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傳統經典與解釋
德意誌古典法學
德意誌法哲學係列
理清德意誌古典法學來龍去脈,旁及之前於之後德國政治哲學與法哲學的發展,展示德意誌古典法學緻思方嚮和基本品質
分析自然法理論在格休斯和康德之間在德國發展脈絡,詳解自然法理論在德國開明專製主義時代在道德哲學領域的爆發這段時期的範圍和重要地位。
本書旨在探究格勞修斯(Grotius)、霍布斯(Hobbes)和普芬道夫(Pufendorf)等人精心構築的自然法理論對德國早期啓濛階段的影響。當把“影響”的概念適用於較長的時間跨度和人數眾多的著者時,它就易於退化為錶麵上相似原則的相互聯係,除非同時還存在著範圍廣泛的資料來源,它們有意識地討論著當代實踐與過去成就的關係。對於本書的主題而言,這類材料來源以“道德的曆史”係列形式存在,它們在法國和德國大約齣版於1680年到1750年之間。這些著作或者是單獨的作品,或者是近期自然法理論著作的編輯導論。它們的明確目的是為瞭解釋十七世紀在自然法主題上所取得的成就如何得以逐步精煉和修正,普芬道夫對此貢獻卓越,同時將這一成就與基督徒和經典作傢對自然法的前期討論關聯起來。通過對這些曆史的研究,我們可以瞭解在巴洛剋德意誌文化中自然法理論倡導者之間的強烈理論分歧,並因此得以前後連貫地恢復爭論的範圍,這對於孤立地看待文本的方法是不可能的。本書據此著手描述並分析這一為人忽視的史學風格,試圖用它對“現代”自然法傳統的評價更為精確地追溯這一傳統如何以及為何在啓濛早期受到高度的評價。但是,除瞭可以作為一種啓濛的解釋工具之外,這些曆史同樣有資格要求被視為首要的公認的政治思想史,並因此值得以其自身的頭銜加以分析和研究。
作者:[英]霍赫斯特拉瑟(Hochstrasser,T.J.)譯者楊天江,北京大學法史學博士生。主要研究領域:法律實證主義,神學自然法。通德文和英文,初通拉丁文,即將齣版《阿奎那論律法》(商務印書館《法意》輯刊第四輯),承譯《阿奎那與自然法傳統》(商務印書館,2013),師從徐愛國教授。
譯者:楊天江,北京大學法史學博士生。主要研究領域:法律實證主義,神學自然法。通德文和英文,初通拉丁文,即將齣版《阿奎那論律法》(商務印書館《法意》輯刊第四輯),承譯《阿奎那與自然法傳統》(商務印書館,2013),師從徐愛國教授。
緣起/ⅰ
“德意誌古典法學叢編”齣版說明/ⅰ
英 文 版 序/ⅰ
第一章導論:自然法及其在早期啓濛中的曆史/
1.1概要/
1.2自然法與曆史/
1.3“道德史”與摺中主義/
1.4對摺中主義的解釋/
1.5自然法理論與大學改革/
第二章社會性與自然法史:普芬道夫的《自然法與萬民法》
的辯護/
2.1《爭議典型》的背景/
2.2普芬道夫的思想發展/
2.3博伊恩伯格通信/
2.4《自然法與萬民法》中的斯多亞主義和摺中主義/
2.5首部“道德史”/
第三章唯意誌論和道德認識論:萊布尼茨與普芬道夫的
比較/
3.1萊布尼茨對普芬道夫自然法理論的批判/
3.2普芬道夫的道德認識論/
3.3普芬道夫思想中的心靈修養與契約/
3.4萊布尼茨與普芬道夫的道德神學/
第四章剋裏斯琴·托馬修斯與普芬道夫自然法學的發展/
4.1托馬修斯實踐哲學的背景/
4.2托馬修斯對普芬道夫的解釋/
4.3托馬修斯與摺中主義/
4.4托馬修斯自然法理論中的危機及其修復/
4.5托馬修斯與“道德史”/
4.6托馬修斯的影響:從古德寜到海納修斯/
第五章自然法理論及其在剋裏斯琴·沃爾夫時代的曆史
編纂/
5.1布迪烏斯與托馬修斯之後的哈勒大學/
5.2沃爾夫自然法理論的結構/
5.3布魯剋的曆史編纂的綜閤/
5.4沃爾夫自然法理論的實際影響/
5.5剋魯修斯與對沃爾夫的最後虔敬主義者批判/
第六章結論:“道德史”在德國的終結/
6.1摺中主義與大眾哲學/
6.2康德、策特裏茨與《係科之爭》/
6.3康德、自然法與哲學史/
6.4施陶林的道德哲學史 /
6.5康德哲學與哲學史/
參 考 文 獻/
索引/
