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课

刘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若瑀 著
图书标签:
  • 表演
  • 戏剧
  • 表演技巧
  • 舞台表演
  • 演员
  • 刘若瑀
  • 戏剧教学
  • 表演艺术
  • 文化艺术
  • 艺术修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06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517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6
字数:12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的不仅仅是表演的实质,更是一位修行人对生命的领悟。刘若瑀将这种体会融汇于她的优人神鼓表演中,释放出不一样的能量。与其说这是三十六堂表演课,不如说这是刘若瑀带给读者的三十六段循序渐进的人生领悟。

内容简介

  《刘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课》刘若瑀结合葛托夫斯基的身体训练、东方传统武术、击鼓、太*导引等元素,探索出大自然和禅修为表演基础的“当代肢体训练法”,在专业领域上具有开创性。她广泛地运用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祭祀仪式等素材,持续创作,不断获邀参加国际重要艺术节表演,呈现了中国台湾优质的剧场表演艺术,融合了世界观与当代美学的特点,获得国际艺坛高度重视。

作者简介

  刘若瑀,1980年代初为兰陵剧坊主要演员,接受心理学教授吴静吉博士指导,开启其对表演艺术热爱之门,当时的代表作为“荷珠新配”。曾主持“小小脸谱”。1984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剧场艺术研究所,同年被波兰剧场大师葛托夫斯基选中,接受为期一年的专业训练,启发了她对生命本质的探寻之旅。并带起90年代前卫小剧场的溯源风潮,在剧场界颇具影响力。  1988年创立“优表演艺术剧团”(原“优剧场”),由民间祭祀仪式和民俗演绎的学习入手,以太*导引和身体能量的开发为训练基础。1993年,与黄志群合创“优人神鼓”,将击鼓、静坐与武术融入到创作中,开创剧团新的风貌。曾率团两度云脚中国台湾,远赴印度、中国西藏,以行者的脚步带领优人走上“道”“艺”合一之路。  刘若瑀结合葛托夫斯基身体训练、东方传统武术、击鼓、太*导引等元素,探索出大自然和禅修为表演质地的“当代肢体训练法”,在专业领域上具有开创性。她以“优人神鼓”实践道艺合一、东西交融的理念,长期向下扎根,传承表演艺术,成果斐然,影响深远,并于2008年荣获文艺殊荣奖。

精彩书评

  很高兴读到她这本书,若你是一个对表演或生活有兴趣的人,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一位西方的剧场高人,参悟了东方的禅理,反刍教导东方学子,再由她从自身文化的根源,印证到她的本性,来回三十年,其内容自有许多发人深省之处。  ——电影导演李安

  这些年我看着刘若瑀的优人神鼓跑遍世界,赋予观众丰富的精神粮食。我非常佩服本质上是修行人的若瑀,同时本质上也是艺术家。她把这两者融合得这么巧妙,让她的艺术与人生散发出同样高度的品格、尊严、纪律与智慧。这是她的*一本书,来得实在很晚,但我相信读者朋友能够在这三十六堂课中,不仅学习表演,且学习人生的修行。  ——话剧导演赖声川

  从身体出发,恒久地训练着身与心,在里面慢慢找出文化的脉络,每天如一地集体训练、集体表演、控制、释放,从身体的出发到精神的接受,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过程;如果能把这种行动的力量持之以恒,它将会净化自我,洗涤人心。从一个李安眼中短片的女主角,到了今天优剧场的艺术总监,那些过程是充满艰辛与奇妙变化的。如果精神入了道,此道也付于实行,实行而得法,道可传。希望刘若瑀能持续在探索身体与空间的道路上得到更多的收获。  ——电影美术指导叶锦添

  从这本书中,可以了解为什么优人神鼓的团员在台上演出的时候,给人那么专注、庄严、整齐划一的感觉。好像有人在击鼓,又没有真正在击鼓的“人”,因为那个人已经“空”了,看到后来,你也空了,只剩胸腔中那一股莫名的感受,让你恬然安静地处于当下,久久不能自已。  ——身心灵作家张德芬

