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 作家梁衡五十年来关于阅读与写作的70篇文章。较为*面的阐述了他的文学创作历程与心得。梁衡在新闻与文学创作方面都是独树一帜,后期创作的政治散文及人物散文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因此,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作品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本书中的文学研究文章*次结集出版,有着一定的市场号召力。
梁衡先生是 的散文家,有很多名篇入选了中学和大学的教材。本书是梁衡先生五十年写作生涯中,关于如何读书、如何写作的文章结集。*书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我的阅读”,收发了梁衡先生的读书心得,有些文章当年一经发表就引起轰动,既适合文学爱好者引高阅读水平,也适合中学生大学生拓展阅读视野。第二部分是“我的写作”,梁衡先生既是记者编,也是散文家,这一部分收录了他的一些文学评论、新闻写作方法及文学理论研究。能帮助不同层面读者提高写作水平。第三部分是“序与跋”,是梁衡先生近年来为自己的图书及其他人的图书所写的序和跋。
本书中的文章几十年来散见于各大报纸刊物,这是头一次结集出版,内容翔实,装祯精美。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水平的好书。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 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guo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guo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委会委员、*guo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著有新闻三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总编手记》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散文集《觅渡》《洗尘》《把栏杆拍遍》《千秋人物》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写作研究集《为文之道》、政论集《文风四谈》《干部修养谈》等。出版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奖、*guo优秀科普作品奖、*guo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上篇│我的阅读
我的阅读经历 003
文章大家毛泽东 033
两类出版 两种阅读 049
书与人的随想 051
警惕学习的异化 054
书籍是知识的种子 057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061
好书耐抽读 063
说经典 067
说兴趣 070
语言文字是民族的生命 073
什么是美 076
怎样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 081
“咔嚓”剪下一枝绿 085
一篇少见的推理散文 088
手中一管墨,胸中墨一桶 102
秋月冬雪两轴画 105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 109
美文是怎样写成的 112
心中的桃花源 140
书籍改变世界 读书改变人生 158
朱镕基不修传 166
李瑞环的文风 168
中篇│我的写作
文章为思想而写 173
为文第一要激动 176
用文学来翻译政治 179
笑谈真理又何妨 186
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 188
关于写伟人 192
文章三层美 194
文章五诀 196
黑箱·灯笼·灯塔 199
文章要当钻石磨 201
词汇的力量 203
“哇”字牌通讯 214
“要”字牌言论 217
老百姓怎么看政治 220
砍的不如旋的圆 222
论“杨朔模式”对散文创作的消极影响 224
赋的写作艺术 231
新闻与文学的同与异 237
消息不能散文化 267
我写《晋祠》 274
我写《觅渡》 279
我写《张闻天》 286
教材的力量 297
含混不是模糊美 301
新闻与文化 305
下篇│序与跋
我的散文观 311
《洗尘》自序 313
《新闻三部曲》总序 315
这段历史这段情 317
新闻有学,学在有无中 320
吹去尘埃,只有人性 324
两难中绽开的花朵 327
追求理性的美丽 329
《学文必背丛书》序 331
只是一层薄薄的糖衣 333
论科学文学 335
推开发现之门 347
写书人试谈相似论 350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序 357
致中学生——中学生不可缺少的四种素质 359
说官德 362
三敬季羡林 365
爱国的理由 366
说文风 374
反求我心 大慧大觉 377
官场说官 380
在新疆人民出版社新书首发式上的讲话 382
读书改变人生
书这件东西是专门给懂得精神享受、有精神进取的人准备的。当地球上还没有人类之前,草木自生自灭,鸟兽自来自去,史前世界全靠物质的生态自然调节。自从有了人类,就出现了另外一个调节系统———精神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追求的不是吃、穿、住,而是信息、知识、思想、艺术等。而这些精神财富的最主要载体就是图书。
图书有两大作用,一是塑造人,二是为社会传承文化。下面先谈谈书与人的关系。
人为什么要读书?一句话,为了生命的完整。或者说是为了追回另一半的生命。
■读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
