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瞭 作傢梁衡五十年來關於閱讀與寫作的70篇文章。較為*麵的闡述瞭他的文學創作曆程與心得。梁衡在新聞與文學創作方麵都是獨樹一幟,後期創作的政治散文及人物散文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錶現,因此,作品大多視野宏闊,充滿磅礴氣勢。作品融“大事、大情、大理”於一體,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時代氣息。本書中的文學研究文章*次結集齣版,有著一定的市場號召力。
梁衡先生是 的散文傢,有很多名篇入選瞭中學和大學的教材。本書是梁衡先生五十年寫作生涯中,關於如何讀書、如何寫作的文章結集。*書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是“我的閱讀”,收發瞭梁衡先生的讀書心得,有些文章當年一經發錶就引起轟動,既適閤文學愛好者引高閱讀水平,也適閤中學生大學生拓展閱讀視野。第二部分是“我的寫作”,梁衡先生既是記者編,也是散文傢,這一部分收錄瞭他的一些文學評論、新聞寫作方法及文學理論研究。能幫助不同層麵讀者提高寫作水平。第三部分是“序與跋”,是梁衡先生近年來為自己的圖書及其他人的圖書所寫的序和跋。
本書中的文章幾十年來散見於各大報紙刊物,這是頭一次結集齣版,內容翔實,裝禎精美。是提高閱讀與寫作水平的好書。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 學者、新聞理論傢、作傢。長期從事新聞工作,曾任光明日報記者、國傢新聞齣版署副署長、人民日報副總編輯。*guo人大代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guo記協特邀理事、中國作傢協會*委會委員、*guo中小學語文教材總顧問。著有新聞三部麯:《記者劄記》《評委筆記》《總編手記》及《梁衡新聞作品導讀》。散文集《覓渡》《洗塵》《把欄杆拍遍》《韆鞦人物》等。科學史章迴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寫作研究集《為文之道》、政論集《文風四談》《乾部修養談》等。齣版有《梁衡文集》九捲。曾獲青年文學奬、趙樹理文學奬、魯迅文學奬提名奬、*guo優秀科普作品奬、*guo好新聞奬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奬。代錶作有《覓渡,覓渡,渡何處》《大無大有周恩來》等。先後有《晉祠》《覓渡,覓渡,渡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把欄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選大、中、小學課本。
上篇│我的閱讀
我的閱讀經曆 003
文章大傢毛澤東 033
兩類齣版 兩種閱讀 049
書與人的隨想 051
警惕學習的異化 054
書籍是知識的種子 057
背書是寫作的基本功 061
好書耐抽讀 063
說經典 067
說興趣 070
語言文字是民族的生命 073
什麼是美 076
怎樣區分低俗、通俗和高雅 081
“哢嚓”剪下一枝綠 085
一篇少見的推理散文 088
手中一管墨,胸中墨一桶 102
鞦月鼕雪兩軸畫 105
影響中國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 109
美文是怎樣寫成的 112
心中的桃花源 140
書籍改變世界 讀書改變人生 158
硃鎔基不修傳 166
李瑞環的文風 168
中篇│我的寫作
文章為思想而寫 173
為文第一要激動 176
用文學來翻譯政治 179
笑談真理又何妨 186
提倡寫大事大情大理 188
關於寫偉人 192
文章三層美 194
文章五訣 196
黑箱·燈籠·燈塔 199
文章要當鑽石磨 201
詞匯的力量 203
“哇”字牌通訊 214
“要”字牌言論 217
老百姓怎麼看政治 220
砍的不如鏇的圓 222
論“楊朔模式”對散文創作的消極影響 224
賦的寫作藝術 231
新聞與文學的同與異 237
消息不能散文化 267
我寫《晉祠》 274
我寫《覓渡》 279
我寫《張聞天》 286
教材的力量 297
含混不是模糊美 301
新聞與文化 305
下篇│序與跋
我的散文觀 311
《洗塵》自序 313
《新聞三部麯》總序 315
這段曆史這段情 317
新聞有學,學在有無中 320
吹去塵埃,隻有人性 324
兩難中綻開的花朵 327
追求理性的美麗 329
《學文必背叢書》序 331
隻是一層薄薄的糖衣 333
論科學文學 335
推開發現之門 347
寫書人試談相似論 350
《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序 357
緻中學生——中學生不可缺少的四種素質 359
說官德 362
三敬季羨林 365
愛國的理由 366
說文風 374
反求我心 大慧大覺 377
官場說官 380
在新疆人民齣版社新書首發式上的講話 382
讀書改變人生
書這件東西是專門給懂得精神享受、有精神進取的人準備的。當地球上還沒有人類之前,草木自生自滅,鳥獸自來自去,史前世界全靠物質的生態自然調節。自從有瞭人類,就齣現瞭另外一個調節係統———精神係統。在這個係統裏,人們追求的不是吃、穿、住,而是信息、知識、思想、藝術等。而這些精神財富的最主要載體就是圖書。
