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观无限美 西方古典音乐讲座

默观无限美 西方古典音乐讲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岠渭 著
图书标签:
  • 古典音乐
  • 西方音乐
  • 音乐史
  • 音乐欣赏
  • 艺术
  • 文化
  • 讲座
  • 默观
  • 美学
  • 音乐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15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987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72
字数:175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22个二维码、12位音乐巨匠、18首名作导聆视频,扫码开启古典音乐之旅。

  全彩印刷,100多张精美图片营造音画浑然共鸣的境界。

  不必懂乐理,不必为创作背景犯愁:详解欣赏音乐的正确态度与方法。

  勾勒古典音乐五百年发展史,为你的耳朵建立坐标。

  精选十大作曲家、五大音乐类别,深入解说。

  附赠143首基本曲目的推荐版本。

内容简介

  多年以来,像传教一样,刘岠渭四处举办讲座,向民众介绍古典音乐的美妙动人之处”,媒体如此记录。这本书,正是从作者两千多场精彩讲座淬炼而出的。《默观无限美:西方古典音乐讲座》分为“西方音乐史的足迹”“音乐家的故事”“通往古典音乐之门”三大部分。“西方音乐史的足迹”简洁有力地梳理了五百年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脉络,虽非面面俱到,却逻辑严密;“音乐家的故事”讲述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舒伯特、勃拉姆斯等10位音乐大师的艺术经历、风格,个人传奇,笔法妙趣、读之饶有兴味;“通往古典音乐之门”分门别类地浅析了古典音乐的种类、作品。书中最后部分更详述了普通的爱乐者欣赏古典音乐必须具备的基本态度和方法,“音乐的一切内涵都在声音中,抛开心里的恐惧与偏见的阻碍,直接观照音乐的美感”“在语言停住的地方,开始了音乐”“听音乐没有所谓‘懂’与‘不懂’的问题,应该在意的是心灵够不够沉静,专注力够不够让音乐将你纳入,成为它的一部分,这些才是一个真正的爱乐者所要努力去追求的”。

  《默观无限美:西方古典音乐讲座》文字优美、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适合作为普通读者的入门读物,同时,为增强读者对音乐的直观感受和理解,随文附印22个二维码,链接了作者对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勃拉姆斯、舒曼、柏辽兹、普契尼、柴科夫斯基、马勒等12位音乐大师的18首经典作品的导聆视频;读者可以边读边扫,感受被誉为台湾“古典音乐传教士”的刘岠渭的现场讲座的风采和经典作品跨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作者简介

  刘岠渭,1947年生于台湾省台中市。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1983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音乐博士学位;曾任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系主任、音乐研究所所长。现任财团法人乐赏音乐教育基金会音乐总监。
  在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任教期间,因深感台湾音乐教育所缺的不是演奏家,而是欣赏者的培养,刘教授开始举办各种讲座,向民众普及古典音乐之美;这项行动持续至今近三十年,举办了三千多场讲座,开启了台湾古典音乐欣赏的风气,并引领许多不会看谱也不会演奏乐器的人进入古典音乐的世界,从中得到无限的精神寄托与满足。刘教授也因此被誉为兼纳中西文化的“音乐传教士”。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二十年音乐欣赏教育使命,两千场讲座苦行僧行脚,八千小时学院讲堂授课,三千万言谆谆教诲。刘教授为台湾培养出成千上万心有灵犀的爱乐者……他是台湾影响力zui远大的音乐传教士。
  ——台湾乐赏音乐教育基金会

  像传教一样,刘岠渭四处举行讲座,向民众介绍古典音乐的美妙动人之处,他的音乐欣赏理念让乐迷格外能深入理解音乐的精髓,很多人从此踏进古典殿堂,甚至改变了人生的方向。
  ——台湾《“中国时报”》

  十余年来,他鼓励、引领许多没有识谱能力或不会演奏乐器的人进入音乐世界,从中获取无限的精神满足。
  ——台湾《民生报》

目录

再版自序/1

自序/3

音乐的基本观念/7

西方音乐史上的足迹/17
文艺复兴:活生生的“人”站到舞台中间了/18
巴洛克:富丽堂皇的音乐逍遥游/22
古典:追求永恒与知性的幸福/26
浪漫:为僵化的传统开创生命力/29
20 世纪新音乐:客观理性,冷却狂躁热情/34

