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词汇对比研究(精)

汉英词汇对比研究(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丰国欣 编
图书标签:
  • 词汇学
  • 对比语言学
  • 汉英语言学
  • 词汇对比
  • 英汉词汇
  • 语言研究
  • 词汇研究
  • 翻译研究
  • 语言学
  • 外语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微博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
ISBN:9787302451228
商品编码:11992278832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汉英词汇对比研究(精)
  • 作者:丰国欣
  • 定价:68
  • 出版社:清华大学
  • ISBN号:978730245122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10-01
  • 印刷时间:2016-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159
  • 字数:184千字

内容提要

丰国欣著的《汉英词汇对比研究(精)》以汉语字 本位理论为基础,对汉英语词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对比 研究,共分为五章,分别对“对比的原理与方法论” 、“词的本质”、“词的结构与定义”、“构词法” 和“复合词”进行了探讨。本书立足语言事实,采用 汉英对比分析的方法,试图对一些似乎有“定论”的 基本问题形成一些新的认识。
    

作者简介

丰国欣,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湖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湖北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校学术带头人,学校一级重点学科“外国语言文学”总负责人、首席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中国模糊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员;现任湖北师范大学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处长;长期从事理论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第二语言教学与习得、翻译学、跨文化交际学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已发表一百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三部,主编或副主编教材二十六部,与他人合作翻译著作两部;主持并参与多项***和省部级研究课题;获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两次,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次;人选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目录


前言
**章 对比的原理与方法论研究
1.1 范式:语言通约之基石
1.1.1 概述
1.1.2 范式原理
1.1.3 语言可通约性和不可通约性的*终统一
1.1.4 结论
1.2 对比研究:语言逻辑的剖析
1.2.1 对比研究的三个维度及对比层面
1.2.2 从对比研究中看语言的逻辑性
1.2.3 结论
1.3 语言不同层面的对比研究
1.3.1 英汉对比研究三例
1.3.2 讨论与结论
第2章 词的本质对比研究
2.1 词的本质和编码机制
2.1.1 概述
2.1.2 词的构成与词的本质
2.1.3 词的编码机制
2.1.4 结论
2.2 汉语词的约定性
2.2.1 概迷
2.2.2 依据概念约定
2.2.3 依据字组和韵律约定
2.2.4 依据心理认证约定
2.2.5 结论
第3章 词的结构与定义对比研究
3.1 “字”和“语素”之关系
3.1.1 概述
3.1.2 “字”与“语素”的关系再讨论
3.1.3 语素与词素:汉语词剖析的困难
3.1.4 结论
3.2 字本位视角汉语“词”的定义
3.2.1 概述
3.2.2 定义汉语“词”的困难
3.2.3 字本位的汉语“词”本质
3.2.4 总结与结论
3.3 界定汉语词的三个内涵:字组、韵律、约定
3.3.1 概述
3.3.2 汉语词申的概念
3.3.3 概念的合成形式:字组合和韵律
3.3.4 约定性:形式和概念的心理认证
3.3.5 结.沦
第4章 构词法的对比研究
4.1 词缀法的汉英对比分析
4.1.1 概述
4.1.2 汉英词缀的对比分析
4.1.3 总结和结论
4.2 汉英转换构词法的理论缺陷分析
4.2.l 概述
4.2.2 英语转换法的理论缺陷
4.2.3 汉语转换法的理论缺陷
4.2.4 结召生
第5章 复合词的对比研究
5.1 汉英复合词的对比分析
5.1.1 概述
5.1.2 汉英复合词构词成分之间的关系
5.1.3 汉英复合词內部关系的组合原理
5.1.4 结论:汉英复合词的本质与构词原理
5.2 汉语复合词的“位”“序”关系
5.2.1 概述
5.2.2 汉语复合词中“位”“序”互动原理
5.2.3 “位”“序”互动的排异性
5.2.4 结论
5.3 汉英复合词成词条件对比分析
5.3.1 概述
5.3.2 汉英复合词成词条件对比
5.3.3 结论
5.4 复合词语义生成研究述评
5.4.1 概述
5.4.2 复合词语义生成的不同学科视角研究
5.4.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各章节英文概要
附录2 英文目录