人为什么要读书?一句话,为了生命的完整。或者说是为了追回另一半的生命。现在很流行一半又一半的说法。“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其实最根本的,人生命的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读书是对精神的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补充。在地球上所有物种中,除物质之外还需要精神滋养的就是人类。只有人,有精神生活,有主观思维,会改造客观,追求幸福。
这是电视上播过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人问西部地区的一个放羊娃,你为啥要放羊?放羊娃说,挣钱;挣钱干什么?娶老婆;娶老婆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放羊。大家看,这样一个简单的循环是什么?就是为了活命,完***口的简单再生产。这只是实现了人的生命价值的一半。
作为人,还有另一半更重要的,就是他有精神世界。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理想追求等。马克思给人下定义:人是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不是物质交往,而是精神交往。谈话、书信、亲情、爱情、政治、学术、艺术等,都是精神活动。小孩子只知道好吃的东西最重要,而人一进入成年就会发现,精神满足更重要,精神世界更广阔。所以才有为爱情而歌唱,为自由而斗争,为理想而献身。爱情、自由、理想、知识、艺术等等,靠什么来交流、传承?主要载体就是书籍。
真正要有感、有悟、有创造,改变人生,成就事业,有个性,自立于人海,流芳于青史,要靠对后三个层次的攻读。
■阅读有六个层次
那么,人怎样实现自己这生命的另一半价值,构建精神世界呢?有六个层次、三大支柱。也就是人们阅读的六种基本追求,追求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美感,其中知识、思想和审美,是三大支柱。这六个层次由低到高,反映着人们不同的文化程度、修养状态和价值取向。
一是刺激需求。正常人的精神生活中总有企图改变平静,追求奇特,寻找刺激的一面。这种需求,与其说是精神追求,不如说是心理生理追求,因为理性的成分还不多。在刺激需求下,会有非法的出版物市场如***、低档出版物。这也说明人有自然的一面。
二是休闲娱乐需求。按这种需求,就产生了一类轻松的作品,如花卉、鱼虫、时装、幽默、故事等。休闲娱乐需求在读者中的覆盖面最大,不但有闲阶层靠消遣读物打发时日,就是专业人员,也常常会翻翻书报以作休息。
三是信息需求。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每个人在生活中也离不开信息,一条信息使一个决策成功,救活一个企业,或者使一个人致富的事,已屡见不鲜。以至于信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人们对信息的这种需求是书、报、刊等传媒的基础,特别是报纸存在的基础。
以上这三个需求,虽属精神的,但仍可看出不脱物质的羁绊,多为实用的需求。其载体也以报纸、杂志、电视为主。真正精神层面是后面的三大支柱,其载体以书籍为主。
四是知识需求。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粮食、蔬菜、肉类使人从孩子长成体魄健壮的***,而知识使人聪明有本事,如果无知识只能算半个人。所以人的一生专门安排一个学生时期,较集中地专门接受知识,以后直到老死以前,还要不断补充更新知识,这主要靠出版的书、报、刊,特别是书籍。
五是审美需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原始人开始,人类就懂得对美的追求。这种本能的不断发展提高了的审美需求呼唤出版物一方面作为载体来提供审美对象,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等,另一方面又作为工具来帮助指导人们提高审美能力。
六是思想需求。人的精神需求的最高层次是理性的思考。刺激是心理本能的满足,娱乐是心理休息,信息是人捕捉到的事物的信号,知识已进入到认识的总结,只有思想才能进入到理性,进入到规律和方法的把握,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更深刻的认识。这种需求,促使人们去读理论学术书刊,去通过具体出版物的形象、素材思考问题。
我劝爱读书的朋友们,爱读书当然很好,但还要讲究读书的目的和层次。我们可以把读书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型,为了眼前实用;另一类是积累型,为了长远和根本性的提高。前三个层次属消费型,后三个层次属积累型。就像一个国家除实用企业外,还得有能源、交通等基础项目建设。只有在积累型阅读上下工夫,才能改变人生,创造辉煌。
毛泽东听艾思奇讲哲学,恭恭敬敬地做笔记。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在油灯下写出了《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等名篇。
■大凡伟人皆爱读书
下面我们随手举几个例子。
马克思爱读书。他本来是在参加社会生产和具体的工人运动,但觉得许多事情弄不明白,自己不通,也无法指导运动,就宣布要退出具体事务,回到书房。他在大英博物馆读书、写作,时间长了脚下的石板给蹭出了一条浅沟,就像少林寺石板上留下武僧的脚窝一样。马克思写《资本论》,耗费了40年的心血,为了写作,前后研究书籍达1500种。读书造就了马克思,他成了一代伟人。
毛泽东爱读书。毛泽东一生中可谓博览群书,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最艰苦的时期,战火烧到眉毛,缺衣少食,但毛泽东还读哲学、读军事,补上了这重要一课。他听艾思奇讲哲学,恭恭敬敬地做笔记。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在油灯下写出了《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等名篇。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座巴颜喀拉山,是分水岭,它一边成就了我的新闻写作,一边成就了我的文学创作。
■文章不是写给人看的而应是写给人背的
