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3:从哥伦布大航海到全球化时代

1493:从哥伦布大航海到全球化时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查尔斯·C·曼恩 著
图书标签:
  • 哥伦布大交换
  • 全球化
  • 历史
  • 航海
  • 生物地理学
  • 环境史
  • 大航海时代
  • 文化交流
  • 疾病传播
  • 世界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280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170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字数:17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493,了解当今世界,你需要懂的世界历史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地球上两个分离千百万年的大陆再度相遇;

伴随着物种大交换,贸易、殖民等,人类开始真正走向全球化;

欧洲崛起并主宰世界,美洲原住民几近灭绝;

奴隶制度在美洲大行其道,曾经富有的中国一落千丈;

1491姊妹篇,为你再现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的世界历史大变革过程。


内容简介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在分离数亿年后首次相遇,伴随着之后的物种大交换、贸易、殖民和人口的大迁移,全球政治、经济、生态和资源等方面的交融,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本书记述了1493年至今人类全球化进程中富有代表性的历史性事件,如不起眼的马铃薯是如何养活整个欧洲的穷人,然后造成数百万人的死亡呢?橡胶生产如何变得产业化?疟疾、奴隶制和美国革命的成功之间的联系是什么?传说中的波托西金银山对中国明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西班牙战争产生了什么影响?


作者简介

查尔斯·C·曼恩 作者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大西洋月刊》《科学》《连线》杂志和《国家地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报纸撰稿人。曼恩曾三次进入美国国家杂志奖决赛,被美国律师协会、美国物理研究会、阿尔弗雷德·P·斯隆基金会和兰南基金会授予过与写作相关的奖项。他曾出版的畅销书有:《1491:前哥伦布美洲启示录》和《1493:从哥伦布大航海到全球化》,系统讲述了美洲的历史以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全球化过程。

丽贝卡·斯蒂福夫 改编

丽贝卡是一位知名作家,但她更致力于为青少年读者编写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她已成功改编了数十种里程碑式的作品,包括:霍华德·津恩《美国人民的历史》,贾雷德·戴蒙德的《第三种黑猩猩》,和查尔斯C.曼恩的畅销书《1491:前哥伦布美洲启示录》等,深受青少年读者欢迎。


精彩书评

1493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地球上两个分离千百万年的大陆再度相遇;

伴随殖民、贸易、奴役、战争、物种大交换,人类进入全球化大变革时代;

独特的视角,10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深度呈现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时代周刊》《纽约时报书评》《华盛顿邮报》《科学》《出版人周刊》《科克斯评论》《出版人杂志》等联袂推荐。


目录

目录

前言 关于本书 / 1

第一部分 同一个世界 / 11

第1章 两处遗迹 / 13

第2章 财富的逆转 / 27

第二部分 大西洋之旅 / 39

第3章 烟草海岸 / 41

第4章 邪恶的空气 / 62

第三部分 太平洋之旅 / 97

第5章 白银满船 / 99

第6章 相思草、外来薯和珍宝米 / 127

第四部分 世界之中的欧洲 / 143

第7章 成也马铃薯,祸也马铃薯 / 145

第8章 长在树上的财富 / 176

第五部分 世界之中的非洲 / 203

第9章 疯狂的糖 / 205

第10章 逃亡者的森林 / 231

编后记 生命的激流 / 260

时间线 / 266

术语表 / 271


精彩书摘

哥伦布之后

对于哥伦布之后的历史,我的番茄也多多少少参与其中。从16 世纪开始,欧洲人便带着番茄环游世界。非洲、亚洲的农民们在确认了这个奇怪的红疙瘩是无毒食品之后,也纷纷开始种植。不夸张地说,番茄的文化影响力已经遍及它的各个种植地。有时候这影响还真不是夸出来的——要是意大利南部没有了番茄酱,那可真没法想象!

