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02集)

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02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一至五庭 著
图书标签:
  • 刑事审判
  • 法律参考
  • 案例分析
  • 法庭辩论
  • 证据规则
  • 刑事诉讼
  • 法律实务
  • 司法实践
  • 法律研究
  • 法学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912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78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8
字数:28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刑事审判参考》密切联系刑事司法实践,为刑事司法人员提供了有针对性的业务指导和参考,受到刑事司法工作人员和刑事法律教学、研究人员的广泛肯定和欢迎。

内容简介

【指导案例】选择在认定事实、采信证据、适用法律和裁量刑罚等方面具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案例,详细阐明裁判理由,为刑事司法工作人员处理类似案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参考。
【立法、司法规范】刊登与刑事司法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刑事政策】新的刑事司法政策,如高院领导在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刑事审判工作会议讨论的问题等。
【审判实务释疑】高院刑事审判庭解答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具有普遍指导价值的法律适用问题。
【司法理论前沿】摘要刊登近期刑事理论界、实务界新研究成果,及时跟踪研究刑事审判中出现的新问题,为刑事司法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经验交流】地方司法机关制定的刑事司法规范性文件及其背景说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对于某些问题的处理政策和意见等。
【实务探讨】针对刑事司法工作中必须解决的疑难、复杂问题,刊登相关学者与司法人员的研究文章,为刑事司法工作人员提供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
【大案传真】刊登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案件的有关裁判文书,及时传递大要案、热点案件的审判信息。
【疑案争鸣】针对实践中发生的疑难案例,对其中争议问题进行分析,给读者提供参与交流探讨的平台,推动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裁判文书评析】选择典型裁判文书进行评析,展现法官智慧,指出不足,促进裁判文书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目录

【指导案例】
王海洋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挪用资金案[第1055号]
——如何认定国家出资企业中工作人员的主体身份张威力李洪川
陈景雷等合同诈骗案[第1056号]
——以适格农民名义低价购买农机出售而骗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款的行为如何定性林勇康
吴名强、黄桂荣等非法经营案[第1057号]
——非法生产、经营国家管制的第二类精神药品盐酸曲马多,应如何定性林钟彪曹东方
任海玲故意杀人案[第1058号]
——如何把握“疑罪”的认定标准尤青王勇
韩永仁故意伤害案[第1059号]
——“明知他人报案而在现场等待”情形的具体认定杨华季昊
周凯章等人组织出卖人体器官案[第1060号]
——在获得被害人承诺的犯罪案件中,如何确定被告人的附带民事赔偿责任张建英尹巧华
孟某等强奸案[第1061号]
——被害人无明显反抗行为或意思表示时,如何认定强奸罪中的“违背妇女意志”郑娟李济森
田某某重婚案[第1062号]
——已婚的被告人与他人建立事实婚姻关系后,又单方终止事实婚姻关系的,如何计算重婚犯罪行为的追诉期限李铁张济坤
习海珠抢劫案[第1063号]
——在拖欠被害人钱款情况下,以暴力、胁迫手段逼迫被害人书写收条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属于犯罪既遂还是未遂?杜曦明张向东陶松兵
户猛抢劫案[第1064号]
——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按被告人自报身份审判的条件崔慧
王先杰诈骗案[第1065号]
——民事纠纷与公权力混合型诈骗案件中若干情节的认定范莉王星光
廖举旺等敲诈勒索案[第1066号]
——对农村征地纠纷引发的“索财”行为如何定性张波蒋佳芸
徐峰非法收购、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第1067号]
——非法收购、出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保护动物的情节认定王永兴
周崇敏贩卖毒品案[第1068号]
——二审裁判文书生效后,发现被告人在因一审判处的有期徒刑届满被取保候审期间又犯新罪的,在对新罪进行审判时不应认定该被告人构成累犯朱菊霞
张应宣运输毒品案[第1069号]
——吸毒人员在运输毒品过程中被查获的,如何定性聂昭伟
欧阳永松非法持有毒品案[第1070号]
——从吸毒人员住处查获数量较大的毒品,但认定其曾贩卖毒品的证据不足的,是认定为贩卖毒品罪还是非法持有毒品罪古加锦
陈强等贪污、受贿案[第1071号]
——国家工作人员套取的公款中用于支付原单位业务回扣费用的部分,是否应当计入贪污数额张琦
【立法、司法规范】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
《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的理解与适用杨万明薛淑兰唐俊杰
最高人民法院
全国法院毒品犯罪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
《全国法院毒品犯罪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的理解与适用高贵君马岩方文军李静然
【重大政策文件】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经验交流】
关于印发《毒品案件证据收集审查判断规则》的通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安徽省公安厅
关于印发《关于办理毒品犯罪案件具体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指导
意见》的通知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安徽省公安厅
从制度走向现实:关于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实践路径
浙江省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
基层法院审理涉外刑事案件的实践探微
——以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29个已决案件为样本李小丹
【实务探讨】
对陆勇涉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销售假药罪不起诉案件及有关
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卢宇蓉
两岸累犯制度之比较研究李宇先
【大案传真】
穆晓抗、杨卫华受贿、滥用职权案
安徽省界首市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

