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美学概论

中国书画美学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志兴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书画
  • 美学
  • 艺术史
  • 艺术理论
  • 中国文化
  • 传统艺术
  • 绘画
  • 书法
  • 审美学
  • 艺术概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91133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494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3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书画美学概论》的作者是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教授徐志兴,书稿脱胎于徐先生于1999年出版的专著《中国书画美学简论》,此次出版的书稿是对书画美学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总结。
  本书主要内容围绕三大方面:中国书画美学的思想源流、历代书画美学思想述评、中国书画美学理论十章以及附录中对近现代书画家的研究述评,涵盖书画美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归纳出认识美、创造美和欣赏美的基本规律。
  本书的特点在于注重从不同朝代的书画名家的理论与实践中探索总结其美学思想的表现与特征,论述旁征博引,举例切中肯綮,体现一位专业的中国美学理论家的扎实功底。

作者简介

  徐志兴,1942年生,江苏徐州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他自幼随舅父、著名画家萧龙士学习书画,后又拜师李苦禅、王铸九、许麟庐诸家门下。
  出版专著《中国书画美学简论》、《徐志兴论画题画诗三百首》、《徐志兴论书绝句三百首》、《徐志兴画集(一)》、《志兴书画艺术》、《写意画大师李苦禅及其艺术》《百风书画大师萧龙士艺术研究》、《徐志兴画集(二)》及《中国书画美术概论》等。

目录

第一篇 中国书画美学的思想源流
第一章 孔子思想与中国书画美学
一、仁学与以人为本
二、“多学而识”与“一以贯之”
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四、比兴与人天同构
五、“尽善尽美”、“过犹不及”与“中庸”
第二章 孟子思想与中国书画美学
一、“良贵”、“养心”、“养性”与“养吾浩然之气”
二、“博学”、“深造”、“尚友”与“必以规矩”
三、“眸子”传神与“以意逆志”
四、“美”、“大”、“圣”、“神”
五、“民贵君轻”与“与民偕乐”
第三章 老子思想与中国书画美学
一、“道法自然”与“无为而无不为”
二、“见素抱朴”与“大巧若拙”
三、“有无相生”与“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四、“道隐无名”、“惟恍惟惚”与“大象无形”
五、“尊道而贵德”与“致虚极,守静笃”
第四章 庄子思想与中国书画美学
一、“逍遥游”与“游心”
二、“技”、“道”与“坐忘”、“心斋”
三、“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与“通天下一气”
四、“无为为之之谓天”、“法天贵真”与“以天合天”
第五章 《周易》思想与中国书画美学
一、“反身修德”与“厚德载物”
二、“与天地合其德”与“与天地相似”
三、“一阴一阳之谓道”
四、“立象以尽意”
五、饰终及素,“白贲”真境
第六章 禅与中国书画美学
一、“拈花微笑”与“以心传心”
二、“定慧一体不是二”
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四、“灯笼是心”与“我心即佛”
五、“万法尽在自心”

第二篇 历代书画美学思想述评
第一章 博采众长,承前启后
一一两汉书画美学思想
一、《淮南子》的美学思想
二、扬雄的“心画”说
三、崔瑗的《草书势》
四、蔡邕的《九势》和《笔论》
……
第三篇 中国书画美学理论十章
附录
参考书目
图录