音乐家的故事/41
海顿:怎一个“交响乐之父”了得? /42
莫扎特:全方位音乐天才/50
贝多芬:浩然大气,充塞天地/78
舒伯特:如歌的乐章/90
门德尔松:在浪漫狂潮中护卫古典秩序/97
勃拉姆斯:古典骨架,浪漫诗情/104
瓦格纳:只手改写歌剧史/113
比才:为卡门而生/117
理查·施特劳斯:浪漫余晖的灿烂/122
普罗科菲耶夫:镰刀与斧头/128
马勒:春愁黯黯独成眠/134

通往古典音乐之门/151
导言/152
管弦乐/154
室内乐/171
协奏曲/187
艺术歌曲/194
舞蹈音乐/206
宗教音乐/216

刘渭vs. 杨忠衡/229
兼纳东西文化的音乐传教士/230
关于欣赏音乐的观念/249
中国音乐的创作、欣赏与前瞻/256

附录: 刘渭古典音乐导聆推荐CD 版本/260

精彩书摘

  贝多芬
  浩然大气,充塞天地
  从欧洲古典音乐领域里,要挑选出一位知名度最高的作曲家,恐怕非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莫属。他的名字几乎已成了古典音乐的图腾,而且它所代表的又是其中最浩然雄健的“主人道德”风格。这是指一种不施以同情、不济以利益,而是直接强化主体、饱满心灵的生命态度。贝多芬的音乐深入古典精神的这种理致深蕴,无人能及。
  如果说透过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能真正洞察掌握一个时代的精神与脉动,那么时代、艺术家及作品三者之间维持一个豁通敞亮的关系应是先决条件。艺术家如何将整个时代凝聚在他的作品里,而作品又如何将时代精神以一种美的形式折射出来,这一直是语言所无法解读的奥秘。就欧洲音乐史而言,近千年来除了贝多芬之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位作曲家,能以如此强悍的生命来问天索地,为他的时代做出血肉的见证。贝多芬的音乐浑然一体,其纯粹度空前绝后。
  大家对贝多芬睥睨豪门、不事权贵的行事风范,一定有所听闻。这位桀骜不驯的作曲家出生于1770 年,真是生对了时辰。因为这正是启蒙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1776 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及1789 年的法国大革命,就是两大例证。音乐史上很多作曲家虽才气纵横,但大多有时不我予的慨叹,而贝多芬显然是“正确的人在正确的位置上”。
  贝多芬的家乡波恩是个喜欢新进思想的城市,法、英的启蒙精神很快就在此产生影响。波恩的剧院因而时常演出莫里哀(Moliere,1622—1673) 及博马舍(Pierre Auguste Caron
  de Beaumarchais,1732—1799)的剧作。生性刚毅正直、执拗不阿的贝多芬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使他的音乐一直以“穿过黑暗、迎向光明”(Per Aspera ad Astra)为追求的标的。这崇高无比的理念贯彻在他巍然独立的一生里。贝多芬丰实的人文精神及卓然的伦理意识,是透过一种“力的美”实践在音乐中。
  这种“力的美”,根植于贝多芬精湛的节奏处理手法,在表现同音反复、动机发展及切分音方面,由于深谙节奏原始撼动力之效用,贝多芬运用少数音符,即能掷地铿锵;虽仅以一二笔勾勒提缀,却有着千钧之势。而且贝多芬运用节奏,不只局限于“音符在时间里的秩序”的范围,甚至进而顾及“和声交替的节奏”“形式铺展的节奏”。这种来自节奏力量的美,让贝多芬的音乐少有柔媚俏丽的一面,虽不是那么甜美悦耳,但令人动心动容。毕竟贝多芬的音乐本来就不是卖弄灵感的产物,而是以扎实手艺呈现峭拔奔放的境界。