说实话,对于番茄的移植除了丰富了人们的盘中餐之外还有什么其他作用,我一直想不出来,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一本由地理学家兼历史学家阿尔佛雷德·克罗斯比(Alfred Crosby)所著的平装书,名为《生态扩张主义》(Ecological Imperialism )。这一书名吸引了我,于是我拿起了这本书。第一句话便跃然眼前:“世界各地都遍布着欧洲移民和他们的后代,这需要有个解释。”

没错,大多数非洲人生活在非洲,大多数亚洲人世代定居亚洲, 大多数原住美洲人从来没离开过美洲。只有欧洲后裔不惜远渡重洋到澳大利亚、美洲、南非等地繁衍生息。这成功的大迁徙究竟原因何在?这和在乌克兰种番茄一样,都是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历史学家一直以欧洲人的优越性来解释欧洲人遍布世界各地的原因。他们认为与那些被征服、被殖民的地区相比,欧洲人拥有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科学技术、船舶或武器。而克罗斯比则认为, 欧洲人最大的优势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欧洲的船只航行于各个大洲之间,除了人员之外,总会有意无意地带上一些植物和动物。在哥伦布之后,分隔已久的各大洲的生态系统忽然相遇并融合,克罗斯比将这一过程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在这一交换过程中,玉米来到了非洲,甘薯被送到了东亚,马和苹果进入了美洲,大黄和桉树走向了欧洲。同时参与这一交换过程的还有数不清的昆虫、草种、细菌和病毒。

引发了哥伦布大交换的人们并不了解自己都做了什么,也没有刻意去安排什么,只是欧洲人的确通过这次交换使世界变了个模样。他们把美洲、亚洲和部分非洲都变成了欧洲的生态模式。他们在自己所创建的新环境中感到舒适无比——有时甚至比原住民还要自在一些。克罗斯比认为,正是这一生态系统的转变使英国、荷兰、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在赢得海外帝国的斗争中占据了天时地利的优势。

克罗斯比的书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环境历史学。另外一个新领域:大西洋研究,着眼于大西洋两岸各国的互动和交流(对太平洋沿岸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研究方式)。两个领域的研究人员正共同努力以一种全新的构想来描绘现代社会的互联文明是如何产生的。

如今,我们用全球化这个术语来形容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的密切交融。其实全球化从16 世纪就已经起步了,那正是欧洲人迫切地想要加入亚洲如火如荼的贸易往来之时。正是这种欲望促使哥伦布和其他航海家扬帆起航。在19 世纪之前——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不过是转眼一瞬——商业贸易的发展已经将世界变成了单一的生态系统。而创造了这一系统的欧洲人也因此得以掌控政治权力长达数个世纪,并最终形成了当今的世界格局。我们的祖先们没有互联网,也不曾搭飞机旅行,不知转基因作物为何物,更不了解计算机化的国际证券交易。但是,当我们读起有关世界市场诞生的记述, 其中对于全球化的褒贬众说纷纭,与当今无异,它既是巨大经济利益的创造者,也是生态和社会剧变的始作俑者。

哥伦布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新的研究结论告诉我们,无非是两个旧世界——如果把非洲看成是独立于欧亚大陆的话,那就是三个旧世界——的碰撞形成了单一的新世界。哥伦布的航行并非仅仅标志着新大陆的发现,而且还标志着新世界的创造,没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新世界。