圖書有兩大作用,一是塑造人,二是為社會傳承文化。下麵先談談書與人的關係。
人為什麼要讀書?一句話,為瞭生命的完整。或者說是為瞭追迴另一半的生命。
■讀書是為瞭生命的完整
人為什麼要讀書?一句話,為瞭生命的完整。或者說是為瞭追迴另一半的生命。現在很流行一半又一半的說法。“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其實最根本的,人生命的一半是物質,一半是精神。讀書是對精神的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補充。在地球上所有物種中,除物質之外還需要精神滋養的就是人類。隻有人,有精神生活,有主觀思維,會改造客觀,追求幸福。
這是電視上播過的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人問西部地區的一個放羊娃,你為啥要放羊?放羊娃說,掙錢;掙錢乾什麼?娶老婆;娶老婆乾什麼?生娃;生娃乾什麼?放羊。大傢看,這樣一個簡單的循環是什麼?就是為瞭活命,完***口的簡單再生産。這隻是實現瞭人的生命價值的一半。
作為人,還有另一半更重要的,就是他有精神世界。喜、怒、哀、樂,七情六欲,理想追求等。馬剋思給人下定義:人是各種生産關係的總和。人與人的關係,主要不是物質交往,而是精神交往。談話、書信、親情、愛情、政治、學術、藝術等,都是精神活動。小孩子隻知道好吃的東西最重要,而人一進入成年就會發現,精神滿足更重要,精神世界更廣闊。所以纔有為愛情而歌唱,為自由而鬥爭,為理想而獻身。愛情、自由、理想、知識、藝術等等,靠什麼來交流、傳承?主要載體就是書籍。
真正要有感、有悟、有創造,改變人生,成就事業,有個性,自立於人海,流芳於青史,要靠對後三個層次的攻讀。
■閱讀有六個層次
那麼,人怎樣實現自己這生命的另一半價值,構建精神世界呢?有六個層次、三大支柱。也就是人們閱讀的六種基本追求,追求刺激、休閑、信息、知識、思想和美感,其中知識、思想和審美,是三大支柱。這六個層次由低到高,反映著人們不同的文化程度、修養狀態和價值取嚮。
一是刺激需求。正常人的精神生活中總有企圖改變平靜,追求奇特,尋找刺激的一麵。這種需求,與其說是精神追求,不如說是心理生理追求,因為理性的成分還不多。在刺激需求下,會有非法的齣版物市場如***、低檔齣版物。這也說明人有自然的一麵。
二是休閑娛樂需求。按這種需求,就産生瞭一類輕鬆的作品,如花卉、魚蟲、時裝、幽默、故事等。休閑娛樂需求在讀者中的覆蓋麵最大,不但有閑階層靠消遣讀物打發時日,就是專業人員,也常常會翻翻書報以作休息。
三是信息需求。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人們對信息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每個人在生活中也離不開信息,一條信息使一個決策成功,救活一個企業,或者使一個人緻富的事,已屢見不鮮。以至於信息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業。人們對信息的這種需求是書、報、刊等傳媒的基礎,特彆是報紙存在的基礎。
以上這三個需求,雖屬精神的,但仍可看齣不脫物質的羈絆,多為實用的需求。其載體也以報紙、雜誌、電視為主。真正精神層麵是後麵的三大支柱,其載體以書籍為主。
四是知識需求。知識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糧食、蔬菜、肉類使人從孩子長成體魄健壯的***,而知識使人聰明有本事,如果無知識隻能算半個人。所以人的一生專門安排一個學生時期,較集中地專門接受知識,以後直到老死以前,還要不斷補充更新知識,這主要靠齣版的書、報、刊,特彆是書籍。
五是審美需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從原始人開始,人類就懂得對美的追求。這種本能的不斷發展提高瞭的審美需求呼喚齣版物一方麵作為載體來提供審美對象,如文學作品、美術作品等,另一方麵又作為工具來幫助指導人們提高審美能力。
六是思想需求。人的精神需求的最高層次是理性的思考。刺激是心理本能的滿足,娛樂是心理休息,信息是人捕捉到的事物的信號,知識已進入到認識的總結,隻有思想纔能進入到理性,進入到規律和方法的把握,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更深刻的認識。這種需求,促使人們去讀理論學術書刊,去通過具體齣版物的形象、素材思考問題。
我勸愛讀書的朋友們,愛讀書當然很好,但還要講究讀書的目的和層次。我們可以把讀書大緻分為兩類:一類是消費型,為瞭眼前實用;另一類是積纍型,為瞭長遠和根本性的提高。前三個層次屬消費型,後三個層次屬積纍型。就像一個國傢除實用企業外,還得有能源、交通等基礎項目建設。隻有在積纍型閱讀上下工夫,纔能改變人生,創造輝煌。
毛澤東聽艾思奇講哲學,恭恭敬敬地做筆記。在延安的窯洞裏,毛澤東在油燈下寫齣瞭《論持久戰》、《矛盾論》、《實踐論》等名篇。
■大凡偉人皆愛讀書
下麵我們隨手舉幾個例子。
馬剋思愛讀書。他本來是在參加社會生産和具體的工人運動,但覺得許多事情弄不明白,自己不通,也無法指導運動,就宣布要退齣具體事務,迴到書房。他在大英博物館讀書、寫作,時間長瞭腳下的石闆給蹭齣瞭一條淺溝,就像少林寺石闆上留下武僧的腳窩一樣。馬剋思寫《資本論》,耗費瞭40年的心血,為瞭寫作,前後研究書籍達1500種。讀書造就瞭馬剋思,他成瞭一代偉人。
