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56年间的中国

1949—1956年间的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玉才 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近现代史
  • 1949-1956
  • 政治史
  • 社会史
  • 经济史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历史研究
  • 中共历史
  • 新中国成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444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67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49年10月—1956年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一个东方大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七年。本书主要描述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摧毁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没收官僚资本,发展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实现农村变革;进行思想改造,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实行亲苏远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建立新的外交秩序;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历史。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制定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了中国工业化的艰难历程;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召开*一届*guo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历史。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1949—1956年间的中国》的图书,所撰写的、内容上完全不涉及该书主题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星际航线:奥德赛号的远征与失落》 作者: 艾莉莎·维恩(Alyssa Vance) 出版社: 创世纪文化(Genesis Imprints) 页数: 780页 装帧: 硬壳精装,附赠星图索引 --- 内容提要 《星际航线:奥德赛号的远征与失落》并非一部传统的科幻史诗,它是一部关于探索的边界、人性的极限以及宇宙浩瀚中个体命运沉浮的深刻冥想录。本书聚焦于人类首次尝试进行超光速(FTL)星际殖民任务的核心飞船——“奥德赛”号的完整航程,从其光荣的发射,到其最终在遥远星域的神秘终结。 本书以严谨的非虚构叙事手法,结合了从残骸打捞中恢复的船载日志、船员家书、以及对任务指挥官阿尔卡迪·科瓦尔斯基的最后一次深度访谈记录,编织了一张跨越三个星系的宏大画卷。它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人类如何在科技奇迹的庇护下,面对比任何地球上的灾难都更为深邃和无解的宇宙挑战。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辉煌(约250页) “奥德赛”计划被誉为“人类文明的第二块跳板”。本部分详细介绍了19世纪末至23世纪初,地球环境恶化与资源枯竭的背景下,国际空间理事会(ISC)如何秘密筹集资源,研发出突破性的“曲率驱动”技术。作者维恩耗费十年时间,梳理了围绕曲率核心的理论争论、工程学的奇迹时刻,以及政治上的权衡取舍。 重点聚焦于飞船的设计哲学。奥德赛号不仅仅是一艘运输舰,它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微缩生态系统,载有五千名精选的殖民者(包括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和遗传学专家),旨在建立人类在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内的第一个永久定居点——“新伊甸”。 我们得以窥见船长科瓦尔斯基的内心世界:他如何平衡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宇航员的专业责任感与作为一位肩负全人类希望的领袖的巨大心理压力。本部分以飞船完成首次跃迁,进入深空航行为高潮,充满了对未知星辰的敬畏与乐观。 第二部分:寂静的演化(约300页) 航行中的大部分时间,人类面对的敌人不是外星生物,而是时间本身和相对论带来的心理异化。在漫长的航行中(相对时间跨度超过七十年,船员仅经历了十三年),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微妙的扭曲。 作者深入探讨了“休眠舱技术”的伦理困境。虽然大部分殖民者处于人工冬眠状态,但维持系统的工程师和医疗团队必须保持清醒,执行冗长的维护任务。维恩详尽记录了这支“永恒守夜人”团队内部的文化冲突、信仰重塑,以及他们对休眠者及其未来后代的疏离感。 本部分的高潮在于“赫菲斯托斯事件”——一次由曲率驱动系统内部的微小量子涟漪引发的能量波动。虽然飞船得以幸存,但船载的数字档案库遭受了不可逆转的损坏,许多关于地球的文化资料永远消失。这一损失迫使船员们开始重新定义“文明”的内涵:他们是地球的延续,还是一个全新文明的起点?维恩通过对幸存的船载日志的分析,揭示了人类在极度孤立环境下,如何发展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依赖集体记忆而非物质历史的社会形态。 第三部分:最终的坐标与回响(约230页) 在抵达目标星系边缘时,奥德赛号的航行并未如预期般结束。在进行最后一次标准跃迁前,飞船接收到了一组来自目标行星轨道之外的、无法被现有物理学解释的信号。 本部分是对该信号的详尽分析,作者邀请了量子信息论专家对打捞出来的碎片数据进行解读。信号内容指向的不是一个已知的生命形式,而是一个基于复杂数学结构构建的“信息迷宫”。科瓦尔斯基船长及其核心团队做出了一个最具争议的决定:放弃预定的降落点,转而追逐这个信号的源头。 随后的记录变得零碎而混乱。最后一批可读日志显示,飞船进入了一个前所未见的“空间折叠区”,通讯中断,船体结构开始以非物理的方式瓦解。本书的结尾并非一个传统的“发现”,而是对奥德赛号最终命运的沉思——是进化到了一个新的维度,还是在宇宙的边缘被彻底抹去?作者并未给出明确答案,而是将焦点转向地球上幸存者后代对“奥德赛号”的祭奠,以及人类对未知疆域永不磨灭的探索欲望。 为什么阅读这本书? 《星际航线:奥德赛号的远征与失落》超越了太空歌剧的范畴,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在绝对孤独中如何维持其身份和理智的社会学研究。它迫使读者反思:当我们不再被地球的参照系所束缚时,我们真正携带的“遗产”是什么?本书以其细腻的心理刻画和对宏大工程的冷静叙述,为“远征”这一主题提供了深刻而震撼的新定义。它不是关于到达哪里,而是关于在旅途中我们如何被重塑。 --- (此简介完全围绕星际探索、社会学、伦理困境和工程学展开,不涉及任何关于1949年至1956年中国政治、经济或社会变迁的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对社会变迁感兴趣的读者来说,1949到1956年的中国意味着社会关系的彻底重构。我猜想,这部著作必然要详细梳理“单位制”的雏形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界限是如何被重新划定的。那是一个集体主义精神达到顶峰的时期,个人身份的认同感可能更多地来源于其在生产体系中的位置。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如何处理“改造”这个主题——知识分子如何被改造,旧有资本家如何被“赎买”,乃至家庭结构在集体生活渗透下的变化。这种自上而下的社会工程,必然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心理张力。如果书中能捕捉到这种张力,比如通过文学作品、当时的私人信件等侧面材料来佐证,那么它将超越教科书式的论述,真正触及到历史的“温度”和“质感”。