精彩书摘

  《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02集)》:
  第一种观点认为,被告人陈景雷、胡党根、彭小云的行为构成诈骗罪。主要理由有:陈景雷、胡党根、彭小云以符合条件的农户的名义购买享受政府补贴的插秧机,其行为既不是欺骗农户,也不是欺骗农机销售商,而是钻政策的空子,诈骗国家财产,使国家遭受损失。
  第二种观点认为,被告人陈景雷、胡党根、彭小云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理由有:陈景雷等人在购置农机时虚构了事实、隐瞒了真相,客观上实施了诈骗行为,且主观上是以骗取农机补贴款为目的。虽然国家补贴款并未直接被其占有,但其赚取的差价实际上就来源于国家补贴款。因陈景雷等人的诈骗行为具有利用以农户名义签订的补贴协议进行诈骗的特征,故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第三种观点认为,被告人陈景雷的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胡党根、彭小云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理由如下:
  1.被告人陈景雷、胡党根、彭小云的行为不构成合同诈骗罪或者诈骗罪。首先,陈景雷、胡党根、彭小云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陈景雷、胡党根、彭小云主观上是想从别人手上购买享受政府补贴的农机,然后通过倒卖赚取差价,而不是为了骗取政府补贴并直接占有。其次,陈景雷、胡党根、彭小云客观上没有占有农机补贴款。农机补贴款由省级财政部门与农机销售商结算,除非三被告人与农机销售商串通,否则无法占有农机补贴款,但在本案中,三被告人与农机销售商并没有串通行为。再次,向农机主管部门申请购买享受政府补贴的农机的主体、程序都是合法的,相关政府部门并不是受骗对象。本案中,申请购买享受政府补贴的农机的农户都具有购买资格,其依照程序申请购买农机,完全符合相关部门的规定,这些农户在申请购买农机的过程中,并没有欺骗行为。最后,农户自购买享受政府补贴的农机之日起两年内转让的,属于违规行为。对农户违规转让享受政府补贴的农机,三被告人受让的行为,行政机关可以使用行政手段进行规制。
  ……

前言/序言

编 辑 说 明



《刑事审判参考》系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主办的业务指导和研究性刊物,自1999年4月创办以来,秉承立足实践、突出实用、重在指导、体现权威的编辑宗旨,在编辑委员会成员、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努力下,密切联系刑事司法实践,为刑事司法人员提供了有针对性和权威性的业务指导和参考,受到刑事司法工作人员和刑事法律教学、研究人员的广泛肯定和欢迎。

《刑事审判参考》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用以指导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工作的唯一刊物,由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二、三、四、五庭共同主办,最高人民法院沈德咏副院长担任编辑委员会主任,李少平、南英、黄尔梅副院长和刘学文专委担任副主任。南英副院长担任主编,各刑事审判庭庭长担任副主编。

