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南怀瑾关于教育问题的演讲精选,一代国学大师以贯通儒释道的宏阔视野,针对当代华人社会出现的文化、思想、教育领域各种热点问题,在对《论语》、《孟子》、《大学》等国学经典深入浅出的全新解读中,提出中国教育传统的根本理念在于人格培育。南师在这本书中既光大了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精华,同时也高屋建瓴地回答了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应对西方与现代商业文明冲击的文化学问题,对于文化研究者、普通读者如何教育自己的下一代都有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
南怀瑾,男,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其出版代表作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三十多本,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
怀师文化编委会: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以探寻南师理念为己任,依照南师的心愿,融合东西方文化精华,努力编辑有利于当今社会和时代需要的图书作品。”
目录
& 第一部分:中国教育传统与西方的冲击
& 012 文化教育与大众传媒
& 038 做人处事的教育从“洒扫应对”开始
& 044 大人之学的探讨
& 050 从“中国文学的再革命”这个话题谈起
& 057 解决青年问题的我见
& 072 变迁的时代与不满的心理
& 079 西方文化的影响
& 085 大时代的小故事
& 090 美国文化带来的迷惘
& 098 旧八股和新八股
& 105 教育的变和惑
& 112 七十年前八股文的思想与教育
& 120 新旧教育的变革
& 131 值得反省的代差与教育
& 138 教育与文化的中空
& 147 武侠小说与社会心理教育
& 第二部分:知“性”
& 158 优美的情歌
& 162 还是老虎可爱
& 167 追的哲学
& 170 正反相依
& 174 重论诗教
& 177 面壁而立的悲叹
& 180 知所先后的知性
& 187 谈人性的真相
& 205 教育需知禀性
& 210 性与情
& 221 生命的能源来自宁静
......
精彩书摘
& 优美的情歌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诗三百”,是指中国文学中的《诗经》,是孔子当时集中周朝以来数百年间,各个国家(各个地方单位)的劳人思妇的作品。所谓劳人就是成年不在家,为社会、国家在外奔波,一生劳劳碌碌的人。男女恋爱中,思想感情无法表达而蕴藏在心中的妇女,就是思妇。劳人思妇必有所感慨。各地方、各国家、各时代,每个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时候不可对人说,而用文字记下来,后来就慢慢地流传开了。孔子把许多资料收集起来,因为它代表了人的思想,可以从中知道社会的趋势到了什么程度,为什么人们要发牢骚。“其所由来者渐矣!”总有个原因的。这个原因要找也不简单,所以孔子把诗集中起来,其中有的可以流传,有的不能流传,必须删掉,所以叫做“删诗书,定礼乐”。相当于孔子把中国文化,集中其大成,做了一个编辑的工作。对于诗的部分,上下几百年,地区包括那么广,他集中了以后,删除了一部分,精选编出来代表作品三百零五篇,就是现在流传下来的《诗经》。
《诗经》的第一篇,是大家都知道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一定要吃饭,一定要男女追求,不过不能乱,要有限度,要有礼制。所以孔子认为正规的男女之爱,并不妨害风化,这也叫“为政”。那么他把文王——周朝所领导的帝王国度中男女相爱的诗列作第一篇,为什么呢?人生:饮食男女。形而下的开始,就是这个样子。人一生下来就是要吃,长大了男人要女人,女人要男人,除了这个以外,几乎没有大事。所以西方文化某些性心理学的观念,强调世界进步,乃至整部人类历史,都是性心理推动的。
《诗经》归纳起来,有两种分类——“风、雅、颂”、“赋、比、兴”。什么叫“风”?就是地方性的,譬如说法国的文学是法国的文风,法国文风代表法国人的思想、情感,所以《诗经》有《郑风》、《鲁风》、《齐风》等等。“雅”以现代用词来讲,是合于音乐、文学的标准,文学化的、艺术化的,但有时候也不一定文学化、艺术化。“颂”就是社会、政府公事化的文学叫“颂”。
作品另三种型态,一种是“赋”,就是直接的述说。其次是“比”,如看见下大雪,想起北国的家乡来,像李太白的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这个感触联想到那个,就叫“比”。“兴”是情绪,高兴的事自己自由发挥;悲哀的事也自由发挥。最有名的,像大家熟悉的文天祥《过零丁洋》七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典型的“兴”。他在挽救自己的国家,挽救那个时代,而遭遇敌人痛苦打击的时候,无限的情感,无限的感慨。这就是真的牢骚,心里郁闷的发泄,就是“兴”。
孔子整理诗三百篇的宗旨在什么地方?“一言以蔽之”——一句话,“思无邪”。人不能没有思想,只要是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导走上正路就好,譬如男女之爱。如果作学问的人,男女之爱都不能要,世界上也没有这种人。人活着就有思想,凡是思想一定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思想,孔子的“思无邪”就是对此而言。人的思想一定有问题,不经过文化的教育,不经过严正的教育,不会走上正道,所以孔子说整理诗三百篇的宗旨,就为了“思无邪”。
那么为什么把这个讲文学境界的话,要放到《为政》篇来呢?这不是次序乱了吗?一点都不乱,这就是“点题”了,就是把题目的中心抓住,先拿出来。
第一个点题:以现在的话来说,一切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只是思想问题。只要使得思想纯正,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世界上今天须要真正的思想,要融汇古今中外,真正产生一个思想。可是,现在不止中国,这是个思想贫乏的时代,所以我们必须发挥自己的文化。