刚才有记者问我自己读书有什么体会,读书怎么改变人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我原来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的是档案专业,毕业之时,正赶上“文革”后期,响应号召到祖国的北部去,我到内蒙古先当了一年的农民。
在这个时候,我读到了一本对我一生影响很大的书,这就是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那是我在拉风箱做饭的时候在灶上看到的,书的前后已经被扯下好几页。陈望道是中国最早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早期曾经和陈独秀一起筹备中国共产党,帮陈独秀管经费,但陈独秀的脾气很不好,陈望道受不了,离开了陈独秀。这一走两人各闯出一片天地。陈独秀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望道则是中
国系统研究修辞的第一人。在这本书中他认为修辞有积极修辞、消极修辞。积极修辞语言生动比喻、形容很多,消极修辞语言比较平实,比如法律术语、各种教科书等。
这本书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的内容,但两大修辞分类的思想对我治学影响很大。因为我长期以来既是记者又是作家,在接受杂志社的采访时,我说,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座巴颜喀拉山,是分水岭,一边是长江,一边是黄河;《修辞学发凡》它一边成就了我的新闻写作,一边成就了我的文学创作。
此外,还有一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的《历代文选》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后来我发现毛泽东也读这本书。毛泽东晚年因为白内障,眼睛看东西很吃力,文件就让秘书给他念,而文学方面的书呢,他就找到当年这本书的编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的卢荻给他念。毛泽东的记忆力很好,晚年的时候还记得当年看过的这本书的编者,当时中国人民大学已经被撤销合并到北京大学去了,就从北京大学把她找来。
在我后来当记者的时候,《历代文选》这本书在我的采访包里背了多年,出差在招待所里有空我就背书中的名篇,这对我后来新闻语言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认为,新闻语言应该向古文、电报学习,新闻语言应该求短求干净,古文因为最早要刻在竹简上很费劲,电报按数字收钱。后来我写的《晋祠》,1600多字,能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和这个理念很有关系,因为我写的时候就认定我的文章不是让人看的,而是让人背的。
这些工作和我当初学的档案专业已经相距十万八千里,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就是因为后来我的读书生活。人不知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就会遇到改变自己人生的书籍,只要你去读。
尤其是《史记》,它的思想、它褒贬的人物及它的文风,到今天还影响着中华民族。
■图书积累会影响一国国运
从世界史的角度来说,曾有过四次大的文化积累,实际上是四次大出书活动,对世界进程发生过大的影响。这就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积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积累;18世纪中叶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文化积累;19世纪中叶在总结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之后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积累。
中国历史上也有几次大的文化积累。第一次是汉初对先秦文化的整理。这次积累,确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基本上确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积累型巨著,尤其是《史记》,它的思想、它褒贬的人物及它的文风,到今天还影响着中华民族。第二次是隋唐对散佚书籍的收集和新书的编纂。它使儒家思想更趋成熟,封建制度进一步确立。第三次是宋代的积累,儒家发展到理学新高度,产生了程朱这样的儒学理论大师,和《资治通鉴》这样总结治国实践的巨著,儒家思想的完善保证了以后700年封建制度的延续。第四次是明清修书,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成就为代表。这笔文化遗产为我们民族以后的发展,直到今天还发挥着积极作用。以后还有康梁等对西方文化的引进积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引进积累,这些在反帝制和民主革命中都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不论是世界的文化大积累还是中国的文化大积累,实际是图书大积累。据统计,自西汉至辛亥革命共出版图书8万种。从公元前206年算起到1988年底,我国2300年间共出版图书90余万种。这种悠久的历史积累,决定了我们是一个文明发达的民族。但是立国仅200余年的美国,其文化积累的速度却快得惊人,报载,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文献8830多万种,书架长达877公里。自然,这一点也已构成美国文明发达的一部分。环视全球,我们会发现一些国家的强盛与衰落、发达与落后固然与它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策略有关,但是也不可不注意到与它所拥有的典籍、文献,它掌握的资料、信息,它积累的精神财富以及对这些典籍的态度、策略,还有它的积累方式、速度与取向有关。这同样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力、国运。
■一本书改变世界