  在欧洲音乐史上,贝多芬是脚跨古典与浪漫两个世界的巨人,一方面他将古典时期的真实主义、人文主义推到顶峰,另一方面却以锐不可当的力量敲开了浪漫的大门,显现出一片洋溢丰沛生命的新天地。然而,贝多芬的浪漫并不是遁世、神秘、泛滥、幻想的,他的浪漫是引人“向上”“向善”,其不断超越的无比热情,是力与热的化身。是这股热情,揭示了《命运交响曲》(Symphony No.5 in C minor“Fate”,op. 67)中“穿过黑暗,迎向光明”的理念;是这股热情,熔铸了《合唱交响曲》(Symphony No.9 in D minor“Choral”,op. 125)中的万千人心。“热情”是贝多芬的代名词,也是他的创作原动力。
  人固然不可貌相,但是贝多芬的精神状态仍可从他的画像中有所领会。从流传至今有关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作曲家的诸多画像看来,海顿总是端庄、可亲,在颇获尊崇的老年,难免稍微故示高贵,但仍藏不住出身木工家庭的憨厚匠气;莫扎特机灵、敏感,眼中时时散发着吸引人的神秘,仿佛要对你诉说什么似的;贝多芬则严肃、不安,一股难以遏抑的火爆脾气,好像随时蓄势待发。贝多芬是第一位摆脱对贵族依赖的作曲家,所以在仪表、言词、行事等方面不必如海顿、莫扎特有那么多顾虑。他潜在的、无法丈测的一股力量,不管是反叛的力量还是创作的力量,似乎已经不是他那属于中等的躯体所能贮藏、承受的。
  海顿、莫扎特及贝多芬是古典风格的三位大师,海顿虽然在晚年离开了宫廷,但基本上他的音乐一直难脱封建色彩。到了莫扎特,一分为二,前半生为贵族服务,后半辈子昂然出走,成为自由的作曲家。贝多芬则是音乐史上第一位彻头彻尾毫无拘束的作曲家,他的每颗音符都跃动着他的自由意志。三人所选择的社会角度,竟然如此微妙地完成了“还乐于民”的过程。这是大环境所致,抑或个性使然?似乎两者皆有。
  贝多芬叛逆性格所引发的一些乖戾言行,也许正是这种难驯的桀骜性格的表现吧。例如,他对利希诺夫斯基(Karl Lichnowsky,1756—1814)亲王一向敬重有加,甚至将自己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悲怆》(Piano Sonata No.8 in C minor“Pathetique”,op. 13)题赠给他,却也可以在某个演奏的场合中,因为利希诺夫斯基不经意发出的杂音令他当场中止,拿起椅子,朝着利希诺夫斯基砸了过去,然后愤而离开。回到家,看到了利希诺夫斯基的塑像仍然怒不可遏,直到将之捣烂为止。
  贝多芬不仅是个火爆的行动派,他的冷言讽刺也能令大文豪赧然哑口、无言以对。贝多芬与歌德于1812 年相识,不甚投缘,歌德难忍贝多芬的粗野,贝多芬厌恶歌德的宫廷气息,但两位名人在散步途中自然引来不少注目、致敬。歌德在频频答礼后,对贝多芬说:“啊!盛名之累,真辛苦。”贝多芬回答他:“歌德先生,您不要太难过,他们也许是向我问候的。”
  由于有这种贝多芬的形象,所以他作品中也就有如此的贝多芬风格:贝多芬不写通俗、自然、只为讨好耳朵的音乐,而是以顽固的同音反复、翻搅的切分节奏、奔突的动机发展等技法,将音乐直贯听者的心灵深处。我们时常从莫扎特、舒伯特、门德尔松的音乐里听出丰富的灵感,但贝多芬与他们不同。贝多芬音乐的基本素材总是那么简单、那么物质性,几乎可说很不起眼。但这就是真正伟大的作曲家,随便什么材料信手拈来,瞬间就将平庸化为神奇,甚至是同一个材料,他也可以用来完成境界全然不同的作品,请听听他《命运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开始,及《第三号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3 in C minor,op. .37)第一乐章的开始,保证令你瞠目结舌,真是一位“以技服人”的艺术家!而正因为贝多芬不以通俗动听的声音取悦我们,不以现成的灵感敷衍我们,所以他所有的音乐都饱含着一种“严肃的真实”,一种超越语义的“绝对启示”,简单地说,就是所谓的“纯粹音乐”(相对于描绘性的标题音乐)。音乐对贝多芬而言是无限灵魂,是生命的唯一本体,他怎能容忍音乐沦为描绘、模仿某个对象的工具?(在此不讨论《田园交响曲》所受的误解。)所以贝多芬的音乐不是写实情境的联想,他的音乐是任何语言无法捕捉的“理念”。