第二个点题:牵涉到人的问题。
中国史上,凡是一个大政治家,都是大诗人、大文学家。过去人家说我们中国没有哲学,现在知道中国不但有哲学,几乎没有人有资格去研究。因为我们是文哲不分,中国的文学家就是哲学家,哲学家就是文学家,要了解中国哲学思想,必须把中国五千年所有的书都读遍了。
文史不分:中国历史学家,都是大文学家,都是哲学家,所以司马迁著的《史记》里面的八书等等,到处是哲学,是集中国哲理之大成。
文政不分:大政治家都是大文豪,唐代的诗为什么那么好,因为唐太宗的诗太好了,他提倡的。明代的对联为什么开始发展起来,因为朱元璋的对联作得很不错,他尽管不读书,却喜欢作对联。唐太宗诗好,大臣都是大文学家,如房玄龄、虞世南、魏征,每位的诗都很好。为什么他们没有文名?因为在历史上,他们的功业盖过了文学上的成就。如果他们穷酸一辈子,就变文人了,文人总带一点酒酿味,那些盖世功业将变成醇酒了。其次,像宋代的王安石,他的诗很好,但文名被他的功业盖过了。所以中国文史不分、文哲不分、文政不分,大的政治家都是大文学家。我们来一个老粗皇帝汉高祖,他也会来一个“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所以大政治家一定要具备诗人的真挚情感。换句话说,如西方人所说,一个真正做事的人,要具备出世的精神——宗教家的精神。
第三个点题:中国人为什么提倡诗和礼?儒家何以对诗的教育看得这么重要?因为人生就有痛苦,尤其是搞政治、搞社会工作的人,经常人与人之间有接触、有痛苦、有烦恼。尤其中国人,拼命讲究道德修养,修养不到家,痛苦就更深了。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希望每个人能完成圣贤的责任,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从事政治碰到人生的烦恼,西方人就付诸宗教;中国过去不专谈宗教,人人有诗的修养,诗的情感就是宗教的情感,不管有什么无法化解的烦恼,自己作两句诗,就发泄了,把情感发挥了。同时诗的修养就是艺术的修养,一个为政的人,必须具备诗人的情感、诗人的修养。
由此我们已了解,孔子说《为政》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告诉我们为政的人,除了领导思想不走邪路以外,对于自己的修养,更要有诗人的情操,才能温柔敦厚,才能轻松愉快的为政。
……
前言/序言
教育的迷思与人性的光辉: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 在这个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把握教育的真正意义,也常常对人性的复杂感到困惑。当知识的传递成为常态,甚至演变成一场“军备竞赛”,我们不禁要问: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应该如何才能真正触及和塑造一个完整的人?而人性的底色,又是否如我们所见,那般光明或晦暗? 《教育的迷思与人性的光辉: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理论探讨,它是一次深度潜入,一次对教育与人性两大核心议题的审视与反思。本书打破了学科壁垒,融合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最重要的——来自历史长河中的智慧,试图勾勒出一幅更宏大、更深刻的图景。 第一部分:在迷雾中辨识教育的本质 我们首先要撕开笼罩在教育之上的层层迷雾。教育,究竟是为了分数,还是为了“人”?在当今社会,升学压力、竞争淘汰的机制,使得教育似乎越来越被简化为一种技能培训,一种通往名利的工具。然而,本书将引领读者回归教育的初心。 教育的“为己”与“为人”: 我们将深入剖析教育的双重面向。一方面,教育是为了个体自身的成长与完善,是唤醒内在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教育也是为了培养公民,为社会输送栋梁,承担社会责任。这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只懂“为人”而忽略“为己”的教育,可能培养出碌碌无为的螺丝钉;一个只顾“为己”而忘却“为人”的教育,则可能滋生利己主义的毒瘤。 知识的边界与智慧的升华: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但知识本身并非教育的终点。本书将探讨如何从单纯的知识积累,走向对知识的理解、消化、融会贯通,最终升华为智慧。我们不排斥知识的重要性,但更强调的是如何运用知识,如何让知识服务于人生的实践,而不是被知识所奴役。它将揭示,真正的教育,是培养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一种“触类旁通”的洞察力。 应试教育的局限与创新之路: 我们将坦率地审视当前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它如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好奇心,以及对学习的内在兴趣。但本书并非一味地批判,更重要的是提出建设性的思考:如何在既有的框架下,寻找创新的空间?如何让课堂变得更有活力,如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而非被动接受?我们将借鉴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寻找能够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方法。 “全人教育”的理念: 本书将有力地倡导“全人教育”的理念,即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智力的开发,更在于品德的塑造、情感的滋养、意志的锻炼,以及身体的健康。