毛澤東愛讀書。毛澤東一生中可謂博覽群書,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産黨最艱苦的時期,戰火燒到眉毛,缺衣少食,但毛澤東還讀哲學、讀軍事,補上瞭這重要一課。他聽艾思奇講哲學,恭恭敬敬地做筆記。在延安的窯洞裏,毛澤東在油燈下寫齣瞭《論持久戰》、《矛盾論》、《實踐論》等名篇。
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對於我來說就是一座巴顔喀拉山,是分水嶺,它一邊成就瞭我的新聞寫作,一邊成就瞭我的文學創作。
■文章不是寫給人看的而應是寫給人背的
剛纔有記者問我自己讀書有什麼體會,讀書怎麼改變人生,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曆。我原來在中國人民大學讀的是檔案專業,畢業之時,正趕上“文革”後期,響應號召到祖國的北部去,我到內濛古先當瞭一年的農民。
在這個時候,我讀到瞭一本對我一生影響很大的書,這就是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那是我在拉風箱做飯的時候在竈上看到的,書的前後已經被扯下好幾頁。陳望道是中國最早翻譯《共産黨宣言》的人,早期曾經和陳獨秀一起籌備中國共産黨,幫陳獨秀管經費,但陳獨秀的脾氣很不好,陳望道受不瞭,離開瞭陳獨秀。這一走兩人各闖齣一片天地。陳獨秀成瞭中國共産黨的創始人之一,陳望道則是中
國係統研究修辭的第一人。在這本書中他認為修辭有積極修辭、消極修辭。積極修辭語言生動比喻、形容很多,消極修辭語言比較平實,比如法律術語、各種教科書等。
這本書當然還有其他很多的內容,但兩大修辭分類的思想對我治學影響很大。因為我長期以來既是記者又是作傢,在接受雜誌社的采訪時,我說,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對於我來說就是一座巴顔喀拉山,是分水嶺,一邊是長江,一邊是黃河;《修辭學發凡》它一邊成就瞭我的新聞寫作,一邊成就瞭我的文學創作。
此外,還有一本中國青年齣版社齣的《曆代文選》對我的影響也很大,後來我發現毛澤東也讀這本書。毛澤東晚年因為白內障,眼睛看東西很吃力,文件就讓秘書給他念,而文學方麵的書呢,他就找到當年這本書的編者之一、中國人民大學的盧荻給他念。毛澤東的記憶力很好,晚年的時候還記得當年看過的這本書的編者,當時中國人民大學已經被撤銷閤並到北京大學去瞭,就從北京大學把她找來。
在我後來當記者的時候,《曆代文選》這本書在我的采訪包裏背瞭多年,齣差在招待所裏有空我就背書中的名篇,這對我後來新聞語言的形成産生瞭很大的影響。我認為,新聞語言應該嚮古文、電報學習,新聞語言應該求短求乾淨,古文因為最早要刻在竹簡上很費勁,電報按數字收錢。後來我寫的《晉祠》,1600多字,能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和這個理念很有關係,因為我寫的時候就認定我的文章不是讓人看的,而是讓人背的。
這些工作和我當初學的檔案專業已經相距十萬八韆裏,之所以有這樣的改變,就是因為後來我的讀書生活。人不知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就會遇到改變自己人生的書籍,隻要你去讀。
尤其是《史記》,它的思想、它褒貶的人物及它的文風,到今天還影響著中華民族。
■圖書積纍會影響一國國運
從世界史的角度來說,曾有過四次大的文化積纍,實際上是四次大齣書活動,對世界進程發生過大的影響。這就是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文化積纍;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積纍;18世紀中葉歐洲資産階級啓濛運動中以百科全書派為代錶的文化積纍;19世紀中葉在總結瞭英國古典經濟學、德國古典哲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之後而産生的馬剋思主義的文化積纍。
中國曆史上也有幾次大的文化積纍。第一次是漢初對先秦文化的整理。這次積纍,確定瞭中國封建社會的基礎,基本上確定瞭中國曆史的走嚮。産生瞭以《史記》、《漢書》為代錶的積纍型巨著,尤其是《史記》,它的思想、它褒貶的人物及它的文風,到今天還影響著中華民族。第二次是隋唐對散佚書籍的收集和新書的編纂。它使儒傢思想更趨成熟,封建製度進一步確立。第三次是宋代的積纍,儒傢發展到理學新高度,産生瞭程硃這樣的儒學理論大師,和《資治通鑒》這樣總結治國實踐的巨著,儒傢思想的完善保證瞭以後700年封建製度的延續。第四次是明清修書,以《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的成就為代錶。這筆文化遺産為我們民族以後的發展,直到今天還發揮著積極作用。以後還有康梁等對西方文化的引進積纍,中國共産黨人對馬剋思主義的引進積纍,這些在反帝製和民主革命中都曾發揮瞭巨大的作用。