  贝多芬写了近350首各式各样的作品,不管是《普罗米修斯》(Die Geschopfe des Prometheus,op. 43)、《英雄交响曲》(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Eroica”,op. 55)、《命运交响曲》,还是《哀格蒙序曲》(Egmont,op. 84)、《柯里奥兰序曲》(Coriolan Overture,op. 62)、歌剧《菲岱里奥》(Fidelio,opera,op. 72),都有一个共同的含义:怀着热烈、崇高的人道精神,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知其不可而为之,谋求人类的永恒福祉。显然是这种带着悲剧色彩的英雄主义让贝多芬终其一生心向往之,故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不同的作品,不断地来诠释、深入、升华。贝多芬用音乐将普罗米修斯、哀格蒙、菲岱里奥等转化为一个与天地相终始的凛然理念——“穿越黑暗,迎向光明”。这是贝多芬唯一能用他的心灵听到的一句话。
  如前所述,贝多芬的音乐是一种“力”的艺术,当然“力”并不是大声之意,而是一种张力的设计与呈现,贝多芬的音乐大刀阔斧、所向披靡,就是这一内在的力量使然。在贝多芬所有作品中,《命运交响曲》应是对于“力”的阐释最淋漓尽致的。这首交响曲当面劈下、极为挑衅地开始,就是一股永恒之力的象征,这三短一长的节奏,据说贝多芬曾告诉人家:“命运就是这样敲着门!”所以后来这个简短如格言的句子被称为命运动机。命运动机写得既单纯又强烈:单纯,所以每个人都能了解;强烈,因而无人能抗拒。整个乐章甚至整首交响曲就是这个命运动机的组合及发展,在第一乐章里,音乐依附着命运动机,一路像奔雷般地飙驰而来,使你根本找不到呼吸的空间,唯有在乐章结束前不久,整个管弦乐团一下子错愕地戛然而止,只留下双簧管颤抖呻吟、如泣如诉地乞求,这是一个令人百思不解却又无比凄美的瞬间,让极具毁灭性的第一乐章,平添一股愕然的悲戚。
  猛烈的攻势终于在第二乐章稍获舒缓,第二乐章是一首变奏曲,主题笃定、从容,暗藏着高贵的喜悦,贝多芬用这样的主题写了六个变奏,仿如同一件事用六个不同的语气来叙述,可是敏锐的耳朵定能察觉,命运动机虽经过乔装打扮,却仍依稀可辨。这里展现了贝多芬诚挚、抒情的一面,就在这惊魂甫定的安慰里,对第一乐章的梦魇仍心有余悸时,第三乐章已开始在远方阴森森地展开恫吓了。可能经过第二乐章的对比之故,第三乐章除了有第一乐章的怒吼、咆哮之外,还弥漫着前所未有的黑暗、诡异,一霎时,魑魅魍魉尽皆出笼,命运动机在此已化成一首为骷髅伴奏的舞曲;音乐有时虽然只是轻轻点刺着,但令人坐立难安。
  如果就此步下地狱,结束音乐,那就不是贝多芬了,就在这存亡系于一发之际,太阳挟着万丈光芒升起了,救赎终于来到了,这由第三乐章没有间断直接进入第四乐章的过程,是一段千古传颂的音乐。歌德曾提起他听到这段音乐的感受是:“音乐厅都要塌了。”舒曼说他的孩子每次听到这段音乐都掩耳叫着:“我好害怕!”这首交响曲不论在乐句与乐句还是音符与音符之间,确实到处都潜藏着“力”的奥秘。
  体验了贝多芬在《命运交响曲》里所表现的“力之美”,我们当更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将已投向死神怀抱的贝多芬又拉了回来,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这一位耳聋的作曲家写下了高彻雄浑的音乐,当然不是摔椅子、砸塑像的力量,而是一种超越命运、开天辟地的力量,是一种维系胸中道德及头上星辰的原力。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贝多芬的音乐笔力如此遒劲、造语这般雄浑,原来只有透过此等雄笔、壮语,音乐才可能成为“理念”的载体,才可能如岳立、如川行于苍然天宇。

