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涡旋探测与分析 [Oceanic Eddy Detection and Analysis]

海洋涡旋探测与分析 [Oceanic Eddy Detection and Analysi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昌明 著
图书标签:
  • 海洋学
  • 涡旋
  • 遥感
  • 数据分析
  • 海洋动力学
  • 数值模拟
  • 海洋观测
  • 海洋环境
  • 地球物理
  • 海洋气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4607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1102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Oceanic Eddy Detection and Analysi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6
字数: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当人们认识到我们这个星球的海洋中充满中尺度涡旋,一个迫切要求就是探测并分析这些涡旋,海洋学家为此做了很大努力,而且取得了显著成果。《海洋涡旋探测与分析》回顾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多种探测方法,重点介绍基于流场矢量几何特征的涡旋探测方法,包括从欧拉型观测和数值模拟资料及拉格朗日型数据中探测涡旋。还介绍从合成孔径雷达图片和水色卫星图片中寻找涡旋的方法,探测三维涡旋的方法,基于涡旋数据库的涡旋分析和应用,大气对海洋涡旋的响应,海洋涡旋研究的一些前沿问题。
  《海洋涡旋探测与分析》可供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化学、地球流体力学、区域海洋动力学、海洋数值模拟、海洋卫星遥感动力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气候变化等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参考。

作者简介

  董昌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导,海洋数值模拟与观测实验室主任,海洋科学系主任,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星学者。获中国科学院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长期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加州艾尔凯密洛学院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担任国际大型石油服务公司海洋环境资深咨询专家。
  董昌明教授长期从事物理海洋学的研究,研究方向为区域海洋动力学、海洋数值模拟、中尺度海气耦合、海洋环境评估及其监测等。并开发了可直接应用于探测欧拉和拉格朗日类型海洋涡旋的软件,及商业用途海洋耦合预报模块。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什么是海洋涡旋
1.2 国内外海洋涡旋研究现状
1.3 海洋涡旋自动探测的必要性
1.4 海洋涡旋自动探测方法综述

第2章 欧拉型涡旋自动探测与分析
2.1 基于流场几何特征的涡旋自动探测方法
2.1.1 引言
2.1.2 探测算法
2.1.3 探测算法的评估
2.1.4 追踪算法
2.2 基于卫星高度计资料的涡旋自动探测
2.2.1 高度计资料
2.2.2 高度计涡旋探测
2.3 基于海表温度资料的涡旋自动探测
2.3.1 海表温度数据
2.3.2 涡旋识别方法

第3章 拉格朗日型涡旋自动探测与分析
3.1 海表漂流浮标
3.2 涡旋识别方法
3.3 探测结果
3.4 总结与讨论

第4章 三维涡旋自动探测与分析
4.1 三维涡旋探测技术介绍
4.2 南加州湾三维涡旋
4.2.1 涡旋的数量和寿命
4.2.2 涡旋的半径和涡度
4.2.3 涡旋的演化和运动
4.2.4 涡旋的垂向结构
4.2.5 涡旋的产生和消亡
4.2.6 涡旋的动力平衡机制
4.3 全球三维涡旋探测及统计特征
4.3.1 0kubo-Weiss参数方法
4.3.2 全球涡旋数量和深度分布
4.3.3 小结

第5章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和水色卫星资料探测海洋涡旋
5.1 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探测涡旋
5.1.1 SAR海洋遥感基本原理
5.1.2 SAR图像探测涡旋的机制
5.1.3 SAR图像中的涡旋
5.1.4 SAR图像探测吕宋海峡及邻近海域的涡旋
5.2 水色卫星探测涡旋
5.2.1 叶绿素a浓度反演
5.2.2 水色卫星数据
5.2.3 水色卫星图像中的涡旋
5.2.4 涡旋对近表面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机制
5.3 SAR和水色卫星联合探测涡旋
5.3.1 海洋涡旋实例研究一
5.3.2 海洋涡旋实例研究二
5.3.3 海洋涡旋个例研究三
5.3.4 海洋涡旋个例研究四