精彩书摘

  《中国书画美学概论》: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和书画家。最令人瞩目的是他在书画艺术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被称为中国大写意画派的开创人和奠基者。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潦倒的一生、充满悲怆与愤懑的一生。他多才多艺,却屡试不中;他光明磊落,却英雄失路;他欲展宏图,却托足无门;他豪荡不羁,却处处为世俗不容。如黄宗羲《青藤行》中所云:“踽踽穷巷一老生,崛起不肯从世议。破帽青衫拜孝陵,科名艺苑皆失位。”但历史是公正的,“岂知文章有定价,未及百年见真伪。光芒夜半惊鬼神,即无中郎岂肯坠?”徐渭于诗、文、书、画以至戏剧,无一不精,生前却“名不出乡党”,死后始如珍珠破土,大显于世。正所谓真者不伪,伪者非真,真正艺术品的价值是一定会展现出其“光芒”本色的。
  “光芒夜半惊鬼神”,徐渭的书画艺术寂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却雀噪于后世,其才力造诣不仅超越古人且传于来者,其影响所及不仅被于晚明且延续四百余年而至现代。徐渭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陶望龄《徐文长传》)但始料未及的是:他的绘画竟把他推上画坛巨星的宝座,使他成为一代开宗立派的巨匠。他的书画艺术个性鲜明,豪情激荡,流露出一种感人肺腑的浩气、侠气、郁郁不平之气;悲中有怒,泣中有吼,泪而聚墨,呵而成书。他不是为书而书,为画而画,而是情有所感、心有所动、意有所发的“本色”外露,是真性情、真思绪的形象物化。观其笔墨“戏谑”,皆如千丈飞泉,奔泻直下,势不可遏。真情蓄极积久,不得不发,不得不吐;迫而发者,心无挂碍,迫而吐者,得意忘象;发而舞笔,吐而倾墨,笔墨均化为感情的符号、意念的精灵,倾诉着一颗放逸的心、讥诃的心、愤怒的心和求索的心。他的品格、阅历、襟怀、学养以及他的审美理想,都像跳动的音符、奔涌的旋律,融人那无尽的笔情墨韵之中。
  一、浩气高格
  对于一位历尽人间磨难、看惯世态炎凉的封建文人来说,或者在痛楚中沉沦、遁世,或者在困顿中崛起、抗争,而徐渭则是一位有鲜明反抗意识的后者。无论在抗倭的民族战争中,还是反严的政治斗争中,无论是宦海升沉、仕途失意,还是郁闷悲愤、贫病交集,他都表现出了一种不屈不挠、刚正不阿的精神。有如袁宏道《徐文长传》中所说:“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徐渭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得志”,“失路”,“无门”,但在品格与气度上却表现出一种“眼空千古,独立一时”的气概;对那些趋炎附势的“达官贵人,骚士墨客”者流,“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他笔下的诗文书画,不仅展示了“山奔海立,沙起云行”,“一切可惊可愕之状”,而且溢荡着其胸中所郁积的“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这不可磨灭的是一种浩然正气,是宇宙间鼓荡不已、生生无穷的天地元气。正气长存,元气不灭,故其艺术永垂人间。
  ……