前言/序言



西方音乐史漫谈:从格里高利圣咏到二十世纪前卫 这是一部致力于探索西方音乐发展脉络、梳理重要流派与代表人物及其时代背景的深度导览。本书旨在以清晰的叙事结构和详实的史料分析,带领读者穿越千年的音乐时空,理解西方音乐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创新,并深刻影响了人类的审美与精神世界。 本书将叙事重点集中在音乐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探讨技术革新、社会思潮、宗教信仰乃至哲学思辨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听到的古典音乐图景。我们不会拘泥于枯燥的曲目罗列,而是力求揭示每一种风格背后的“为什么”——为什么中世纪的音乐需要服从于教会的规范?为什么巴洛克时期会涌现出宏大而复杂的复调织体?浪漫主义如何成为个人情感表达的狂欢? 第一部:曙光与奠基——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宗教与人文光辉 (约公元500年 - 1600年) 本部分将从古希腊音乐理论的残存影响说起,重点解析西方音乐的摇篮——中世纪教会。我们将详尽考察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的单音音乐形态、升起的原因及其在礼拜仪式中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我们会逐步引入奥尔加农(Organum)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复调(Polyphony)艺术的蹒跚起步。 随后,叙事将过渡到12世纪巴黎圣母院乐派(Notre Dame School),重点分析莱奥宁(Léonin)和佩罗坦(Pérotin)在节奏规范化上的革命性贡献。中世纪晚期的“新艺术”(Ars Nova)则揭示了世俗趣味和对节奏自由度的追求如何开始冲击僵化的教会权威。 进入文艺复兴时期,本书将剖析“人文主义”思潮对音乐的影响。音乐不再仅仅是为上帝服务的工具,而是开始关注人类情感的表达。我们将深入探讨荷兰乐派(Franco-Flemish School)的声部均衡艺术,分析如若斯坎·德普雷(Josquin des Prez)的复杂技巧如何将复调推向顶峰。同时,对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赞美诗运动)和反宗教改革(特伦特会议对音乐的规范化要求)的音乐后果进行对比分析。世俗音乐方面,意大利的牧歌(Madrigal)如何成为表达细腻情感的微型剧场,以及英国伊丽莎白时代音乐的独特魅力也将被细致描摹。 第二部:辉煌与理性——巴洛克与古典时期的结构与情感张力 (约1600年 - 1820年) 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史上“风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本章首先聚焦于歌剧的诞生——佛罗伦萨的“卡梅拉塔”如何试图复兴古希腊悲剧,以及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在《奥尔费奥》中如何确立了宣叙调与咏叹调的基本模式。 我们将重点解析巴洛克音乐的两大支柱: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的结构性作用,以及对位法(Counterpoint)的极致发展。巴赫(J.S. Bach)的作品将被视为集大成者,探究其《平均律钢琴曲集》对调性体系的巩固,以及赋格曲的严谨逻辑如何体现了当时理性主义的精神内核。 另一条主线是协奏曲(Concerto)的发展,从维瓦尔第(Vivaldi)对“快-慢-快”结构的程式化确立,到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所展现的室内乐精神。同时,对早期清唱剧(Oratorio)和圣母受难曲的分析,将揭示宗教题材在世俗听众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随后,我们将进入风格转向更为清晰、结构更为对称的古典主义时期。本书将详述奏鸣曲式(Sonata Form)作为核心结构原则的建立,以及它如何在交响曲、协奏曲和室内乐中得到灵活应用。海顿(Haydn)如何被称为“交响曲之父”,他如何系统化了四乐章结构;莫扎特(Mozart)的音乐如何达到了形式完美与情感深度的罕见统一,尤其是在其歌剧(如《费加罗的婚礼》)中对人性复杂性的揭示。 最后,贝多芬(Beethoven)的出现被视为古典与浪漫之间的桥梁。我们将分析他如何突破既有形式的约束,将个人意志和英雄主义叙事注入到宏大的结构之中,为后来的浪漫主义解放提供了蓝图。 