第6章 几个区域的涡旋问题
6.1 黑潮延伸体
6.1.1 漂流浮标轨迹
6.1.2 海表面温度(SST)
6.1.3 海表面高度异常(SSHA)
6.1.4 小结
6.2 中国东部沿海涡旋
6.2.1 引言
6.2.2 涡旋的数目、大小和生命期
6.2.3 涡旋的相对涡度
6.2.4 涡旋的生成与消亡
6.2.5 涡旋的运动
6.2.6 涡旋的生成机制
……
第7章 涡旋探测的可视化技术
第8章 大气对海洋涡旋的响应
第9章 海洋涡旋研究的前沿性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星际航行与超光速物理学 导言 自人类仰望星空,对宇宙的探索欲望便从未止息。然而,在现有物理学框架下,跨越浩瀚的星际空间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本书《星际航行与超光速物理学》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知识鸿沟而撰写。它不仅仅是一部理论物理学的深度探讨,更是一本面向未来星际文明构建的实操指南。我们旨在系统性地阐述,在不违背已知物理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如何突破光速限制,实现真正的恒星际旅行。 第一部分:时空结构与维度探索 本书的基石建立在对现有广义相对论的深刻理解与延伸之上。我们首先回顾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并将其应用于分析宇宙的整体拓扑结构。重点探讨了“虫洞”(Wormholes)的理论可行性。我们详细分析了构建和稳定可穿越虫洞所需的负能量密度,并引入了“奇异物质”(Exotic Matter)的概念。 引力场与时空弯曲的量化模型: 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值模拟方法,用于预测在极端引力场(如黑洞视界附近)中时空曲率的变化,这对理解如何利用引力势能进行空间“折叠”至关重要。 高维空间理论的实际应用: 基于弦论和卡鲁扎-克莱因理论的洞察,本书深入讨论了额外空间维度的物理意义。我们探索了如何通过操控这些未观测到的维度来“捷径”穿梭于三维空间,从而实现超光速效应,即“有效超光速”(Effective Faster-Than-Light, EFTL)。我们提出了“维度耦合模型”(Dimensional Coupling Model, DCM),用以量化驱动设备所需的能量与维度间耦合强度的关系。 时间膨胀的逆向利用: 传统的相对论描述了高速运动导致的时间膨胀。本书则从反向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在特定时空几何中,使航行者经历的时间流速慢于外部宇宙,以解决星际航程中的时间累积问题。 第二部分:超光速驱动系统原理 突破光速限制的核心在于驱动系统的设计。本书详细介绍了几种极具前景的超光速推进概念,这些概念在理论上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化学火箭或离子推进器。 阿尔库比耶雷驱动的修正与工程化: 我们对阿尔库比耶雷(Alcubierre)度规进行了关键的修正。原度规的能量需求近乎无限,而我们的“局部真空塑形驱动”(Local Vacuum Shaping Drive, LVSD)模型,通过引入非均匀的零点能场分布,显著降低了所需的负能量,使其在理论上达到可控范围。我们提供了详细的场方程解,描述了如何利用高能等离子体与量子真空的交互来实现空间扭曲。 曲率驱动与零点能提取: 详细阐述了零点能(Zero-Point Energy, ZPE)在提供驱动力中的核心作用。本书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解释了如何通过高频谐振腔精确调控量子真空涨落,从而产生推动飞船的定向负压强梯度。这涉及量子场论中的费曼路径积分方法的深入应用。 惯性质量的调控机制: 相对论的另一个瓶颈是物体加速时质量的无限增加。我们引入了“惯性阻尼场”(Inertial Damping Field, IDF)的概念。该系统通过在飞船周围生成一个特定的标量场,有效地局部降低飞船的有效惯性质量,使得即使在较低的能量输入下,也能实现极高的初始加速度,并在超光速状态下维持稳定。 第三部分:星际环境与安全保障 星际航行并非仅是驱动问题,更涉及到如何安全穿越宇宙中的极端环境。 宇宙射线与高能粒子防护: 在接近或超过光速时,即便是稀疏的星际介质也会以极高的相对速度撞击飞船,产生毁灭性的伽马射线暴。本书设计了多层防护系统,包括主动磁屏蔽和动态粒子偏转场(Dynamic Particle Deflection Field, DPDP)。我们利用强磁场将迎面而来的带电粒子偏转至安全角度,同时利用量子隧穿效应来消解中性高能粒子。 空间导航与实时定位: 传统的基于电磁波的导航系统在超光速航行中会因为信号滞后而失效。我们提出了“引力波网络定位系统”(Gravitational Wave Network Localization, GWNL)。该系统依赖于预先部署或利用已知天体(如脉冲星)发出的引力波信号,通过测量时间差和频率偏移,实时确定飞船在四维时空中的精确坐标。 虫洞/曲率泡的稳定性控制: 保持驱动场(无论是虫洞入口还是曲率泡)的拓扑稳定是关键。本书提出了“拓扑反馈回路”(Topological Feedback Loop, TFL)算法,该算法实时监控曲率边界的能量密度波动,并即时调整驱动场参数,防止驱动结构塌缩,从而避免灾难性的时空失稳事件。 结论与展望 《星际航行与超光速物理学》为人类迈向真正的星际文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基于严谨的数学推导和前沿的物理概念,旨在激发工程师和理论物理学家将这些设想付诸实践。我们相信,通过对时空、能量和物质的更深层次操控,恒星际旅行不再是科幻的幻想,而是工程学的必然走向。本书所提供的知识体系,将是未来数代航天工程师和物理学家探索宇宙的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本书的题目《海洋涡旋探测与分析》本身就充满了专业性和深度感,这让我预设这本书会深入探讨海洋涡旋的形成机制、演化过程以及它们在海洋动力学中的作用。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如何解释涡旋是如何在复杂的洋流系统中诞生的?是风力驱动?还是海底地形的影响?或者是其他更深层次的物理过程?而且,涡旋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它们是短暂的存在,还是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数值模拟结果,来展示涡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此外,对于涡旋的“分析”部分,我猜测应该涉及到对涡旋的物理特性,比如能量、动量、以及其携带的物质(如热量、盐度、营养盐等)进行量化研究。这对于理解海洋能量的传输、物质的循环,乃至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仿佛真的能将人吸入广阔的海洋。虽然我不是海洋学的专业人士,但被这个书名吸引,是因为一直对海洋中的神秘现象充满好奇。我尤其好奇那些在深海中悄无声息旋转的“涡旋”,它们到底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又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着怎样的影响?想象一下,在那些我们难以触及的海底世界,是否存在着某种巨大的力量在驱动着这些“涡旋”的诞生与消亡?这本书的题目让我对这些疑问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用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带我走进这个我从未了解过的领域,揭示海洋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我期待书中能有精美的插图,能够生动地展示涡旋的形态,甚至是模拟它们在洋流中的运动过程。如果能附带一些实际观测的案例,那就更好了,比如在某个特定海域发现了怎样的涡旋,它们又带来了哪些有趣的变化。