前言/序言

  打开中国书画史,那一幅幅妙绝精美的书画艺术品仿若一望无尽的璀璨明珠映入眼帘,令人观而击节称叹,流连忘返。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流,早已布满了古迹斑斑的甲骨、陶泥、钟鼎、碑版、绢帛、竹简、砖石、卷轴、册页,为什么至今还能令人痴迷、令人醉心,乃至赏玩不已、研究不已呢?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拾人牙慧的、所谓“创新”的行为艺术和现代艺术,人们为什么会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呢?其原因即在于中国书画艺术一以贯之的美学思想——“尽善尽美”,是与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心理结构息息相通的。“善”与“美”的统一不仅展示了中国美学的根本特征,也充分表现了我们中国的民族精神、民族风格、民族特色和审美观念、审美心理、审美理想。中国美学与哲学、伦理学是一体的。
  《论语·八佾》有云:“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善”不仅是中国哲学古往今来所讨论的高课题,而且于美学范畴也一直认为唯有“美”与“善”达到高度的协调和统一,始能进入艺术的佳境界。艺术创造的根本目的是既造己又育人,所谓“成教化,助人伦”是也,是把创作者与欣赏者引向一种与“至善”体合为一的人生理想境界。现代美学经常提及的“真善美“与“尽善尽美”有着完全一致的深义,其较之“善美”虽多一“真”字,但“真”蕴“善”中,“善”含“真”义;即“善”即“真”,即“真”即“善”;“真”不离“善”,“真”与“善”是一体的。试想,无“善”何以求“真”?何处有“真”呢?《庄子·渔父》中有一段关于“真”的精辟阐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认为,“真者”,乃“精诚之至也”;“真在内”,“受于天”,“自然不可易也”;圣人在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中无不以“法天贵真”为准则——效法自然,尊重本真。在古代哲人的意识中,“真”与“善”都是属于心性道德的层面,而人类的心性道德与自然规律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密切联系,二者是相通的、一致的。《老子》有云:“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此均说明了为“善”为“真”,“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既体合了“天道”,又符合于“人道”;而当人与天合一时,便若有天助;但“天道无亲”,无所偏爱,人所以得助者,是因为他们“至善”的道德言行符合了天地之“道”——自然运转变化的规律,故非天助也,是其自为自助也。显然,本“真”之心与本“善”之性(真心本性)不仅是社会人生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在中国美学的审美观照中,唯有当“美”的形式具有“真”与“善”的内涵,并达到高度和谐统一时,才具有真正的美学价值与意义,才会为广大民众所喜爱,并传之久远。
  基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美学既强调艺术家主观精神层面的“德”与客观层面的天“道”——自然规律的融合(“道”为体,“德”为用),又十分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体合自然而又超过自然,体合规律而又超过规律,技近乎道而又合之于道,完全进入有如自然本体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在这种美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广大审美群体不仅把“尽善尽美”、“真善美”的审美境界视为人生的高理想,而且认为“美”根源于自然,存在于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中。一切能以美的形式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协调、相统一的情感同构与节律同构传达出来的艺术,都是真的、善的、美的,同时也是新的。有人批评中国书画“因循守旧”、“裹足不前”,他们哪里知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革故鼎新”(《周易》)、“蔽而新成”(《老子》)的优秀传统,主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的人生哲学。在书画领域里,对“新”的求索与创造几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每个朝代都有新的演化、新的特征与新的风格。当然在变中亦有其恒常不变之规律,常其不能不常,变其不得不变,一切都要根据历史、时代和民族的需要。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诗歌赏析与文化传承的图书简介,旨在深入挖掘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思想内涵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影响。 《诗意山河: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嬗变与文化精神》 一卷烟云,半世风华。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主题的简单罗列,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它以中国古典诗歌为核心载体,系统梳理了自《诗经》到清代格律诗的审美演变脉络,探究了不同历史时期文人骚客如何通过诗歌承载家国情怀、抒发个体生命体验,并最终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图谱。 本书的叙事结构遵循历史逻辑与美学发展规律,力求在宏观的历史视野下,实现对个体篇章精微之处的细致剖析。