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史观念 再现与艺术史转向

西方艺术史观念 再现与艺术史转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名潞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西方艺术
  • 艺术观念
  • 艺术史转向
  • 再现
  • 图像学
  • 文化史
  • 理论史
  • 现代艺术
  • 后现代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35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37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艺术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208
字数:59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当西方艺术理论全面塑造着我们对古今中外一切艺术的认知时,我们是否被某种框架所禁锢?
  当我们谈论“当代艺术”“西方艺术”或“艺术史理论”时,或许要问其认知源头在何处?
  穷途末路的当代艺术能否从更古老的非西方传统中寻求突破?
  著名艺术理论家、批评家高名潞教授潜心写作20余年,为你讲述一部西方艺术史的观念发展史。
  《西方艺术史观念:再现与艺术史转向》是国内鲜见地从非西方视角系统梳理和批判西方艺术史理论的专著,原创性很强。

内容简介

  《西方艺术史观念:再现与艺术史转向》是作者二十余年潜心教学和研究,从非西方视角系统梳理、反思和批判西方艺术史理论的学术专著,开创性地提出了“再现”是贯穿西方艺术史理论发展的主线。西方现代艺术史及艺术批评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启蒙时代所奠定的再现理论,正是对这一启蒙运动以来主客观二元论的继承和质询,构成了西方艺术及其理论的历史,然而西方艺术史理论始终未能超yue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有鉴于此,作者既提纲挈领又详实地对西方艺术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独特的论述,解读了不同理论流派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再现理论在西方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和重构,并探讨了艺术史理论发展的新方向及其可能性。

作者简介

  高名潞,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及建筑史系教授,天津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有《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中国前卫艺术》《中国极多主义》(中英文)、《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中英文)、《另类方法,另类现代》《“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意派论:一个颠覆再现的理论》、Total Modernity and the Avant-Gard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Art等。策划的重要展览有“中国现代艺术展”“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丰收:当代艺术展”“中国极多主义”“The Wall”以及“意派:世纪思维”等。

目录

序 /1

第一部分?象征再现:哲学转向

第一章?古代被启蒙:还原人文的艺术史 /15
第一节?完美性模仿:瓦萨里的《大艺术家传》 /16
第二节?风格即文明:温克尔曼开启的人文艺术史 /30

第二章?宣物必先思我:启蒙奠定的思辨再现理论 /55
第一节?公众空间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颠覆 /56
第二节?再现的形而上学之路:从托马斯·阿奎那的“超越”到康德的“理性” /65
第三节?艺术再现:秩序自然和替代自然 /79
第四节?再现的定义:从柏拉图的镜子到康德的图型 /82
第五节?自明性和眼见为实:虚构和科学实证 /93

第三章?只再现符合绝对理念的事物:启蒙与观念艺术史 /109
第一节?黑格尔的理念艺术史的逻辑 /111
第二节?黑格尔之后的德国观念艺术史家 /125
第三节?走向自己反面的观念艺术史 /132

第四章?艺术史的原形:理念的外形及其显现秩序 /139
第一节?风格自律:形式发展的逻辑史 /140
第二节?意志的原形:李格尔的“自足匣子” /145
第三节?“眼睛的历史”:从触觉再现到视觉再现 /151
第四节?李格尔回归:“凝视”理论的复兴? /161
第五节?生理的原形:沃尔夫林的时代风格原理? /172
第六节?情感的原形:罗杰·弗莱的“形状形式主义”? /184
第七节?心理的原形:阿恩海姆和贡布里希? /191

第二部分?符号再现:语言转向

第五章?图像学:还原图像的语义逻辑 /201
第一节?从形而上学哲学中走出的符号 /202
第二节?语词与图像:描述和描绘 /207
第三节?从图像悬置到图像破译: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 /215
第四节?图像学的结构主义因素 /224
第五节?会意和相似: 伽达默尔、维特根斯坦、丹托和古德曼关于语词和图像的不同阐释 /232

第六章?存在、事实和陈述:“物的真理”是如何被再现的? /243
第一节?梵·高《鞋》引起的争议 /245
第二节?物和物外:物的符号性 /247
第三节?海德格尔:物的真理是敞开自身的真实性 /253
第四节?夏皮罗:物的真理是“社会化现实的形式” /260
第五节?德里达:“物的真理”仅仅是一种现实陈述本身 /265