至于它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那正是本书所要讲述的内容了。



寰宇变迁:探寻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 导言:历史的河流与文明的交汇 人类文明的发展,如同奔腾不息的河流,时而平静舒缓,时而波涛汹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重大事件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全球格局与社会面貌。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时期的航海壮举或地理大发现,而是力图以更宏大、更深邃的视角,审视自古至今,人类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物质生活以及技术革新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导向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的。我们将穿越不同的时代背景,探索那些看似孤立的地域性发展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第一部分: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区域性互动 在远古时代,各大文明区域如同相互隔绝的岛屿,各自发展出独特的社会形态、宗教信仰和政治组织。本部分将深入剖析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体系、尼罗河畔的法老统治、印度河流域的城市规划,以及东亚地区早期王朝的形成与治理模式。重点将放在这些区域如何通过有限的接触——无论是通过早期的商路、部落间的迁徙,还是零星的文化交流——为后来的全球互动埋下伏笔。 我们探讨黄河文明如何发展出独特的宗法制度和“天命”观念,以及其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内聚力的强化。同时,对比古希腊城邦民主制的兴起,考察其在哲学、科学和政治思想上对后世西方法律体系的根本性影响。在探讨这些区域性成就时,本书将着重分析其技术瓶颈和文化壁垒,这些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限制了它们彼此间的深度联系。例如,对早期冶金术的区域性掌握、对农业技术(如水利灌溉)的地域性依赖,都构成了早期世界的基本面貌。 第二部分:欧亚大陆的连接与思想的碰撞 进入中世纪,欧亚大陆内部的连接性显著增强,这主要得益于一系列关键因素的催化。丝绸之路及其海路分支的繁荣,不仅促进了物质财富(如丝绸、香料、金属)的流动,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思想、宗教和疾病传播的有效通道。本书将详细考察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宗教是如何在这一过程中,跨越地理和语言障碍,深刻改变了不同社会群体的精神世界和道德规范。 我们不将焦点放在地理发现上,而是研究欧亚内部已有的知识和技术网络。例如,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技术是如何通过中亚和阿拉伯世界,逐步传入欧洲,并最终激发了西方社会知识获取模式的革命性变化。同时,阿拉伯黄金时代的科学成就(如代数、医学、天文学)如何保存和发展了古典遗产,并在其自身的地理优势下,成为东西方知识交流的关键枢纽。这一时期的主题是“连接的复杂度”——权力中心的更迭、贸易路线的保护与破坏,以及知识的“去中心化”传播。 第三部分:工业革命的驱动力与社会重塑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剧烈的结构性转变,它改变了生产力、人口分布、阶级关系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本书将深入分析工业革命的内生性动因,而非仅仅关注其全球扩张的后果。重点在于探究欧洲社会在17世纪和18世纪所积累的特定条件: 首先是能源的转型——煤炭和蒸汽机的结合如何解放了生产力,使其不再受限于人力、畜力和水力。其次是科学方法的系统化应用,以及将其转化为实用技术的机制(如专利制度和工程学的发展)。最后,我们将考察社会结构的适应性:城市化的加速、工厂制度的建立、以及新兴资产阶级与产业工人阶级的形成,如何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农业社会秩序。 在社会重塑方面,本书分析了由此产生的社会思潮:自由主义对传统束缚的反抗、社会主义对资本分配不公的回应,以及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型集体认同的兴起。这些思想的交锋,为后来的政治运动和社会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20世纪的全球体系与文化的再定义 20世纪是冲突与整合并存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非孤立的军事事件,而是前一阶段技术进步、帝国竞争和意识形态对抗的集中爆发。本书将分析现代战争的技术形态如何加剧了社会动员的规模,并最终导致了国际秩序的重构。 我们着重探讨冷战背景下的“两极对峙”如何以一种不同于传统帝国竞争的方式,重塑了全球的技术研发方向(如太空竞赛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研究)。同时,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建立,带来了全球政治版图的剧变。本书将研究这些新国家在寻求现代化道路上,如何吸纳、改造或抗拒前宗主国的文化与经济遗产。 此外,大众传媒和流行文化的兴起,构成了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另一重挑战。广播、电影和后来的电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信息和生活方式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这导致了文化上的“趋同化”压力,同时也激发了对本土文化身份的强力维护与复兴。 结论:持续的转型与未来的展望 回顾历史的长河,我们会发现文明的发展并非线性前进,而是螺旋上升、充满断裂与重塑的过程。从古代的区域性中心,到欧亚大陆的知识网络,再到工业革命催生的技术爆炸,最终汇入20世纪的全球化体系,人类社会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自我超越的状态。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框架,理解我们身处的现代世界是如何由无数层复杂的历史因素叠加而成。它提醒我们,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飞跃或社会变革,都必然伴随着深刻的伦理抉择和结构性调整。理解这些历史的驱动力,是明智地应对未来挑战的基础。我们所面对的全球性问题——无论是气候变化、技术伦理还是社会公平——都深深植根于我们过去数千年的发展轨迹之中。 --- (字数统计:约157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那种需要全神贯注、甚至需要做笔记来理清头绪的类型。它不像某些通俗历史读物那样追求故事的流畅性和戏剧性,而是扎根于坚实的学术研究,但又不失叙事的张力。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对照地图思考不同商品、疾病和人群的迁徙路线,那种空间上的延展感和时间上的压缩感是这本书最迷人的特质之一。作者在论述新旧世界物种交换(哥伦布交换)时,其深入的程度令人咋舌,远超教科书的泛泛而谈。他不仅分析了马铃 Mungkin 传入美洲对游牧文化产生的颠覆性影响,还细致探讨了辣椒、马铃薯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欧亚大陆的烹饪习惯和农业结构。这种“生态史观”的切入点,使得原本枯燥的贸易史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历史不再是帝王将相的舞台,而是由玉米、天花、白银和奴隶共同书写的史诗。