一个完整的人,应当是智、德、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一套更全面的教育体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 第二部分:在幽暗中洞察人性的真相 人性,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它是善的化身,还是恶的土壤?是固定不变,还是可以塑形?本书将以一种更加开放和辩证的视角,去探究人性的复杂与多维。 人性的善与恶: 我们是否天生就是“好人”或“坏人”?本书将回顾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关于人性善恶的经典辩论,并试图在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中寻找新的解读。我们认为,人性的善恶并非绝对,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先天的禀赋、后天的环境、个人的选择,以及社会文化的熏陶。 情绪的洪流与理性的彼岸: 情绪是人类最原始、最强大的驱动力之一。但如何驾驭情绪,不被其裹挟,是个人成长和人际和谐的关键。本书将深入探讨情绪的来源、表现形式,以及情绪对我们决策和行为的影响。它将提供实用的方法,帮助读者认识、接纳、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达到一种更加平和、理性的状态。 欲望的诱惑与克制的艺术: 欲望是人性的组成部分,它驱动我们去追求,去创造,但也可能让我们迷失方向,走向沉沦。本书将剖析各种形式的欲望,从物质的渴求到精神的慰藉,并探讨如何在追求欲望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其奴役。它将强调“克制”的重要性,并非压抑,而是理性地选择和管理,找到满足欲望与维持身心平衡之间的和谐点。 独立思考的力量与群体思维的陷阱: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独立思考的能力显得尤为珍贵。本书将分析群体思维的形成机制,它如何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失去自我,盲目跟风。它将鼓励读者培养质疑精神,敢于挑战权威,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见解。我们相信,个体的独立思考,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道德的养成与责任的担当: 道德感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后天的培养与践行。本书将探讨道德感形成的途径,以及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道德的底线,勇于承担责任。它将强调,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是责任意识的培养。 第三部分:古今智慧的交融与现代启示 本书最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孤立地探讨教育与人性,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人类文明的长河。我们将在古人的智慧中寻找现代的启示,在历史的经验中汲取未来的力量。 传统文化的价值回归: 抛开历史的尘埃,重拾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关于教育与人性的宝贵财富。本书将从中汲取精华,例如对“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的深刻理解,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以及对“格物致知”的学习方法。这些并非陈腐的教条,而是历经千年考验的智慧结晶。 东西方文明的对话: 本书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视角,而是力图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中,寻找教育与人性的普遍规律。我们将借鉴西方哲学对个体独立、自由意志的强调,与东方文化对和谐共生、集体责任的重视相结合,构建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实践性的教育理念。 “心要”的力量——回归内在的觉醒: 贯穿全书的,是对“心”的强调。我们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心”的觉醒;人性的光辉,亦源于“心”的澄明。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用心”去教育,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心,安顿自己的心,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力量。这是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追求,是实现真正幸福的源泉。 《教育的迷思与人性的光辉: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是一次对我们自身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一次对人性本质的真诚探索。它旨在唤醒每一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回教育的初心,认识人性的复杂,并最终活出生命的意义。这并非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场邀请您参与的深度对话,一场关于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人”的思考。愿本书能为您带来启发,点亮您在教育与人生道路上的前行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