第三部:激情与探索——浪漫主义与民族乐派的个体解放 (约1820年 - 1900年) 浪漫主义音乐的核心在于情感的极端化和个体经验的表达。本部分将探讨这一时期音乐如何从对外部世界的模仿转向对内心世界的深层挖掘。 我们将详细考察艺术歌曲(Lied)的兴盛,以舒伯特(Schubert)和舒曼(Schumann)为例,分析钢琴伴奏如何从简单的和声支持转变为与人声同等重要的叙事角色。钢琴独奏作品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肖邦(Chopin)对波兰民族精神的融入,以及李斯特(Liszt)对炫技和“交响诗”体裁的开创性贡献,都将被纳入分析范畴。 在管弦乐队领域,柏辽兹(Berlioz)的“主导动机”概念和对配器的革新,以及瓦格纳(Wagner)对“总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的追求,尤其是其对和声语言的拓展(如《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特里斯坦和弦”),如何动摇了传统调性的根基,将被视为关键议题。 同时,本书将开辟专门章节讨论民族乐派的崛起。俄罗斯的“强力集团”、捷克的德沃夏克(Dvořák)和斯美塔那(Smetana)、以及斯堪的纳维亚的格里格(Grieg),他们如何从民间音乐、神话传说和本国风土中汲取灵感,力图建立具有本土特征的艺术音乐语言,以对抗德奥音乐的传统霸权。 第四部:断裂与重塑——二十世纪的音乐革命与多元化 (约1900年至今) 二十世纪是西方音乐史上最具颠覆性的一个世纪。本书将从印象主义(德彪西对音色和氛围的捕捉)与后浪漫主义(马勒的宏大叙事与精神焦虑)的交织中开始。 随后,我们将深入分析无调性(Atonality)的出现,以及荀伯格(Schoenberg)如何通过十二音体系(Twelve-Tone Technique)试图为无调性音乐建立新的逻辑秩序。 音乐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此。本书将系统介绍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的原始主义(Primitivism)及其引发的《春之祭》首演骚乱,以及战后序列音乐(Serialism)的极端化发展,探讨布列兹(Boulez)如何试图将所有音乐元素纳入严密的序列控制。 与此同时,新古典主义对古典时期简洁形式的回归、奥尔夫(Orff)对节奏和重复性的强调,以及诸如极简主义(Minimalism,如赖希的相位技巧)和偶然音乐(Aleatoric Music,如凯奇对不确定性的接纳)等前卫思潮,都将作为对战后音乐界“如何继续创作”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被呈现。 通过以上四个部分的梳理,本书旨在向读者展示一部充满张力、不断自我否定与重塑的西方音乐史,理解其结构、美学和精神追求的深刻演变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久以来对西方古典音乐抱有浓厚兴趣但又苦于门径的爱好者,《默观无限美 西方古典音乐讲座》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了作者个人的感悟和体验。读来像是与一位博学且富有激情的长者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他不仅分享知识,更传递着他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书中对于音乐细节的描绘,对于情感的捕捉,都极其细腻。例如,对于某个乐句的起伏,某个和弦的色彩,作者都能给出令人心领神会的描述,让原本抽象的听觉体验变得具象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刻意去拔高古典音乐的地位,而是强调了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何能够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如何能够引发深刻的思考。这种平实的态度反而更加拉近了读者与音乐的距离。这本书让我明白,欣赏古典音乐并非需要成为专家,而是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愿意去感受、去理解、去沉浸的姿态。《默观无限美》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美好的引导,让我们能够在这浩瀚的音乐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与感动。