我们坚信,理解一首诗,不仅要知晓其字面意义,更要洞察其背后的时代风云、诗人心境与艺术技巧。 第一编:源起与奠基——先秦至魏晋的诗歌生命力 本篇追溯中国诗歌的源头活水。 第一章:《诗经》:质朴的田园与周礼的余音。 我们将从《国风》《雅》《颂》中,剥离出早期社会生活场景的生动剪影。重点剖析其“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探讨如何用最朴素的语言构建出浓郁的现实主义精神底色,以及这些早期文本对后世文学观念的根本性影响。 第二章:楚辞的浪漫与屈原的悲歌。 深入解析《离骚》所开创的浪漫主义传统。不同于北方的质朴,楚辞以其瑰丽的想象、磅礴的气势和深刻的政治理想,构建了一个神祇与英雄共舞的文学世界。本章侧重分析其独特的句式结构、香草美人意象群的文化指涉,以及这种抒情模式如何成为中国文人“忧国忧民”精神的最初典范。 第三章:汉乐府与五言诗的成熟。 汉代文学是“由史入文”的关键阶段。本章聚焦于汉乐府民歌中蕴含的社会批判力量,以及建安文学时期曹氏父子的“慷慨悲歌”。尤其深入探讨了五言诗自《饮马长城窟行》到《古诗十九首》的演变过程,分析五言体如何通过其简洁凝练的节奏,成为中国诗歌最核心、最稳固的骨架。 第四章:魏晋风骨与玄学的渗透。 魏晋南北朝是诗歌从“载道”向“言志”、“尚自然”过渡的熔炉。本章细致考察了“竹林七贤”的放诞不羁如何映射在诗歌创作中,尤其是“建安风骨”的悲凉基调与玄学思潮的结合,如何催生了对个体生命、时间流逝的深刻哲学反思。 第二编:盛唐气象——格律的完备与意境的巅峰 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其成就之辉煌,影响之深远,无出其右。 第五章:初唐的探索与格律的定型。 梳理初唐四杰如何摆脱宫体诗的靡弱,以及陈子昂如何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重点解析近体诗(律诗与绝句)的格律规范是如何在这一时期最终确立,并为后续的艺术表达提供了精密的框架。 第六章:李白的浪漫飞扬与“谪仙”的孤独。 李白是自由精神的化身。本章不满足于描绘其豪放不羁的表象,而是剖析其诗歌中“宇宙意识”的构建,如何将民间传说、神仙道教思想与强烈的个人抱负熔于一炉,形成一种“兴象兼备”的独特美学风格。 第七章:杜甫的沉郁顿挫与“诗史”的担当。 杜甫是集大成者,他将诗歌的社会关怀推向极致。本章侧重分析“三吏”“三别”的现实主义力量,同时探讨其如何将严谨的格律运用到极致,以极其精妙的炼字和对仗,表现出深沉的生命体验与对时代苦难的深切同情。 第八章:中晚唐的转向与流派纷呈。 盛唐之后,诗歌开始走向内省与精巧。本章分析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社会意义,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禅意美学,以及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对诗歌形式的革新尝试,呈现出由气势恢宏向精致内敛过渡的复杂图景。 第三编:宋诗的议论与词的兴盛——文学视角的拓展 宋代是文学转向的时代,诗歌虽然依然重要,但词体作为抒写“别是一家”的文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第九章:宋诗的“理趣”与“以文为诗”的争论。 宋诗在学问、哲理和日常经验的捕捉上更进一步。本章详细考察了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对“点铁成金”技巧的极致追求,以及苏轼如何以旷达的胸襟和散文化的笔调,打破格律的僵化,拓宽了诗歌可以容纳的题材与思维深度。 第十章:词的成熟与婉约、豪放的对峙。 词体从晚唐五代的小令到宋代的慢词,完成了文学地位的提升。本章集中分析柳永对市井生活和爱情的描摹,李清照的细腻婉约,以及苏轼、辛弃疾如何将诗歌的宏大主题和议论融入词体,使之具备了与诗并驾齐驱的力量。我们探讨词的句法、音律美与诗歌在抒情方式上的根本差异。 第四编:元明清的延续与转折——文人精神的坚守 在近体诗歌技艺达到顶峰之后,元明清时期的诗歌更侧重于对前代经典的继承、个人情感的再挖掘以及文学流派的辨析。 第十一章:元曲的兴盛与通俗文学的合流。 本章探讨元代散曲(套数与小令)在民间生命力旺盛的原因,分析其语言的口语化特征、鲜明的市井气息,以及杂剧与散曲在表达个体命运和世俗情感上的独特优势。 第十二章:明代的复古与清代的学问。 明代诗歌在“前后七子”的复古呼声中寻求突破,而清代诗歌则在乾嘉考据学的影响下,呈现出对格律的精确推敲和对前人作品的细致辨析。本章将重点梳理明清诗坛的流派之争,以及诗人如何在技法成熟的背景下,努力寻求新的精神立足点。 结语:诗心不灭,薪火相传 本书最后将总结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美学范畴:气韵生动、意境浑成、情景交融。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心灵史”。通过对这些文字的细读与重温,读者可以亲身体验到,在每一个时代,诗歌是如何作为一面多棱镜,映照出那个时代最深沉的文化思考与最真挚的人类情感。 阅读本书,就是聆听历史深处传来的,永恒的诗意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达,但真正让我震撼的是其对“意境”二字的探讨。很多关于中国画的书籍,往往会陷入对“形似”和“神似”的纠缠中,但本书却将“意境”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哲学高度,将其视为艺术家与自然、与宇宙精神对话的产物。作者巧妙地引用了道家“虚实相生”的理论来解析画面中的留白空间,指出那些未被描绘的部分,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笔墨所及之处。这种“以无胜有”的东方思维,在书中得到了极富启发性的论述。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合上书本,闭目沉思,试图去体会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书中穿插的那些古代文人关于山水情怀的诗词,与论述内容相得益彰,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不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古代士大夫在山水田园间的隐逸生活与精神追求。

