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际传播理论前沿》全方位地评述了国际传播领域的现状,阐释了理论研究的新方向。本书汇聚了著名学者和学术新秀的观点,突破了现有的框架、方法、路径,在分析和研究方面为传统的方法提供了新的补充。这本跨学科的文集再次探讨了国际传播领域的核心问题,试图挖掘已有的和新的研究工具、模型,摸清新的研究议题,由此勾勒出国际传播研究的未来。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国际传播的活动规模、范围和意义都在不断扩大。随着新的、极具挑战的学术话题提升议程,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国际传播研究方面推出易读的、有启发性的作品。这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强烈推荐阅读!
——CeesJ.Hamelink,美利坚大学
★《国际传播理论前沿》一书重新探索了这一研究领域,它突破了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二元论,融入了后现代、后建构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的视角,讨论了一系列全球性的话题、议题和争论。而且,这些都来自那些学术新星。
——OliverBoyd-Barret,加州州立理工大学
目录
导言/国际传播理论前沿
第一部分:反思国际传播研究的框架问题
第一章 再谈《传媒的四种理论》:反思-种普通模式
第二章 构建传播、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批判性系谱
第三章 传播与后殖民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议程
第四章 全球艾滋病、信息技术与批判性人文主义:重构国际健康传播
第二部分:传播的全球向量
第五章 图像的恐怖:国际关系与全球图像循环
第六章 奇怪的全球媒介事件
第七章 帝国、战争与反战媒体
第三部分:国际传播研究的模型和工具
第八章 欧盟的跨国媒介、法律和文化政策
第九章 民主化与媒体:反思中美洲地区的经历
第十章 民族志方法在国际传播研究中的前景与陷阱
第四部分:政治学理论视野下的国际传播研究
第十一章 细胞式组织、网络与国家安全:跨国政治组织与互联网管理
第十二章 国际传播中从文化到混杂
第十三章 跨国基因组争论及优生学的回归
索引
编者和作者
译后记
前言/序言
“与他者共在”:理解全球传播
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近几年在中国渐热起来了,每年都会有一些著作出版,也有大量的论文发表,但却没有相对系统的译丛。2009年,本人主持了一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际传播的理论、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项目编号:09ZJDO010),遂决定组织翻译一套译丛。课题组成员系统地梳理了近年相关研究的著作,并与出版社的编辑共同选定了现有的拟翻译出版的书目。
在全球化的整个概念中,媒介和传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理论的探讨中,这一部分却被严重忽视了。显而易见的观点“没有媒介和传播就没有全球化”既没有被清楚地表达过,也没有被清楚地分析过。一方面,大多数全球化理论家都不是来自于媒介和传播领域,本身并不研究媒介;另一方面,大多数媒介学者也没有认识到媒介与全球化的关系,他们的着力点放在国际传播领域,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媒介经济、权力和不平等问题。此外,以欧洲为代表的文化研究学派尽管也关注人和媒介的问题,但是他们将研究的外延扩大至作为整体的文化,更倾向于将整个传播过程理解为一个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忽略了媒介和传播对人们的生活经历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希·兰塔能(TerhiRantanen)教授的《媒介与全球化》(MediaandGlobalization)一书,旨在研究全球化、媒介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本书写作的思路为:个人如何通过自身的媒介活动(这些活动演变成社会实践)来推动全球化进程。这一研究既区别于传统的全球化研究,将媒介和个人纳入研究视野,探讨媒介和个人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且区别于传统的文化研究,它不仅对个人感兴趣,而且还对媒介感兴趣,并将全球化视为研究的重要语境。
全球视界中的叙事革命:重塑国际传播的疆域 在一个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交织的时代,国际传播的图景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传统的理论框架,尽管承载着梳理全球信息流动规律的智慧,却在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介形态、多元文化碰撞的复杂性以及权力格局重塑的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本书并非直接探讨“国际传播理论前沿”这一特定书名所涵盖的详尽内容,而是旨在从一个更宏观、更具前瞻性的视角,勾勒出当前国际传播领域正在发生的重大演进,以及这些演进如何驱动着理论的革新与发展。我们将目光投向全球视界,聚焦于驱动这场变革的核心力量——叙事,以及这些叙事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国际传播的疆域。 一、 媒介生态的重塑:从单向传播到多向交织 过往,国际传播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围绕着“谁对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产生了什么效果”这一线性模型展开。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是信息传递的主导者,而国家、精英机构以及少数几家跨国媒体公司则扮演着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核心角色。然而,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彻底颠覆了这一格局。 去中心化的信息生产与传播: 任何人,只要拥有连接互联网的设备,都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意味着信息来源的极大丰富,但也带来了信息真伪辨别、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挑战。用户生成内容(UGC)的爆发式增长,让“沉默的大多数”拥有了发声的平台,深刻影响着公共议程的设置和国际事件的叙事。 算法驱动的传播机制: 如今,信息的分发与呈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算法。这些算法根据用户的兴趣、行为习惯进行个性化推送,虽然提高了信息的相关性,但也可能加剧信息茧房效应,导致不同群体之间信息获取的差异化,进而加剧社会隔阂与误解。算法的透明度、偏见以及对议程设置的影响,成为新的研究焦点。 