目录

001 自序 三十年酿就的体悟003 推荐序 是禅?还是秀? / 李安005 推荐序 修行与艺术的扎实结合/ 赖声川009 推荐序 台下十年功的优人神鼓 / 张德芬013 上学期015 第一堂:打破时间019 第二堂:没有语言023 第三堂:站在起点029 第四堂:只有呼吸,爱会充满,歌会自己来035 第五堂:“看”,不是“看见”──《运行》043 第六堂:听049 第七堂:打开全身的共鸣腔053 第八堂:说出名字 055 第九堂:有机的身体065 第十堂:去偷069 第十一堂:危险就是机会075 第十二堂:全然接受079 第十三堂:保持未知,不用语言083 第十四堂:知道规则,然后犯规087 第十五堂:武士——结束在胜利的时候093 第十六堂:《看》的行动107 下学期109 第十七堂:去做——《神秘剧》121 第十八堂:什么是“神”?125 第十九堂:矛盾就是生活131 第二十堂:打破对称135 第二十一堂:不要伪装139 第二十二堂:要有细节——必须可以重复147 第二十三堂:三种空间151 第二十四堂:找出经验的天性153 第二十五堂:诚实的探险之旅155 第二十六堂:找到自己的家161 第二十七堂:众人同助167 第二十八堂:不要庆祝173 第二十九堂:安静、流和努力179 第三十堂:不要隐喻181 第三十一堂:上台的时候,就要找下台的时候183 第三十二堂:谁在做梦?187 第三十三堂:两只鸟193 第三十四堂:我怀疑自己197 第三十五堂:去做你觉得重要的事201 第三十六堂:放下大师205 跋 表演尚未结束

精彩书摘

那天,我站在老泉山上排练场的木造亭子里,望向远方的山林──那是父亲本想开辟为茶园的一片竹林地,尚未开垦。那年我从加州回来,正想寻找一个山地作为训练基地,来练习在遥远的另一座山头上,那些深刻难忘的记忆──那台小怪兽将一丛丛竹竿拔起,渐渐开辟出一小片平地。我和一些年轻人,就在这里,透过竹林的痕迹,将沉淀在心里的那个力量唤出来。双脚踏在泥泞的地上,心想,虽然没有遮雨的谷仓,但至少有一片山。望着远方即将西下的夕阳,想起遥远山头上的那位老人,牧场上的那些人和天天看夕阳的日子。


1983年夏天的暑假,第一次抵达那个牧场,大约是下午四五点。已经有一些人在那里等了,有些人看起来似乎来了一段时间,有些人则和我一样,是刚刚才报到的。之所以去那个牧场,是因为我被选上要接受一个特殊的训练课程,所以我千里迢迢搭飞机到那里,要和一位据说是非常有智慧的长者学习。那个牧场所在的位置非常偏僻,大片草原连接着树林,草原上只有一座外表看起来很老旧的大谷仓,谷仓旁只有一户人家,养了几头羊和牛。


刚抵达的时候,我以为会先点名,同伴们自我介绍、互相认识之后,就可以回家休息,沿途还可以顺便采购一些日用品,因为牧场距离我住的地方,还有一个小时车程。


结果,我们只是坐在一个有几张木头椅子的休息区等待着,原来就已经在那里的人也不太和其他人寒暄,只是很客气地互相点头。大约等了半个小时,看到一位满脸大胡子,穿着卡其上衣和裤子的老人走过来,跟在他身后是另一位穿着卡其装的人(我第二天才知道她是女性)。当他们经过我们身边时,老人看着我们,一个一个叫了我们的名字,好像在确认谁是谁。但也就这么一句而已,并没有再说其他的话。随后,我们被带进谷仓;那是一个宽敞空旷的空间,除了地上有几盏煤油灯之外,什么都没有。有几个人走过去,将灯点亮,但同样还是没有人讲话。


在谷仓里,也只是安静地坐着。坐了一段时间后,有个人站起来,开始唱歌,并跳了一种非常简单的舞步,然后走到另一个人面前,也没有手势,就只是继续跳舞唱歌,就像邀请对方起来跳舞一样,在他面前的那个人站了起来,然后跟着一起唱一起跳。虽然一句话都没有,但每个人好像都知道要跟着一起唱一起跳。就这样,我们一个一个加入,唱歌跳舞到天黑。