第七章?思辨再现的世俗化:再现当下时间与个人神秘 /275
第一节?“现代性”的概念 /278
第二节?浪漫主义:再现个人的而非普世的时间感 /281
第三节?两种对立的现代性:瞬间美和丑的真实 /286
第四节?艺术自律:纯艺术的内部神秘本质 /292

第八章?现代主义:媒介乌托邦 /299
第一节?关于现代主义的争论 /301
第二节?格林伯格的平面性:回到媒介自身 /305
第三节?媒介的拟人化和秩序化:弗雷德的“物体化”和“剧场化”,以及克劳斯的“场域化” /320
第四节?阿多诺的“冬眠”:媒介作为远离实用主义的美学乌托邦 /334
第五节?T. J. 克拉克的“景观”:作为资本符号的媒介 /341

第三部分?语词再现:上下文转向

第九章?从“格子”走向“框子”:后现代的政治再现语言学 /359
第一节?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基础? /361
第二节?“匣子”“格子”和“框子”:古典、现代和后现代的再现语言视角? /376
第三节?“政治再现”的话语逻辑? /395
第四节?语词和语境成为身份再现本身? /415

第十章?前卫:再现非社会的社会性 /419
第一节?前卫理论:穿透现实矛盾的复杂性? /420
第二节?前卫艺术:再现资本体制的支离性? /425
第三节?前卫的疏离和自律? /433
第四节?新前卫? /437
第五节?两个前卫? /450

第十一章?加上下文:符号学和新艺术史 /461
第一节?画面之外:福柯的权力“视线”? /463
第二节?去图像:把艺术剥离为词? /478
第三节?去原创性:把艺术还原为物? /490

第十二章?无边的再现:艺术史的终结和图像转向 /501
第一节?图像转向:泛图像和语词化形象 /502
第二节?人文主义的终结 /510
第三节?艺术史终结论:后历史主义叙事 /515

第十三章?“当代性”:全球当代的虚拟再现 /525
第一节?当代艺术的特点和起源 /527
第二节?现代性是“我们的”,当代性是“每个人的”? /537

第四部分?结论

第十四章?再现的类型和转向 /553
第一节?三种再现类型 /554
第二节?三个转向? /557
第三节?反思再现:意派论的差意性和“不是之是”? /564

参考文献 /570
图录 /588
后记 /594

前言/序言



这本书是对自己过去二三十年断断续续所做的工作的一个总结,其中一部分来自20 世纪80 年代我在国内的读书笔记。当时,我曾发表过一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作为一般历史学的当代美术史》的文章,那是为我们在1987 年完成的《中国当代艺术史》(1985—1986)写的序言。[1]尽管它是我阅读20 世纪80年代引进的西方历史学、艺术史学的一些思考,但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伸张中国当代艺术史书写的合法性。因为那个时候中国当代艺术刚刚起步,才发展了短短几年,无论它的创作实践还是历史书写都是新事物,曾引起很大争议。



20 世纪90 年代上半期在哈佛大学,我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投入西方艺术史理论的阅读和研究之中,因为可以直接接触西方艺术史家和批评家,我特别珍惜那些机会,参加了很多研讨会和讲座。哈佛大学的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图书馆,其最大优势,不仅在藏书之多,还在于你不会因为一本书被借走而苦恼,因为你可以在不同的分馆找到它。哈佛校园遍布书店,光旧书店就有十几家,但1999 年的时候,仅剩下两三家了。然而,哈佛书店的地下室旧书部却是常青藤书店,至今仍然顾客盈门,常能淘到好书,且无论发表年代,一律按原价一半出售。那时我每天至少去一趟,淘到不少艺术史的旧书。