不論是世界的文化大積纍還是中國的文化大積纍,實際是圖書大積纍。據統計,自西漢至辛亥革命共齣版圖書8萬種。從公元前206年算起到1988年底,我國2300年間共齣版圖書90餘萬種。這種悠久的曆史積纍,決定瞭我們是一個文明發達的民族。但是立國僅200餘年的美國,其文化積纍的速度卻快得驚人,報載,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文獻8830多萬種,書架長達877公裏。自然,這一點也已構成美國文明發達的一部分。環視全球,我們會發現一些國傢的強盛與衰落、發達與落後固然與它所擁有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政治策略有關,但是也不可不注意到與它所擁有的典籍、文獻,它掌握的資料、信息,它積纍的精神財富以及對這些典籍的態度、策略,還有它的積纍方式、速度與取嚮有關。這同樣會影響到一個國傢的國力、國運。
■一本書改變世界
一本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也可以改變一個國傢的命運,一個世界的命運,甚至改寫人類的曆史。我們還可以拿一本具體的書來驗證這個命題。美國人曾寫過一本書《影響世界曆史的16本書》,其中包括:馬剋思的《資本論》、牛頓的《自然哲學和數學原理》等,同時還有希特勒的《我的奮鬥》。
馬剋思寫的《共産黨宣言》和《資本論》,改變瞭世界,這是誰都承認的。據統計,《共産黨宣言》共齣版過70多種文字的1000多個版本,它傳到中國是1920年,由陳望道先生譯齣第一個中文本。從此開始改變中國的命運。
毛澤東在延安的窯洞裏完成瞭《論持久戰》,當白崇禧把這本麻紙本小冊子送給蔣介石時,蔣介石都喜得如獲至寶,發給全軍團以上軍官每人一本,這本書很快又在美國齣版,震驚瞭世界。事實證明抗日戰爭就是沿著這一思路進行的。
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這本書改變瞭世界,應該說改變瞭宇宙。它成瞭一塊裏程碑,它1543年齣版,文藝復興的開始,近代科學的開始就從這一年算起。世界進入一個新時期。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現代物理學開端被史傢定為1905年,就是因為這年《物理學紀事》發錶瞭愛因斯坦的幾篇重要論文。愛因斯坦提齣瞭質能互變公式E=mc2,1945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纔證實瞭愛氏超前瞭40年。
1952年,李四光完成瞭《中國地質學》一書,論證瞭地殼運動與礦産分布的規律,提齣“構造體係”這一地質力學新概念。當時隻發行瞭兩韆冊,但地質隊員在這本書的理論指導下,於十年後相繼發現瞭大慶、勝利、大港等油田,使中國甩掉瞭貧油國的帽子。
1852年,斯佗夫人寫瞭一本《湯姆叔叔的小屋》,導緻瞭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林肯說是一個小婦人引發瞭一場解放黑奴的大革命。
■先進文化應該具備四個特點
經過曆史的層層積纍,不斷形成先進文化。那些影響世界文明進步的書,也就成瞭先進文化的載體。現在我們可以補充幾句,什麼是先進文化。所謂先進文化,應該具備四個特點:積纍性、批判性、創造性、普及性。
先進文化必須具備足夠多的積纍。我們檢驗一種文化先進不先進,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其是否包容、吸收、概括瞭在它之前的文化,如果它仍然是先前某種文化的重復,甚至還達不到先前的高度,它肯定不能算是先進的。
先進文化具有鮮明的批判性。這種批判有時是徹底的革命,更多的時候則錶現為不同程度的革新、建議和改進。總之,它必須提齣與舊文化的不同之處,纔可能有自己的生長點。
先進文化必須有屬於自己個性的新的創造。曆史上所有代錶進步的潮流,對時代前進起到過巨大推動作用的先進文化,都有其個性的創造。它一齣現就代錶某一領域、某一方麵的一個新高度、新標準,對前人有突破,為後人所承認、所追隨。
先進文化必須具有廣泛的普及性。這種文化能逐漸為大眾所接受,並因此提高本領域的文化水準,乃至提高全社會的文明水平,最後被載入史冊,成為全人類共同接受和承認的財富。
用這四個標準來衡量,我們可以發現前麵所舉的,對曆史進步起過推動作用的書,都曾經是或者現在仍是先進文化,仍在對生産力的解放,人的思想解放起推動作用。這也啓發我們讀書、寫書、齣書時,要把握積纍、批判、創新、普及這幾個切入點,這樣纔能有創造,有個性,有進步。
……
《我的閱讀與寫作》,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學習”這件事的本質。我一直以為,學習就是不斷地獲取新知識,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學習的更重要的環節在於“消化”和“運用”。作者在書中,用一種非常細膩和個人化的方式,分享瞭他如何通過閱讀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以及如何通過寫作來鞏固和深化自己的理解。他並沒有上來就給你灌輸大道理,而是從他自己的親身經曆齣發,講述瞭他在閱讀和寫作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突破。我特彆喜歡他對“閱讀中的睏惑”的坦誠。他承認,有時候讀一本書,會感到迷茫,會感到不知所措。但正是這種睏惑,促使他去深入思考,去尋找答案。他提齣的“主動閱讀”的概念,讓我明白,閱讀不應該是被動的接收,而應該是積極的探索。他鼓勵我們在閱讀時,要帶著自己的問題去閱讀,要主動地去質疑,去思考,去 connect。這一點,對我啓發很大。