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深入系统的分析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传入的历史,根据大量史料、经过认真翔实的考证,总结出佛教思想传入中国的思想演变。该书特别注意阐述外来印度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中国从依附于中土文化,而由于文化之不同而发生矛盾和融合,逐渐为中国文化所吸收,以至于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的历史过程。
汤用彤创建的中国佛教史研究体系,使印度哲学和中国佛教史研究进入新时期。他的相关研究凸显了佛教史在历史学科中的价值和地位,也为中国哲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开辟出新途径。他通过研究佛教中国化进程,总结出文化移植发展的普遍规律,不但为中国史学研究增添了瑰宝,而且丰富了世界历史研究和宗教学的宝库。他创立的研究范式对世界范围的佛教史界影响深广。凡是欲对中国佛教进行研究的学者,都不得不去研读他的著述。可以说,汤著是中国佛教研究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座里程碑。
作者简介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湖北黄梅人,生于甘肃通渭。中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17年毕业于清华学堂。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教授,1936年至1948年,任北京大学(包括抗战期间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1947年,被原中央研究院选为院士、评议员,并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平办事处主任。1949年1月后。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1952年至1964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主要著作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论稿》、《印度哲学史略》、《魏晋玄学讲义》、《汤用彤学术论文集》、《饾饤札记》等。另有校订《高僧传》,编有《汉文印度哲学史资料汇编》等。
目录
第一分 汉代之佛教
第一章 佛教入华诸传说
(一)伯益知有佛
(二)周世佛法已来
(三)孔子与佛
(四)燕昭王
(五)古阿育王寺
(六)秦始皇与佛教
(七)东方朔
(八)张骞
(九)休屠王金人
(十)刘向叙列仙
第二章 永平求法传说之考证
永平求法之传说
求法传说之考证
第三章 《四十二章经》考证
《四十二章经》译出传说
《四十二章经》出世甚早
《四十二章经》译本有二
《四十二章经》之叠经改窜
《四十二章经》之性质
第四章 汉代佛法之流布
开辟西域与佛教
伊存授经
鬼神方术
楚王英为浮屠斋戒祭祀
桓帝并祭二氏
《太平经》与化胡说
安世高之译经
支娄迦谶之译经
笮融事佛
牟子作《理惑论》
汉代佛法地理上之分布
第五章 佛道
精灵起灭
省欲去奢
禅法之流行
仁慈好施
佛陀祭祀
……
第二分 魏晋南北朝佛教
跋
重印后记
重印再办小记
汤用彤先生学术年表
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与中国佛教史学科的创立
精彩书摘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
《阿阇世王经》二卷(安公云:出《长阿含》。旧录,《阿阇贳经》)。”此云:“伅,旧录作屯。世,旧录作贳。”均与支愍度《合首楞严经记》所载相符。可见僧祐所指之旧录,为愍度所作。其录在《安录》之前或且作于江南。僧祐谓《四十二章》见于《旧录》。则安公时已有斯经,断可知也。
郄超、愍度均约与安公同时。而安公经录,竟缺此经,其故极难解索。然大凡翻译,后出者胜。吾人今于读西洋典籍,已不必求明清二代之所译。而前代所译,因渐澌灭。今日求之,常最难得。东晋去东汉已三百年,古人传钞,流传已难。安公草创,智者千虑,究有遗失。又安公自序其经录曰(《祜录》五):“此土众经,出不一时。自孝灵光和以来,迄今晋康宁(应是宁康)二年,近二百载。值残出残,遇全出全,非是一人,难卒综理,为之录一卷。”今按此文所谓“值残出残”云云,疑谓安公就所亲见之经,无论残简全篇均著于录。安公治学精严,非亲过眼则不著录。故自知遗漏者不少。故谓若欲综理已出一切经典,自知非一人所能为。夫安公之世,《方等》风行,经出更多。《四十二章》为常日所不备,安公固未见之,遂未著录,或亦意中之事也。
……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物流配送快,书籍质量好!
评分
☆☆☆☆☆
快递给力,物美价廉,买书就到京东。
评分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
好
评分
☆☆☆☆☆
经典的佛教史名著,汤先生的大作一定得看,书的印刷清晰,质量很好,一次愉快的购物.
评分
☆☆☆☆☆
很好!
评分
☆☆☆☆☆
速度快,包装好,服务优,很满意!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
☆☆☆☆☆
不错的书,《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深入系统的分析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传入的历史,根据大量史料、经过认真翔实的考证,总结出佛教思想传入中国的思想演变。该书特别注意阐述外来印度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中国从依附于中土文化,而由于文化之不同而发生矛盾和融合,逐渐为中国文化所吸收,以至于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的历史过程。
评分
☆☆☆☆☆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