评分

《默观无限美 西方古典音乐讲座》这本书,我只能用“震撼”来形容我的阅读体验。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音乐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对艺术的深度挖掘和对人类情感的细腻体察。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音乐与哲学、文学、历史等领域之间联系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西方古典音乐的博大精深,它早已超越了纯粹的听觉艺术,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精神载体。书中对于不同作曲家生平的描绘,也极具深度,不再是简单的生卒年月和代表作,而是深入探究他们性格、思想、生活经历与音乐创作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对那些伟大的音乐家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脑海中会自然地浮现出所提及的乐曲片段,仿佛作者的文字具有了魔力,能够唤醒沉睡在记忆深处的声音。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默观无限美”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对音乐细致入微的体悟,对作曲家深邃思想的解读,以及对自身情感世界的探索,最终达到的精神境界。它是一次智慧的启迪,一次灵魂的洗礼。

评分

《默观无限美 西方古典音乐讲座》这本书,就像一本厚重的日记,记录着西方古典音乐跨越几个世纪的辉煌与变迁。我被作者笔下那些生动的人物和他们的音乐故事深深吸引。从严谨的巴赫,到叛逆的贝多芬,再到浪漫的肖邦,每一个名字都仿佛在我眼前鲜活起来。书中对于他们创作背景的描绘,对于他们作品的解读,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深刻洞察。我从中看到了音乐家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看到了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不屈与热爱,看到了他们将个人情感升华到普世价值的伟大力量。这种对音乐家个体命运的关注,使得音乐作品不再是冰冷的音符,而是承载着生命温度的艺术结晶。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经典作品的赏析,例如《四季》的画面感,《月光奏鸣曲》的深情,《命运交响曲》的抗争,这些详细的解读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从而更加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西方古典音乐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技法的精妙,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人文精神。

评分

读完《默观无限美 西方古典音乐讲座》,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原本模糊的画面瞬间清晰起来。书中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的梳理,既有宏观的时代脉络,又有微观的作品剖析,层层递进,引人入胜。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在音乐的星空中漫步,指引我欣赏那些璀璨的星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音乐风格的独到见解,比如巴洛克时期的严谨与庄重,古典时期的均衡与典雅,浪漫时期的激情与奔放,以及现代音乐的实验与创新。这些描述让我对这些时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生硬的年代划分,而是充满生命力的音乐演进。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一些较为复杂的音乐理论概念,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让我这个音乐“小白”也能轻松理解。例如,对于和声、对位、曲式等概念的讲解,都力求浅显明了,并且结合具体的乐曲进行示范,这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这本书让我明白,欣赏古典音乐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和引导来培养的素养。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情感的唤醒,是与伟大灵魂对话的契机。

评分

初读《默观无限美 西方古典音乐讲座》,我内心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期待。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思,仿佛在邀请我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音乐之旅。我一直对西方古典音乐怀有深厚的兴趣,但常常感到自己如同一个站在宏伟殿堂门口的访客,虽然能感受到其博大精深,却难以真正领略其中的奥妙。这本书的出现,像是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看到了一条通往音乐灵魂的阶梯。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解析那些我耳熟能详却又觉得难以捉摸的乐曲,比如巴赫的复调,莫扎特的灵动,贝多芬的宏伟,以及肖邦的忧郁。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理解作曲家们在创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所经历的人生起伏,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情感和思考融入到音符之中。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更是情感的流淌,思想的碰撞,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默观”这些音乐的“无限美”,让那些跳跃的音符在我脑海中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鲜活的故事,是触动心灵的共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让那些美妙的旋律,那些深邃的和声,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开启一段全新的音乐感知之旅。

评分

比较精简,装帧也不错,但是二维码扫出来的内容和书上的内容没有对应。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非常喜欢。觉得还不错,优惠时候买的。

评分

了解音乐家的生活,创作背景

评分

艹奶茶表

评分

不错!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送货快,赶上活动价格合适,还没读完,很喜欢。

评分

视频都很短,而且清晰度很差,说实话不合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