本书的很多内容来自我在哈佛所做的大量笔记。约瑟夫·里奥·柯纳(Joseph Leo Koerner)教授为博士所开设的艺术史方法论(艺术史方法与理论,Methods and Theory of Art History)研讨班课程让我受益匪浅。至今我还保存着那几页已经破旧的课程大纲,这都是20 多年前的旧物了。那个时候哈佛艺术史系人才济济,新艺术史的代表人物诺曼·布列逊(William NormanBryson)和《十月》(October)小组的领军人物伊夫林·布瓦(Yve-Alain Bois,1952— ),还有饱读史书的史论专家亨利·泽纳(Henry Zerner)都是80 年代以来非常活跃的西方艺术史教授。我参加过他们各自主持的西方艺术史研讨班,并为每个研讨班写了英文研究论文。这其中的一些内容放到了本书的部分章节,比如第七章浪漫主义的部分内容就来自我在泽纳开设的浪漫主义艺术理论研讨班上写的一篇论文。本书有关前卫,特别是俄国前卫的一部分讨论则来自我为布瓦开设的现代主义研讨班所写的论文。布列逊等教授还集体为哈佛全校开设视觉文化理论课,面向文学、艺术、历史等各科系,介绍最新的艺术史理论。每次讲课,二三百人的大教室里挤得满满的,甚至连过道也无处插足。一些欧洲专家也来哈佛讲课。我在听所有这些课时都做了笔记并进行了录音,这些都成为研究西方艺术理论批评的有价值的参考资料。90 年代初是美国新艺术史最活跃的时期,有关后现代和后结构主义的课程名目繁多。我至今保存着这些课程大纲。很多著名的西方哲学家和艺术史家,比如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 Fried,1939— )、罗萨琳·克劳斯(Rosalind Krauss,1941— )等都到哈佛做过讲座。



自2001 年开始,我也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和中国四川美术学院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西方艺术史方法论课程。本书的很多内容来自我在美国大学的教案,其中编选了大量阅读材料。在中国,我也曾组织重庆大学和四川美院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翻译艺术史的经典文章,并和国内出版社签约,系列出版西方艺术史名著,起名为“哈佛艺术史经典系列”。但由于我在繁重的教学之外又投入大量精力于中国当代艺术史和批评策划,不料身体垮掉,几次因心绞痛和心梗住院。这些计划亦付之东流。所以,我很钦佩范景中等学者多年来所做的西方艺术史工作,他们坚持译介西方艺术史及理论,对中国的学院教学和理论研究至关重要。



早在2006 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谭燕做客我的北京寓所,希望我能把哈佛以来的这些笔记、教案和讲座等材料整理成书,并签了出版合同。在此期间,四川美院科研处把这本书申报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川美史论研究生王志亮和杜曦云等积极参与了申报工作。结项之后,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天津美术学院又申报了国家社科后期资助,这促使我更加希望把此书写得完美一些。但我很清楚,此书涉及的内容浩瀚无涯,这注定它永远无法完美严密。直至今日终于如愿成书,但仍然带着许多缺憾和遗漏。很难想象,这本书竟断断续续走过了20 多个寒暑春秋。令我欣慰的是,不论结果怎样,这本书毕竟把我过去在这方面的工作和思考做了一个总结,也算了结了我的一个心愿。



我还想说明,此书中的很多想法不仅仅来自西方艺术史理论研究,也来自我早年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研究,以及30 多年参与当代艺术史写作、批评和策划的经验。“再现”这个问题其实与我对当代艺术现状的思考密不可分。我深深感到,20世纪以来的艺术和理论实践,其实都是再现理论的派生物。20 世纪以来,我们的艺术史家和艺术家有自己的创造,也有自己的历史逻辑,但是如果不能理清西方启蒙以来再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内涵,我们可能最终也无法认清自己。因为西方理论发展的每一步,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后现代出现以来,都对中国当代艺术和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么说可能有点儿危言耸听,但只要深入比较,这确实是事实。比如,中国过去30 年,特别是90 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批评和创作的很多立场和叙事方法,都可以归纳到后现代以来的“文化政治语言学”,或者我称之为“框子”的理论模式之中。从这个角度去解读中国当代艺术,很容易把它过去30 年的历史看作西方艺术的翻版,而看不到自己的历史逻辑和思维逻辑。因为这种解释模式不是我们自己的。