评分

读到《海洋涡旋探测与分析》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海洋深处动态过程的想象。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会深入剖析海洋涡旋的分类及其科学意义。海洋那么大,涡旋形态万千,书中是否会介绍不同类型涡旋的特点,比如尺度的差异、旋转方向、以及它们的能量等级?例如,是那种小型的、短暂存在的涡旋,还是那种能影响大范围洋流的巨型涡旋?我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这些不同类型的涡旋,各自是如何被识别和命名的。此外,对于“分析”部分,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基于实际观测数据和理论模型的案例,来展现如何对这些涡旋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涡旋如何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的分布,甚至是如何影响人类活动,比如航运和渔业,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海洋科学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致力于拓展我的知识边界,而《海洋涡旋探测与分析》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探索方向。我猜测,书中大概会详细介绍各种用于探测海洋涡旋的先进技术和方法,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我想象着书中会描绘如何利用卫星遥感、声学探测、浮标观测等多种手段,来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海洋涡旋。对于具体的探测算法和数据处理流程,我也充满了好奇。不知道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实际的案例研究,展示如何通过这些技术,成功地识别和追踪了某个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海洋涡旋。更进一步,我希望书中能够解释不同探测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海洋环境和涡旋尺度下的适用性。掌握这些探测技巧,对于深入理解海洋动力学过程,至关重要。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与海洋相互作用的资料,而《海洋涡旋探测与分析》这个书名恰好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猜测,书中应该会探讨海洋涡旋在全球热量和物质输送中所扮演的角色。毕竟,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热量储存库,而涡旋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洋动力学现象,很可能在调节全球气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涡旋如何影响海洋温度分布、进而影响大气环流的理论解释,甚至是量化的数据分析。如果书中能深入分析不同类型涡旋的特征,以及它们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那就更具参考价值了。我尤其想了解,在当前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海洋涡旋的活动模式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能够掌握有效的涡旋探测技术和分析方法,无疑是理解和预测海洋环境变化的重要一步。

评分

内容写一般吧,书太贵了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 有空的时候看看 学习学习

评分

送货快,包装好!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 有空的时候看看 学习学习

评分

书很好,内容和深度合适,很有参考意义

评分

内容写一般吧,书太贵了

评分

书很好,内容和深度合适,很有参考意义

评分

内容写一般吧,书太贵了

评分

内容写一般吧,书太贵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