隨著若乾年來在這個項目上的研究和寫作的深入發展,我逐漸清晰地意識到,曆史的作用遠比這個復雜,它也深刻地牽涉唯意誌論者(普芬道夫[Pufendorf]和托馬修斯[Thomasius])以及唯理論者(萊布尼茨[Leibniz]和沃爾夫[Wolff])對於自然法理論關鍵概念的重新定義的形成問題。因此,在第一份曆史編纂性敘述之外,我又試圖講述另一個故事。它圍繞著摺中主義概念組織起來,其中對那種哲學史的全新曆史認識的全部影響都在德國自然法理論的學說發展中得到揭示。我決定重點對唯意誌論傳統和唯理論傳統之所以分道揚鑣的原因作一個更為詳盡的說明,這就使得我必須延長本書的年代範圍,從而把康德(Kant)及其早期的追隨者涵蓋其中。但是,與此同時,也讓我感到有些遺憾的是,我不得不更加專注德國文本和敘事,從而略去對法語“道德史”以及與其相連的保護區(Refuge)的鬍格諾作傢們所創作的理論著作的細緻思考。雖然這種比較的視角——即使算不上是世界性的視角——或許是有益的,但它最終被德國和法國作者的神學和政治背景的根本差異蓋過瞭,這些差異也凸顯瞭他們實質貢獻的特徵。
……
這部著作開始是作為對某種體裁的“道德史”的一個敘述,這些“道德史”以德文和法文形式創作於早期啓濛時期,是典型的政治思想史。我原本希望錶明,17世紀末最先作為對倫理和政治史的傳統理解進行徹底重寫的一種體裁是如何成功地把自己確立為一種新的正統的。換言之,從某個層麵上來講,這是一個關於思想史運用的個案研究。這種運用為那些政治思想傢群體提供閤法化和自我辯護的論據,他們部分或全部被排除於對當時正統的參與,隔離於高階政治和官方高等教育的既定結構之外。基於這個立場,這裏要考慮的最大問題涉及曆史在自然法討論中的功能問題(在一個不同的方嚮上接受列奧·施特勞斯[Leo Strauss]的論點),以及曆史著作在“學界”作為一種文學的、學術的和辯論的工具運用問題。藉此,我希望對早期啓濛與所謂“世俗化”進程提齣一個比通常所描述的更為閤理的關係。
隨著若乾年來在這個項目上的研究和寫作的深入發展,我逐漸清晰地意識到,曆史的作用遠比這個復雜,它也深刻地牽涉唯意誌論者(普芬道夫[Pufendorf]和托馬修斯[Thomasius])以及唯理論者(萊布尼茨[Leibniz]和沃爾夫[Wolff])對於自然法理論關鍵概念的重新定義的形成問題。因此,在第一份曆史編纂性敘述之外,我又試圖講述另一個故事。它圍繞著摺中主義概念組織起來,其中對那種哲學史的全新曆史認識的全部影響都在德國自然法理論的學說發展中得到揭示。我決定重點對唯意誌論傳統和唯理論傳統之所以分道揚鑣的原因作一個更為詳盡的說明,這就使得我必須延長本書的年代範圍,從而把康德(Kant)及其早期的追隨者涵蓋其中。但是,與此同時,也讓我感到有些遺憾的是,我不得不更加專注德國文本和敘事,從而略去對法語“道德史”以及與其相連的保護區(Refuge)的鬍格諾作傢們所創作的理論著作的細緻思考。雖然這種比較的視角——即使算不上是世界性的視角——或許是有益的,但它最終被德國和法國作者的神學和政治背景的根本差異蓋過瞭,這些差異也凸顯瞭他們實質貢獻的特徵。
因此,我期望以一份獨立的研究說明離散的鬍格諾教徒為良心權利優先的自然法理論的發展所作齣的傑齣貢獻。其中尤其要關注貝爾(Bayle)、巴貝拉剋(Barbeyrac)、布爾拉瑪基(Burlamaqui)及其同伴。他們既帶來瞭對格勞修斯(Grotius)、普芬道夫和馬勒伯朗士(Malebranche)的極富想象力的閱讀,也在南特敕令(Edict of Nantes)廢止之後以自然法理論的獨特適應性去解釋和正當化他們自己的獨特天道(providence)。通過那些尚待厘清的方式,他們把對哲學史和當時歐洲史的解釋與自然法理論創造性地融閤到一起,這既有助於成熟的法國啓濛的塑造,也有助於法國法律和高等教育的官方渠道的形成。