……



什么是再现?为什么我把再现看作西方启蒙以来艺术史理论的基础?这些问题不是几句话和一两篇文章可以说清的。有了这本书,就有了进一步展开讨论的基础。所以,我没有对针对意派的批评立刻做回应,也因为我意识到持续写作才是当务之急。但回过头看,这个过程可能太长,其间那些默默思考的时刻和50 多万字的书写过程不免显得奢侈,但也是我不可多得的享受。



这本书没有从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角度把西方艺术理论进行平行分类,叙述的主线随着再现理论的发展历史而展开。我参考了现有英文发表的艺术史方法论出版物的构架。这些构架的共同之处是以流派归类,比如唐纳德·普雷齐奥西(Donald Preziosi)主编的艺术史方法论的文集[3] ,内含清晰的介绍,是一本很全面的文集。他以美学、风格、形式主义、图像学、现代性、解构主义和美术馆学等作为章节主体,介绍各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文字。弗农·麦诺(Vernon Hyde Minor) 的《艺术史的历史》[4]不是一本文集,而是专著,非常通俗地追溯了艺术史的源头,介绍了现代以来的艺术史理论的诸种流派。我在美国开设研究生艺术史方法论的研讨班时就用了这两本书作为教材,同时自己还选编了他们没有收入的一些文章,打印成文集作辅助读物。还有一些英文新旧版本的艺术史论文集,一般都是以艺术史家、按照年代顺序编辑的,并附以简单介绍。也有集中介绍一个流派的专题文集,比如《维也纳学派》[5]。此外,还有从艺术史概念的角度编选的文集,比如《艺术史的关键词》[6] 一书对理解西方艺术史中的概念非常有帮助。……