《汉英词汇对比研究》(精)一书,聚焦于汉语与英语两大语言体系中词汇层面存在的差异与联系,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比较分析,揭示两种语言在词汇构成、意义表达、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独特之处。本书的研究对象广泛,涵盖了常用词汇、专业术语、成语典故、俚语俗语等多种词汇类型,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深入的汉英词汇图景。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汉英词汇的对应关系,而是着眼于深层原因的探究。例如,在词汇的构成上,本书会分析汉语句子中的语素如何与英语句子中的单词形成对应,探讨两种语言在构词法上的差异,比如汉语多为单音节或双音节语素组合,而英语则有丰富的词缀系统。对于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辨析,本书会深入分析其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限制,揭示词汇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社会习惯。 词汇的意义承载能力是本书关注的另一重点。本书将探讨汉语和英语在表达相同概念时,词汇选择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例如,某些在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词汇,在英语中可能需要通过更长的短语或复杂的解释才能传达其全部含义。反之亦然,英语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在汉语中也可能需要借助意象化的表达或比喻来实现。本书将通过大量的例证,生动地展现这些跨语言的意义转换过程。 文化因素在词汇研究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本书将深入剖析汉英词汇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以及这些文化信息如何在词汇的产生、发展和使用中发挥作用。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民俗习惯、哲学思想等,都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英语词汇则更多地折射出西方历史、宗教、科技、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特点。本书将通过词源分析、语义演变等方法,揭示汉英词汇如何成为理解和研究各自文化的窗口。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本书将综合运用多种学术工具。词典学是基础,本书会参考权威的汉英词典,并结合不同版本的词典进行对比分析,考察词汇条目的编纂思路和释义的准确性。语料库语言学将为本书提供海量真实语言数据,通过对汉英语料库的交叉比对,可以更客观地揭示词汇的使用频率、搭配习惯以及语境特征。句法分析和语用学研究则有助于理解词汇在句子结构和实际交际中的功能。此外,认知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也将为本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本书的研究将分为若干个专题章节,以便系统深入地探讨汉英词汇的各个方面。 第一部分:词汇构成与构词法对比 汉语句子成分与英语单词的对应模式: 探讨汉语中以语素为基本单位的构成方式,与英语以单词为基本单位的构成方式之间的根本性差异。分析汉语中的单音节、双音节语素如何组合成具有独立意义的词,以及英语中通过词根、词缀构词的丰富模式。例如,汉语的“书”与英语的“book”,汉语的“读书”与英语的“read a book”或“study”,其构成方式和表达的侧重点存在差异。 构词法差异的微观分析: 深入研究汉语和英语在构词法上的具体表现。汉语中的合成、重叠、加偏旁等构词方式,与英语中的派生、转化、复合等构词方式进行比较。例如,汉语中“火”+“车”=“火车”,“黑”+“白”=“黑白”。英语中“happy”+“-ness”=“happiness”,“read”+“-er”=“reader”,“black”+“board”=“blackboard”。本书将分析这些构词方式如何影响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词汇的派生与演变: 探讨汉英词汇在不同历史时期,受社会、文化、科技发展影响而产生的派生和演变现象。例如,新词的产生(如“微信”与“WeChat”,“区块链”与“blockchain”),旧词的消亡或意义的转变。分析不同语言在吸收外来词时的不同策略和特点。 第二部分:词汇意义的对比与辨析 同义词与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深入研究汉英词汇中大量存在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揭示它们在词义的深度、广度、感情色彩、使用对象、语体风格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例如,汉语中的“高兴”、“快乐”、“愉快”、“开心”,英语中的“happy”、“glad”、“joyful”、“pleased”。本书将通过大量语境化的例句,帮助读者准确把握这些词汇的辨析要领。 多义词的跨语言比较: 分析汉语和英语中多义词的构成特点和意义扩展方式。探讨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产生不同意义的原因,以及跨语言理解多义词时可能遇到的障碍。例如,汉语的“打”可以表示“击打”、“打电话”、“打车”等,英语的“run”可以表示“跑”、“经营”、“流淌”等。 模糊语与精确语的表达差异: 探讨两种语言在表达模糊概念和精确概念时,词汇选择上的不同倾向。汉语在某些情况下倾向于使用更概括、更具意象化的词汇,而英语则可能倾向于使用更具体、更技术性的词汇。 第三部分:词汇与文化的关系研究 文化特有词汇的分析: 重点研究汉语和英语中各自特有的、难以直接翻译的文化词汇。例如,汉语中的“礼尚往来”、“家丑不外扬”、“缘分”,英语中的“status quo”、“déjà vu”、“schadenfreude”。本书将通过追溯词源、解释文化背景,帮助读者理解这些词汇的深层含义。 习语、谚语和成语的跨文化理解: 对汉英习语、谚语和成语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分析其文化根源、表达方式以及翻译中的难点。例如,汉语的“画蛇添足”与英语的“gild the lily”,汉语的“入乡随俗”与英语的“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价值观念与情感表达的词汇反映: 探讨汉英词汇如何反映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情感表达方式。例如,汉语中对“孝”、“仁”、“义”等概念的重视,在词汇中有集中的体现;而英语中对“individuality”、“freedom”、“democracy”等概念的强调,也体现在其丰富的词汇体系中。 俚语、俗语与社会文化: 研究汉英俚语、俗语的特点、来源以及与社会文化、年龄群体、地域特色之间的联系。分析这些非正式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第四部分:汉英词汇对比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翻译实践中的挑战与对策: 结合词汇对比研究成果,探讨在汉英互译过程中,词汇选择、意义传达、文化适应等方面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 外语教学中的启示: 为汉语和英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两种语言词汇差异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克服词汇学习中的困难,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与思维关系的探索: 从词汇层面,进一步探讨语言结构和词汇系统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跨语言的词汇对比研究如何为理解语言与思维的互动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汉英词汇对比研究》(精)一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富的例证和深刻的理论分析,将为语言学研究者、翻译工作者、外语教师以及所有对汉英语言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两种语言词汇魅力的宝贵平台。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扇连接东西方文化、促进跨文化理解的桥梁。通过对汉英词汇的细致剖析,本书致力于提升读者对语言的敏感度,增强跨文化沟通的有效性,并最终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一本普通的“对比词汇集”,它更像是一部跨文化交际的“心法秘籍”。在如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有效的沟通越来越依赖于对细微差异的捕捉。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极为出色,它教会了我如何识别和应对那些隐藏在词汇选择背后的文化潜规则。例如,在谈到“谦虚”时,书中对比了中文语境下对自夸的规避和英文语境中恰当的自我推销之间的微妙平衡,并提供了精准的语言工具来应对这些场景。它关注的不是“说什么”,而是“如何以最符合语境的方式说”。对于任何致力于成为优秀翻译、跨文化沟通者或深度语言学习者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洞察力是无价的。它不仅仅是词汇的对比,更是心智模式的重塑,让人从根本上改变对语言的认知,是非常值得细细品读的佳作。

