁主沉浮?//251

精彩书摘

  《资本的终结:21世纪大众政治经济学》:
  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经济剥削,以及被剥削者的反抗必然遭受到剥削者的政治压迫,这是人类历史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真实写照。
  在这上下五千年里,人类社会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在短暂的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免除剥削和压迫的体验,即便如此,这一辉煌的历史也被它的对立物——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者所丑化、歪曲和绞杀,并遭到百般否定——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被称之为共产主义的社会,不仅不理想,而且也是不可能的。
  资产阶级著名历史学家福山,在20世纪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变质和分崩离析时不无庆幸地说: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已经依次征服了它的所有敌人,诸如君王政治、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或许它就是人类思想进化的顶峰和最后选定的政治形式,从而也就是人类历史的终结点。但是,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却断言,从原始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都不过是人类社会的史前史。只有实现了共产主义,真正的人类历史才降临人间。显然,马克思这里说的“真正的人类历史”是指人类摆脱了弱肉强食的自然性。
  迄今数千年以来被实际材料证明了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充满冲突的和人们无力摆脱剥削与压迫的世界,另一个世界,用逻辑推理得出的无阶级压迫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或者用短短几十年的并已经失败了的社会主义经验似乎还不足以否定人类数千年的历史规律。那么,人类社会果真不能够摆脱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吗?我们又用什么来说明一个无剥削压迫的社会是可能的呢?历史的真相人不同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之一是人有语言文字和思维能力,并可以借此记载人类的活动、总结人类的历史和预测人类的未来。
  马克思曾说过,历史在本质上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首先肯定了人类历史的本源是社会发展的真实进程。但同时,历史的记录者和总结者毕竟是人类自己,认识主体对历史的不同认识,便会有不同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比如意大利唯心主义历史学家克罗齐所说的“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自由的历史”被很多人奉为圭臬,它所强调的正是历史的认识主体的特殊性。按照这一逻辑,资产阶级所极力反对的“人类历史就是上帝创造人的历史”的命题同样可以成立,这就导致了“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结果的发生。
  同一个历史过程或者事实,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左的认识呢?这便是个社会意识形态问题。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对于自己周围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过程的认识。人类把自己的这种认识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记载和表现出来,就成为了我们今天了解历史的基本材料。其中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科学的、哲学的、艺术的和宗教的等是其主要的形式。
  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每一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应的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社会意识也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生产资料和产品都归原始公社全体成员所有,人们共同生产,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每个人都完全依赖于集体。当时人们的这种生活状况,不可能产生私有观念,而只能有朴素的、原始的集体观念。随着私有制、剥削和阶级对立的出现,就产生了私有观念和发财致富的欲望,并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意识的对立。
  如果按照唯心主义历史观来考察人类的历史进程,即便不认可“人类历史就是上帝创造人的历史”,大凡可以得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结论。
  这种历史观正是以当前的现实社会作为参照系来认识历史的,亦即只有过去和当前的对象相重合的时候,才能为人所理解。也因此,即便今天已经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深入人心,只是由于私有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剥削压迫的客观存在,人类的千年历史似乎只是一个减轻剥削压迫的过程,而不能够最终消灭剥削压迫。
  ……