目录 第一部分:艺术史的传统与转型 第一章:从古典到现代:艺术史的早期形态 第二章:图像学的兴起与方法论的争论 第三章:风格分析与形式主义的局限 第四章:社会历史视角的回归与批判 第二部分:观念的重塑与视角的扩展 第五章:艺术作为文化实践:新的研究范式 第六章:接受美学与观众的参与 第七章:女性主义艺术史的挑战与贡献 第八章:全球化背景下的非西方艺术研究 第三部分:艺术史的未来走向 第九章:数字人文与艺术史的未来 第十章:跨学科的融合与新的研究前沿 第十一章:艺术史的公共面向与社会责任 第十二章:总结与展望 --- 第一部分:艺术史的传统与转型 第一章:从古典到古典:艺术史的早期形态 本书的开篇深入探讨了西方艺术史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脉络。从文艺复兴时期对古代经典的追溯与模仿,到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时期对“伟大”艺术家的神化,艺术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一部关于天才、风格演变和品味判断的编年史。本章梳理了瓦萨里等早期艺术史家的贡献与局限,分析了他们如何构建了以意大利文艺复兴为中心的叙事结构,并强调了这种叙事在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着重考察了早期艺术史如何将艺术品视为独立的美学对象,而非深入社会文化语境的载体。 第二章:图像学的兴起与方法论的争论 随着19世纪末学术研究的兴起,艺术史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章聚焦于图像学(Iconography)的出现,特别是潘诺夫斯基等学者如何引入符号学和哲学分析,试图揭示图像背后的深层文化含义。图像学方法强调对图像主题、母题和象征意义的系统性解读,力求超越单纯的风格描述。然而,这种方法也引发了关于“文本中心论”的争论——即将艺术品视为一种固定文本的解读模式,是否忽视了艺术品的物质性、创作过程以及历史的流动性?本章详细比较了不同图像学流派的理论主张及其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风格分析与形式主义的局限 风格分析是早期艺术史研究的核心工具。本章探讨了从温克尔曼到沃尔夫林等学者如何发展出描述和比较艺术风格的理论框架,例如对“明晰”与“模糊”、“平面性”与“深度”等二元对立范畴的应用。形式主义强调艺术作品本身的视觉构成和美学形式,主张艺术史应独立于社会、政治和个人传记之外进行研究。尽管形式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精确分析视觉语言的工具,但本章也批判性地指出了其内在的局限性:将艺术品“去语境化”,导致对艺术创作背后的权力关系、经济基础以及社会动员的忽视。 第四章:社会历史视角的回归与批判 进入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史和文化研究的兴起,艺术史研究开始从纯粹的形式分析转向对艺术与社会结构、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探讨。本章考察了如豪泽尔(Arnold Hauser)等学者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入艺术史,强调艺术生产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属性。同时,我们也分析了法国年鉴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对艺术史的批判性介入。社会历史视角的目标在于“还艺术品以历史”,将其置于具体的生产、赞助和接受环境中进行考察,挑战了此前将艺术视为超验存在的传统观念。 --- 第二部分:观念的重塑与视角的扩展 第五章:艺术作为文化实践:新的研究范式 本章标志着艺术史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变。艺术不再仅仅被视为美学杰作的集合,而是被理解为一种复杂的文化实践(Cultural Practice)。我们探讨了如何运用人类学、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方法来分析艺术在特定社会中的运作机制。这包括对艺术赞助体系、艺术品流通市场以及艺术家的社会地位进行细致考察。研究的重点从“这是什么风格”转向“它如何运作”以及“它产生了何种社会效应”。 第六章:接受美学与观众的参与 传统艺术史往往关注创作者的意图,而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将焦点转移到艺术品的观看者身上。本章深入分析了如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的理论如何影响艺术史。艺术品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历史时期、不同群体观众的“期待视野”而不断被重新构建。本章考察了博物馆实践、公共展示以及大众媒体如何塑造观众对艺术的理解,强调了观众在意义生成过程中的能动性。 第七章:女性主义艺术史的挑战与贡献 女性主义艺术史是20世纪下半叶对传统艺术史叙事最具颠覆性的挑战之一。本章详细阐述了女性主义学者如何揭示艺术史中长期存在的性别偏见。这不仅包括“发现被遗忘的女艺术家”,更重要的是对“男性凝视”(Male Gaze)、艺术史的男性中心主义话语以及艺术史如何构建性别身份进行理论解构。本章讨论了女性主义艺术史对图像学、风格史以及艺术史学科自身的权威性所提出的根本性质疑。 第八章:全球化背景下的非西方艺术研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兴起,艺术史的研究范围被迫扩展到欧洲中心之外。本章探讨了非西方艺术(如亚洲、非洲、美洲原住民艺术)如何被纳入或排斥在西方艺术史的宏大叙事之外。我们分析了“他者化”的危险,以及如何发展出超越西方现代性框架的艺术史写作方法。这要求我们审视艺术史中“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并重新思考“艺术”一词在不同文化中的内涵。 --- 第三部分:艺术史的未来走向 第九章:数字人文与艺术史的未来 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重塑艺术史的研究方法。本章关注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在艺术史中的应用,包括利用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分析和三维重建等技术。这些工具如何帮助研究者处理海量图像数据、追踪艺术品的流传路径、以及可视化复杂的历史网络?本章探讨了这些技术如何为传统的图像分析和风格比较提供新的维度,同时也警惕技术还原主义的风险。 第十章:跨学科的融合与新的研究前沿 当代艺术史不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其他领域深度交叉融合。本章考察了艺术史与认知科学、环境研究、物质文化研究(Material Culture Studies)的结合。例如,环境艺术史如何探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物质文化研究如何聚焦于艺术品的物质构成、制作技术和损耗过程。这种跨学科的趋势表明,艺术史正致力于构建一个更为全面和精细的历史理解模型。 第十一章:艺术史的公共面向与社会责任 艺术史的研究成果不应仅限于学术象牙塔内。本章讨论了艺术史在公共领域中的角色,包括博物馆学、策展实践、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公众教育。我们分析了在当代社会,艺术史如何应对身份政治、殖民遗留问题以及文化挪用等敏感议题。艺术史工作者肩负着解释历史、促进对话、并对当前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社会责任。 第十二章:总结与展望 本章对全书的研究脉络进行提炼和总结,回顾了艺术史从传统风格史到多元文化实践史的艰难演变过程。展望未来,艺术史将是一个持续解构自身边界、拥抱技术变革、并对权力结构保持高度警觉的学科。未来的研究将更倾向于过程而非结果,更注重连接而非分类,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复杂性的艺术历史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而非短期的冲刺。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再现的危机”与艺术史的自我反思——是当代人文科学领域的一个核心议题。作者以极其严谨的逻辑,梳理了从古典再现观到现代图像理论的过渡,展示了艺术史学科是如何一步步挣脱其早期形而上学的束缚,走向现代性的自我批判。我特别欣赏它在论述中保持的那种批判性的距离感,既不完全否定既有的成就,又毫不留情地揭示其局限性。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任何艺术史的论述时,都会下意识地去追问:“这种‘看’的方式,其背后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本书成功地将艺术史从一门关于“物”的学问,提升到了关于“如何理解历史”的哲学高度,是极其难得的学术力作。