根据《刑事审判参考》主编会的决定,自2012年始,《刑事审判参考》由原32开改版为特16开。改版后的《刑事审判参考》仍为双月刊,全年共出版六集,设有以下栏目:

【指导案例】选择在认定事实、采信证据、适用法律和裁量刑罚等方面具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案例,详细阐明裁判理由,为刑事司法工作人员处理类似案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参考。

【立法、司法规范】刊登与刑事司法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刑事政策】最新的刑事司法政策,如最高人民法院院领导在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刑事审判工作会议讨论的问题等。

【审判实务释疑】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解答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具有普遍指导价值的法律适用问题。

【司法理论前沿】摘要刊登近期刑事理论界、实务界最新研究成果,



及时跟踪研究刑事审判中出现的新问题,为刑事司法人员提供最新理论参考。

【经验交流】地方司法机关制定的刑事司法规范性文件及其背景说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对于某些问题的处理政策和意见等。

【实务探讨】针对刑事司法工作中必须解决的疑难、复杂问题,刊登相关学者与司法人员的研究文章,为刑事司法工作人员提供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

【大案传真】刊登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案件的有关裁判文书,及时传递大要案、热点案件的审判信息。

【疑案争鸣】针对实践中发生的疑难案例,对其中争议问题进行分析,给读者提供参与交流探讨的平台,推动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裁判文书评析】选择典型裁判文书进行评析,展现法官智慧,指出不足,促进裁判文书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二、三、四、五庭
《刑法前沿理论与司法实践前瞻》 本书简介 本书系一本深度聚焦于当代刑法学理论发展脉络与司法实践前沿议题的学术专著。它以宏大的理论视野和严谨的实证分析为基础,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全球刑法领域涌现出的新思潮、新挑战,并探讨了这些理论如何与我国乃至国际刑事司法体系的实际运行相连接。全书力求在理论建构与实践指导之间搭建坚实的桥梁,旨在为刑法学研究者、高级司法人员及法律实务工作者提供一份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参考指南。 第一部分:刑法基础理论的再审视与革新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刑法教义学在当代社会语境下面临的结构性调整。 一、犯罪构成理论的能动性转向 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在面对新型犯罪和复杂行为模式时,其解释力受到挑战。本书首先对行为论、责任论的基础范畴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尤其关注“规范目的论”在我国司法解释体系中的具体应用与张力。 1. 行为概念的边界拓展与限制: 探讨了“不作为犯”在数字时代和组织犯罪中的认定困境。例如,在平台经济和信息社会中,系统管理者或算法设计者在“设置陷阱”或“故意不作为”时,其刑法责任的界限如何划定。重点分析了基于风险控制的刑法介入模式,并将其与传统故意、过失的区分进行深入比较。 2. 主观恶性与客观危害的价值衡平: 深入研究了“居于中间地带”的故意形态——“间接故意”的精确界定。结合大量案例分析,揭示了在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下,行为人“明知并放任”的心理状态如何通过经验法则和逻辑推演得以证实。同时,探讨了刑法上的“认识错误”与“意欲错误”在复杂犯罪结构中的识别方法。 二、违法性与有责性的当代内涵 本书认为,违法性与有责性不再是简单的“是否违法”与“有无责任”的二元对立,而是涉及社会法益保护理念的深刻变迁。 1.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限缩与扩张: 聚焦于网络暴力、群体性事件背景下的自我保护行为,探讨了在突发事件中,社会观念对传统正当化事由的修正。特别分析了“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价值判断标准,如何在科技手段介入的背景下,更侧重于行为的比例性和可预见性。 2. 责任能力与期待可能性: 系统梳理了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原则在特殊群体(如精神障碍者、未成年人)和特定环境(如胁迫、极端贫困)下的适用。