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世界的命运,甚至改写人类的历史。我们还可以拿一本具体的书来验证这个命题。美国人曾写过一本书《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其中包括:马克思的《资本论》、牛顿的《自然哲学和数学原理》等,同时还有希特勒的《我的奋斗》。
马克思写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改变了世界,这是谁都承认的。据统计,《共产党宣言》共出版过70多种文字的1000多个版本,它传到中国是1920年,由陈望道先生译出第一个中文本。从此开始改变中国的命运。
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完成了《论持久战》,当白崇禧把这本麻纸本小册子送给蒋介石时,蒋介石都喜得如获至宝,发给全军团以上军官每人一本,这本书很快又在美国出版,震惊了世界。事实证明抗日战争就是沿着这一思路进行的。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这本书改变了世界,应该说改变了宇宙。它成了一块里程碑,它1543年出版,文艺复兴的开始,近代科学的开始就从这一年算起。世界进入一个新时期。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现代物理学开端被史家定为1905年,就是因为这年《物理学纪事》发表了爱因斯坦的几篇重要论文。爱因斯坦提出了质能互变公式E=mc2,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才证实了爱氏超前了40年。
1952年,李四光完成了《中国地质学》一书,论证了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提出“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新概念。当时只发行了两千册,但地质队员在这本书的理论指导下,于十年后相继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使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
■先进文化应该具备四个特点
经过历史的层层积累,不断形成先进文化。那些影响世界文明进步的书,也就成了先进文化的载体。现在我们可以补充几句,什么是先进文化。所谓先进文化,应该具备四个特点:积累性、批判性、创造性、普及性。
先进文化必须具备足够多的积累。我们检验一种文化先进不先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其是否包容、吸收、概括了在它之前的文化,如果它仍然是先前某种文化的重复,甚至还达不到先前的高度,它肯定不能算是先进的。
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有时是彻底的革命,更多的时候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革新、建议和改进。总之,它必须提出与旧文化的不同之处,才可能有自己的生长点。
先进文化必须有属于自己个性的新的创造。历史上所有代表进步的潮流,对时代前进起到过巨大推动作用的先进文化,都有其个性的创造。它一出现就代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一个新高度、新标准,对前人有突破,为后人所承认、所追随。
先进文化必须具有广泛的普及性。这种文化能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并因此提高本领域的文化水准,乃至提高全社会的文明水平,最后被载入史册,成为全人类共同接受和承认的财富。
用这四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可以发现前面所举的,对历史进步起过推动作用的书,都曾经是或者现在仍是先进文化,仍在对生产力的解放,人的思想解放起推动作用。这也启发我们读书、写书、出书时,要把握积累、批判、创新、普及这几个切入点,这样才能有创造,有个性,有进步。
……
《我的阅读与写作》,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学习”这件事的本质。我一直以为,学习就是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学习的更重要的环节在于“消化”和“运用”。作者在书中,用一种非常细腻和个人化的方式,分享了他如何通过阅读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如何通过写作来巩固和深化自己的理解。他并没有上来就给你灌输大道理,而是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讲述了他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突破。我特别喜欢他对“阅读中的困惑”的坦诚。他承认,有时候读一本书,会感到迷茫,会感到不知所措。但正是这种困惑,促使他去深入思考,去寻找答案。他提出的“主动阅读”的概念,让我明白,阅读不应该是被动的接收,而应该是积极的探索。他鼓励我们在阅读时,要带着自己的问题去阅读,要主动地去质疑,去思考,去 connect。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我之前读很多书,都只是“看”过去,而没有真正去“思考”。作者则引导我,要在阅读时,积极地与文本进行互动,要在书上做标记,写批注,画思维导图。这些看似“费力”的步骤,却能让阅读的效率和深度大大提升。而当谈到写作时,作者更是将写作视为一种“思维的输出”。他认为,写作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更是为了梳理自己的思绪,为了检验自己的理解。他分享了自己如何通过写作,将模糊的想法变得清晰,将零散的知识变得系统。这一点,对我来说是巨大的启示。我一直觉得,写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作者却告诉我,写作其实是一种学习和思考的方式。他提供的那些关于“如何构思”、“如何组织语言”、“如何修改完善”的方法,都非常实用,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本书,让我明白,阅读和写作,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技能,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