跨平台与跨媒介的叙事流动: 信息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媒介平台,而是能够在不同的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视频平台之间自由流动,形成复杂的网络化传播。一个事件的讨论可能始于Twitter,发酵于YouTube,最终在TikTok上以短视频的形式传播开来,并被传统媒体引用。这种跨平台、跨媒介的叙事接力,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信息传播的路径和影响力。 新兴媒介的挑战与机遇: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为国际传播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AI生成内容的真实性、伦理问题,VR技术在沉浸式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与伦理考量,这些都将是未来国际传播理论不可回避的议题。 二、 叙事的力量:重塑身份、认同与全球感知 在上述媒介生态的剧烈变革中,叙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而是塑造我们认知世界、理解他者、构建身份认同的核心机制。 身份的构建与协商: 国际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关于不同群体、国家、文化之间身份的构建与协商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个体和群体需要不断在全球化的信息洪流中定位自身,形成新的身份认同。社交媒体成为个体展现和协商身份的重要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叙事在此交汇、碰撞、融合,也可能产生冲突。 他者化的建构与解构: 长期以来,国际传播中充斥着对“他者”的刻板印象与偏见,这往往源于以西方为中心的叙事逻辑。然而,随着非西方国家在全球舞台上影响力的提升,以及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兴起,对传统他者化叙事的解构成为可能。来自不同视角的叙事,正在挑战既有的权力结构和认知模式,促使我们更加 nuanced 地理解世界。 地缘政治叙事与认知战: 在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叙事成为争夺话语权、影响民意、甚至开展认知战的重要武器。国家、非国家行为体以及极端组织,都试图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来塑造公众认知,服务于其政治与战略目标。这种“叙事战争”对国际关系、国家安全以及全球稳定都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全球性议题的叙事化: 气候变化、疫情、人权、贫困等全球性议题,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叙事的方式。如何有效地将复杂、抽象的全球性议题转化为能够引起公众共鸣、促进行动改变的叙事,成为国际传播面临的重要课题。不同的文化语境、价值观会影响叙事效果,需要更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后真相”时代的叙事危机: 在信息泛滥、情绪化表达盛行的“后真相”时代,事实的权重似乎被削弱,而情感与观点则占据主导。这种现象对国际传播的可靠性与公信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在后真相时代重建对真实信息的信任,如何辨别和抵制虚假信息与煽动性叙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 理论的边界拓展与重构:回应新的时代挑战 面对上述媒介生态与叙事变革,国际传播理论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型,其边界不断拓展,旧有的范式被质疑,新的视角与方法被引入。 从线性传播到网络化与复杂系统视角: 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型已不足以描述当下信息流动的复杂性。新的理论需要借鉴网络科学、复杂系统理论等,理解信息如何在高度连接的网络中流动、演化,以及微观互动如何导致宏观涌现。 跨文化传播与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深化: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文化差异依然是国际传播中的核心议题。理论需要更加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叙事的接收、解读与重构,以及全球信息如何被“本土化”,形成独特的传播实践。 权力、主体性与抵抗的再思考: 传统的媒介理论常被批评忽视权力结构和主体性。新的理论需要更加关注信息传播中的权力不对称,以及弱势群体如何利用传播媒介进行抵抗和赋权。来自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批判理论等视角的理论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工具。 算法伦理与媒介素养的重塑: 算法在信息传播中的关键作用,要求我们关注算法的伦理问题,如公平性、透明度、问责制等。同时,公众的媒介素养也需要升级,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媒介环境,提高辨别信息、参与公共讨论的能力。 数字鸿沟与全球数字正义: 尽管数字技术发展迅速,但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显著的数字鸿沟。理论需要关注信息传播的公平性问题,以及如何弥合数字鸿沟,促进全球数字正义,确保每个人都能平等地获取和利用信息。 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播伦理与治理: AI在内容生成、信息分发、甚至舆论引导中的应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伦理困境。如何对AI驱动的传播进行有效治理,如何界定AI的责任,如何确保AI的应用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将成为未来国际传播理论的核心议题。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新的意义 当前的国际传播领域,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挑战,但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迁,以及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都在不断地冲击和重塑着我们对国际传播的理解。本书所呈现的,并非一个静态的理论列表,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知识图景。它邀请我们走出固有的理论框架,以更加开放、批判和包容的视角,去审视信息如何在全球视界中流动、叙事如何被构建与传播、以及这些过程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世界。理解这些前沿性的探索,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更能为我们应对未来的挑战,构建一个更加公正、互联和理解的全球社会,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