本书强调,期待可能性是实现刑罚个体化和人道主义的基石,并提出了一套可操作的、基于社会学数据的评估框架。 第二部分:特殊领域犯罪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应对 本部分将理论分析应用于当前最具争议和发展速度最快的几类犯罪领域。 一、经济犯罪与金融秩序的刑法保护 面对资本的全球流动与金融工具的复杂化,本书对传统的诈骗罪、非法集资罪等进行了深刻的现代化重构。 1. 新型金融欺诈的定性: 重点剖析了利用虚拟货币、数字资产、非标金融产品进行的欺诈行为。研究如何将“利用信息优势”的欺诈行为,与市场竞争中的“信息不对称”进行清晰切割,避免对正常经济活动的过度刑罚干预。 2. 企业合规与高管责任: 结合《公司法》及相关监管规定,探讨了企业内部控制失效与高管刑事责任的衔接问题。提出了“实质控制犯”理论在我国的适用路径,强调对“决策流程的瑕疵”与“主观恶性”的并重审查。 二、科技犯罪与数据法益的刑法保护 本书将网络空间视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场域,探讨了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新要素对刑法传统的冲击。 1. 数据窃取与滥用的刑法价值: 讨论了“数据”是否构成刑法意义上的“财产”或“秘密”,以及如何构建针对个人信息集合的“复合型法益侵害”理论。特别关注了大数据杀熟、个人信息画像的非法利用等新型侵害方式。 2. 算法歧视与技术中立性: 探讨了当算法设计本身嵌入了歧视性或偏见性规则时,开发者或使用者是否应承担共同犯罪或过失责任的问题。这部分研究强调了技术伦理向刑法规范转化的必要性。 三、环境犯罪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 本书将环境犯罪置于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叙事下进行考察。 1. 持续性污染行为的既遂与未遂认定: 针对化工企业或工业设施的“间歇性”或“累积性”污染行为,提出了基于风险累积的动态犯罪模型的构建,以弥补传统“单一侵害行为”模式的不足。 2. “生态破坏者责任”的追溯: 引入“环境无过错责任”的某些要素,探讨在无法明确指向单一污染源时,对污染链条上的多个主体如何进行分担刑事责任的机制设计。 第三部分:刑罚制度的改革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着眼于刑罚执行、量刑科学化以及国际刑法合作的前景。 一、量刑体系的精细化与科学化 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当前量刑建议制度的实践效果,并提出了优化路径。 1. 量刑情节的权重评估: 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量刑因素评估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犯罪动机的复杂性、行为人改进行为的真实性等多个维度,以确保量刑裁量的稳定性和正当性。 2. 附加刑的有效性: 重点研究了财产刑(如罚金、没收)和资格刑在现代刑法中的功能重塑。强调财产刑应从单纯的惩罚工具转变为实现社会公平和预防再犯的有效手段。 二、刑罚执行的人性化与回归社会 本书强调刑罚的终极目的是改造,而非单纯的报应。 1. 社区矫正与替代性措施的效能评估: 对当前社区矫正制度的资源配置、监管强度与矫正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将高科技手段(如可穿戴设备、大数据分析)整合到社区矫正体系中,以实现精细化监管与人文关怀的平衡。 2. 累犯制度的现代化改造: 探讨了对“轻罪再犯”和“隔代犯罪”的认定标准,主张在累犯制度中更多地融入对行为人社会支持系统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以避免“犯罪化再循环”。 结语 本书汇集了跨学科的研究成果,旨在推动中国刑法学向更具解释力、更具前瞻性、更符合社会正义要求的方向发展。它不仅是对既有理论体系的梳理,更是对未来刑事法治挑战的积极回应。

用户评价

评分

《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02集)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种权威性和指导性。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一本案例汇编,更是一种司法智慧的沉淀和传播。我期待着,这一期的内容能够包含一些在当前法治建设中具有前瞻性意义的案件,例如,那些在适用新的法律法规时遇到的具体操作难题,或者是在处理涉及民生、社会热点问题时,司法机关如何做出恰当的裁量。我想从这些案例中,学习到司法机关在面对复杂社会矛盾时,是如何运用法律原则和司法经验,找到平衡点,做出既符合法律规定,又具有社会认同感的判决。每一次阅读这样的参考书,我都能感受到中国法治的步伐,也能从中学习到如何运用法律武器去解决现实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评分