评分读《我的阅读与写作》,与其说是一次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一次思维的碰撞。我一直认为,写作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表达的欲望。但如何将内心的想法,那些模糊的情绪,那些零散的知识,清晰、准确、有条理地呈现在纸上,一直是我困扰的问题。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非常多的启发。作者并没有上来就教你遣词造句,或者如何构思情节,而是从更深层次探讨了写作的本质。他反复强调,“写作是为了思考,更是为了表达”。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我想了很久。我之前写作,总想着要写得“好”,要写得“有文采”,结果反而束手束脚,不知道从何下手。作者则告诉我,先放下对“好”的执念,从“能写”开始。他分享了自己写作初期的一些“笨拙”的尝试,那些不完美的文字,反而让我感到亲切和鼓舞。这种“允许不完美”的心态,对于我这种追求完美主义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他提出的“碎片化写作”和“主题式写作”的概念,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更系统、更具体的阐述。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灵感,如何将零散的想法串联起来,如何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挖掘,这些都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方法。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如何建立自己的写作语料库”。我一直觉得,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但如何有效地收集和整理这些素材,一直是个难题。作者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操作建议,比如如何记录灵感,如何整理读书笔记,如何从日常对话中提炼表达等等。这些方法,看似微小,但长期坚持下来,一定会积累起丰厚的写作“弹药”。而且,作者在谈论写作时,并没有回避写作的艰难,他承认写作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不断地修改和打磨。这种坦诚,让我觉得非常真实,也让我对写作这件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不是一本教你速成的写作秘籍,而是一本引导你建立正确写作观念,培养良好写作习惯的宝典。
评分坦白讲,《我的阅读与写作》这本书,像是一场意外的惊喜,又像是一次恰逢其时的指引。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个“不擅长写东西”的人,总是觉得肚子里有东西,但就是无法有效地表达出来,尤其是在需要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场合,更是捉襟见肘。这本书,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写作道路上的迷茫。作者并没有直接教我“写什么”,而是从更根本的层面,探讨了“为何写”和“如何准备写”。他反复强调,写作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维的梳理和观点的表达。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之前写作,总想着要写得“漂亮”,要用华丽的辞藻,结果反而失去了表达的真诚。作者则鼓励我们先从“写给自己看”开始,用最朴实、最直接的方式把想法记录下来。这种“去功利化”的写作心态,让我卸下了很多心理包袱。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关于“写作素材库”的构建。我一直觉得,写作素材是“天赐”的,可遇不可求。而作者则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告诉我们如何从日常生活中,从阅读中,从思考中,源源不断地搜集和积累素材。他分享的那些小技巧,比如随身携带笔记本,随时记录灵感,或者通过分类整理读书笔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方法,却有着巨大的威力。我尝试着去实践,发现确实能够捕捉到很多之前容易忽略的细节。而且,作者在谈论写作时,并没有回避写作的艰辛,他坦诚地分享了自己修改文章时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一步步克服这些困难。这种真实,让我觉得写作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可以通过努力和方法去实现的。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写作不是一项天赋,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技能。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路径,指导我们如何一步步走向一个更自信、更有效的写作者。