评分

读完此书后,对“现代性”的理解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偏移。过去,我可能倾向于将工业革命或启蒙运动视为现代的起点,但这本书有力地论证了,全球化的真正“蛮力启动”时期,远早于我们通常设定的时间点。它展现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事件——比如葡萄牙人在非洲沿岸的贸易站建立,或是西班牙人对阿兹特克帝国的征服——是如何通过不可逆转的方式,将世界锁定在一个相互依赖、却又充满张力的轨道上。这种早期连接的“惯性”和“路径依赖”至今仍有深远影响。这本书提供的知识框架,为理解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其有力的历史参照系,让人在看待今天的新闻头条时,总能回溯到那些遥远的大洋彼岸,那最初的一批船帆扬起时的回响。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读起来真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宏大探险。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仿佛能让人闻到十六世纪初海风的咸味,感受到新旧大陆碰撞时的那种巨大震动。它不仅仅是梳理历史事件的流水账,更像是在描绘一幅由无数细碎的生命故事和宏大的地缘政治力量交织而成的复杂挂毯。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那些“边缘人物”的方式,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群体——无论是被卷入新航路贸易的土著居民,还是那些远渡重洋寻求新生活的欧洲水手,他们的日常困境和选择被赋予了应有的重量。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了一个关于连接与分离、融合与冲突的全新篇章,让人忍不住思考,我们今日生活的这个全球化世界,其根基究竟是如何在那些看似偶然的航行和残酷的殖民行动中被奠定的。那种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交织感,实在令人回味无穷,它迫使人跳出固有的视角,以一种更广阔的、跨文化的视野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精妙,它巧妙地在微观的个体叙事和宏观的全球模式之间进行穿梭。有时,我们会跟随一位具体的人物,感受他在新世界环境下的挣扎求生,体会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与适应。紧接着,笔锋一转,又会聚焦于那些影响深远的制度性变革——比如新税收体系的建立、航海技术的进步,或是宗教改革思潮如何被卷入殖民扩张的旋涡。这种叙事节奏的切换,避免了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它就像一位高明的交响乐指挥家,时而让低音提琴的沉稳节奏支撑全场,时而让高音小提琴的明亮旋律瞬间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整体听来,层次分明,气势磅礴,成功地将一个横跨数百年、涉及数大洲的复杂课题,梳理得脉络清晰而不失深度。

评分

我必须承认,阅读某些章节时,内心是感到沉重的。它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发现者”背后的掠夺与系统性的不平等是如何被植入全球体系的DNA之中的。作者的论述有一种冷静的批判性,不是简单的道德谴责,而是通过对经济机制和权力结构的剖析,展示了早期全球化进程中,利润的积累是如何以巨大的社会和环境代价为前提的。那些关于白银如何从波托西流向亚洲,继而重塑了世界贸易平衡的分析,清晰地勾勒出早期资本积累的非对称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拒绝提供一个轻松的叙事,它强迫读者直面历史的灰暗面——那些被系统性边缘化和剥削的群体,他们的命运构成了我们今日繁荣的隐秘地基。这种对历史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诚实描摹,是其最宝贵之处。

评分

书不错。挺好的!

评分

这个好像是其他人改写过的???

评分

书的包装好,快递送货快。

评分

很喜欢这书,貌似一次买太多书了……还没有看到

评分

双十一囤书,还没看,甲骨文那套还可以。

评分

印制精美,图很多,孩子非常喜欢!

评分

书相当不错,值得购买和阅读,孩子爱不释手

评分

很喜欢看这一类的书,有故事有知识。

评分

给小孩买的书 自己也在读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