评分

这本关于艺术史的书,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从头到尾,作者都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断代史梳理,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发掘”的态度,深入剖析了艺术史观念本身的演变脉络。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再现”这一核心概念的解构,那种抽丝剥茧般的论述,让人不禁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看”与“被看”之间的权力关系。作者似乎在提醒我们,艺术史不仅仅是关于“艺术品”的学问,更是一套权力结构和知识建构的产物。特别是关于十九世纪末期以来,图像学和符号学如何渗透进艺术史研究的章节,论述得尤为精彩,充满了思辨的张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对照着脑海中既有的艺术史知识框架,进行自我校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罗列了多少大师的作品,而在于它挑战了我们对“历史”二字的理解深度,是一次非常及时的“智识洗礼”。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绝对值得每一个对艺术史抱有严肃求索之心的人反复品读。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性非常强,绝非市面上那些轻松愉快的艺术入门读物可以比拟。它更侧重于“知识论”的层面,探讨的是“我们如何知道艺术史”的问题,而非“艺术史是什么”。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尖锐,尤其是在处理跨学科对话的部分,将美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视角精准地嫁接到艺术史的论述中。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不同的理论流派之间的张力与互动描述得非常到位,使得整个艺术史观念的演变过程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感。阅读时,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积极参与一场关于“真理”与“阐释”的辩论。这本书的深度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否则很容易在复杂的术语和概念中迷失方向,但一旦进入轨道,收获将是巨大的。

评分

初读此书,我对其宏大的叙事结构感到有些不知所措,但随着深入,我逐渐领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本书更像是一场精妙的“方法论”演示,而非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史著作。作者巧妙地将哲学思辨与具体的艺术案例结合起来,构建了一张复杂的理论网络。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艺术史转向”这一概念的阐释,它并非简单的学科内部调整,而是一种深层次的认识论革命。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冷静的批判姿态,既不盲从西方中心论,也不陷入浅薄的本土化矫饰。文字的密度很高,需要慢读细品,很多观点都需要结合上下文反复咀嚼才能真正消化。读完后,我对如何“撰写”一部艺术史,而非仅仅“讲述”一部艺术史,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让我们跳出图像本身,去审视支撑图像的那些看不见的“支架”。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于艺术史的迷宫深处。它没有给我带来那种按部就班的学习快感,反而是一种不断被质疑、被挑战的兴奋感。作者对于“观念”二字的挖掘,真是做到了极致。我们通常认为艺术史是固定不变的史实,但这本书却揭示了这些史实是如何被一代代学者“建构”出来的。那种对历史叙事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偏见的敏锐捕捉,着实令人佩服。书中对某些经典案例的重新解读,简直是醍醐灌顶,让我对一些原本“熟悉”的艺术作品产生了陌生的敬畏感。如果说传统艺术史是描绘风景,那么这本书就是在绘制绘制风景的工具箱,并探讨这些工具箱的制造历史。对于那些渴望从表层欣赏进入深层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

评分

普通塑料袋发的货,但新书塑封在,书相完好,内心无比感恩!感谢北京50号仓库!

评分

发货速度,书的质量好,一如既往的支持京东和旗下网店。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满意满意,五分

评分

京东购物,价格实惠,方便快捷

评分

普通塑料袋发的货,但新书塑封在,书相完好,内心无比感恩!感谢北京50号仓库!

评分

印刷与质量很好,物流很快,好评

评分

印刷的很好

评分

印刷的很好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京东评论限制10个字太繁琐 了,像我一次买十几本书,评论不是很浪费时间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