评分《我的阅读与写作》,这本带着个人色彩的书名,一开始就吸引了我,也让我带着一种“看看作者究竟有何高见”的心态去翻阅。然而,我很快发现,这不是一本“指点江山”的教学书,而更像是一场温暖而深刻的分享会。作者没有用生硬的理论来“教育”我,而是用他自己真实的故事和感悟,一点点地渗透进我的阅读体验里。他谈到,他曾经也经历过“读书多,但写不出来”的尴尬境地。这一点,我太有共鸣了。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杂食性”的读者,什么都看一点,但总感觉知识零散,无法形成体系,更别提将这些零散的知识转化为有价值的表达。作者则分享了他如何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阅读体系”,如何让阅读不再是碎片化的信息输入,而是有目的地构建知识架构的过程。他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读什么书”,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你为什么而读”,以及“你想从阅读中获得什么”。这一点,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阅读习惯,并且开始有意识地去规划我的阅读方向。我不再满足于“知道”,而是开始追求“理解”和“运用”。书中最令我动容的,是他关于“写作的初心”的探讨。很多人对写作有误解,认为写作是为了出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迎合他人。作者则提醒我们,写作首先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梳理自己的思绪,是为了记录自己的情感,是为了与世界进行真诚的对话。他分享了他早期写作的一些“不被理解”的作品,以及他如何坚持下来,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这种坚持,对于很多在写作道路上感到迷茫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阅读的意义,也让我对写作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本速成的秘籍,而是一本陪伴你成长的良师益友。
评分坦白说,我当初拿到《我的阅读与写作》这本书,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市面上关于阅读和写作的书籍实在太多了。但翻开后,我却被深深地吸引了。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他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化为生动的故事,将复杂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如何提高阅读效率”时,所提出的那些实操性极强的方法。我之前一直以为,提高阅读效率就是“快速阅读”,但作者则提醒我,真正的效率,并非在于速度,而在于“理解”和“吸收”。他分享了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梳理书籍结构,如何通过“提问式阅读”来主动思考,以及如何进行“主题式阅读”来构建知识体系。这些方法,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尝试着去运用这些方法,发现果然事半功倍。我能够更清晰地抓住一本书的核心观点,也能够更容易地将书中的知识与我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而当谈到写作时,作者则将“阅读”视为“写作的原材料库”,他强调了“带着作家的眼光去阅读”的重要性。这一点,让我豁然开朗。我之前阅读,更多的是一个“读者”的视角,而作者则鼓励我,尝试着用一个“写作者”的视角去审视文本,去分析作者的遣词造句,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种视角的变化,让我的阅读变得更加主动和有目的性。我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去学习,去模仿,去汲取。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克服写作瓶颈”的问题,他分享了自己曾经也经历过灵感枯竭的时期,但通过一系列的方法,他最终走出了困境。这些分享,对于正在写作道路上挣扎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舞。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阅读和写作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不断成长的书。
评分这本书,我得说,它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我很多原有的认知。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阅读爱好者”,但读完这本书,才发现,很多时候,我的阅读是被动的,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而非主动的探索。作者在书中,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方式,分享了他如何从一个“泛泛而读”的人,变成一个“深度阅读者”的过程。这种转变,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刻意练习和思维调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阅读过程时的细节。他没有简单地说“多读书”,而是深入到“读什么”、“怎么读”、“读了之后做什么”。比如,他谈到如何“带着问题去阅读”,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之前阅读,更多的是一种“被喂食”的感觉,看完一本书,好像也只是知道了书里的内容,但没有真正去思考这些内容对我意味着什么。作者则强调,要带着自己的疑问,带着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去阅读,这样阅读才能真正变成一种主动的探索。而且,他分享了自己在阅读时,如何进行“结构化阅读”,如何将一本书的核心观点提炼出来,如何与其他知识进行关联。这一点非常重要。我有时候读完一本书,感觉知道了很多,但这些知识点之间却像是孤岛,无法融会贯通。