前言/序言

  滔滔的岁月冲击着我苍凉的生命堤岸,悲鸿逝世已57年,我也进入了87岁的暮年,回首往事,我仍旧引起对悲鸿无限的怀念和依恋。  我永远没有忘记,当我接到电话,得知悲鸿因脑溢血倒在会场时,我心急火燎地赶去。悲鸿问我:“孩子为什么没有来?”当时在旁边的急诊站的医生说:“他的脉搏和呼吸都很正常,还是安静一些好。”我们就没有说话了。我绝没有想到:这竟是悲鸿的最后一句话。  当时,按会议主持人的意见,将悲鸿送往北京的高干医院。在时间就是生命的情况下,医生未进行抢救,我再三催促无效,悲鸿就这样不幸以58岁的英年死于所谓“外国专家”的手下。从此我和幼小的儿女便开始了痛苦和坎坷的人生。  我也不能忘记,悲鸿的遗体放在中央美术学院大礼堂时,我带着6岁的徐庆平和5岁的徐芳芳跪在悲鸿的遗体旁号啕痛哭。悲鸿的眼睛仍睁开着,民间都以“死不瞑目”来形容人生最大的痛苦,悲鸿就是带着最深沉的悲痛离开我们的。当时,站在我们旁边的北京市市长彭真同志的眼圈也红了,闪着泪光。这就是悲鸿盖棺的那个最悲哀的夜晚。  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和儿女也都承受了极其不幸的打击,但我们都能面对挫折和痛苦。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徐悲鸿纪念馆藏品至今一件也不少。1983年在北京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重建的徐悲鸿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我含着眼泪写的《徐悲鸿一生》也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正式发行,销量达60万册。许多读者给我写信,询问我的儿女的情况,我衷心地感激读者的关怀。  从那时起,漫长的岁月过去了。我的儿子徐庆平和女儿徐芳芳从小就勤学节俭,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后来到国外留学都是依靠半工半读。徐庆平在巴黎大学获得美术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外国美术教研室主任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及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艺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他的译著有《西方艺术史》、《现代绘画词典》、《世界十大博物馆》、《光荣属于希腊》、《奔腾尺幅间》、《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徐悲鸿年表》。徐庆平的绘画作品曾在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展出,作品被欧美和亚洲的藏家及收藏机构收藏。  女儿徐芳芳自幼学习钢琴,196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专业毕业,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靠奖学金和半工半读,获得美国加州大学贝格莱分校学士学位、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在美国从事管理工作。199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建院之际,回国将她在美国得到的管理经验和她从小获得的专业音乐知识相结合,创建了艺术学院的音乐表演系,并担任建院第一任音乐系主任,任期多年,使艺术学院继承了原徐悲鸿担任校长的国立北平艺专的传统,使美术和音乐专业的学生能相互学习、获得灵感。她现在仍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顾问,她为学院的国际交流做了许多工作。她唯一的儿子徐淳11岁到美国,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波音公司工作的同时,攻读了医学管理硕士学位。庆平的儿子徐冀自幼和他的父亲学习绘画,在天津美术学院绘画专业毕业后,在徐悲鸿纪念馆工作,目前担任馆里陈列保管部的副主任。徐庆平现已63岁,徐芳芳也62岁了。由于过度的辛劳,庆平早白了头发,芳芳脸上早添了皱纹,但他们都能自立于社会,以一技之长为文化艺术服务,悲鸿地下有知,应当感到欣慰吧!  我自己仍然在徐悲鸿纪念馆上班。由于儿女都已成家,不和我住在一起,但常来看望我,我有一个保姆照顾,过着安静的晚年,闲暇时,我戴着老花镜,看报读书。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和严寒的冬日,有时我会靠着沙发打个盹;仿佛看见悲鸿又走进了家,依旧脚步轻快,脸上堆满笑容。等我清醒以后,知道这是一种幻觉,但我仍感到兴奋,因为我终于看到悲鸿回到了我的身边。  我很幸运能在晚年看到自己的国家强大了,这也是悲鸿盼望的,我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自由幸福地生活……  最后我要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此书,在装帧设计上有了新的改进,谨向中国青年出版社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致以敬意和感谢。  廖静文  2010年1月8日写于怀鸿室
《舞台的秘密:从零到一的戏剧探索》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幻思文化 定价: 128.00 元 开本: 16开 页数: 480页 --- 内容简介 《舞台的秘密:从零到一的戏剧探索》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表演教科书,而是一场深度沉浸式的、关于“如何与舞台建立有效连接”的哲学与实践并行的旅程。本书旨在为那些初次踏入戏剧殿堂的探索者,以及那些在既有体系中寻求突破的资深从业者,提供一套全新的、去中心化的、强调个体感知与文本共鸣的训练框架。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基石的构建”、“身体的解放”、“声音的雕塑”、“情感的迁移”和“剧场的呼吸”五大部分,层层递进,引导读者由内而外地重塑其舞台存在感。 第一部分:基石的构建——理解戏剧的本质 本部分着重于打破大众对表演的刻板印象,深入探讨戏剧艺术的社会学与人类学根源。我们不再将表演视为简单的“模仿”,而是将其定义为一种“在规定情境下的真实呈现”。 核心章节解析: 1. “空盒子”理论与空间意识: 介绍如何将空旷的舞台空间视为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容器”。强调演员对“空间边界”、“虚拟物件”和“舞台焦点”的精确感知能力。这不仅仅是走位,而是对能量场域的控制。 2. 文本的解构与重构: 摒弃传统的“角色分析法”,提出“动机链条”和“潜文本地图”的概念。教会读者如何从剧本的字里行间,提取出角色在未说出口时的真实意图,并将之转化为舞台上的微小动作和呼吸模式。 3. 时间感知的弹性: 探讨戏剧时间与生活时间的差异。如何通过慢速、加速、暂停等技术,操控观众的情绪节奏,使一秒钟的凝视具有千言万语的力量。 第二部分:身体的解放——寻找内在的表达导体 身体是演员最原始的语言。