评分

作为一名自学语言多年的爱好者,我深知词汇学习的瓶颈往往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词义的稳定性。很多时候,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会发生漂移,让人无所适从。这本《汉英词汇对比研究(精)》恰恰抓住了这个痛点。书中对那些具有强烈文化负载性的词汇的处理方式,堪称一绝。比如,关于“面子”这个概念,很多书籍只是给出了一个笼统的翻译,但这本书却深入剖析了它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功能性作用,并对比了西方社会中相对应的“honor”或“reputation”在语境上的差异和张力。它不是简单地进行词对词的替换,而是提供了一个理解差异的框架。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立地记忆一个单词,而是将这个单词放入了一个更大的文化网络中去审视。这种宏观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语言现象的认知边界,让我的阅读和写作都变得更加有层次感和深度,让人越翻越有味道。

评分

坦率地说,我通常对学术性太强的书籍敬而远之,因为它们往往为了追求严谨性而牺牲了可读性。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人意料地流畅且富于启发性。作者在处理复杂的词源学和构词法时,并没有采用冷冰冰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词汇的演变路径清晰地呈现出来。例如,对于一些古已有之的汉字词汇,作者追溯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意义变迁,并对照英文中类似词汇的发展轨迹,这种跨时空的对比极具画面感。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精妙的比喻和类比,它们有效地架起了中西方思维的桥梁,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语言学概念变得非常直观易懂。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智力上的探索和享受,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解开一个有趣的语言谜团,让人欲罢不能,根本停不下来。

评分

我最近在为一个国际项目做资料整理,需要处理大量涉及中西方商业术语的文本,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并不高,以为它可能更偏向于学术理论的堆砌,毕竟“精”这个字有时候意味着晦涩难懂。然而,事实证明我完全错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它巧妙地将枯燥的语言学概念融入到生动的语用实例之中。尤其是在处理那些看似一一对应实则陷阱重重的词汇时,比如“责任”和“responsibility/duty/liability”的细微差别,作者提供的例句和场景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发现,通过这本书,我不再是机械地查找词义,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在特定的商业谈判或法律文件中,使用哪个词汇才能最大限度地贴合目标读者的文化预期。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语境的能力提升,对我职业生涯的帮助是立竿见影的。它就像一位耐心的导师,手把手地引导你避开那些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沟通盲区,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评分

这本《汉英词汇对比研究(精)》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名长期浸淫在语言学习和翻译领域的老兵,我接触过的词汇研究书籍不计其数,但能像它这样将理论深度与实践应用结合得如此巧妙的,实属罕见。首先,它对于词汇的语义场的剖析极其精辟,远超一般词典式的罗列。书中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个词的英文对应是那个词”的表层,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化背景、语境差异如何塑造了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举个例子,书中对“情”与“feeling/emotion/affection”的对比分析,层层剥茧,将中文语境下“情”所蕴含的社会关系、人际伦理都一一摊开,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它不是教你如何记忆单词,而是教你如何理解单词背后的思维模式。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体”与“body/substance/form”的辨析,这种跨语言的哲学层面的探讨,极大地提升了我作为译者的敏感度。每当我在翻译一些涉及东方哲学的文本时,总能从这本书中找到新的切入点,这种“触类旁通”的学习体验,是其他工具书无法给予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