评分

阅读体验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在梳理庞大史料时所展现出的惊人功力。这本书的引证极其扎实,参考文献的广度与深度令人叹服,然而最难得的是,作者能够将如此浩瀚的史料信息,提炼、浓缩成逻辑清晰、脉络分明的文字,没有丝毫的臃肿和冗余。特别是书中对明清时期文人画与宫廷画在审美取向上的分野分析,论证得严谨而有力,让人清晰地看到权力结构和个体精神诉求之间微妙的张力。它不是简单地赞美传统,而是以一种近乎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历史的得失与演变。这种不盲从、敢于深入剖析的学术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述既有温度,又有力度。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不仅是了解了中国书画的“是什么”和“怎么样”,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它“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它对我们当代审美生活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无疑是一部极具洞察力和启发性的力作。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仿佛一座精心规划的园林,每走一步都有新的惊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过渡时所采用的“引申拓展”手法,它巧妙地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串联起来,避免了单纯的断代史梳理带来的枯燥感。比如,当讲到宋代的院体画如何追求极致的写实和理性的光影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技法层面,而是迅速将话题转向了同时期文人画的勃兴,探讨了这种转变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思潮和知识分子心态的变迁。这种宏观与微观交织的叙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技术指导的书籍,但事实证明,它更像是一部结合了艺术史、哲学思辨和文化人类学的综合性著作。书中的案例选取也十分独到,很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传世名作,但作者的解读角度却常常出人意料,总能挖掘出一些隐藏在经典之下的深层意涵,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这种穿透力极强的解读,极大地激发了我重新审视那些“老朋友”的欲望。

评分

拿到这本厚厚的书,说实话,我内心是有点忐忑的,担心它会是一本高高在上、只供专家学者翻阅的“冷门”著作。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笔触老辣,然而叙事风格却异常亲切、接地气。它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耐心地拉着你的手,一步步揭开中国传统艺术神秘的面纱。书中对于不同流派之间相互影响、借鉴和竞争关系的梳理,尤其精彩。比如,通过对元四家笔墨语言的细致对比,我清晰地看到了他们各自如何从前人处汲取营养,又如何发展出独一无二的个人面貌,这种动态的、发展的视角,比单纯的风格罗列要生动得多。书里对一些传统绘画术语的解释,也做得非常到位,用现代的语言将其概念化,让像我这样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迅速理解其精髓,而不是被陌生的名词绊倒。这种致力于普及和传承的匠心,在这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厚重而又不失典雅的封面设计,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透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抱着极大的期待翻开了第一页,心里想着,这应该是一本深入浅出,能带我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精髓的佳作。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笔墨纸砚的“道”讲起,娓娓道来,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着初学者慢慢走进这个宏大而迷人的世界。特别是书中对于“气韵生动”这一核心概念的阐释,作者采用了多角度的对比分析,引用了大量古代文人的只言片语,将一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茅塞顿开。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技法,更是在探讨一种观察世界、表达情感的方式,读完后,感觉自己的审美情趣都被提升了一个档次,对日常生活中所见之物,都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大量的留白处理,使得原本密集的文字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反而多了一份呼吸的空间,真正做到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视觉美学。

评分

超级好的一本书,印刷精良,纸质优良,绘画水平高,值得推荐,快递送货及时

评分

中国书画美学的入门之书,信息量很大,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

不错

评分

是一本不错的书,值得收藏和精读!

评分

中国书画美学的入门之书,信息量很大,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

中国书画美学的入门之书,信息量很大,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

通俗读物,阅读性强,满意。

评分

通俗读物,阅读性强,满意。

评分

是一本不错的书,值得收藏和精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