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如何清除身体中积累的僵硬与不必要的防御机制,让身体成为情感流动的自然管道。 核心章节解析: 1. 关节的“唤醒”练习: 重点不在于柔韧性,而在于“流动性”。通过一系列源自东方传统武术和现代舞的组合动作,帮助演员找到身体的“中轴线”和“重量感”,确保每一个动作都有其明确的物理支撑。 2. 即兴的结构与自由: 区分“无目的的玩耍”与“有结构限制的创造”。本书提供了多种“限制性即兴”游戏,如“三词限定故事”、“物象转换序列”,旨在训练演员在压力下快速做出符合角色逻辑的反应,而非陷入思维停滞。 3. 触觉的训练: 强调演员与对手、道具、环境的“隐形连接”。如何通过皮肤感知对方的体温、气流变化,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非语言交流。 第三部分:声音的雕塑——从气息到共鸣的科学 声音是传递内心世界的桥梁,但本书对声音的探讨超越了单纯的“发音准确”。它关注声音的“质地”、“颜色”和“穿透力”,使其与角色的内在状态完全匹配。 核心章节解析: 1. 腹腔共鸣的深度挖掘: 引入呼吸生理学的知识,指导读者如何有效地利用胸腔、腹腔乃至头腔进行共鸣,避免喉音的紧张。目标是让声音听起来“扎根于角色”。 2. 语速与情绪的副交感神经关联: 分析特定语速对听众生理反应的影响。探讨在表达愤怒、恐惧或狂喜时,声音的频率、音高和节奏是如何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潜意识的。 3. “沉默的对白”: 探讨声音的“留白”。如何在一个长达十秒的停顿中,通过微弱的气息起伏、喉咙的轻微动作,将一段内心独白清晰地传达给观众,使沉默成为最有力的发声。 第四部分:情感的迁移——建立与角色的共情边界 这是本书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它探讨的是演员如何在不耗竭自身生命力的前提下,体验和呈现角色的复杂情感,并能安全地“抽离”。 核心章节解析: 1. “情感容器”理论: 教导演员建立一个虚拟的“情感容器”,将角色的强烈情绪“倒入”其中进行处理和释放,而非完全“内化”为自身经验。这是一种情感管理的技术。 2. 反向代入法: 当角色处于极度悲伤时,演员尝试从角色的“需求”而非“感受”出发进行演绎。例如,一个哭泣的人,他的首要需求可能是“被看见”或“呼吸”,关注这些物理需求能带来更真实的情绪反应。 3. 非个人化记忆的运用: 规避直接使用个人创伤记忆的风险,转而训练演员调动那些基于观察、阅读或艺术作品所激发出的“类情感经验”,以保持表演的纯净和可重复性。 第五部分:剧场的呼吸——技术与直觉的融合 最后一部分将前四部分的训练成果整合,聚焦于现场的应对能力、剧组合作的艺术,以及如何在技术成熟后,回归到最纯粹的“此时此刻”。 核心章节解析: 1. 技术过载与“回归零点”: 当演员掌握了大量技巧后,容易陷入“表演痕迹”过重的陷阱。本章指导演员如何在表演的最高峰,瞬间“清空”所有技术包袱,让直觉接管一切。 2. 非语言导演的艺术: 探讨如何通过眼神和肢体语言,在不打断对手表演的情况下,微妙地引导场景的走向,实现真正的舞台合作。 3. 作品的“生命周期”: 关注演出结束后,演员如何有效地“关闭”角色状态,回归自我,保持身心健康,并为下一次的创作做好准备。 --- 目标读者: 戏剧学院的本科生与研究生。 寻求突破的职业话剧演员和影视演员。 戏剧教育工作者。 对舞台表演理论有深度探究兴趣的文学或艺术爱好者。 《舞台的秘密》提供了一种超越流派限制的、面向未来的表演方法论,它要求的不只是技巧,更是一种对人类经验的深刻洞察和对舞台艺术的虔诚投入。它邀请读者,不是来学习如何“成为”别人,而是来学习如何“存在”于舞台之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巧思,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机械地划分章节,而是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智漫游”。每堂“课”之间既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又保持了足够的独立性,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当下的困惑点进行针对性的切入。我发现,即便是只跳读其中几个看似不相关的章节,也能从中汲取到连贯的养分。尤其是一些关于情绪捕捉与释放的探讨部分,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她似乎能深入到表演者内心最深处的那些细微的心理活动中去探查,然后用一种极其清晰的语言将其提炼出来。这种深度挖掘,远超出了我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时所能达到的层面,它触及了表演的本质,而非仅仅停留在技巧的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略带复古的墨绿色调,搭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又不失格调的艺术气息。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有分量感,翻阅时那种沙沙的触感,仿佛能让人瞬间进入一个专注于艺术的宁静空间。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留白的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字的易读性,又营造出一种呼吸感,不像有些书籍那样将文字塞得满满当当,让人感觉局促。书脊的装订也十分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书页松散。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感受到了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当我把这本书放在书架上时,它本身就像一件装饰品,无声地宣告着我对表演艺术的认真态度。从触感、视觉到整体的工艺感,这本书在物理层面就已经成功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让我对即将翻开的内容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理论书籍,我本以为会是枯燥乏味的术语堆砌,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腔调,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用最真诚、最贴近实践的口吻娓娓道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表演艺术近乎偏执的热爱与执着。她似乎将自己多年摸爬滚打积累下来的那些“心法”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那些曾经困扰我许久的概念,在她的阐述下变得豁然开朗。这种感觉就像是迷路时突然有人递过来一张清晰的地图,虽然路还是要自己走,但方向感立刻就建立起来了。书中的遣词造句也十分精妙,兼具文学性和画面感,让人在阅读时脑海中自动构建出相应的场景和情绪,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