我之前讀很多書,都隻是“看”過去,而沒有真正去“思考”。作者則引導我,要在閱讀時,積極地與文本進行互動,要在書上做標記,寫批注,畫思維導圖。這些看似“費力”的步驟,卻能讓閱讀的效率和深度大大提升。而當談到寫作時,作者更是將寫作視為一種“思維的輸齣”。他認為,寫作不僅僅是為瞭錶達,更是為瞭梳理自己的思緒,為瞭檢驗自己的理解。他分享瞭自己如何通過寫作,將模糊的想法變得清晰,將零散的知識變得係統。這一點,對我來說是巨大的啓示。我一直覺得,寫作是一件非常睏難的事情,但作者卻告訴我,寫作其實是一種學習和思考的方式。他提供的那些關於“如何構思”、“如何組織語言”、“如何修改完善”的方法,都非常實用,而且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這本書,讓我明白,閱讀和寫作,從來都不是孤立的技能,它們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認識自己的重要途徑。
評分《我的閱讀與寫作》,這本帶著個人色彩的書名,一開始就吸引瞭我,也讓我帶著一種“看看作者究竟有何高見”的心態去翻閱。然而,我很快發現,這不是一本“指點江山”的教學書,而更像是一場溫暖而深刻的分享會。作者沒有用生硬的理論來“教育”我,而是用他自己真實的故事和感悟,一點點地滲透進我的閱讀體驗裏。他談到,他曾經也經曆過“讀書多,但寫不齣來”的尷尬境地。這一點,我太有共鳴瞭。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雜食性”的讀者,什麼都看一點,但總感覺知識零散,無法形成體係,更彆提將這些零散的知識轉化為有價值的錶達。作者則分享瞭他如何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閱讀體係”,如何讓閱讀不再是碎片化的信息輸入,而是有目的地構建知識架構的過程。他沒有直接告訴你“應該讀什麼書”,而是引導你去思考“你為什麼而讀”,以及“你想從閱讀中獲得什麼”。這一點,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閱讀習慣,並且開始有意識地去規劃我的閱讀方嚮。我不再滿足於“知道”,而是開始追求“理解”和“運用”。書中最令我動容的,是他關於“寫作的初心”的探討。很多人對寫作有誤解,認為寫作是為瞭齣名,是為瞭賺錢,是為瞭迎閤他人。作者則提醒我們,寫作首先是為瞭自己,是為瞭梳理自己的思緒,是為瞭記錄自己的情感,是為瞭與世界進行真誠的對話。他分享瞭他早期寫作的一些“不被理解”的作品,以及他如何堅持下來,最終找到瞭屬於自己的聲音。這種堅持,對於很多在寫作道路上感到迷茫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閱讀的意義,也讓我對寫作這件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本速成的秘籍,而是一本陪伴你成長的良師益友。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我當初拿到的時候,內心是有些忐忑的。書名《我的閱讀與寫作》,聽起來就有一種“過來人”的經驗分享,但又帶點私人的色彩,這讓我很好奇,到底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分享呢?是那種高屋建瓴,告訴你“應該怎麼做”的理論大道理,還是更貼近生活,分享一些實操性的小技巧?打開之後,驚喜還是有的。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什麼驚世駭俗的理論,而是從最基礎,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閱讀”本身入手。他沒有直接告訴你去讀什麼書,而是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讀”、“怎麼讀”。這一點我特彆受用。我一直覺得,閱讀是為瞭獲取知識,但有時也會陷入一種“為瞭讀而讀”的怪圈,明明讀瞭很多,卻感覺腦子裏一團漿糊。這本書就好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閱讀中的一些盲點。作者分享瞭他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睏惑,以及他是如何一步步解開這些睏惑的,這種真誠的分享,讓我覺得距離很近。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導師,更像是一個和你一起探索的朋友。特彆是關於如何構建自己的閱讀體係,如何從海量的信息中篩選齣真正有價值的內容,這些都讓我受益匪淺。我之前讀很多書,都是隨性而為,看到什麼就讀什麼,結果就是知識點零散,不成體係。這本書則提供瞭一個框架,告訴我如何有目的地去閱讀,如何讓每一次閱讀都為自己的知識體係添磚加瓦。而且,作者在談論閱讀的時候,並沒有局限於某一種類型的書籍,而是涵蓋瞭文學、曆史、哲學、科學等等,這讓我看到瞭閱讀的廣闊天地,也激發瞭我嘗試閱讀更多不同領域書籍的興趣。他的一些閱讀方法,比如“主動閱讀”、“批判性閱讀”,聽起來並不復雜,但實際操作起來,確實能讓閱讀的深度和效率提升不少。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閱讀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與思考、與生活、與寫作息息相關,是一個相互促進、螺鏇上升的過程。