评分

拿起一本关于1949到1956年中国历史的书,我立刻联想到的是一种史诗般的叙事张力。这段时期,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关键的“奠基期”。我设想这本书会着重探讨政权巩固过程中的权力运作逻辑,那些高层决策是如何一步步将宏伟蓝图付诸实施的。这种国家层面的转型,其复杂程度远超我们今天用几句话可以概括的。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那个对外关系尚未完全明朗的阶段,中国是如何在中苏关系、冷战格局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并在国际舞台上发声的。书中对当时的宣传机器、意识形态教育的描绘,想必会是一面透视那个时代集体心理的棱镜。如果作者能提供大量未曾广泛流传的档案资料或口述访谈,辅以扎实的学术考证,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无可估量,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在剖析一个现代国家是如何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其“身份重塑”的过程。

评分

回顾1949到1956这短短八年,它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激情和不容置疑的铁腕作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这种内在的矛盾性。一方面是新生的喜悦,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站起来了”的感觉;另一方面,是对“异见”的快速收紧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扬弃。例如,对“镇反”运动和“肃反”运动的描述,如果能做到客观而克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政治逻辑与执行细节,将大大提升此书的史学价值。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在于它揭示了新中国在建立其意识形态和制度框架时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它不是一个轻松的阅读体验,而是一次对国家根基构建过程的深刻审视,探究在一个“新时代”的黎明,究竟是以何种方式和代价,完成了对“旧世界”的彻底告别。

评分

这部名为《1949—1956年间的中国》的书,虽然我没有读过,但光从书名就能感受到那段历史沉甸甸的分量。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个充满剧变与希望的年代。想象一下,一个古老的国家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彻底推翻了旧秩序,建立起全新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我猜想,书中必然会细致描绘那个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从城市到乡村,从工人阶级到知识分子,每个阶层都在适应和塑造着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尤其是在经济层面上,从初期的休养生息到后来的大规模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尝试,这中间必然充满了复杂的博弈和深刻的社会动荡。我特别期待能够读到关于那一代知识分子在思想解放和政治运动浪潮中的挣扎与抉择,那份理想主义与残酷现实的碰撞,想必是极其引人入胜的。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挖掘当时普通民众的微观叙事,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紧密结合起来,那将是一部极具穿透力的作品。

评分

说实话,光看书名,我就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编年史,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信仰与建设”的编年史。1949到1956,这是一个从“胜利”走向“建设”的阶段。我想象中,书中会对建国初期的扫盲运动、土地改革等基础性工程给予相当的篇幅。这些看似基础的工作,实则彻底颠覆了数千年的社会结构,其影响至今仍在回响。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展现出“实验性”的章节,比如对计划经济模式的早期探索,那些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背后,是否隐藏着初期的盲目乐观和资源错配的隐忧?一个新政权在缺乏成熟经验的情况下,如何在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无人区”摸索前行,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与代价,正是历史最宝贵的研究对象。期待这本书能避免高大全的赞歌式叙述,而是以一种更加审慎和多维的视角,去解剖这场深刻的社会工程。

评分

对建国后到改革开放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所以买了本书。已开始阅读!

评分

想了解这段历史的话可以参考

评分

非常好的书,囤起来慢慢看

评分

想了解这段历史的话可以参考

评分

不错吧不错

评分

满减加用券,活动很给力。内容也不错!

评分

不错吧不错

评分

不错,正品吧

评分

不错,正品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