在一部同時涉及英語、拉丁語、德語和法語文本研究的著作中,我應當從一開始就清楚交代我的翻譯情況。除非特彆說明,所有的翻譯都是我自己的。在使用已有的翻譯時,我會盡量采納一個盡可能接近原著時期的版本,除非是一種較為現代的翻譯(由於其精確性的緣故)明顯值得選擇。在籌備和雕琢我的翻譯時,我從鬍果·塔剋(Hugo Tucker),尤其是英格麗德·德·斯邁特(Ingrid De Smet)那裏受益匪淺,他們指導我爭取連貫性,擺脫某種特彆令人生厭的、辭藻華麗的巴洛剋式拉丁語風格。
最後還要感謝許多人,他們在本書的漫長寫作過程中以自己的建議、纔學和友誼為作者提供瞭慷慨的幫助。理查德·塔剋(Richard Tuck)的著作最先啓發我去嘗試這一領域的研究,而且他自始至終都對我具有重要的影響,他不僅是我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也是此後激勵和建議的不斷源泉。昆汀·斯金納(Quentin Skinner)總是在關鍵時刻給予我極大的支持和莫大的安慰。剋努德·哈孔森(Knud Haakonssen)在大大小小的問題上都提齣瞭非常有益的建議。我從帕特裏剋·萊利(Patrick Riley)、伊斯特凡·洪特(Istv�~n Hont)和約翰·羅伯遜(John Robertson)的細緻評論中受益良多,後二位還是我的博士論文評閱人。還要感謝劍橋大學齣版社,理查德·費捨爾(Richard Fisher)一直是一位極富耐心、辦事高效和充滿同情心的編輯。我也很高興能夠承認希拉裏·斯坎內爾(Hilary Scannell)作為文字編輯的目光敏銳的警覺。我非常幸運能在一些最為有益的研究環境中工作,對此優待,我應當感謝基督聖體學院(Corpus Christi College)和劍橋唐寜學院(Downing College,Cambridge)的院長和同仁、英國研究院(the British Academy)(博士後資助),以及卡萊爾研究員(Carlyle Research Fellowship)的選舉團成員,那是我在牛津基布爾學院(Keble College)獲得的職位。在倫敦經濟學院我也必須記下對兩位形成鮮明對比但卻同樣犀利的監督者的感激:米婭·羅德裏格斯·薩爾加多(Mia Rodríguez�睸algado),她對著作提齣瞭強勁的、建設性的評價;以及珍妮特·科爾曼(Janet Coleman),在我們在曆史研究協會聯閤召開的政治思想史研討會中,她委婉地提齣瞭相同的看法。在我的同輩研究者中,我要特彆感謝喬恩·帕金(Jon Parkin)、彼得·施羅德(Peter Schr�塪er)和托馬斯·阿納特(Thomas Ahnert),他們的批評與友情同等重要。雖然對於那些曾經在具體問題的透徹分析或者更佳理解上有助於我的各位同事和朋友無法一一盡錶,有時甚至或許都沒有意識到這種幫助的存在,但是他們一定包括:德裏剋·比爾斯(Derek Beales)、盧卡斯·範·貝剋(Lucas van Beeck)、約翰·鄧恩(John Dunn)、查爾斯·哈普姆(Charles Harpum)、伊恩·哈裏斯(Ian Harris)、約翰·哈徹(John Hatcher)、伊恩·亨特(Ian Hunter)、剋裏斯·勞爾森(Chris Laursen)、戴維·拉文(David Laven)、卡道剋·萊頓(Cadoc Leighton)、邁剋爾·羅班(Michael Lobban)、彼得·瑪賽厄斯(Peter Mathias)、保羅·米利特(Paul Millett)、哈裏·芒特(Harry Mount)、卡特琳·莫特爾(Catherine Moutell)、戴維·帕洛特(David Parrott)、阿西妮·賴斯(Athene Reiss)、裏奇·羅伯遜(Ritchie Robertson)、拉裏·西登托普(Larry Siedentop)、喬納森·斯坦伯格(Jonathan Steinberg)、馬修·斯特裏剋蘭(Matthew Strickland)和西濛尼·楚布根(Simone Zurbuchen)。對於文中疏漏、不準確與不當之處,我應承全責。獻辭所記乃我最大受益之處。
霍赫斯特拉瑟(Hochstrasser T.J.)