前言/序言


《隐秘的权力网络:全球金融的运作逻辑与未来图景》 第一部分:看不见的指挥棒——现代金融体系的解构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当代全球金融体系的底层结构与运行机制。我们并非探讨传统的股票、债券或汇率波动,而是聚焦于支撑这些表象的权力中枢和规则制定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金融的复杂性往往被用来掩盖其核心的集中性。 第一章:中央银行的“魔法”与现实的代价 我们首先审视现代中央银行的角色。它们被描绘为经济稳定的守护者,但其决策过程和工具的使用方式,常常绕过民主监督的环节。本书将详细梳理量化宽松(QE)和负利率政策的实际效果,揭示这些非常规货币政策如何加剧财富的两极分化,而非简单地刺激实体经济。我们将追踪资金流向,展示流动性如何被截留在金融资产市场,而非进入生产环节。探讨货币主权的概念在跨国资本流动面前的脆弱性,以及新兴经济体在应对全球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时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 第二章:影子银行与监管的灰色地带 影子银行系统,即那些不直接受商业银行监管的金融中介机构(如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和特殊目的载体),已成为全球金融风险的蓄水池。本书将描绘这个“看不见的银行系统”的扩张史,分析其通过复杂的资产证券化和衍生品交易,如何有效地将风险从资产负债表上转移,同时规避了针对传统银行的审慎监管要求。我们将特别关注2008年金融危机后,监管套利如何演化出新的形式,以及去中心化金融(DeFi)在多大程度上是真正的颠覆,而非传统金融风险的再次转移。 第三章:评级机构、指数基金与被动投资的陷阱 现代投资决策越来越依赖少数几家大型信用评级机构的意见和大型指数基金的被动配置。本书将批判性地考察这些“守门人”的角色。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作为被评级对象付费方——如何系统性地低估了复杂金融产品的风险?接着,我们将分析指数基金的爆炸式增长如何导致资本配置的“僵化”。当大量资金被强制性地投入到市值最大的公司时,这不仅扭曲了市场对创新和长期价值的判断,更巩固了既有巨头的市场支配地位,形成了反竞争效应。 第二部分:资本的疆界——跨国流动与国家主权的博弈 全球资本不再受制于传统的国界。本部分聚焦于资本如何利用全球化的规则,重塑国家经济政策的方向。 第四章:税收竞赛与避税天堂的生态学 跨国公司和超级富豪如何利用离岸金融中心(OFCs)进行全球财富管理,是理解当代不平等的关键。本书将拆解复杂的信托结构、控股公司链条,揭示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的真实运作方式。我们不仅分析税收的绝对损失,更关注这种“税收竞赛”对国家财政能力和社会契约的侵蚀。当公共服务日益紧张时,资本的“无国界”流动使国家丧失了为其服务的纳税能力。 第五章:主权债务的“金融化”与债务陷阱的循环 主权债务已不再是简单的借贷关系,而是被高度金融化、被国际金融机构和私人债权人共同影响的政治工具。本书对比了不同类型的债务危机,从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调整贷款到发达国家的长期国债市场风险。我们将探讨“债务重组”过程中,债权人与债务国之间的权力失衡,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机构所附带的政治经济条件,如何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的内政外交决策。 第六章:全球供应链的金融逻辑 现代全球供应链不再仅仅是物流和生产的优化,更是金融资本逐利的结果。本书揭示了“应收账款融资”和“供应链金融”如何通过将贸易支付转化为可交易的金融工具,使得资金提前沉淀在大型跨国企业的现金流中,而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型供应商则面临更高的融资成本和流动性风险。这展示了金融逻辑如何渗透并固化了全球生产层面的权力结构。 第三部分:未来视角——技术、监管与新的权力格局 展望未来,金融领域的技术变革与地缘政治的重构,正在为下一轮的权力转移奠定基础。 第七章:金融科技的去中心化神话与再集中化 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的兴起被宣传为对传统金融霸权的挑战。本书将审视这些技术在实践中是否真的实现了去中心化。我们分析加密货币的“鲸鱼”现象、中心化交易所的主导地位,以及稳定币背后由传统金融巨头支撑的信用基础。技术本身的中立性被资本逻辑重新塑造,新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正逐步建立,其监管的真空和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值得高度警惕。 第八章:地缘政治风险与金融武器化 当前,金融工具正日益成为国家间博弈的“非对称武器”。从支付系统的制裁到关键技术的出口管制,金融连接性成为一把双刃剑。本书探讨了全球支付系统(如SWIFT)在权力斗争中的作用,以及各国为降低“金融武器化”风险而采取的“去美元化”尝试。这种金融安全考量正在重塑全球贸易和投资的流向,引发新一轮的区域化和“友岸外包”的趋势。 第九章:面向可持续性的金融范式变革的阻力 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投资的兴起,似乎预示着金融资本将服务于更广泛的社会目标。然而,本书将深入探究ESG评级体系的内在矛盾和漂绿(Greenwashing)现象。我们分析了现有金融体系的短期逐利机制与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长期、结构性投资之间的根本冲突。真正的范式变革需要对金融体系的内在激励机制进行彻底重构,而非简单的标签化和信息披露。 结语:重构价值的衡量标准 本书最终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在被金融逻辑深度渗透的现代社会,我们如何重新定义“价值”?是金融资产的账面回报,还是实体经济的稳定增长、社会福祉的提升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理解当前金融体系的复杂性,是推动任何有意义的经济政治变革的第一步。这不是关于预测下一次崩溃,而是关于理解当前权力运行的精妙结构,以及如何才能有效地对其施加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资本的终结:21世纪大众政治经济学》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像是拨开迷雾,看到了经济现象背后的真实脉络。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张力的分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扬或批判全球化,而是细致地描绘了它如何重塑了生产、消费和劳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地区性差异和冲突。书中对一些新兴经济体如何在全球资本流动中寻找自身定位的案例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让我们看到,经济的版图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动态调整中。另外,书中关于“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反而存在着创新的空间和机遇。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经济学,不仅仅是掌握理论,更重要的是将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去观察、去分析、去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惊喜连连。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著作,没想到作者的叙事风格如此引人入胜。书中对“不平等”问题的剖析,绝对是让我最为震撼的部分。它不仅仅停留在数字上的罗列,而是深入到不平等产生的根源,以及它对社会结构、政治生态造成的深远影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矛头指向某个特定群体,而是呈现了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分析框架。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中产阶级”困境的解读,它让许多我曾经模糊的感受得到了清晰的阐释。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并对如何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产生了更强烈的思考。它是一本能唤醒思考,并激发行动的书。