评分

我必须称赞这本书在案例选择上的独到眼光。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行业内幕和她亲身经历的片段,这些故事绝非空洞的说教,而是活生生的、充满张力的瞬间定格。通过这些具体情境的剖析,那些抽象的理论瞬间被“激活”了。我能清晰地看到,一个理论是如何在一个具体的冲突场景中被应用、被检验、最终被完善的。这些案例的细节处理得极为考究,从对手演员的眼神变化,到舞台灯光微调对情绪的影响,无一不被细致入微地描摹出来。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侦探般的趣味,仿佛在跟着一位大师一起解构每一个精彩瞬间背后的秘密,让人读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所蕴含的“人本主义”精神。它反复强调,无论技术多么高超,最终的落脚点永远是“真实的人性”。作者似乎一直在引导我们思考:我们到底在演什么?我们如何才能真正成为那个角色,而不是仅仅模仿一个外壳?书中对于演员自我觉察与心理建设的篇幅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让我意识到,优秀的表演从来都不是“演”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这对于长期在自我怀疑和外部标准中挣扎的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及时的点拨。它帮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完美表演”的定义,将焦点从外部的掌声和认可,转移到了内在的真诚和探索上,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很好的购物体验,买来送人的,不错,正版书!

评分

活动买的,还可以,物流挺快的。

评分

喜欢 是好书!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评分

准备去艺考了,加油

评分

…

评分

ok的

评分

先好评,慢慢看。谁让我是大师的铁粉呢

评分

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