初捧此書時,我本以為會看到那些古老的、關於宇宙秩序和人類本性的宏大論述,畢竟書名帶瞭“自然法理論”這樣的字眼,總讓人聯想到霍布斯、洛剋那一代的思想巨匠。然而,深入閱讀後我發現,作者的筆觸並非聚焦於抽象的形而上學,而是巧妙地將目光投嚮瞭更為微觀、更為日常的兒童發展領域。這本書更像是一幅細膩的田園風光畫,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描繪瞭“啓濛”這一過程的內在邏輯。它沒有直接去界定什麼是永恒不變的“自然法”,而是通過大量生動的觀察案例,展示瞭幼童心智如何在不受過度乾預的環境中,自發地建立起他們對世界的基本認知框架。那種對生命萌發之初,個體理性如何悄然生長的洞察力,實在是令人拍案叫絕。那種不著痕跡地將哲學思辨融入生活細節的處理方式,讓人在閱讀時如同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園丁,細看一株幼苗如何嚮陽舒展,而非被灌輸一套僵硬的教條。這本書真正觸動我的,是它對“等待”與“尊重”的強調,這在快節奏的現代教育觀中顯得尤為珍貴。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結構並不傳統,它更像是一係列圍繞核心思想的變奏,而非綫性的論證鏈條。對於習慣於教科書式條分縷析的讀者來說,初讀可能會感到有些“跳躍”,但一旦抓住作者試圖傳遞的核心脈絡——即心智的自我組織能力——便會發現其內在的堅固性。作者巧妙地運用瞭類比的手法,將自然界的生長規律類比於兒童心智的發展規律,這種跨領域的隱喻,極大地增強瞭論述的說服力和美感。例如,他對“好奇心”的剖析,並非將其視為一種簡單的求知欲,而是將其視為驅動內在秩序建立的“初始動力場”。這種深刻的洞察力,使得全書彌漫著一種既古典又現代的氣息。它沒有提供現成的“秘方”,而是提供瞭一副“顯微鏡”,讓父母和教育者得以窺見那些在日常喧囂中被忽略的、決定性的瞬間。全書洋溢著一種對生命潛能的堅定信念,讓人讀後感到振奮,也深感肩上責任之重。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是舒緩而富有韻律的,它拒絕瞭那種直截瞭當的理論灌輸,而是采取瞭一種類似散文詩的結構,引導讀者自然而然地進入一個關於“覺醒”的討論場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中對感官經驗的重視。他似乎在提醒我們,在孩子的大腦尚未被復雜的符號係統完全占據之前,他們與世界的互動是最純粹、最直接的“立法”過程。那種對光影、觸感、聲音這些原始輸入如何被大腦解碼、重構成早期世界觀的描述,充滿瞭科學的嚴謹性,卻又帶著一種對童年的深切敬意。讀罷,我不再將早期的學習視為對知識的填鴨,而更像是參與一場盛大的、由孩子主導的“自然秩序”的構建儀式。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得以審視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認知結構,究竟是如何在那些看似無意識的玩耍和探索中奠定基石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啓濛”從一個學術概念,拉迴到瞭具體的、可感知的生命體驗之中。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耳目一新的是其對“局限性”的論述。在一個推崇無限可能性和快速進步的時代,作者卻以一種近乎哲學的冷靜,探討瞭早期經驗的“不可逆性”與“塑造性”。他不是在製造焦慮,而是在建立一種更負責任的視角:早期的環境和互動,如同土壤的成分,將深刻地影響日後心智樹木的形態。書中對“限製與自由的辯證關係”的探討尤為精彩,它揭示瞭看似矛盾的兩者,如何在兒童的早期探索中相互成就。沒有適度的邊界,自由便會淪為混亂;而沒有內在的自主性,限製也隻會滋生反抗。這種微妙的平衡感,貫穿瞭全書的論述,使得這本書擺脫瞭空洞的說教,成為瞭一部充滿實踐指導意義的指南。它不是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讓你明白為什麼某些做法是“閤乎自然之序”的,這種深層次的理解,遠比任何技巧性的建議更為持久和有效。
評分閱讀這本書,仿佛進行瞭一次精神上的“返璞歸真”。它摒棄瞭大量現代心理學中常用的術語和復雜的圖錶,轉而采用瞭一種近乎古老智慧的語調,探討的卻是關乎人類心智起源的根本問題。作者對“重復”在早期認知建構中作用的論述,尤其發人深省。在他筆下,那些看似枯燥的重復行為,實則是嬰兒大腦進行高效“編碼”的必要過程,是心智在不斷試錯中建立穩定預期模型的關鍵環節。這種對細微行為模式的深入挖掘,將“啓濛”的宏大主題,解構成瞭一係列可以被耐心觀察和尊重的日常動作。我讀完後最大的感受是,教育的本質,或許不在於“教什麼”,而在於“如何存在”於孩子成長的空間之中,如何成為一個既穩定又充滿探索可能性的環境本身。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沉靜的力量,讓人願意放慢腳步,去傾聽那些細微的、來自生命本源的聲音。
評分還好
評分京東的包裝越來越差瞭,都是廢紙包或者薄塑料袋的,書是用廢紙包,圖書磕損嚴重。
評分味道非常好,經濟實惠,吃貨必備
評分京東的包裝越來越差瞭,都是廢紙包或者薄塑料袋的,書是用廢紙包,圖書磕損嚴重。
評分很好
評分很好
評分*
評分很有用的書用來寫論文
評分ok很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