评分

最近读了《资本的终结:21世纪大众政治经济学》,虽然书名听起来很宏大,但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当下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让我醍醐灌顶。作者的笔触非常接地气,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经济学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比喻,将复杂的概念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数字鸿沟”和“平台经济”的论述,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可能面临着日益加剧的数字不平等。书中也探讨了如何通过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经济体系,来弥合这种差距,让更多人受益于技术进步。对于我这样对经济学略知一二,但又对现实问题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并开始思考个体在其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读物,更像是一次关于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深度对话。

评分

《资本的终结:21世纪大众政治经济学》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对当下经济格局的一些固有认知。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金融化”现象的解读,它清晰地展示了金融市场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这种渗透带来的潜在风险。书中通过一些生动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金融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例如将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比作“看不见的债务链条”。此外,关于“创新”与“垄断”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解释了为什么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市场集中度反而有增无减,以及这种趋势对整体经济活力可能造成的压抑。这本书让我明白,经济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评分

读完《资本的终结:21世纪大众政治经济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大众”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和关注。作者并没有将经济学的视角局限于精英阶层,而是着重探讨普通人在经济变革中的角色和力量。书中对“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如何影响经济政策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个体联合起来的巨大潜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民主”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阐述,它提醒我们,经济的繁荣并非独立的,而是与政治环境、社会公平紧密相连。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作为公民,我们并非被动的经济参与者,而是可以积极塑造经济未来的力量。它是一本充满力量,能够激发积极思考的书。

评分

非常棒的21世纪政治经济学!年轻学者的深度反思,资本主义绝不是人类发展的最终阶段。

评分

京东快递,速度很快呀,快递员服务很好

评分

很不错的东西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一起分享

评分

很好。

评分

这是我们单位要求的必读书目。

评分

快递很快,书也不错,值得看看

评分

很不错的东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