作者则提供了一个“连接”的思路,让我明白,真正的知识是相互关联的,是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此外,书中关于“如何克服阅读障碍”的部分,也让我深有同感。我有时候会因为阅读的难度而放弃,或者因为阅读速度慢而感到焦虑。作者分享了自己曾经也遇到过类似的困难,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找到了一系列克服困难的方法。这些方法,比如“循序渐进”、“拆解阅读”、“主题阅读”等等,都非常实用,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本书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它充满了作者真诚的分享和实践经验,读起来非常流畅,而且能够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
评分《我的阅读与写作》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一直觉得,写作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是内心深处想法的抒发。然而,我却常常因为害怕写得不好,害怕被评判,而不敢轻易动笔。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心理治疗师,帮助我卸下了内心的包袱。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直接教我如何写出“好文章”,而是从“写什么”和“为何写”这两个根本问题入手,引导我重新审视写作的意义。他强调,写作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表达自己,是为了与世界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这一点,让我明白,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取悦他人,更是为了完成自我。我之前写东西,总是想着要写出“大家都喜欢”的内容,结果反而失去了自己的声音。作者则鼓励我们去关注那些真正触动自己的东西,去表达那些真正让自己感到有意义的想法。他还分享了自己写作过程中的一些“小癖好”和“小习惯”,比如在深夜写作,比如在咖啡馆里构思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作者,一个在写作道路上不断探索和成长的普通人。这种真实,给了我巨大的勇气。我开始尝试着放下对“完美”的追求,去拥抱“不完美”,去允许自己写出一些“不够好”的句子,去记录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而且,书中关于“如何找到自己的写作风格”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去关注那些自己热爱的领域,去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去表达。这本书,让我明白,写作是一场属于自己的旅程,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方向。
评分读完《我的阅读与写作》,我脑海中回响最多的,是作者那句“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但真正的成长,在于连接”。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道出了我一直以来阅读和写作上的瓶颈。我一直以为,只要大量阅读,就能提升写作能力,但事实证明,单纯的“输入”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输出”。这本书,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了我杂乱的阅读内容和渴望表达的冲动。作者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家,而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坦诚地分享了他自己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探索和成长。他并没有给出“万能公式”,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去实践,去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我特别喜欢他对于“阅读的深度”的探讨。我之前读很多书,都只是停留在“了解”的层面,看完之后,感觉知道了一些东西,但很难将这些知识内化,更别说运用到写作中了。作者则强调了“批判性阅读”和“主题式阅读”的重要性。他教我如何带着问题去读,如何去质疑书中的观点,如何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已有知识进行碰撞和融合。这一点,对我来说是革命性的。我开始尝试着在阅读时做笔记,标注出引起我思考的地方,并且尝试着去写一些读后感,不仅仅是复述书的内容,而是去表达我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此外,书中关于“写作的准备”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写东西,总是想到哪写到哪,结果往往是逻辑混乱,主题模糊。作者则提出了“写作前的思考”和“构思框架”的重要性。他分享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构思方法,比如思维导图,比如列提纲,这些方法让我在动笔之前,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写作的效率和质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阅读和写作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成长的书。它教会我,真正的知识,在于那些能够被连接、被运用、被表达出来的东西。