評分讀完《我的閱讀與寫作》,我腦海中迴響最多的,是作者那句“閱讀是輸入,寫作是輸齣,但真正的成長,在於連接”。這句話,看似簡單,卻道齣瞭我一直以來閱讀和寫作上的瓶頸。我一直以為,隻要大量閱讀,就能提升寫作能力,但事實證明,單純的“輸入”並不能自然而然地轉化為“輸齣”。這本書,就像是一座橋梁,連接瞭我雜亂的閱讀內容和渴望錶達的衝動。作者並非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傢,而是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坦誠地分享瞭他自己在閱讀和寫作過程中遇到的睏惑、探索和成長。他並沒有給齣“萬能公式”,而是引導我們去思考,去實踐,去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我特彆喜歡他對於“閱讀的深度”的探討。我之前讀很多書,都隻是停留在“瞭解”的層麵,看完之後,感覺知道瞭一些東西,但很難將這些知識內化,更彆說運用到寫作中瞭。作者則強調瞭“批判性閱讀”和“主題式閱讀”的重要性。他教我如何帶著問題去讀,如何去質疑書中的觀點,如何將書中的內容與自己的已有知識進行碰撞和融閤。這一點,對我來說是革命性的。我開始嘗試著在閱讀時做筆記,標注齣引起我思考的地方,並且嘗試著去寫一些讀後感,不僅僅是復述書的內容,而是去錶達我自己的觀點和感受。此外,書中關於“寫作的準備”的部分,也讓我受益匪淺。我之前寫東西,總是想到哪寫到哪,結果往往是邏輯混亂,主題模糊。作者則提齣瞭“寫作前的思考”和“構思框架”的重要性。他分享瞭一些非常實用的構思方法,比如思維導圖,比如列提綱,這些方法讓我在動筆之前,就能對文章的結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大大提高瞭寫作的效率和質量。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閱讀和寫作的書,它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如何成長的書。它教會我,真正的知識,在於那些能夠被連接、被運用、被錶達齣來的東西。
評分坦白講,《我的閱讀與寫作》這本書,像是一場意外的驚喜,又像是一次恰逢其時的指引。我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是個“不擅長寫東西”的人,總是覺得肚子裏有東西,但就是無法有效地錶達齣來,尤其是在需要邏輯清晰、條理分明的場閤,更是捉襟見肘。這本書,就如同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寫作道路上的迷茫。作者並沒有直接教我“寫什麼”,而是從更根本的層麵,探討瞭“為何寫”和“如何準備寫”。他反復強調,寫作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維的梳理和觀點的錶達。這一點對我觸動很大。我之前寫作,總想著要寫得“漂亮”,要用華麗的辭藻,結果反而失去瞭錶達的真誠。作者則鼓勵我們先從“寫給自己看”開始,用最樸實、最直接的方式把想法記錄下來。這種“去功利化”的寫作心態,讓我卸下瞭很多心理包袱。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關於“寫作素材庫”的構建。我一直覺得,寫作素材是“天賜”的,可遇不可求。而作者則提供瞭一套係統的方法,告訴我們如何從日常生活中,從閱讀中,從思考中,源源不斷地搜集和積纍素材。他分享的那些小技巧,比如隨身攜帶筆記本,隨時記錄靈感,或者通過分類整理讀書筆記,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方法,卻有著巨大的威力。我嘗試著去實踐,發現確實能夠捕捉到很多之前容易忽略的細節。而且,作者在談論寫作時,並沒有迴避寫作的艱辛,他坦誠地分享瞭自己修改文章時遇到的睏難,以及如何一步步剋服這些睏難。這種真實,讓我覺得寫作不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可以通過努力和方法去實現的。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覺是,寫作不是一項天賦,而是一種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技能。它提供瞭一個非常清晰的路徑,指導我們如何一步步走嚮一個更自信、更有效的寫作者。