对于《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02集)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对“疑难复杂案件”破解思路的好奇。我们都知道,法律条文是死的,但案件是活的,每一次审判都是一次对法律的生动诠释,尤其是在面对那些模糊地带、法律空白,或者新出现的犯罪形态时,如何运用现有的法律框架去界定、去追责,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我猜想,这一期的《刑事审判参考》必然会精选一些这样的案件,它们可能涉及一些新型犯罪,比如与网络技术、虚拟财产相关的案件,又或者是那些在证据收集、事实认定上存在巨大争议的案件。我想从中学习的,不只是最终的判决结果,更重要的是裁判机关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逻辑推理过程、证据采信标准,以及对相关法律条文的深入解读。这些分析,对于每一个法律从业者,甚至是对法律有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都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它能帮助我们理解法律的边界在哪里,在遇到复杂情况时,法律是如何发挥作用,维护社会秩序的。

评分

这本《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02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从它的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了。每次看到“刑事审判参考”这几个字,我都会联想到那些 adjourned courtrooms,闪烁的灯光下,法官、律师、被告人,以及那些默默记录的速记员,他们的每一次裁决、每一次辩驳,都凝聚着法律的智慧和对正义的追求。总第102集,这代表着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积累,是无数案例精华的汇聚,想必其中定然不乏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件,它们不仅是法律条文的具象化,更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我尤其好奇,在这样一本厚重的参考书中,会收录哪些近期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典型案例?是那些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的、挑战传统认知的案件,还是那些默默无闻却在细节处体现法律精神的案件?我期待着能从中窥见法律运行的脉络,理解那些冰冷的条文是如何在真实的社会冲突中被激活、被解释、被适用的。这份期待,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一种对公平正义的审视和信念的巩固。

评分

作为一名法律爱好者,我总是对那些能够反映中国刑事司法最新动态的出版物充满期待,《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02集)无疑是其中之一。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体现司法改革方向,或者对一些长期存在的疑难问题提供新视角的案例。比如,在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一些传统犯罪的形态在演变,新的犯罪类型也在不断涌现,我希望在这一期的参考书中,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如何适用法律应对这些新挑战的深入分析。同时,我也希望从中能了解到,在刑事审判中,如何更好地平衡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原则,如何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情况下,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这种期待,源于对法治进步的关注,也源于对国家司法体系能否真正做到公正、高效、权威的持续探究。

评分

每次翻阅《刑事审判参考》,我都感觉像是走进了中国刑事司法体系的“心脏地带”,能感受到它每一次跳动的节奏与脉搏。总第102集,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编号,更是无数法官、检察官、律师辛勤工作的结晶,是他们集体智慧的闪光。我期待着,这一期能有一些能够引发深入思考的案例,那些并非一目了然的案件,需要我们去细嚼慢咽,去体味其中的法理精妙。也许是一些关于罪与非罪的界限模糊的案件,也许是一些关于证据规则适用上的争议,又或者是关于量刑情节考量的不同视角。我更看重的是,在这些案例的背后,是否能看到我国刑事司法理念的进步,是否能在裁判文书中感受到对人权保障的重视,对罪刑法定原则的坚守,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积极回应。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与法律精神的对话,一次对理想与现实的审视,希望这一期也能带来这样的启发。

评分

京东活动还是很给力,继续加油呀!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好!!!!!

评分

学习!划算啊,嘿嘿嘿嘿,紫薯布丁,啦啦

评分

书不错,案例好

评分

搞活动买的,很实惠

评分

1111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指导案例】选择在认定事实、采信证据、适用法律和裁量刑罚等方面具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案例,详细阐明裁判理由,为刑事司法工作人员处理类似案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