评分读《我的阅读与写作》这本书,与其说是在阅读文字,不如说是在与一位思想者进行一场对话。我一直认为,阅读和写作是相互促进的,但如何有效地实现这种促进,却一直是我探索的难题。这本书,就好像一个精密的指南针,为我指明了方向。作者并没有上来就谈论写作技巧,而是从“阅读的本质”入手,引导我们去思考阅读的真正价值。他认为,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与作者进行思想的交流,是对世界的一种探索。这一点,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阅读方式。我常常陷入“信息焦虑”,看到什么都想读,结果反而忽略了阅读的深度和思考。作者则强调了“主动阅读”的重要性,他教我如何带着疑问去阅读,如何去分析文本的结构和逻辑,如何去辨别作者的意图。这些方法,看似简单,但实践起来,却能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效率和质量。而且,他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起来,提出了“阅读即写作的准备”的观点。我之前一直认为,阅读是阅读,写作是写作,两者是相对独立的过程。而作者则告诉我们,每一次有深度的阅读,都是在为写作积累素材,积累灵感,甚至是在训练我们的思维。他分享了自己如何从大量的阅读中,提炼出写作的“金句”,如何将不同的阅读内容进行“跨界整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我开始尝试着在阅读时,有意识地去寻找那些能够引发我思考的句子,那些能够给我带来写作灵感的段落,并且将它们记录下来,思考如何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本书,让我明白,阅读和写作并非两条平行的线,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滋养的。它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方法论,帮助我更好地进行阅读,也更有信心地进行写作。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当初拿到的时候,内心是有些忐忑的。书名《我的阅读与写作》,听起来就有一种“过来人”的经验分享,但又带点私人的色彩,这让我很好奇,到底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分享呢?是那种高屋建瓴,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理论大道理,还是更贴近生活,分享一些实操性的小技巧?打开之后,惊喜还是有的。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什么惊世骇俗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阅读”本身入手。他没有直接告诉你去读什么书,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读”、“怎么读”。这一点我特别受用。我一直觉得,阅读是为了获取知识,但有时也会陷入一种“为了读而读”的怪圈,明明读了很多,却感觉脑子里一团浆糊。这本书就好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阅读中的一些盲点。作者分享了他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以及他是如何一步步解开这些困惑的,这种真诚的分享,让我觉得距离很近。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更像是一个和你一起探索的朋友。特别是关于如何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读很多书,都是随性而为,看到什么就读什么,结果就是知识点零散,不成体系。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框架,告诉我如何有目的地去阅读,如何让每一次阅读都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而且,作者在谈论阅读的时候,并没有局限于某一种类型的书籍,而是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等,这让我看到了阅读的广阔天地,也激发了我尝试阅读更多不同领域书籍的兴趣。他的一些阅读方法,比如“主动阅读”、“批判性阅读”,听起来并不复杂,但实际操作起来,确实能让阅读的深度和效率提升不少。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阅读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与思考、与生活、与写作息息相关,是一个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
评分不错??????????????????
评分栩栩如生的事例,深入浅出的语言language,旁征博引的叙述,章回小说的体裁,一部难得的科普读物
评分这么速度就收到这么优惠的一批书籍,而且三个区间和不同优惠同时叠加都可以算得又准又清楚。京东购物体验是越来越了不起了!618一年比一年做得好!
评分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验。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cust
评分作者说,语文历史类的学习用的是形象思维,而数理化的学习用的是逻辑思维。我们初学数理化的时候,一下子接受不了逻辑思维的方法,这本书正是把精深的逻辑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评分书本很好呀,内容丰富,质量也不错,孩子很喜欢,希望价格在优惠些呀……送货速度也很快
评分物流速度特别快,书中没有错别字,正版很精致,书页完全没有怪味,棒棒棒!
评分印刷精美,包装严实,正品行货,京东自营图书,物流飞快,质量放心?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