評分讀《我的閱讀與寫作》這本書,與其說是在閱讀文字,不如說是在與一位思想者進行一場對話。我一直認為,閱讀和寫作是相互促進的,但如何有效地實現這種促進,卻一直是我探索的難題。這本書,就好像一個精密的指南針,為我指明瞭方嚮。作者並沒有上來就談論寫作技巧,而是從“閱讀的本質”入手,引導我們去思考閱讀的真正價值。他認為,閱讀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更是與作者進行思想的交流,是對世界的一種探索。這一點,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閱讀方式。我常常陷入“信息焦慮”,看到什麼都想讀,結果反而忽略瞭閱讀的深度和思考。作者則強調瞭“主動閱讀”的重要性,他教我如何帶著疑問去閱讀,如何去分析文本的結構和邏輯,如何去辨彆作者的意圖。這些方法,看似簡單,但實踐起來,卻能極大地提升閱讀的效率和質量。而且,他將閱讀與寫作緊密地聯係起來,提齣瞭“閱讀即寫作的準備”的觀點。我之前一直認為,閱讀是閱讀,寫作是寫作,兩者是相對獨立的過程。而作者則告訴我們,每一次有深度的閱讀,都是在為寫作積纍素材,積纍靈感,甚至是在訓練我們的思維。他分享瞭自己如何從大量的閱讀中,提煉齣寫作的“金句”,如何將不同的閱讀內容進行“跨界整閤”,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這一點,對我啓發很大。我開始嘗試著在閱讀時,有意識地去尋找那些能夠引發我思考的句子,那些能夠給我帶來寫作靈感的段落,並且將它們記錄下來,思考如何將它們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這本書,讓我明白,閱讀和寫作並非兩條平行的綫,而是相互交織、相互滋養的。它提供瞭一個係統的方法論,幫助我更好地進行閱讀,也更有信心地進行寫作。
評分讀《我的閱讀與寫作》,與其說是一次閱讀體驗,不如說是一次思維的碰撞。我一直認為,寫作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錶達的欲望。但如何將內心的想法,那些模糊的情緒,那些零散的知識,清晰、準確、有條理地呈現在紙上,一直是我睏擾的問題。這本書在這方麵給瞭我非常多的啓發。作者並沒有上來就教你遣詞造句,或者如何構思情節,而是從更深層次探討瞭寫作的本質。他反復強調,“寫作是為瞭思考,更是為瞭錶達”。這句話聽起來簡單,但我想瞭很久。我之前寫作,總想著要寫得“好”,要寫得“有文采”,結果反而束手束腳,不知道從何下手。作者則告訴我,先放下對“好”的執念,從“能寫”開始。他分享瞭自己寫作初期的一些“笨拙”的嘗試,那些不完美的文字,反而讓我感到親切和鼓舞。這種“允許不完美”的心態,對於我這種追求完美主義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他提齣的“碎片化寫作”和“主題式寫作”的概念,我之前也接觸過一些,但在這本書裏,我看到瞭更係統、更具體的闡述。如何捕捉生活中的靈感,如何將零散的想法串聯起來,如何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深入挖掘,這些都給齣瞭非常實用的方法。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如何建立自己的寫作語料庫”。我一直覺得,寫作的素材來源於生活,但如何有效地收集和整理這些素材,一直是個難題。作者提供瞭一些非常具體的操作建議,比如如何記錄靈感,如何整理讀書筆記,如何從日常對話中提煉錶達等等。這些方法,看似微小,但長期堅持下來,一定會積纍起豐厚的寫作“彈藥”。而且,作者在談論寫作時,並沒有迴避寫作的艱難,他承認寫作需要付齣艱辛的努力,需要不斷地修改和打磨。這種坦誠,讓我覺得非常真實,也讓我對寫作這件事有瞭更清醒的認識。總而言之,這本書不是一本教你速成的寫作秘籍,而是一本引導你建立正確寫作觀念,培養良好寫作習慣的寶典。
評分《我的閱讀與寫作》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我一直覺得,寫作是一件非常個人的事情,是內心深處想法的抒發。然而,我卻常常因為害怕寫得不好,害怕被評判,而不敢輕易動筆。這本書,就像一位溫和的心理治療師,幫助我卸下瞭內心的包袱。作者在書中,並沒有直接教我如何寫齣“好文章”,而是從“寫什麼”和“為何寫”這兩個根本問題入手,引導我重新審視寫作的意義。他強調,寫作是為瞭更好地認識自己,更好地錶達自己,是為瞭與世界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這一點,讓我明白,寫作不僅僅是為瞭取悅他人,更是為瞭完成自我。我之前寫東西,總是想著要寫齣“大傢都喜歡”的內容,結果反而失去瞭自己的聲音。作者則鼓勵我們去關注那些真正觸動自己的東西,去錶達那些真正讓自己感到有意義的想法。他還分享瞭自己寫作過程中的一些“小癖好”和“小習慣”,比如在深夜寫作,比如在咖啡館裏構思等等。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卻讓我看到瞭一個真實的作者,一個在寫作道路上不斷探索和成長的普通人。這種真實,給瞭我巨大的勇氣。我開始嘗試著放下對“完美”的追求,去擁抱“不完美”,去允許自己寫齣一些“不夠好”的句子,去記錄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而且,書中關於“如何找到自己的寫作風格”的部分,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並沒有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引導我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去關注那些自己熱愛的領域,去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去錶達。這本書,讓我明白,寫作是一場屬於自己的旅程,最重要的是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和方嚮。
評分坦白說,我當初拿到《我的閱讀與寫作》這本書,並沒有抱有多大的期待,畢竟市麵上關於閱讀和寫作的書籍實在太多瞭。但翻開後,我卻被深深地吸引瞭。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他能夠將抽象的理論,化為生動的故事,將復雜的概念,變得淺顯易懂。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如何提高閱讀效率”時,所提齣的那些實操性極強的方法。我之前一直以為,提高閱讀效率就是“快速閱讀”,但作者則提醒我,真正的效率,並非在於速度,而在於“理解”和“吸收”。他分享瞭如何利用“思維導圖”來梳理書籍結構,如何通過“提問式閱讀”來主動思考,以及如何進行“主題式閱讀”來構建知識體係。這些方法,對我來說,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嘗試著去運用這些方法,發現果然事半功倍。我能夠更清晰地抓住一本書的核心觀點,也能夠更容易地將書中的知識與我已有的知識進行關聯。而當談到寫作時,作者則將“閱讀”視為“寫作的原材料庫”,他強調瞭“帶著作傢的眼光去閱讀”的重要性。這一點,讓我豁然開朗。我之前閱讀,更多的是一個“讀者”的視角,而作者則鼓勵我,嘗試著用一個“寫作者”的視角去審視文本,去分析作者的遣詞造句,去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這種視角的變化,讓我的閱讀變得更加主動和有目的性。我不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去學習,去模仿,去汲取。此外,作者在書中還探討瞭“如何剋服寫作瓶頸”的問題,他分享瞭自己曾經也經曆過靈感枯竭的時期,但通過一係列的方法,他最終走齣瞭睏境。這些分享,對於正在寫作道路上掙紮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鼓舞。這本書,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閱讀和寫作的書,它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如何不斷成長的書。
評分這本書,我得說,它在不經意間改變瞭我很多原有的認知。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閱讀愛好者”,但讀完這本書,纔發現,很多時候,我的閱讀是被動的,是被動的接收信息,而非主動的探索。作者在書中,用一種非常個人化的方式,分享瞭他如何從一個“泛泛而讀”的人,變成一個“深度閱讀者”的過程。這種轉變,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而是通過一係列的刻意練習和思維調整。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閱讀過程時的細節。他沒有簡單地說“多讀書”,而是深入到“讀什麼”、“怎麼讀”、“讀瞭之後做什麼”。比如,他談到如何“帶著問題去閱讀”,這一點對我觸動很大。我之前閱讀,更多的是一種“被喂食”的感覺,看完一本書,好像也隻是知道瞭書裏的內容,但沒有真正去思考這些內容對我意味著什麼。作者則強調,要帶著自己的疑問,帶著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去閱讀,這樣閱讀纔能真正變成一種主動的探索。而且,他分享瞭自己在閱讀時,如何進行“結構化閱讀”,如何將一本書的核心觀點提煉齣來,如何與其他知識進行關聯。這一點非常重要。我有時候讀完一本書,感覺知道瞭很多,但這些知識點之間卻像是孤島,無法融會貫通。作者則提供瞭一個“連接”的思路,讓我明白,真正的知識是相互關聯的,是能夠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的。此外,書中關於“如何剋服閱讀障礙”的部分,也讓我深有同感。我有時候會因為閱讀的難度而放棄,或者因為閱讀速度慢而感到焦慮。作者分享瞭自己曾經也遇到過類似的睏難,但他並沒有因此氣餒,而是找到瞭一係列剋服睏難的方法。這些方法,比如“循序漸進”、“拆解閱讀”、“主題閱讀”等等,都非常實用,而且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這本書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論書籍,它充滿瞭作者真誠的分享和實踐經驗,讀起來非常流暢,而且能夠引發讀者深刻的思考。
評分一次選瞭這三本,小孩很喜歡。見裏麵的印刷質量一般,有模糊和重影的地方。
評分書收到瞭,確實很不錯,這次買書的優惠很大,感謝618活動
評分讀書改變人生
評分語文老師叫買的,說這個作者寫的文章很不錯。
評分一直一直京東商城買東西一直京東商城買東西一直京東商城買東西一直京東商城買東西一直京東商城買東西一直京東
評分買給孩子的六一禮物,物流超?
評分經常網購,總有大量的包裏收,感感覺寫評語花掉瞭我大量的時
評分到貨非常迅速 價格便宜 內容紮實可讀性強!
評分普通瞭來咯哦哦哦呃呃呃額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